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化指导】2022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单元过关检测1.(江苏省如皋中学2022届第一次练习,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商君书·说民》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 秦孝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通典卷一·食货》材料四 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盐铁论·非鞅篇》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思想主张。(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3)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和商鞅个人的结局。这种结局分别说明了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商鞅的思想、变法措施及其结局。第(1)问材料信息明确:法治。第(2)问材料主要体现出户籍管理、连坐法、刑公族、流放反对者等措施。第(3)问从材料三中归结商鞅变法的作用:国家富强,材料四结局为“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即身败名裂。说明的问题应该从变法失败的原因中寻找:符合历史的发展、刑德并重、措施得当等。答案:(1)主张: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或法治。(2)实践: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刑公族以立威;用流放边境的刑罚来压制舆论。(3)结局:变法使秦国富强;但商鞅本人身败名裂。8\n说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措施做保证;但改革者要法德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2.(福建名校2022届高三样本分析,42题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取消公私债务,恢复债奴的公民身份,永远禁止把雅典公民沦为奴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工商业经济,保护新兴工商业者的政策措施;他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克里斯提尼改革将全国划为十个地区,其重新划分选区的目的在于抽掉一些贵族势力的基础,“以便让多数的人可以参加到政府中来”。材料二 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设立军功爵制度,按照爵位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包括占有耕地、住宅、奴隶;采取严厉的抑商政策,立法将工商业者沦为奴隶;推行什伍连坐制度,还规定轻罪重刑,禁止儒家学说传播。3.(河南省濮阳市2022届高三一模,30)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8\n材料二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3)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4.(山东省青岛市2022届高三二模,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登基时与商鞅初到秦国时所面临的形势差不多,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已经很久,拓跋贵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如南方;而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东方六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1)据材料一,分析两次变法或改革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在经济方面有哪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3)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对比。基本为简单识记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回答,在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出。第(2)问把握“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第(3)问识记即可。答案:(1)相似之处:都处在分裂割据的时代;都面临着增强国力的任务等。(2)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3)都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5.(山东省威海市2022届高三二模,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n材料一 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二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王安石(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作用如何?(2)依据材料二回答,商鞅是如何保证新法顺利推行的?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谈谈他是如何化解改革阻力的?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可以得出存在的社会问题。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均田制的作用灵活利用课本知识回答。第(2)问由材料信息“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可得商鞅顺利推行变法的保证。孝文帝借设巧计迁都洛阳;坚决镇压以太子为首的顽固势力来化解改革的阻力。答案:(1)问题:豪强兼并大量土地;贫民无地少地;百姓贫饥流亡,土地荒芜;政府赋税没有保障等。(答出其中2点即可)措施:均田制。作用: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商鞅:讲求诚信,政令必行。孝文帝:设巧计迁都洛阳;坚决镇压以太子为首的顽固势力。6.(江苏省南通市2022届高三期中,2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王安石材料二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威于外而敢娇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材料三 两张图片8\n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王安石对商鞅哪一方面的什么观点?(2)材料二中欧阳修指出了什么社会问题?王安石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针对性措施有哪几个?(3)明显可以看出,材料三中左图到右图表明社会习俗方面的最大变化是什么?(4)上述材料中涉及的改革有的能推动社会形态的转型。请依据史实准确概括其主要表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包括图片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第(1)问主要概括出商鞅变法的取信于民的特点。第(2)问主要概括出财政、军队和制度方面的弊端,并能识记王安石变法中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相关措施。第(3)问概括出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前后服饰方面的变化。第(4)问从“社会转型”角度认识和概括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试题含有从特定的角度对相关内容及其发展线索作出分析和概括的考查要求。答案:(1)实施变法中的取信于民。(2)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不强,制度混乱。王安石的措施:通过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增加了财政收入,用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加强军队力量,并改进取士之法选拔人才。(3)鲜卑人改穿汉族服装。(4)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封建化;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和北方政权的封建化,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7.(山东省烟台市2022届高三一模,32)“缓和矛盾,力求公平”这是古今中外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材料二 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宋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采取了哪些“信用贷款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盾的?8\n(2)上述两次改革对于贵族与大众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怎样的处理原则?(3)上述做法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归纳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及缓和阶级矛盾的办法。第(2)问考查概括能力,两次改革原则都具有折中或中庸、调和的特点。第(3)问根据上述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加以归纳即可。答案:(1)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办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2)原则:折中或中庸、调和。(3)借鉴:追求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防止贫富差距拉大;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8.(新疆乌鲁木齐2022届高三三模,44)2022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地改革,党和国家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孝文帝(公元467年~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2)从内容看两次改革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3)两次改革各自的反对势力有哪些?列举王安石变法中“反对者”最不满的措施。(4)我们从以上改革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很好回答。第(2)问两次改革一个属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一个为摆脱危机而进行的,故侧重点有所不同。改革的成效实际上就是回答改革的积极作用。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属于难度较低的题。第(4)问回答启示时候要紧扣当前的实际来回答。答案:(1)都是在社会矛盾尖锐和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目的都是维护其统治。(2)侧重点:前者是汉化政策;后者是理财策略。成效:孝文帝改革促使北方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动社会进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促进了经济发展。(3)孝文帝改革:鲜卑上层旧贵族和守旧势力;王安石变法:大地主、大官僚等势力。方田均税法、募役法。8\n(4)启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实际,策略得当、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上任意答出3点即可)9.(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摸底,28)“富强”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 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认识。(2)王安石“信用贷款的办法”有哪些?(3)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你说明理由。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关于富强措施及其作用。第(1)问认识注意用全面的观点分析。第(2)问根据所学归结出信用贷款的办法即可。第(3)问实质是对王安石变法经济措施作用的考查。答案:(1)评价:“民以殷盛”过分夸大了商鞅变法的作用;商鞅变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实现了“国以富强”。(2)办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答出两点即可)(3)理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执行过程中增加了百姓负担。10.(南昌市八一中学2022届高三第四次月考,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dí,即买进粮食)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商君书·外内》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8\n(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及目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比较分析能力。回答第(1)问应注意材料一中的关键词“食贵”“食贱”,从中分析会出现什么情况。第(2)问围绕“惠农”依据材料进行归纳概括。第(3)问按照设问的指向“对商业的态度及目的”和所学知识较容易的概括出商鞅侧重于“重农抑商”,王安石侧重于“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答案:(1)粮食价格过低。(2)商鞅的措施:提高粮食价格。目的:增加农民收入。王安石的措施:实行免役法。目的: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3)商鞅:主张抑制商业发展。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6 00:48:34 页数:8
价格:¥3 大小:1.04 M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