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维设计】(广东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配选作业(含解析) 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十单元第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18年夏,协约国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致使国内最重要的粮食和燃料来源被切断,40%的工厂因缺乏原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  )A.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行新经济政策D.实行工业化2.列宁指出:“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列宁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B.材料中的“错误”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4.1921年有人这样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实施新经济政策 ③“退一步”使俄国又退回到了资本主义 ④“进两步”是指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等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7\n5.1926年,斯大林在《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报告中说:现在我们已进入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如果不及时供给农业机器、拖拉机和工业品等,农业本身就不能有进展。因此,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依靠而且已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了。此番讲话意在(  )A.继续执行列宁新经济政策B.实现农业的机械化C.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6.1999年普京指出:“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这里的“苏联式的经济”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重点发展农业的政策7.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  )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C.实行新经济政策D.推行义务交售制8.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③忽视消费品生产 ④长期僵硬的执行计划指令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9.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7\n10.“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处于严重的经济、社会、精神道德和政治危机之中……3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被社会上很多人视为期盼已久的事情。”这里提到的“3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  )A.彻底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C.改革的重点放在了轻工业方面D.在改革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1.新经济政策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共同点是(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B.实行了农产品市场定价C.国家改变了农产品的征收方式D.纠正了农业集体化的弊端12.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二、非选择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材料2:1925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进入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从1926年到1940年。这个时期,苏联一方面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材料3:(斯大林时期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列宁“用冲动的办法”是指什么?“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又是指什么?(2分)(2)依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表现和特点。(8分)7\n(3)材料3中的“西方经济的崩溃”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当“西方经济的崩溃”蔓延时,苏联为什么没有受到较大冲击?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模仿”指的是什么?(6分)(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可以从以上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6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材料2: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张建华《俄国史》(1)材料1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6分)(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2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的?(10分)(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赫鲁晓夫改革之后,苏联历史上还进行过哪两次大规模的改革。(2分)详解答案一、选择题7\n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根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1918年11月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题选B项。A项发生在1918年3月;C项发生在1921年;D项是在1925年,三项可从时间上来排除。答案:B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是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否定商品货币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答案:A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有效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从题目叙述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当时列宁采取了新经济政策,再结合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可知它的实施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C项正确,A项明显错误;B、D两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答案:C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全面理解能力。“退一步”指的是放弃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苏俄并没有退回到资本主义,排除①③。答案:D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如果不及时供给农业机器……而且已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了”可判断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在1925年后逐步被废除,农业机械化不是目的而是一个过程,D项与题干表述无关。答案:C6.解析:本题考查苏联解体的原因。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普京认为当前的经济和生活困难是由苏联模式造成的,从斯大林时期起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重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也叫斯大林模式。答案:C7.解析:抓住时间信息,可知,B项正确,1933年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快速实现工业化。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1918年;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1921年,至列宁逝世而中止;而义务交售制是斯大林时期苏联在农村强制推行的,时间相符,但题意不符,因为题干说的是工业。答案:B8.解析:“不值得仿效”是指苏联经济发展的缺陷,而①属于成就,故答案为A。答案:A9.7\n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赫鲁晓夫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在这种体制下,农业生产实行集体化,管理集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故A、B、D正确;斯大林体制下,农产品价格过低而不是过高,故C错误。答案:C10.解析:本题侧重对基础知识进行考查。由题干中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30年前”可知材料中所提到的改革是指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赫鲁晓夫改革,结合教材知识可知A、B、C三项说法明显错误,只有D项符合题意。答案:D11.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赫鲁晓夫改革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国家都改变了农产品征收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排除A,选C;B项不属于两项政策的内容,排除;新经济政策1921年实行,农业集体化是1936年确立的斯大林模式在农业领域的表现,故排除D项。答案:C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中“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意为该领导人的改革活动最终抛弃了苏联的社会制度。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失败后,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制度,导致了苏联的解体,D项正确。A、B、C都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D二、非选择题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苏联(俄)各时期的经济政策及产生的影响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可以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第(1)(2)问主要考查基础知识,较易回答;第(3)问考查学生宏观上把握全球经济发展状况的能力;第(4)问考查学生提炼信息、归纳材料内容的能力。答案:(1)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施行。(2)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特点:经济方面,所有制形式为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3)历史事件: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原因:苏联经济自成一体,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模仿:国家干预经济发展。(4)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等。14.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中的关键信息加以归纳提炼,并联系所学相关知识组织答案。第(2)问实际上是对赫鲁晓夫的全面评价,即进步作用和局限性。第(3)问结合教材知识即可回答。答案:(1)重点:农业方面。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7\n(2)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执政时期,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相对迅速;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但他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3)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4:59:18 页数:7
价格:¥3 大小:24.35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