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2届高三语文8月新高考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7

2/27

剩余2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江苏省扬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年级语文8月新高考模拟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作答第I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等写在答题卡上,并贴上条形码。2.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使用机读卡的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填涂)。3.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交监考人员。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首要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毒害”了全球关系并加剧了紧张。这是我们思考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一点。那么原因何在呢?主要原因在于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从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并且令人惊讶的攻击。尤其在一些西方国家,它对那些国家民众对于中国的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逐渐退却,但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却因此遭到了严重损害。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带来的威胁如此之大,以至于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场危机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相反却倾向于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一些国家视为一场国家性而非国际性危机,结果大家就在抗疫中各自为战。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二点思考是,抗疫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治理能力的一场巨大测试。面对疫情,世界各国的应对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它们的抗疫方式当然存在重要差异,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相似之处: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抗疫的目标都是遏制和根除病毒,而非简单地控制。这被视为经济复苏的前提。它们在抗击疫情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考虑到中国的规模,它的表现尤其突出。第二种应对方式是西欧国家,它们一直在试图控制而非彻底消灭病毒,这些国家做得远没有东亚地区成功。第三种应对方式就是美国和巴西,那简直是场灾难,因为抗击病毒一直被认为是次要甚至被嫌弃的工作事项,而非根本要务。这些不同类型抗疫方式带来的后果将会影响深远。对于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三点思考,涉及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情况很难让人乐观。当前阶段的中美关系比年初时进一步割裂了。这会削弱全球治理的可能性。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因为美国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遭遇威胁,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治理的进展更可能会出现在地区层面。长远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东亚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好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有应对“非典”的经验。假以时日,世卫组织将会得到加强,希望也是如此。(摘编自马丁·雅克《新冠疫情如何影响全球治理》)材料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及其国际化,对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巨大挑战,也蕴藏着重要机遇。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谣言四起,恐慌加剧。中国政府及时发声,庄严承诺有能力、有把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稳定了国内疫情防控大局,向世界表达了中国是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重大信号。文明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精神。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中华民族拥有战胜疫情的强大文化基因、丰富经验、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战胜疫情的勇气决心。中国政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疫情防,控分享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东方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气魄。中国充分发挥独特的制度优势、应对“非典”疫情和重大灾情的丰富经验、先进的防疫和治疗手段,展现出打赢疫情防控全民战争的信心、能力和把握。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迅速反应,举全国之力开展疫情防控。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开启全民隔离模式;中国政府聚焦联防联控,科学、有序推进以武汉市及湖北省为重点、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全方位、多层次防控体系建设,“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确保疫情可防、可控、可治,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稳定。负责任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风范。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疫情防控。全力抢救受到病毒侵害的所有生命,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世界疫情防控贡献力量,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在当前全球疫情大流行风险加剧之时,中国表达了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保持紧密合作的意愿。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前景。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领导力,全民众志成城战疫,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治理效能最大化,彰显了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同时,中国拥有自我完善的勇气和决心,及时纠错、补齐制度短板和不足,将有效的政策和做法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和机制化,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彰显了中国制度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摘编自肖晞、宋国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冠疫情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的攻击,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退却,但对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造成了严重损害。B.新冠疫情的危机不仅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而且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某些国家视为国家性危机,大家在抗疫中各自为战。C.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和新冠疫情威胁如此之大,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是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两大原因。D.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体现了其不负责任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因此遭遇威胁,世卫组织和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抗疫方式存在重要差异,但它们都秉持这一理念:如果不能遏制和根除病毒,经济复苏就不可能。B.新冠疫情影响了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目前来看,虽然情况很难让人乐观,但从长远来看,新冠疫情也可能会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C.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比西欧国家和美国都要成功,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有应对2003年“非典”疫情的丰富经验。D.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中国政府凭借强大的领导力,众志成城,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了治理效能最大化。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方法的一项是(3分)()A.加强对外话语的构建,挑选和设计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B.制定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传播的系统策略,建设好对外话语体系。C.加强国际交流与媒体融合,增加讲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手段。D.加强对国外受众的调查研究,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4.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5.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它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爱时而脆弱〔美国〕罗伯特·M·罗斯再怎么伤心的人,也不得不吃东西。咒骂了女人、食物及其他人们追之不倦的事物之后十六个小时,丹顿来到街角的一家杂货店,吞了一份凤梨圣代,两份花生酱三明治,一块掺了麦芽糖的双层巧克力,外加一袋饼干。店里有个女孩。女孩坐下时,他瞥了一眼,站起来时他瞥了一眼;离开时,他瞥了两眼。付过账离开了杂货店,他朝北走去。这可是与他原来打算走的方向一百八十度的不同。他希望那女孩的步伐别迈得那么大,要从一街之遥一下子赶上去,他办不到。“嗨!你也走这条路?”他说。她只是把头转过来,长长的睫毛对着他眨了眨,然后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假如你迷了路,”他又试了一次,“我可以告诉你你在那里,这个地方我住了好多年了。”女孩仍然不为所动。他开始觉得困窘,不过还不到足以教他打退堂鼓的地步。“左边是菲尔德宅子,”他说。“自从菲尔德先生买下它以后,它就一直叫做菲尔德宅子。他们的女儿是一丝不苟型的,但儿子们却油里油气。如果我是你,我不会在这种地方停留的。”女孩是没有停留。她有着清晰的侧轮廓,尖端微翘的俏皮的鼻子。虽然吃了闭门羹,丹顿的耳朵却痒了起来。每当有爱的钟声响起时,他的耳朵一定觉得酥痒。“我的‘五点钟忧郁症’已经痊愈了,我敢打赌——”这完全是一次一厢情愿的打赌。女孩倏地向左转,丹顿的话凝在半空中。眼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一幢既长且广的房子里,他叹了口气。不过至少知道她是谁。她八成姓弗烈格,这片老格利斯渥德区是给弗烈格家租去的。那天晚餐的时候,他母亲说:“丹顿,我很高兴你自己觉得好点了,但是你看起来不像。人不可能没有吃饭而不将饥饿的神情显示在神色上的。”“也许他又恋爱了。”他父亲猜测着。“你和玛格莉特重修旧好了?”母亲问。“玛格莉特!”丹顿哼着说。“那个蠢货!”“丹顿!”母亲惊呼起来。“青春易逝啊!”老温特渥斯下了这样一句评语。“我现在交了一个新的女朋友。”丹顿鲁莽地宣布。“真的?”温特渥斯太太问?“这次是谁?”“弗烈格小姐。”“还好是位小姐,”温特渥斯先生说。“她叫什么名字?”“她自我介绍时说她是弗烈格小姐。”“喔?那你就称自己是温特渥斯先生?”父亲说。“你反正不知道她的名字,”母亲说。“是不是?”丹顿郑重地站了起来。“当你们在我这个年纪时,大概不会随便跟刚认识的人深交吧!”他不悦地说。,次日,丹顿向父亲借了一套白色法兰绒装,从阁楼里挖出一把用旧了网球拍,然后上街闲逛。他步伐踱得慢极了,慢得前后让五个家伙对着他大鸣喇叭,其中有三个还鸣了两次,因为他们不得不绕道而行。终于,他的耐心有了代价。他猛练反手拍,直到她走近。然后丹顿开口:“你好!我相信我们以前见过面。”那次邂逅,显然并没有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快地她又走了。丹顿一下子坐在消防栓上,一下子坐在街旁镶路石上,一下子又坐到地上。到那女孩回来为止,他一共等了四十分钟。“抱歉,”他谦卑地说。“我真的很呆,但我只是想见一见你。我的名字是丹顿——丹顿·温特渥斯。你姓弗烈格,至于其他的我就不晓得了。”有那么一刻美妙的时光,丹顿觉得全身浸润在她湛蓝冷漠的眼神里。但很快地,这眼神随着她的后退移开了。丹顿有好几个礼拜没跟韦伯·哈斯汀说话,因为他们为了一个女孩子正闹得不愉快。丹顿收起了自尊,打了电话给韦伯。“好吗?”他说。“出来喝杯可乐吧!”直到扯到正题前,韦伯已经喝掉他三杯可乐。“你认识住在你家后面的女孩吗?”他问得漫不经心。“哪一个?”“搬到格利斯渥德区那个。”“认识又怎样?”丹顿涨红了脸,双手紧抓着椅子的扶手,黏下一团口香糖。他努力保持平稳的声调。“假如你认识的话,也许可以帮我引见一下。”“你要见她?”韦伯挑衅着说。“你是本镇的大情圣啊?”这个占了地理位置便宜的人,竟然如此不可理喻。然而丹顿并不太愤怒,因为韦伯也曾受过他这种气。丹顿思索着其他可能帮得上忙的人。于是,他满心不情愿地找上了珍妮·弗瑞斯特——一个有着一口暴牙,动不动就咯咯笑的女孩。“珍妮,”他说。“我一直满喜欢你的。”珍妮咯咯地笑了。“下一次我们开车去兜风时,希望你也来。事实上到时候我们需要有人担任烹调的工作,所以希望能再找一个女孩来。你有没有什么新朋友可以带来?”珍妮摇了摇头。丹顿毫不在意她给了一个否定的答案。他接着问:“住在格利斯渥德区的那个女孩怎样?”“梅琳·弗烈格吗?她不会去的。”“为什么?”“她不喜欢你,”珍妮又咯咯地笑了起来,“她觉得你乳臭未干。”“听好,珍妮!”他一脸严肃地说。“我才不是乳臭未干。要是在学期期间,我就有办法证明我不是。她会在足球队、篮球队,还有学生集会中看到我。然后她会明白我的生活有多么严谨。”这一次,令他宽心的是,珍妮并没有那样笑。她反而皱起眉头,以充满智慧的口吻说:“人们一旦对他人有了错误的印象,想要改变他们的成见是很难的。梅琳觉得你没有深度,你应该主动有所表示,让她明白你的诚意和目标。”丹顿生平第一次由衷地欣赏珍妮的智慧。步行回家的途中,他不断忖度着各种表明自己的方法。假如他能够在危急的情况中救出一个婴儿,或是一条狗也好,梅琳一定会因此对他有进一步的认识。只不过,经验告诉他,婴儿与小狗很少处于危险的情况中。想着想着,他来到费兹花店门前。橱窗上贴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花是一切爱人的语言。”这段文字点醒了他。“爸,”在晚餐桌旁他说。,“你可不可以先预支一点钱给我,作为整理草地以及其他杂物之用。我算了一下,大概要十八块。”“等等,儿子,一个月草地只需要整理两次就行了。”“你拿钱到底做什么?”他母亲问。“喔,我得买一份礼物。”“给女孩子?”“嗯,差不多。”“我不答应!”他母亲说。“再说,这个月以来,你已经拿了不止十八块了。”温特渥斯先生抿一抿嘴唇。“想一想,这个月也许不好过。”在结束他银行的账户前,丹顿还有十一块钱。有了十八块,还有那十一块,他威武地朝费兹花店前进。一个新面孔的女孩,站在槿柜台里。她有一双弯弯的眉毛,和甜美温馨的笑容。他心里想着梅琳。“买廿九块钱兰花!”他喊着。那个女孩不相信地盯着他看。最后,她说:“天哪!”一个充满意义的字眼。丹顿感觉得出她的惊羡。“把花送到多佛路的梅琳·弗烈格小姐。”他冷峻地说。“天哪!”同样的话,不同的含意。这一次像是一个爱怜的抚弄。“廿九块!”当钱只是一串冰冷、无人性的数目时,并不怎么讨人喜欢;一旦它经由轻柔的嗓音转译出来,听来仿佛是祝祷之声。他将一堆钞票搁在柜台上,望着那个女孩,就像望着北天的星星一般,她变得如梦如幻,清澈闪烁。“你叫什么名字?”他哑着声音问。“黛安娜。”她回答。丹顿搔了搔耳朵,它又开始痒了。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因失恋而伤心的丹顿在杂货铺里大吃一顿后,终于顺利地遇上了自己的真爱——梅琳·弗烈格。B.得知儿子又重新恋爱后,丹顿的父亲说“青春易逝啊”,意在告诫儿子好好珍惜自己的感情。C.为了接近梅琳·弗烈格,丹顿不惜和正在闹矛盾的韦伯和好,但韦伯并不想帮他,只是喝他的可乐。D.梅琳·弗烈格并不喜欢丹顿,觉得他没有深度。她通过珍妮·弗瑞斯特对丹顿表达了自己的拒绝态度。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丹顿痴情,对感情坚定不移;韦伯无理,拒绝好友的请求;珍妮单纯,对好友直言不讳。B.人物对话潜台词丰富。丹顿向父母要钱,父亲说“一个月草地只需要整理两次就行了”表明丹顿曾经以此为借口要过钱。C.语言风格诙谐风趣,充满喜剧色彩。韦伯拒绝了丹顿的请求,还讽刺对方“你是本镇的大情圣啊?”,令人忍俊不禁。D.小说题目意蕴丰富,充满反讽意味。“爱时而脆弱”,对于丹顿来说,爱不是时而脆弱,而是“经常”脆弱。8.赏析文中两处划线句子(6分)(1)店里有个女孩。女孩坐下时,他瞥了一眼,站起来时他瞥了一眼;离开时,他瞥了两眼。付过账离开了杂货店,他朝北走去。这可是与他原来打算走的方向一百八十度的不同。(2)“廿九块!”当钱只是一串冰冷、无人性的数目时,并不怎么讨人喜欢;一旦它经由轻柔的嗓音转译出来,听来仿佛是祝祷之声。,9.请简要概括丹顿为“恋爱”成功做了哪些努力,作者写这些情节有何用意?(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票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装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任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4分)(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4分)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联采用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创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B.颔联写秋风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容颜已衰老,由此生发出时光流逝的感叹。C.尾联“为君”照应开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D.尾联中的“扶病上高台”和杜甫《登高》中的“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相似。16.诗歌颈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僧人志南《绝句》中"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江南则又是一种藏在心灵角落深处的惆怅。(2)《师说》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赞扬了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正确学习态度。(3)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可以知今,学史可以明智。苏淘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一句告诚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胁迫;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则用"____________"的反问指出兴亡成败本乎人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我们的自然启蒙中,“万物为人所有、万物为人所用”的实利主义,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代人:只要可以吃的动物,皆入锅上桌;只要可以锯板的树木,都出山进市;甲。人把自己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主宰它们的生命。珠不知,我们只是自然界的物种之一,人的智慧应用于守护生命而非杀夺生命。在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的生命与它们相依存。无论我们在社会中如何尊责,乙。在自然中,我们需要学会卑微地自处。我们不要麻木地活着。麻木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麻木让我们不再敬畏生命,让我们失去对自然的敏锐直觉。而经常到原野中去,沐浴自然的光辉,敏锐的直觉也会慢慢恢复。当鹭鸟兴奋地在枝头起舞,当细雨室室在眼前低吟,当蛙鸣蝉噪沉睡于霜露,当绯红翠绿诉说着凋谢,我们见此心中会慢慢翻涌起原始情愫的白色浪花,会由衷发出“生命是多么可贵”的感慨。我们会知道,我们所经历的挫折和倦怠,实际上是那么微不足道,在自然中,我们能感知到生命的宽阔。18.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的艺术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生机活力和沉寂凋零写得形神毕现。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人在面对自然时直觉的纯粹和情绪的激荡。C.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全面地展现自然事物的各种情态,又增添语言的魅力。D.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从视听角度写出了动物的状态和植物的情态,特点鲜明。19.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0.有人认为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我们在自然中能感知到生命的宽阔”更好,你是否赞同,请阐明理由。(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究竟是先有花还是先有蝴蝶呢?曾经,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蝴蝶和飞蛾之类的昆虫是随花而生的。然而,最新研究表明,早在地球上第一种开花植物出现之前,原始蝴蝶就已经存在。要知道先有蝴蝶还是先有花,我们需要知道第一只蝴蝶和第一朵花谁先出现在地球上,常见的方法是,找化石。目前已发现的最古老的花化石,距今1.3亿年。科学家基于模型重建了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的祖先花,发现其可追溯到1.4亿年前。2012年,古生物学研究团队在有机沉积物中发现了原始鳞翅目昆虫翅膀的遗迹,研究者通过原始鳞翅目昆虫翅膀化石的研究,鳞翅目昆虫至少在2亿多年前就已出现在地球上。由,此表明,早在开花植物出现之前,原始的蝴蝶和蛾类就已经出现。那么,在花朵出现之前,这些原始蝴蝶吃什么呢?科学家普遍的观点是,蝴蝶和飞蛾等昆虫口器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吸食花蜜而发生的进化。但是,如果拥有口器的蝴蝶和蛾子是在开花植物之前出现的,那么它们是以什么为食的呢?科学家的一个猜想是,为了适应当时炎热干燥的气候,原始昆虫进化出了虹吸式的喙,便于有效摄入液体、补充迅速流失的水分。也就是说,早期蝴蝶和飞蛾的喙是用来“喝水”的。最初,它们可能是靠吮吸水滴和破损叶片、树干的渗出物生存。21.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22.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观点,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0年12月1日,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圆明园正觉寺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圆明园马首铜像结束百年流离,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纷至沓来,我国大量历史遗迹被破坏,大量珍贵文物也遭受劫掠。价值连城的文物——圆明园12生肖兽首,也被劫掠,从此流落海外。近年来,在国家、民众和爱国港澳同胞的共同努力下,部分兽首相继回国。对此,国家文物局专家说:“马首的痛失与归来,昭示着国家历经的沉沦与觉醒、奋斗与崛起。”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某电视台“国宝会说话”节目组,面向梦圆中学全体学生征稿,主题为“文物回家路,强国复兴梦”,请你以该校学生名义,写一篇征文投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江苏省扬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年级语文新高考模拟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作答第I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等写在答题卡上,并贴上条形码。2.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使用机读卡的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填涂)。3.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交监考人员。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首要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毒害”了全球关系并加剧了紧张。这是我们思考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一点。那么原因何在呢?主要原因在于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从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并且令人惊讶的攻击。尤其在一些西方国家,它对那些国家民众对于中国的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逐渐退却,但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却因此遭到了严重损害。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带来的威胁如此之大,以至于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场危机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相反却倾向于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一些国家视为一场国家性而非国际性危机,结果大家就在抗疫中各自为战。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二点思考是,抗疫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治理能力的一场巨大测试。面对疫情,世界各国的应对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它们的抗疫方式当然存在重要差异,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相似之处: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抗疫的目标都是遏制和根除病毒,而非简单地控制。这被视为经济复苏的前提。它们在抗击疫情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考虑到中国的规模,它的表现尤其突出。第二种应对方式是西欧国家,它们一直在试图控制而非彻底消灭病毒,这些国家做得远没有东亚地区成功。第三种应对方式就是美国和巴西,那简直是场灾难,因为抗击病毒一直被认为是次要甚至被嫌弃的工作事项,而非根本要务。这些不同类型抗疫方式带来的后果将会影响深远。对于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三点思考,涉及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情况很难让人乐观。当前阶段的中美关系比年初时进一步割裂了。这会削弱全球治理的可能性。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因为美国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遭遇威胁,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治理的进展更可能会出现在地区层面。长远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东亚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好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有应对“非典”的经验。假以时日,世卫组织将会得到加强,希望也是如此。(摘编自马丁·雅克《新冠疫情如何影响全球治理》)材料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及其国际化,对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巨大挑战,也蕴藏着重要机遇。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谣言四起,恐慌加剧。中国政府及时发声,庄严承诺有能力、有把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稳定了国内疫情防控大局,向世界表达了中国是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重大信号。文明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精神。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中华民族拥有战胜疫情的强大文化基因、丰富经验、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战胜疫情的勇气决心。中国政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疫情防控分享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东方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气魄。中国充分发挥独特的制度优势、应对“非典”疫情和重大灾情的丰富经验、先进的防疫和治疗手段,展现出打赢疫情防控全民战争的信,心、能力和把握。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迅速反应,举全国之力开展疫情防控。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开启全民隔离模式;中国政府聚焦联防联控,科学、有序推进以武汉市及湖北省为重点、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全方位、多层次防控体系建设,“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确保疫情可防、可控、可治,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稳定。负责任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风范。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疫情防控。全力抢救受到病毒侵害的所有生命,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世界疫情防控贡献力量,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在当前全球疫情大流行风险加剧之时,中国表达了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保持紧密合作的意愿。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前景。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领导力,全民众志成城战疫,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治理效能最大化,彰显了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同时,中国拥有自我完善的勇气和决心,及时纠错、补齐制度短板和不足,将有效的政策和做法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和机制化,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彰显了中国制度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摘编自肖晞、宋国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冠疫情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的攻击,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退却,但对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造成了严重损害。B.新冠疫情的危机不仅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而且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某些国家视为国家性危机,大家在抗疫中各自为战。C.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和新冠疫情威胁如此之大,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是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两大原因。D.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体现了其不负责任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因此遭遇威胁,世卫组织和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抗疫方式存在重要差异,但它们都秉持这一理念:如果不能遏制和根除病毒,经济复苏就不可能。B.新冠疫情影响了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目前来看,虽然情况很难让人乐观,但从长远来看,新冠疫情也可能会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C.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比西欧国家和美国都要成功,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有应对2003年“非典”疫情的丰富经验。D.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中国政府凭借强大的领导力,众志成城,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了治理效能最大化。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方法的一项是(3分)()A.加强对外话语的构建,挑选和设计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B.制定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传播的系统策略,建设好对外话语体系。C.加强国际交流与媒体融合,增加讲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手段。D.加强对国外受众的调查研究,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4.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5.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它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分析】(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4)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结构的能力。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总分总式。(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解答】(1)A.“谩骂的海啸已经退却”不准确。材料一原文是“谩骂的海啸已经逐渐退却”。B.选项中的第一句在原文中是并列关系,而选项成了递进关系,见材料一原文“这场危机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相反却倾向于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且“而且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的表述亦欠妥当,材料一原文中为“倾向于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D.“世卫组织和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错误。材料一原文只提到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2)D.根据材料二原文“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领导力,全民众志成城战疫,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治理效能最大化,彰显了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可知,原文中“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是抗疫彰显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即使“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算作原因,“旺盛活力”也不能算原因。(3)D.“加强对国外受众的调查研究”是“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的一个措施,不是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方法。“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有助于讲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但它本身不是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方法。(4)材料一第一、二段为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一点思考“新冠肺炎疫情‘毒害’了全球关系并加剧了紧张。第三、四段分别提出“抗疫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治理能力的一场巨大测试”“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情况很难让人乐观”的思考。这些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三点思考之间是并列式关系。可见材料一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材料二第一段先总述新冠疫情对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的巨大挑战;二、三、四、五段再分别从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四个角度阐述了其彰显的中国精神、中国气魄、中国风范和中国前景。可见材料二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5)结合材料二“中国政府聚焦联防联控,科学、有序推进以武汉市及湖北省为重点、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全方位、多层次防控体系建设”等内容可知,疫情爆发考验了中国的防疫体系、医疗水平。结合材料一“经济复苏”,材料二“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等语句可知,疫情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结合材料二“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中华民族拥有战胜疫情的强大文化基因、丰富经验、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战胜疫情的勇气决心”等内容可知,疫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凝聚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结合材料二“中国充分发挥独特的制度优势”“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疫情防控。全力抢救受到病毒侵害的所有生命,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世界疫情防控贡献力量,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等内容可知,疫情考验了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势和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塑造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结合材料一“新冠肺炎疫情‘毒害’了全球关系并加剧了紧张”“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并且令人惊讶的攻击”等内容可知,疫情使中国和一些国家的关系趋于紧张。结合材料一“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等内容可知,疫情将影响后疫情时代的国家治理和外交关系。答案:(1)C(2)D(3)D(4)①材料一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文章主要谈了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三点思考,三点思考之间是并列式关系。②材料二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先总述新冠疫情对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的巨大挑战,再分别从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四个角度阐述了其彰显的中国精神、中国气魄、中国风范和中国前景。(5)①疫情爆发考验了中国的防疫体系、医疗水平。②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③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凝聚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④考验了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势和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塑造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⑤使中国和一些国家的关系趋于紧张。⑥将影响后疫情时代的国家治理和外交关系。【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爱时而脆弱〔美国〕罗伯特·M·罗斯再怎么伤心的人,也不得不吃东西。咒骂了女人、食物及其他人们追之不倦的事物之后十六个小时,丹顿来到街角的一家杂货店,吞了一份凤梨圣代,两份花生酱三明治,一块掺了麦芽糖的双层巧克力,外加一袋饼干。店里有个女孩。女孩坐下时,他瞥了一眼,站起来时他瞥了一眼;离开时,他瞥了两眼。付过账离开了杂货店,他朝北走去。这可是与他原来打算走的方向一百八十度的不同。他希望那女孩的步伐别迈得那么大,要从一街之遥一下子赶上去,他办不到。“嗨!你也走这条路?”他说。她只是把头转过来,长长的睫毛对着他眨了眨,然后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假如你迷了路,”他又试了一次,“我可以告诉你你在那里,这个地方我住了好多年了。”女孩仍然不为所动。他开始觉得困窘,不过还不到足以教他打退堂鼓的地步。“左边是菲尔德宅子,”他说。“自从菲尔德先生买下它以后,它就一直叫做菲尔德宅子。他们的女儿是一丝不苟型的,但儿子们却油里油气。如果我是你,我不会在这种地方停留的。”女孩是没有停留。她有着清晰的侧轮廓,尖端微翘的俏皮的鼻子。虽然吃了闭门羹,丹顿的耳朵却痒了起来。每当有爱的钟声响起时,他的耳朵一定觉得酥痒。,“我的‘五点钟忧郁症’已经痊愈了,我敢打赌——”这完全是一次一厢情愿的打赌。女孩倏地向左转,丹顿的话凝在半空中。眼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一幢既长且广的房子里,他叹了口气。不过至少知道她是谁。她八成姓弗烈格,这片老格利斯渥德区是给弗烈格家租去的。那天晚餐的时候,他母亲说:“丹顿,我很高兴你自己觉得好点了,但是你看起来不像。人不可能没有吃饭而不将饥饿的神情显示在神色上的。”“也许他又恋爱了。”他父亲猜测着。“你和玛格莉特重修旧好了?”母亲问。“玛格莉特!”丹顿哼着说。“那个蠢货!”“丹顿!”母亲惊呼起来。“青春易逝啊!”老温特渥斯下了这样一句评语。“我现在交了一个新的女朋友。”丹顿鲁莽地宣布。“真的?”温特渥斯太太问?“这次是谁?”“弗烈格小姐。”“还好是位小姐,”温特渥斯先生说。“她叫什么名字?”“她自我介绍时说她是弗烈格小姐。”“喔?那你就称自己是温特渥斯先生?”父亲说。“你反正不知道她的名字,”母亲说。“是不是?”丹顿郑重地站了起来。“当你们在我这个年纪时,大概不会随便跟刚认识的人深交吧!”他不悦地说。次日,丹顿向父亲借了一套白色法兰绒装,从阁楼里挖出一把用旧了网球拍,然后上街闲逛。他步伐踱得慢极了,慢得前后让五个家伙对着他大鸣喇叭,其中有三个还鸣了两次,因为他们不得不绕道而行。终于,他的耐心有了代价。他猛练反手拍,直到她走近。然后丹顿开口:“你好!我相信我们以前见过面。”那次邂逅,显然并没有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快地她又走了。丹顿一下子坐在消防栓上,一下子坐在街旁镶路石上,一下子又坐到地上。到那女孩回来为止,他一共等了四十分钟。“抱歉,”他谦卑地说。“我真的很呆,但我只是想见一见你。我的名字是丹顿——丹顿·温特渥斯。你姓弗烈格,至于其他的我就不晓得了。”有那么一刻美妙的时光,丹顿觉得全身浸润在她湛蓝冷漠的眼神里。但很快地,这眼神随着她的后退移开了。丹顿有好几个礼拜没跟韦伯·哈斯汀说话,因为他们为了一个女孩子正闹得不愉快。丹顿收起了自尊,打了电话给韦伯。“好吗?”他说。“出来喝杯可乐吧!”直到扯到正题前,韦伯已经喝掉他三杯可乐。“你认识住在你家后面的女孩吗?”他问得漫不经心。“哪一个?”“搬到格利斯渥德区那个。”“认识又怎样?”丹顿涨红了脸,双手紧抓着椅子的扶手,黏下一团口香糖。他努力保持平稳的声调。“假如你认识的话,也许可以帮我引见一下。”“你要见她?”韦伯挑衅着说。“你是本镇的大情圣啊?”这个占了地理位置便宜的人,竟然如此不可理喻。然而丹顿并不太愤怒,因为韦伯也曾受过他这种气。丹顿思索着其他可能帮得上忙的人。于是,他满心不情愿地找上了珍妮·弗瑞斯特——一个有着一口暴牙,动不动就咯咯笑的女孩。“珍妮,”他说。“我一直满喜欢你的。”珍妮咯咯地笑了。“下一次我们开车去兜风时,希望你也来。事实上到时候我们需要有人担任烹调的工作,所以希望能再找一个女孩来。你有没有什么新朋友可以带来?”,珍妮摇了摇头。丹顿毫不在意她给了一个否定的答案。他接着问:“住在格利斯渥德区的那个女孩怎样?”“梅琳·弗烈格吗?她不会去的。”“为什么?”“她不喜欢你,”珍妮又咯咯地笑了起来,“她觉得你乳臭未干。”“听好,珍妮!”他一脸严肃地说。“我才不是乳臭未干。要是在学期期间,我就有办法证明我不是。她会在足球队、篮球队,还有学生集会中看到我。然后她会明白我的生活有多么严谨。”这一次,令他宽心的是,珍妮并没有那样笑。她反而皱起眉头,以充满智慧的口吻说:“人们一旦对他人有了错误的印象,想要改变他们的成见是很难的。梅琳觉得你没有深度,你应该主动有所表示,让她明白你的诚意和目标。”丹顿生平第一次由衷地欣赏珍妮的智慧。步行回家的途中,他不断忖度着各种表明自己的方法。假如他能够在危急的情况中救出一个婴儿,或是一条狗也好,梅琳一定会因此对他有进一步的认识。只不过,经验告诉他,婴儿与小狗很少处于危险的情况中。想着想着,他来到费兹花店门前。橱窗上贴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花是一切爱人的语言。”这段文字点醒了他。“爸,”在晚餐桌旁他说。“你可不可以先预支一点钱给我,作为整理草地以及其他杂物之用。我算了一下,大概要十八块。”“等等,儿子,一个月草地只需要整理两次就行了。”“你拿钱到底做什么?”他母亲问。“喔,我得买一份礼物。”“给女孩子?”“嗯,差不多。”“我不答应!”他母亲说。“再说,这个月以来,你已经拿了不止十八块了。”温特渥斯先生抿一抿嘴唇。“想一想,这个月也许不好过。”在结束他银行的账户前,丹顿还有十一块钱。有了十八块,还有那十一块,他威武地朝费兹花店前进。一个新面孔的女孩,站在槿柜台里。她有一双弯弯的眉毛,和甜美温馨的笑容。他心里想着梅琳。“买廿九块钱兰花!”他喊着。那个女孩不相信地盯着他看。最后,她说:“天哪!”一个充满意义的字眼。丹顿感觉得出她的惊羡。“把花送到多佛路的梅琳·弗烈格小姐。”他冷峻地说。“天哪!”同样的话,不同的含意。这一次像是一个爱怜的抚弄。“廿九块!”当钱只是一串冰冷、无人性的数目时,并不怎么讨人喜欢;一旦它经由轻柔的嗓音转译出来,听来仿佛是祝祷之声。他将一堆钞票搁在柜台上,望着那个女孩,就像望着北天的星星一般,她变得如梦如幻,清澈闪烁。“你叫什么名字?”他哑着声音问。“黛安娜。”她回答。丹顿搔了搔耳朵,它又开始痒了。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因失恋而伤心的丹顿在杂货铺里大吃一顿后,终于顺利地遇上了自己的真爱——梅琳·弗烈格。B.得知儿子又重新恋爱后,丹顿的父亲说“青春易逝啊”,意在告诫儿子好好珍惜自己的感情。C.为了接近梅琳·弗烈格,丹顿不惜和正在闹矛盾的韦伯和好,但韦伯并不想帮他,只是喝他的可乐。D.梅琳·弗烈格并不喜欢丹顿,觉得他没有深度。她通过珍妮·弗瑞斯特对,丹顿表达了自己的拒绝态度。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丹顿痴情,对感情坚定不移;韦伯无理,拒绝好友的请求;珍妮单纯,对好友直言不讳。B.人物对话潜台词丰富。丹顿向父母要钱,父亲说“一个月草地只需要整理两次就行了”表明丹顿曾经以此为借口要过钱。C.语言风格诙谐风趣,充满喜剧色彩。韦伯拒绝了丹顿的请求,还讽刺对方“你是本镇的大情圣啊?”,令人忍俊不禁。D.小说题目意蕴丰富,充满反讽意味。“爱时而脆弱”,对于丹顿来说,爱不是时而脆弱,而是“经常”脆弱。8.赏析文中两处划线句子(6分)(1)店里有个女孩。女孩坐下时,他瞥了一眼,站起来时他瞥了一眼;离开时,他瞥了两眼。付过账离开了杂货店,他朝北走去。这可是与他原来打算走的方向一百八十度的不同。(2)“廿九块!”当钱只是一串冰冷、无人性的数目时,并不怎么讨人喜欢;一旦它经由轻柔的嗓音转译出来,听来仿佛是祝祷之声。9.请简要概括丹顿为“恋爱”成功做了哪些努力,作者写这些情节有何用意?(4分))【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品味文学作品句子中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什么情感。(4)本题第一问考查学生概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本题第二问考查段落作用。答题模式为:内容+结构+效果(手法对于情感的作用)。【解答】(1)A.“终于顺利地遇上了自己的真爱”错误。首先并不顺利,梅琳•弗烈格根本不搭理丹顿;其次并非真爱,小说结尾写丹顿“丹顿搔了搔耳朵,它又开始痒了”,暗示他又恋上了黛安娜。B.“意在告诫儿子好好珍惜自己的感情”错误。丹顿的父亲并非告诫儿子珍惜感情,而是有揶揄的口吻,从后文的对话也可以看出这种语气。D.“她通过珍妮•弗瑞斯特对丹顿表达了自己的拒绝态度”错误。梅琳•弗烈格没有通过珍妮对丹顿表达拒绝,而是珍妮自己的理解。故选:C。(2)B.“丹顿痴情,对感情坚定不移”错误。丹顿并非痴情,只是年轻的冲动,从后文移情别恋可以看出。故选:B。(3)赏析句子要从手法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①文中写丹顿爱上梅琳•弗烈格“瞥了一眼”“瞥了一眼”“瞥了两眼”以后的决定,速度极快,超出了常理,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了丹顿的幼稚,他根本不懂事什么是爱情。,②“一旦它经由轻柔的嗓音转译出来,听来仿佛是祝祷之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丹顿的心理活动。把“戴安娜的声音”比作“祝祷之声”,写出了戴安娜的声音令丹顿着迷的情形和独特感受,为后文丹顿再次移情别恋作铺垫。(4)题干要求请简要概括丹顿为“恋爱”成功做的努力以及用意。概括情节可以用“人物+事件”的句式概括。用意其实是考查情节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努力:由“付过账离开了杂货店,他朝北走去。这可是与他原来打算走的方向一百八十度的不同。他希望那女孩的步伐别迈得那么大……”“嗨!你也走这条路?”“你好!我相信我们以前见过面”可概括出:和梅琳•弗烈格搭讪、表白;由“次日,丹顿向父亲借了一套白色法兰绒装,从阁楼里挖出一把用旧了网球拍,……他猛练反手拍,直到她走近”可概括出:精心打扮后去“邂逅”梅琳•弗烈格;由“丹顿收起了自尊,打了电话给韦伯”“假如你认识的话,也许可以帮我引见一下”“下一次我们开车去兜风时,希望你也来。……所以希望能再找一个女孩来。你有没有什么新朋友可以带来”可概括出:请求韦伯和珍妮帮助;由“想着想着,他来到费兹花店门前。橱窗上贴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花是一切爱人的语言。’”“你可不可以先预支一点钱给我,做为整理草地以及其他杂物之用?我算了一下,大概要十八块”可概括出:丹顿想用花向梅琳•弗烈格示爱,于是向父母借钱买花。用意:从内容上看,丹顿因为失恋邂逅梅琳•弗烈格,“瞥了一眼”“瞥了一眼”“瞥了两眼”之后就快速的爱上了她,为了博得心上人的青睐,做了许多努力:各种搭讪示好,托朋友表情,买花等等,无不表现了丹顿的幼稚和冲动。从结构上看,丹顿的努力无不是表现他的幼稚可笑,前面越是郑重其事,越是千方百计,到后面情节陡转的时候,就越有喜剧效果,为他去花店买花送给梅琳•弗烈格又迅速的移情恋上黛安娜蓄势。答案:(1)C(2)B(3)①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丹顿在失恋后迅速地移情别恋,表现了丹顿的幼稚和浅薄。②心理描写,比喻修辞。写出了戴安娜的声音令丹顿着迷的情形和独特感受,为后文丹顿再次移情别恋作铺垫。(4)努力:①和梅琳•弗烈格搭讪、表白;②精心打扮后去“邂逅”梅琳•弗烈格;③请求韦伯和珍妮帮助;④向父母借钱买花。用意:内容上表现了丹顿的幼稚和冲动;结构上为结尾的情节陡转蓄势,增强喜剧效果。【点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票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装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任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4分)(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4分)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解答】(1)“故”解释为“所以”,一般用于句首,前面“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大意是“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句意完整,其后断句,排除AD。“虽”表转折,其前断句,“虽童孺皆为王”大意是“即使童孺幼子都封为王”,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排除C。故选:B。译文: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都封为王,封为王的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2)D.“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有误,庶务没有这一层含义。庶务:古时指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故选:D。(3)B.“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表述有误,原文为“安用重法邪”,意为不需要用重法,但并不能说明严刑峻法不能达到目的,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B。(4)①患:担心;受赇:接受贿赂;密:暗地里,秘密地;左右:身边的人。译文: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②恶:厌恶,讨厌;乐:喜爱,喜欢。译文: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成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5)“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说明的道理是君主要做好表率,因为做臣子的会像影子那样效仿君主的行为。文中的唐太宗就是群臣的榜样。比如他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他还减轻百姓赋税,选用廉吏治理百姓,宽刑法。他赞同张玄的意见,不独断专行,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他还接受裴矩谏言,当众表扬谏言。这些事迹足以证明他是后世君王学习的榜样,正因太宗能做好表率,才能上行下效,促成“贞观之治”。司马光借写唐太宗,意在告诫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答案:(1)B(2)D(3)B(4)①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②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成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5)“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是说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司马光这样说的目的是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联采用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创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B.颔联写秋风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容颜已衰老,由此生发出时光流逝的感叹。C.尾联“为君”照应开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D.尾联中的“扶病上高台”和杜甫《登高》中的“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相似。16.诗歌颈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对诗句内涵的把握。先准确地答出含意,再分析使用了怎样的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和传达的感情。【解答】(1)D.“情感相似”错误,此诗表达的是对秋的爱,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而《登高》表达的是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2)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写的是马儿思念着边关青草,身上的鬃毛不断地抖动,天上翱翔的大雕也看着青云睡眼睁开。这里是借物喻人(比兴手法),借写战马和大雕的形象,来表现自己虽然年华已逝,但壮心仍存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倔强品格。答案:(1)D(2)此联运用比兴的手法写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马和雕的形象和作者翘首四望的形象相合;表达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译文: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赏析:   开头两句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颔联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作者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点评】诗词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词,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句子,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词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词内容合理地推断出选项内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僧人志南《绝句》中"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江南则又是一种藏在心灵角落深处的惆怅。(2)《师说》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赞扬了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正确学习态度。(3)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可以知今,学史可以明智。苏淘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一句告诚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胁迫;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则用"____________"的反问指出兴亡成败本乎人事。【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重点字:巷)(2)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重点字:焉)(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重点字:劫、欤)【点评】《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我们的自然启蒙中,“万物为人所有、万物为人所用”的实利主义,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代人:只要可以吃的动物,皆入锅上桌;只要可以锯板的树木,都出山进市;甲。人把自己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主宰它们的生命。珠不知,我们只是自然界的物种之一,人的智慧应用于守护生命而非杀夺生命。在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的生命与它们相依存。无论我们在社会中如何尊责,乙。在自然中,我们需要学会卑微地自处。,我们不要麻木地活着。麻木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麻木让我们不再敬畏生命,让我们失去对自然的敏锐直觉。而经常到原野中去,沐浴自然的光辉,敏锐的直觉也会慢慢恢复。当鹭鸟兴奋地在枝头起舞,当细雨室室在眼前低吟,当蛙鸣蝉噪沉睡于霜露,当绯红翠绿诉说着凋谢,我们见此心中会慢慢翻涌起原始情愫的白色浪花,会由衷发出“生命是多么可贵”的感慨。我们会知道,我们所经历的挫折和倦怠,实际上是那么微不足道,在自然中,我们能感知到生命的宽阔。18.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的艺术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生机活力和沉寂凋零写得形神毕现。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人在面对自然时直觉的纯粹和情绪的激荡。C.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全面地展现自然事物的各种情态,又增添语言的魅力。D.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从视听角度写出了动物的状态和植物的情态,特点鲜明。19.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0.有人认为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我们在自然中能感知到生命的宽阔”更好,你是否赞同,请阐明理由。(4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艺术技巧的能力,应结合原文的句子分析作答。(2)本题考查补写语句,应结合语境补写,注意语意连贯和字数限制。(3)本题考查比较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以从句子的语言、句式特点、修辞、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等方面答题,要结合原文句子赏析,注意语言表达。【解答】(1)D.视觉角度用了借代,用“绯红翠绿”代花和叶子;听觉角度未用借代。故选D。(2)甲处,通过标点可知,这里应与前两句形成排比,所以应采用“只要可以……都……”的句式,内容上应结合人类的实际错误做法,体现人类“万物为人所有、万物为人所用”的实利主义思想。所以甲处可填“只要可以饮用的甘泉,都截流灌瓶”。乙处,依据前文“无论”及后文“学会卑微地自处”可知,这里表达的是人类应对自然有敬畏的态度,所以乙处可填“我们都需要敬畏自然”。(3)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接着阐述理由。原句与改句的不同在于,原句将“在自然中”独立出来置于句首,从而紧扣文段主要对象,突出敬畏自然的意味,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同时让表达更加简洁。结构上,第一段最后一句是“在自然中,我们需要学会卑微地自处”,所以原句采用与其相同的句式,是文段前后形成照应,联系更紧密。答案:(1)D(2)甲:只要可以饮用的甘泉,都截流灌瓶。  乙:我们都需要敬畏自然。,(3)不赞同。①将自然提前,起到强调作用,与文段所写主要对象吻合。②原句句式更简洁,同时与第一段最后一句形成照应,文段前后联系更紧密。【点评】语意连贯要注意: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事理的逻辑性,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的风格应该同一。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究竟是先有花还是先有蝴蝶呢?曾经,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蝴蝶和飞蛾之类的昆虫是随花而生的。然而,最新研究表明,早在地球上第一种开花植物出现之前,原始蝴蝶就已经存在。要知道先有蝴蝶还是先有花,我们需要知道第一只蝴蝶和第一朵花谁先出现在地球上,常见的方法是,找化石。目前已发现的最古老的花化石,距今1.3亿年。科学家基于模型重建了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的祖先花,发现其可追溯到1.4亿年前。2012年,古生物学研究团队在有机沉积物中发现了原始鳞翅目昆虫翅膀的遗迹,研究者通过原始鳞翅目昆虫翅膀化石的研究,鳞翅目昆虫至少在2亿多年前就已出现在地球上。由此表明,早在开花植物出现之前,原始的蝴蝶和蛾类就已经出现。那么,在花朵出现之前,这些原始蝴蝶吃什么呢?科学家普遍的观点是,蝴蝶和飞蛾等昆虫口器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吸食花蜜而发生的进化。但是,如果拥有口器的蝴蝶和蛾子是在开花植物之前出现的,那么它们是以什么为食的呢?科学家的一个猜想是,为了适应当时炎热干燥的气候,原始昆虫进化出了虹吸式的喙,便于有效摄入液体、补充迅速流失的水分。也就是说,早期蝴蝶和飞蛾的喙是用来“喝水”的。最初,它们可能是靠吮吸水滴和破损叶片、树干的渗出物生存。21.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22.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观点,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分析】(1)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着重考查句子成分残缺和中途易辙,应了解病句类型辨析修改。(2)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应在了解语段内容的基础上概括观点,注意字数限制。,【解答】(1)文中画线句子的第一个语病是句子成分残缺,“研究者通过原始鳞翅目昆虫翅膀化石的研究”一句缺少介词,“原始鳞翅目昆虫翅膀化石”是研究的对象,应在“原始鳞翅目昆虫翅膀化石”前面加上介词“对”。第二个语病是中途易辙,前句的内容是“研究者通过研究”,话还没有说完,下句话题就变成了“鳞翅目昆虫”,应该在“鳞翅目昆虫”的前面加上“发现”。最终改为:古生物学研究团队在有机沉积物中发现了原始鳞翅目昆虫翅膀的遗迹,研究者通过对原始鳞翅目昆虫翅膀化石的研究,发现鳞翅目昆虫至少在2亿年前就已出现在地球上。(2)第一段,由“然而,最新研究表明,早在地球上第一种开花植物出现之前,原始蝴蝶就已经存在”可概括出:最新研究表明先有蝴蝶后有花。第二段,由“要知道先有蝴蝶还是先有花,我们需要知道第一只蝴蝶和第一朵花谁先出现在地球上,常见的方法是,找化石”可概括出:辨识蝴蝶与花先后关系常见的方法是对比化石。第三段,由“早期蝴蝶和飞蛾的喙是用来‘喝水’的。最初,它们可能是靠吮吸水滴和破损叶片、树干的渗出物生存”可概括出:科学家猜想花朵出现之前蝴蝶以吮吸液体为生。答案:(1)古生物学研究团队在有机沉积物中发现了原始鳞翅目昆虫翅膀的遗迹,研究者通过对原始鳞翅目昆虫翅膀化石的研究,发现鳞翅目昆虫至少在2亿年前就已出现在地球上。(2)①最新研究表明先有蝴蝶后有花。  ②辨识蝴蝶与花先后关系常见的方法是对比化石。  ③科学家猜想花朵出现之前蝴蝶以吮吸液体为生。【点评】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1.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2.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3.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4.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0年12月1日,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圆明园正觉寺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圆明园马首铜像结束百年流离,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纷至沓来,我国大量历史遗迹被破坏,大量珍贵文物也遭受劫掠。价值连城的文物——圆明园12生肖兽首,也被劫掠,从此流落海外。近年来,在国家、民众和爱国港澳同胞的共同努力下,部分兽首相继回国。对此,国家文物局专家说:“马首的痛失与归来,昭示着国家历经的沉沦与觉醒、奋斗与崛起。”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某电视台“国宝会说话”节目组,面向梦圆中学全体学生征稿,主题为“文物回家路,强国复兴梦”,请你以该校学生名义,写一篇征文投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一、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用“庖丁解牛”法解析材料,材料四层内容,清晰分明,不蔓不枝。第一层,点明中心事件——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祖国。第二层,回顾历史——正是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导致文物被劫掠,长期流落海外。第三层,用“近年来”,切换到现实,指出在国家、民众和爱国港澳同胞的共同努力下,部分兽首相继回国。第四层,文物专家的感慨感言,从文物160年的浮沉聚散,折射出国家、民族命运。综合、整合上述四层意思,本文立意较为显豁:民族弱则文物失,国力强则文化兴,文物回归,彰显了国力、国势的强盛,也是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的体现。马首归来之路,就是中华民族觉醒、崛起、复兴的艰难奋毅的伟大历程。考生要在此基础上延伸或发散思维。2.典型任务的限制。材料之后的典型任务较为复杂,在此不妨借用新闻报道“倒金字塔”原则,来区别、权衡各个任务的主次轻重:(1)征文主题“文物回家路,强国复兴梦”,是本题最重要的任务。这一任务巧妙之处在于暗示写作应以小见大,选择文物回家小角度,谈强国复兴大主题,不能从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民生等各方面谈强国之路,而应“缘事而发”,在评论圆明园兽首回归这一事件基础上,自然生发、升华。(2)“国宝会说话”节目,情境自然,完成这一任务,可适当讲述国宝的故事——圆明园兽首的痛失与归来,今昔对比,以展现“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巨变,揭示“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不易之理。(3)其他两个任务——“征文”“梦圆中学”,不足为虑,写作时只需轻轻“点击”即可。3.价值判断的限制。“家国不减来时路”,本题一如既往考查家国情怀、国家认同、民族自信等,具体说来,旨在引导学生,自觉地回顾、反思历史,珍视传统文化,尤其是置身于近代以来的百年大背景,抚今追昔,关注时代;自觉关注民族命运,强化国家认同,激扬民族自信,并砥砺作为当代青年致力于民族复兴伟业的责任担当。二、开放性1.立意角度自由。围绕“文物回家路,强国复兴梦”主题,考生可通过设置问题诱发思考,确定立意。如设置“国宝缘何百年后回家?”这一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可从国家层面思考,一是因为国力强盛,国家的诉求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回响,不再是沉默的呼声,捍卫民族文明的正义感召世界;二是大国之威,国家提倡文物回归归属地的倡议,获得世界各国的认同;三是经济发展,国家财力雄厚,有能力通过赎买、竞拍等各种渠道购回流失文物;四是国家义正言辞、坚定不渝的态度和对流失国宝不懈的追索……总之,文物回归,归根结底源于国家的强大。也可从民众角度来分析,有爱国人士的积极奔走,慷慨解囊;有普通民众的呐喊声援。因此,文物回归,也源于民族精神的强大:万众一心。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可由古到今展开联想。如由文物的浩劫,自然联想到余秋雨的《道士塔》,莫高窟大量文物被劫掠,清政府的积贫积弱,官员的不作为,民众的愚昧麻木。“偌大中国,竟容不下几卷经卷”“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国外”。文中的这些句子堪为悬挂于中华民族历史天空中的一颗巨大的苦胆,需要后来者知耻后勇,奋发自强。也可以联想到前些年的佳士得拍卖圆明园兽首事件,国宝回归和近年来很多国宝走出国门,讲好中国故事进行对比。还可以通过联想全面展现中国当今日新月异的成就,彰显国力强盛。可以运用广角镜的形式,以点带面,从科技、经济、文化、民生、外交等方面展现国家的强大,这才是文物回归透出的题中之义。3.文体选择是自由的。本文可以写成议论文,表达自己对强国复兴的认识和思考;积累丰厚,才气纵横的学生也可以尝试议论文散文化,可写成蕴含着对历史、文化、家国深沉思考的文化散文;还可以写成自述体散文,这样更切合“国宝会说话”这一特定的栏目。, 本文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主要考查价值观,培养家国认同感。本题驱动写作的任务较为复杂,一方面,考生要“遵命写作”(鲁迅语)一一完成这些任务。文章应紧扣“文物回家路”,要凸显家国情怀,强化国家认同,即文物回归的背后,是因为有强大的祖国和可爱的同胞。题目本身暗含了今昔对比,文物回家暗含文物痛失,流失而归来的百年沧桑展现“当今世界殊”的强大中国。另一方面,又不受此拘囿,调动积累,激活学养,自觉关注时代,尽情驰骋才力,才能写出雄辩大气又能激起炎黄子孙共情的文章。参考立意:1.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2.马首归来,昭示中国崛起。3.天翻地覆慨而慷,国宝百年历沧桑。4.文物回家路,强国复兴梦。5.国宝会说话,说说国运兴。【解答】百年梦圆,归去来兮      我是十二生肖中的马首。我的家,就是满目锦绣的万园之园。在这里,我目睹一个王朝的盛世与荣光,也映照了一个天朝上国的落日余晖。  我的身世坎坷,幸好一位有良知的伟大作家——雨果告诉我,“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他们觊觎我很久了。他们抢掠一空,使我的家园成了断壁残垣,就是后世孩子们在教科书上看到的废墟。在冲天火光中,我悲鸣哭泣,而那些文恬武嬉的王公大臣们,也不管什么家国天下,苍生黎民,如鸟兽散,纷纷逃难。  我好恨!偌大国家,竟容不下我。  我辗转流落到陌生的国度,没人知道我久远的故事,那些高鼻梁、蓝眼睛的陌生人,岂能知道上下五千年的博大精深?岂能知道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生肖文化?语言的隔膜,文化的鸿沟,他们只是把我当做二次掠夺的工具,或者用以炫耀“赫赫武功”的战利品。有时我被当作一文不值的破铜——扔在角落布满灰尘,有时曾被摩擦的光鲜亮丽,在一声声兴奋的报价声中不断被拍卖,我看见了与我同根同源的兄弟姐妹们,杳然不知所终。我时常担心,有生之年,我能否回到中华故土。但我深知,积贫积弱的故乡,愚弱的国人,想接我回家,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我翘首以待,望穿秋水。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此生有幸,我的百岁生日,回到阔别的故土。感慨今昔,我深切的感到,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母亲,有可爱的同胞人民。我越洋来归,回到北京,一路上,我乘上风驰电掣的复兴号列车,“坐地日行八万里”,我看见,我的家园,换了人间:港珠澳大桥,长桥卧波,让我惊叹“未云何龙?不霁何虹?”南水北调工程,汩汩清流,润泽千里,“当今世界殊”。北斗、嫦娥、蛟龙……上穷碧落下黄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已成为现实。14亿同胞,“汔可小康”,不再是我当年见到的民生凋敝……  我惊叹:我的故乡日新月异,我的祖国,日益强大。  从百年前“弱国无外交”的屈辱,到今天“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豪迈,我的母亲,声音日渐雄浑。我的国人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信,他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意气风发,正在为复兴伟业而奋斗。为了迎接我回到故土,他们奔走呼号,他们慷慨好义,让饱经沧桑的我,回到生我养我的故土。只有故土五千年的风和雨,八千里的云和月,才是我灵魂的栖息地,才能让我大放异彩。  我不禁吟哦起舒婷的诗句“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不禁热泪盈眶。是啊,百年来,无论我流浪何处,我的祖国母亲,始终牵挂我,守望我。百年后,我梦圆盛世,归去来兮,请让我倾诉一名赤子的百年衷肠吧!,【点评】本文构思巧妙,独具匠心,采用第一人称,如泣如诉,通过文物的倾诉,让“国宝会说话”,赋予国宝生命、感情和血肉,带领读者回溯历史,审视当下,神驰古今,切换自如。展现国宝的痛失与归来,通过国宝的沧桑命运,以小见大,展示当今中国“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巨变,字里行间,有对百年中国的深沉思考,更有对当今蒸蒸日上的中国的礼赞和认同,宛然史诗一样波澜壮阔。文章以第一人称贯穿始终,以我的所见所闻展开,这样既能尽情驰骋才力,又使文章紧凑集中。文章深谙汉大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妙处,尤其是对当今中国成就的铺叙,几乎一句一景,一句一事,简洁凝练,画面感强。洋溢着自信豪迈之情。引用贴切,意到笔随,典雅而又意蕴。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09-09 14:13:12 页数:27
价格:¥3 大小:75.6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