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动力】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课后限时训练(八)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后限时训练(八)(限时45分钟)一、选择题1.“虽然现在这一事件已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当时清朝政府并没有认识到这些条约规定的严重性。”这一事件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开始,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并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都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有所加深,且清政府已经意识到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与题干原意不符,排除C、D两项。【答案】 A2.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当时世界潮流的是(  )A.“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B.“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C.“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D.“国家以法制为先……有法制而后有国家。”【解析】 A项希望建立“四有两无”的社会,属于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思想,不符合潮流,故A项错误;“俱用国库”属于配给制,与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背道而驰,故B项错误;“物物归上主”是一种国有制思想,与资本主义社会保护私有制相冲突,故C项错误;当时的时代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从政治上来说,是从人治走向法治,法制化是当时时代的发展潮流,故D项正确。【答案】 D3.(2022·武汉调研)晚清某一时期,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地方志都有如下记载:“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各省“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指房屋土地),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乃不得已占别家之产以之自活。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皆非原户”。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B.鸦片战争C.太平天国运动D.洋务运动【解析】 义和团主要活动地区是山东、河北以及京津地区,与题干中“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的信息不符,故排除A项;鸦片战争主要涉及东南沿海几个城市,排除B项;材料中“客民”说明是外来移民,指起源于广西的太平军,“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是太平军活动的区域,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属于晚清政府的活动,没有对农村经济造成破坏,排除D项。【答案】 C4.(2022·三明质检)小明同学发现一张晚清时期呈文的“原呈照片”,照片中有“……纵使倭人胁以兵力,而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夫以全台之地使之战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战而亡……”等字句。用这张照片可以研究(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抗日战争【解析】 由材料“倭人”“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台湾民众反割台斗争。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没有涉及台湾问题,故排除A、C两项;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民众掀起反割台斗争,故B项正确;抗日战争不属于材料中的“晚清时期”,故排除D项。【答案】 B-6-\n5.(2022·淄博二模)右图所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事件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A.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B.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第一枪D.促成了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解析】 从图片关键词“武昌”“起义军炮兵阵地”和题干关键词“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的发生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故A项正确;“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的事件是国民大革命,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项;“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第一枪”的事件是南昌起义,与题意无关,故排除C项;“促成了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的事件是西安事变,与题意无关,故排除D项。【答案】 A6.(2022·石家庄二模)1913年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就连精英、乡绅也不明白,他们都让票。但是那些留学的、跟革命党沾边的人都投了,所以第一届选举国民党大胜,获得参众两院多数席位。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中国数千年旧传统并未发生改变B.薄弱的经济带来脆弱的民主政治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无法推行D.西方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解析】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排除A项;从题干中“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让票”等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政治是相当脆弱的,这根源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信息,故排除C项;题干中反映的是中国民主政治存在的问题,D项与题干信息不相关,故排除。【答案】 B7.1919年7月5日,武昌中华大学教师恽代英在日记中写道:“罢课放学,究竟于工商界及一般平民颇生影响,此事实也。……今本危急存亡之秋……今日群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正可引势利导。”这一材料说明(  )A.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B.民族危机加深刺激了公民意识的觉醒C.北洋政府遏制学潮遭到全民反对D.部分知识分子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作用【解析】 A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在题干中“今本危急存亡之秋……今日群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正可引势利导”有所体现,但材料的主旨在于“正可引势利导”,故排除;题干没有反映政府遏制学潮,故排除C项;恽代英此话的落脚点是“正可引势利导”,意在引导群众力量进行斗争,故D项正确。【答案】 D8.(2022·-6-\n梅州质检)1924—1927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出现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下列有关这一阶段的表述,正确的是(  )A.彻底消灭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旧军阀B.国民党及其政权的性质发生明显变化C.以赶走帝国主义和推翻国民政府为目标D.以国共合作开始以“清党”“分共”告终【解析】 1924—1927年属于北伐战争时期,北伐战争没有消灭北方的军阀张作霖,故排除A项;北伐战争时期国共合作没有改变国民党及其政权的资产阶级性质,故排除B项;北伐战争主要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不是推翻国民政府,故C项排除;北伐战争失败是蒋介石和汪精卫“清党”“分共”叛变革命的结果,故D项正确。【答案】 D9.右图是1932年皖西特委与苏维埃政府发放给农民的“合作社社员证”。这则史料说明(  )A.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同时试图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渡B.革命根据地建设受到当时苏联建设模式的影响C.蒋介石的围剿未对根据地造成影响D.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解析】 “合作社社员证”是苏维埃政府实行革命的措施,不是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渡的形式,故A项错误;中国革命当时受到共产国际的思想指导,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措施对中国革命影响较大,故B项正确;蒋介石的围剿对根据地造成巨大影响,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反映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形式,没有体现根据地建设成就,故D项错误。【答案】 B10.(2022·枣庄调研)台湾2022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年鉴》中评价某事件,认为其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变迁,民众获得国家观念,强化了民族主义,也造成重大的人口移动。该事件是(  )A.辛亥革命B.国民大革命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解析】 从材料关键信息“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变迁、民众获得国家观念、强化了民族主义、造成重大的人口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这三个历史事件的影响不存在“民众获得国家观念、强化了民族主义、造成重大的人口移动”,它们都是国内阶级矛盾的体现,故排除A、B、D三项。抗日战争反映的是中日民族矛盾,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基础上形成了全民族抗战,其影响符合题干材料,故C项正确。【答案】 C11.“仅以一千余人之兵力,在12辆英军坦克和2门重炮的配合下,击溃优势之敌(日军33师团两个联队约七千余人),救出被围数日之英军约七千余人……救出已被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外国教师和世界各国驻缅甸的新闻记者约500余人。”材料所报道的部队最有可能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B.中国远征军新38师C.中国人民解放军D.中国人民志愿军-6-\n【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八路军没有“远赴缅甸作战”,故排除A项;由题干中的“击溃优势之敌(日军)”“救出被围数日之英军”可知描述的是赴国外作战的中国远征军,故B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C、D两项不是与日军作战。【答案】 B12.2022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9月3日和12月13日分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举措与右图丰子恺的漫画所表达的共同主题是(  )A.烽火已熄,万世太平B.国家之殇,永世不忘C.以史为鉴,面向未来D.以德报怨,化敌为友【解析】 纪念日的确定意味着尊重历史,警惕重演,与漫画和平主题不符,故A项错误;漫画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所作,表现出和平主题,与纪念日的含义不同,故B项错误;两则材料的含义不同,但都是面对未来的思考,故C项正确;化敌为友不是公祭日的主题,故D项错误。【答案】 C二、非选择题13.(2022·宝鸡质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材料二 那时(1894年),中国遭受列强侵凌,国势疲弱,面临“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危险,孙中山有感于此,呼吁国人发奋为雄,“振兴中华”,重建辉煌……孙中山期望:四万万人一切平等,人民之事,人民共同治理。在这个新的社会里,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包括总统在内的一切官吏都是人民的“公仆”……创造出一种“各种制度上所未有”“学说上也不多见”的“破天荒的政体”,成为世界上的“头等民主大共和国”……孙中山期望,既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的“善果”,又要避免其“弊端”和“恶果”,消灭贫富悬殊,实现民生幸福,共富、均富,不仅国家富强,而且家给人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安乐园”。——杨天石《帝制的终结》-6-\n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的先驱们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前进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及一切革命先驱们的伟大抱负。——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2年10月9日)(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时期“中国梦”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当时的“救国梦”。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他的“救国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时期“中国梦”产生的原因。(3)用抗战胜利前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史实论证“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一论断。【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设问是“根据材料”,故该问分层总结材料即可,从材料一中第一句话总结出“天下为公”,从二三句话总结出“各得其所”,从最后一句话总结“和谐社会”;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注意答题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第(2)问的第一小问应结合材料分析,孙中山的“中国梦”实际上是三民主义的雏形,利用材料中的省略号分开层次,简要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注意问题转化,评价孙中山的“中国梦”,等同于评价三民主义,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第三小问应结合时代背景,从民族危机程度、民族工业状况、西学东渐等角度分析即可。第(3)问注意题中限制词和提示语,分成“抗战胜利前后”两个时期,结合中共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史实进行回答。前一时期可从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三三制”为原则建立民主政权、中共七大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等方面总结;后一时期可从参加重庆谈判、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进行解放战争、召开新政协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等方面回答。【答案】 (1)内容:建立一个天下为公、各得其所、和谐共生的大同社会。原因:小农经济初步成长;封建国家一统局面基本形成;儒学主张日益成为社会共识。(2)概括:振兴中华;民主共和;民生均富。评价:孙中山的“救国梦”集中体现在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中,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也反映了广大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经济发展的共同愿望,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进程,是爱国的、进步的;但其“救国梦”仍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是无法实现的。原因:民族危机和封建专制造成的中华文明的衰落;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3)论证:抗战胜利前: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保障;在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根据地以“三三制”为原则建立民主政权,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抗战胜利后:参加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反映了全国人民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的愿望;进行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之路。14.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6-\n材料二 (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材料三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敌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蒋介石日记》(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其设想是否可行?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3)材料三反映蒋介石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4)日记具有史料价值,也有局限性。就此阐述你的理解。【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中作者把太平天国将领“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人称为逆匪,可以判断;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概括,“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说明人口过度增长加剧造成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取才之涂(途)太隘”说明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说明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第(2)问的第一小问,“目前巨衅”的时间是在庚子年,即1900年,且“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说明源于义和团运动,故可以判断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中二内容概括;第三小问其设想是否可行性可以从列强结成同盟以及俄、日早有侵华野心等角度分析。第(3)问的第一小问,材料三第一段“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说明当时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材料三第二段“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说明持久抗战;第二小问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共产党政策调整以及蒋介石个人思想来分析。第(4)问对日记既要认识其史料价值,也要认识到其带有作者主观色彩。【答案】 (1)态度:敌视(或否定)。依据:称太平军为“盗”和“逆匪”。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事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理由:中俄两国长期和平相处;与俄、日没有“教案”冲突;俄、日距中国较近,若出兵威胁最大;树敌太多将孤立无援。(答出其中一点即可)设想:不可行。说明:发展迅速的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宗旨;列强利益受损,结成同盟;俄、日早有侵华野心并已获利;慈禧太后一意孤行,对列强宣战。(答出其中两点即可)(3)变化:从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到持久抗战。(若答从“卧薪尝胆”或“忍辱”到持久抗战亦可)原因: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共产党调整对国民党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答出其中三点即可)(4)理解:日记记录作者当时的亲身经历与见闻,表达个人感受,具有直接史料(一手史料)的价值;日记易受个人立场、情感、视角、环境的影响,难免带有主观性。-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6 00:21:25 页数:6
价格:¥3 大小:233.4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