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维设计】2022届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近代史知能专练(九)五四运动后的中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知能专练(九)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据《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记载: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这说明五四运动(  )A.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B.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C.青年学生发挥了主导作用D.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2.(2022·梅州质检)1924至1927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出现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下列有关这一阶段的表述,正确的是(  )A.彻底消灭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旧军阀B.国民党及其政权的性质未发生明显变化C.以赶走帝国主义和推翻国民政府为目标D.以国共合作开始以“清党”“分共”告终3.(2022·济南模拟)右图是1932年皖西特委与苏维埃政府发放给农民的“合作社社员证”。这则史料说明(  )A.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同时试图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渡B.革命根据地建设受到当时苏联建设模式的影响C.蒋介石的围剿未对根据地造成影响D.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4.(2022·枣庄调研)台湾2022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年鉴》中评价某事件,认为其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变迁,民众获得国家观念,强化了民族主义,也造成重大的人口移动。该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5.(2022·广州模拟)“仅以一千余人之兵力,在12辆英军坦克和2门重炮的配合下,击溃优势之敌(日军33师团两个联队约七千余人),救出被围数日之英军约七千余人……救出已被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外国教师和世界各国驻缅甸的新闻记者约500余人。”材料所报道的部队最有可能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B.中国远征军新38师C.中国人民解放军D.中国人民志愿军6.2022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9月3日和12月13日分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举措与右图丰子恺的漫画所表达的共同主题是(  )A.烽火已熄,万世太平B.国家之殇,永世不忘C.以史为鉴,面向未来D.以德报怨,化敌为友7.1932年“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两项光彩夺目的桂冠,落在了荣氏兄弟的头上。荣氏兄弟能够成为“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主要得益于(  )A.政府的经济政策B.国内的和平环境-6-\nC.优越的社会制度D.提倡国货运动8.下表是1912~1945年中国工业生产指数(以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1912~1920年1921~1926年1927~1936年1937~1945年13.4%1~4.5%8.7%-2.45%A.两次发展倒退均是因为战争的破坏B.两次快速发展均是因为国内环境安定C.十年内战对民族工业造成极大破坏D.抗战期间日本管理企业的水平不高9.京师大学堂部分专业设置如下表,其专业设置(  )科目专业备注经学科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经学大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外国语体操政法科政治、法律文学科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商科银行及保险、关税等格致科算学、化学、物理等农工科农学、机器、造船等A.标志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B.体现维新派的政治诉求C.以“中体西用”为办学思想D.有利于巩固清朝统治10.(2022·荆州质检)1891年和1898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刊出,康有为“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材料说明康有为两部著作的特点是(  )A.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B.注重考据考证,以恢复儒学权威C.借今古文之争,以重塑孔子形象D.注重材料取舍,以西学论证中学11.(2022·河西区检测)“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孙中山在1922年的这段话反映了(  )A.孙中山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联合苏俄,发动民众B.孙中山要消灭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C.孙中山主张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D.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不断追求真理12.以下著作属于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完成的是(  )著作内容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提出了民主革命领导权的重大问题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探索了中国式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6-\nC《新民主主义论》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D《论人民民主专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材料二 那时(1894年),中国遭受列强侵凌,国势疲弱,面临“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危险,孙中山有感于此,呼吁国人发奋为雄,“振兴中华”,重建辉煌……孙中山期望:四万万人一切平等,人民之事,人民共同治理。在这个新的社会里,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包括总统在内的一切官吏都是人民的“公仆”……创造出一种“各种制度上所未有”“学说上也不多见”的“破天荒的政体”,成为世界上的“头等民主大共和国”……孙中山期望,既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的“善果”,又要避免其“弊端”和“恶果”,消灭贫富悬殊,实现民生幸福,共富、均富,不仅国家富强,而且家给人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安乐园”。——摘编自杨天石《帝制的终结》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时期“中国梦”产生的原因。(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当时的“救国梦”。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他的“救国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时期“中国梦”产生的原因。(7分)(3)用抗战胜利前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史实论证材料三这一论断。(8分)14.(2022·福建质检)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6-\n材料二 (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煽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材料三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敌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蒋介石日记》(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4分)(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其设想是否可行?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8分)(3)材料三反映蒋介石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6分)(4)日记具有史料价值,也有局限性。就此阐述你的理解。(2分)答案1.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影响的理解能力。从学生游行过程看,支持者有人民、西洋人,还有巡警等各方面的力量。故选B项。2.选D 1924至1927属于北伐战争时期,北伐战争没有消灭北方的张作霖军阀,故A项错误;国民党及政权已由革命性质变为反革命性质,故B项错误;北伐战争主要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不是推翻国民政府,故C项错误;北伐战争失败是蒋介石和汪精卫“清党”“分共”叛变革命的结果,故D项正确。3.选B “合作社社员证”是苏维埃政府实行革命的措施,不是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渡的形式,故A项错误;中国革命当时受到共产国际的思想指导,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措施对中国革命影响较大,故B项正确;蒋介石的围剿对根据地造成巨大影响,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反映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形式,没有体现根据地建设成就,故D项错误。4.选C 从材料关键词“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变迁,民众获得国家观念,强化了民族主义,也造成重大的人口移动”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这三个历史事件的影响不存在“民众获得国家观念、强化了民族主义”,都是国内阶级矛盾的体现,故A、B、D三项错误;抗日战争反映的是中日民族矛盾,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基础上形成了全民族抗战,其影响符合材料意思,故C项正确。5.选B 结合史实可知八路军没有“救出被围数日之英军”,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的“击溃优势之敌”“救出被围数日之英军”可知描述的是赴国外作战的中国远征军,故B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C、D两项不是与日军作战,故C、D两项错误。6.选C 纪念日的确定意味着尊重历史,警惕战争重演,漫画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所作,表现出和平主题,体现出对未来的思考,故C项正确。7.选A 本题考查民族工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发展经济,推行国民经济十年发展计划,在这样的环境中,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6-\n8.选A 1921~1926年是军阀混战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37~1945年是抗日战争时期,这两个时期社会动荡,企业发展艰难,A项说法正确。9.选C 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立宪制的信息,故B项错误;从表格中开设的课程既有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政治法律知识,也有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10.选A 康有为两部著作“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而是选取其中符合自己需要的部分,是为了达到为政治改革服务的目的,故A项正确,D项错误;“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不符合客观的考据考证,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康有为著作中的“今古文之争”,故C项错误。11.选A “更多工人参加进来”说明孙中山思想的转变,提出了三大政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消灭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目标,故B项错误;1922年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故C项错误;题目要求对史料的解读,而非评价,故D项错误。12.选C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题目中给出了时间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所以作品出现的时间应该符合1937至1945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在1927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是在1931年,《新民主主义论》是在1940年,《论人民民主专政》是在1949年,所以选C项。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第一句话总结出“天下为公”、从二、三句话总结出“各得其所”、从最后一句话总结“和谐社会”;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第(2)问第一小问,利用材料中的省略号分开层次,简要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注意问题转化,评价孙中山的中国梦,等同于评价三民主义,积极方面注意其革命性、爱国性与进步性,消极方面注意其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第三小问从民族危机程度、民族工业状况、西学东渐等角度分析即可。第(3)问回答注意题中限制词和提示语,分成“抗战胜利前后”两个时期,结合中共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史实进行回答。答案:(1)内容:建立一个天下为公、各得其所、和谐共生的大同社会。原因:小农经济初步成长;封建国家一统局面基本形成;儒学主张日益成为社会共识。(2)概括:振兴中华;民主共和;民生均富。评价:孙中山的“救国梦”集中体现在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中,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也反映了广大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经济发展的共同愿望,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进程,是爱国的、进步的;但其“救国梦”仍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是无法实现的。原因:民族危机和封建专制造成的中华文明的衰落;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3)抗战胜利前: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保障;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抗战胜利后:参加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反映了全国人民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的愿望;进行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之路。-6-\n14.解析:第(1)问第一、二小问,从材料中作者把太平天国将领“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等人称为逆匪,可以判断;第三小问根据材料逐句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目前巨衅”的时间是在庚子年,即1900年,且“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说明源于义和团运动,故可以判断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中一也、二也、三也内容概括;第三小问其设想是否可行性可以从列强结成同盟以及俄、日早有侵华野心等角度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第一段“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说明当时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从材料三第二段“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说明持久抗战;第二小问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共产党政策调整以及蒋介石个人思想来分析。第(4)问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态度:敌视(或否定)。依据:称太平军为“盗”和“逆匪”。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2)事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理由:中俄两国长期和平相处;与俄、日没有“教案”冲突;俄、日距中国较近,若出兵威胁最大;树敌太多将孤立无援。设想:不可行。说明:发展迅速的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宗旨;列强利益受损,结成同盟;俄、日早有侵华野心并已获利;慈禧太后一意孤行,对列强宣战。(3)变化:从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到持久抗战。原因: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共产党调整对国民党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4)日记记录作者当时的亲身经历与见闻,表达个人感受,具有直接史料(一手史料)的价值;日记易受个人立场、情感、视角、环境的影响,难免带有主观性。-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4:57:23 页数:6
价格:¥3 大小:469.32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