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4单元 第33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真题体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33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真题体验新人教版必修31.(2022·北京文综·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师夷长技”的思想以及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西业”、“里勃里先好司”、“勃列西领”等词汇体现出西方的代议制度,反映出该书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故B项正确。2.(2022·全国新课标文综Ⅰ·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答案] B[解析]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戊戌变法。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梁启超……请废八股取士之制……近万名举人……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可知维新派的主张过于激进,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本题应选B项;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并非只有科举一路,故A项中“断送”的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梁启超也属于知识分子,故排除C项;题目中未涉及新、旧学之间的矛盾,故排除D项。3.(2022·海南历史·15)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以及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A项时间不符合;B项说法明显错误;“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项错误。4.(2022·福建文综·38)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9-\n——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答案]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解析]-9-\n 本题考查科举制以及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概括材料一信息“历代踵行”“时加修正”“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即可。第(2)题,归纳材料“西国莫不慕之”“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回答。结合题目的赋分,判断可能有五个要点。第(3)题,提炼材料“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回答梁启超的观点。联系19世纪末的时代背景,思考其如此议论的动机。第(4)题评述科举制在东西方的不同遭遇,结合材料五“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注意说明科举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影响和存在的弊端。5.(2022·全国大纲版文综·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阴谋、屠杀、行刺,对某些人来说乃是获得一场革命的微不足道的代价……必须来一场伟大的场面变化,必须有一种宏伟的舞台效果,必须有一片宏伟的景观来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它们全都在法国大革命之中。(法国的国民议会)甚至于并不具有一个严肃的立法团体的面貌和形象……他们被赋予一种威力,就像那种邪恶原则的威力一样,在进行颠覆和毁灭,却没有任何进行建设的力量,除了是建造那类可以适用于进行更多的颠覆和更多的毁灭的机器。——摘编自[英]埃德蒙·柏克《法国革命论》(1790年)材料二 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中国倡言革命者,实为无病呻吟。1907年寄生认为,法国大革命“祛虐政、均利权”,其功“赫然可观”。法国自18世纪以来王族贵族“骄恣暴戾”,国王之死乃自食其果。所谓革命“即不能不杀人流血”,并非“革命必得之果”。故中国革命成功之后即可放弃武力,不会造成社会的破坏。——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柏克对法国大革命的基本态度及其依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法国大革命的两种评价及其理由。(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的主要因素。[答案] (1)基本态度:否定(批判)。依据:法国大革命方式激进;破坏巨大;过于追求形式,没有建设性。(2)评价:否定;肯定。否定的理由:盲目学美,导致大乱;体制变革应循序渐进;革命带来恐怖统治和社会动荡。肯定的理由:推翻专制,享有平等权利;革命爆发和处死国王有其必然性;革命并非一定带来破坏。-9-\n(3)时代影响:个人的政治立场,思维方式,阅历等;对历史事件本身了解的程度。(本问题回答出2点即可赋满分。)[解析] 第(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却没有任何进行建设的力量,颠覆和更多的毁灭的机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来概括态度;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没有任何进行建设的力量”并结合所学从大革命激进方式以及破坏性角度归纳观点的依据。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第一段中“终致大乱”“中国倡言革命者,实为无病呻吟”等信息来概括否定态度,理由从材料二中“终致大乱。便会导致民众‘彪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等信息来归纳理由;依据材料二中第二段从“国王之死乃自食其果。所谓革命‘即不能不杀人流血’”的信息来概括肯定态度,从材料二中“国王之死乃自食其果,故中国革命成功之后即可放弃武力,不会造成社会的破坏”等信息来归纳理由。第(3)问属于开放型题型,回答时围绕评价历史事件标准依据材料一、二中并结合所学从个人立场、思维方式以及个人阅历或者对事件掌握信息的程度等思考作答。6.(2022·江苏历史·22)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类别命题者试题格致(自然科学)类龚照瑗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教育类刘坤一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治术类周馥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王韬《格致书院课艺》请回答:(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9-\n(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答案] (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坚持纲常政教。(2)略。[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洋务思想和中国近代化。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信息和洋务运动的思想找出与洋务运动相符的语句即可。传统性即维护原有的制度,故应从维持纲常政教上分析。第(2)问是开放的观点论证题,从材料中找出王韬课士中体现近代性的内容加以说明即可。但一定要注意史论结合,论据史实要准确充足。7.(2022·山东文综·38)(2022·山东·38)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材料甲:下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数绘制的柱状图。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9-\n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定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结论: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答案] (1)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状况;研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为探讨20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9-\n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取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3)材料丙。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印证。(4)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解析] (1)我们可以从材料一“贞洁烈妇”在各个朝代人数的变化再联系主题“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和女性解放”可以很快得出前者是后者的对比信息。(2)关于新旧交替,一方面要举出新方面的事例,同时也要举出守旧方面的事例,这一问,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事例进行说明,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3)本问考查历史研究中选择史料的问题,历史研究讲求事实、客观,往往采用真实可信的资料,资料乙选自小说,资料丙选自新闻,二者对比选择客观性强的新闻即资料丙。(4)解答本题需关注“社会进步”与“女性解放”的关系,结合20世纪初我国社会发展状况,联系材料中女性解放的相关信息,对结论②加以证明即可。8.(2022·四川文综·14)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上图,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材料二-9-\n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上图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材料四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醒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表事件观点戊戌变法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3)概括材料四中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答案] (1)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2)整理:如图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9-\n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3)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主政治轨道的追求。[解析] 本题涉及必修一辛亥革命,必修二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影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三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选修一戊戌变法等考点。材料较多但主线贯通,设问环环相扣,对思维含量的要求较高。体现了大跨度,深分析,高立意的特点。第(1)问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根据图提示的标志性事件和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中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20世纪末世贸组织建立等标志性事件概述经济全球化“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第(2)问实际上是考查西方工业文明崛起对中国的冲击。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解释中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可分为信息整理和分析因果关系。信息整理可以从物质生活变化、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概括;因果关系可以从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先进中国人的倡导等角度分析归纳。第(3)问第一小问“评价”可依据材料四中“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等信息归纳概括;“原则”则需对“评价”做进一步提升得出。第二小问按照陈旭麓的评价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4:56:41 页数:9
价格:¥3 大小:2.62 M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