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份四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静海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4月份四校阶段性检测高二语文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Ⅰ卷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孟陬(zōu)驰骋(chíchěng)匪(fěi)我愆(qiān)期
B.蕙茝(huìchǎi)盘桓(yuán)将(qiāng)子无怒
C.出岫(xiù)葳蕤(wéiruí)尔卜尔筮(shì)
D.赍钱(jī)踯躅(zhíchú)于(xū)嗟鸠兮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乘彼垝垣苗裔搴阰钙庭柯
B.夙兴夜寐伶俜腰襦赍钱
C.士也惘极窈窕曷不景翳翳
D.自我徂尔流憩西梼棹孤舟
3.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始适还家门适:出嫁
B.雄飞雌从从:跟随
C.聊乘化以归尽聊:姑且
D.所守或匪亲或:有的
4.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相见常日稀儿已薄禄相
B.西当太白有鸟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C.悟已往之不谏善万物之得时
D.丞相祠堂何处寻寻程氏妹丧于武昌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怨灵修之浩荡兮B.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恐美人之迟暮C.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偭规矩而改错D.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惟草木之零落兮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C.宁溘死以流亡兮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三岁食贫B.千万不复全C.其黄而陨D.固前圣之所厚8.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民歌;“骚”就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就是指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用“风骚”泛指文学。B.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C.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东晋书法家,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D.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词人,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9.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感吾生之行休 休:终结。B.审容膝之易安 审:深知。C.悟已往之不谏 谏:进谏D.策扶老以流憩 策:拄着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相同一项是( )(2分)A.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家叔以余贫苦B.①归去来兮 ②复驾言兮焉求C.①门虽设而常关 ②或植杖而耘耔D.①知来者之可追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11.对下列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的2,3两节都是描写“今是昨非”的,包括对景物和心理的描写,而且行文注意到对仗、骈偶,从而保持了赋的音韵和谐、辞采艳丽的特点。 B.“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是说院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和菊还是原样。这里“松菊”既表明诗人的天性爱好,又是言志和寄托。C.“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一句中的景物亦有人情和个性,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喻示着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D.本文采用楚辞的体式,叙写了田园生活的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抒写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中的心情。1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创作开创了山水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B.陶渊明的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并序》最有名。C.辞,是介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是压韵和句式比较自由。D.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6分)二、(25分)13、翻译句子(9分):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2分)②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4分)③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3分)14、诗歌鉴赏(9分):渭上秋夕闲望①潘阆秋夕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树不鸣蝉。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表面是感叹无人如太公之贤,实则是说无人赏识,无太公的际遇。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2)
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15、古诗文默写(7分):(1),其微易散。(《老子》四章)(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贾谊《过秦论》)(3)扪参历井仰胁息,。(李白《蜀道难》)(4),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离骚》)(5)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蜀相》)(6),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王羲之《兰亭集序》)三、文学类文本(15分) 战争打得很苦,一个连的兵力被吞噬。敌人的炮火还在猛攻,连长放下望远镜,掏出烟,指指身后的山崖,对身边的丁二娃说,看到了吧,那有一线天,不怕死就从那攀上去,或许有救;还有就是做假投降,等敌人上来和他们同归于尽。 丁二娃想了想,说,听你的连长,我这命,活着是你的,死了是阎王的。 连长拍着丁二娃的肩说,好小子,下辈子若带兵,我还带你。 丁二娃嘿嘿地笑,黑一块白一块的脸,到处是憨相。 鬼子的又一轮冲锋开始了。连长把十几颗手榴弹依次捆在内衣里。连长瘦,穿上衣服和没捆一个样。 丁二娃也想像连长那样往腰间捆,可是办不到,没有了,他除了有七颗子弹,别的什么都没有了,这让他很沮丧,有一身的力气没处使,只等着送死。 连长捆好手榴弹,他回过头对丁二娃说,娃子,你上一线天吧,全国解放那天,你给我立个碑,也好在人世留个念想儿。丁二娃听了连长的话,打了个立正,连长,丁二娃誓死陪你战斗到底! 鬼子越来越近了,前一排已经直起了腰身。 二娃,把前边那个军官干掉。连长说。二娃躲在树后,只一抬手,那个军官应声倒下。二娃退下来,跑向南边的阵地,还是手起枪落,又一个鬼子应声倒下。 鬼子开始小心了,他们由站着迫近改为匍匐前进,而二娃的子弹也快用完了。 二娃只有在死去的战友身上寻找武器,正翻着,就听连长哼了一声,之后倒在了他的脚下。二娃看到,一颗子弹,正中连长的眉心,就像小时候,妈妈在姐姐的眉心点上个小红点。 妈的小日本!二娃向着鬼子的队伍甩了两枪,可是子弹太贵重了,就剩三颗了,由不得他浪费。他勉强在一战友身下翻出一颗手榴弹,迅速抛了出去。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二娃突然改了主意,何不趁机逃跑,逃跑可比和敌人同归于尽更有赚头。二娃看一眼连长说,连长,反正你也死了,我就不跟你去了,我会给你报仇的!他把刚才对连长的许诺忘个一干二净。 二娃双手遮住嘴巴对着鬼子喊,别开枪,我们投降! 二娃又喊,我们身上都捆着手榴弹,你们若开枪,就连你们一起炸飞喽。 鬼子真就没有开枪,但也没有向前半步,二娃趁机把连长抱起放在战壕沿上,只露出上半身,两边用战友的尸体支撑着。连长的头一直傲立着,不偏也不倒,两眼怒目圆睁,身旁的战友也簇拥着他,如同抬一部轿子,去和小日本算账。阵地静了下来,小鬼子在一步步靠近,而这会儿的二娃,已经不在连长的身边了,他凭着一身好功夫,两腿蹬住崖壁,双手倒换着,一点一点攀上一米宽、二十几米高的一线天。 几乎是一眨眼的光景,鬼子上来了,他们战战兢兢、层层叠叠围住了连长,判断他是否还活着,就在他们举棋不定,想上前试试连长还有没有气息时,不知从什么方向,射来三枪,一枪打死鬼子为首的军官,一枪打翻了想试连长是否还活着的那个士兵,而第三枪则打在连长腰间那捆手榴弹上。 顿时,数声爆炸,火光冲天,一朵朵红磨菇瞬间绽放,染红了半个阵地。(有删改) 1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连长为丁二娃指出了两条路,他希望丁二娃选择生路,因为丁二娃很年轻,而且非常服从命令。B.文中写连长往身上捆手榴弹时,强调“连长瘦,穿上衣服和没捆一个样”,是为结尾鬼子被炸死埋伏笔。C.连长被子弹击中的眉心使丁二娃联想到妈妈在姐姐的眉心上点的小红点,这个细节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D.丁二娃最后仅剩下三颗子弹这个情节非常重要,与后文的三枪相呼应,可见此处并非闲笔,体现了作者的精心构思。17、概括小说中丁二娃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6分)18、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应该是“第三条路”,也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应该是“英雄”,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6分)四、(6分)丰子恺的漫画,多以儿童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生活。请结合你的理解,对下面这幅漫画加以描述介绍。要求简明、准确,不超过70字。五、作文(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文章。大千世界,“原点”无处不在。“原”是指事物的根本或者是开端,“点”指一定的位置。“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答案1.C(A.匪fēiB.盘桓huánD.踯躅zhíxhú)2.B(A.眄C.罔D.畴)3.D.(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如果)4.C(A.相见常日稀互相,表示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儿已薄禄相相貌。
B.西当太白有鸟道介词,正对着一夫当关动词,阻挡,把守C.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丞相祠堂何处寻寻找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5.D(A.三岁:古义,指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浩荡:古义,荒唐;今义,①水势大;②形容广阔或壮大。B.至于:古义,至,到达;于,介词,引进处所。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美人:古义,代指有才德、有作为的人,一说屈原自指,一说指楚怀王;今义,美貌的女子。C.宴:古义,快乐;今义,宴会。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D.兄弟:古义今义均指:哥哥和弟弟。零落:古义今义均为:树木凋零散落。)6.C(A.圜B.零丁D.悟)7.A(A贫形容词作名词贫困的生活,BCD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变黄/推崇、赞许)8.B现实主义9.C.谏:挽回10.B11.A(只有“今是”)12、A(“山水诗”应为“田园诗”)13、略,详见书下注释14、诗歌鉴赏(1)AC(2)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树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口,四周响起了产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A.“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说法有误,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非悠闲之情。C.“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错误,应是小船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故选AC。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是意象通过诗歌内容即可得出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残阳”“鸣蝉”是视听结合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即可概括出画面。15、默写(略)。小说阅读:16、A(A项“因为丁二娃很年轻,而且非常服从命令”,强加因果,于文无据。)17、①忠诚勇敢.连长跟他说有两条路时,他选择了陪连长战斗到底.②为人憨厚.文中有对他的肖像描写“黑一块白一块的脸,到处是憨相”.③枪法精准.连长让他射击谁,都是一枪命中;最后三枪也是准确无误.④机智变通.他在连长死后故布疑阵,引敌人上钩,消灭很多敌人.他没有死守与连长的约定,改变主意决定留得有用之躯,为连长报仇.18、(示例一)以“第三条路”做标题更合适.①使主人公丁二娃形象更加鲜明.连长指出了两条路,丁二娃却找到了第三条路,从而表现出他的脑筋灵活、善于变通.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看完题目,读者在阅读中就会有意识去寻找“第三条路”,但谜底却直到结尾才揭晓,有戏剧化效果.③有利于深化文章主旨.文章赞扬了丁二娃坚定而又善于动脑的战斗精神,“第三条路”正是对这种精神的集中表现.(示例二)以“英雄”做标题更合适.①有利于突出主人公群像.本文中的主人公不只丁二娃一个,连长也是主人公,用“英雄”做题目更有概括性.②英雄事迹贯穿全文情节.全文都是围绕两位主人公的英雄表现来写的,文题相符.③有利于凸显文章主旨.连长以身殉国,丁二娃全身而退,结局虽然不同,但都是值得赞扬的大英雄,表达了对他们的礼赞.(人物,情节,主旨各2分.认为哪个合适都可以,但不明确写认为哪个更合适的扣1分.)
作文(略)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