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考点专练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5

2/25

剩余2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十 环境问题(含选修)与可持续发展五年命题报告 全国卷命题点考题统计题型命题分析环境污染问题2022课标Ⅰ,44题,10分2022课标Ⅱ,44题,10分综合题1.命题规律:全国卷近五年在本专题命题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问题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两大考点,以综合题为主,分值高,试题难易程度中等。2.命题趋势:2022年可能侧重考查重大环境问题或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以及以“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为切入点,考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途径。注重图表资料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生态环境问题2022课标Ⅰ,44题,10分2022课标Ⅱ,44题,10分2022课标Ⅰ,44题,10分2022课标Ⅱ,44题,10分综合题资源不合理利用问题————可持续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22课标Ⅰ,7~9题,12分2022课标Ⅰ,36(2)、(3)、(4)题,18分2022课标Ⅱ,37题,24分选择题综合题\n知识体系构建 高频考点突破考点一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选修6) [真题领悟]命题角度1 坡耕地的保护(生态环境问题)1.(2022·新课标Ⅰ,44,10分)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下图为切沟景观。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10分)【审题专练】获取信息解读信息题干信息: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1.①流水侵蚀形成切沟,切沟形成加剧②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2.切沟会导致耕地破碎,③耕作不便\n设问信息:从切沟的危害及防治措施两方面分析切沟的出现受耕作方法(坡地开垦)、水利工程缺乏及④植被缺乏等因素影响解析 由材料可知,切沟由流水侵蚀坡耕地而形成,首先破坏耕地,切割耕地,不利于耕作,同时形成沟谷,更有利于水的汇集,加大对耕地的侵蚀。针对切沟的出现,应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两方面展开,工程措施从疏、堵两个方面展开。答案 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命题角度2 喀斯特地区土层保护(生态环境问题)2.(2022·新课标Ⅰ,44)(10分)【环境保护】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的保护和利用措施。为保护土壤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保护土壤的理由要结合当地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分析。答案 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3.(2022·新课标Ⅱ,44)(10分)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在山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砍伐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产业结构、恢复植被、加强立法和宣传、经济补贴等。\n答案 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将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转移到较适宜的地区。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到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命题探源]1.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1)环境污染问题:形成原因造成的危害防治措施水污染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影响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影响动植物繁殖保护水源、限制污水排放、建污水处理厂、合理布局工业生产、提高环保意识大气污染人为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出的大量粉尘和酸性气体;自然原因:特定的气象和地形条件会加重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污染土壤、水、生物,腐蚀建筑物节约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发展洁净煤技术;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植树造林,加强绿化等固体废弃物污污染大气、水体、土壤,占用耕地,影响环境卫生,危害人类健康填埋、焚烧、堆肥、分类处理并回收利用\n染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排放的生活垃圾和工业等生产活动排出的生产垃圾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商业活动、娱乐等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损伤听力,诱发各种疾病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接受者的保护(2)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防治措施森林破坏自然原因:森林火灾、病虫害;人为原因:毁林开荒、砍伐薪柴、商业采伐等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温室效应增强、物种灭绝等封山育林、采育结合、退耕还林,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草地退化自然原因:气候异常、降水减少;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还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控制人口数量、改善经济结构、退耕还草、牲畜舍饲等湿地干涸自然原因: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和沼泽;人为原因: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造田等气候恶化、水旱灾害加剧、水污染加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加大对湿地保护的宣传,加强湿地保护立法和执法,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自然灭亡;人为原因:狩猎、污染,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破坏将恶化人类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2.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表现滥垦草地、沼泽地,非农业用地面积不断扩大等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对野生动物滥捕滥猎过度抽取地下水,不合理的灌溉等滥采滥用矿产资源,废弃物处理不当\n产生的环境问题土地遭到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等森林面积不断减少,许多野生动物已灭绝或濒临灭绝,不同程度地破坏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土壤次生盐碱化矿产资源浪费以至枯竭,污染环境技巧点拨 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环境问题考查的内容解答的基本思路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以及表现特征、分布等。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弄清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成因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多数是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后果与危害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什么,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解决措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面回答。一方面减少人类自身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提倡对资源节约利用、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对点演练]题组一 固体废弃物污染危害及防治措施1.(2022·课标Ⅰ,44,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某企业在甲地(下图)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n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解析 本题以社会关注度较大的工业尾矿矿渣库危害为背景,提供区域尾矿资料,考查工业尾矿矿渣库的危害及应对措施,以及获取信息、运用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显示该地尾矿矿渣库中有重污染的物质且位于河流上游的山坡上,经纬度信息显示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则降水多发季节,该尾矿矿渣库可能对下游江河造成污染。应对措施可从加固尾矿矿渣库,防止被污染水源下泄角度分析。答案 危害: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措施: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题组二 水污染的危害及治理2.(2022·新课标Ⅱ,44,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示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解析 水污染的危害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影响人类。从材料中“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可知水污染直接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从历史上六大名泉和太湖地区农业地位可推测,水污染会影响农产品质量,间接影响人类健康。六大名泉污染治理难度大关键是地下水的自然更新净化周期长和人工净化困难;再由图中读出六大名泉分散于太湖\n周围,其补给区又在四周山区,涉及地区广泛,增加了治理难度。解题关键是要从地下水和图中信息入手。答案 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 [真题领悟]命题角度1 可持续发展内涵1.(2022·江苏地理,19~20)《202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2022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读图回答(1)~(2)题。(双选)(1)1995~2022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A.大量消耗资源B.大量排放污染物C.科教投入不足D.人口增长缓慢(2)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  )A.社会保障建设B.经济基础建设C.农业基础建设D.生态与环境建设【审题专练】\n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 (1)AB (2)CD命题角度2 可持续发展实践2.[2022·福建文综,37(4),9分]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楚河中游地区某中学的同学对造纸厂的规模是否扩大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选择你支持的一种看法,并为其提供论据。(9分)A:可扩大造纸厂规模。B:不宜扩大造纸厂规模。解析 本题开放性较强,讨论是否扩大造纸厂规模,要结合材料二中的信息,从资源、资金、设备、市场以及对经济、社会、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等多方面展开论述。\n答案 支持A。农业发展为造纸工业提供更多的资源;两国经贸合作的加强,资金来源更充足;先进设备的引进,林木等资源利用率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扩大。(其它言之有理也可)支持B。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大,市场有限;扩大造纸厂规模可能加剧水资源紧张;可能产生水体、环境污染;砍伐林木可能导致生态破坏。(其它言之有理也可)[命题探源]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原则(1)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如玛雅人未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最终导致文明的消失),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的目的。(2)原则原则具体含义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应共享地球资源;不能以损害他人(其他地区)的利益来获得自己(本地区)的发展;侧重的是权利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应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侧重的是发展共同性原则各国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作为共同的任务;侧重的是义务,强调全球是一个整体2.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战略措施原因内 容战略措施人口压力人口数量过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人口战略人口素质较低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科教兴国人口结构不合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计划生育,消除性别歧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利用贫困人口多\n制定扶贫开发纲要、坚持开发式扶贫资源短缺资源需求量大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战略人均占有量少建立节约型经济体系资源利用率低依靠科技挖掘潜力环境危机环境污染由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建立合适的环保体系;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环境战略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3.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循环经济:(2)实现循环经济的途径:①工业(清洁生产):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②农业(生态农业):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点演练]题组三 可持续发展原则及具体实践3.(2022·山东临沂模拟)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旗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建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下图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n(1)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2)下列关于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B.减轻了环境污染C.提高了经济效益D.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解析 第(1)题,该产业链体现了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重复利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其资源的重复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故选B项。第(2)题,可持续发展中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但不是没有任何污染物排放,故选D项。答案 (1)B (2)D4.下图是我国某地的生态农业循环系统图。读图,完成(1)~(3)题。(1)M生产系统是(  )A.渔业B.养殖业C.林业D.花卉业\n(2)该生态农业循环系统(  )①将有机废弃物转化成为微生物有机肥料 ②利用优良菌种,提高了无机肥和有机肥的肥效 ③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食品、食品原料或其他主副产品 ④废水处理干净达到标准排放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3)该生态农业系统可能位于(  )A.内蒙古B.浙江C.山东D.广东解析 第(1)题,根据M生产系统输入微生物饲料,输出固体有机菌种,可推断是养殖业。第(2)题,从流程看,小麦加工系统产生的废水及副产品经过微生物工程系统转化为菌剂、微生物饲料及秸秆腐熟剂,即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微生物有机肥料,从而提高有机肥的肥效,并未反映提高无机肥肥效;增加有机肥,减少无机肥,生产安全绿色食品及原料;无废水排放,将废水做到了资源化处理。第(3)题,由于该地主要生产小麦,可推断为我国北方的山东省;内蒙古是牧区,浙江和广东是水稻的主产区。答案 (1)B (2)B (3)C考点三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真题领悟]命题角度1 荒漠化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1.[2022·新课标Ⅰ,36(2)(3)(4),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n(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审题专练】获取和解读信息获取信息推断结论信息1文字材料“海拔在4500米以上”“青藏铁路”该地位于①青藏高原,冬季降水少,冰雪融化少,河流、湖泊水位②低,河滩、湖滩出露,泥沙面积③大信息2结合图例从图中可以读出,该地区以山地为主,巴索曲、桑曲、那金曲三条河流从山上注入湖泊东北部三条河流挟带泥沙在错那湖东北部沉积,形成河口④三角洲,湖泊东北部地势相对较高信息3文字信息“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⑤冬春季节大风多,风力强劲,是起沙的动力,错那湖湖面宽广,对风的阻力小,风力强大,⑥风沙会侵蚀铁路路基、轨道及车辆信息4铁路从错那湖东北部穿过,铁路地基高路基阻挡风沙,⑦风沙堆积,掩埋路基解析 第(1)题,冬春起沙的原因既考虑风力因素,也要考虑植被因素,同时考虑周围的地形等。第(2)题,风沙可以填埋路基,侵蚀路基,并对机车造成破坏,影响行车安全。从车、路两个方面展开。第(3)题,防止措施,一方面从沙源地找办法,另一方面从路段方面想办法。答案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命题探源]1.水土流失问题\n(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 2.荒漠化问题(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①土地荒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②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③次生盐渍化——华北半湿润区、西北干旱灌溉区。(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②人为原因a.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b.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3)具体防治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在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在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草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③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④开发新能源:改变西北农村能源以生物能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发农村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技巧点拨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成因与措施,有时考查其一,有时两方面综合考查。\n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如下:(1)分析成因先要看清题意,是要求分析“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某生态问题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①自然原因:地形(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②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分析原因时不要每一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2)分析措施时,则必须由原因入手,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进行考查。只有找出原因,才能使措施具有针对性。①根据成因确定措施。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②根据阶段确定措施。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③根据措施确定措施。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2.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如下图所示:[对点演练]题组四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5.(2022·山东文综,5~6)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n(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形成是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附近交错带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地下水由交错带流向绿洲区,C项正确。“生态裂谷”为环境退化现象,即自然植被恶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第(2)题,本题考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出现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即水资源利用不当所致,故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答案 (1)C (2)D题组五 湿地形成与保护6.(2022·安徽文综,35,34分)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巴音布鲁克湿\n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10分)(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14分)(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10分)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河流流向的判读。材料突出河流是流向区外的,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可知图中干流由东南部流向区外。河流的发源地要保证河流干流最长,故该河发源地位于小尤尔都斯盆地东部,判断出河流干流的位置后不难对其流向作出描述。第(2)题,本题考查湿地的形成条件。主要考虑水源补给、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等方面。结合材料不难回答。第(3)题,本题考查生态保护措施。由材料知该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与过牧有关,因此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从合理放牧、加强管理、加强环境教育等方面提出。答案 (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专题提升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22·江苏连云港一模)食品安全越来越令人担心。馒头里加过量增白剂,饲料添加塑化剂等,对人体都是极其有害的。据此完成1~2题。\n1.下列关于餐桌上频频出现污染现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食品添加技术越来越发达B.人们不良的消费观念和饮食观念C.食品添加剂提高营养价值D.添加剂可提高食品质量,且有利于食品保存2.餐桌污染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C.持续性原则D.安全性原则解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了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及原则。第1题,传统的观念是馒头越白越好,食品越甜、越香越好,于是不法商人为迎合大众的口味和喜好,在食品里加入大量的增白剂、糖精、香精等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第2题,餐桌污染影响了人体的健康,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安全性并非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答案 1.B 2.B  (2022·河北石家庄二模)2022年11月,我国某日化公司研制成功了国内首款玉米环保洗衣液,其原料主要来自玉米,使洗衣液原料不再单纯依赖石油。据此完成3~4题。3.推广玉米环保洗衣液的目的是(  )A.生产过程零排放,实现清洁生产B.产品易被生物降解,减少环境污染C.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提高玉米产量D.减少我国石油进口,增加石油储备4.与上海相比,石家庄作为玉米环保洗衣液生产基地的优势是(  )A.为玉米重要产区,原料充足B.交通便捷,便于产品推广销售C.工业基础雄厚,便于协作D.距山西煤炭基地近,能源充裕解析 第3题,玉米洗衣液的原料来自于玉米,产品容易降解,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小。第4题,河北省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产区,石家庄作为基地原料充足。答案 3.B 4.A(2022·广东汕头二模)“资源诅咒(Resource\nCurse)”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其基本理念是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而非促进经济发展。读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表,完成5~6题。  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资源类型主要分布省区GDP平均增速比全国平均少(%)平均资源丰度比全国平均多(%)耕地资源黑龙江、吉林、宁夏、云南、西藏、甘肃、青海0.5666.24矿产资源辽宁、四川、湖北、山西、云南、安徽、贵州、湖南、江西0.024能源资源山西、云南、四川、陕西、贵州、西藏0.115.68森林资源西藏、黑龙江、吉林、云南、四川0.271496.595.四大资源都高于全国平均值而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值的省区是(  )A.黑龙江省B.云南省C.四川省D.西藏自治区6.上表中对经济发展的“诅咒”最明显的资源是(  )A.耕地资源B.矿产资源C.能源资源D.森林资源解析 第5题,表中所列的四大资源主要分布的省区都属于资源丰度高于全国平均值,但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值,若某省区在表中四大资源主要分布省区中都出现,说明该省区符合题意,云南省符合条件。第6题,应该从“资源诅咒”的基本概念去理解。“资源诅咒”的基本理念是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而非促进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诅咒”最明显的资源,就应该是资源丰富和GDP增速差别最大的资源,即森林资源。答案 5.B 6.D7.(2022·广东惠州调研)马莲河流域位于陇东黄土高原,椐图可推断(  )\nA.前期由于增加耕地导致森林面积减少B.中期马莲河径流量变化幅度逐渐减小C.近期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在逐渐恢复D.三个时期生态经历退化—恶化—持续恶化的过程解析 该流域前期草原面积扩大,农作物面积在减少,选项A错误;中期耕地面积扩大,植被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加大,选项B错误;近期植被面积在扩大说明生态环境趋向好转,生物多样性增加,选项C正确;近期该流域环境状况较好,中期恶化,近期又有所好转,选项D错误。答案 C(2022·湖北名校联盟调研)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千米,全线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读图,完成第8~9题。8.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防沙、治沙,是因为(  )A.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B.降低风速,减少沙丘表面风沙的吹蚀C.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9.为促进图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有(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发展旅游业\n解析 第8题,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草方格沙障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还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本题考查麦草方格沙障在防沙、治沙方面的作用,采用麦草方格可以增加地面粗糙度,从而降低风速,减轻沙丘表面风沙侵蚀,选项B正确。第9题,该处绿洲附近引水灌溉发展种植业,会导致地下水位升高而出现盐碱化;沙漠景观、草方格景观、少数民族文化对东部民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发展旅游业有一定的优势,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答案 8.B 9.D(2022·江西六校联考)读我国两大淡水湖示意图,完成10~11题。10.甲湖湖面比上个世纪缩小了近一半,其主要原因是(  )①湘江等河流的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淤塞湖泊 ②围湖造田 ③气候异常,降水减少 ④湖滨土地沙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1.治理乙湖污染应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①该湖流域内限制使用含磷洗涤剂 ②建设污水处理厂,实施污水达标排放 ③减少网箱养殖面积 ④引水入湖,使湖水能不断循环和流动 ⑤节约用水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②③⑤解析 第10题,甲湖为洞庭湖,位于长江沿岸,比上个世纪缩小近一半。主要是上游地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江水挟带大量泥沙入湖,湖泊迅速淤塞萎缩以及围湖造田。第11题,治理乙湖泊的水体富营养化,主要通过减少营养物质的注入和加快净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故选项A正确。答案 10.A 11.A二、综合题(共56分)12.(25分)(2022·广东广州调研)读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n(1)图1中阴影甲地区是我国    (“冬”或“春”)小麦的主产区。阴影乙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绿洲农业区,说明乙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6分)(2)图中阴影甲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但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本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对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试分析造成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4分)(3)图2为甲地区某农庄的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该示意图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有哪些?依据图中信息对应说明其在图2中的具体表现。(9分)(4)图中甲地区已形成目前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试分析其原因和解决措施。(6分)解析 第(1)题,甲地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是冬小麦的主产区;乙地区位于我国西北河西走廊一带,气候干燥,水资源较为紧缺;应该采取的对策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及恢复植被等。第(2)题,结合华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分析。第(3)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属于基础知识。第(4)题,地下水漏斗区的形成与过度抽取地下水有直接的关系。答案 (1)冬 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水资源较少且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土地盐渍化、荒漠化严重,土壤贫瘠,生产结构不太合理等。对策:节约用水,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2)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自然原因;②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程度;③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④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3)①生态持续发展。表现:利用秸秆、粪便制造沼气,沼渣、沼液为稻田提供肥料;地热供暖。②经济持续发展。表现:利用农产品、地热温泉等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服务、旅游等相关产业。③社会持续发展。表现:客房、餐厅、酒厂等部门的开发增加了就业机会。(4)原因: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措施:雨水回灌、节约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等。13.(21分)[2022·广东文综,41(1)(2)(3)]\n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是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等四个相连湖的总称,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材料一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图甲)。图甲材料二 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年与2022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图乙)。图乙(1)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体呈    走向。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    。(6分)(2)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各景观类型中,1982年面积最大的是    ;1982~2022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    。(6分)(3)分析1982~2022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9分)解析 第(1)题,对南四湖湖盆走向判读要注意看南四湖的总体延伸方向;入湖河流的不定期断流要结合该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工农业发展状况来分析,考虑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2)题,回答景观类型面积大小及变化情况,要留心材料二当中的时间信息和图例信息。第(3)题,分析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人为原因,要从材料二中的各景观类型柱状图的变化入手,比较分析可知,在1982~2022年间,随着沼泽面积的减少,面积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台田鱼塘,其次是水稻田和建设用地,修建水库主要是减少了来水量。答案 (1)西北-东南 降水变率大,河流沿岸用水量大(2)湖泊 台田鱼塘(3)利用沼泽,种植水稻;发展台田鱼塘;修建水库;建设用地占用沼泽。\n14.(10分)(2022·课标卷Ⅱ,44)【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解析 本题考查候鸟迁徙途中数量减少的原因及保护对策。候鸟迁徙途中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途中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或者是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及被猎杀等。保护对策具体考虑建设与恢复湿地、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等方面。答案 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4:51:56 页数:25
价格:¥3 大小:1.82 M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