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肥城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随着公共生活空间日益拓展,人们的交往与合作愈加丰富多样,集体行动以及由此产生的集体责任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在集体行动中,个人以公共理性参与集体行动,在公共生活中与他人的行为选择发生重叠、缠绕和相互作用,进而双方根据在交互结构中形成的集体理性作出选择。这种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的交互关系就是集体行动背后的交互理性结构。它让个人在作出选择的时候获得了超越个体的集体思维方式,也为个人生存的社会性提供了道德基础。理解集体行动,要避免个体主义的视角,要认识到简单物理还原论的不足。仅仅从行动的物理基础出发,只是在物理层面描述和重现了行为的发生,并没有提供对于集体行动完整的真正的理解。例如,一个乐团的交响乐合奏这个集体行为不仅仅是“单管演奏者在第三节开头吹出了一个低音”,加上“首席钢琴师弹出F大调音阶”,加上“大提琴手接连拉出三个跳音”,即便这个客观物理的描述可以不断叠加,最后穷尽整场演奏会的所有细节,却依然无法让我们真正理解乐团合奏这个集体行动。这种方法论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恰恰是“乐 团要合奏交响乐”这个集体行动的理由解释了每个演奏人员的个体行为,而不是每个演奏人员的个体行为解释了集体行动。理解集体行动,要重视它的双重实现条件。一方面,集体行动的实现有赖于个体对集体行动的认同和理解;另一方面,集体行动的维系有赖于外在制度和秩序。长期、稳定、有效的合作不能只依赖于个体动机的简单重合。只有在个体动机之上设立制度和秩序,稳固集体行为的实现方式,才能保证集体行动有效进行。人们从公共理性的角度出发思考自己的行为,同时成全他人的利益和价值,这种思考和选择方式让我们与他人之间产生了深刻的道德关联,这种道德关联消解了集体行为离散的可能性。正如当代研究集体行动的美国学者玛格丽特·吉尔伯特所指出的,真正的集体行动具有一种独特的道德基础,而这种道德基础来自集体成员之间通过共同承诺而形成的责任。承诺参与到集体行动中的每个个体都有道德责任去完成集体行动中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自觉自愿的参与个体具有促成道德的集体行动的动机和能力,而道德的集体行动触发了个体自觉自愿的参与。前者是后者的潜在条件,而后者是前者的实现条件。在集体面对重大危机和挑战时,集体行动的意义格外突出,认真理解并参加集体行动也就更为重要。譬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人们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接种疫苗从而拥有病毒抗体。考察每个人佩戴口罩的理由和动机,如果人们不仅是想要保护自己的健康或为了遵守有关规定,而且为他人的健康着想,认识到如果自己不佩戴口罩,那些尚未接种疫苗的人就可能被置于危险之中,并由此自发产生道德责任信念,做到“我要为你戴上口罩”的时候,个体之间的道德责任关系就得以实现,这样的集体行动对构建我们的美好生活当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摘编自田洁《集体行动与我们共同的责任》)材料二: 集体行动是一个常用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概念,每一次应对疫情的行动都属于集体行动,集体行动会转化为集体记忆,进而滋养集体认同。此次防范和应对疫情,呈现的是以国家政治动员为“发动机”,国家权力运行机制和资源调配体系为“路由器”的整体联动以及社会的全面响应。由于应对目标系于国民健康乃至生命,且与每个人密切相关,而且具有“迫不得已”“尽心尽力”“唯求有效”的特点,因而,这是一场整个国家、全体国民参与的集体行动,具有巨大价值和深远意义。目标明确、组织性很强的集体行动由众多的个体实践和群体实践汇成。根据保罗·康纳顿关于体化实践和刻写实践的划分,体化实践强调实践主体亲身参与,一个微笑,一个点头,都是为人所牢记的一种意义表达。此次疫情应对中的体化实践是疫情中无数“逆行者”的言行与作为,是全民立足本职的综合响应与配合。而刻写实践则是通过描述、记录等媒介工具捕捉和保存信息。在此次疫情应对中刻写实践则是每天更新的让人焦虑、心痛的关于确诊、死亡病例的数据,是让人泪目的关于牺牲、奉献、捐助的事迹报道。通过人类的心智机能,体化实践与刻写实践又转化为个体记忆以及累加、建构起的群体记忆。实践越是艰难困苦,记忆越是刻骨铭心。集体记忆是集体认同的前提。集体行动的过往会转化为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又是生成集体认同的养料。认同(Identity)就本义而言指的是自身独特的、与他人不同的特征。一个群体区别于另一个群体的特征大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这些特征是通过诸多符号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些特征构成一个群体集体意识的基础。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似乎存在一个规律,除了曾经的荣光,那就是苦难的集体记忆往往能够激发出凝结与建构力量。这些不幸与灾难往往激发一个人、一个民族奋发自强,激发人们从灾难中吸取教训,走向成熟。集体记忆滋养集体认同。群体认同其实是一个群体共享的概念,是用来指称来自集体成员共同的旨趣、经历以及团结。群体认同既不是天生就有的,也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作为 不同的社会运动参与者,在相互之间的作用过程中而产生的。集体记忆不仅能为社会变迁不断拾起一个民族群体的过往,还能为这个民族当下和未来的凝聚,提供和积攒必要的素材。集体目标、一致行动、对于好的预期和不幸的伤害,都会凝结成刻骨铭心的记忆。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时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是一种空前的集体行动。随着时间的流转,集体行动也在向集体记忆转化,集体认同既处在与集体行动相伴而生的现在时,又会依托集体记忆而延续至将来时,基于呵护生命的集体的行动、记忆与认同的主旋律就是万众一心、战胜疫情。(摘编自严庆《在应对疫情中增强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公共生活空间越得到充分扩展,人们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就会越丰富多样。B.集体理性决定了个人在参与集体行动中人际交往行为的发生方式和交互结构。C.单单从行动的物理基础出发来理解集体行动是不完整的,会犯本末倒置的错误。D.集体行动既有赖于个体对集体行动的认同和理解,又有赖于外在的制度和秩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集体思维方式只能在个体参与集体行动与他人的行为选择相互作用时才能获得。B.一个团队中某个个体的恰当行为取决于该个体能否认同和理解集体的行动。C.领导者要想增强本集体的凝聚力就必须使其个体成员之间产生深刻的道德关联。D.中国能有效应对新冠疫情是因为每一个中国人都理解并参与了这一集体行动。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保罗·康纳顿“体化实践”观点的一句是(3分)A.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B.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C.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D.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4.请结合材料的相关内容,给“群体认同”下定义。(4分)5.两则材料都是围绕“集体行动”展开议论,论证各有侧重,请结合文本对比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文本一:采薇(节选)鲁迅这半年来,不知怎的连养老堂里也不大平静了,一部分的老头子,也都交头接耳,跑进 跑出的很起劲。只有伯夷最不留心闲事,秋凉到了,他又老的很怕冷,就整天的坐在阶沿上晒太阳,纵使听到匆忙的脚步声,也决不抬起头来看。然而这不平静,却总是滋长起来,烙饼不但小下去,粉也粗起来了。养老堂的人们更加交头接耳,外面只听得车马行走声,叔齐更加喜欢出门,虽然回来也不说什么话,但那不安的神色,却惹得伯夷也很难闲适了:他似乎觉得这碗平稳饭快要吃不稳。十一月下旬,叔齐照例一早起了床,要练太极拳,但他走到院子里,听了一听,却开开堂门,跑出去了。约摸有烙十张饼的时候,这才气急败坏的跑回来,鼻子冻得通红,嘴里一阵一阵的喷着白蒸气。“大哥!你起来!出兵了!”他恭敬的垂手站在伯夷的床前,大声说,声音有些比平常粗。伯夷怕冷,很不愿意这么早就起身,但他是非常友爱的,看见兄弟着急,只好把牙齿一咬,坐了起来,披上皮袍,在被窝里慢吞吞的穿裤子。“我刚要练拳,”叔齐等着,一面说。“却听得外面有人马走动,连忙跑到大路上去看时——果然,来了。首先是一乘白彩的大轿,总该有八十一人抬着罢,里面一座木主,写的是‘大周文王之灵位’;后面跟的都是兵。我想:这一定是要去伐纣了。现在的周王是孝子,他要做大事,一定是把文王抬在前面的。看了一会,我就跑回来,不料我们养老堂的墙外就贴着告示……”伯夷的衣服穿好了,弟兄俩走出屋子,就觉得一阵冷气,赶紧缩紧了身子。伯夷向来不大走动,一出大门,很看得有些新鲜。不几步,叔齐就伸手向墙上一指,可真的贴着一张大告示:“照得今殷王纣,乃用驿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此示。” 两人看完之后,都不作声,径向大路走去。只见路边都挤满了民众,站得水泄不通。两人在后面说一声“借光”,民众回头一看,见是两位白须老者,便照文王敬老的上谕,赶忙闪开,让他们走到前面。这时打头的木主早已望不见了,走过去的都是一排一排的甲士,约有烙三百五十二张大饼的工夫,这才见别有许多兵丁,肩着九旒云罕旗,仿佛五色云一样。接着又是甲士,后面一大队骑着高头大马的文武官员,簇拥着一位王爷,紫糖色脸,络腮胡子,左捏黄斧头,右拿白牛尾,威风凛凛:这正是“恭行天罚”的周王发。大路两旁的民众,个个肃然起敬,没有人动一下,没有人响一声。在百静中,不提防叔齐却拖着伯夷直扑上去,钻过几个马头,拉住了周王的马嚼子,直着脖子嚷起来道:“老子死了不葬,倒来动兵,说得上‘孝’吗?臣子想要杀主子,说得上‘仁’吗?……”开初,是路旁的民众,驾前的武将,都吓得呆了;连周王手里的白牛尾巴也歪了过去。但叔齐刚说了四句话,却就听得一片哗啷声响,有好几把大刀从他们的头上砍下来。“且住!”谁都知道这是姜太公的声音,岂敢不听,便连忙停了刀,看着这也是白须白发,然而胖得圆圆的脸。“义士呢。放他们去罢!”武将们立刻把刀收回,插在腰带上。一面是走上四个甲士来,恭敬的向伯夷和叔齐立正,举手,之后就两个挟一个,开正步向路旁走过去。民众们也赶紧让开道,放他们走到自己的背后去。到得背后,甲士们便又恭敬的立正,放了手,用力在他们俩的脊梁上一推。两人只叫得一声“阿呀”,跄跄踉踉的颠了周尺一丈路远近,这才扑通的倒在地面上。叔齐还好,用手支着,只印了一脸泥;伯夷究竟比较的有了年纪,脑袋又恰巧磕在石头上,便晕过去了。【注】鲁迅创作于1935年12月,故事的主人公叔齐和伯夷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文本二:《故事新编》有哪些不同于其他传奇体小说的特点?这指的是鲁迅实现传奇体小说艺术特性的创新经验。人物语言须有谈资,而谈资与场面又相关。《故事新编》善写场面,场面中的人物就某话题各抒己见,语言的魔力由此发挥。谈资多来自典籍。比如《理水》写大禹走后,京师日渐好转了,老百姓聚居在一起谈论大禹功绩、大禹何人,《随巢子》、《古岳读经》里大禹化为熊、大禹如何捉无支邪等传说成为谈资。人物出场还带出典籍所属背景,增加信息、丰满情节。如《非攻》中子夏的徒弟公孙高、学生耕柱子、曹公子、管黔敖、公输般等,这些人物连带着引出行义、送天下、钩拒、木鹊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还有叙述者对人物的描绘和对现场情境的议论等,也巧妙借自典籍语汇。如《奔月》中描写后羿拉弓射月形容为“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岩下电”来自《世说新语·容止》有“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如果单有浓郁的古代典籍色彩,至多是古色古香,《故事新编》的奇幻色彩是在蕴含典籍因素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者语言中,又明显地夹杂现代语词。如《奔月》中女乙(对后羿)说:“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女辛说:“有时看去简直好象艺术家”。“战士”、“艺术家”等是地道的当代人用语,放到传说中的后羿嫦娥,顿生奇幻感。由此,古代典籍所带有的斑斑锈迹,与充满现代气息的人物语言的结合产生了奇幻色彩。(摘编自刘俐俐《鲁迅〈故事新编〉故事与小说的人类学思考》《文艺理论研究》)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就以养老堂的不大平静展开情节,既与下文伯夷的不问闲事形成对比,又为后文矛盾激化预设了伏笔。B.叔齐不安的神色让伯夷觉得养老堂的安稳日子即将结束,表现出一味追求闲适安逸的伯夷的微妙的心理变化。C.文中写大路两旁的民众不动不响,以静写动,体现出现场气氛的紧张,为下文叔齐、伯夷拦阻周王做了反衬。D.鲁迅描写甲士们对叔齐、伯夷前后态度的变化、前后两次“立正”及“挟”“推”等行为,于幽默中显讽刺。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众”在文中多次出现,构成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表现出他们追随周天子伐纣的积极态度。 B.姜子牙因其二人阻拦周王出兵伐纣而称其为“义士”,从中可以看出姜子牙对周王的出兵伐纣的举措也是不认可的。C.鲁迅先生描写的叔齐、伯夷“不食周粟”举动与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所为,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D.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在命名上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推陈出新的独特意味。8.请赏析文本一中的画线句。(4分)9.文本二指出了传奇体小说艺术特性,请结合文本一进行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上杜中丞论举官书欧阳修修前伏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被罢,而台①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主簿于台职最卑,介,一贱士也,用不用,当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曰当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修独以为不然。主薄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而已因言事见罢,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任御史也。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以进,太祖不肯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亦先审知其可举邪,是偶举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若偶举之,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是非则后已。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 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而执事始举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曰不能,是执事自信犹不果。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执事哉?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选自《文忠集》)【注】①台:即御史台,是御史所居官署。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B.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C.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D.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伏,是说人如狗那样地俯伏、趴下,常用作谦辞,如“伏惟”“伏法”等。B.主簿,官名,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历朝多为主官的佐官之一。C.长老,对年长者的一种敬称,在古代也是对寺院里面职务较高者的尊称。D.笏,古代君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可以记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阳修之所以写这封信,是因为最近他听说主簿石介因上书谈论赦免的事情被罢官,他觉得杜中丞这样的举措不妥,为他感到可惜。B.石介是下层士人,任用他与否虽然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但作者认为他为人刚直果敢,有气节,喜欢明辨是非,是好义之士,被罢官实在可惜。C.欧阳修引述赵中令荐官的事例,以三次“复以进”突出表现赵中令坚持原则、不避威权的可贵品质,这正是欧阳修在此处最想劝杜中丞做到的。D.欧阳修认为执事向朝廷荐官不能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者厌恶来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而应根据被推荐者的才干决定他们的去留。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曰当罢。(4分)(2)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4分)14.为劝说杜中丞挽回石介的官职,欧阳修陈述了哪些理由,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酬李光化见寄二首(其二)范仲淹万里承平尧舜风,使君①尺素半空空。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石鼎斗茶浮乳白,海螺行酒滟波红。宴堂未尽嘉宾兴,移下秋光月色中。【注】①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代以后尊称州郡长官为使君。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和诗,李光化有诗寄来,诗人写诗回赠他。B.首句里的“尧舜风”采用比喻的手法,展现了太平安定的社会景象。C.颈联描写斗茶、饮酒的画面,充满色彩感,可看出参与者兴致颇高。D.尾句未明写秋光月色中人的具体活动,却意境空明,给人想象空间。16.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荀子·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表达词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太阳光射到我们眼里,要在太空飞8分钟,但要远达冥王星,则几乎要飞6小时,这当然是指光速。太阳和冥王星的距离以光速言,只是算小时,但和其他恒星之间,就要计年了。最近的恒星叫人马座一号,离我们有4.29光年。在这难以体会的浩阔空间里,什么也没有,除了亘古的长夜里的簇簇星光。这样的大虚无里,什么戈壁,什么瀚海,都成了__________的 笑话。人马座一号不过是太阳系的隔壁邻居,已经__________。至于宇宙之大,从这头到那头,()。“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我们这寒门小族的太阳系,离银河的表面虽只有45光年,但是跟盘盘囷囷的银河涡心却相距大约2.6万光年。正如我们在边角上的座位看戏,只能是__________,哪里就觑得真切。至于“俯察品类之盛”,也有许多东西悖乎我们这小世界的“天经地义”。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一天是二十四小时吗?木星上的一年却大约是地球上的十二年,而其一日只约等于我们的十小时。水星的一年却大约只有我们的八十八天。太阳永远从东边升起来吗?如果你住在金星上,就会看见太阳从西天升起,因为金星的自转是顺时针方向的缘故。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微乎其微可望而不可即来之不易隔岸观火B.微不足道风马牛不相及来之不易隔岸观火C.微乎其微风马牛不相及谈何容易雾里看花D.微不足道可望而不可即谈何容易雾里看花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就算是光,也要奔波260亿年B.光奔波260亿年就能到达C.如果是光,要奔波260亿年D.只有260亿光年的距离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你如果住在金星上,就会看见太阳从西天升起,因为金星的自转是顺时针方向的缘故。B.如果你住在金星上,就会看见太阳从西天升起,因为金星的自转是顺时针方向。C.你如果住在金星上,就会看见太阳从西天升起,因为金星的自转是顺时针方向。D.如果你住在金星上,太阳从西天升起就会被看见,因为金星的自转是顺时针方向的缘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由于自然选择仅通过对微小、连续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①,而只能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行。所以,已为新知识所不断证实的“自然界中没有飞跃”这 一格言也是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可以用几乎无穷多样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其原因就在于每一种特性一经获得,便可永久遗传下去,通过不同方式变异了的构造必须适应一个同样的目的。总之,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在一定程度上,(),这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自然选择。美对于人们的感官来说并不是无处不在的,花和果实由于有绿叶相衬,②,更易被昆虫发现、光顾并传粉,而种子也会被鸟类散布开去。至于某些颜色、声音和形态何以能给人及动物以愉悦呢?即最简单的美感,最初是如何获得的呢?这是很难搞清楚的,就如同某种气味和味道,③?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我们在变异中感受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美好B.为什么各种各样的变异充满了整个自然界C.人类社会处处存在着各种各样美好的事物D.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张爱玲在《不得不走的弯路》中写道: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着我说:“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②有时,人生的顺利会产生一种惰性,而人生的曲折会书写一段传奇。傻傻地热爱,傻傻地坚持,傻傻地提问。这就是人在低谷之中,重获生命意义的三个法宝。③心理学家看来,真正的幸福人生,不是做惊天动地的事,而是懂得发现生命中的小美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综合上述材料内容,结合自己的经历,以“青春应该有的样子”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作为新时代青年对过往及未来的体会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B(B项,“集体理性决定……交互结构”有误,原文说“双方根据在交互结构中形成的集体理性作出选择”,由此可见,“集体理性”不能决定“交互结构”)2.C(A项,把“个体参与集体行动与他人的行为选择相互作用”作为获得“集体思维方式”的充分条件,于文无据。B项,逻辑不周延,犯了一面对两面的错误。D项,说“每一个中国人都理解并参与了这一集体行动”于文无据,扩大了表述范围)3.A(A项,“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说的是读书中的思维行为,而非保罗·康纳顿“体化实践”所指的“实践主体亲身参与”的社会实践行为)4.群体认同是指集体成员以保留在记忆中的共同的旨趣、经历以及团结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行为标准,实现群体共享的集体意识。(答出“集体成员以保留在记忆中的共同的旨趣、经历以及团结”“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行为标准”“实现群体共享”“集体意识”各得1分)5.材料一开篇提出论点,指出现实社会关注“集体行动”和“集体责任”的迫切性;进而举例证明由集体行动来解释个体行为的合理性;第三段提出重视集体行动实现的双重条件,旨在明确二者的功能和依赖关系;进一步归纳出集体行动对构建美好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3分)材料二也是开篇立论指出集体行动会转化为集体记忆,进而滋养集体认同。后面的论证以递进方式层层展开:集体行动转化为集体记忆,集体记忆又滋养集体认同。以此为基础归纳出疫情时期基于呵护生命的集体行动、记忆与认同的主旋律就是万众一心、战胜疫情这一结论。(3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B(B项,说伯夷“一味追求闲适安逸”是夸大其词,曲解了人物形象)7.D(A项,作者并没有在文中表现民众积极伐纣的态度。B项,姜子牙称其为义士并不能推出他反对周王出兵这个结论。C项,本文所表现的并非夷齐的民族气节,而是表现两人的不知变通)8.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叔齐的率性而为;(2分,手法1分,分析1分)通过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叔齐的心直口快、忠勇(义)。(2分,手法1分,分析1分)9.①《采薇》善写场面,场面中的人物就某话题各抒己见,语言的魔力由此发挥。②人物出场带出典籍所属背景,增加信息、丰满情节,《采薇》中伯夷和叔齐的出场连带着引出周王伐纣等历史事件的背景。③叙述者的语言巧妙借用典籍语汇,如“上谕”、“恭行天罚”、“木主”等词即是典型的典籍语汇(举一例即可)。④在蕴含典籍因素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者语言中明显地夹杂现代语词,如“借光”“立正”“白蒸汽”等词语(举一例即可)。(6分,答出三点就可。每点2分,指出艺术性,并且结合文本一加以佐证)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C(原文应是“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11.A(“伏法”是指依法被处死刑,不是谦辞)12.B(文中作者并无明确观点认为石介如此优秀被罢官“可惜”,而是为杜中丞的举措感到可惜)13.(1)当初您举荐石介,谈论的人都说您有知人之明,现在听说他被罢免了,都说(石介)应当被罢免。(4分,“举”“闻”“罢”各1分,句意顺畅1分)(2)赵中令敢这样做,可能是因为他之前确切知道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确实如此并且无人可以替代。(4分,“尔”“审”“果”各1分,句意顺畅1分)14.①石介具备御史的品质;②是否任用石介显示杜中丞识人用人的水平;③御史中丞的职位本身要求为朝廷举荐官员,必须坚持方正立场;④罢免石介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最终会损害御史台的官员任用。(3分,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15.B(“‘尧舜风’采用比喻的手法”错误,“万里承平”是万里太平之意,这句的意思是:就像尧舜时期一样,民风安乐。现实的太平和尧舜民风安乐进行比较,突出现实的太平安定,属类比手法)16.①官务清简空闲:天下太平,百姓丰乐,作为地方官自然就没有官务琐事缠身。(3分)②生活闲适雅致:与宾客斗茶、饮酒兴致高昂;赏秋光、月色只为与宾客尽兴。(3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8分,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该句不得分)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18.D(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语境说的是戈壁、瀚海等都成了不值得一提的笑话,应用“微不足道”。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两者全不相干。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语段中有“隔壁邻居”的暗示,因此,不能用“风马牛不相及”,应用“可望而不可即”。来之不易:得来很不容易。谈何容易:说起来怎么这样容易,表示事情做起来并不像说的那么简单。根据语境,应用“谈何容易”。雾里看花:原形容年老眼花看东西模糊,后也形容对事物的真相或本质看不清楚。隔岸观火:比喻见人有危难不援助而采取看热闹的态度。文段语境为坐在边角看戏看得并不真切,应用“雾里看花”)19.A(此处应该强调的是宇宙之大,分析四个选项可知,B项和D项表达的意思是距离不远, 不符合强调宇宙之大的意思。A项和C项比较,A项更能突出这一点)20.C(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你住在金星上,就会看见太阳从西天升起,因为金星的自转是顺时针方向的缘故”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前后分句的主语一致的情况下,主语要放在关联词之前;二是句式杂糅,可改为“因为金星的自转是顺时针方向”)(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21.D(语段说的是自然选择的作用,结合上句“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可知,此处强调的不是“变异”,据此排除A、B;下一句“这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自然选择”中的“这”承前指代,联系下文“自然选择”“美”的话题,强调的是自然界中“美”的存在,据此排除C)22.①因而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②其色彩更为艳丽、醒目③最初是怎样使人感觉舒适呢(6分,每句2分)四、写作(60分)23.(略)参考2021年新高考Ⅰ卷作文评分标准评阅。附:参考译文:(我)欧阳修从前见到您荐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做主簿,最近又听说石介因为上书谈论赦免的事情被罢官,台中于是举荐其他官员代替石介。石介,不过是一个下层士人,任用他与否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不过我觉得可惜的,是中丞您的举措。石介为人刚直果敢,颇有气节,勉力治学,喜欢明辨是非,实在是好义之士。当初您举荐石介,谈论的人都说您有知人之明,现在听说他被罢免了,都说(石介)应当被罢免。(大家)都认为赦免是皇上已经推行的命令,不是关系疏远地位卑下的人应当议论的,唯独我认为不是这样。在台中这个官署范围内,主簿并不是专职议事的官员,可是大凡官居台中的,必定要以正直刚强明察无畏才算是称职。现在石介还没踏进台中的门槛,就因为上书议事被罢职,我估量石介的才干,不止可以做主簿,甚至可以担任御史的官职了。这说明您有知人之明,而石介也没有辜负您的知遇之恩。我曾经听年长的人说,赵中令辅佐太祖皇帝的时候,为了某件事需要选择官员,赵中令列出了两位大臣的姓名举荐,太祖不肯任用。过几天太祖又催问人选,赵中令又推荐他们,太祖还是不肯任用。过几天再次催问,还是推荐他们,太祖十分生气,撕烂他的奏章, 扔到大殿的台阶上,中令脸色平静,把笏板插进腰带里,慢慢拾起那些碎纸片,放进袖中返回 了官邸。过了一段时间太祖又催问,赵中令就修补好那奏章再次举荐,太祖幡然醒悟,最终任用了那两位大臣。赵中令敢这样做,可能是因为他之前确切知道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确实如此并且无人可以替代。现在您举荐石介,如果也是因为深刻的了解他才举荐他的,那么就不应该就此停止。 并且杜中丞您是负责给皇上谏言的大臣,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您也应当弹劾他并让他离开;即使皇上厌烦他,如果这个人很有才干,您也应该举荐并使他受到重用。并不是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者厌恶,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执事先前举荐石介时,说他很有才干,朝廷相信了你而要任用他;等到别人认为他缺乏才干而不堪任职时,你们也说他不堪任用,这就是你们取信自己都做不到。如果你们再向朝廷谏言他事,怎么能奢望天子再相信您呢?所以说主簿的官职虽然低微,石介虽然是个下层士人,真正值得可惜的是杜中丞您的举措。况且现在罢黜石介另外举荐别人,也一定要选择贤能的人举荐。贤能的人本来就喜欢辩议,如果将他举荐进入台中,他又有进言,那还将罢黜他而另外举荐别人吗?这样一来,那么最终一定会选择一个愚笨暗弱怯懦缄默的人才会停止。恳请您不要换掉石介而任用别人。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09-19 19:04:03 页数:16
价格:¥3 大小:44.4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