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部分世界史专题12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习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12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专题作业一、选择题1.(2022·山东滨州统考)一位英国历史学家曾总结道:古老的英国政体属于有限君主制类型,国王的权力虽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这些原则如此古老又如此有效,产生出我们现代生活于其中的事物秩序。该历史学家旨在说明英国政治(  )A.在历史传统中创新B.国王权力不断削弱C.保留了贵族和君主D.首创近代议会制度答案 A解析 材料中讲述了古老的英国就是属于有限君主制,国王权力受到限制,后面又说道古老的原则产生出现代生活的秩序,因此说明了英国政治在历史传统中创新,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讲了古老的英国体制是有限君主制,不能体现国王权力不断削弱,故B项错误;材料讲述了英国的政治是继承发展了古老英国的有限君主制类型,并未反映保留了贵族和君主,故C项错误;材料只讲述了有关君主的制度,不能体现议会制度,故D项错误。2.乔治三世于1760年上台,把持英国政权达半个多世纪。以至于“君主立宪制”被革命民主主义者骂成“羼杂着一些新的共和政体因素的两种古代暴政的残余”。这说明英国(  )A.国王和议会共同执掌国家政权B.国王权力未受到制约C.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彻底性D.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答案 D解析 材料表明当时英国国王尚有实权,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还不够完善,D项符合题意。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议会掌握立法权,没有行政权,A项错误;B项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史实不符;材料表明的是君主立宪制的不成熟,还需完善,不能由此说其存在不彻底的局限性,C项错误。3.(2022·广东肇庆二模)1786年,美国国会建议,它将有权控制国内外贸易、自行规定并征收税款、惩罚欠款不缴的州,各州必须向国会选派议员,对公然反抗国会管辖权的州可以使用武力以外的所有强制手段。这表明美国(  )A.意识到邦联制的弊端B.不断完善联邦制政体C.改变了中央的软弱无力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答案 A解析 美国独立后实行松散的邦联制,邦联政府没有什么权力。1786年美国还没制定宪法,仍实行邦联制。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已经意识到邦联制的弊端,故A项正确。联邦制是在1787年宪法中确立的,故B项错误;“改变了中央的软弱无力”也是在1787年宪法颁布后,故C项错误;确立三权分立原则也是1787年宪法,故D项错误。6\n4.(2022·甘肃张掖三诊)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几种意见及最终方案,这些意见及最终方案体现了(  )意见一意见二最终方案反对一人执掌大权。认为一人掌权,总统形同英国国王总统应该有足够大的权力来钳制国会可能出现的独断和多数暴政。总统实行任期制。总统有对国会议案的否决权,有权任命官员、与外国签约,但必须得到参院的同意。A.国会是联邦政府权力中心B.民主与妥协是美国宪法的特征C.美国总统应该对宪法负责D.联邦政府的权力高于各州权力答案 B解析 美国中央政府实行分权制衡,国会不是联邦政府权力中心,排除A项;材料表明经过意见的调和而形成1787年宪法的定稿,故选B项;材料体现不出C、D两项,均排除。5.(2022·皖北协作区联考)某学者评价美国宪法:“1787年制宪会议所制定的崇高根本法仍然是美国的宪法,但它有名无实。宪法的形式是一个经过精心调整的、理想的平衡政体,但现今美国政府的实际结构不过是国会至高无上的一种体制。随着行政首脑的活跃,行政权力又进行了无节制的扩张,而成为替代靠群众会议来治理国家的万能政府。”作者意在说明美国宪法实施过程中(  )A.充分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B.蕴含的共和精神受到一定破坏C.行政权逐渐控制了立法权D.个人民主权利得到宪法的保障答案 B解析 作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后,随着行政权力的扩张,宪法分权制衡的理想平衡状态被打破,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发生异变,蕴含的共和精神(共和主义就政体形式而言是指:与君主制相对而言,国家元首是由宪法确定并定期任命的,而非世袭的;其政府职能是法定的、有限的)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B项正确。A项和材料说法矛盾,排除;C项中行政权控制了立法权不妥;D项和材料无关,材料不涉及个人权利问题。6.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1793年宪法规定,执行会议(相当于最高行政机构)成员的组成由立法议会决定,并受后者监督。后来国民公会不仅拥有立法权,而且通过救国委员会直接行使行政权。这说明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议会改革(  )A.彻底废除了旧议会的等级特权B.促使君主立宪制的形成C.彰显现代议会制度的基本特征D.清除了保皇派政治势力答案 C6\n解析 材料中议会经过不断改革废除了旧式议会的不合理成分,逐渐具有现代议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故C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议会改革是向共和制迈进,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议会改革并未清除保皇派的政治势力,1875年宪法就是资产阶级和保皇派妥协的产物,故D项错误。7.(2022·河南名校联盟段考)1792~1804年、1848~1852年,法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第二共和国;1875年,法兰西共和制虽得以确立,但仍然历经曲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法国的(  )A.历史文化传统B.经济发展特征C.社会结构复杂D.共和思想缺陷答案 B解析 历史文化传统与共和国和帝国的确立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法国确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这主要与当时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使法国君主制传统深厚有关,故B项正确;社会结构与共和制确立无关,故C项错误;法国确立了共和制,因此不是共和思想的缺陷,故D项错误。8.(2022·江淮十校三联)《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1872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A.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B.主张从历史条件出发研究问题C.始终关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D.将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相结合答案 A解析 据材料“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1872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可以得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不断的调整,体现了其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9.(2022·四川资阳二模)下表是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社会民主党在议会选举中的获票情况统计,据该表信息可知,当时德国(  )总选票社会民主党得票占总票数百分比1890年7228500142730019.751893年7674000178670023.281898年7757700210707627.161903年9495586301077131.71A.人民已拥有普选权B.议会斗争可使革命成功C.代议制民主有所发展D.工人政党放弃武装革命答案 C6\n解析 材料不涉及选举权问题,故A项错误;社会民主党在议会的斗争依旧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进行的,故B项错误;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社会民主党在议会选举中的获票比例不断提高,表明德国代议制民主不断发展,把工人阶级的斗争纳入到和平、法制的轨道,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德国社会民主党对武装斗争的态度,故D项错误。10.(2022·江西赣州调考)德国19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成立第一批工会组织,1848年出现工会联合组织,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会组织得到长足发展。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A.社会阶层的分化比较明显B.社会保障体系已日益成熟C.代议制民主逐步得以完善D.工人的生活水平维持较好答案 A解析 材料“德国19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成立第一批工会组织,1848年出现工会联合组织,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会组织得到长足发展”,说明德国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故A项正确。社会保障应为政府的福利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工人组织的发展,与代议制民主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如何,故D项错误。11.(2022·广西防城港模拟)1917年,英国保守党领袖张伯伦第一次正式建立反对党内阁,并使用了“影子内阁”这个形象的叫法。从此,反对党组建“影子内阁”的做法成了英国沿用至今的宪法惯例。“影子内阁”的建立(  )A.阻碍了内阁的团结与和睦B.提高了议会的权力与地位C.加强了政党的合作与交流D.有利于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答案 D解析 反对党组建的“影子内阁”不是内阁政府,故A项错误;“影子内阁”常常向内阁发难,跟议会权力和地位无关,故B项错误;“影子内阁”的出现反映执政党和反对党之间矛盾的关系,故C项错误;反对党组建“影子内阁”有利于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D项正确。12.(2022·福建泉州质检)1917年9月初,身在芬兰的列宁相继写了《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布尔什维克应当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等文章,指出不能教条地把社会主义革命看成是遥远的未来,武装夺取政权的主客观条件都已经成熟。这表明列宁(  )A.在革命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B.主张革命分两个阶段进行C.决定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彻底决裂D.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答案 A解析 列宁强调不能教条理解社会主义革命,强调夺权条件成熟,这与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设想不同,故A项正确。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下一步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故B项错误;“七月流血事件”后双方关系已经决裂,故C项错误;列宁强调的是国内革命,故D项错误。6\n二、非选择题13.(2022·甘肃张掖三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进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材料二 美国宪法设计了一个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它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等,从而体现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表现在:总统有立法发掘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对立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论权力制约原则》(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答案 (1)内容: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作用: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2)依据: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特点: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权力部门相对独立又互相制衡。(3)不同点:宋代权力制约实质上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察,而美国权力制约则是中央各权力部门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宋代权力制约根本上是服务于皇权统治,而美国权力制约是为了维护民主政治。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归纳出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从“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得出封驳制度可以制约皇权滥用,从“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和“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得出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第(2)问,结合所学,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是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其特点是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权力部门相对独立又互相制衡。第(3)问,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要从社会制度上揭示两者的本质不同和制度立意。可以答为:宋代权力制约实质上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察,而美国权力制约则是中央各权力部门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宋代权力制约根本上是服务于皇权统治,而美国权力制约是为了维护民主政治。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n材料 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摘自许耀桐《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的力量”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 (示例)论题:合理的制度设计能推动社会的进步。阐述:制度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合理的制度设计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以英国为例,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这一政治制度实现了贵族与资产阶级的有效妥协,为英国工业革命的率先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同时也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实践依据。此外,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进行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制度创新,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同时也挽救了资本主义。综上,合理的制度创新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从而推动各国的进步。解析 本题为开放型试题。首先需要明确题干关键词“制度”,然后结合中外历史上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当然,制度不局限于政治,也包含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可以论述近代西方代议制,也可以结合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来进行阐述。注意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4:38:24 页数:6
价格:¥3 大小:22.1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