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二轮专题
>
【三维设计】2022届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古代史知能专练(三)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含解析)
【三维设计】2022届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古代史知能专练(三)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含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6
2
/6
剩余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知能专练(三)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2·黔东南州模拟)《明史·钱唐传》记载:“帝(明太祖)尝览《孟子》,……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亨。卒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云。”导致明太祖“怒孟”的原因是( )A.明太祖加强专制皇权,孟子宣讲民本B.明太祖认为人性本恶,孟子主张性善C.明太祖信用法家思想,孟子代表儒家D.明太祖出生农民家庭,孟子依附权势2.(2022·成都检测)明朝在北京、南京两座城市设置五城兵马司,其“职专防察奸宄,禁捕贼盗,疏通沟渠,巡视风火”,规定一旦发现街道损坏、沟渠壅塞或城墙坍塌,就要立即通知有关部门修缮;如遇火灾,还要立刻领兵救灾。据此推断,明代重视京城的( )A.民生建设 B.市政管理C.危机管控D.社区自治3.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太平广记钞》中写道:“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意养之?”该材料体现了( )A.小农经济下“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B.明朝时期已经有了计划生育思想的萌芽C.冯梦龙受到道家“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D.明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严重的人口膨胀现象4.(2022·临沂模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下列属于该“某人”观点的是( )A.“天下为主,君为客”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读万卷书,行万里路”D.“仲尼虽圣,效之则颦”5.(2022·衢州质检)日本学者冈田武彦认为,明代的精神文化则是适应平民阶级情趣的。可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明代心学的发展 ②长篇白话小说的发展③京剧的出现 ④散曲的兴盛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6.某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与下列何者有关(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的家庭地位因而提高B.商品经济的发展,颠覆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C.棉纺织业兴起,以女性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7.(2022·华南师大附中模拟)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当时有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对外交往中第一次使用了“中国”的国号-6-\n•苏州在当时据说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8.下表呈现的是明清时期江南某些地区的经济现象。根据傅斯年“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当时江南地区(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纺织业在全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③农民经济负担沉重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9.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危机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10.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这段材料说明( )A.清代官民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和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B.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当时环境污染加重C.京城城市规模扩展导致雾霾发生的几率提高D.当时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11.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B.明清儒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C.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的弊端D.清代传统经学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12.(2022·合肥质检)右图所示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其走向成熟时期可追溯至( )A.明末清初B.元末明初C.清同治、光绪年间D.清乾隆、雍正年间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22·贵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n材料一 历史上中国的战略一直是北向的,即在大陆发展……(明以前的历史说明),北向战略或单纯成为一个大陆国家已没有希望。南向战略,即面向海洋或可为一个民族重新带来生机。明朝做了尝试,失败了。明朝的失败并不在于战略的错误,而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所需的现代经济体系,在于制度——一个庞大的官僚政治体系。——《五百年来谁著史》材料二 明代的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就是官僚体制。中国的官僚制度,毛病当然是有,但本身能进行这么高级的运作,使得国家保持这样的状态,很了不起。——中国现代国际研究院宿景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在“南向战略”中所做的“尝试”,说明此时西欧出现但明朝缺乏的、有利于“现代经济体系”确立的积极因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者对明朝政治体制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2分)14.(2022·南通调研)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三 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时间占世界GDP份额(世界=100)人均GDP(1990年国际元)中国西欧中国西欧1500年2517.96007741600年29.219.96008941820年32.923.66001232——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文学的影响。(8分)(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6分)-6-\n-6-\n答案1.选A 明太祖主张废丞相,加强皇权,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因此明太祖“怒孟”,故A项正确。2.选B 材料没有涉及民生与社区自治问题,故A、D两项错误;材料反映明朝在北京和南京设五城兵马司,职责是维护治安、城市道路沟渠的疏通修缮和城市的灾害应急处理,属于市政管理范畴,故B项正确;火灾的应急处理属于危机管控,但材料还包括治安和市政建设的维护,与危机管控无关,故C项错误。3.选B 从材料“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意养之”信息中,可见其并不认为“多子多福”,并意识到人口增加给社会带来压力,“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体现了控制生育的思想,故A项错误,B项正确;“小国寡民”思想与材料所处时代明显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前景所产生的忧患意识,并非真正出现人口严重膨胀,故D项错误。4.选D 李贽离经叛道,大胆挑战传统思想,反对盲从孔子,肯定农民起义,赞颂男女自由恋爱,为统治阶级所不容,被称为“狂悖乖谬,非圣无法”。A项是黄宗羲的思想;B项是顾炎武的思想;C项强调实践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均与题干信息不符。只有D项反对盲从孔子,符合李贽的思想。5.选C 本题宜用排除法。京剧出现在清代,故③错误,C项符合题意。6.选C 题干关键信息是明清之际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源于其经济地位的提高。明清时期,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棉纺织业的兴起,妇女是主要的劳动者,故C项正确;A项因素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B项“颠覆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说法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7.选D 上表中出现了“会馆”,这是明清时期才出现的经济现象,故A、B两项错误;第一次在国际交往中使用“中国”的国号是在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中,故C项错误,D项正确。8.选B 从松江府的记载强调了当时江南纺织业显著发展,成为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从南浔镇“烟火万家”、王江泾镇“居者可七千余家”等材料信息中可得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的繁荣,从“苏州府”中的“计日受值”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①④正确;农业在全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而纺织业属于手工业,故②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农民经济负担沉重,故③错误。9.选A 顾炎武批评理学家“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空谈误国,反映出宋明理学危机的出现,故A项正确;“经世致用”要求读书人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顾炎武摒弃的是程朱理学的弊端,故C项错误;王阳明的学说与西方思想无关,故D项错误。10.选A 从农民“令苗稍疏,预防风霾”、皇帝“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可知,清代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和祭天敬神等方式来治理雾霾,故A项正确;清前期中国是农业社会,工业化尚未出现,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代应对雾霾的手段,没有涉及北京城市规模问题,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思想在汉代已经流行,“开始受影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11.选A “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是指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而这种转变是与明末清初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关。明末清初,一方面,商品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另一方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在这样背景下出现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故A项正确;明清儒家是对先秦的儒家学说批判继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弊端的信息,也没有体现清代传统经学的影响,故C、D项错误。12.选C 右图反映的是京剧脸谱。京剧形成时期是道光年间,故A、B、D三项错误;京剧走向成熟时期是清同治、光绪年间,故C项正确。-6-\n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可知“南向战略”的含义是面向海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尝试是郑和下西洋;第二小问抓住15、16世纪西欧在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史实进行分析。第(2)问,从材料一中“明朝的失败并不在于战略的错误,而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所需的现代经济体系,在于制度——一个庞大的官僚政治体系”的信息可知该学者的态度是否定,可以从明朝君主专制加强对社会的阻碍作用来进行评析;从材料二中“但本身能进行这么高级的运作,使得国家保持这样的状态,很了不起”的信息可知该学者的态度是肯定,可以从明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积极因素来进行评析。答案:(1)尝试: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因素: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加速了这一地区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现代经济体系也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与此同地英、法等民族国家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西欧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2)态度:材料一否定。评析:正确的国家战略要建立在正确的国家体制之上。明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无法建立起一套类似于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没能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没有产生类似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中国社会走向衰落。态度:材料二肯定。评析:明朝已处于封建王朝衰败时期,制度上废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体制的完善,能有效维持国家机器继续较好的运转;此时新的经济因素在滋生(资本主义萌芽);新的思想文化在萌发(反封建反礼教的早期民主思想和文学艺术);但仅停留在旧有体制的完善上,而不能实现制度的创新,跟上世界民主政治的潮流,中国不能真正向近代化转型。14.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和“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等关键信息概括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可以得出农产品的商品化,“北方省份所产棉花,……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和“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等信息可以得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白银成为合法通货”可以得出白银的促进作用;第二小问,结合明清时期的思想和文学特点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的图表“占世界GDP份额”一栏,比较得出经济总量领先于西欧,“人均GDP”一栏,比较得出人均GDP落后于西欧;第二小问,结合明清GDP的总量优势与人均劣势进行评析。答案:(1)特点: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大量市镇兴起;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出现。(2)原因:农产品的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白银的促进作用。影响:传统儒学受到冲击批判;小说创作蓬勃发展。(3)态势:经济总量领先于西欧,但人均GDP落后于西欧。认识:明清时期农业文明高度发展;相对于西欧工业文明的日益兴起,明清社会经济出现迟滞。-6-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冲击高考】高考历史总复习 精典例题+详细解析 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前期
【冲击高考】2022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精典例题+详细解析 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前期
【三维设计】2022届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近代史知能专练(八)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含解析)
【三维设计】2022届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近代史知能专练(九)五四运动后的中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含解析)
【三维设计】2022届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近代史知能专练(七)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含解析)
【三维设计】2022届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现代史知能专练(十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含解析)
【三维设计】2022届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现代史知能专练(十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含解析)
【三维设计】2022届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古代史知能专练(二)魏晋、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含解析)
【三维设计】2022届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古代史知能专练(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含解析)
【三维设计】2022届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世界古代史知能专练(四)古代希腊、罗马-西方文明的源头(含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2-08-25 14:57:21
页数:6
价格:¥3
大小:292.51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