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政治8月测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安庆市示范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8月测试政治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1.2019年4月15日傍晚18时许,法国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整座建筑损毁严重。面对人类古老文明遭受如此破坏,人们不可避免的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人与历史的关系?人们能否提前发出准确的预警,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这表明( )①哲学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②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思考,是哲学思想的根源③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为了适应哲学发展的需要④哲学思想产生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以功用论哲学,则哲学之价值失。知识之最高之满足,必求诸哲学。”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这句话意在强调(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B.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哲学是科学之科学D.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3.一根甘蔗拿在手里,乐观者先从梢部吃起,越吃越甜,觉得人生前景肯定幸福美好。悲观者先从根部吃起,越吃越淡,觉得人生前途必定黯淡无光。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B.世界观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C.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D.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对立。(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5.“风有信,花不候,岁岁如此,永不相负。”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的八个节气二十四候里,每候都有某种花卉迎蕾开放,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这体现了( )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规律是事物固有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③脱离运动的物质是存在的④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1.科字家发现,在面对危险或者恐怖场景的时候,人的大脑深处一小团叫做“杏仁核”的区堿总是会进入兴奋状态。“杏仁核”受损患者,即使面威胁,也不再会产生害怕的情感。这表明( )A.意识的内容是由人脑决定的B.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2.“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自古以来,文人诗作每逢秋景,一般不是寂寥就是伤悲。20世纪20年代,作为革命的新青年和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眼里的秋光却“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展现出无限的创造力。这表明在文学领域( )①抒情主体可根据实践的需要自觉选择意识反映的对象②抒情主体主观世界不同,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就不同③不同抒情主体的意识都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④不同抒情主体无法对同一客观事物作出一致真实反映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孤岛现象”源自于物理学中的“孤岛效应”,指的是在某个区域有电流通路却没有电流通过,引申为大生态系 统中的小系统之间没有本应该有的能量交换和有机物循环,却因各子系统间缺乏联通,导致整体系统效能难以实现 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要克服这一现象不良影响,需要( )①坚持系统优化的工作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处理问题②立足关键部分,用部分的变化推动整体的发展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实现各要素功能的最大化④统筹考虑、优化组合,使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扬州人喜欢吃有馅的食品,由此衍生出国内闻名的扬州包子、蒸饺、春卷、烧麦等各色美味食品。尽管形式不同,内容上都有一个共性--,用淀粉类食品和其他食品搭配,制作出可以替代饭菜的“一餐饱”食品。其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②共性在个性之外独立存在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④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漫画和成语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下列选项中与漫画反映相近哲理的成语是( )A.千里之堤,毁于蚁穴B.勿疏小善,方恢大略C.塞翁失马,焉知非福D.一着不慎,满盘皆输2.在《战国策》的名篇《冯谖客孟尝君》,冯谖说:“狡兔三窟,仅得兔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意思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险,你只有一处安身之所,不能高枕无忧啊!此即成语“狡兔三窟”和“高枕无忧”的来历。由材料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①“狡兔”具有无异于人到居安思危的智慧②“高枕无忧”者忽略了事物联系的条件性③“狡兔”行为启示我们要抓住时机促质变④“三窟”之行为启迪我们应做到有备无患。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3.某企业针对新冠肺炎临床诊断研发了一套全新AI(人工智能)诊断技术,AI可以在20秒内准确地对新冠疑似案例CT影像做出判读,分析结果准确率达到96%,大幅提升诊断效率。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①AI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推动了意识的发展②AI比人类具有更强的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③AI是人类通过自身实践把观念变成现实的产物④AI的数据处理能力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稿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材料表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③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④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关系的调整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2020年8月21日,农业农村部在太原召开全国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再次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行部署,并明确强调给出时间表,即2021年底要基本完成试点任务。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依据是( )①社会的发展总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④改革是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0世纪初,有诗人曾歌颂烟囱冒出的滚滚浓烟,将其誉为“盛开的黑牡丹”,赢得当时读者的喝彩。但这一比喻在今天只能招致反对,因为“盛开的黑牡丹”正带来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这种反差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④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月亮在天文学家眼中是一个普通天体,而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会借景抒情,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见月吟诗是一种文化活动②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③文化素养高低通过文化活动呈现出来④天文学家眼中的月亮是一种文化现象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4.为了让更多的民众共同践行“公筷行动”,浙江多地出台了多种宣传方案,以接地气、贴民心的方式将公筷推广进行到底。由此可见,“公筷”成为一种新风尚需要( )①改变人们天生的文,化素养②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③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④通过社会变革改变生活习俗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曾两次访向中国的希腊文学巨匠卡赞扎基斯有一句名言:“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人类的两张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张人类理性的面孔”。这说明( )①中希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居于核心地位②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③文化具有多样性,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中希文化照鉴未来,日趋融为一体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这表明( )A.自强不息的伟大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B.民族精神作为民族之魂,一经形成便稳定不变C.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由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的D.构筑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3.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2020年9月,中央政治局以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开展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作出重要指示。我国考古新发现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向世界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②增强国民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③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为民族文化添活力④推动传统文化复兴,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二、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法治伟业起宏图】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把法治建设推向前进,为社会主义法治注入中国元素与时代内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过渡时期法制”到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主义法制”,再到后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和党的十八大之后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及至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治国理政历程中应运而生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创中国法治的新境界。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不断开创中国法治的新境界?【法典编纂明大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民法典制定的一大亮点。我国民法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在法律制度的设计中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选择。结合编订民法典的案例,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如上观点的合理性。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经典传承有魅力】,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方式让古老的诗词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该节目由文化学者、音乐界名人组成鉴赏团,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节目将经典古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以独特创意赢得观众喜爱,让经典照进现实;选择“惜时”“励志”“亲情友情”“家国”等主题的诗词,点燃美德之火、信念之光;在传播形式上,节目打造出融媒体跨屏交互的创新模式,为每首歌曲量身定制4种不同的新媒体产品,凭借优质的内容引发裂变式传播,走进公众视野。结合《经典咏流传》这一成功案例,阐明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强国建设颂英雄】革命战争中的风云儿女、新中国创业史上的最美奋斗者、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改革先锋、在平凡中感动中国的道德楷模、抗疫斗争中白衣为甲的人民英雄……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分析革命、建设、改革的非凡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模范都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结合材料,说明礼赞和学习英雄对于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英雄的事迹是优秀文化的生动写照,是人生价值的航标。结合《哲学与文化》所学知识,选取一位英雄人物(或团队),为其撰写一段赞语。(100字以内,情理交融,对英雄的品质进行说明)。,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①④符合题意,面对人类古老文明遭受如此破坏,人们不可避免的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人与历史的关系?人们能否提前发出准确的预警,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这表明哲学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思想产生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②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哲学思想的根源。③说法错误,哲学发展是为了适应人们实践活动的需要。故选:D。本题考查:哲学的起源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本题考查哲学的起源,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2.【答案】D【解析】A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也没有体现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C错误,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D正确,“以功用论哲学,则哲学之价值失。知识之最高之满足,必求诸哲学。”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这句话意在强调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故选:D。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学科(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与材料无关以及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3.【答案】C【解析】ABD不合题意,这三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C符合题意,乐观者和悲观者吃甘蔗的顺序不同,说明他们的生活态度不同,生活选择不同,体现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故选:C。本题考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1)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2)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4.【答案】C【解析】ABD不合题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就已存在;C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故选:C。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题目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正确把握题干的主旨,围绕主旨选择选项,不符合题意的均可以排除。5.【答案】D,【解析】①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的属性和存在方式。②④正确,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的八个节气-十四候里,每候都有某种花卉迎蕾开放,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这体现了规律是事物固有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③错误,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故选:D。本题考查: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3)方法论要求①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6.【答案】B【解析】A错误,意识的内容源于客观存在;B正确,在面对危险或者恐怖场景的时候,人的大脑深处一小团叫做“杏仁核”的区堿总是会进入兴奋状态。“杏仁核”受损患者,即使面威胁,也不再会产生害怕的情感。这表明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CD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意识的本质和起源;故选:B。本题考查: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1.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意识的生理基础(1)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和不合题意的选项。7.【答案】A【解析】①正确,同样是秋景,生活在不同时代、生活实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体现了抒情主体可以根据实践的需要自觉选择意识反映的对象;②错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正确,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不同抒情主体的意识都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④错误,不同抒情主体可以对同一客观事物作出一致的真实反映。故选:A。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8.【答案】B【解析】①④符合题意,“孤岛现象”引申为大生态系统中的小系统之间没有本应该有的能量交换和有机物循环,却因各子系统间缺乏联通,导致整体系统效能难以实现的现象。这说明在实际工作中要克服这一现象不良影响,需要坚持系统优化的工作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处理问题;统筹考虑、优化组合,使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②说法错误,要立足的是整体,不是关键部分;③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强调实现各要素功能的最大化。故选:B。本题考查:系统优化方法(1)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此题考查系统优化方法、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也可运用排除法去除本身说法错误的及无关的选项。9.【答案】B【解析】①④符合题意吧,依据题意,尽管形式不同,内容上都有一个共性:用淀粉类食品和其他食品搭配,制作出可以替代饭菜的“一餐饱”食品。其蕴含的哲学道理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②错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③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故选:B。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3)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该题遵循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命题原则,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着眼于考生发展需要,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解答时需要有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答案】C【解析】看得太远,有时候也不是好事,体现矛盾的观点。A不合题意,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B不合题意,勿疏小善,方恢大略,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符合题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体现矛盾的观点;D不合题意,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体现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影响。故选:C。本题考查: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①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相互转化,斗争性是绝对的;②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二者共处于统一体当中,不可或缺。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解答漫画型选择题时要注意:一要读懂漫画(包括人物、事件、文字、图画等);二要把漫画中的有效信息联系起来,找出主题(注意联系选项);三要将漫画主题思想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确定正确的选项。11.【答案】C【解析】①说法错误,动物本能和人的意识有本质区别;②符合题意,“只有一处安身之所,不能高枕无忧啊”,意味着“高枕无忧”者忽略了事物联系的条件性;③不合题意,材料是强调防止事物向相反方向的质变而不是相反。④符合题意,“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险”启迪我们应做到有备无患,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故选:C。本题考查:联系的条件性、意识的能动作用1、联系的条件性原理: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无条件的联系是不存在的,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2、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能指导人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不同于动物无目的本能的活动。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③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和材料无关以及本身说法错误的,剩下的就是正确的选项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12.【答案】A【解析】①③符合题意,某企业针对新冠肺炎临床诊断研发了一套全新AI(人工智能)诊断技术,AI可以在20秒内准确地对新冠疑似案例CT影像做出判读,分析结果准确率达到96%,大幅提升诊断效率。AI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推动了意识的发展,AI是人类通过自身实践把观念变成现实的产物;②说法错误,AI是工具,没有意识,只有人才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④说法错误,人的意识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AI是工具,没有意识。故选:A。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13.【答案】B【解析】①符合题意,“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③符合题意,《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和对未来的规划,这说明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④错误,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取决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B。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首先,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其相适应。其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社会意识也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本题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把握材料的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解答本题,可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和不符合题意的选项。14.【答案】C【解析】①错误,阶级社会的发展最终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②④正确,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因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是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③不合题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体现的是调整生产关系,没有体现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故选:C。本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目的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目的(1)社会主义改革,就是要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来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3)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并调动教材知识对应分析材料信息和各选项,排除观点错误与不合题意的选项,作出最佳选择。15.【答案】B【解析】①④符合题意,20世纪初和今天的人们对烟囱冒出的滚滚浓烟态度不同,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反映了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②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未涉及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③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故选:B,。本题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1)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会不同;③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3)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2)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本题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16.【答案】A【解析】①②符合题意,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会借景抒情,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这表明见月吟诗是一种文化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错误,文化素养不仅仅是通过文化活动呈现出来,且材料不涉及文化素养高低的问题;④错误,月亮在天文学家眼中是一个普通天体,这是纯粹的自然现象,不是文化现象。故选:A。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它既不是指广义的文化,也不是指狭义的文化。(2)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本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全面细致掌握知识点,注意排除错误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17.【答案】C【解析】①错误,“公筷”成为一种新风尚需要改变人们天生的文化素养说法太夸张;②③符合题意,浙江多地出台了多种宣传方案,以接地气、贴民心的方式将公筷推广进行到底。由此可见,“公筷”成为一种新风尚需要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④错误,“公筷”成为一种新风尚需要通过社会变革改变生活习俗说法太夸张;故选:C。本题考查:教育的重要作用①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育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也可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即可作出正确解答。18.【答案】C【解析】①错误,“中希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居于核心地位”夸大了中希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②③正确,“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人类的两张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张人类理性的面孔”,这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同时也说明文化具有多样性,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错误,“日趋融为一体”不符合事实,也违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故选:C。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②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③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19.【答案】D【解析】A错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B错误,民族精神会随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C错误,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D符合题意,黄河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需要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表明构筑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故选:D。本题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1)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2)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3)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注意排除错误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20.【答案】A【解析】①②符合题意,依据题意,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由此可见,我国考古新发现的文化意义在于向世界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增强国民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③不合题意,我国考古新发现并没有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④不合题意,“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属于经济意义,而不是文化意义,再者我国考古新发现不是为了推动传统文化复兴,而是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故选:A。本题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1.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①文学艺术: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②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①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表现: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①表现: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②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③作用: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我们应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核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确的答案。本题难度适中。21.【答案】【小题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人们应当坚持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②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认识法治建设的规律,形成了适合我国的法治理念并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不断检验和发展,为社会主义法治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从而不断开创了中国法治的新境界。【小题2】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有利于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法治观念,积极学法、守法,懂法、用法。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的立场。②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念,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且能够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选择。【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不断开创中国法治的新境界,属于原因类试题。知识限定明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相关知识。材料中“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把法治建设推向前进,为社会主义法治注入中国元素与时代内涵”,可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角度分析作答。(2)本题要求结合编订民法典的案例,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选择”的合理性,属于原因类适合题。知识限定明确:价值观的知识。材料中“我国民法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在法律制度的设计中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这些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属于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可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的立场等角度分析;同时结合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念的现实意义具体分析。本题两问都为原因类试题,解答该题首先要提炼出材料信息所要表达的观点,从材料中找答案,做到理论观点与材料信息有机对接,多角度分层次书写。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概括提炼观点,描述阐释事理的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答案组织时从原因、意义角度组织。22.【答案】【小题1】①促进文化发展应当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该节目以健康向上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了群众的走近经典的文化需求,有利于提高群众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②促进文化发展应当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该节目通过创新方式解读经典,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激发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发挥了优秀文化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③促进文化发展应当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该节目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涵养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成功之举。【小题2】①英雄事迹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礼赞和学习英雄有利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英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典范。②通过教育和影视作品等宣传英雄有利于引导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文化强国凝魂聚力。③英雄故事反映出党和国家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传播英雄故事有利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④以英雄故事为素材创作的文化产品,能够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有利于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⑤英雄模范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代表。礼赞和学习英雄,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小题3】以广大医护人员为代表的抗疫英雄,为国尽责,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追寻责任和贡献的真谛,白衣执甲,义无反顾,用顽强精神和严谨态度,诠释了在个人与社会相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性。【解析】(1)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试题,要求结合《经典咏流传》这一成功案例,阐明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可结合材料中“该节目由文化学者、音乐界名人组成鉴赏团,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节目将经典古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以独特创意赢得观众喜爱,让经典照进现实”。说明该节目立足社会实践,通过创新方式解读经典,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激发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发挥了优秀文化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可结合材料中“该节目选择惜时励志亲情友情家国等主题的诗词,点燃美德之火、信念之光。”说明该节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向上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了群众的走近经典的文化需求,有利于提高群众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可结合材料中“在传播形式上,节目打造出融媒体跨屏交互的创新模式,为每首歌曲量身定制4,种不同的新媒体产品,凭借优质的内容引发裂变式传播,走进公众视野。”说明该节目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涵养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成功之举。(2)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试题,要求结合材料,说明礼赞和学习英雄对于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可结合材料中“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非凡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说明英雄故事反映出党和国家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传播英雄故事有利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说明英雄事迹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礼赞和学习英雄有利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可结合材料中“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模范都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说明礼赞和学习英雄有利于引导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文化强国凝魂聚力;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英雄的事迹是优秀文化的生动写照,是人生价值的航标。结合《哲学与文化》所学知识,选取一位英雄人物(或团队),为其撰写一段赞语。(100字以内,情理交融,对英雄的品质进行说明)。可选择你最熟悉的英雄人物,或离我们生活最近的英雄人物,如刘胡兰、雷锋、抗疫英雄等,说明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为祖国为人民的赤胆忠心,可围绕爱国敬业、奉献人民、义无反顾、尽心尽责等角度,运用优秀文化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价值等相关知识撰写一段赞语。(1)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这是解题的基础,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2)意义类的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一般用“有利于”、“促进”等句型表达,解答时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并具有调动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3)属于开放性主观试题,考生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