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广东省普宁市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普宁市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答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9
2
/9
剩余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普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阶段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2.秦始皇在平定嫪毐(被封长信侯)反叛后,对权臣更加猜忌,意识到臣子有了封地之后,臣子就依据封地大肆招揽宾客,养成自己的势力,危害国家。与解决此类问题相关的是A.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规定皇位世袭,不可转让C建立三公九卿制度D.规定皇权至上,不可逾越3.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4.“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A.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D.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5.唐中宗曾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但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被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代A.中书省和门下省形同虚设B.丞相权力得到空前强化C.三省制对皇权有一定约束D.严格执行集体决策机制6.1382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终洪武朝阁臣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1573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部权尽归内阁”、“威柄之操,几于震主”。这一变化反映了明代后期的内阁A.开始拥有独立的决策权B.已经威胁到皇权专制C.成为中央一级行政机构D.操控着军国大事议定7.据统计,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调集并先后投入战争的军队大约有10万人;而英军最初派出海陆军大约7000多人,后来最高达2万人。但在战役中,中国这种兵力上的优势却未能显现。这种结局主要说明A.清政府夜郎自大B.清政府战和不定C.经济实力的差距D.封建专制的腐朽8.日方资料记载,《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派往台湾的兵力有两个师团和一个混成旅支队,但不到半年,日军在作战中就死亡了4800多人,伤病人员有2.7万多人,总计伤亡3.2万多人。这比日军在整个甲午战争中伤亡的人数还多将近一倍。这说明 A.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取得了胜利B.日本最终没能割占台湾C.台湾军民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D.清政府支持台湾人民的斗争9.1861年设置总理衙门,具有一定近代外交性质的机构1864年总理衙门资助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1874年中国和秘鲁两国在天津正式签署《中秘友好通商行船条约》,建立了外交关系。条约第四款专门对领事保护作出规定1876年起先后在新加坡、英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国设置使馆并派驻使臣1881年经7个多月艰难谈判,《中俄伊犁条约》签署。曾纪泽争回了伊犁西南境的大片国土上表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大事年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传统朝贡体系解体B.外交制度全面转型C.外交环境有所改善D.近代外交意识渐显10.1922年,孙中山公开承认:“俄国革命六年,其成绩即如此伟大;吾国革命十二年,成绩无甚可述”,“故十年来党务不能尽量发展,观之俄国,吾人殊有愧色!”。孙中山认为中国革命“无甚可述”的症结是A.没能争取到有力的外援B.革命时间太长而无效率C.没有正确分析俄国革命D.国民党内部缺乏组织性11.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1927~1937年),中国还存在着一种“另类”的乡村政权。这类政权虽然始终在农村,其来源却很“洋气”。这类政权应属于A.北洋军阀政权B.工农红色政权C.南京汪伪政权D.抗日民主政权12.贝特兰在《华北前线》中说道:“中国的民族战争,它的最先的那些子弹,并不在满洲,或上海或华北前线,却在1936年12月12日铺满了雪的华清宫的外面发射了。不了解沈阳、西安和卢沟桥之间的偶然的关系,就会不了解远东社会里的真实动向。”作者意在说明A.西安事变打响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B.卢沟桥等地的失陷直接导致西安事变的发生C.西安事变与沈阳、卢沟桥事变没有必然的联系D.西安事变发生是中日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13.伯里克利在某次演讲中说道:“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改革举措是A.按照财产多寡划分自由民等级B.制定“陶片放逐法”C.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选区D.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14.1832年,英国调整了选区,取消一部分贵族操纵的“衰败选区”,补充或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以议员席位;整顿了选举的财产资格。其目的是A.提高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B.取消贵族在议会中的特权C.实现选举权的普遍性和公正性D.加快新型工业城市的发展 15.1872~189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俄文版、意大利文版等写了七篇序言。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宣言》做了补充和修改。这说明马克思主义A.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B.指导了各国革命C.成为世界民主思潮的主流D.是集体智慧的结晶16.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说明十月革命A.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B.促进了俄国迅速完成社会转型C.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D.借鉴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二、材料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早在西周,统治者已认识到,谁拥有“德”,拥有“民心”,谁就拥有“天命”。儒家不仅以天作为威吓和限制君主的力量,而且还以“礼”限制君主的行为。尽管儒家“天命”“礼教”思想中存在着制约皇权的因素,但观念不是法律,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相比于思想观念,谏诤制度、宰相制度、廷议制度等制度层面对皇权的制约最有约束力。——摘编自赵燕玲《论中国古代皇权制约理论与制约机制》材料二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分为正文“君上大权”和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关于“君上大权”,除了“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还规定:“委任审判衙门,遵欲定法律行之,不以诏令随时更改”,“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惟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奏经钦定时,不以命令更改废止。法律为君上实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立,故不以命令改废法律”,“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以诏令筹措必需之财用,惟至次年会期,须交议院协议。”——摘编自王洪涛《论清末新政中的制度变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制约皇权的因素。(6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末新政中君主权力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材料一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 惯。”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和意义。(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共中央驻地变迁一览表始驻期离驻期驻地1921年7月1922年10月上海1922年10月1923年"二七"大罢工失败后北京1923年"二七"大罢工失败后1923年6月上海1923年6月1923年9月广州1923年9月1927年4月上海1927年4月1927年9月底10月初武汉1927年9月底10月初1933年春上海1933年春1934年10月长征前瑞金1935年12月1936年7月瓦窑堡1936年7月1937年1月保安1937年1月1947年3月延安1947年3月1949年3月西柏坡1949年3月25日至今北平(北京)——摘编自《党建》根据上述材料,围绕“中共中央驻地变迁”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材料汉代司法制度以秦朝司法制度为基础,为适应新的形势又有不少新的发展。受黄老之学及儒家等级特权思想影响,汉代设立了上请制度。凡宗室贵族及六百石以上的官员犯罪,一般的司法官员没有权力擅自判决,须先奏请皇帝,皇帝可以根据犯罪者的具体情况,如和皇室的亲疏远近、责任官职的大小以及对国家的贡献等,来减其刑罚。在审判程序上汉代创立了录囚制度。录囚是封建时代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罪囚的复核审录,监督和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决狱情况,平反冤狱及督办久系未决案件的一项制度。录囚制度始于西汉,当时只是州剌史或郡太守每年定期巡视自己所管辖地区的狱囚,以平理冤狱为主要任务。直到明清,才由秋审、朝审等制度所取代。——摘编自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司法制度改革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司法制度改革的影响。(6分) 普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阶段考历史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CABBCBCCDD题号111213141516答案BDDAAA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王作为天下“共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项符合题意;“西周的创制”以分封制为代表、血缘关系为纽带、地方有较大自主权均是西周政治的特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臣子有了封地之后,臣子就依据封地大肆招揽宾客,养成自己的势力,危害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取代,故A项正确;实行君主专制,建立中央官制和规定皇权至上等措施,都与消除地方割据无关,BCD三项是错误的。3.【答案】B【解析】根据“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哀帝、平帝时期,宦官、外戚把持国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下降,故B正确;汉朝中外朝制度是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外戚把持国政,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C;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D。4.【答案】B【解析】据材料“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向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的演变,故B选项正确。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C排除。汉朝的察举制度,不符合“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故D排除。5.【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唐中宗虽然自己直接封拜官职,但是依旧不敢与中书门下正面交锋,而是采用其他方式来执行。这就说明在唐朝三省六部制对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B选项错误,材料中虽然皇权受到一定制约,但是相权并未空前强化。D选项与材料相违背。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部权尽归内阁”、“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可知,内阁权势有所提高,已经威胁到皇权专制,故B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机构,也没有决策权,军国大事议定由皇帝决定,故排除ACD三项;7.【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拥有兵力优势的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主要说明了工业革命使英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中西方经济实力存在巨大差距,C项正确。清政府夜郎自大、战和不定以及清政府封建专制的腐朽,都不是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ABD三项不符合题意。8.【答案】C【解析】根据日本在征服台湾“比日军在整个甲午战争中伤亡的人数还多将近一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台湾军民给日本侵略者沉重的打击,使日本在占领台湾过程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C项符合题意。材料对比的是日军战争伤亡,不是在说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结果,A项错误;日本最终占领了台湾,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没有相关清政府支持台湾人民斗争的信息,D项错误。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晚清外交事业的相关知识从设立总理衙门,到刊印《万国公法》,再到建立外交关系,再到驻派大使官,最后是谈判签订条约,这体现中国近代外交事业的发展,近代中国外交意识渐显,故选择D。此时朝贡体系并未解散,说法错误,故不选A。全面转型说法过于绝对,故不选B当时外交环境并没有改善,仍处于西方列强侵略的大环境中,故不选C10.【答案】D【解析】根据“1922年”,孙中山认为“十年来党务不能尽量发展,观之俄国,吾人殊有愧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俄国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取得革命胜利相比较,孙中山认识到了中国革命存在“党务不能尽量发展”即国民党内部缺乏组织性的问题,应进行改组,加强核心领导力,D项正确。材料分析的是党务而不是外交上的孤立、革命时间长而低效的问题,AB两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对俄国革命的分析正确,且题目要分析中国革命的症结,不是俄国革命问题,C项错误。11.【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27~1937年),中国存在着的一种“另类”的“乡村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苏维埃政权,因为中国的苏维埃政权的名称和一些做法借鉴了苏联,B项符合题意。北洋军阀政权在国民革命时期已经被推翻,南京汪伪政权建立于1940年,抗日民主政权不符合来源“洋气”的说法,ACD三项不符合题意。12.【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民族战争,它的最先的那些子弹……在1936年12月12日铺满了雪的华清宫的外面发射”等信息,说明作者强调了民族矛盾的加深,促使西安事 变后逐渐形成了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的全民族抗战,D项符合题意;西安事变主要是要“逼蒋抗日”,不是武装抗日的开端,A项不符合史实;卢沟桥事变发生在1937年,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B项逻辑错误;西安事变同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一样是在日本侵略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中国人民要求抗战的表现,C项错误。13.【答案】D【解析】根据“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可知,材料表明伯里克利意在加强雅典的民主制,D项属于伯里克利改革的内容,故选D;A是梭伦改革内容,BC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排除。14.【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选举改革中将议席补充给新兴工业城市以及实行财产资格选举,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政治权利,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故A项正确;1832年议会改革并未取消贵族在议会特权,排除B项;财产选举资格的实行说明普选权及公平性并未实现,排除C项;加快新型工业城市的发展是议会改革的客观影响,并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A15.【答案】A【解析】据题干中的“1872~189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宣言》做了补充和修改”,可知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的,是与时俱进的,因此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与B项有关的信息,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世界思潮的主流是自由主义,C项表述错误;马克思主义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D项表述与事实不符,排除。1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十月革命没有促进了俄国迅速完成社会转型,也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排除BC;苏维埃政权特点:人民委员会是政府,掌握立法权和行政权,立法权和行政权统一,都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排除D。故选A。17.(14分)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与近代君主权力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答案 (1)因素:周代形成的”天命”观(2分);儒家的“礼教”思想(2分);封建政治体制(2分)(6分,言之成理即可)(2)变化:君主权力由无限至上变为受法律限制的有限君权。(4分,言之成理即可)原因:西方近代宪政政治的景响(2分);清政府为维护统治的需要(或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2分);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推动(2分)。(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18.(14分)答案:(1)变化:治边思想由“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治边方针由“因俗而治”到促进边疆的内地化;治边措施由政治为主到多方面综合治理。(6分)(2)背景:抗击日本侵略的需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中共对民族民主问题的重视。(4分)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民族人民积极抗战;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4分)19.(12分)解析:本题属干开放性试题。题目要求“围绕中共中央驻地变迁自拟一个论题”,考生可以先对材料进行解析:从空间角度看,有城市驻地和农村驻地之分;从时间角度看,1937年以前驻地变迁较1937年以后频繁。然后拟定相应论题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示例一:论题:中共中央驻地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不断深入。(2分)阐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共把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作为中心任务,为便于组织和发动工人群体,党中央驻地长期设在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中心城市。1933年,随着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地下组织遭到破坏,党中央将驻地转移到瑞金,在事实上认同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遵循革命形势和中国国情所作出的正确选择。1949年,在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决定,全方位做好成为执政党的准备,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和新中国的内政外交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会后,党中央驻地由西柏坡迁到北平。结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形势的认识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从而一步步走向成功。示例二:论题:1937年以前中共中央驻地频繁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分)阐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共将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中共中央驻地主要设在工人数量相对较多的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1927年4月,由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共产国际的错误领导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共中央驻地被迫从上海迁往武汉;7月汪精卫叛变革命,国民大革命失败,国共彻底决裂,之后党中央驻地迁回上海并转入地下。1934年10月,由于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以及中国共产党“左”倾错误,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开始长征,党中央驻地开始随长征转移,1935年12月驻扎陕北瓦窑堡,1936年7月驻扎保安。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7年初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对峙局面基本结束,全国抗日情绪高涨,中共中央驻地迁往延安。(8分) 结论:1937年以前中国共产党在错综复杂的国内革命环境下不断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2分)20.(12分)(1)特点:根据材料“汉代司法制度以秦朝司法制度为基础,为适应新的形势又有不少新的发展”可归纳出继承创新;根据材料“受黄老之学及儒家等级特权思想影响,汉代设立了上请制度”可归纳出封建等级色彩浓厚;根据材料“监督和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决狱情况”可归纳出重视地方司法监察。(2)影响:结合上述分析的特点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强化王权、推动司法制度改革及为后世提供经验教训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故答案为:(1)特点:继承创新;封建等级色彩浓厚;重视地方司法监察。(6分)(2)影响: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促进了司法制度的儒家化;发展并完善了司法制度;为后世司法制度变革提供借鉴。(6分)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广东省普宁市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普宁市普师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数学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普宁市普师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英语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普宁市普师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普宁市普师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普宁市普师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政治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普宁市普师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普宁市普师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普宁市大长陇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
广东省普宁市大长陇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1-10-30 10:24:21
页数:9
价格:¥3
大小:33.3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