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品解析】高考语文 分类汇编 K单元 诗词赏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6

2/46

剩余4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K单元 诗词鉴赏【语文卷·2022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2201)】K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次韵①王定国扬州见寄黄庭坚清洛思君昼夜流,北归何日片帆收?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佐州!飞雪堆盘鲙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②。平生行乐自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注释:①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也叫步韵。②鸡头:芡实,俗称鸡头米。8.这首诗中多处运用比喻修辞,请找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答案:①首联“清洛思君昼夜流”,诗人将对友人的思念比作昼夜流淌的清清洛水,既可见情意之清纯又可见思念之绵长。②颈联“飞雪堆盘鲙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诗人想象友人在扬州的生活。鱼腹细切成脍,堆放盘中像飞来的白雪;煮熟的鸡头米,像千万颗晶莹的珍珠。诗人借此表达对友人的宽慰之意,真可谓情真意切,想象新奇。解析:比喻修辞的作用,可以增强表达效果,使表达的景物更加形象生动。解答本题可结合诗的意境去分析。【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掌握比喻修辞的特点及作用,以便运用时能准确判断。9.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指出并鉴赏。(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答案和解析】答案:“犹”“却”二字,犹是“还”的意思,此句劝慰朋友趁白发未生,还可以饮酒作乐;却是“竟”的意思,此句为朋友刚要直上青云竟然被外放扬州而遗憾。“犹”“却”二字,转接有力,意思陡下,含有无限感慨。一联中语意有变,两句话之间有曲折,形成顿挫之势。解析:解答这类题:①解释“犹”“却”二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诗词鉴赏】这首诗当作于1087年(宋哲宗元祐二年),黄庭坚正在汴京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王定国是真宗时名相王旦之孙,有才气。苏轼为其诗集作序,黄庭坚为其文集作序,可见他们关系密切。元丰年间(1078—1085),王定国受苏轼牵连也被贬。元祐(1086—1094)初期,苏轼还京,荐他为宗正丞,不久又遭贬谪,出为扬州通判。他从扬州寄诗给黄庭坚,黄庭坚步其韵而成此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与劝慰之情,颇为感人。46\n古人常以流水为比,表达悠悠不尽的情思,如徐干《室思》:“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例子举不胜举。这首诗第一句也是以流水喻情,但不用“是”、“如”、“若”、“似”等字径直来说,而是说用昼夜不断的流水向王定国送去绵绵情思,显得更为劲拔。元丰年间(1078—1085),将洛河导入汴河,清洛指清澈的汴河。这一句既有喻意又是写实。它表明了诗人是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也暗示了王定国就是顺汴水到扬州的。作水是联结汴京、扬州的纽带,是沟通朋友问信息的渠道,使两人诗歌唱和,息息相通。不仅如此,而且清洛也是王定国北归汴京的水道,所以诗人又写出了第二句,昼夜盼王定国早日归来,补足了思君的内涵。“何日”句见思念之切。王定国刚出任扬州通判,诗人就盼其北归汴京,足见两人友情之深,也表明诗人对朋友遭贬的不满。在三四句中,诗人对朋友的处境表示了关切。劝慰朋友趁白发未生,还可饮酒作乐;遗憾的是刚要直上青云又被外放扬州作副守。吴汝纶说:“‘未生白发’……等联,皆痛撰出奇,前无古人,自辟一家蹊径。”(引自《唐宋诗举要》卷六)“抗”、“却”二字,转接有力,意思陡下,含有无限感慨。一句之中语意有变,两句之间也有曲折。两句诗顿挫有力,诚为奇警。五六句具体写王定国在扬州的生活。鱼腹细切成脍,堆放盘中像飞来的白雪;煮熟的鸡头米,像千万颗晶莹的珍珠。这是倒装句,借两个生动的比喻,特意把“飞雪”、“明珠”放在句首,以引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充分联想。美化这种生活,恰好说明实际上有可悲之处。因此这一联与上联意同,只是换了一种写法。结联更作宽慰语。诗人说,平生行乐本来不坏,哪有竹西的歌吹反倒惹起愁怀?隋唐以来,扬州一直是商业都会,歌舞繁盛之地。“岂有竹西歌吹愁”是从杜牧“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脱胎而来。然而诗人并没幻想王定国会像杜牧那样在“春风十里扬州路”尽情享乐,“行乐亦不恶”的“亦”字有无可奈何的意味。王定国的原诗是以“愁”字作结的(次韵要求依原诗用韵次序)。“岂有”二字耐人寻味。因为愁与扬州的繁华热闹极不和谐,所以诗人希望朋友借歌吹以破愁。效果如何,不得而知。诗结束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却像长江大河一样无穷无尽。全诗八句如同一句,一气回转而下,其中又多顿挫起伏。【语文卷·2022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12月月考(202212)】K01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共7分)题岳阳楼①白居易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②,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③,华堂张与贵人看。【注】①诗人几经贬谪,于元和十四年春自江州赴任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了该诗。②梦泽:云梦泽。③图障:图画。⑴本诗怎样突出洞庭湖“漫漫”的特征?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4分)【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①颔联写洞庭湖春涨之时远连云梦、西近长安,用夸张手法正面写洞庭湖的浩瀚无际(2分);②颈联写善飞之雁难以渡湖,侧面烘托洞庭湖的浩瀚无际(2分)。解析:先要理解“漫漫”的意思,然后抓住颔联与颈联中的主要意象来分析,如“连梦泽”与“近长安”,明显使用夸张手法;最后要说说表达效果。【思路点拨】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⑵诗的尾联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46\n【答案解析】洞庭湖风景壮阔美丽,但只能画成图画,张挂在豪华的大厅里,让那些贵人们赏玩。蕴含着诗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解析:先理解尾联句意,再抓关键词语理解感情,如“唯堪”“贵人看”;注意注释的提示作用。【思路点拨】掌握诗人的情感,不能脱离诗句去分析。具体赏析时,或借助创作背景去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或逐联赏析,结合诗句描述,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语言特色,直接感受情思。解答本题,须琢磨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领会景物所蕴涵的残春景象,作者的伤春感情则很容易解读。【语文卷·2022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12月月考(202212)】K0(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梅花陈焕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①似妇人。梅花绝句陆游闻道梅花坼②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注】①留侯:张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以出色的智谋协助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大功告成后,及时功成身退。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里赞留侯张良说:“余以为其人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②坼:裂开,此谓花朵绽开。8.这两首诗中的前两句分别写出了梅花绽放时的不同状态,请简要分析。(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陈诗的头两句写在高山僻雅之地忽然看到一树梅花,“惊起晓妆匀”五字,写出了红梅初绽,风韵嫣然,极有情致。陆诗的头两句写出了梅花不畏寒冷,笑迎晨风,纷繁似雪,遍开山中。解析:解答本题,先找出相关诗句,第一首是“客来惊起晓妆匀”,第二首是“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接下来结合诗的意境进行分析。【思路点拨】答这类题要把握以下三个要领: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点有二: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9.这两首诗中的后两句是如何借助奇特的想象表达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的?请加以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陈诗的后两句将梅花与辅佐刘邦取得天下后被封留侯却能摈弃人间富贵的张良联想在一起,自甘独幽的梅与品质高洁的张良是相似的,借张良的典故歌颂了梅花自守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它的喜爱。(3分)陆诗的后两句则将自己和梅花联系起来,诗人想:有什么方法能把自己化为千万个人,让每一枝梅花之前都有个自己呢?诗人对梅的狂态、赏梅的痴情,通过这一设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3分)解析:回答第一首诗的表现手法,可结合注释去分析,注释暗示考生结尾句用的是运用典故的表现手法,结合诗的大意分析即可;第二首诗,“放翁”指的是“陆游”所以作者是将梅花和自己联系了起来。【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46\n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诗词鉴赏】《梅花》该诗写在深山僻野、人迹罕至的地方,诗人突然发现了傲然特立、寂寞开放的一树梅花,感到意外、惊喜。抒写了诗人高蹈自守的襟怀。以兴摄比,先见梅景,由之触引联想,而联想中又包含比喻(留侯喻梅花兼刚柔之美),故是以兴摄比。由梅之主题到留侯妇人意象之间,已拉开了时间性,「意外」上承「惊起」生发联想,又推开常境,翻进一层,可见可「信」之事总是从「意外」来,「方」字的时间副词除证明了时间性外,何尝不带有世人认知真理的时间之象征意味?《梅花绝句》“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一幅雪压梅花,俏色生春的寒梅图跃然入目。出身苦寒,含笑冰雪,期待盛开,这是含苞之梅。可以说,这是我曾见过的,写得最好的——含苞待放的——雪梅!只寥寥数字便把梅之风骨,梅之清艳,刻画得入木三分,可见诗人的笔力!然而,如果我们的眼光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这首诗充其量只欣赏了一半。“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一句对梅的身世天衣无缝的描述中,用到了意味深长的两个字眼:“那堪”、“更”;更有一个双关气很浓的“北枝”。这其实正是我们突破表层意象,进入诗人更加切肤的感性世界的“诗眼”所在。这实际是一首标准的况物自比的咏梅诗。【语文卷·2022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上学期质检检测(202201)WORD版】K0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金陵驿[宋]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注]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押赴元大都,途经金陵驿时所作。金陵是宋朝的陪都,建有离宫。(1)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借荒草、离宫、夕晖和孤云的物象,寄托国运遭劫与个人不幸的双重悲哀。B.颔联用风景来衬托人事,突出物是人非,抒发诗人对战乱造成生灵涂炭的感慨。C.“满地芦花和我老”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刻画了诗人为忧愁而满头白发的形象。D.“旧家燕子傍谁飞”一句运用典故,表达的是国土沦丧而致流离失所的悲怆之情。【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表现手法及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C解析:修辞格辨析有误。写“满地芦花”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格。“和我”是类似的联想,也不是比喻。46\n【思路点拨】把握表达技巧。首先务必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达技巧。如何判断,不妨从理解诗人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而诗中写了什么入手。诗人要写什么,包括要写什么景,什么物,什么人,要表达什么情感。诗中写了什么则是理解诗中具体写了什么。如诗人要表现环境的寂静,却写了声音,就是以动衬静;诗人要写荷花,却写周围的环境,是用环境烘托。(2)诗歌最后一句“化作啼鹃带血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3分)答:【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①表达了诗人被俘离开故土,内心如杜鹃啼血般凄恻的感情;(1分)②表达了诗人即使羁留异域,忠魂也要化作啼归的杜鹃回归故土的坚强心志。(2分)解析:古诗中表现的情感一般都比较丰富,本题中“杜鹃”是一种哀愁的意象,表现诗人亡国之悲;“归”体现了诗人对故国的眷恋;“归”的方式是化作杜鹃,即忠魂回归,表达诗人誓死不屈的坚强心志。【思路点拨】把握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可从理解诗中写了什么(人、事、物,即题材)入手。诗中写了什么,涉及哪些对象,这些对象大都是情感的指向,除此之外,几乎每一首诗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都有指向诗人自己。如写战争,战争涉及到发动战争者,百姓,国家。对百姓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忧虑,对战争发动者的憎恨,这些都是可能的情感。如写送别,涉及友人和自己。写离别之时,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写友人离别之后的美好生活,是对友人的祝福;写友人离别后旅途的艰难,是对友人的关心和担忧。而其中又可能包含诗人向往或对自己的感慨。【诗词鉴赏】本诗写于1279年的深秋,此时,南宋政权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今南京)亦被军元军攻破四年之多。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经过金陵,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这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46\n“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本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四年后,诗人受尽种种折磨和苦难,战胜种种诱惑和威胁,从容就义,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宝库中谱写了一曲永远鼓舞中华儿女的悲壮之歌、正气之歌。【语文卷·2022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202201)word版】K010.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8分)【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送别刘致和风闹燕莺,丽日明桃杏。长江一线平,暮雨千山静。载酒送君行,折柳系离情。梦里思梁宛,花时别渭城。长亭,咫尺人孤零。愁听,阳关第四声。(1)这首元曲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3分)答:【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描绘了和风丽日莺歌燕舞、桃杏争芳,(1分)暮雨蒙蒙里江天一线、平静辽阔的江南春日画面。(2分)解析: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进而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解说。值得注意的是,内容要全面。【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先准确把握诗歌所写的物象,再进一步体味这些物象给人的主观感受,还要弄清物象所体现的时令、方位特征。至于写景的目的,则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这首曲词在抒发离人离去后送别者凄凉惆怅的情感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以景写情的手法,请结合曲句,就其中一种手法谈谈你的理解。(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虚实结合(指明手法2分):前六句写春日美景中饮酒送别的场景,后六句借助想象,写梦境中送别朋友的场景及朋友离去后自已的孤单愁苦,表达了自已对朋友的不舍与思念。(结合原诗分析3分)或以景写情(指明手法2分):曲子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明丽欢快的图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送别者内心的凄苦悲苦;接着用“暮雨”“长亭”“阳光曲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惆怅寂寞的图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结合原诗分析3分)解析:要充分理解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先明确其具体表现,再结合诗人抒发的情感作具体分析。答案构成一般是:手法名称——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应用——运用手法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诗词赏析】46\n这是一首叙离别之情的送行曲。先写景,后抒情。景是乐景,情是哀情。曲子借“折柳”“梁宛”“渭城”“长亭”等四种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抒发了自己依依惜别的情怀。整首曲子,无论是写景,还是言情,都是极富层次感的。先说景,“和风”“丽日”“燕莺”“桃杏”,明亮的色彩,突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但晚间雨后的寂静却引来了点点愁思,由喜入悲,错落有致。再说情,折柳送别,难分难舍,而“梦里”句,则把与友人身处两地的相思之情作了梦幻式的深层开拓,使曲境由客观的时空序列转入主观的时空序列,拉开了时间的广度和空间的深度,令人读后余味无穷。曲作手法细腻,句式工巧,音调铿锵,达到情景俱真、曲意清新深婉的艺术境界。【语文卷·2022届湖南省衡阳市八中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202201)】K010、阅读下面两首首词,回答问题。(9分)念奴娇吴渊我来牛渚①,聊登眺、客里襟怀如豁。谁著危亭②当此处,占断古今愁绝。江势鲸奔,山形虎踞,天险非人设。向来舟舰,曾扫百万胡羯③。追念照水然犀,男儿当似此,英雄豪杰。岁月匆匆留不住,鬓已星星堪镊。云暗江天,烟昏淮地,是断魂时节。栏干捶碎,酒狂忠愤俱发。【注释】①牛渚:在今安徽马鞍山市长江东岸,下临长江,突出江中处为采石矶,风光绮丽,形势险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②危亭:就是“然犀亭”,与下文的“照水然(同“燃”)犀”,是同一典故,东晋温峤“路经牛渚采石矶,听当地人说矶下多妖怪,便命燃犀角而照之,须臾水族覆灭,奇形怪状,或乘车马著赤衣者。”《晋书·温峤传》)后人常用“燃犀”形容洞察奸邪。③胡羯:指金兵。(1).简析“客里襟怀如豁”中“豁”的作用。(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答案和解析】答案:内容上,形象地展示了作者目游万里,描写了水势汹涌湍急,山势雄伟险要,说明此地自古为南北战争必争之地;作者登临怀古,面对山川险要的形势,往事千端,遥想当年激战的壮烈场面,抚念昔日抗金的英雄业绩,壮怀激烈。结构上,统领以下七句。解析:解答这类题:①解释“豁”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2).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叹息岁月流逝、壮志未酬。“鬓已星星堪镊”,说明自己已经两鬓斑白,难以有所作为了。忧国忧民,报国无门。作者对深重国难的隐忧之情,报国无门,满腔忧愤无处发泄。强烈的爱国热情。作者借洒浇愁不能自已,最后凝铸成一个将栏干捶碎、忠愤发狂的爱国者形象。(每点2分,共6分。)解析:了解诗歌大意,结合诗歌意境,去分析诗歌情感。【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诗词鉴赏】这是一首抒发爱国之情的词篇。46\n登高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常见主题,登高远眺可使人,胸怀豁然开朗。如果所登之处是历史上著名的古迹,所生感慨就更为深广。此词即是。在著名的争战之地牛渚山,作者登临山顶高高的然犀亭,纵览长江天险,不禁心胸霍然敞开。一个“豁”字,极形象地展示了作者目游万里,神驰今古,内心开朗畅快的情状,直贯以下七句。牛渚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下临长江,其山脚突入江中处,名采石矶,为长江最狭长之处,形势险要,自古为南北战争必争之地。据其意记载,后汉孙策渡江攻刘繇,晋王浑取吴,梁候景渡江入建康,隋济江破陈,宋曹彬渡江取南唐,都是从牛渚山采石矶处攻进的。作者登临怀古,往事千端,纷纷涌上心头,不禁问道:是谁在此山顶高处盖了然犀亭,独自占有这一古往今来使人慷慨愁绝之地!实际上,作者的真正用意并不是要追寻“著危亭”的是谁,而是要以此向人们提问:“占断”这一古今愁绝之地、主宰祖国山川绝胜的人究竟是谁。是谁?词中没有回答,但下面“曾扫百万胡羯”、“英雄豪杰”却是巧妙的不答之答。“江势鲸奔”形容江面有如巨鲸奔腾。采石矶一带江面狭窄,长江顺势而下,水势汹涌湍急,有“一风微吹万舟阻”之说,足见这一带风浪之险恶,以“鲸奔”设喻,极贴切。“山形虎踞”,形容山势雄伟险要。以上“江势”三句谓江山形胜乃是天然险峻,非人力所为。“向来舟舰,曾扫百万胡羯。”作者登临牛渚危亭,面对山川险要的形势,历史上在此地发生的战事一一涌上心头,但最念念不忘的也许就是“采石矶大捷”。宋绍兴三十一年,宋虞允文在采石矶与金主完颜亮率领的四十万大军进行殊死战斗,大获全胜。完颜亮后被部将所杀。这一战极大增强了南宋军民的信心,并成为文人念念不忘的快事。作者亲临此处,遥想当年激战的壮烈场面,怎能不生成满腔英雄豪情!由登眺危亭——然犀亭,也令人忆起历史上有名的燃犀照水故事。传说点燃犀牛角可以洞见怪物。据《晋书。温峤传》载:“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后来燃犀往往用以形容洞察奸邪。温峤初在北方为刘琨谋主,抵抗刘聪、石勒;南下,又与瘐亮等筹划攻灭王敦,讨伐苏峻、祖约叛乱。所以作者将他看作抵御外患、平定内乱的英雄豪杰。“追念”三句是说男儿应当象温峤那样有眼光、有谋略的英雄豪杰。可是岁月无情,壮志未酬,自己已经两鬓斑白,难以有所作为了。所以岳飞不禁忠告世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但主观上有立切之志,客观环境却不允许,所以仍不免老大无成,壮志难酬。更为可叹的是,现实中又缺乏温峤式的英雄来抗击外患,革新内政。“云暗江天,烟昏淮地,是断魂时节。”三句是景语更是情语,喻指边境形势险恶与国家政局衰败,兼以表达作者对深重国难的隐忧之情。报国无门,满腔忧愤无处发泄,借洒浇愁不能自已,最后凝铸成一个将栏干捶碎、忠愤发狂的爱国者形象。结韵具有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词作者是南宋一位颇有材略的人,《宋史》本传说他“才具优长,而严酷累之”。他曾官至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在任镇江知府、江西安抚使等地官方时,赈济流民,重视战备,他在词中抒发的忠愤之情,乃是南宋壮志难酬的有识之士蓄之已久的爱国激情。这首词激昂悲愤。上片写登眺牛渚危亭,览景动情,因景抒怀,抚念昔日抗金的英雄业绩,壮怀激烈。下片换头仍从登眺着笔,由然犀触景生情,激发英雄豪志,继而叹惜流年,英雄失志,将一腔忠愤化为诗酒怒狂,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南宋一代爱国志士共有的“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诗句》的英雄憾恨。全词描写的是古战场牛渚山的险景,抒发的是作者的一腔爱国豪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十分自然。另外所用两个典故“扫百万胡羯”和“照水然犀”也是了无痕迹,与全词之情景融为一体。词中流露出的深沉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以及豪迈悲壮的鲜明风格极具感染力46\n【语文卷·2022届湖北省部分高中高三元月调考(202201)】K0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共8分,2小题)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注】①何梦桂,淳安人,南宋遗民诗人,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筑室湖南小酉源。②云龙:君臣风云际会。③参差:排箫,古乐器名。(1)本诗颔联为人称道,运用了比喻、寓情于景、化用典故等手法,请选一种作具体赏析。(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①颔联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手法。“洞龙睡熟”比喻南宋政权早已不存在。“云归岫”比喻作为遗民的诗人和他的同志者远居岩薮,埋名隐姓。“枝鹊啼干”隐喻诗人悼念故国故君之泪已枯,也体现了诗人不屈服于元朝的决心。这些比喻都抒发了诗人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之情。②颔联寓情于景。把自己对国灭君亡的悲痛之情寄寓在凄清幽静的夜景之中,委婉含蓄,真切感人。③颔联化用典故。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决不屈服于元朝和眷怀故国故君的情怀。④颔联在写景上远近结合,虚实相生。“洞龙睡熟云归岫”写得虚而远,“枝鹊啼干月满林”写得实而近,突出了夜景的凄清幽静,烘托了诗人隐居的孤寂和亡国的悲痛心情。解析:颔联,写龙熟睡,云归岫,乌鹊择枝,啼号林中,以喻君亡臣隐,誓不仕于异朝之节义。【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2)诗题为“夜坐有感”,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首联借夜坐高楼所见清冷幽静的夜空景象,抒发了隐居出世者的孤寂凄凉感受。颔联借高楼周围夜景,抒发了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感受。颈联,写书不能读、剑不能舞,直抒胸臆,抒发了不甘现状而又无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尾联,借目断征鸿,抒发宋朝复兴无望的郁闷悲凉心情;借深夜吹箫,寄托对故国故君的悼念之情。解析:结合诗歌注解,抓住主要意象,进行分析。【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诗词鉴赏】46\n这首诗的音调是低沉婉转的,诗中大量采用比兴手法,以表现深沉的故国之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夜深人静,银河横空,报时的玉漏发出低沉的声音。我伫立高楼上,风露润湿了我的衣襟。大宋江山早已沦入敌手,多少遗民像云归深山,隐姓埋名。我的泪水已洒尽,只能以枯干的眼,空对满林月明。闭门读书的生涯变成了前世的梦,深锁匣中的孤剑正象征着我少年时的壮心。倚着栏杆的一角,遥望征鸿逐渐飞尽,只有吹幽怨的排箫来打发这长夜沉沉。写龙熟睡,云归岫,乌鹊择枝,啼号林中,以喻君亡臣隐,誓不仕于异朝之节义。写读书为学乃前身之梦,写剑睡匣中但壮心不死,以抒自己的激愤之情,但这一切都与夜色联系在一起。作者独坐于茫茫长夜,浮想连翩,沉郁深远之感受浑化于一片幽暗、孤寂的气氛之中,联系当时形势,是不难理解的。诗风沉郁,颇得老杜之神。【语文卷·2022届湖北省襄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202201)word版】K0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卜算子石孝友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无凭据。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l)本词五用“难”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别也应难见也难”中两个“难”字的意蕴。(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答案和解析】答案:(1)“别也应难”是因两情之难舍难分,“难”字含难过、难受、难耐之意。(2分)“见也难”则因人事变迁、时空阻隔,欲见而不得,“难”字含艰难、不容易意。(2分)解析:解答这类题:①解释“难”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2)本词在艺术上富于创新,其构思、结构、语言皆可称道。请结合全词就其中任一方面加以分析。(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构思:本词构思新颖巧妙。一般离别之作,皆描写离别场景、刻画人物形象以烘托、渲染离情。此词却另辟蹊径,由始至终八句完全抒情,无一景语。不着形迹,而依依别情却表现得尤为突出深刻。结构:上下片句拍匀称一致,全词结构具有对应整齐之美。但上片是总写相见、相别、后会无凭,把过去、现在、将来概括一尽。下片则全力以赴写临别,突出最使离人难以为怀的一瞬,使全词终于高潮,却又在整齐对应中显出变化灵活之妙。语言:此词语言纯然口语,明白如话,读起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尤其词中四用“如何”,五用“难”字,八用“也”字,兼以“分付”结尾,使得极平常的字展现出极大的艺术魅力。将情人临别伤心惶惑无可奈何万般难堪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解析:这道题考查范围宽泛,从构思、结构、语言三方面去谈都可以,需要任选一面,结合诗句去分析即可。46\n【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需要考生掌握鉴赏诗歌构思、结构、语言方面常用的术语,以便运用时能对答如流。【诗词鉴赏】“见也如何暮。”起句即叹相见恨晚。“也”字,如闻叹惋之声。相见为何太晚呵!主人公是个中人,见也如何暮,其故自知,知而故叹,此正无理而妙。从此一声发自肺腑的叹恨,已足见其情意之重,相爱之挚矣。但亦见得其心情之枨触。此为何故?“别也如何遽。”又是一声长叹:相别又为何太匆忙呵!原来,主人公眼下正当离别。此句中如何,亦作为何解。叹恨为何仓促相别,则两人忘形尔汝,竟不觉光阴荏苒,转眼就要相别之情景,可不言而喻。上句是言过去,此句正言现在。“别也应难见也难”,则是把过去之相见、现在之相别一笔挽合,并且暗示着将来难以重逢。相见则喜,相别则悲,其情本异。相见时难,相别亦难,此情则又相同。两用难字,挽合甚好,语意精辟。不过,相别之难,只缘两情之难舍难分,相见之难,则为的是人事错迕之不利。两用难字,意蕴不同,耐人寻味。见也难之见字,一语双关,亦须体味。见,既指初见,也指重见,观上下文可知。初见诚为不易——“见也如何暮”。重见更为艰难——“后会无凭据”。后会无凭,关合起句“见也如何暮”,及上句“见也难”之语,可知此一爱情实有其终难如愿以偿的一番苦衷隐痛。主人公情好如此,而终难如愿以偿,其原因不在主观而在客观方面,也可想而知。事实上,虽说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可是毕竟是此事古难全呵。上片叹恨相见何晚,是言过去,又叹相别何遽,是言现在,再叹后会无凭,则是言将来。在此一片叹惋声中,已道尽此一爱情过去现在未来之全部矣。且看词人他下片如何写。“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写行人临去时心下犹豫。行人去也,可是又怎样去得了、舍得走呵!可是要“住”,即留下不去呢,情势所迫,又怎么能够?正是“住也应难去也难”。此句与上片同位句句法相同,亦是挽合之笔。句中两用难字,意蕴相同。而“别也应难见也难”之两用难字,则所指不同。此皆须细心体味。写临别之情,此已至其极。然而,结句仍写此情,加倍写之,笔力始终不懈。“此际难分付。”此际正谓当下临别之际。分付训发落,宋人口语。难分付,犹言不好办。多情自古伤离别,而临别之际最伤心。此时此刻,唯有徒唤奈何而已。词情在高潮,戛然而止,余音却在绕梁,三日不绝!【语文卷·2022届湖北省荆门市高三元月调研考试(202201)】K0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鹧鸪天•重阳晚眺遇雨[清]李昌垣十里平芜带晚霞,萧萧归雁宿汀沙。雨迷村外行人渡,花满溪南处士家。思往事,负年华,梦魂飘泊任天涯。西风吹换江州鬓,独醉东篱数暮鸦。(1)上阕最后一句“花满溪南处士家”,似乎与前三句所写的景象不协调,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前三句用欲堕的晚霞、归栖的大雁、迷蒙的秋雨描绘了一幅肃杀的晚秋图(2分);②“花满溪南处士家”之景则温馨宜人,与前三句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显出在一片萧瑟中诗人对宁静、温馨生活的向往。(2分)。解析:这道题实际是考查表现手法的,需要考生理解这首诗的大概内容,把握中心,然后再去分析写作用意。【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46\n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情感:表达了诗人孤身漂泊在外、西风染白双鬓的伤感、孤独、无聊的情感。(2分,答到“漂泊在外”之意的1分,答到“伤感”“孤独”“无聊”三词中的一个1分。)表现:①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情感。“换”字,说明头发不是逐渐变白的,而是“换”一下就行了,用夸张手法写头发变白之快,写出年华易逝的伤感(1分,答到“头发变白”之意即可);②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情感,用“东篱”“暮鸦”写出了醉酒遣愁、百无聊赖地去数乌鸦的情景,这都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无聊。(1分)解析:抓住“鬓”“独醉”“暮鸦”这几个词去理解这两句诗,结合手法,体会情感。【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诗词鉴赏】农历九月九日重阳历来是登高临眺,怀念亲人的日子,不同的诗人自然还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李昌坦这首登临之作,更是借景抒发了自己飘泊天涯、慨叹年华虚度、事业无成、企望过安定恬淡生活的情感。是一首情感真挚的词作。苏东坡曾称赞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缘由是王维诗歌在有限的字句里,创造了无限寥廓的景象。如将“诗中有画”来评价本词上片开首两句,也大致不差。这丙描绘也一贴画具有视角广、景深长、富有立体感、色彩对比鲜明,充满萧瑟气氛的深秋旷野图,给人以开阔深邃的感受。登高远眺,但见晚霞映衬之下,十里平芜一览无奈,此时秋天南归的群雁正振翅归栖在远处的汀洲之上。罚款人通过“晚霞”“归雁”点明时间正值萧杀的深秋。正当诗人纵目远眺之时,一阵秋雨肃爽的晚秋图,顷刻变成迷蒙昏暗浑沌一片。然而,经过雨水滋润,溪水南岸处士家的辽东中,却一扫萧瑟气氛,花朵摇曳,充满生机。这两句对仗工整,对照鲜明。中国诗歌自《诗经》起,抒发伤感情结都十分注意环境的烘托,尤其喜欢选择黄昏、深秋、雨天来作背景。这首词作的上片,很自然地揉进了这些环境因素,为下片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花满溪南处士家”之景,在一片萧瑟中,特别显眼,甚至与前三句有些不协调。然而它却透露了诗人对宁静、温馨生活的向往。46\n下片起首三句转而抒情,目睹萧瑟的秋景,伤感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回首往事,事业无成,年华流逝,为求稻粱谋,四处飘泊,乃至连梦魂也随之浪迹天涯,寻找不着故乡了。一个“任”字,把诗人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境况表露无遗。末二句一实一虚,进一步叙写了自己飘泊天涯,年复一年,西风染白了双鬓;心灵的愁苦无处诉说,只有独自在醉梦中寻求一点慰藉;傍晚时分便倚傍东篱,数点着归巢栖宿的乌鸦。“数暮鸦”这一细节,既刻画了醉态,也表露了心态,无知鸟儿尚有巢可归,可有知的人呢?结末二句所描绘的不堪景象,实是诗人内心苦闷的流露。“江洲”是借用唐白居易《琵琶行》诗句,既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又有“天涯沦落人”之意,“东篱”用晋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句。“数暮鸦”则用南宋词人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词句“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看来,诗人是把自己的遭遇、性格,跟这些前辈诗人相比拟的。这首词表现了诗人较高的艺术造诣。抒情写景自然而不做作,写景中感情自然流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用典妥切自然而不晦涩,起到了表现深层内涵的作用。【语文卷·2022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元月调考(202201)word版】K0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蝶恋花【清】纳兰性德尽日惊风吹木叶。极目嵯峨,一丈天山雪。去去丁零①愁不绝,那堪客里还伤别。若道客愁容易辍。除是朱颜,不共春销歇。一纸乡书和泪折,红闺此夜团圝月②。【注】①丁零:古代民族名。汉时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②团圝(luán)月:圆月。(1)词的上片的前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赏析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词的上片的前三句描写了整日狂风呼啸、木叶脱光、天山耸立、白雪皑皑的边塞之景。(2分)其作用:渲染一种苍凉的氛围,为后文抒情做铺垫。(2分)解析:前三句涉及的意象有“惊风”“雪”,它们的修饰词语是“尽日”“一丈”,结合语境,展开想象,描绘画面。【思路点拨】这类题的解题思路是:(1)抓住诗歌意象,结合诗歌意境,描绘画面。(2)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2)词的下片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①间接抒情(或借想象情景抒情):运用假设情景类比(或比较、对比、叙议抒情等),行人的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萎。借用朱颜无法常在,来表达自己的羁旅愁苦无法消除之意;(2分)②反客为主(或主客移位、运用想象、移情于彼等)手法,设想闺中人望月思念自己,表达自己对闺中人的思念之情。(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首诗前三句讲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谢。现在朱颜憔悴,春华“销歇”,说明羁旅之愁无法消除。这是间接抒情。【思路点拨】掌握抒情的分类,并了解它们各自特点和作用,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诗歌鉴赏】上片前三句描写边塞之景,这里整日狂风呼啸,木叶尽脱,极目望去,天山山势高峻,积雪盈丈,一片皑皑白色。上片后两句讲作者一步一步地远行,越走越远,都过了远在极边之地的丁零部落,离愁渐浓。下片前三句讲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谢。现在朱颜憔悴,春华“销歇”,说明羁旅之愁无法消除。最后三句为设想之语,意思是写好书信,含着眼泪折起,而此时闺中的人正孤独地对着明月,怀念着“我”这远在天山的人。全词描写了一幅天涯羁旅、游子落拓的凄凉悲伤的景象。46\n【语文卷·2022届浙江省嘉兴一中等五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202212)】K0(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2-24题。(9分)海棠郑谷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注释】①莫愁:莫愁女,古乐府中所传女子,善歌谣。22.诗人捕捉海棠“______”、“______”那种秾丽娇娆的丰姿神采,把花的形态和神韵浮雕般地表现出来。(2分)【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事物形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2分)新著雨、欲开时(每空1分)解析:抓住题干的提示“秾丽”“娇娆”。【思路点拨】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其答题的主要步骤是: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着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第三步:塑造此形象的意义(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作者的某种节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此步骤视具体情况而定)。23.第三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海棠之美?请简要分析。(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4分)侧面烘托的手法。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点出手法2分,分析各1分)解析:先看第三联,判断表现手法“侧面烘托”,再分析语句抓住关键词“懒”“迟”,最后说说表达效果即可。【思路点拨】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准确判定。而如何准确判定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既与你所构建的表达技巧知识网络有关,又与你规范的审题有关,更与你掌握的判定方法有关。这里,有几点须注意:一要立足整体,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二要把握关系,关系即诗文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手法。2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3分)这首诗既赞赏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答对1点2分,答对2点3分)解析: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融在意象之中,“看不足”“羡”表现诗人对海棠的喜爱与赞美。【思路点拨】如何快速、准确地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第一步,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第二步,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第三步,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第四步,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第五步,抓住典型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要熟记笔记和读本上常见意象的内涵。46\n【语文卷·2022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202212)word版】K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癸巳除夕偶成[清]黄景仁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惠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早行[宋]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注】①黄景仁(1749~1783):清乾隆年间诗人,科举屡挫,一生未仕,为生计四方奔波,目睹“盛世”表象下的种种社会疮痍。此诗为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年)作者自安徽归家后所作。②物外:世俗人情之外。③阑干:纵横交错,参差错落。8.郁达夫说黄景仁的诗“语语沉痛,字字辛酸”,这在《癸巳除夕偶成》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体现?请简要赏析。(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诗句以乐景衬哀情,除夕之夜,万家灯火,笑语喧腾,诗人内心却是积郁难排:漂泊之感、命途之悲,更兼对盛世衰象的敏锐感知。这份深沉的忧患和孤独的清醒,在千家欢笑举世沉醉的氛围衬托下,倍显沉痛和辛酸。(共5分,写法2分,分析3分,答“对比”或“反衬”也可)解析:诗人选定的时间是除夕,此时众人皆欢,而作者却感到孤独寂寞。这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积累一些诗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喻、夸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象征(用象征化抽象为具体)、用映衬对比突出形象特征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映衬(正衬、反衬),联想、想象、用典、比拟、借代、互文、通感、双关、反语、反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铺垫、通感、以小见大、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白描等表现技巧。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9.两首诗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景物形象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黄诗中,除夜孤星衬托了诗人的孤寂。千家笑语之时,诗人悄然忧思,无人理解,只得把一颗明星当作知音来痴痴凝望。陈诗中,满天明星衬托了环境的黑暗,显示黎明尚未到来,以此视觉景象点扣题旨,表现诗人出行之早。(共6分,每处分析3分)解析:结合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经历去分析相同意象的不同作用。【思路点拨】描写刻画景物形象,答题时,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第三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诗词鉴赏】《癸巳除夕偶成》46\n除夕之夜,时间在千家万户欢声笑语中慢慢逝去。诗人孤独寂寞,一人站在市桥之上,长时间仰望星空,陷入沉思。《癸巳除夕偶成》这是清代诗人黄景仁的著名诗篇,共有两首,今天赏析的是第一首。癸已:天干地支纪年法,查黄景仁生平,可知这一年是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偶成:偶然有感而作。黄景仁字仲则,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著有《两当轩集》。黄仲则是清代乾隆年间诗人,三十五岁去世,是短命的多才诗人。黄仲则一生贫病交迫,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为了生计,二十岁开始在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漂泊,三十五岁时病死在山西运城。黄仲则短短的三十四年生命,充满悲哀和困顿,却又个性倔强,常常发出不平的感慨。所作诗歌,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情调比较感伤低沉的作品则最能体现其诗文成就。“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漏,沙漏,古代的计时器。物外,世外的意思。除夕之夜,时间在千家万户欢声笑语中慢慢逝去。“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诗人孤独寂寞,一人站在市桥之上,长时间仰望星空,陷入沉思。“立多时”也是黄仲则诗中经常出现的意境,比如《夜读邵先生诗》的“忽得南沙故人纸,一庭春月立多时”,《绮怀》“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湖上杂感》“不见故人闻旧曲,水西楼下立多时”。清代诗人黄景仁的《癸巳除夕偶成》这首诗格调凄凉,写的是对于时间的伤感,只是这样的伤感更近乎忧患,是更深沉的时间伤感。诗人在除夕之夜为什么不欢享天伦之乐,却立在市桥,又要看星多时,作者在想什么?黄景仁在《绮怀》诗中也说:“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到底是什么令诗人彻夜仰望星辰呢?除了身世之感,他是否感到可见的现实之外,似乎酝酿着某种危机正在暗暗向社会袭来,而沉浸在节日欢乐中的人们尚未觉察?这首诗作于1773年,当时正是所谓“康乾盛世”,过了这个“盛世”,清王朝就急剧走下坡路了。作者不是未卜先知,而是居安思危,这正是我们文化传统中可贵的“忧患意识”。《早行》第一句,不说“鸡唱”,不说“晨起”,不说“开门”,不说“整车”或“动征铎”,而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行”得特别“早”,既不是用“未五更”之类的语言说出,又不是用“流萤”、“栖禽”、“渔灯”、“戍火”、“残月”之类来烘托而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驼褐”,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第二句,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星斗阑干分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如“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之类。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终(即所谓“晦日”)的夜晚。此其一。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细致。此其二。更重要的还在于写“明”是为了写“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第三句“寂寞小桥和梦过”,可以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以梦与“寂寞小桥”结合,意象丰满,令人玩索不尽。赶路而作梦,一般不可能是“徒步”。独自骑马,一般也不敢放心地作梦。明乎此,则“寂寞小桥”竟敢“和梦过”,其人在马上,而且有人为他牵马,不言可知。46\n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觉,写寒意袭人,这是耐人寻味的。联系第三句,这“味”也不难寻。过“小桥”还在做梦,说明主人公起得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及至感到有点儿“寒”,才耸耸肩,醒了过来,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驼褐”。睁眼一看,“星斗阑干分外明”,离天亮还远呢!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既进入梦乡,又怎么知道在过桥呢?就因为他骑着马。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在过桥,于是略开睡跟,看见桥是个“小”桥,桥外是“稻”田,又朦朦胧胧,进入半睡眠状态。第一句写感觉,第二句写视觉;三四两句,则视觉、感觉、听觉并写。先听见蹄声响亮,才略开睡眼;“小”桥和“稻”田,当然是看见的。而“稻田深处草虫鸣”,则是“和梦”过“小桥”时听见的。正像从响亮的马蹄声意识到过“桥”一样,“草虫”的鸣声不在桥边、而在“稻田深处”,也是从听觉判断出来的。诗人在这里也用了反衬手法。“寂寞小桥和梦过”,静中有动;“稻田深处草虫鸣”,寂中有声。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静中之动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寂寞”。“寂寞”所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因身外“无人”而引起的孤独感。而“无人”,在这里又表现天色尚“早”。“寂寞”所包含的又一层意思,就是因四周“无声”而引起的寂寥感。而“无声”,在这里也表现天色尚“早”,比齐己《江行晓发》所写的“鸟乱村林迥,人喧水栅横”要“早”得多。这首诗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表现在诗人通过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甚至可以说是“夜行”)图。读者通过“通感”与想象,主人公在马上摇晃,时醒时睡,时而睁眼看地,时而仰首看天,以及凉露湿衣、虫声入梦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都宛然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动或静的一切景物特征,也一一展现眼前。【语文卷·2022届河南省安阳一中等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测试(三)(202212)word版】K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太常引·暮行李齐贤栖鸦去尽远山青。看暝色、入林垌。灯火小于萤,人不见、苔扉半扃。照鞍凉月,满衣白露,系马睡寒厅。今夜候明星剐,又何处、长亭短亭?【注】明星:启明星。8.从这首词的上阕可看出作者的心理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o(5分)答:【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①“栖鸦去尽远山青。看暝色、入林坰”写出了暮色推移的时间变化,体现了作者急于找到宿处的迫切心理;(1分)②“灯火小于萤”一句写出一星灯火使行人感到莫大的安慰和希望;(2分)③“人不见、苔扉半扃”通过住宿处的破败写出了作者的失望心理。(2分)解析:由“题目”推知,诗人傍晚行走于林中,想找到一住宿处,结合诗中关键词,逐层进行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思路点拨】对诗歌主旨情感的把握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要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入手分析;二要从作品描写的关键词入手品味;三要借助于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来分析。9.这首词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o(6分)答:【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①衬托。以“栖鸦”衬托旅途孤寂。(2分)②想象。“又何处、长亭短亭”想象次日即将踏上的漫漫征程。(2分)③借景抒情。以“照鞍凉月,满衣白露,系马睡寒厅”的宿处简陋之景抒发了作者难以入眠时的凄凉酸楚之情。(2分)(如答其他手法且有合理分析亦可酌情给分)解析:考虑这类题要明确手法,结合诗句,表达情感。46\n【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诗词鉴赏】李齐贤,字仲思号益斋高丽人曾任西海道安廉使二十八岁时为忠善王所赏侍从至大都有散曲及词作传世。此诗中,诗人借景抒情,以动静(栖鸦与远山等)结合的表现手法展开此诗,上片起首刻画出黄昏已尽,暝色四合的景象,远处的灯火似比萤光更小,而荒山的屋舍,其实久已无人居住。旅程的艰苦与寂寞,但在此,诗人眼中似乎是另一种享受,是因为他对未来已有了清醒的认识。羁旅征途,荒林寒夜,这一切本是凄凉,而此词写来,却别有一种幽谧闲婉之致。旅程的艰苦与寂寞在词人眼中似乎是另一种享受因为他对未来早已有着清醒的认识又何处?长亭短亭既是写实更蕴涵着深邃的人生哲理。【语文卷·2022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202201)】K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长安夜雨薛逢①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挂玉:喻昂贵的柴米。8.本诗以“忧”贯穿全诗,结合诗句回答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要点:生活的艰辛;(1分)仕途的不顺;(1分)生命的衰老。(1分);结合诗句2分。解析:“心关桂玉”柴米昂贵是作者为生活而忧;“运落风波”是作者为命运的不顺而忧;“志气俱消”“白发新添”是作者为生命的衰老而忧。【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9.首联是如何表现作者百忧缠心的?(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46\n【答案和解析】答案: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1分),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1分),表明忧愁如雨绵绵不绝(1分);运用比喻手法(2分),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1分)。解析:首联中写连绵的阴雨从夜晚持续到了天明,百般忧愁如同野草生长在雨中。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又将百忧比喻为雨中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与纷杂。【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掌握诗歌鉴赏常用的表现手法,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诗词鉴赏】薛逢,字陶臣,蒲洲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进士。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旧唐书》卷一九零,《新唐书》卷二零三皆有传。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抒发了生活的艰辛;命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首联通过描写和比喻表现了作者的百忧缠心。颈联从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又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此诗妙就妙在借物抒情的深厚功底,而且可以体会出诗人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感叹,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伤。诗人借此诗抒怀,表达对时政的不满,以及对自己不能尽力抱负的伤感。【语文卷·2022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联考(202201)】K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小题。长安春望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8.“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答案和解析】答案:闲,意为悠闲、自在,(2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1分)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愁苦。(1分)解析:解答这类题:①解释“闲”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9.诗中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思乡;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③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④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46\n解析:抓住关键词“望”“何日到”可体现出思乡之情;结合注释和尾联,可体现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诗词鉴赏】此诗首联“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泛指京城。“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大历十才子”擅长描写细微的心理情态。(《小澥草堂杂论诗》)他们伤时感乱的情绪,常通过“醉”和“梦”表现出来,像“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别后依依寒梦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送冷朝阳还上元》),“宿蒲有归梦,愁猿莫夜鸣”(钱起《早下江宁》)等等。他们写醉,是因为清醒时感到痛苦而无奈,只有在醉中才会稍微得到解脱。写“梦”,是感到时代动乱,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中含情。“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沈德潜说“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确实如此。金圣叹批后两联(后解)云:“‘川原’七字中有无数亲故,‘宫阙’七字中止夕阳一人。‘谁’便是无数亲故也,‘独’便是夕阳一人也。不知唐诗(之)人,谓五六只是写景。”(《金圣叹选批唐诗》)认为五六句不是纯粹写景,而与七八句的抒情密切关联,分析得相当精辟、透彻。这首诗中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之情。诗体现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沈德潜《唐诗别裁》用这首诗作例子,将大历诗与盛唐诗进行了一番比较:“诗贵一语百媚,大历十子是也,尤贵一语百情,少陵摩诘是也。”并说这首《长安春望》“夷犹绰约,风致天然”。这种“阴柔之美”,主要表现在诗中浓重的悲哀情绪。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读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这正是阴柔美的表现。姚鼐《复鲁絜非书》论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云:“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所谓“如叹”“如有思”“如悲”的阴柔这美,正是《长安春望》及“十才子”许多诗篇审美特征的概括。46\n【语文卷·2022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202212)word版】K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思佳客吴文英迷蝶无踪晓梦沉,寒香深闭小庭心。欲知湖上春多少,但看楼前柳浅深。愁自遣,酒孤斟。一帘芳景燕同吟。杏花宜带斜阳看,几阵东风晚又阴。8.词中“迷蝶无踪晓梦沉”一句是什么意思?所用典故出自何处?(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关键句的含义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迷蝶无踪晓梦沉”,写清晨梦醒之后,梦中的情景已消逝无踪。但词人却沉迷于梦中,难以自拔。(3分)所用乃是《庄子·齐物论》庄周化蝶的典故。(2分)解析:“迷蝶无踪晓梦沉”,写早晨梦醒之后,梦中情况逝无踪,用的是《庄子,齐物论》庄周化蝶的典故。它的本义是说世事与梦境的真幻,颠倒难分,两者都不值得执着看待。但后人又把这则故事与《庄子,至乐》写他丧妻时鼓盆而歌,不表示悲哀的故事联系起来,猜想庄子大概也把丧妻看成作梦,所以悼亡作品,也常用到化蝶、梦蝶的典故,例如李商隐《锦瑟》的“庄生晓梦迷蝴蝶”句,不少人主张是悼亡之作。文英这句词,表面是写梦,深一层是以梦隐喻过去的经历,联系他的生平看,又似乎包含对亡妾的思念。虽说“无踪”,毕竟入梦;梦由想生,何能真正地忘却?既然如此,则梦醒后并不是适意如庄周,而是深怀思旧的惆怅,细味“沉”字,其情可见。【思路点拨】①品读诗句,明确诗句内容。联想与想象,由眼前之景到心中之景。点明作用。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抓住突出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②按题目的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答案。9.简析这首词下片的抒情方式。(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2分)“愁自遣,酒孤斟”,直接抒情,也点出“愁”“孤”。作者孤愁无法排除,只好借酒消愁(2分)。“杏花宜带斜阳看,几阵东风晓又阴”两句借景抒情,词人在凄冷低迷中盼望杏花映着斜阳,能给人带来一点绚丽之色,带来一丝温暖的春意,谁又知天不作美,吹来几阵东风,偏把阳光吹走,使黄昏依然阴沉。(2分)解析:“愁自遣,酒孤斟”,全词直接抒情的,也只有这两句,到这里才点出“愁”字,点出“孤”字。作者这时的孤愁既无法排除,那么这里的“斟”与“遣”,也无非是强自支持、强自消解而已。下句的“一帘芳景”继续写春,“燕同吟”继续写孤寂。与燕同吟,则暗谓有伴比无伴更悲。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写法,不无相同之处,二者都是正面的情况起反面的作用;所不同的是,“蝉噪”、“鸟鸣”可能是写实,“燕吟”只能是设想。“杏花宜带斜阳看,几阵东风晚又阴。”在凄冷低迷中盼望杏花映着斜阳,能给人带来一点绚丽之色,带来一丝温暖的春意,谁又知天不作美,吹来几阵东风,偏把阳光吹走,使黄昏依然阴沉。这会起什么作用?对作者的心境会有什么影响?词至此结束,虽都没有明白说出;但读者联系上下文,自可体会得到。【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首先了解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2.间接抒情(1)因事抒情(2)借景抒情,(3)托物言志(4)咏史抒怀。接下来了解各自特点,结合诗歌,对号入座。【诗歌鉴赏】这首词是作者居于杭州时所作,有怀人之意。从词的内容看,应当是作于杭州姬妾辞世之后。46\n上片,“迷蝶无踪晓梦沉”,写清晨梦醒之后,梦中的情景已消逝无踪。所用乃是《庄子·齐物论》庄周化蝶的典故。它的本义是说世事与梦境的真幻,颠倒难分,两者本都不值得执着看待。但后人又把这则故事与《庄子·至乐》中写他丧妻时鼓盆而歌,不表示悲哀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猜想庄子大概也把丧妻看成作梦,所以悼念亡妾的作品,也常用到化蝶、梦蝶的典故。文英这句词,表面是写梦,其深层却是以梦隐喻过去的经历;联系他的生平来看,又似包含着对亡妾的思念。虽说“无踪”,毕竟入梦;梦由思生,又怎能真正地忘却?既然如此,则梦醒后并不会适意如庄周,而是深怀思旧的惆怅,细味“沉”字,其情自见。“寒香深闭小庭心”。寒香,当指春寒之时尚未谢尽的梅花,或兼指下片提到的逢春先开的杏花。人既惆怅,对着“深闭小庭心”的“寒香”,自然不会是赏心乐事,而是触景伤怀,“寒”不是透着凄冷,“深闭”不是透着孤寂么?这时候由“小庭”而想到西湖,由“寒香”而及于新柳,觉得春光尚浅,而寒意犹浓,西湖上的杨柳,应该也是初舒嫩条,翠色未深,因而游人应该也还不多。那么,在小庭中虽感孤寂、凄冷,但若到湖上去游玩,也未必就能看到秾丽之景,享受热闹、温暖之乐了。“欲知湖上春多少,但看楼前柳浅深。”当然不是要由柳浅而判断春少,而是要由春少来表现人之心境的凄冷情绪,所以这两句结束得轻倩、婉转而有味。下片的“愁自遣,酒孤斟”,全词直接抒情的,也只有这两句,到这里才点出“愁”字,点出“孤”字。作者这时的孤愁既无法排除,那么这里的“斟”与“遣”,也无非是强自支持、强自消解而已。下句的“一帘芳景”继续写春,“燕同吟”继续写孤寂。与燕同吟,则暗谓有伴比无伴更悲。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写法,不无相同之处,二者都是正面的情况起反面的作用;所不同的是,“蝉噪”、“鸟鸣”可能是写实,“燕吟”只能是设想。“杏花宜带斜阳看,几阵东风晚又阴。”在凄冷低迷中盼望杏花映着斜阳,能给人带来一点绚丽之色,带来一丝温暖的春意,谁又知天不作美,吹来几阵东风,偏把阳光吹走,使黄昏依然阴沉。这会起什么作用?对作者的心境会有什么影响?词至此结束,虽都没有明白说出;但读者联系上下文,自可体会得到。前人常把吴文英的词作看成是与以姜夔为代表的“清空”词相对立的“实质”词的代表。吴文英的慢词,有一些确有辞藻堆垛,雕琢过甚之嫌。但这首《思佳客》,读来却颇感闲淡婉约,在很大程度上与“清空”词的笔法有一致之处,可见梦窗词的风格在统一中也是有着多样性的。【语文卷·2022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五调考试(202212)word版】K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岭南江行④柳宗元瘴江②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山腹雨睛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射工③巧伺游人影,飓母④偏惊旅客船。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注】①此诗作于元和十年,作者因谗被贬柳州。②瘴江:古时认为岭南地区多有瘴疠之气,因而称这里的江河为瘴江。③射工:即蜮,古代相传有一种能含沙射影的动物。④飓母:飓风来临前天空出现的一种云气。8.请简要分析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四种意象的共同内涵。(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意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诗中借岭南的特异风物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反映出当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3分)也用象征的手法含蓄地抒写了自己被贬后政治处境的险恶。(2分)46\n解析:这是岭南的特异风物,结合注释,分析环境特点;点明手法,结合作者身世去回答这些意象的作用。【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只有在感知并领悟意象的基础上才能把握诗歌内容,进入诗歌意境,感知诗人情感,领会诗歌主旨。9.请比较“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两句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不同点:柳诗意志不消沉,情感不低回,欲趁暮年有所奋发;(3分)苏词从“故国神游”跌入现实,自感苍老无为,壮怀莫酬,思绪深沉,自伤自叹。(3分)解析: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经历先概括出两首诗的情感,然后再从中找出它们的不同。【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诗词赏析】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进入今广西以后赴任柳州刺史的旅途之中。当时作者因谗被贬柳州,溯湘江进入岭南,继续乘船经灵渠入岭南水系到达柳州刺史任所。这首诗的大意是:江水南去隐入那茫茫云烟,遍地黄茅的尽头便是海边。雨过天晴山腰间大象出没,阳光灼热潭水里水蛭浮现。射工阴险地窥伺行人身影,飓母不时地惊扰旅客舟船。从今后忧虑之事何止一桩,哪容我衰老之身再挨几年!此诗写出了岭南的特异风物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飓母,曲折地反映出当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同时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发出了“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的感慨,蕴含着对未来的忧虑之情,表示不能坐待时光的流逝,要在柳州刺史任内为治理地方有所建树。诗中“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两句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都提到“华发”,但情感有所不同。从两者相比较可知,此诗意志并不消沉,情感并不低回,作者有欲趁暮年有所奋发之意。对于此诗,众人纷说不止,《木天禁语》:三字栋梁。《唐诗鼓吹注解》:此叙岭南风物异于中国,寓迁谪之愁也。言瘴江向南,直抵云烟之际,一望皆是海边矣。雨晴则象出,日暖则蛟游,射工之伺影,飓母之惊人,皆南方风物之异者。是以所愁非一端,而华发不待流年耳。《初白庵诗评》:律诗掇拾碎细,品格便不能高,若入老杜手,别有熔铸炉鞲之妙,岂背屑屑为此?虚谷谓柳州五章比杜尤工一言,以为不知览者,母为所惑可也。《唐诗别裁》:中二联俱写风土之异,不分浅深。《一瓢诗话》:诗有通首贯看者,不可拘泥一偏。如柳河东《岭南郊行》一首之中,瘴江、黄茆、侮边、象迹、蛟涎、射工、飓母,重见叠出,岂复成诗?殊不知第七句云:“从此忧来非一事。”以见谪居之所,如是种种,非复人境,遂不觉其重见叠出,反若必应如此之重见叠出者也。《瀛奎律髓汇评》:纪昀:虽亦写眼前现景,而较元、白所叙风上,有仙凡之别,此由骨韵之不同。五、六旧说借比小人,殊穿凿。许印芳:五、六果有忧谗畏讥之意,旧说不为穿凿。[46\n【语文卷·2022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12月调研考试(202212)】K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入朝洛堤步月上官仪①脉脉广川②流,驱马历长洲③。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月夜刘方平④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注】①上官仪(约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本诗是作者宰相(661—663)任上所作。②“广川”指洛水。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③“长洲”指洛堤。洛堤是官道,路面铺沙,以便车马通行,故喻称“长洲”。④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终生未仕。8.刘诗的后两句描写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5分)①描写春夜风光,营造了清新静谧的意境。(2分)②动静结合,静中有动,以动显静,静谧的月夜的虫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初春的虫子也许还很稀少,但是诗人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虫声是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也令人油然生发出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2分)③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1分)解析:回答此题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再现画面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意象“春”“虫”“绿窗纱”,关键词语“偏知”“暖”“新透”来分析;先理解句意,再说说效果、好处。【思路点拨】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注意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9.两首诗都写到“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月”下之情?(6分)【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6分)①两首诗都写到“月”,但上官诗充溢着显扬之气,流露出作者春风得意,倨傲、自荣的情态。刘诗表达了初春喜悦的心情。(2分)②上官诗写的是秋天清晨,虽明月高悬,但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表现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诗人得势当权、执政治世的气魄。(2分)③刘诗从视觉角度描写初春的月夜之美。夜深人静,皓月西斜,将如水的清辉洒向大地,照到了地上人家的半边庭院,描写春夜的静谧风光。(2分)解析:回答本题先审诗歌,找能体现词人情感的语句、意象等,抓住“鹊飞”“蝉噪”“更深”“半人家”。对诗歌情感的概括要建立在对全诗的理解上,要联系诗歌的背景,注意注释的提示作用。【思路点拨】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一要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二要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三要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四要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五要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46\n【语文卷·2022届河北省唐山一中等五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202201)】K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茶瓶儿(宋代)李元膺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①。歌罢花如雨。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回首青门②路。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注:①《金缕》即《金缕衣》,是一首曲调柔媚的歌曲。②青门:古长安城门名。8.这首词上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答:【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上片勾勒了一个娴静妩媚而善歌的女性形象(2分)。春深时节,海棠花下,女子轻歌慢吟,曲调柔美,歌罢落红点点,点缀在翠衣上(2分)。春景的美丽烘托了女子的美好(1分)。(补充说明:形象特点答“善歌”1分,娴静、妩媚、沉静、娴雅、柔美、静美等意思相近的词均可得1分)解析:本题的答题范围是上片。首先要概括出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女性形象),然后再概括其特点(娴静妩媚而善歌的),最后要结合诗句分析。【思路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9.请从虚实的角度对全词进行赏析。(6分)答:【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①上片是虚写(1分)。写去年此时在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女子,女子在花下浅吟低唱,与海棠花融为一体,美丽非凡(1分)。②下片是实写(1分)。词人写眼前景物,感叹物是人非,回看通向都城的大道,红英乱落,飞絮满天,像是要追寻着东风远去(1分)。③本词虚实结合(1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昔日情人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逝去的叹惋(1分)。(分析语句意思相近即可)解析:上片诗人回忆去年此时在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女子,女子在花下浅吟低唱,与海棠花融为一体,美丽非凡,是虚写;下片是写眼前景色感叹物是人非,虚实结合。【思路点拨】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诗词鉴赏】这首词讲了一个类似于“人面桃花”的故事。虽为悼亡词,但含蓄不露,不加点破,更见风致。词的上片写去年此时,在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一位女子。正值春深似海,海棠花开,姿影绰约。那位女子在花下,浅吟低唱,其风韵体态,与海棠花融为一体,艳丽非凡。《金缕衣》,当时流行的一支曲子。上片意境静中见动,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娴静妩媚而善歌的女性形象。下片写今日此时重寻去年踪迹,同是那庭院深处,海棠花下,飞花片片,然而那位脉脉含情,风姿飘逸的佳人却已“人面不知何处去”了。“携手处”即是去年相会的地方,如今物是人非,美妙的春光只能使词人感到无限怅惘。46\n接下来,词人将笔轻轻宕开,去写眼前景物。回看通向都城的大道,红英乱落,飞絮满天,象是要追逐着骀荡的东风远去。这些景物,都大可寻味。落红之飘零,杨花之飞舞,历来都是诗人歌咏的对象。而且,那“乱红飞絮”,也令人联想一去不返的青春岁月,连同那梦一般温馨的回忆,都随着春光远去了。这里词人以写景代替了抒情,而情在景中,词意含蓄深蕴耐人深味。关于这首词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冷斋夜话》说:李元膺丧妻,作《茶瓶儿》词,寻亦卒。盖谓词人虚构了一个传奇般的“人面桃花”式的故事,寄寓了对亡妻的悼念与人去楼空的哀怨。这类传奇虽未必确有其事,但词人真挚深婉之情却是词中真味。【语文卷·2022届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三1月月考(202201)】K010.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曾几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①曾几,南宋诗人。此诗作于作者新任浙西提刑。(1)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D。【答案解析】答案:“润”浸润、滋润;“润”字不仅传出那种浸透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适感、清凉感,而且传达出久旱逢甘霖后心理上的熨贴感、喜悦感。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把“润”字的意思解释出来,然后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分析“润”字所起的作用,然后整合作答。【思路点拨】这类题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诗题中的“喜”的。(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D。【答案解析】答案:①首联通过描写夜感霖雨突降带来的凉爽,表现惊喜;②颔联直接点“喜”,为溪流因这场雨而水足高兴;③颈联,诗人想像庄稼因这场雨而长势更好,觉得特别开心,连雨打桐叶声也变成了最美妙的音乐;④以“我”之欣舞衬托广大农民因这场甘霖及时来到而生的狂喜之情。解析:首联写霖雨突降带来凉爽,表现惊喜;颔联直接点“喜”,颈联是诗人因想像而喜,尾联是以“我”之欣舞衬托农民的狂喜。【思路点拨】诗题中的“喜”,可以通过对诗歌各联加以分析,然后再从中提炼作答。(3)你是怎样理解诗人的喜雨情怀的?请简要说明。(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评价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D。【答案解析】答案:夜遭雨淋,诗人不因自己“房漏”、“床湿”而苦恼,反而惊喜于它对于庄稼对农民的及时,作为封建士大夫,这种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情怀无疑是高尚的、尤其难能可贵的。46\n解析: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夏秋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忽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作者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联系这个背景,不难看出此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该结合全诗,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诗人的不担忧自己的境遇,心系百姓的感情,另一方面要对诗人的这种感情进行评价。【语文卷·2022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12月)(202212)】K010.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作答。(10分)水龙吟【宋】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容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①。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②,泪流如雨。【注】本诗写于金兵南下,作者初离洛阳,由水路南行之时。①孙郎良苦:三国时吴主孙皓闻晋军沿江来犯,遂以铁索横江拒敌,惜为晋人所破。此处暗喻宋为金所迫局面。②梁父:即梁甫吟,乐府歌曲。《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时,好为梁甫吟。(1)分析“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所描绘的景象和抒发的感情。(2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描绘了天地高远,云垂欲雨;江面空阔,波滚浪翻的景象,暗示了诗人的郁闷和茫然之感。解析:抓住诗中意象,“云屯”“水府”,“涛”“九江”,分析作者情感。【思路点拨】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2)本词下阕有两处用典,请具体分析。(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说诸葛亮奇谋报国,仍然不免,隐喻自己虽有才干却难有施展的机会。写东吴败亡的历史教训:虽然凭借长江天险,铁锁横江。但是未能挡住王濬的战舰,隐约表现出对南宋小朝廷的担忧。46\n解析:词人早年敦品励行,不求仕进。在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之前,朝廷曾征召他到京城,拟授以学官,他坚辞不就,自我表白说:“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非所愿也。”(《宋史·文苑传》)他满足于诗酒清狂,徜徉山水的隐逸生活:“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漫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敕,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鹧鸪天》)这就很形象地描绘了他疏狂懒漫,傲视王侯,不求爵禄,不受羁绊的性格。现在当他身遭丧乱,落拓南逃的时候,回忆起过去那种令人神往的隐逸生活,犹如南柯一梦。真是“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朱敦儒《临江仙》)梦醒得如此快,觉来无处追寻。他对过去隐逸生活的向往,其意义不在隐逸生活本身,而在于他的隐逸生活带有时代特色。封建时代,文人要隐居,必须有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朱敦儒隐居伊、嵩时,北宋社会呈现出来的尽管是一片虚假的太平景象,但毕竟还能保住中原,人民生活基本安定,比朱敦儒写作这首词的时候所过的流离转徙生活要好得多。所以朱敦儒对过去隐居伊、嵩生活的怀念,其实质是希望赶走金兵,恢复中原,回到以前的那个时代去,是爱国家、爱民族的表现。【思路点拨】诗人在作品中用典,肯定有其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目的就在于借典抒怀、借古喻今。因此,鉴赏古诗中的用典,首先要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其次要了解它和诗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密切关系,明确用典的作用。答题时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找出诗词中用典的地方,2.对典故进行具体分析,3.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3)“泪”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简析上述两词中“泪”的意象与本词“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有何不同?(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赏析诗歌的意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本词是对国家不幸的痛苦和回天无力的无奈;《雨铃霖》是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深情;《水龙吟》是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无知己得不到同情、慰藉的孤独寂寞悲怆愤慨。解析: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分析“泪”在两首诗中的不同作用。【思路点拨】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这时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分析时,逐句抓住景物形象进行概括,后结合意象整体感知意境即可。作用主要从借景抒情、衬托等方面思考。【诗词鉴赏】朱敦儒的词,从题材和内容看,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写他早期的清狂生活和闲适心情的,另一类是写他忧国伤时,抚今思昔的。这首《水龙吟》就是属于他后一类作品的代表之一。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南侵,洛阳、汴京一带,均遭兵燹。不久,汴京沦陷。朱敦儒携家南逃,先到淮海地区,后渡江至金陵。又从金陵沿江而上,到达江西。再由江西南下广东,避乱南雄(今广东南雄县)。这首词具体写作年月虽不可考,但从词的内容看,似是他离开淮海,沿江东下金陵时所作。词一开始就以雄健之笔描绘了一个开阔的水面境界:放船千里,凌波破浪,烟波浩淼。“略为吴山留顾”,从侧面点明他此次离开汴洛一带南来,不是为了“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孟浩然《自洛之越》)。对明媚的吴中山水,他只是略为留顾而已。潜台词是说,他此次离乡背井,实在是因强敌入侵,迫不得已。“云屯”三句写长江水势。水府,本为星宿名,主水之官,此处借指水。“九”,泛指多数。“九江”,指长江汇合众流,浩浩荡荡,千里东流。境界何等旷远。然而这旷远的境界并未使作者襟怀开阔,反而“北客”一句转出个人身世之感。国步艰难,一身漂泊,“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朱敦儒《水调歌头》)“壮志未酬”,“此生老矣!”(朱敦儒《雨中花》)表现了一位爱国词人的忧愤,不是一般文人的叹老嗟卑,而是与国家兴废、民族存亡息息相关的。这正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崇高处。46\n下文由一“念”字领起,将生活镜头拉回到作者早年在洛阳隐居的时代。伊、嵩,指洛阳附近的伊阙、嵩山,这里代指洛阳一带。巢、由,指唐尧时的著名隐士许由、巢父,这里代指作者在洛阳隐居时的朋友。词人早年敦品励行,不求仕进。在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之前,朝廷曾征召他到京城,拟授以学官,他坚辞不就,自我表白说:“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非所愿也。”(《宋史·文苑传》)他满足于诗酒清狂,徜徉山水的隐逸生活:“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漫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敕,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鹧鸪天》)这就很形象地描绘了他疏狂懒漫,傲视王侯,不求爵禄,不受羁绊的性格。现在当他身遭丧乱,落拓南逃的时候,回忆起过去那种令人神往的隐逸生活,犹如南柯一梦。真是“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朱敦儒《临江仙》)梦醒得如此快,觉来无处追寻。他对过去隐逸生活的向往,其意义不在隐逸生活本身,而在于他的隐逸生活带有时代特色。封建时代,文人要隐居,必须有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朱敦儒隐居伊、嵩时,北宋社会呈现出来的尽管是一片虚假的太平景象,但毕竟还能保住中原,人民生活基本安定,比朱敦儒写作这首词的时候所过的流离转徙生活要好得多。所以朱敦儒对过去隐居伊、嵩生活的怀念,其实质是希望赶走金兵,恢复中原,回到以前的那个时代去,是爱国家、爱民族的表现。正是这种国家民族之爱,所以下片一开始作者就站在爱国家、爱民族的高度,当此凌波南下之时,北望中原,痛感妖氛未扫,不禁发出了对英雄的渴求和呼唤。渴望有英雄出来扫净妖氛,恢复中原。上下两片,意脉相连。当时并非没有英雄。宗泽、李纲都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都为投降派所阻。或忧愤成疾而死,或连遭排挤贬斥,无一得志。他想到眼前放船千里的地方,也正是三国时,蜀吴联军抗曹的故地。当年诸葛亮何等英雄,奇谋报国,指挥若定。因后主懦弱,佞臣误国,终于“尘昏白羽”,大业未成。隐喻自己也和其他英雄一样,虽有“壮心”,无奈“奇谋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心情,他在《苏幕遮》词中也曾表示过:“有奇才,无用处,壮节飘零,受尽人间苦。”进而由眼前的地域特点和国家形势联想到西晋灭吴的历史事实。当年吴主孙皓倚仗长江天险,以铁锁横江设防,仍然阻挡不住西晋大将王浚的楼船,锦帆冲浪,铁锁销熔,终于“一片降幡出石头”,“孙郎良苦”。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鉴古观今,作者在词中流露出对象东吴一样偏安江左的南宋小朝廷前途的担忧。下文“但”字一转,结束上文的论史,转入到以抒情作结。词人救亡有志,报国无门,他忧愤得敲打着船桨,作为击节,象诸葛亮那样唱着“梁父吟”,心潮激荡,“泪流如雨”,无可奈何。一位爱国词人的一腔忠义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而词情至此,也达到高潮。词以放船凌波开始,通过江上风光的描写拓开境界,抚今怀古,将叙事、抒情、议论有机地组合起来,将个人身世之感与对国家民族的深情挚爱融为一体,风格豪放悲壮。【语文卷·2022届江苏省南通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2211)】K0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天末怀李白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注]:本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至德二载(757)李白因参与李璘军事行动系浔阳狱,次年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1)请分析首联在诗中的作用。(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关键句作用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奠定了全诗悲愁的情感基调(2分),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关心和思念(1分)。解析:诗歌开头句的作用往往为下文打下伏笔,奠定感情基础。解答本题,从两个方面去回答,一是从结构上,二是从内容上。【思路点拨】一首诗作中,诗人往往通过对部分诗句的省略、倒装、意象罗列等手法来表达诗歌的主题和自己的情感。这些诗句便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应当仔细去玩味推敲。(2)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又有人说:“赠字说得精神,若用予字,则浅矣。”请作简析。(4分)46\n【知识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用“予”用“吊”只写出同情(2分),用“赠”才能写出李白和屈原同冤(2分)。解析:“予”给予,感情平淡;“吊”安慰,与原诗情感不符;“赠”这里有对屈原的赞美,同时也有对屈原冤情的控诉。【思路点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从诗歌的整体去看,或结合背景,或逐联分析概括作者的情感倾向。后根据分析逐条整理概括。(3)“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为何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关键句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通过形象的比喻手法,富有情感的议论,(2分)高度概括了自古以来才华出众者命途多舛的历史事实,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2分)解析:①品读诗句,明确诗句内容。②明确手法。③点明作用。【思路点拨】①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②抓住突出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③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④按题目的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答案。【诗词鉴赏】李白于至德二载(757),因永王之罪受牵连,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还。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作此诗,眷怀李白,设想他当路经汨罗,因而以屈原喻之。其实,此时李已遇赦,泛舟洞庭了。因凉风而念故友,望秋雁而怀思。文人相重,末路相亲,跃然纸上。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46\n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欲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语文卷·2022届山东省日照市日照一中高三12月校际联合检测(202212)】K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去蜀杜甫五载客蜀郡①,一年居梓州。如何②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注】①蜀郡,成都。②如何,岂料。(1)简要分析“白鸥”意象的作用。(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意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以“白鸥”自喻,(1分)写自己像江上白鸥一样飘泊、无依;(2分)营造一种凄清、伤感的意境。(1分)(4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先理解“白鸥”这一意象的特点,即在江上飘泊,无依无靠,结合作者身世,分析“白鸥”在这里的作用。【思路点拨】答题时,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第三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2)“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主旨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国家安危自有大臣负责,自己何必老泪长流!(1分)既有对自己的宽慰,(1分)又表达出位卑忧国的情怀。(2分)(4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结合诗的意境深入分析作者情感。【思路点拨】对诗歌主旨情感的把握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要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入手分析;二要从作品描写的关键词入手品味;三要借助于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来分析;还要注意掌握常用的诗词鉴赏术语,如用来描述思想情感的就有清新脱俗、寂寞孤独、忧愁伤感、恬淡闲适等。【诗词鉴赏】首联“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蜀,广义指四川,此诗专指成都,这句诗是说诗人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一年还是在梓州(四川三台)度过的。次联说:当前到处兵荒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潇湘作客呢?这是以设问的语气表达难言的隐衷,是问自己,也是问一切关心他的亲友。言下之意是自己是知道时局如此纷乱不宜远行的,表隐衷而出以设问,无奈与愤激之情自见。在严武当政时期,为了照顾诗人贫困生活,曾表荐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诗人性忠直难被群僚所容,时受讥讽,因此不久坚决辞职归草堂。严武在世时尚且如此,此诗他人亡职歇,更待不下去了。暗示此去原非本意乃是迫不得已。46\n“潇湘”,是湖南两条重要河流,此泛指湖南地区。诗人前往,因为那边有可以投靠的亲友故旧,如舅父崔伟,朋友韦之晋、裴虬等人。三联说,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头上发丝已由白转黄,表明身衰体弱之极;而展望此去前程,又是那么渺茫难测,只能以抱病残生象江上白鸥一样到处飘泊了。这是在去意已决之后,抚今追昔的感慨,“去蜀”之举更显其悲。困苦生涯,莫此为甚,不能不悲愤交集,“黄发”、“白鸥”联成对仗,表示行廉志洁如故,决不肯为穷困改节。由此结出尾联的反语。尾联说: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表面是在负气说话自我解脱,其实是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明知这班肉食鄙夫只会以权谋私,承担不起国家顶梁柱的重任,而自己“致君尧舜”的理想久遭扼杀,国之将覆,不能不悲。寄忠诚忧国之思于愤激言辞之内,感人的力度更见强烈。清人蒋士铨有诗赞杜甫云:“独向乱离忧社稷,直将歌哭老风尘。”《南池杜少陵祠堂》指的正是这位诗圣的高尚情操。此诗尾联用激切语言所寄托的深于忧患不忘国难的赤诚丹心,更是一篇精髓所在。【语文卷·2022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202211)】K01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题扬州禅智寺①杜 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注:①唐文宗开成二年,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得知消息,即携眼医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前两联写景的特点。(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①以动衬静。(1分)“雨过一蝉躁”,是说秋雨过后,蝉的叫声嘶哑而聒噪,用“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幽静。(1分)②从视觉角度(或视听结合)写景。(1分)“飘萧松桂秋”是指诗人看到在风中摇摆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青苔满阶砌”是说诗人看到寺中的台阶上长满青苔,“满”字写出了青苔之多之厚,暗示了寺内的空寂人稀。(1分)解析:掌握诗歌常见的写景特点,可从多个方面去分析。【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尾联。(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关键句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尾联用了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的手法。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2分)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2分)解析:解答本题需要①明确手法,②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思路点拨】1.品读诗句,明确诗句内容。联想与想象,由眼前之景到心中之景。点明作用。46\n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抓住突出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2.按题目的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答案。【语文卷·2022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期末大联考(202201)】K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8.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抒发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答:【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这首诗以一位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表明与丈夫分隔距离之远;“相去日已远”说明分别时间之长;“思君令人老”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解析:抓住主要诗句“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思君令人老”,进行分析。(每点2分,内容和情感各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答:【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示例:①比兴手法。“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两句用比兴手法,表面上说明物尚有情的现象,在过渡的同时也暗指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②比喻。“浮云蔽白日”以“浮云”“白日”为喻,揣度游子的境况,把担忧而又悲苦的一心情刻画得委婉含蓄。③细致的描写。“万余里”极写分隔距离之远,“衣带日已缓”一句以衣带宽松、容颜憔悴来写思妇的极度思念。“岁月忽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时间飞逝,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去的迟暮之感。④用典。“弃捐勿复道”暗引汉乐府《怨歌行》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一句,意为假如你真的抛弃了我,我就不想提这件事了,因为提了不但没有任何用处,反而会增加自己的悲伤。(任意写出一种手法即可。手法2分,分析2分。答其他内容,如合于诗作实际且言之成理,均可参照评分)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先明确手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46\n【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需要注意: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诗词鉴赏】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这首诗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相去万余里”。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衣带日渐宽松,是因为人日益消瘦,不说人渐瘦而说带渐缓,久别与长期相思之苦都用暗示表达出来。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有后人的旷世同情和深深惋叹。诗中出现了两次“相去”。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二句写思妇因相思之深而产生的疑虑。含蓄的描写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文化教养。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此二句又承上“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更进一步写久别与相思之苦。“岁月”,指时间。“忽已晚”,言时间过得快。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坐愁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46\n【语文卷·2022届安徽省屯溪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202212)】K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8分)小重山【注】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此诗作于秦桧任宰相时。朝廷为求和,解除岳飞兵权。8.首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景物形象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首句以动衬静描写了一幅静谧的深秋夜景图。(2分)首句起兴,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为下文抒情做铺垫。(2分)解析:本题是形象类鉴赏题。题干设置指向性强,答题范围交代清楚,审题要求不高。难度不高。至于作用的问题属于知识结构考查。【思路点拨】这道题,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翻译重组词句。只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把描写的景象有次序的重现出来就可以了,最后不忘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一般是季节+时令+物象(人物)活动+画面(图卷);第二问,开头的景色描写,一般有三个作用:一,创设(营造)一个意境(氛围);二、为抒情主人公(诗词中人物)出场提供背景(时间、地点);三、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又细分为景中含情和乐景衬哀(哀景写乐)9.你认为“欲将心事付瑶琴”中的“心事”有那些?请结合诗词略作分析。(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1)心念中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情(2)遭人陷害,赋闲在家的无奈之情(3)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4)对奸臣当道,苟且偷安的愤恨之情(5)知己甚少,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情(任意答出四点即可,每点1分)解析:结合作者得经历和写作背景去分析本诗,抓住关键诗句进行阐述。“惊回千里梦”,表明作者心念中原;“白首为功名”,表明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旧山松竹老,阻归程”,表明作者对奸臣当道,苟且偷安的愤恨之情;“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表明作者知己甚少,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情。【思路点拨】解答本题: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诗词鉴赏】此词作于约绍兴八年(1138年),七月南宋向金屈膝求和之后,岳飞虽极力反对,但因奸臣当道,朝廷仍是订签条约。因为日有所思,夜里就有所梦。因为担心家人,担心千里之外的国土,是夜回到中原的好梦却被蟋蟀的叫声惊醒了。这时的周遭万籁俱寂,正是三更时分,也就是现在的清晨三四点钟。岳飞心思重重,披衣起来,此时不仅环境清静,更是月色撩人。因为心中装填着国事,难已再寝,沿着廊阶前徘徊思虑。至如此,通过词的前两句,了了数字,概括了作者从梦醒时分,月夜环境,再到重重心思,字字皆含意境,笔笔环绕心情,无不体现出岳飞精忠报国的忠心,日不食、夜不寝的事实来。岳飞如此担心,如此忧虑,正是愁闷的结果。想到远处的家乡被金兵占领,北方又传来入侵的消息,作为挂帅的将领,不能救亲人于危难,不能援助国家于水火之中,一种难能排泄的压力和苦痛积压在心头,教人痛不欲生。46\n千里道路,万般阻隔。结合多少年来南征北战的出生入死,到现在朝廷的软弱无能,一种对比下的消极令他不仅感到愤慨,更是无可奈何的伤心。想到自己为国为民,屡建战功,直到白发两鬓,忠心如此时这半空中的明月一样清澈可见,只是较于求和的朝廷,比及自己想要收复中原的雄心,似乎形成了有力的撞击和对比。想到自己即使奋不顾身,忠贞不屈,何处又能得到朝廷的支持?自己一腔热血,满怀壮志,却得不到共同的认可,这其中多少难言之隐,又有谁个知晓?词人对月感叹,心胸烦闷,无不感伤。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千年之后,我们重读岳飞这首《小重山》,如获明月之夜,我们仰首对月,静听耳边寒蛩鸣叫,想到外寇入侵、战火纷飞,家人离落失守,何处会有心情入寝?正是透过岳飞这首《小重山》,我们不仅能感受得到战争的残酷,更是能体现到一个热血军人的爱国之情,透过他居安思危的心情,我们不禁又看到了一位舍家事而国家的将帅,在轮回的精灵明月下感叹的情景。岳飞一生戎马生涯、戍守边疆。此时夜深人静之际,想到自己忠心耿耿,却听到的是求和的消息,这种消极和软弱的做法,极大的伤害到了一个奋勇当先的将士。夜半明月下,难寝无了睡意的军人,站在远离亲人的战场上,只有感伤和痛心。透过全词词句,不同与他的《满江红》的是: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环境衬托出了词人身置其中的环境的清晰,透过环境烘托出他的忧愁之深,更能理解到一个明月下徘徊在空阶下的爱国将军,感叹自己的一片忠心也换不来朝廷错误的作为的悲愤心情!作者以《小重山》词牌名填词,可见他的用心良苦。【语文卷·2022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2月月考(202212)】K0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小重山•端午[元]舒颉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1)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尊敬。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逐项落实。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46\n【答案和解析】答案:对比。解析:上阙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阙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诗人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思路点拨】鉴赏诗歌,逐项落实。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诗词鉴赏】“端午”,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节日。一到端午,人们忙着准备“碧艾香蒲”,一个“忙”字,写出了家家户户“庆端阳”的热闹景象。“细缠五色臂丝长”,写出楚地端午风俗。这描写,为下片抒情作了铺垫。在这热闹喜庆的节日里,诗人却“空惆怅”,与“庆端阳”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原来人们忙着过端午,只是一般性地喜庆,而忘却了这个特殊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谁还记得那为爱国诗人屈原呢?作者有感而发,直指俗弊。下片直抒自己的感情,仍然运用了对比手法。词人在端午“读罢”《离骚》,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而那些忙着“庆端阳”的人们,却无人解“其中味”,更令人惆怅无比!词人多么希望能记住这位富有“忠义气”,美好的品格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的屈大夫啊!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深沉、有力,值得品味。【【解析】语文卷·2022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202201)】K011.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兀坐赵树吉书帷人散后,兀坐思无端。炉火明知夕,瓶花冻觉寒。烽烟惊远道,升斗①恋微官。愁绝团圆月,他乡独自看。【注】①升斗:微薄的薪俸。(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4分)答:【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1)颔联用衬托手法描绘了一幅炉火随着天色转暗渐显明亮,瓶中的花因天寒也被冻住的昏暗清冷的冬日黄昏景象。解析:共4分。手法1分,描述景象1分,景象特点2分。先通读全诗理解诗意,再判断颔联用的手法,抓住“炉火”“瓶花”展开适当联想、想象即可。46\n【思路点拨】赏析句子大致要注意以下角度:1.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2.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从这个角度说,立足于语言的赏析就是平日里做的炼字题。3.注意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来。从这个角度说,它就是一种表达技巧题中的暗考题。4.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开篇、点题、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总之,关注句子位置,联系全篇赏析。(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复杂的心绪。(4分)答:【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①友人散尽,独坐凄寒。②远方战事,忧心国运。③官小禄薄,慨叹自身。④望月思乡,孤独寂寞。(共4分,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意思相近也可)解析: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要抓主要意象“书帷”“炉火”“瓶花”“烽烟”“月”,要抓关键词“散”“无端”“惊”“愁”“独”。【思路点拨】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解析】语文卷·2022届重庆一中高三12月月考(202212)word版】K0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注〗谢朓北楼,为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朓以文学知名,但仕途上多有不如意之处,被人诬陷,下狱而死。请赏析这首诗的颔联。(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诗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两条溪水绕城而过,仿佛是夹住了整座城,秋水澄净,如明镜一般;溪上有两座桥横跨两岸,映照在水中,如彩虹一般(句意,一句1分)。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宣城景色的秀美(手法,1分),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情感,1分)。解析:先理解颔联的意思,再抓主要意象“水”“桥”,再看诗句运用的手法——比喻,最后说说诗句的情感——喜爱之情。【思路点拨】解读关键诗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另外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效果等。一般步骤是:解读诗句的内涵——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蕴含着怎样的理趣。如何理解李白所说的“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4分)【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46\n【答案解析】谁会想到,我在北楼上,吹着习习凉风,怀念谢朓呢(句意,1分)。谢朓才华横溢,仕途却不如意,被人诬陷致死,和李白命运相似,所以他心有所戚戚焉(对“临风怀谢公”的理解,结合两人生平的相似,2分)。而“谁念”二字,写出了他的孤独、不被理解(对“谁念”的理解,1分)。解析:先解诗句的意思;再谈为什么要“临风怀谢公”,结合注释可知两人生平的相似;还要注意对“谁念”的理解。【思路点拨】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解析】语文卷·2022届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适应性测试(202201)word版】K0(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21.诗歌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3分)答:【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运用了今昔盛衰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简要说明”要点。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着写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荒”对比,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对照,增强了诗作的表现力,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3分)解析:先通读全诗,根据“旧”“今”不难判断今昔盛衰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再结合诗句内容谈这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最后说说效果即可。【思路点拨】我们常说的表现手法指:对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类比、用典、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比兴、卒章显志等。鉴于目前对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没有明确的划分,有时候两者有交叉的地方。鉴赏表现手法的步骤是:(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或哪些)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3)指出此种手法有什么效果,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22.简析诗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答:【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分析要点:①感慨人事沧桑巨变,盛衰兴废无常。②寄予“逸豫而亡身”的主题,讽喻统治者不可骄纵、逸乐。分析要结合诗句具体展开。(意思对即可)(4分)解析:通读全诗理解大意,抓住主要意象“旧苑”“荒台”“月”,以及透露情感的词语“不胜”“惟有”“曾”来分析。【思路点拨】如何快速、准确地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第一步,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第二步,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第三步,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第四步,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第五步,抓住典型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要熟记笔记和读本上常见意象的内涵。46\n【【解析】语文卷·2022届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02201)】K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酒泉子潘阆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诗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3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2分)解析:先通读诗歌,理解大意;再结合诗句抓关键词的含义,为何“长忆”,因为西湖风景的美好;再从诗句的位置,首句有提示下文的作用。【思路点拨】赏析句子要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还要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开篇、点题、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总之,关注句子位置,联系全篇赏析。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分)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3分)解析:理解词的情感,一定要抓关键词和意象,如“笛声”“芦花”“白鸟”描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闲整”“思入”表现出词人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思路点拨】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意象为我们提供了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空间,特别是传统的意象,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掌握这些意象,对把握诗歌感情有很大的帮助。【【解析】语文卷·2022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12月月考(202212)】K0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咏笼莺①(清)纳兰性德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注]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8.本诗是如何完成对“笼莺”这一事物形象的刻画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事物形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46\n【答案解析】第三联运用反衬的手法,或“衬托”、“对比”,用燕子和鸾鸟自由自在生活反衬笼子中的黄莺鸟别束缚的痛苦;第二联、第四联是对黄莺的内心世界的描写,黄莺想用叫声将睡梦中的主人叫醒,以此传达被囚禁的痛苦,第四联传达出黄莺无法在春风中自由欢唱的失落和无奈;全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黄莺人的心理,使描写生动形象。解析:题干要求本诗是如何完成对“笼莺”这一事物形象的刻画的;“结合诗句加以分析”,隐含答案必须是先总括来写,后具体分析。诗题较《咏笼莺》,因此整首诗都是歌咏“黄莺”的,全诗显然是以物喻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注意分析过程中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要抓意象。【思路点拨】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其答题的主要步骤是: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着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第三步:塑造此形象的意义(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作者的某种节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此步骤视具体情况而定)。9.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重点考查炼字。【答案解析】“空”字意为“白白地”(1分。要点“白白地”),生动地写出了黄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1分。要点“长翅膀”),却被囚禁笼中,不能展翅高飞(1分。要点“不能展翅高飞”),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1分。要点“无奈”或“痛苦”)。(意思对即可。)解析:先根据诗句解释“空”的含义“白白地”;再说说“空”字的表达效果,黄莺长翅膀却不能展翅高飞;最后说说诗人的情感,结合对作者的了解不难的出“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解析】语文卷·2022届山东省日照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复习质量达标检测(202201)】K0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⑴简要赏析词中“千万恨,恨极在天涯”的“恨”字?(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重点考查炼字。【答案解析】“恨”怅恨。万千怅恨皆因思念之人远在天涯。(2分)写出了词中主人公对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思念之深。(2分)解析:回答本题,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诗”的原则;先回归诗句理解字义,即“恨”什么,因何“恨”;最后说说表达的情感即可。46\n【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一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特别要注意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咀嚼。在鉴字赏词中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练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二看字词是否表情。所谓“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诗歌语言既注重凝练生动、形象传神,更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愿。三看字词是否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四看字词是否显性。所谓“显性”就是词语里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2分)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以物之“无情”写人之“有情”,突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和哀伤。(2分)解析:抓住主要意象“山月”“水风”“事”“花”,注意表现情感的词语“不知”“空落”,自然得出主人公“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形象。【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为: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发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往往成为诗人写诗的缘由,也往往隐含了诗人的形象。②分析描写,抓住特征。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必须准确地抓住人物的特征,以此来体现人物的内在品质。在阅读鉴赏诗歌,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注意抓住对形象的具体描写,来分析人物的特征。如上面例2对邹明府形象的分析。③体察意图,注意联想。古人写诗,有时明言此而实言彼。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还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解析】语文卷·2022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202212)】K0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相送何逊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注:何逊(?—520),南朝梁诗人。曾任建安王的记室并随之去江州,后回建康任安成王的幕僚,还兼任过尚书水部郎,中丁。母忧归,后在庐陵王幕下任职,再度去江州,不久病逝(大约四十岁)。此诗是诗人为即将远行留赠送行者所作。(1)请简要赏析前两句中的“已”“重”两字。(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重点考查炼字。【答案解析】“已”,已经;“重”,更。长期作客在外已百感交集,独自远游千里更加令人惆怅。(2分)两句通过“已”“重”两字构成递进关系,突出表现了诗人长期漂泊异乡的惆怅孤独之情和对朋友的无限珍惜之情。(2分)解析:先回归诗句理解字意,再描述诗句的情景,最后说说诗句的情感。抓住“客心”“孤游”去理解情感。【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46\n【答案解析】后两句描绘了江上风雨欲来的景象:江面浓云密布,一场暴雨即将来临;狂风乍起,江中涌起滚滚白浪。(2分)既是写分手时江上的实景,又象征着前方等待诗人的是江上风雨一般的艰难险阻,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之情。(2分)解析:先总体描述诗句的景象,再抓住主要意象理解情感,“江”“雨”“浪”“风”等。一定要注意注释的提示作用。【思路点拨】“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解析】语文卷·2022届四川省绵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202212)】K013、诗歌鉴赏(8分)寄黄几复(宋·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注释:①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②古语:“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成为一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此句侧喻黄几复善“治国”。蕲:通“祈”。(1)由最后两联可以看出黄几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点概括。(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①为官清廉,家徒四壁。②怀才不遇,从政有方。③博学多才,好读书(勤学)(4分)解析:抓住题干要求“最后两联”;抓住最后两联的关键词“四立壁”“三折肱”“头已白”;注意注释的提示作用。【思路点拨】本题的答题思路是:先找到诗中描绘人物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人物形象的基本含意。再用精练的话语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人物形象的作用或效果。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拟写答案。(2)第二联备受后人推崇,艺术表现手法上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这种手法的妙处。(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①巧用对比。“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清新、明丽,“江湖”“夜雨”“十年灯”的阴冷、凄苦,曾经相聚的美好和今天涯飘零的凄苦对举,凸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②运用名词组接(列锦)(白描),匠心独运,营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意境。③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4分)解析:先明确语句用了哪种手法,“对比”“白描”;再抓住主要意象“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结合语句分析其意境;最后说说表达效果即可。【思路点拨】赏析句子一要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二要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从这个角度说,立足于语言的赏析就是平日里做的炼字题。三要注意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来。从这个角度说,它就是一种表达技巧题中的暗考题。46\n【【解析】语文卷·2022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202212)】K01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江楼月白居易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注】本诗为白居易给元稹的赠答诗,时元稹在外任职,曾作七律《江楼月》寄白居易。(1)诗中为什么既说“明月虽同”,又说“两地阴晴”?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答:【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4分)“明月虽同”是见月伤别,触景生情,以月之相同来突出人之别离(2分)。“两地阴晴”突出距离遥远,景象有别,以处境不同的想象表现担忧之情(1分)。用语虽异,其情更深(1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先理解诗句“明月虽同”的原因,抓住“虽”字,显然表示与“同”相反之意;“两地阴晴”在于“远不知”;最后说说效果即可。【思路点拨】解读关键诗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另外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效果等。一般步骤是:解读诗句的内涵——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蕴含着怎样的理趣。(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联的妙处。(4分)答:【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4分)上句想象友人夜晚在江边思念自己,是虚写(1分)。下句写自己同时也在池边望月思念友人,是实写(1分)。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心灵的相通(1分)。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宽了诗的意境(1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先理解第三联的意思;再根据题干要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虚写的是想象友人夜晚在江边思念自己,实写的是自己同时也在池边望月思念友人;最后说说效果即可。【思路点拨】考查表现手法的题型一般为主观表述题,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描摹景象、抒发感情的手段和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命题方式和答题要领。答题要领:(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解析】语文卷·2022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202212)word版】K01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鹧鸪天鹅湖归 病起作①辛弃疾枕簟溪堂②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③。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①鹅湖:在江西铅山县,辛弃疾曾谪居于此,后卒于此。②溪堂:水边的楼台亭阁。咄咄:语出《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为叹息、愤慨、惊诧的典实。③休休:指算了吧。唐司空图晚号“耐辱居士”,隐居建乡王官谷,建“休休亭”。46\n(1)请赏析上阕“红莲相依浑如醉”中“醉”的表达效果。(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重点考查炼字。【答案解析】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移情与景(2分);“醉”字由莲花之红引出(1分),把莲花比喻成喝醉酒的人脸,并写出盛开的红莲互相偎倚的情景,想象丰富、画面优美(1分)。解析:先理解句意,再把“醉”在句中的意义解释一下;可从修辞等角度来赏析,比如本题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最后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即可。【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一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特别要注意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咀嚼。在鉴字赏词中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练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二看字词是否表情。所谓“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诗歌语言既注重凝练生动、形象传神更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愿。三看字词是否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四看字词是否显性。所谓“显性”就是词语里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2)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悲愤。(1分)下阕的前两句用典,借前人被贬的悲愤来抒写自己的悲愤,第三句以“一丘一壑也风流”的故作旷达之辞来更深刻的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2分)。后两句通过描写看似写病后衰弱的寻常感觉,实则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英雄易老”的悲愤(1分)。解析:项通读全词确定情感;再抓下阕主要内容来分析,要注意注释的提示作用,“咄咄”“休休”“衰”“懒”这些关键词语要重点分析其情感。【思路点拨】分析诗词的情感,一要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二要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三要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四要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五要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解析】语文卷·2022届云南省部分名校高三1月份统一考试(202201)】K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甲辰八月辞故里张煌言①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②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③。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④!【注】①张煌言:是与郑成功齐名的南明抗清人物。抗清兵败被俘,慷慨就义。此诗作于被俘后。②于氏:于谦。③一枝:喻栖身之所。④鸱夷:皮制口袋。史书上说伍子胥死后,吴王取其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灵异录》说子胥魂怒,驰水为钱塘江潮,“常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8、请简析首联的作用。(5分)46\n答:【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诗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①首联点题,诗人于国破家亡之际,决意以死明志。②为下文写对两位英雄的景仰及向英雄学习的意志作铺垫。③为全诗奠定了慷慨悲壮的感情基调。(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先通读全诗,理解手链的含义;再从全诗的角度谈作用,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做铺垫等等。【思路点拨】赏析诗句的作用要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开篇、点题、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总之,关注句子位置,联系全篇赏析。9、这首诗写了诗人自觉走向死亡时的哪些心态?请结合诗句作分析。(6分)答:【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①首联,表明自己为国为民而英勇不屈、蹈死不顾的决心。②颔联、颈联,既表达对民族英雄于谦和岳飞二人的景仰之情,又为自己能为国家民族利益献身而感到自豪。③尾联,表达自己虽死,但抗清的精魂永远不会泯灭。(每点2分)解析:根据题干“诗人自觉走向死亡时的哪些心态”,抓住“欲何之”“有我师”“于氏墓”“岳家祠”,结合注释来理解诗人的情感。【思路点拨】如何快速、准确地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第一步,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第二步,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第三步,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第四步,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第五步,抓住典型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要熟记笔记和读本上常见意象的内涵。4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6 00:17:00 页数:46
价格:¥3 大小:93.63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