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新方案】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三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时达标检测 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创新方案】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三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时达标检测新人教版"[课时达标检测](限时3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图表示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解析:选D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适应环境的个体,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但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2.(2022·大连双基测试)下表是某种生物迁入新环境后,种群中某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由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年份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基因A的频率0.990.810.640.490.360.250.160.10基因a的频率0.010.190.360.510.640.750.840.90A.由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适应新环境C.197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8%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解析:选C 据表可知,A和a基因的频率在发生变化,故该生物在不断进化;a基因的频率在逐渐增大,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能适应新环境;假设1970年AA占X,Aa占Y,aa占(1-X-Y),则A基因的频率=X+Y/2=0.1,a基因的频率=1-X-Y+Y/2=0.9,Y值不能确定。3.(2022·黄冈联考)八倍体小黑麦(8N=56)是我国科学家利用普通小麦(6N=42)和黑麦(2N7\n=14)杂交获得杂种幼苗后,经秋水仙素处理培育而成的高产小麦新品种,据此可推断出(  )A.小黑麦是普通小麦与黑麦共同进化的产物B.小黑麦的产生没有改变生物基因库的数量和基因频率C.小黑麦是新物种,其单倍体不可育D.普通小麦与黑麦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解析:选C 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小黑麦是通过多倍体育种方法获得的,并不是共同进化的产物;小黑麦是一个新的物种,它的出现增加了种群基因库的数量。4.(2022·南京四校联考)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据《兰州晨报》报道,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25匹普氏野马,将其放归到保护区中。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B.野外的普氏野马有助于增强保护区的恢复力稳定性C.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种群中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解析:选C 基因突变是在某些诱变因素的诱发下发生的,不能确定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是否增加;放归普氏野马,增加了生物的种类,使保护区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在自然选择的情况下,不适应环境的普氏野马被淘汰,导致某些基因的频率发生改变;根据题干信息不能判断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之间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5.人类高胆固醇血症由一对等位基因H和h控制,其中HH个体为正常人,Hh个体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偏高,为正常人的2倍;hh个体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高,为正常人的5倍,一般幼年时就死亡。在人群中,每500人中有一个Hh个体。一对夫妇曾生育过一个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高的孩子,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其可能的表现型有2种B.该夫妇再生一个血液正常孩子的概率是1/4C.在现在人群中,Hh基因型的频率为1/500D.预测在人群中,h基因的频率将会逐渐降低解析:选A 一对夫妇曾生育过一个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高的孩子,则该夫妇的基因型为Hh,他们再生一个孩子,其可能的表现型有3种;该夫妇再生一个血液正常孩子(HH)的概率是1/4;由于在人群中,每500人中有一个Hh个体,故Hh基因型的频率为1/500;hh个体一般在幼年时死亡,因此在人群中,h基因的频率将会逐渐降低。6.(2022·西安质检)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7\n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的特征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突变产生抗药性,在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下,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解析:选C 新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环节;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细菌的抗药性突变在接触青霉素以前已经发生,青霉素只是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7.(2022·龙岩教学质检)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杂交,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  )A.Y逐渐增大,R逐渐增大B.Y逐渐减小,R逐渐减小C.Y基本不变,R基本不变D.Y基本不变,R逐渐增大解析:选D 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的基因型分别为YYRR和yyrr,杂交得F1(YyRr)。F1自交三代,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后代中抗病个体增加,不抗病个体逐渐被淘汰,即R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而非糯性与糯性性状基本不受环境影响,后代中Y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8.据调查,某小学学生中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在该群体中B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A.6%、8%B.8%、92%C.78%、92%D.92%、8%解析:选D 假设被调查的总人数为100个,由于B和b这对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故基因总数为150个,而B和b基因的个数分别为42.32×2+7.36+46=138,7.36+0.32×2+4=12,故B的基因频率为138/150×100%=92%,b的基因频率为12/150×100%=8%。9.(2022·潍坊三县市联考)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连续自交n代,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和aa的频率均为(1/2)[1-(1/2)n]。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A.没有发生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没有发生生物进化C.发生了隔离7\nD.发生了自然选择解析:选B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生物没有进化。10.(2022·湖北八校联考)由于地震而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解析:选C 每个岛上都有多个鸟类种群,即每个岛上都有多个鸟类种群基因库,并非只有一个种群基因库。11.在自然条件下,某一种群中有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其中AA占24%,Aa占72%,下列有关该种群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在某种条件下,A、a的基因频率可以相等B.种群自交后基因型频率不变,但A、a的基因频率改变C.该种群自交一代后,A基因和a基因的频率分别为60%和40%D.在随机交配的情况下,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解析:选B 通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使A、a的基因频率相等;自交后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改变,A为60%,a为40%;经过自然选择,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控制其性状的相关基因的频率增高。12.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C.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出现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解析:选B 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最终出现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二、非选择题(共40分)7\n13.(10分)“超级细菌”对现有的绝大多数抗生素都“刀枪不入”,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它的出现是人类滥用抗生素的必然结果,细菌出现耐药性正成为全球性问题。(1)细菌抗病性变异的来源属于________。(2)尽管在细菌菌群中天然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使用抗生素仍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菌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__________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往往只有一到两代就可以得到抗性纯系。而有性生殖的生物,淘汰一个原来频率较低的隐性基因,形成显性纯合子组成的种群的过程却需要很多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细菌中由于突变形成抗药性变异,使用抗生素对抗药变异进行了选择,抗药变异菌生存繁殖,使抗药基因频率增大,细菌表现出抗药性。有性生殖的生物杂合子中存在隐性基因,因而不易淘汰。答案:(1)基因突变 (2)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抗药性基因频率很低) (3)定向选择 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4)隐性基因可通过杂合子保存下来14.(15分)(2022·天津高考)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1)R基因的出现是________的结果。(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______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_______。(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n解析:(1)新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2)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是4%和1%,则RR的基因型频率为95%,则R的基因频率为95%+4%÷2=97%。(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1967年中期停用杀虫剂后,RR基因型频率下降,SS基因型频率上升,说明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低。(4)由(3)分析可知,不再使用杀虫剂,SS基因型幼虫更能适应环境,RR基因型幼虫不适应环境,从而使S基因频率上升,R基因频率下降,这样的持续选择作用导致SS基因型频率最高。答案:(1)基因突变 (2)97% (3)不再使用杀虫剂 低(4)SS 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条件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15.(15分)蚱蜢属于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危害禾本科植物,多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生活在绿草丛中的蚱蜢多为绿色,生活在干草丛中的蚱蜢多为黄褐色。为证实两种体色的蚱蜢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1)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步骤:①选择绿草丛区A和________区B。②收集蚱蜢,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绿色蚱蜢和黄褐色蚱蜢若干。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一段时间后捕捉蚱蜢,记录、统计结果。(3)实验结果如下表。根据表内数据绘制A、B两区域不同体色蚱蜢回收率的柱形图。区域项目黄禢色蚱蜢绿色蚱蜢绿草丛区A释放数400500回收数52150干草丛区B释放数500600回收数6030(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析与评论:①由于季节的变化,使绿草丛区变为干草丛区,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已知蚱蜢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蚱蜢的绿色与黄褐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绿色蚱蜢与黄褐色蚱蜢杂交。F17\n中绿色蚱蜢与黄褐色蚱蜢的数量比为1∶1。请利用F1的蚱蜢,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实验完成探究。a.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结果与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实验研究两种体色的蚱蜢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2)实验应该选择绿草丛区与干草丛区进行对比,收集绿色蚱蜢和黄褐色蚱蜢标记并释放到相应的所选区域。(3)根据表格所给数据,绘制柱形图即可,注意要有图例说明。(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绿草丛区绿色蚱蜢数量较多,在干草丛区黄褐色蚱蜢数量较多。(5)①绿草丛区、干草丛区的草颜色不同,生活在其中的蚱蜢体色与周围环境一致的不易被捕食,存活数量较多。②选取多对绿色蚱蜢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观察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若发生性状分离,则绿色为显性性状;若不发生性状分离,则绿色为隐性性状;也可选多对黄褐色蚱蜢雌雄个体进行交配。答案:(1)在绿草丛区,绿色蚱蜢数量占优势;在干草丛区,黄褐色蚱蜢数量占优势(2)①干草丛 ③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蚱蜢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中(3)如下图(4)在绿草丛区,绿色蚱蜢数量占优势;在干草丛区,黄褐色蚱蜢数量占优势(5)①绿草丛区和干草丛区的草颜色不同,使生活在其中的不同体色的蚱蜢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 ②a.选择F1的多对雌雄绿色蚱蜢杂交;观察、记录后代的体色 b.若后代出现黄褐色蚱蜢,则绿色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部是绿色蚱蜢,则绿色为隐性性状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5:10:32 页数:7
价格:¥3 大小:104.94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