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普宁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带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广东普宁二中2021-2022学年度高三级历史月考卷(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古人评论三代:“夏尚(崇尚)忠,殷尚质,周尚文”,孔子则说:“周监(借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从“周”是因为西周A.继承了夏商的传统B.革新夏商制度C.礼乐制度丰富完备D.推行文人治国2.下表是两汉西北地区关市史料统计表,这说明关市的设置时间文献记载备注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年)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史记·匈奴列传》安帝永初中(110年)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后汉书·乌桓鲜卑传》初平元年(190年)刘虞“劝督农植,开上古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后汉书·刘虞传》A.是管辖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B.是促进民族交融的重要方式C.充分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D.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3.《旧唐书》记载: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此举A.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B.强化了宰相总理财政的职能C.显示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D.体现了中央权力的制衡原则4.中国多子平分财产的继承制度由来已久,如《唐律》的解释条文称:“准《户令》: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违此令文者,是为不均平。”这种制度的实行A.源于人多地少的矛盾B.推动多子多福观念形成C.规范了耕织结合模式D.导致土地经营规模较小5.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B.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6.“(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残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半个多世纪后,苏南农村说到‘长毛’,仍然鲜有好话。”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C.国民革命运动D.土地革命7.四川秀山县城关附近,“旧饶麻、烟草之利”,19世纪八九十年代,种麻者“里不十亩”,“独烟繁盛,捆载出外境,岁万金”,麻地变成了烟田。同时期,甘肃兰州府皋兰县烟田所产极负盛名,仅运销国外者即达3万多担。这反映了当时A.经济作物单位面积产值提高B.烟草成为主要的农作物C.内陆农业也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D.吸烟风气影响经济发展8.下图是中国近代史某著作的部分目录。其中“第二节”最有可能是第二章《辛丑和约》与新政形势下社会政治的变动第一节中外关系的表面和缓与列强加紧在华掠夺利权第二节………………第三节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第四节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动向A.洋务运动和中国早期的近代化B.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和传播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D.民国初年社会形势发展状况9.毛泽东指出,长征使“红军转到了西北,(西北)不是如同在南方那样处在威胁国内敌人的最重要的地位,‘围剿’的规模、情况和战斗就比较小些,缓和些了”。这表明长征A.实现了革命重心的战略转移B.推动了革命力量的集中C.缓解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D.有利于红军的发展壮大10.据《巴中县志》记载:1956年巴中县人均分配口粮400.3斤,现金38.25元。1963年人均分配口粮80.3斤,现金12.3元。同时期全国各地人均分配口粮也大幅度下降。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控制生活资料B.大办公社食堂浪费了大量生活资料和财物C.当时自然灾害严重,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D.当时“左”的错误泛滥,经济水平严重下滑 11.古希腊人在大型公共建筑身上倾注了巨大的建筑热情。现存的建筑物遗址,如神庙、剧场、竞技场等大型公共建筑都深深地反映了古希腊人的艺术趣味。这说明古希腊A.神学占据主导地位B.严格限制个人自由C.城邦集体意识强烈D.漠视公民生存权利12.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A.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强烈关注B.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C.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求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13.在初期美国政府中,联邦法院既无财权、军权,又无民意基础,地位明显低于总统和国会,1803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判决使联邦法院获得宪法终极解释权。该案影响深远,主要在于A.提高联邦法院的政治地位B.完善三权分立与制衡制度C.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D.保障了宪法至上权威14.马格尼托戈尔斯克钢铁厂是苏联“一五”计划期间新建的大型企业。它以美国最先进的麦基钢铁公司为蓝本,大量采用美国设备,有450多名美国专家和技工参与设计,以及200多名美、德技工参加施工。这表明当时A.西方放弃对苏联经济技术封锁B.苏联抓住机遇推进工业化建设C.新经济政策得以继续贯彻D.美、徳借机摆脱经济危机15.下表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法国农业合作社简表。表格内容反映出A.欧共体共同的农业政策B.集体农庄自主权的扩大C.国家对农业的适度调控D.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16.20世纪末,有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要之满足。”上述认识的出现源于A.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B.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C.世界两极对峙格局的确立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第17—19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第20-22为选做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40分。17.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问题,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表2史料记载出处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伏羲画八卦,所以六气六腑,五行五藏,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天枉”《帝王世纪》“上古之时,医有俞时,治病不以汤药,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揲荒爪幕,湔浣肠胃”《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材料二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中,有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人头骨变形和侧门牙被拔除的情况。大汶口遗址、曲阜西夏侯遗址、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福建闽侯石山以及台湾屏东鹅銮鼻等新石器时代墓葬都有相同的发现。研究者发现这种拔除和变形,绝不全是外伤所成。——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6分)(2)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考古发现的史料类型,并概括它们之间的关系。(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9~11世纪,由于有了大批农奴的依附,封建领主掌握了更坚实的经济基础,因此,西欧封建主义“从最初的军事性机制扩展为组织经济生产的纽带”,封建主义日益成熟起来。到12~13世纪,西欧的经济得到了缓慢的复兴,商业贸易逐渐恢复。在西欧的一些交通要道逐渐兴起了贸易中心,最初的贸易中心只是一些定期的贸易集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集市发展为常设性的中心,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聚集地。中世纪中期,西欧城市兴起的特 征是其分布的普遍性,这与欧洲商路的扩张联系在一起。水陆商路几乎遍布整个西欧地区,在多瑙河、莱菌河流域乃至西班牙和英格兰各处,凡水陆交通要道口都出现了城市。材料二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和市民阶层在封建主义政治秩序的框架内悄然生长,其微弱但是坚定的推进步伐逐渐撼动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石,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铺平了道路,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西欧城市从中世纪中期开始兴起,它们逐渐与王权达成了充分的合作基础,市民阶层展开了积极的政治参与,对封建制度进行挑战,推动了君主专制的发展。——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秋枫《市民社会的雏形——中世纪欧洲城市与市民阶层的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中期西欧城市兴起的条件。(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中期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19.(13分)世界历史上,始于1492年并从此加速进行的全球生物重新分布通常被称为“哥伦布交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哥伦布交换: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生物交流开始16世纪初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1510年西班牙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1555年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6世纪70年代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16世纪80年代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彥糖产地约1700年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带来了新大陆未曾有过的病原体,使得美洲土著人口下降了60%—90%18世纪初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摘编自(美国)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麦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哥伦布交换”为主题,提炼观点并择取信息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二)选做题:共12分。请考生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0.(12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世纪80年代后,科举制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传教士觉得如果想要控制和引导中国社会改革的方向,就必须为科举制度改革提供合适的方案。于是他们提出了种种改革科举制度的设想。传教士欲效仿文艺复兴时期借复古求解放的形式,主张复辟古时乡举里选制度,恢复科举考试的传统科目,并以传统实学为考试内容,丁韪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认为,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但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学校重在育才,而科举重在选材。二者是相辅相成,但在科举社会中二者却混为一谈。学校沦为科举之预备场所,科举成为学子之最后归宿,因此有些传教士提出予新人才以旧功名的设想,从而把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整合为一,以达到变革科举之效。尽管清政府迫于形势而不得不变革科举,但科举改革仍然步履蹒跚,传教士企图通过设立新的考试制度作为示范来推进科举改革。——杨齐福《西方来华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科举制度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传教士对中国科举改革的设计方案。(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传教士对中国科举制度改革的作用。(6分)21.(12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欧洲本身正在被外来的两个大国苏联与美国划分成东、西两大势力范围,在地理上、政治制度上和意识形态方面都被一分为二,“被战火摧毁的幻灭的欧洲,匍匐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下”。这种形势与人们所熟悉的19世纪和20世纪初欧洲全球霸权的格局实在是惊人的相反。当时,全世界的人们都已习惯于欧洲列强对整块整块的大陆进行瓜分,甚至认为这就是国际事务正常秩序的一部分。二战后,无论欧洲的大国还是小国愿意与否,在决定其外交政策的时候,都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历史传统,也必须考虑东西方对峙这一重要因素,而且其经济恢复和国家安全都要分别依靠与苏联和美国的结盟才能办到。与此同时,伴随着欧洲世界霸权的消失,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奋起“对西方造反”,从而使争取主权平等,政治独立,种族平等,经济公正和文化解放这五大主题为基本内容的非殖民化进程,终于以始料不及且无法控制的速度席卷了所有殖民帝国,并进而引发了“全球大分裂”。(1)根据材料,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发生的主要变化。(6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6分)22.(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1917年5月6日,黄炎培与蔡元培、张元济等48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1918年8月20日,在上海南市陆家浜创立了中华职业学校。这个学校开设的科目与一般学校大不同,设木工、铁工、 珐琅、钮扣四科,并附设工厂。后来又添设土木、留法勤工俭学、染织、师范、商业等科。这些专业大都是社会所急需,也是热门专业。——肖伟俐《大家风苑》材料二“余之考察教育,所兢兢于心者不敢忘一‘我’字。……所发第一念即‘于我之比较如何’,第二念即‘我之对此当如何’。”“(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1916年黄炎培《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炎培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并分析其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炎培教育思想的认识。(6分)广东普宁二中2021-2022学年度高三级历史月考卷1.C【详解】材料“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意思是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因此表明的是西周重视礼乐教化,C正确;AB与材料无关,排除;D是宋朝的治国政策,排除。故选C。2.B【详解】根据材料“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开上古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等信息可知,“和亲”、“关市”等方式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原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管理机构,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丝绸之路的信息,排除C;材料涉及民族交融的方式,没有体现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排除D。3.A【详解】“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的意思是朝廷有争议的问题以及各司署衙门上的表章奏折,全都密令万顷等人参议决断,用来分散宰相的职权,由此可知相权被削弱了,其目的在于加强皇权,A项正确;题中没有体现“财政职能”的内容,B项排除;材料内容反映了分散宰相权力,不能说明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C项排除;题干内容体现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内容,没有体现中央权力的制衡原则,D项排除;故本题选A。4.D【解析】材料说明,兄弟分立门户时,“田宅及财物”皆采用“均分”“均平”的原则进行分配,否则就是“不均平”违犯了政府的法令,是一种与民法相抵触的犯罪行为,多子继承制使小农业户数增加而耕地缩小,导致土地经营规模较小,D正确;中国多子平分财产的继承制度与人多地少的矛盾、多子多福观念形成无关,排除A、B;材料没有涉及“规范了耕织结合模式”,排除C。5.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人对君主专制进行批判,这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正确;当时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A排除;明清之际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C排除;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属于明清之际的新儒学,并非是新理学,D排除。 故选B。6.A【详解】根据“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得出其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其主张人人平等,平均主义,但实际上太平天国运动内部仍然建立了封建等级制度,理想与现实是相违背的,A项正确;辛亥革命与题干中的“长毛”无关,而且主张平等而非特权,排除B项;国民革命与题干中的“凶暴”无关,排除C项;土地革命为贫民争得了土地,排除D项。故选A项。7.C【详解】由材料“旧饶麻、烟草之利”“麻地变成了烟田”“种麻者‘里不十亩’”“独烟繁盛,捆载出外境,岁万金”“仅运销国外者即达3万多担”可知,由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加剧,内陆地区经济作物烟草的种植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烟草种植面积的增加,而非单位面积产值提高,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到烟草一种农作物的种植情况,无法得出烟草成为主要的农作物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吸烟风气对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8.C【详解】根据“《辛丑条约》与新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未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再根据第一节与第三节的目录内容可判断,第二节应为经济方面的相关内容,故C选项正确;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选项错误;维新变法失败于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选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更有可能是晚清而不是民国初年,故D选项不太合适。故选C。9.D【详解】据题意可知,长征是红军转战到西北,面临敌人围剿的压力减小,这就有利于红军的发展壮大,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革命环境的变化,没有体现革命重心的转移和革命力量的集中,排除AB;红军的转移不代表国共两党的矛盾缓和,排除C。10.D【详解】根据“1963年人均分配口粮80.3斤,现金12.3元。”并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受“左”的错误的影响,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导致人们生产积极性下降,经济水平下滑,D项正确;控制生活资料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B项只是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自然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1.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积极参加城邦的集体活动,这在古希腊的建筑上就能体现出来。如神庙建筑,它既是圣地最突出的地方,又是城邦公共活动的中心,公民集会、讨论国家大事都在这里进行。古希腊人将全部的建筑热情倾注在神庙等大型公共建筑的身上,而这些大型公共建筑主要服务于城邦的政治活动。这说明古希腊城邦集体意识强烈,故C项正确;材料中古希腊人修建的大型公共建筑,不光是与神学相关的神庙,还有剧场、竞技场等,所以无法说明“神学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古希腊注重公民的个人自由,而非限制,故B项错误;古希腊重视公民生存权利,而非漠视,故D项错误。12.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阶段法国开展职业技术学校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B正确;材料 与人文主义发展无关,A排除;C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与两大阶级对立无关,D排除。故选B。13.B【详解】材料反映了美国联邦法院从权位很低到获得宪法终极解释权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可知,联邦法院获得宪法终极解释权说明了联邦法院权力和地位的提升,这有利于完善三权分立与制衡制度,对美国民主政治影响深远,故选B;材料强调的是对美国民主政治的深远影响,而ACD选项均是直接影响,与材料中“影响深远”不符,故排除。14.B【详解】根据“它以美国最先进的麦基钢铁公司为蓝本,有450多名美国专家和技工参与设计,以及200多名美、德技工参加施工”可得出苏联抓住美国此时经济危机的机遇,引进美国的资金与技术发展工业化建设,故B项正确;放弃的说法错误,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一五计划,而不是新经济政策,排除C;德国通过走法西斯道路摆脱危机,排除D。15.C【详解】表格以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法国农业为例,强调了法国以立法的形式在生产、流通、信贷等领域通过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服务。可以看出,当时的法国结合国情运用国家适度干预的手段,管理和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正确答案选择C;题干是国内的农业合作社管理,与欧共体共同的农业政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集体农庄是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而法国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是自愿而非强制的,排除B;题干是政府对农业发展进行干预,而不是减少干预,排除D。16.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坍塌,国际上意识形态对抗的色彩逐渐淡化,也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旺盛生命力,因此D正确;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与意识形态对抗无关,A排除;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开启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与材料无关,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两极格局的瓦解,与确立无关,C排除。故选D。17.【答案】(1)《淮南子·修务训》中关于神农民“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反映出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对植物的药性功用已经有了感性认识;《帝王世纪》中关于伏羲五脏六腑和“尝百药而制九针”的记载,反映出先民逐步认识到人体、气象同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创制医疗器械和用药原则等原始状况;《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关于扁鹊的外科治疗技术,反映了中国古代外科医术的高超。(6分)(2)类型:材料一中三则史料属于文字史料(或二手史料),材料二中的考古发现属于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4分)关系:文字史料是史学研究的重要依据,丰富的文字史料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源;实物史料更具客观性;实物史料和文字史料相互参照,使史学研究更具科学性和严谨性。(任答两点,4分)18.【答案】(1)条件:封建社会的成熟;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商贸中心(集市)的发展;水陆商路 的扩张。(任答三点,6分)(2)影响:冲击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君主统治,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城市自治为近代欧洲民主政治积累了经验。(8分)19.【答案】论点方面(2分)论据方面(8分)论证方面(3分)哥伦布交换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分)哥伦布交换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欧亚大陆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而原产美洲的玉米等农作物也流向世界各地。哥伦布交换推动了人口的迁移。欧洲人迁移到美洲,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族群开始混合。哥伦布交换导致了各疾病的传播,欧洲殖民者带来的病原体使美洲土著人口锐减。哥伦布交换改变了传统饮食习惯。玉米成为部分地区重要口粮,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4点8分,其他言之有理亦给分)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解析】根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首先明确主题,从哥伦布交换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角度提炼主题:哥伦布交换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然后结合史实,史论结合进行论证。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后美洲与欧洲、亚洲有人口迁移、物种交换、病原体传播。通过表格这些信息可以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入手,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欧洲、亚洲、非洲的影响。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也可以从不别的角度进行提炼主题,然后进行论证。20.【答案】(1)形式上复古,恢复传统科目和实学内容;内容上增加西学内容;把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结合;设立新的考试制度。(任答三点,6分)(2)推动了中国科举改革的步伐;丰富了科举考试的思想,指明了科举考试的方向;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没有波及社会各界。(6分)21.【答案】(1)变化:欧洲出现分裂,出现东西欧对抗的局面;欧洲严重削弱,丧失全球霸权地位;欧洲依附于美苏两极格局;欧洲国家的殖民体系崩溃。(任答三点,6分) (2)简评:“两极”格局取代了欧洲中心地位;“两极”对抗加剧了国际局势紧张,威胁世界和平;“两极”中两大力量势均力敌,客观上制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6分)22.【答案】(1)实践:推行职业教育,创办职业学校。(3分)特点: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与就业相衔接。(3分)(2)认识: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生存发展;教育应面向社会需要;主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6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1-09-20 11:43:45 页数:11
价格:¥3 大小:52.9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