首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10月份月考试卷(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牡一中2021级高一学年上学期10月份月考历史试题一、第一部分:选择题(每题2分,共40题80分)1.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中,汉族首创了造纸、印刷、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维吾尔族和黎族最先学会了棉花的种植与纺织;藏族保存了两大古代佛学著作《甘珠尔》和《丹珠尔》;汉语普通话的发音特点受蒙古影响而形成。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A.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而成B.呈现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C.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D.少数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2.下图是一位同学记录的某一文化遗存的历史课堂笔记,下列关于这一文化遗存的表述正确的是(  )距今约7000—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A.居民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B.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C.出土了被称为“蛋壳陶”的黑陶D.位于长江下游地区3.在西周燕都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陶器有簋(guǐ)、鬲(lì)、小口瓮等,其中侈口厚唇簋、联裆鬲分别体现了商朝和西周的文化风格,小口瓮则呈现燕地文化的特点。这些出土文物(  )①是研究燕地制陶技术的实物史料②全面反映西周分封制的相关内容③有利于研究燕地的社会生活状况④体现了燕地多样文化融合的特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地说封建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在符合这些要素的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  )A.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B.用森严的礼乐制度强化封建君主专制C.血缘关系是维系国家统治的重要支柱D.小农经济是封君统治的主要经济基础5.“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一变化表明(  )A.天下一统格局形成B.华夏认同观念产生C.礼乐制度完全崩溃D.华夷文化冲突消失6.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战国时期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  )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B.铁犁与牛耕的使用 C.郡县制的普遍确立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7.秦国规定:凡斩敌国一个甲士首级的,就赐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同时拨给一名“庶子”作为劳动人手……除授田宅外,还可以享受封邑租税。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门第出身是授爵的唯一依据C.奴隶斩得敌首不得赐爵D.军功可以改变社会政治地位8.孔子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下列观点中,属于孔子学说的有(  )①为政以德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③有教无类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9.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下列思想主张中最能适应这一时代变革需要的是(  )A.道法自然,无为而治B.尚贤者,政之本也C.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10.根据如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评价出处“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汉书·主父偃传》“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封建论》“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藏书》A.秦始皇制定了统一的法律B.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C.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D.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11.“云梦睡虎地秦简”考古发现,被当时《秦律十八种》的编者集中使用最早、最长的部分几乎都是关于官吏行为的法律、考核官员的方法等。这说明秦律制定(  )A.有利于中央决策传输到地方B.加强了皇帝对官员监督控制C.防止了官僚机构的贪污腐败D.完善了中央机构的运作体系12.吕思勉认为:“废封建,行郡县,事最明白无疑,然尤不宜行之大骤如此。以此见天下事之必以渐进,而躁急者之不足以语于治也。”由此可见,在他看来(  )A.秦朝废分封,行郡县为错误之举B.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体制势在必行C.制度变革过急不利于国家稳定D.应该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13.司马迁写《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详实,这是由于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A.东方六国文化相对落后B.秦朝统一焚烧诗书 C.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歧D.汉武帝时独尊儒术14.西汉文景时期,在恢复经济的同时,实行“约法省禁”的政策,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诽谤妖言法、妻奴连坐法、段残肢体的肉刑等,并减轻笞刑,这反映出汉朝(  )A.摒弃依法治国方针B.践行兼爱尚同精神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强化大一统的思想15.汉武帝把与匈奴的商品贸易纳入政府的严格管辖之下,凡参与互市的私商,必须到政府部门领取“符传”,方准参加贸易。还规定不准内地商贾以铁、兵器、马匹、铜钱与匈奴贸易,违者治罪。这些措施旨在(  )A.保护内地商品贸易B.遏制匈奴势力发展C.稳定边疆社会秩序D.厉行重农抑商政策16.如图1,在山东沂南县一东汉大墓,出土一块汉画像石(图为该画像石拓片),表现的是豪强地主田庄的“丰收宴享,饱饫烹宰”场景,左侧是粮仓。据此可知,当时(  )图1A.国家政治相对清明B.休养生息政策成果显著C.农民生活比较富裕D.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17.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乐府诗讲究铺陈排比,文采华丽B.司马迁的《史记》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C.班固的《汉书》首创了纪传体通史D.《神农本草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18.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A.东汉蜀前秦B.秦西汉梁C.蜀东晋梁D.蜀东汉隋19.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传统的长衣和袍服已不大适应社会需要,而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挎褶渐成主流。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央集权的强化B.经济重心南移C.民族交融的加强D.对外贸易发达20.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己初步形成C.北魏的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D.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21.陈寅格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邀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游牧文明重建了中原文明B.胡汉民族融合促成了大唐气象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定型D.外来文化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22.下表内容是20世纪前期,部分教科书中有关孝文帝改革的论述。据此可知(  )时间教科书论述1907年《中国历史讲义》自是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1928年《初中本国史》国中一切制度文物……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A.清末新政促进了教育变革B.社会进步传播了唯物史观C.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交融D.时代发展丰富了史学观点23.中国经济史专家全汉昇先生称:“隋炀帝因为要游幸江都而开凿的运河,完成不久以后……变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其强调的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A.加快了隋朝的统一进程B.为唐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C.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D.造就了唐宋帝国的空前繁荣24.某同学为了参加辩论会搜集资料,搜集到的图可以作为证据资料来论证(  ) A.古代生产力的发展B.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C.古代饲养牲畜的品种增多D.古代农业耕作方式落后25.唐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对文成公主赞誉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说明文成公主入藏(  )A.密切了汉藏的文化交流B.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治理C.增进了汉藏的贸易往来D.开创了古代中国和亲政策26.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化(  ) A.加强了中央权力B.保障了公平公正C.迎合了豪强地主D.催生了门阀士族27.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28.《国史异纂》曰:“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第。盖糊名考校,自唐始也。今贡举发解,皆用其事曰弥封(指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参考人员日趋多元B.考试程序趋向公正C.官员选拔方式多样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29.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来选拔人才,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30.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就是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这说明三省六部制(  )A.加强了皇帝权威B.巩固了中央集权C.实现了民主决策D.有利于科学决策31.西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东晋于咸和年间(326~334)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可见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抑止士族势力膨胀B.控制人口扩大赋役来源C.缓和侨土之间矛盾D.发展经济实现重心南移32.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对此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A.魏晋时期开始实施该赋税制度B.以庸代役利于保证农时C.国家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33.《新唐书·食货志》称:“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材料反映的是(  )A.两税法实施的弊端B.均田制带来的危害性C.租庸调推行的背景D.两税法实行的必要性34.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A.国家的强盛和统一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政权分立民族汇聚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35.《齐民要术》序言中写道:“今采捃轻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醋)、醢(肉酱),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由此可见(  )①《齐民要术》是中国最早的农书②贾思勰求真务实的精神③《齐民要术》内容涉及食品加工④贾思勰农本商末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6.魏晋南北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摩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37.北宋建立后,武将中只有狄青当过枢密副使,这已是武将能做的最高官职了。像唐朝那样出将入相的事,在宋朝是不可想象的。这主要是因为北宋(  )A.推行崇文抑武政策B.统治秩序非常稳定C.科举取士名额增多D.士人关心国家政事38.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同时设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这种制度设计旨在(  )A.强化集体议事制度B.分事权以相互牵制C.削相权以加强君权D.完善地方监察体系39.1004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其价值在于(  )A.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B.导致北宋统治危机加重C.辽获得财富有利经济发展D.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40.王安石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指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 天下之费。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调控国家经济开辟政府财源B.控制地方财富加强中央集权C.增加军费开支解决边患问题D.扩大民间税负支撑财政运转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41.(20分)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材料二魏晋以后的九品中正制度,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科举制),大体来说,较以前是进步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仿照示例指出汉武帝治国的两项举措及其判断依据。(8分)示例:举措,盐铁官营;依据,设盐官、铁官,直属中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较以前“进步”的理由。(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评价宋初的地方治理措施。(6分) 高一历史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BBCCBBDBD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CBCBDBCC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DCAAABBBD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BBDBDCABDA41.【答案】(1)举措与依据:实行推恩令,依据诸侯王分封子弟,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设刺史,依据设十三州,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建中朝,依据外廷转内廷,概由内廷官执掌大权;兴儒学,依据太学生毕业后在政府机构任职。(8分)(2)理由:自由报考,打破了门第界限(扩大进士之门),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彰显一定公平公开性;官吏选拔权收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考试选拔(竞选),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6分)(3)宋初削弱地方权力,加强对地方的监察(2分),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强化了中央集权,维护了政权的稳定,为后世地方治理提供借鉴。(2分)但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强干弱枝,边防力量薄弱。(2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1-10-30 10:24:21 页数:8
价格:¥3 大小:185.8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