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要结论和章节知识整理汇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要结论和章节知识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点1:早期政治制度【历史结论】①分封制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同姓亲族是的主体,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②宗法制保障了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同时也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③分封制和宗法制都体现了血缘性和等级性,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封制重于权力的“分配”;宗法制重于权力的“继承”。④分封制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有利于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宗法制适应了西周时期的统治,巩固了政权,宗法观念对中华文化有重要影响【总结整合】①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②特点:分封制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宗法制体现贵族内部的权位分配③关系:宗法制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内核考点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历史结论】①秦始皇创了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②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进行有效控制③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总结整合】①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②特点: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既配合又牵制;形成了一整套地方官僚体系。③作用:成为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史结论】①三省六部制中,三省之间牵制监督,又分工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②从汉到元,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到二府三司制再到一省两院制的发展,体现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③科举制把读书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提高官民素质。④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⑤古代选官制度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的,是强化专制统治的手段。⑥历代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为基本准则,体现了封建统治根深蒂固的“家天下”思想。【总结整合】①中央制度:汉代中外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元一省两院制②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宋代文臣做地方官;元朝行省制。③两个趋向:皇权加强,相权衰弱;地方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进加强。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历史结论】①明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咨询服务的内侍机构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②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③8\n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则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专题二:近代民族危机和军民斗争考点1:民族危机【历史结论】①鸦片战争是英国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区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攫取中国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②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③近代列强历次侵华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决定的,两次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甲午中日战争是为了寻找资本投资场所。④八国联军发动侵华的根本原因不是义和团运动高涨,而是西方列强企图瓜。【总结整合】①四次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三大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③两个阶段:商品输出阶段、资本输出阶段④结果: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⑤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造成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促使中国由农耕文明时代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考点2:抗日战争【历史结论】①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日本侵华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②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军民共同抗战,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击日军,领导中国军民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中国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总结整合】①时间:1937~1945年。②两个战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③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④四个特点: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两个战场并存;中共在后期起中流砥柱作用。专题三:近代民主革命考点1:太平天国【历史结论】①《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不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实践的产物。它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且在战争环境下,它也没能实行。③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总结整合】①8\n背景: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自然灾害严重。②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是其失败根本原因;战略失误,偏师北伐是其失败又一主观因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是其失败的重要客观原因。③作用: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考点2:辛亥革命【历史结论】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利于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权力,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②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产物。因而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总结整合】①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指导思想:三民主义。③五个第一: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辛亥革命完成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巨变。考点3:五四运动【历史结论】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地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②五四运动促使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总结整合】①性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②特点:彻底性和广泛的群众性。③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解放。④意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考点4:国民革命【历史结论】①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②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北伐战争的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及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导致国民革命失败。【总结整合】①时间:1924~1927年。②性质: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联合、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③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④事件:国共合作、北伐战争。⑤结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奠定了革命发展的基础。考点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历史结论】①中国共产党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②第五次反“围剿”8\n的失利,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长征胜利,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总结整合】①时间:1927~1937年。②事件:“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③结果:中国共产党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正确领导集体;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考点6:国共关系与解放战争【历史结论】①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②人民解放军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基本解放了全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总结整合】①时间:1945~1949年。②两种命运: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③两个回合:重庆谈判、政协会议,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④主要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⑤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七届二中全会)。专题四: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史结论】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和建国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③“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使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逐步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基本形成。【总结整合】①两种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②两个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③两部宪法:《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④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专题五:新中国的外交【历史结论】①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②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的时期,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外交从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有了重大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国际上掀起了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③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做出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外交成就,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总结整合】①8\n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从本质上看都是国内政策的延伸,它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制约: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环境。②“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者各有侧重,“另起炉灶”解决的是对外战略问题,“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③“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专题六: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考点1:雅典民主政治【历史结论】①古希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②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其实质是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③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是雅典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创造了辉煌的希腊文明。④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的“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范围狭小,只适用成年男性公民。⑤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人民主权即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总结整合】①形成和发展:梭伦改革引上民主的轨道——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民主制度——伯利克里时期发展到顶峰。②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流执政。人民主权指主权属于人民,主要表现为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民众法庭)等机构。“轮流执政”指管理形式,主要表现为选举制、任期制等民主运作方式。③实质: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治。考点2:罗马法【历史结论】①《十二铜表法》的制定,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这是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成果,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②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③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总结整合】①核心内容:维护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②两个标志:《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查士丁尼民法大权》标志着罗马体系最终完成。③三个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专题七:近代欧美民主政治考点1:英国君主立宪制【历史结论】①《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在“光荣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国家体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英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③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8\n【总结整合】①确立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②含义:君主权力受到宪法的制约,议会掌握国家实权。③发展:内阁制度形成、两党制出现、1832年议会改革。考点2:美国总统共和制【历史结论】①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美国联邦制确立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②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确立了两大制度,即联邦制度和共和体制,是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前者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而后者则以三权分立为指导思想,划分各权力主体的职权及相互制约关系。【总结整合】①确立标志:1787年宪法。②理论依据:启蒙思想。③三大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④三大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⑤意义:在一个大国创立了共和制度,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考点3:法国共和制【历史结论】①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结果,法国共和制体现制约与平衡的原则。②法国历时百年才确立共和政体,是其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总结整合】①确立标志:1875年宪法。②一项制度:共和制度。③两大权力:行政权和立法权。④运作方式:总统、议会。考点4:德国君主立宪制【历史结论】①德意志军国主义、专制主义思想意识浓厚,最终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是一种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②英、美、法、德代议制政体的确立,都受到了欧洲人文主义精神及启蒙思想家思想的影响。其历程充满了长期性、曲折性,但是以法治取代人治,以民主取代专制是近代社会的必然选择。【总结整合】①确立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②内容:宪法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③权力中心:皇帝和宰相。④特点: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专题八:《共产党宣言》与巴黎公社考点1:《共产党宣言》【历史结论】①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②巴黎公社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革命,但在客观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而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整合】①标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8\n②内容: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提示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③意义: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更加蓬勃发展起来。考点2:巴黎公社【历史结论】①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具有自发性、偶然性的起义,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②巴黎公社是世界无产阶级暴力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总结整合】①措施——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公职人员选举产生;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②失败原因: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阶段,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不成熟(根本原因)。③经验教训:坚持暴力斗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必须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革命政党领导;必须巩固工农联盟,争取广大农民支持。考点3:俄国十月革命【历史结论】①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后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②俄国革命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也经历了从和平夺权设想到暴力夺权实践的转变。③十月革命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突破了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的理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指明了方向。【总结整合】①一个人物:列宁。②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③三大文件:《四月提纲》《和平法令》《土地法令》。④四个事件:二月革命、“七月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专题九:由两极走向多极考点1:两极下的冷战【历史结论】①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但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世界战争。②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冷战”信号,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③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格局;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导致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形成严重威胁。【总结整合】①两个原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②三个对峙: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军事上,北约与华约。③四个过程: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④8\n影响:造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造成部分国家分裂(德国和朝鲜);导致国际局势紧张(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考点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历史结论】①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②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政治大国”目标。③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④二战后诞生了许多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民族独立,于1961年举行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美苏两极格局。【总结整合】①一大趋势:多极化趋势出现。②两极格局: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③三大力量:西方(西欧、日本)、中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壮大。考点3:两极格局瓦解【历史结论】①苏联解体:西方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以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根本的是长期存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标志着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②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源在于实力的增减,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在于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和全球化。③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加快,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总结整合】①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②多极化趋势表现: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欧盟成立及扩大;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可与美国抗衡;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提高。③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9-15 20:18:02 页数:8
价格:¥3 大小:60.50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