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品解析】高考语文 分类汇编 O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6

2/46

剩余4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O单元实用类文本阅读O1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语文卷·2022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2201)】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刘盛佳:轮椅上的传奇  在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刘盛佳是一位“特别”的教授。他右腿截肢,只能与轮椅为伴,可他奋发不懈,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编纂书稿大纲。面对坎坷人生,刘盛佳用他的坚强与执着,写就了一段轮椅上的传奇。1959年,勤奋善学的刘盛佳用两年时间完成了4年的课程,提前从中山大学毕业。1961年,他被分配到华中师大地理系任教。1964年,在“以粮为纲”的背景下,有人提出鄂西神农架林区400万亩宜农荒地可以种粮。省里让刘盛佳在当年11月前往神农架考察,为次年3月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供决策参考。26岁的刘盛佳毫不迟疑,背上行囊出发了。数九寒天,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袭击神农架林区,一旦被封在山里,可能永远出不来了。当地百姓劝刘盛佳不要进山,可他冒着零下21摄氏度的严寒,继续进山。刘盛佳穿着一双解放鞋在冰天雪地里跋涉,脚冻得失去了知觉。可缓过劲来后,他咬牙继续前行。经过3个半月的考察,刘盛佳得出结论:林区400万亩荒地每年生长期仅50多天,无霜期60天,不宜种粮。  返回武汉后,刘盛佳的右腿由冻伤转为脉管炎。可他来不及治疗,忍着剧痛,第一时间向省里汇报。原定40分钟的报告,刘盛佳讲了5个小时。翔实的考察引起高度重视,省里做出决策:保护神农架,遣散10万伐林队伍。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唯一的绿色明珠得以留存至今。  脉管炎久治不愈,1979年,刘盛佳不得不右腿截肢。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的脚步。  截肢后,刘盛佳开始写作《地理学思想史》。他拄着拐杖、坐着轮椅收集资料,终于完成5篇共43万字的书稿。然而,1987年他准备将书稿交付出版社时,发现书稿丢了3篇,共有30多万字。他把自己关在房里,一声不吭,一根接一根抽烟。几天下来他剧烈咳嗽,医生诊断:肺癌!  书稿还没完成,刘盛佳不甘心这样离开。他坚持不做化疗,抓紧有限的时间重写。命运似乎被他的执着感动,复诊确认他患的不是肺癌,而是与其症状相似的炎性肿瘤。刘盛佳仿佛得到新生,更坚定了写书的决心。苦战3个春秋,《地理学思想史》终于问世。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杨文衡说,刘盛佳的研究第一次比较详细地论述了中国现代地理学思想史。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朱士光评价,此书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学术空白。  作为华中师大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刘盛佳学术上硕果累累。他从教50年来主讲过20多门课程,先后指导了30多位硕士和博士;他主编的《中国地理》,成为大陆和台、港、澳高校教科书,美、日等国也将其作为高校教学参考书。1993年,刘盛佳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二等奖。1997年,在国家纪念师范教育一百周年活动中,他是全国受表彰的十人之一。  名师出高徒。1995年,俄罗斯留学生卡嘉来到武汉,师从刘盛佳。在刘盛佳的悉心指教下,卡嘉完成论文《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研究》,此文获得1997年俄罗斯总统特别奖。  刘盛佳从未因身体残疾而离开讲台。每次上课,学生用轮椅把他推进教室。地理教学需要经常到野外,他从不拖后腿,坚持带学生到野外考察。学生们都称他为“拄拐杖韧教授”。46\n  由于严重的心脏病,2022年刘盛佳的心脏安了5个支架。2022年5月18日,他心脏病再次发作,但刚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他就急着出院。原来,他要赶着在5月30日前完成一篇书稿。他最“怕”住医院,一分一秒都耽误不起。2022年国庆节,刘盛佳本应好好休息一下。可是,他又忙着为《地理学之美》编纂大纲。10月3日凌晨,由于长期劳累,他的心脏病再次突发。经抢救无效,刘盛佳永远闭上了双眼。在刘盛佳的书房里,方格稿纸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地理学之美编纂大纲”,前三章已写好,第四章只写了一个“4”……他的藤椅已用了20多年,正中间磨出一个洞,用塑料带缝补上了;书桌两侧放胳膊的地方,棱角被磨掉足有一指厚……(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01月12日06版)(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1961年,刘盛佳被分配到华中师大地理系任教,在当时“以粮为纲”的背景下,有人提出鄂西神农架林区400万亩宜农荒地可以种粮。刘盛佳主动要求前往神农架考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出神农架不宜种粮的科学结论。B.刘盛佳的《地理学思想史》在准备交付出版时,三篇共计30多万字的书稿丢失,剧烈的悲痛让他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里一声不吭,一根接一根的香烟,使他的身体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虽然肺癌是误诊,他还是因此患上了炎性肿瘤。C.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借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杨文衡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朱士光的评价,高度赞扬了刘盛佳在地理学思想史方面的重要贡献以及他的坚强与执着,显得真实可信。D.心脏已经安了5个支架的刘盛佳最“怕”的就是住医院,因为他觉得自己一分一秒都耽误不起,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仍然在忙着编纂书稿大纲,终于因心脏病再次突发抢救无效而永远的离开了他所热爱的事业。E.本文作者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在教育和学术上都取得丰硕成果的地理学教授,更向我们展示了他面对坎坷人生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与执着,刘盛佳用自己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写就了一段轮椅上的传奇。【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答案:DE解析:C项1分,D项2分,E项3分。A项中刘盛佳并未“主动”要求前往神农架考察。B项中刘盛佳患上了炎性肿瘤和他当时的抽烟的因果关系绝对化。C项中杨文衡和朱士光的评价并未提及他的坚强与执着。【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2)刘盛佳在学术研究上可谓硕果累累,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和解析】答案:写作《地理学思想史》,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学术空白;主讲过20多门课程,先后指导了30多位硕士和博士;主编的《中国地理》成为我国的高校教科书和美、日等国的教学参考书;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二等奖;是国家纪念师范教育一百周年活动全国受表彰的十人之一;所带的俄罗斯留学生卡嘉完成论文并获得1997年俄罗斯总统特别奖。(每点1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解析:通读全文,联系题干,确定答题区域7—15自然段,分点概括。【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两个观念、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46\n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3)在作者笔下,刘盛佳都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和解析】答案:勤奋善学,刘盛佳用两年时间完成了4年的课程,提前从中山大学毕业;忘我执着,不顾生命的安危,冒死进入神农架,不顾及伤情向组织汇报,不顾及严重的心脏病坚持写作书稿;身残志坚,右腿截肢后历经艰难成功写作了《地理学思想史》,坚持带学生到野外考察并从不拖后腿,教育学术成果丰硕。(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解析:第2自然段写出了她的“勤奋善学”,第5—8自然段写她的“忘我执着”,通篇文章体现她的“身残志坚”。【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方法是:第一步,整体感知文本。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而领会文章的主旨。第二步,理解命题意图。把握试题的命题意图,挖掘隐含在题干中的信息,确定答题的方向。第三步,确定信息区间。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按照命题要求检索,找出问题的命题区间、信息区间和答题区间。第四步,概括整合答案。对答案进行组织,要注意分析筛选出来的内容,梳理自己思考的内容,按照要求概括出题干要求的内容。(4)本文通过哪些事书写了刘盛佳“轮椅上的传奇”,他的人生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和解析】答案:冒死考察,得出神农架林区不宜种粮的结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唯一的绿色明珠得以留存至今;右腿截肢后写作了《地理学思想史》等,学术研究硕果累累,主讲20多门课程,指导30多位硕士和博士,教育成果丰硕;与生命赛跑,工作到最后一刻,心脏病多次发作也未能好好休息,生命的最后依然在编纂书稿大纲。(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启示:成就来自勤奋和执着,坚韧顽强的面对生活中的不幸,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赛跑,才能书写自己的传奇。(2分,言之成理,出自文本且意思对即可)解析:这是一道探究性试题,需要考生理解文本,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思路点拨】解答这类试题,需要考生先读懂文本,筛选主要信息,分条列出。结合实际,写出读后启示。【语文卷·2022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12月月考(202212)】O1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邵逸夫:唱不尽的“游子吟”2022年1月7日,邵逸夫在香港寓所中辞世,终年107岁。这一年,距离他离开出生地上海已经过去了87年。在这87年里,他有57年在香港度过,一手构建了邵氏帝国,疆域横跨电影、电视,最终登上娱乐圈的巅峰。在这87年里,邵逸夫始终是一个在异乡漂泊的游子,内心始终恪守着江浙一带传统商人的价值观:以义言商,光耀门楣,泽被乡里。他一辈子乡音不改,连电影明星会说上海话的都能得到他的欢心。全国各地的三万多座逸夫楼,更是将他对上海和内地的感情清清楚楚印在了大地上。造就他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精明,勤奋,规矩,远见……但就像电影学者石川所说:在他所有的成功里,都牢固地盘旋着传统的中华文化根基。46\n作为一位老派的商人,邵逸夫的一生,是一首唱不尽的“游子吟”。大哥邵醉翁于1925年在上海创立的天一影业公司,是邵逸夫电影生涯的起点。邵醉翁为天一确立了“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的制片宗旨,这成为邵逸夫一生遵守的信条。1964年,邵逸夫接受邵氏自办刊物《南国电影》采访时就这样说:“我生产电影,核心观众就是中国人。这些观众都喜欢看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爱情故事……他们怀念祖国大陆,也怀念自己的文化传统。”上世纪50年代,邵逸夫离开打拼了30年的南洋只身赴港,耗时7年建成了邵氏影城,为香港后来的电影工业奠定了基础,邵氏影城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在这个影城里,他建造了中式街道和极具中国田园意韵的乡村永久外景。而邵氏影城的第一炮,就是邵逸夫亲自从几十部剧本中挑出来的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江山美人》。该片公映后,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邵氏公司因此站稳脚跟。之后,邵逸夫又砸下重金,先后拍摄了《杨贵妃》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了一股中国片狂潮。1967年,由张彻执导的邵氏新片《独臂刀》公映,刷新了香港影史的票房纪录,将“邵氏兄弟”和香港电影带入了新武侠时代。在那之后,邵氏出品了《刺马》《大醉侠》《流星蝴蝶剑》等一系列经典武侠电影。石川表示,所有邵氏武侠片都是对兄弟情谊和江湖义气浓墨重彩的渲染,是对忠、义、礼、信的书写和放大。正是这样一套与现代契约社会“利”字当头相抗衡的传统中国价值观,维系了当时海外华人社会基本的人伦道德与人际关系;而海外华人对邵氏武侠片的追捧,也使得这套价值观得以传播和强化。1967年,在捕捉到电影业的式微之气时,他与利孝和等人合资创办的TVB(香港无线电视台)开播,邵氏帝国版图延伸到电视领域,并且在那之后的40年里,牢牢霸占了五分之四香港人的电视遥控器。1980年,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正式入主TVB,开始陆续出品一系列TVB电视剧。在这些剧集中,很多仍然延续了邵逸夫的故园情怀。比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是邵氏最擅长的武侠题材,金庸从此在内地风靡。邵逸夫对人才有一种天然的爱惜。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开设了被誉为“港星摇篮”的训练班,这个训练班打造出香港演艺圈黄金一代: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杜琪峰、汪明荃、赵雅芝、刘嘉玲……尽人皆知的“四大天王”,也是邵逸夫钦点的人选和称号。正是在正式入主TVB之后,邵逸夫一方面通过不断降低制作成本而赚钱,另一方面几乎年年捐出过亿资金。邵逸夫历年的捐助总计超过100亿港元,人们熟悉的“逸夫楼”,遍及31个省市的大中小学校。2022年和2022年,邵逸夫向汶川和雅安地震灾区各捐款1亿港元。他身体力行地兑现了自己的那句话:“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就是慈善家。”一代宗师溘然长逝,功名起落已是历史,只有成千上万座凝结了无数人青春记忆的逸夫楼,成为走过一世传奇人生的邵逸夫无言却不朽的纪念碑。相关链接:①2022年,邵逸夫捐资创立被誉为“东方诺贝尔”的邵逸夫奖,用以资助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进行研究,基金总额已高达50亿元。邵逸夫奖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3个奖项,每年颁发一次,奖金100万美元。(博文选摘)②一生钟情于通过综艺传播中国文化的邵选夫,终于完成东方人生三段论:从富到贵再到雅——先有钱,进而肩负社会责任,最后上升到拥有超越物质至上的信仰。有些人对致富目的迷惘,形成了全民性的急功近利和集体迷失,不断上演的“土豪”炫富肤浅狂欢,是这场迷失的真实写照。从这个角度上说,逝去的邵逸夫留下生动的镜鉴——创业成功已经不易,但真正成长为财富的主人却更弥足珍贵。(石迷思《邵逸夫最大的遗产》)46\n③邵逸夫驰骋影视圈80年,每天只睡5个小时,从不言倦,就算已届百岁高龄,仍每星期返回TVB开例会。(查小欣《揭秘邵逸夫真实的晚年生活》)(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邵逸夫的电影生涯,从大哥邵醉翁1925年在上海创立的天一影业公司开始,在这里他为怀念祖国的中国人生产了许多他们喜欢看的电影。B.邵逸夫亲自挑选剧本《江山美人》去进行拍摄,电影获得成功,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邵氏公司也因此站稳脚跟。C.邵氏最擅长的是武侠题材,《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等使TVB牢牢霸占了五分之四香港人的电视遥控器,金庸也从此在内地风靡。D.邵逸夫异常勤奋,他从创业开始,每天都只睡5个小时,从不言倦,每星期都返回TVB开例会,一直坚持到100岁高龄。E.邵逸夫出生于上海,早年在南洋打拼,上世纪五十年代回到香港,并最终在香港建立起了自己的邵氏影视帝国,后来又成为一名人人仰慕的慈善家。【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概括作品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答案:(1)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解析:A.“他为怀念祖国的中国人生产了许多他们喜欢看的电影”应是离开上海之后。C.“《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等使TVB牢牢霸占了五分之四香港人的电视遥控器”错。霸占了五分之四香港人的电视遥控器的不仅仅是这些武侠电视剧。D.“他从创业开始,每天都只睡5个小时”不准确,应是“邵逸夫驰骋影视圈80年,每天只睡5个小时”。【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2)为什么说“邵逸夫的一生,是一首唱不尽的‘游子吟’”? 请简要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答案:①邵逸夫内心始终恪守着江浙一带传统商人的价值观。②一辈子乡音不改,连会说上海话的电影明星都能得到他的欢心。③邵逸夫一生遵守“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的制片宗旨。④在香港影城里,建造了中式街道和极具中国田园意韵的乡村永久外景。⑤全国各地的三万多座逸夫楼,将邵逸夫对上海和内地的感情清清楚楚印在了大地上。(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解析:首先要理解“唱不尽的‘游子吟’”的意思,是说人物表现出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只要按照这个意思去理解人物的行为表现就可以了。答题时还是要分点作答。【思路点拨】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认真阅读文本,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3)邵逸夫具有杰出的经商才华,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创建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为香港后来的电影工业奠定了基础。②制作的电影、电视在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狂潮,不断刷新香港影史的票房纪录。③善于捕捉商机,在电影业式微之时,与人创办TVB,迅速占领香港的电视市场。④他爱惜人才,设立训练班,打造香港演艺圈黄金一代。(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46\n解析:理解题干中“经商才华”的含义,找到答题区域,在文本中四、六、七两自然段中集中体现了邵逸夫的“经商才华”。第四段中两点,一是创建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为香港后来的电影工业奠定了基础。二是制作的电影、电视在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狂潮,不断刷新香港影史的票房纪录。第六段中一点,善于捕捉商机,在电影业式微之时,与人创办TVB,迅速占领香港的电视市场。第七段中一点,他爱惜人才,设立训练班,打造香港演艺圈黄金一代。【思路点拨】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认真阅读文本,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4)“一代宗师”邵逸夫在很多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次为F(探究)。【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构建了邵氏帝国,疆域横跨电影、电视,登上娱乐圈的巅峰。②开设了被誉为“港星摇篮”的训练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影视明星。③历年的捐助总计超过100亿港元,捐建的“逸夫楼”遍及中国31个省市的大中小学校。④捐资50亿元创立被誉为“东方诺贝尔”的邵逸夫奖,用以资助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进行研究。(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出4点给8分)解析:在回答时要抓住以下四点内容,一是在影视方面的成就,二是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贡献,三是捐资助学,四是设立被誉为“东方诺贝尔”的邵逸夫奖。【思路点拨】首先,先阅读文本内容,确立自己的观点。第二,依据文本材料,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分条阐述理由,分条作答。【语文卷·2022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202212)word版】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天人交战的“盗火者”王龙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他清醒地看到:“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46\n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他说:“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这句话背后充潘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1911年武昌起义前六天,严复还为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1921年严复去世。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生前自题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摘编自《随笔》2022年第2期)相关链接:①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1897发表译作《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重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摘编自《国学网》)②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1885年起,为博取一个举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而归。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其间,他染上了鸦片烟瘾。在某种意义上,吸鸦片反映了严复思想观念中最隐秘和最难以捉摸的情调,沿着这条道,也许能解开严复人生中的诸多悖论。(王龙)(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严复对孙中山所言,既表明了他对革命的否定态度,又揭示了他坚持改良的思想根源,这跟蔡元培所说“尊民叛君,尊今叛古”并不矛盾。B.从归国到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15年间,严复仕途不顺,精神苦闷之极,由于留学所学不能帮他科举登第,从此他悔恨自己的西学知识。C.严复的思想有很多矛盾之处。1911年武昌起义前他还为大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但六天后“武昌失守”,他又为“革党”的失利表示痛惜。D.严复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以改造国民性格,这既是彻底改变自己命运的开始,又是他改造中国,拯救“吾国吾民”的悲悯情怀的具体体现。E.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论”,是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试图将北京大学文科与经学合一也出于这个原因。46\n【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答案:(1)E给3分,A给2分;B、C、D不给分。解析:B“从此”太武断,“链接②”说的是“苦闷到极点时”才如此;C“为‘革党’的失利表示痛惜”错,是为清廷的失利“痛惜”;D“彻底改变自己命运的开始”,于文无据。【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2)社会风云激荡的十九世纪末,有识之士探寻了改造中国的多种路径,而实践的结果各异。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后来戊戌变法维新失败。②孙中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911年革命党人武昌起义成功。③严复反对专制,提倡改良。著书立说,译介西典,呼吁从思想、文化等方面开启民智。中国的启蒙事业终于薪火相传,涓滴成河。(每一条2分,其中明确“提出的路径”1分,实践的结果1分)解析:文章涉及的有识之士有康有为、孙中山、严复,找出相关信息,找出他们提供的路径及实践结果的句子,概括出来。【思路点拨】四步阅读化整为零。(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美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3)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严复给19世纪末的中国播下了什么“火种”?请结合材料简述。(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思想文化方面,译介西方典籍给中国,有助于开启民智,改造国民性格。②社会政治方面,著书作文抨击时弊,对中国的专制政体作了彻底清算,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③国家前途命运方面,终生反对专制政体,坚持走“改良”途径,救亡图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文章是从思想文化、社会政治、国家前途命运三个方面去写严复给19世纪末的中国播下了的“火种”的,找出来加以概括即可。【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两个观念、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4)文中说严复“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严复“人生的悖论”具体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章主旨,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和解析】答案:①人称“西学第一人”的严复留学归来却在近十年间连续四次参加科举考试,且都失利。②1894年之前一直希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而后却成了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最终成专制政体作彻底清算,但一直坚持“改良”,反对孙中山对清政府的革命。④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⑤反对专制政体,却又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带着某种藕断丝连的感情,甚至自甘把清王朝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⑥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同时,却吸食鸦片,染上了鸦片烟瘾。(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46\n解析:“悖论”的意思是自相矛盾的命题:如果认为它是真的,则它是假的;如果认为它是假的,则它是真的。如说:“我现在说的是一句谎话。”如果认为它是真的,那么它就是一句谎话,是假的;如果认为它是假的,那么它就不是一句谎话,是真的。悖论长期被认为是一种无聊的诡辩,后来在严谨的数学理论中发现了悖论,才对悖论作了科学的研究,得出了有益的结果。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可以从文中找出体现“严复‘人生的悖论’”的内容,分点概括。【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①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②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①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②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语文卷·2022届河南省安阳一中等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测试(三)(202212)word版】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史怀哲:奔走在非洲丛林的圣者启君1875年,史怀哲生于德国一个家境优渥的牧师家中。父亲用旧外套给他改制过披风,他由于同伴没有便坚决不穿。买手套帽子,他总是执拗地选择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廉价货,而绝不要那些漂亮的象征上流社会的品牌。30岁前,史怀哲拿了博士学位,出版了《康德的宗教哲学》《巴赫传》等著作。毕业后,母校邀他回校任教,教堂聘他做神职人员,老师魏多则认为他在音乐方面必成大器,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没有人会怀疑史怀哲将在富足、优雅的生活中有所作为地度过一生,但他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走向,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大吃一惊。1904年秋的一个早上,史怀哲无意看到恶劣生存状况下的法属赤道非洲迫切需要医疗服务,并招募前往服务的自愿者。他突然发现了自己要做什么。他为学医四处奔走,获得了旁听资格并允许参加考试。一门门课程和考试,再加上神学教授和教堂的牧师工作,他身心疲惫,生命的每一分钟都被填得满满的。8年艰辛,38岁的他终于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1913年3月,史怀哲和妻子及筹办诊所的70大箱行李一起,开始了遥远而陌生的非洲之旅。那时的非洲丛林,危险无处不在。一个人在房间缝隙的阳光下待几分钟,就高烧发病;一个人的帽子掉进水里,马上用上衣遮住头部,片刻就能让人患上日晒病昏过去,甚至迅速死亡。脱肠、橡皮病、热带赤痢、麻风病、疥癣……虽早有心理准备,但每天络绎不绝的病患还是令史怀哲暗暗吃惊。一种能让人昏睡不醒并猝死的热带蝇,令人防不胜防,即使史怀哲医生本人,也时时处在危险之中。史怀哲的丛林诊所一开始就是完全免费的。不仅诊治、医药完全免费,病人就医期间的食宿日用也是免费的。由于效果显著,看病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人从300多公里外划着独木舟花一周时间赶来看病。从早到晚,史怀哲已经无法停歇下来。病人太多,带来的药物两个月后就告罄了,史怀哲不得不紧急求救。支撑诊所的资金都是他在朋友和教会中筹措的。筹款并不是件容易事,吃闭门羹,遭到委婉或断然的拒绝都是常事,而史怀哲将遭到拒绝、面对挫折视为正常,而同时也把自己不懈的坚持和努力视为正常。此后50年,他13次进出非洲,在欧洲等地巡回开展管风琴音乐会、四处演讲,募集经费。46\n众多的麻烦并没让史怀哲对黑人土著心生轻贱,他把这看作是文化差异性的表现。当地人没有国家、法律、职业、储蓄这样的观念,他们的财物观也与白人有很大不同。但史怀哲从不把白人社会的道德评判强加给他所服务的人群,而是以更加宽广博大的胸怀接纳了黑人,为他们承担危险工作的勇气而惊叹,为他们不知疲倦连续36小时送达病人而感动,为他们不得不卷入白人的战争而在饥饿、恐惧和病痛中悲惨死去而悲悯……当他的某些同胞把黑人当作劣等民族,挥舞着纳粹旗帜在德国狂舞时,他说:“我始终坚信,活在大自然怀抱中的黑人的生命力,要比自诩为文明世界中的人来得强韧,也更能忍受疾病的煎熬。”他还发出控诉:“白人带来的酒与病,给原始居民造成极大灾难,这难道是公平的吗?如果把白人对有色人种的种种残虐行为一一列出,无数悲惨的事实,将使自诩文明的白人绅士淑女无地自容!”‘史怀哲数十年一直坚守着他的丛林医院。其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他本人也曾被关进俘虏营;但一获自由,他就又开始筹划重建医院,虽然受尽种种煎熬,已心力交瘁,但他却始终没有放弃。当戴高乐的“自由法国”与维希政府军队在附近激战时,双方都很有默契,不伤及史怀哲的医院。1945年1月14日,英德还在进行最后的激战,而英国广播公司的电波里,传出的却是为史怀哲——一个敌国的丛林医生——庆祝70岁生日的节目。80岁后,他除了为禁止核试验而短暂外出演讲,一直生活在兰巴伦。他每日仍巡查病房,诊病,甚至进行手术。直到86岁,凡有大一些的手术,他仍守在手术台旁,给予指导。1965年,90岁的他说:“上帝啊!当跑的路我跑过了,尽力了,我一生扎实地活过了。”9月4日,史怀哲逝世。(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史怀哲在音乐上很有造诣,在欧洲等地巡回开展自己的管风琴音乐会,靠此为自己的丛林医院募集经费,多次进出非洲。B.史怀哲认为白人给非洲当地原始居民带来了极大灾难,也给有色人种造成无数悲惨的事实,这是不公平的,也将使白人无地自容。C.激战中的戴高乐军与维希政府军都不伤及史怀哲的医院,英广播公司在英德激战时却为史怀哲庆祝生日,说明史怀哲和多国交情很好。D-史怀哲有强烈的博物学情怀,他涉猎的文化与知识领域很多,其中他在哲学、医学、宗教、文学和音乐上都有他人无法逾越的高峰。E.史怀哲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他有着博大的精神生活,也有着自己坚定的理念,并最终通过实践铸造出一种社会共识与公德。【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答案:BE(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解析:A“史怀哲在音乐上很有造诣”错,D项,“有他人无法逾越的高峰”错,E项,概括脱离了文本。【思路点拨】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美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2)史怀哲“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走向”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①史怀哲天性敏感内省、淳厚正直,他从小就贴近平民,远离上流社会生活。②恶劣生存状况下的法属赤道非洲迫切需要医疗服务与前往服务的自愿者。③史怀哲无意看到的非洲现实情况激发了他自身的仁慈心与敬畏生命之心,坚定了他去非洲服务的决心。(每点2分)解析:答题区域在1、4、6自然段,概括出层意即可。46\n【思路点拨】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3)史怀哲拥有哪些条件使他能够为非洲服务?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知识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能力层次是C级(表达理解)。【答案和解析】①在神学院任教授并在教堂做牧师工作,为他奠定人道主义思想道德的基础。②利用8年时间苦学拿到医学博士学位,具有过硬的医学技术。③在朋友和教会中筹措办诊所的物资,在欧洲等地巡回开展管风琴音乐会、四处演讲,募集经费,从而能够使医院持续开办。(每点2分)解析:答题区域在2、5自然段,概括出层意即可。【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方法是:第一步,整体感知文本。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而领会文章的主旨。第二步,理解命题意图。把握试题的命题意图,挖掘隐含在题干中的信息,确定答题的方向。第三步,确定信息区间。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按照命题要求检索,找出问题的命题区间、信息区间和答题区间。第四步,概括整合答案。对答案进行组织,要注意分析筛选出来的内容,梳理自己思考的内容,按照要求概括出题干要求的内容。(4)史怀哲被誉为“奔走在非洲丛林的圣者”,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史怀哲放弃未来美好的生活,不畏艰难险恶远赴非洲做医疗服务。②史怀哲克服资金和药物等困难,在行动上以仁心仁术免费为黑人服务。③史怀哲思想上摒弃种族歧视,以宽广博大的胸怀接纳黑人并敬畏生命。④史怀哲数十年一直坚守着他的丛林医院,即使面对战争也没有放弃过,赢得了世界的尊敬。(每点2分)解析:解答本题先理解“圣者”的含义,即不同于一般人的人。然后再从文中找出史怀哲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①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②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①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②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语文卷·2022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202201)】O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从维熙忆孙犁:他不是东摇西晃跳摇摆舞的作家王波作家从维熙把自己能想起来的上世纪50年代作家的名字,挨个敲进电脑,打算为他们排个队,然后从历史的角度严格筛选。结果他无奈地发现,电脑屏幕上只剩下两个名字——沈从文和孙犁。只有他们“从人格到道义,从文学到生活,都是非常完美的”。上世纪50年代,孙犁作为天津代表,参加在北京召开的批判作家丁玲的大会。在会上,他以有病为由保持沉默。在当时的情势下,这无疑需要胆识和勇气。46\n当年在延安时,毛泽东读了刊登在《解放日报》上的《荷花淀》后,在报纸边上写下,“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解放后,人们才知道,除了作品“有风格”,在为人处世上,孙犁也有自己的风格。1949年,进了城的孙犁开始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他亲自坐着报社的大马车,把困顿在半路上的妻子和一双儿女接到天津。这件事至今为不少与会者津津乐道。而当年孙犁到北京参加文联大会时,受到大会主席的特别表扬,因为孙犁进城后不与农村的妻子离婚,成为作家中的模范。对于权力和名利,孙犁似乎一向敬而远之。天津市作协和文联都曾给孙犁留有位置,但他哪儿也不去,一直在《天津日报》工作,前后经历了十几位总编。孙犁曾告诉老友、天津市文学工作者协会首任主席鲁藜,“我干不了这个(指天津市作协主席)。”在孙犁的忘年交卫建民的记忆里,孙犁“不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不参加名目繁多的活动,不接受各类媒体特别是电视台的采访。”在家里,女儿曾问他:“《荷花淀》是怎么写出来的呀?”孙犁只是淡然回答:“那时候延安刚刚整完风,人们还不怎么写。再有,那个地方风沙很大,见不到这些东西(指淀水荷塘),所以就感觉好。”对送上门的荣誉,他拒不接受。他经常收到一些入选各种“名人录”、“名人大辞典”的来函登记表,但从不予理会。晚年,很多人找他当顾问和名誉顾问,他则能推就推,只是在诗里自嘲,“小技雕虫似笛鸣,惭愧大锣大鼓声”。孙犁自喻为自织罗网的蜘蛛,“面壁南窗,展吐余丝”,并在晚年自作的《无题》诗里写道:“不自修饰不自哀,不信人间有蓬莱。冷暖阴晴随日过,此生只待化尘埃。”然而,这并不意味他只躺在自己罗织的那个小天地里,躲避世间风雨。1954年,由两个“小人物”引发了全国开展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眼看学术问题向政治斗争演变,在与张德育聊到这一问题时,一直慢声细语的孙犁猛地一挥手,大声吼道:“打不倒!”在一些研究者看来,孙犁的愤怒一方面来自他对《红楼梦》的热爱,另一方面来自他对文学“艺术性”的深刻理解及实践。作家汪曾祺生前曾说,孙犁是少数几个懂得文学“艺术性”的作家中的一个。“一个人,应该有点卓然而立的精神。”诗人臧克家生前曾有这样的论断,他认为敢于抨击文坛不正之风的孙犁“就具有这种卓然而立的精神”。他曾当面告诉孙犁,“你是敢于直抒胸臆,顾忌较少的,这一点你走得比我还远一点。”然而这种卓然而立,也经常让孙犁处于被批判的边缘。“我们的一生,这样短暂,却充满了风雨、冰雹、雷电,经历了哀伤、凄楚、挣扎,看到了那么多的卑鄙、无耻和丑恶,这是一场无可奈何的人生大梦,它的觉醒,常常在瞑目临终之时。”孙犁在为老友邹明所写的文章《记邹明》里这样写道。饱经风霜的孙犁,晚年有不少时间躺在病床上,但这并不影响他连续两届被推举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在女儿看来,这是党和人民给予一位布衣作家的崇高荣誉。不仅市长派人送来了鲜花,2022年8月,医院告诉孙犁,他在这里“按副市级待遇了”。这些待遇,最终未能挽留住这位“耿直,讲真话,有文采”的作家。孙犁在2022年7月11日离世。在快要去世前,他告诉女儿,“我写文章得罪了不少人,又不去参加朋友的追悼会,我死了以后来的人不会多,到时候你们不要难过。”这也是作家孙犁生前的最后一个错误判断。因为他去世后,不仅参加追悼会的人多,悼念文章也很多,而且持续有人写。46\n“孙犁很纯粹,不是受风风雨雨影响,东摇西晃跳摇摆舞的作家。”78岁的从维熙说,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个年代的作家只有孙犁和沈从文能在历史里遥相呼应。(摘编自《中国青年报》)(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家从维熙把自己想起来的上世纪50年代作家的名字输入电脑后,电脑从历史的角度只选中了沈从文和孙犁,所以从维熙很无奈。B.“小技雕虫似笛鸣,惭愧大锣大鼓声。”表现了孙犁对自己作品的自嘲和对荣誉的淡泊。C.毛泽东读了《荷花淀》,说孙犁“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这里的“风格”是指不写黄土风沙,而写淀水荷塘。D.孙犁一直在《天津日报》工作,而不愿意做官,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干不了领导工作。E.本文撷取孙犁人生和创作上的若干片段,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品格高尚和具有独创精神的文学家的形象。【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答案:BE(选B给2分,全对给5分)解析:A项,不是电脑筛选,而是作家从维熙从历史的角度按照人格、道义、文学和生活的准则严格筛选。C项,“不写黄土风沙,而写淀水荷塘”错,而是指孙犁不用于其他作家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D项,“能力有限,干不了领导工作”错。是孙犁对权力一向敬而远之。【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2)孙犁对权力和名利敬而远之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和解析】答案:①不当天津市作协主席。②不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不参加名目繁多的活动,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③对自己的成绩轻描淡写。④拒绝各种荣誉。⑤写诗自嘲。(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答出四点给6分)解析:孙犁对权力和名利敬而远之,是出于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思考,从一些关键句中去概括即可。【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两个观念、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3)在批判作家丁玲的大会上,孙犁以有病为由保持沉默,而在面对由两个“小人物”引发的全国开展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时,他却大声吼道“打不倒”。孙犁前后的行为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传主在不同场合下不同做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和解析】答案:不矛盾。(2分)前者表现了孙犁的胆识、勇气,以及在风口浪尖时不出卖良心,决不为保全自身,对朋友落井下石的做人准则。(2分)后者表现了孙犁对《红楼梦》的热爱,以及他对文学艺术性的深刻理解和实践。(2分)解析:学生在作答时,应重点思考孙犁为什么这样做,想清楚了答案也就有了。【思路点拨】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认真阅读文本,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46\n(4)78岁的从维熙说:““孙犁很纯粹,不是受风风雨雨影响,东摇西晃跳摇摆舞的作家。”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知识点】考查考生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和解析】答案:这句话形象地说明孙犁是一个有独特风格的作家,有独特个性、独立精神的人。具体表述为:①毛泽东评价其作品有独特风格。②为人处世善良厚道,重亲情,亲自接农村的妻儿进城。③对权力和名利敬而远之,不热衷开会,不接受采访。④处在风口浪尖时,坚持道义。臧克家盛赞有卓然独立的精神。(答出自己的理解2分,联系文本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6分)解析:只要学生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传主的精神品质,再结合文中关键性的句子和典型事迹即可回答。【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①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②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①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②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语文卷·2022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联考(202201)】O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历史绕不过的民国才女佟吉清王鹤所著《偶尔遇见的传奇———民国才女写真》呈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华美。站在西风东渐的潮头,民国才女们藐视旧习、锋芒尽显,接受新式教育,追求婚姻自主,倡导性别平等,用生命展现不一样的民国风度。就在几个月前,杨绛先生迎来了她的101岁生日。她是钱钟书心目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曾因为话剧《称心如意》《弄假成真》等声名鹊起。她翻译的文字行云流水,被朱光潜评价为“最好”。在女儿和丈夫相继离去后,讲述一家三口故事的《我们仨》,读来总有要流泪的感觉。看到杨绛《走在人生边上》所附近照,那通透、温润的形象,王鹤说:“所谓优雅地老去,就应该是这样的模样吧。”初识杨荫榆,是因为偶遇杨绛的一篇文章。杨荫榆曾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成为中国首位国立大学女校长,因在女师大风潮中的表现,被鲁迅痛加斥责,而她矢志以女子教育为职责的一面,本不该被尴尬离职埋没。同样地,大名鼎鼎的冯友兰,有个了不起的妹妹冯沅君,她踩着一双小脚,穿市面销售的皮鞋,走上创作和学术道路,登上北京大学的讲台,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性一级教授。说到翘楚云集的“太太客厅”,以及林徽因与冰心因《我们太太的客厅》荡漾的嫌隙,几乎无人不晓,王鹤以“她的抱负岂止于在客厅”的发问,为林徽因正名。除了惊人的美貌,绝顶的聪明,浪漫的爱情,林徽因更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她的诗文亦颇有灵性,这样的奇女子,怎能安于沙龙女主人的位置?“香闺奇才”吕碧城,作为《大公报》的第一位女编辑,她发表诗文,倡导启民智、兴女权、办女校,为几千年来居于“卑屈凌辱”地位的女子争取平等、自由和受教育的权利。她创办了京津一带最早的女子公学———北洋女子公学,后改名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年仅23岁的吕碧城任监督(校长),被誉为“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王鹤的评价非常精准:“她的高才绝韵、奇风异调,哪里是‘剩女’二字,可以轻易概括?”这样的女子,普通男人确实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儿。46\n“五四”以来,出现了许多成就斐然的女作家。鲁迅评价萧红,能够以“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写出“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石评梅素有“以生花之笔,写哀时之痛”之誉;把《红楼梦》改编为剧本的第一人赵清阁,田汉赞她“从来燕赵多奇女,清阁翩翩似健男”;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自传体长篇小说,饱含对北京的深情;只有历尽沧桑而又明察秋毫的张爱玲,才会说出“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这样惊人之语……这些不禁让我想起舒芜的评价:她们或则以慈母的心给一切被侮辱被损害者以爱抚,或则以姐妹的心给一切反抗战斗者以关切,或则以秀丽的期望歌颂着明天,或则以凄婉的情绪诅咒着今日,都不是男性作家所能代替的。陆小曼精通琴棋书画,懂英语、法语,曾在外交部做过翻译,她的“美”有胡适“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为证,写满她和徐志摩“城里城外”的那一页,好像总也翻不过去。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中指出,“娜拉抛弃了家庭丈夫儿女,飘然而去,只因为她觉悟了她自己也是一个人。”被郭沫若比作娜拉的董竹君,放弃阔太太的生活,带着四个女儿离开夫家,闯荡大上海,开餐馆办纱厂,孩子们也都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时光荏苒,如今,婚姻自主、接受教育、经济独立,这些前辈们砥砺争取的权利,已经被视为当然,但我们切不可忘记,民国才女们披荆斩棘的苦乐悲喜。诚如伍江陵为本书所做序中所言:在历史进步的关头,她们选择了一跃而加入,而不仅仅是站在路旁作为一个鼓掌者。所以,历史绕不过她们。(摘自《中国妇女报》2014年3月,略有删节)【相关链接】被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寡妇主义》中点名批判的北师大女校长杨荫榆,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在管理上施行封建家长的粗暴方式,限制学生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并排挤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教师。在抗日战争中,她不畏艰险,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同胞,最终命丧日寇之手。12.(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王鹤透过这些才女风华锐利的生命表象,让读者触摸到五四运动带来的自由和平等的时代脉搏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女性体现出的民族气节。B.文章善于以小见大,以别开生面的闲笔,现代的视角,解读那些风华绝代的民国女子的卓越风采。C.杨荫榆因在女师大风潮中的表现,被鲁迅痛加斥责,所以文中作者对杨荫榆女士颇多微词。D.陆小曼精通琴棋书画,懂英语法语,但胡适等大都不在意她的才华,只留意她的美貌。而后世人们却偏好津津乐道于她与徐志摩的凄美故事。E.文中盛赞杨绛与钱钟书伉俪情深,在文坛上留下一段佳话。特别是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读来感人肺腑。【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答案:BE(选‘B’3分,选‘E’2分,选‘A’1分)解析:选文中没有提及抗日战争时期。【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2)这些民国才女都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答案:①行为常常“过分”,才识却一定深厚;②藐视旧习、锋芒尽显;③接受新式教育,追求婚姻自主;④倡导性别平等,经济独立。(答出三点,描述恰当,即给6分)46\n解析:答题区域在第一、三、九自然段,概括归纳出即可。【思路点拨】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认真阅读文本,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3)为什么说“五四”以来出现的许多女作家,都不是男性作家所能代替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因为“她们或则以慈母的心给一切被侮辱被损害者以爱抚,或则以姐妹的心给一切反抗战斗者以关切,或则以秀丽的期望歌颂着明天,或则以凄婉的情绪诅咒着今日”,这些风格都具有女性作家的特质;(2分)②细致的观察,越轨的笔致。(要举例分析,2分)③爱抚人生,饱含深情。(要举例分析,2分)解析:答题区域在第6——9自然段,概括归纳出即可。【思路点拨】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4)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历史绕不过她们”这句话的理解。(8分)【知识点】考查考生理解关键句含义,探索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因为“在历史进步的关头,她们选择了一跃而加入,而不仅仅是站在路旁作为一个鼓掌者”;(2分)②她们亲身参与到历史进程,表现出对新思想的吸纳和对新世界的渴望。如冯沅君、林徽因;(含概述,2分)③她们争取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突破千年的束缚,努力去做一个有尊严的女人。如吕碧城、董竹君;(含概述,2分)④她们还在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中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适当探究,2分)解析: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首先,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写“历史绕不过她们”的内容逐层概括,第二: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思路点拨】首先,先阅读文本内容,确立自己的观点。第二,依据文本材料,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分条阐述理由,分条作答。【语文卷·2022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202212)word版】O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翻译奇人许渊冲邓郁“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奖,王希季是70年代长征一号火箭首射成功。我是2022年才得奖,比振宁晚了五十(多)年啊!”93岁的许渊冲鹤发白眉,声如洪钟,中气十足,讲到畅快处,还会把袖口往上撸。8月22日,中国翻译协会在外文局礼堂为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的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奖仪式。作为和傅雷、钱钟书同时代的资深翻译家,许渊冲已出版了120多本译作,翻译了《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许渊冲是翻译界的“少数派”。多年来,翻译界强调译文要忠实原文。他的翻译却不拘泥于原作,讲求再创造。他认为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这种“优势论”也成为了他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的一点。陆谷孙、王佐良、许钧等翻译家都曾公开和他唱反调。46\n率性、张扬的个性,让他在崇尚低调的翻译圈子里“独树一帜”。不少人读许渊冲的回忆录《逝水年华》,既觉得痛快,又感叹此人毫不自谦。他重视感情,又难说谙熟“人情”。可谓在“狂作文章信手书,一章一句真性情”,虽然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在中国诗词的翻译成就上,许渊冲早已得到国内外公认。自1980年起,他开始致力于把唐诗、宋词、元曲译为英法韵文。已敌宾州大学教授顾毓磅赞誉许译:“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第一?”但他的成功,却是从挨批斗开始的。1958年,许渊冲被打成右派。j一次在烈日下挨斗,又热又累。他忽然想起毛泽东《沁园春·雪》,就默默在心里试着将其译成英文。“说来也怪,我一译诗,什么热、累、批、斗全都没了,眼里看到的仿佛只有‘山舞银蛇,愿驰蜡象,,心里想到的只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等我把词译完,批斗会也结束了。在回忆录中,许渊冲更是不吝笔墨地描述母校西北联大。那时候的联大可谓大师云集。闻一多讲《诗经》,刘文典讲《史通》,罗庸讲唐诗,蒲江青讲宋词,萧乾谈“创作与译诗”,卞之琳谈“写诗与译诗”……这些都奠定了许渊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根基。而他毕生追求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翻译准则,则来自于朱光潜和钱钟书的影响i,受朱光潜的熏陶,他奠定了诗译的理论基础:不但要写景,还要传情;不仅存义,而且存音。他屡次写信向钱钟书请教诗词翻译中的问题,后者都不吝回信点拨,给了许渊冲无穷的动力。北大畅春园的许家,一套70乎米的简陋居室。其中最惹眼的陈设,莫过于满满当当的书架。那座透明的“北极光”奖杯即被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比起奖杯,许渊冲更亲近的是书桌上的绿格白底稿纸、放大镜,和一台看不出年代的长城台式电脑。“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一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如今他的作息如钟表一样规律:早9点到阳台做操,早饭后翻译《莎士比亚集》,午睡后看肴报纸,晚7点收看《新闻联播》,饭后接着翻译,直到深夜j有时他会半夜里坐起,打开电灯,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生怕第二天忘记了。晚年的许渊冲爱读《参考消息》,常看《海峡两岸》。早年在西南联大受到的自由民主思想熏陶,现在被包裹在一颗浓烈的爱国心里。他心里时刻怀揣着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愿望。他引用杨振宁的话:…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英文和法文是英美人和法国人的最强项,中国人的英法文居然可以和英法作家比美,这也可以长自己的志气,灭他人的威风了。”许渊冲已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正如朱自清的旧诗所云:“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节选自2022年第9期《人物周刊》,有删改)【相关链接】①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2022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22年8月2日荣获国际译联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②杨振宁、王希季都是许渊冲西南联大时期的同窗。(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许渊冲的“优势论”在翻泽界备受质疑和诟病,这也使得他的翻译成就直到2022年获“北极光奖”才被认可,可谓大器晚成的代表。B.许渊冲引用杨振宁的话“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既表明了对杨振宁观点的赞同,也表现了他自己强烈的民族自豪感。C.许渊冲把“北极光”奖杯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可见,许渊冲并不在乎这个奖,更关心他的翻译事业。46\nD.许渊冲翻译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西南联大老师们的影响。他曾屡次向钱钟书当面请教翻译问题,后者更是悉心点拨,给了他无穷的动力。E.“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翻译家许钧的话说明他虽公开和许渊冲唱过反调,但并不影响他对许渊冲的认可。【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答案:B得3分,E得2分,C得1分,A、D不得分。解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C“并不在乎”说法不严谨;A早已得到公认;D是“写信”请教。【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2)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许渊冲“奇”在何处。(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和解析】答案:①他是翻译界的“少数派”。坚持翻译“优势论”,不拘于原作,讲求再创造。②他在翻译圈里“独树一帜”。他个性率性、张扬,重视感情,又难谙人情。③虽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他在中国诗词翻译的成就得到国内外公认。诗词曲译成英文,实为第一,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④的成功,居然是从挨批斗开始的。(答对3条给满分)解析:锁定信息区域,答案在3—5自然段,分段概括即可。【思路点拨】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认真阅读文本,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3)许渊冲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他成功的原因。(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有忘我的精神,专注而执着。(挨批斗时,再苦再累,一译诗,眼里只有翻译。)②良好教育和大师教导,奠定他的文化根基和翻译准则。(西南联大的求经历和受到朱光潜、钱钟书的影响。)③淡泊名利,热爱并执着于自已的翻译事业。(“北极光”奖杯束之高阁.)④工作投入而有规律。作息像钟表一样。⑤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责任感。(1条1分,3条4分,4条5分,5条满分)解析:答案从第五自然段开始概括归纳,尽量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两个观念、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4)文章结尾援引朱自清的诗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来评价年过九旬的许渊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知识点】考查考生理解关键句含义,探索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和解析】答案:这句话充分表现了许渊冲虽年过九旬仍执著进取、坚持作为的积极乐观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许先生的欣赏和肯定。(2分)①许渊冲晚年勤奋译著,坚持不懈。有时深夜也会坐起,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体现其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②许渊冲93岁获奖,虽比同学杨振宇、王希季都晚很多年,但发言时激情澎湃,声如洪钟,中气十足,体现其老而弥坚的乐观精神。③46\n许渊冲晚年常看《参考消息》《海峡两岸》,关注时事,这种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充分体现其耄耋之年仍以天下为已任的担当精神。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抓住关键词“但得”“何须”,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句子含义;结合文本,找出相关内容进行论述。【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①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②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①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②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语文卷·2022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五调考试(202212)word版】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国学大师饶宗颐余秋雨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还断言:只要香港有饶公,就不能算文化沙漠。这位饶公,就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在香港,饶公是名人,也可算奇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人称“业精六学,才备九能”。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正如林语堂所言,学问是像熏火腿一样“熏”出来的。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用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的还多。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懂不懂就在那里面逛。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像梵学,为了品到“原汁原味”,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可以朗朗而读。饶公说,我的梵文是与一位印度学者“换”来的。50年代末,那位在内地留学过的学者提出向我学《说文解字》。我正好想用功学学梵文,于是与他讲了条件:用《说文解字》交换梵文。此后几年间,我们互为老师,都学到了想学的东西。支撑饶宗颐在学术方面锲而不舍深钻的,是一种“求阙’’精神。饶公说,‘‘求阙’’是曾国藩的话。他认为做人、做学问,都要“求阙”。“阙”同现在的“缺”,就是要不知足的意思。实际上,天下万物都是有“缺”的,追求把“缺”的补齐,可事实上永远也补不齐,这样就会永远不知足地追求下去。46\n饶公是史学家,他说,最令我兴奋的是今天中国不断地有很多新东西(出土文物)从地下冒出来了。而这些东西又带出了许多新问题,需要解答。比如,遇见冒出来的东西以后,发现有的文字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本子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你就要解答了,我是研究这方面的,我有找出答案的责任,我要研究。我不能不研究,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我不理,我对它有兴趣,我就要研究。价值这个东西很难讲,我看有价值,别人看毫无价值。在学术上,越有争执的东西,越需要讲出一个道理来。我就是要找出这个“道理”来。了解饶公的人说,别看他是国学大师,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他周游世界,精通英、法、德、日文。他研究国学,不仅从中国古籍中找材料,还密切关注着考古的新发现。例如,他用四川三星堆考古成果,印证以往古文献资料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取得新的重要发现。他借鉴西方汉学家研究方法,从印度和西域文字典籍入手,拓展汉学研究的视野。他还利用敦煌写卷的新资料,深入研讨诸多史学之谜;通过“比较古文字学”,探索远古中外文化交流问题。难怪季羡林教授称其在掌握材料、运用材料上“令人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感”。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于是饶宗颐做到了既博又专。(有删节)(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在一开篇,就从正反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饶宗颐的形象。他既是名人,更是奇人。B.正因为饶宗颐对佛、道都深有研究,他才把赴聘中大,生病滞留香港,从而正式步人国学之门这一经历看成是一种缘分。C.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学问分归八个门类,郑炜明却把其细分为十五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非常广泛。D.饶宗颐打小就泡在自家的小图书馆里。由此可见,学问可以“熏”出来,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在一定环境中培养而成。E.“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寥寥数语,源自饶宗颐独立不羁的学术精神。【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答案:答C得3分,D得2分,E得1分,答A、B不给分;解析:E从上下文来看,准确地说应源自他的“求阙”精神。A没有反面。B前面一层因果关系牵强。【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2)国学大师饶宗颐是个“奇人”,材料中有哪些体现?(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答案:①世界知名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②20岁出头整理发表了《潮州艺文志》,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③治学,涉猎领域很广。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④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⑤在学术追求上永不知足,有一种“求阙”精神。⑥他是国学大师,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每点1分,共6分)解析:整篇文章体现饶宗颐是个“奇人”,分层概括即可。46\n【思路点拨】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认真阅读文本,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3)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他却说这是一种缘分。如何理解这“缘分”的内涵?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和解析】答案:在赴中大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2分)其实在此之前他的学问已经非常了不起了。由此可见:此处的“缘分”是一种机会,它不会凭空而来,是要内外两方面条件的给合。境遇是外部的,自身是内部的,内外结合才能谱写缘分的佳话。(4分)解析:这段话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所以相关内容可从下文去找。先结合材料再分析,意思相近即可。【思路点拨】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4)通常认为,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请结合材料,针对这一说法谈谈你的看法。(8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次为F(探究)。【答案和解析】答案: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经过努力,可以做到。(1分)矛盾的两方面也可以结合在一起。饶宗颐就是最好的证明。(1分)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缔造了他学术“专精”。(3分)饶宗颐在学术方面有一种“求阙”精神。就是要永不知足。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从而拓展学问的宽度。缔造了他学术的“广博”。于是饶宗颐做到了既博又专。(3分)(其他观点只要结合材料,言之成理也可)解析: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首先,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写“博与专“的内容逐层概括,第二: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思路点拨】首先,先阅读文本内容,确立自己的观点。第二,依据文本材料,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分条阐述理由,分条作答。【语文卷·2022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12月调研考试(202212)】O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陈生:把猪肉卖出北大水平①“你们是肉类切割专业的国内第一批毕业生。”北大“猪肉才子”陈生在屠夫学校的结业典礼上跟学员们骄傲地强调。今年5月,陈生一手创办了全国首家屠夫学校,筹备历时8个月,200人报名,招收68人,不收学费,包吃包住,外带补贴,近日首批40名毕业生终于毕业了。②陈生是位成功的创业者,从房地产“老大”到广东天地食品集团总裁到“猪肉大王”,再到屠夫学校的校长,陈生在这几个角色间华丽穿梭,游刃有余。屠夫学校培养“多面手”46\n③谈到办屠夫学校的设想,陈生对于行业的分析总是精准而敏锐的,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公司现在总共有300个档口,每个连锁店大概需要3个刀手。而从全国来说,每天6亿多头猪出栏,需要两三百万名的屠夫或‘卖猪佬’”。陈生认为,现在任何一个职业,假如从业者超过100万人都应该有学校,“但我们这个行业,几百万的从业人员,却没有培训机构。其实这也算是一个服务行业,而且还是一个很讲技术活儿的行业”。④提起办屠夫学校之前招刀手的情况,陈生感慨万千,“之前找的刀手都是在市场里面经营不下去的个体户,服务意识、技术水平都挺差的。而仅有的少数比较优秀的刀手则都是从超市‘挖’来的,我们都变成行业的公敌了,所以无论从行业还是自己的需求来说,我都要办学校,这跟我们整个公司在行业立足的需要,跟整个行业目前的状况是密切相关的”。⑤屠夫学校筹备了8个月,课程开设得也相当全面,除了学习如何“解猪”,还要学习市场操作流程、超市管理制度、猪肉营养烹饪等多门课程。“我就是要办一所学校,培养一些‘多面手’,卖猪肉的时候还可以教别人做菜,以前的屠夫们对别人都是板着脸的,我会训练他们要有笑容,他不仅仅卖猪肉,还附赠别人不能卖的,让顾客带回欢乐,我们提供的价值超过顾客的预期,这就是我们的竞争力。”陈生笑着说。如今,屠夫学校的第一批学员已经顺利毕业奔向岗位,陈生对自己的学员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要手脚灵活,二是要有服务意识。除了这两个,其他东西都不重要。像谈恋爱那样去创业⑥北大毕业卖猪肉的,陈生并不是第一个,但是把猪肉卖出北大水平,分店遍及全国各地的却只有“猪肉大王”陈生一个。陈生喜欢把自己在“土猪壹号”之前的所有创业尝试统称为谈恋爱,“谈了几个,直到找到自己最心仪的那个结婚”。⑦他同记者一起分享了他的“择偶标准”与“恋爱史”。“我们选择职业的时候,有很多的时间性、空间性问题,时间就是那个时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外部环境,空间就是我的周围到底有多少条路可以供我选择。”当初陈生下海经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生存,什么赚钱就去干什么。等收获了“第一桶金”之后,陈生就开始慢慢规划自己的人生。“要做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创业者。”陈生告诉记者。但最终选择“土猪壹号”做起“卖猪佬”,并开办屠夫学校,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兴趣。“我在湛江做了几年房地产,虽然很赚钱,但觉得跟自己的兴趣还是不一样,不是自己喜欢的,最终不是我靠岸的地方。”北大的影响在于价值观⑧屠夫学校的又一特色可以说在于两个北大“卖猪才子”的合作,谈起曾经在2022年掀起“陆步轩现象”的北大第一任“卖猪佬”,陈生说:“我请他来给屠夫学校编教材,半年时间编了10万字,其他人根本不可能做到。”在陈生眼中,虽然陆步轩没有自己分店开得多,但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也是不可复制的。陈生告诉记者,当初就是因为北大校长的一句“我们北大的学生既可以当国家主席,也可以卖猪肉”给了他莫大的启发。⑨在陈生看来,北大对他最大的影响不在于名誉和专业知识,而在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他今天的成就主要还是得益于丰富的社会经验。“做公务员和在其他企业工作的几年为我交了创业的‘学费’。”他很直白地建议当下刚毕业的大学生尽量不要去创业,而应该在社会其他岗位上历练几年,努力学习人际交往,积累社会经验。“学校里学的东西拿到社会上创业,能用的是很少的,所以大学生刚毕业就创业是没什么优势的,在社会上混个三五年时间,学到的创业知识与能力要比在大学里学到的多得多,这样你再创业的时候就得心应手了。”⑩而面对风险和可能的失败,陈生也显得很坦然。“我们常说,‘吃得咸鱼忍得住渴’,我的公司常会经历一些低谷期,但外人看我还是能吃能睡,失败有什么可怕呢?大不了回归到零,我们努力做好,但如果真的没做好,我也坦然面对。”(节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46\nA.这篇人物访谈以“卖猪肉也要卖出北大水平”为题目,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陈生把卖猪肉产业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同时也表现了陈生要把卖猪肉产业做到同行业最高水平的信心。B.陈生在言谈中对自己从事的卖猪肉产业显得十分自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自从选择了这一自己喜欢的事业后,凭借自己的努力,还未经历低谷期。C.文中第八自然段提到“第一个卖猪肉的北大学生陆步轩”,目的既是为了说明陆步轩对陈生的帮助,同时还为了用陆步轩事业的不景气反衬陈生事业的成功。D.“你们是肉类切割专业的国内第一批毕业生。”文章一开始便先声夺人,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突出陈生所创办学校的独特性。E.陈生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斗志的人,虽然做房地产、食品都不太成功,但他都没有放弃,最终选择了屠夫学校的校长。【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A得3分,答D得2分,答E得1分,答BC不得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对于文章要读进去,同时要关注文章的细节,在选择答案时要有比对。B项错在“还未经历低谷期”。原文第⑩段说“我的公司常会经历一些低谷期”;C项错在“同时还为了用陆步轩事业的不景气反衬陈生事业的成功”;E项原文第七段提到陈生的房地产很赚钱。【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2)陈生为什么要办屠夫学校?这一学校都有哪些特色?请简要说明。(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原因:①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兴趣;②源自于精准而敏锐的行业分析——刀手,作为一个很讲技术活儿的服务行业,全国从业人员达两三百万之巨却没有专业培训机构;③是为了满足自己整个公司在行业立足的需要。(答出两条即可得3分)特色:①是国内首家屠夫学校;②课程开设全面,培养“多面手”;③不仅注重对学员技术的培训,还注重提升学员的服务意识;④邀请另一个早已出名的北大“卖猪才子”陆步轩给学校编写教材。(答出三条即可得3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找出有关陈生办校原因的信息,文中“无论从行业还是自己的需求来说,我都要办学校”一句为回答这一提问提供了线索。其次是从整篇文章中寻找有关屠夫学校办学特色的信息,第二问的答案不难寻找,关键是点要全、表述要合理。【思路点拨】做“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题目,首先要确认与题目要求有关的信息区间,然后把所给选项的信息与原文中的内容进行对应比较,最后紧扣语境,结合题干中的相关要求准确筛选。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3)文中说到,“陈生喜欢把自己在‘土猪壹号’之前的所有创业尝试统称为谈恋爱”,这个比喻很精彩,请分析它的精彩之处。(6分)46\n【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理解和掌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①创业与谈恋爱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一种尝试,并且都是希望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能够一生相伴的事业或人。(3分)②把创业比做谈恋爱,不仅把道理说得生动形象,而且还淡化了创业的艰辛,增添了几分轻松与浪漫,使北大才子陈生过人的才华得以充分地展现。(3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理解和掌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准本体(创业)和喻体(谈恋爱),然后再分析它们在“神”上有何相似之处。其次要明确比喻手法的表达功能:比喻写景状物时,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比喻用来叙事时,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加清楚明白;比喻用来说理时,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能使说明深入浅出,并使语言富有形象意蕴。最后是结合文本具体语境,做出具体赏析。【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比喻句要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借代句要找出相关性,比拟句要找出形象性等(4)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能给读者很多启发,请结合文本,针对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观点。(8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章的意蕴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次为F(探究)。【答案解析】示例1:①当今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多是因为就业者只顾选择一些热门、高薪、体面的工作,而对一些冷门行业很少问津造成的。(2分)②像文中的“卖猪肉”行业,很多大学生都瞧不起,北大才子陈生却因为对其有独特的见解并看清了这一行业存在的巨大潜能而走上成功之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3分)③只要对自己的才能和周围的现实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要思想不僵化,敢于走出观念的误区,瞅准一项自己有兴趣的行业,动用智慧,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开拓出一片人生的新天地。(3分)示例2:①当今的大学生早已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真正要让大学生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似乎并不容易。陈生的猪肉卖出了“北大”的水平,这足以提醒奔波在求职路上的大学生:懂得创新行行出状元。(2分)②陈生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他懂得创新。大学生卖猪肉不要紧,怕的是你和市场上那些普通屠夫一样,卖的只是猪肉而没有用创新思维把事业做大做强的概念。(3分)③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摆在我们面前的虽然是严峻的社会现实和激烈的竞争态势,但机会仍然无处不在。套用一句老话: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3分)(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阅读探究能力。解答类似的题目要遵循两条原则、三个切记。两条原则是:①观点要有个性和创意,但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②答题时思维应该有根据,不能脱离原文,更不能任意发挥和不着边际。三个切记是:①切记有明确的观点;②切记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③切记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思路点拨】回答本题可用内引外联法,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读进去,深入文本,读出自己正确而准确的理解;又要能准确联系生活、社会积累的生活知识或阅读体验,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即“跳”出来,读出自我,读出个性化感悟。有“入”有“出”,有“内”有“联”,文本才是活的,读者才能与作品、作者充分沟通和对话。【语文卷·2022届河北省唐山一中等五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202201)】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宫崎骏:留下的都是梦宋石男46\n当宫崎骏讲述梦境的时候,就连废弃壁炉里的灰烬也会重燃。但就在9月初,这个72岁的白胡子老人、日本动画电影史上最伟大的造梦师宣布不再造梦,隐退江湖——龙猫踯躅彷徨,狸猫放声痛哭,千与千寻返乡,移动城堡驻足,幽灵公主成绝响,世间再无风之谷。作为一个很出色的故事创作人,宫崎骏很自然地便能把心中的故事告诉大家,这种才华使他成为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导演,他的动画如同造梦,众多的幽灵,会走动的城堡,会飞的拖把、小人等等,像魔法一样令人欲罢不能。每个人的梦境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完美地把它讲出来,就像宫崎骏做到的那样。在许多人看来,宫崎骏的谢幕并不完美。他的最后一部作品《风起了》由梦幻叙事转向现实析述,冒犯甚至伤害了他的追随者。有评论人认为:“这是一个讲述明治维新以来,为了追赶西方而拼命富国强兵,结果国未富兵未强,破绽百出的故事。”媒体用“威尼斯电影节宫崎骏颗粒无收”一类的标题暗示这位动漫之神在退休之际已经跌下云端,却完全不顾他曾获奥斯卡动画长片奖并拒绝领奖的往事。事实上,宫崎骏压根儿就不在意名利场上的事情。不久前东京争取到2022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宫崎骏被日本各界认为是制作东京奥运会宣传片的第一人选,但他直接回应说:“我不会为那些人制作影片。”事实上,《风起了》与以往的动画不同,没有魔法没有童话,而更像一个缓缓流淌着叙述的纪录片,但它美丽温暖矛盾悲哀并充溢着宫崎骏永远的主题——梦想。还记得崛越二郎的那句话,“我只是想设计出优美的飞机”。“这部电影只希望讲述这么一个忠于自己的梦想、不断奋进之人的故事”是宫崎骏对《风起了》的唯一解释,而这句话几乎可以适用于他的每一部作品。在全球动画界兴起用电脑作画的年代,宫崎骏坚持“老掉牙”的手绘方式。他的手绘,简单清新,适合回忆,就如枕头适合瞌睡、星空适合眼睛。水彩水粉的感觉用来描画无边无际的蓝天、大海、森林、田园,真是妙不可言,而晕染方式也很能烘托出饱含深情的色彩。记得看《红发安妮》,当安妮走过樱花林时,樱花如云,扑面而来,落英满地。虽然没有画出每一朵花,但层层叠叠的色彩恰到好处地渲染了繁花似锦的景象,唯美得宛如梦境。清新之外,宫崎骏又总喜欢加上工业时代的痕迹。形形色色的飞行器、喘气的烟囱、炽热的锅炉……宫崎骏痛恨工业对自然、对习俗的破坏,骨子里却又摆脱不了工业的影响。他的父亲曾从事飞机制造方面的工作,他工作后也曾赴苏格兰等地煤矿参观,这对他的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他的作品中能看到非常明显的文化融合。他不少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场景都有些西化,却用非常传统的水彩画来表现;而有些作品如《千与千寻》的场景是传统日本风格,却又似有油画的感觉。不论画法如何,总有一种情愫,让人怀旧思乡。在过去数十年里,站在乡村与山林,宫崎骏抵抗工业的侵略,意图保留那些固有的东西——传统价值观、生活方式、地理与生态,又随时准备接受这一切都将烟消云散的宿命。宫崎骏曾说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相信世界终有一天会毁在人类自己手中。在某种意义上,宫崎骏是反现代的:他反对现代文明对现实的强调、对技术手段的迷恋,政治对德性的垄断、自负理性对自然秩序的压倒性胜利,世俗自治对神灵的怠慢……宫崎骏大声反对这一切,却又身坠其中,忧心忡忡。46\n除了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宫崎骏的作品还传达出浓浓的人文关怀,首先表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上。宫崎骏创作的影片背景的画风始终是清新浪漫的,总有一种能让人想要回归自然的感觉,尤其是影片中出现的天空背景,给人以广阔无垠的感觉,使人不禁生出一种遐想,似乎想要到那背景中去寻找远离城市污浊空气的清新,去感受自然之美。他的电影中反复出现动物植物之灵,则体现了众生平等敬畏自然之心。《幽灵公主》可以理解为由于森林的消失而引起的来自神的报复,《风之谷》意在说明人与自然是既斗争又共生的状态。但宫崎骏最为关注的话题还有人与自身的关系,他的影片大都是通过作品中主人公那些积极的性格向人们暗示:在学习博爱与宽容的勇敢成长过程中,可以学会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最基本原则。《千与千寻》胆小瘦弱却很有爱心的千寻,《风起了》“唯有努力试着生存”的崛越二郎,《悬崖上的金鱼姬》“生在这世上,真好”的波妞……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发现了发自生命根源的真善美,展现出的人类顽强的生命热情与人性的自然流露,作者视之为人类存在的希望。如今,那些美好的作品他已经画完,那些美好的仗他也已经打完。现在,造梦大师谢幕,但梦不会谢幕。宫崎骏的离去,让每一个热爱他的孩子都感到酸楚,而这酸楚,在将来必定会融入回忆,与甜蜜合体。宫崎骏用他的作品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如何想象未来,都要勇敢面对,凭着孩子时代的信念,凭着梦想出发的起点。最后,像他一样放手去梦吧,尽管梦有其伪装,有时也单调易碎,但它,犹如风吹着的童话,仍是这个世界美丽的惟一证明。(有删改)(1)下列选项中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A.在电脑动画盛行的时代,宫崎骏作品的手绘风格简单清新又不乏细腻深情,真实可触又宛如梦境,呈现出独特的视觉美感。B.宫崎骏坚持用传统的绘画技法表现西化的或本土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场景,故而在他的作品中能看到非常明显的文化融合。C.这篇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字里行间充满对动漫大师宫崎骏的崇敬热爱以及对其退出动画电影界的惋惜。D.作者认为每个人的梦境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完美地讲出来,唯有宫崎骏能做到这一点,这足以证明他是一个伟大的造梦师。E.作者列举了宫崎骏曾拒领奥斯卡动画长片奖和宫崎骏拒绝制作东京2022年夏季奥运宣传片这两件事,意在展现这位动漫大师的淡泊名利、特立独行的个性风采。【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答案:AE(E3分,A2分,C1分。BD不得分)解析:B错在“坚持用传统的绘画技法表现西化的或本土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场景”;C“惋惜”之情并不鲜明;D错在“唯有宫崎骏能做到这一点”。【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2)宫崎骏用他的作品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如何想象未来,都要勇敢面对,凭着孩子时代的信念,凭着梦想出发的起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宫崎骏凭着信念、梦想,勇敢奋进的具体表现有哪些?(6分)答:【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在全球动画界兴起用电脑作画时,他坚持手绘方式。②他的作品中虽然有工业时代的痕迹,但却在努力保留传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地理与生态,抵抗工业文明的侵略。③他的作品在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上传达出浓浓的人文关怀,展现人类顽强的生命热情。这些创作实际都体现了宫崎骏对现在与未来的勇敢面对,凭着孩子的信念放手去梦。解析:本题的信息区域在第5—9自然段,逐段概括层意即可。【思路点拨】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认真阅读文本,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3)宫崎骏为何被称为“造梦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46\n【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和解析】答案:①他是个出色的故事创作人,他的动画如同在造梦,奇幻充满想象力。(或者:电影叙事如同讲述梦境,而且讲述得生动完美。)②他的绘画简单清新自然,适合回忆,唯美得宛如梦境。③他的动漫作品宏扬梦想的力量,鼓舞人们坚持梦想,执着追求。解析:文章的题目是“留下的都是梦”,称宫崎骏为“造梦师”,全文围绕这些内容去选材的,分层概括即可。【思路点拨】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4)在文章末尾,作者这样写道:“造梦大师谢幕,但梦不会谢幕。”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理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8分)答:【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次为F(探究)。【答案和解析】答案:虽然宫崎骏不再创作,但是他淡泊名利的情怀、对梦境的执着、作品中传达的人文关怀都会引导人们凭借梦想出发,引导人们前行。①他拥有着淡泊名利的情怀:东京争取到2022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宫崎骏被日本各界认为是制作东京奥运会宣传片的第一人选,但他直接回应说:“我不会为那些人制作影片。”正是他的这种情怀所以他不在意名利场的事情,虽然最后一部作品改变了他的风格,但是仍然秉持着自己的梦想。②他拥有着执着的性格:在全球动画界兴起用电脑作画的年代,宫崎骏坚持“老掉牙”的手绘方式。他的手绘,简单清新,宛如梦境,引导着人们对过去美好的回忆。③作品中传达的人文关怀:宫崎骏创作的影片背景的画风始终是清新浪漫的,总有一种能让人想要回归自然的感觉。此外他的影片大都是通过作品中主人公那些积极的性格向人们暗示:在学习博爱与宽容的勇敢成长过程中,可以学会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最基本原则。总之,虽然美好的作品已经画完,但是他作品中的梦境必会融入孩子的回忆让他们勇敢去梦,勇敢追求。解析: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首先,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写“造梦大师谢幕,但梦不会谢幕。”的内容逐层概括,第二: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思路点拨】首先,先阅读文本内容,确立自己的观点。第二,依据文本材料,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分条阐述理由,分条作答。【语文卷·2022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12月)(202212)】O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别了,“部长”龙应台台湾地区选战中国民党惨败,马英九长期倚重的“文化部长”龙应台宣布辞职,在辞职声明里大大自我表扬了一番。立刻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如果龙应台“文化部长”的工作做得好,让台湾民众有了更多的文化共识,并成为国民党的优秀政绩之一,国民党还会有这次惨败吗?46\n龙应台是台湾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父母是大陆人,随蒋介石前往台湾,龙应台在台湾出生。正在思想形成阶段,遇到中国大陆取代国民党在联合国席位这个历史剧变,她这一代台湾人由此普遍产生了一个鲜明的特征,即身份焦虑:自己到底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罗大佑经典之作《亚细亚的孤儿》表达的就是这种焦虑和彷徨。比龙应台更老一辈的人,这种焦虑要淡得多,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自己是“中国人”还是比较认可的。而龙应台在这个问题上明显游移不定。她比一般台湾人还有更多一层焦虑:由于前夫与孩子是德国籍的原因,龙应台还时常有把自己当成“外国人”的恍惚。这样一种深层的焦虑,对于龙应台这样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掌握权力的文化官员会产生什么影响?文化既是思想的权力,也是一种凝聚力。当龙应台带着深深的身份焦虑出任台北文化局长、台湾“文化部长”后,她所执行的文化政策必然也带上她强烈的个人色彩。龙应台曾对“中国梦”表达了她的看法,清晰地体现出她在中国人、台湾人、世界人之间如浮萍般飘荡。中国的整体价值、台湾的地区价值与普世价值以及个人价值、文学价值等多种价值判断,在龙应台那里始终没有摆正关系,显得颇为凌乱。这在她的文章中经常能被读者轻易察觉,她也时常因某种需要而随意变动价值判断的底线。例如,出于家庭原因,她对二战期间德国与苏联关系的判断模糊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出于台湾身份,她认为国民党、共产党的成败都没有意义,无视当年的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她还欣赏汉奸胡兰成,也许仅仅是因为胡兰成的文学才华,龙应台便把国家利益、民族大义这样更重要的价值判断轻轻放下。她在辞职声明中显示出的自鸣得意,更使人相信在任文化官员期间她将这种文化分裂带给了整个台湾社会。由于多重身份焦虑,龙应台的文化政策和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加剧全台湾民众的身份困惑。龙应台自身的文化认同分裂,往大里说,加剧了台湾社会的文化对立;往小里说,妨碍了国民党内部的凝聚与团结。马英九对龙应台的认可与重用,在我看来是导致台湾和国民党文化分裂、凝聚力涣散的重要原因。从积极的角度看,国民党这次惨败以及马英九辞职,说明文化认同游移不定必然失败;从消极的角度看,我们不知道未来台湾能否清晰地意识到这个深刻的文化命题,也不知道台湾要花多少时间才能修补这种文化身份认同的分裂与焦虑。龙应台辞职是个好消息。但如果不能认清龙应台对文化认同分裂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个消息也没多大价值。(作者刘仰,是北京知名学者)16.结合全文,概括龙应台“这一代台湾人”所具有的“身份焦虑”和“文化认同分裂”现象的形成原因。(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和解析】答案:根在大陆,难以泯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生长在台湾,政治上的隔膜和本土文化的吸收又造成了身份和文化认同的疏离和分裂;思想形成时台湾国际地位的失落,又加深了这种焦虑和彷徨的心态。(每点2分)解析:“身份焦虑”现象的形成原因信息区域在第二自然段,“文化认同分裂”现象的形成原因在第三自然段。【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①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概括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②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17.文章称“龙应台对文化认同分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试分析作者这一说法表达的意思有哪些。(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关键句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46\n【答案和解析】答案:台湾民众的身份困惑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非个人因素影响所能;国民党内部世代交替而造成的文化分裂、凝聚力涣散因任用龙应台而加剧,龙应台本人因国民党在地区选战中的惨败而辞职;龙应台的个人身份是著名作家,公共身份是“文化部长”,不但不能弥合文化共识,反而因其文化政策和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加剧全台湾民众的身份困惑,其作用不可小视。(每点2分)解析: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结尾,由此推之“推波助澜”是对上文的一个总结,所以,应对上文进行归纳概括,分点列出。【思路点拨】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18.探究文章最后的句子中的加点词“价值”的深层含义。(6分)【知识点】考查考生探究关键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和解析】答案:如果认为龙应台辞职只是出于个人原因的个人事件,那么这个消息将不具有深远而广泛的社会意义;这个消息的价值所在在于揭示了价值观的游移不定和文化认同分裂所造成的思想困境,不但阻碍民族统一和中国梦的实现,而且对台湾自身的发展也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这也告诉我们,加强民族文化共识,提升民族凝聚力,不但是两岸统一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和振兴的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每点2分)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熟读文本,挖掘“价值”的内涵,结合个人观点,分条概括。【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要注意:①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②挖掘含意,注意表里虚实,指代双关比喻;③体会用意,注重多个角度,时间地点氛围;④形象为题,侧重线索情节,强调主旨情感;⑤思路清晰,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语文卷·2022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202211)】O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一介书生汤一介马海燕王晓晔“当一个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前夜时,她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吸取力量,‘反本开新'。”北大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汤一介如是说。汤一介生于天津,湖北黄梅人,祖父汤霖是晚清进士,父亲汤用彤是国学大师,早年留学美国时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其著作《魏晋玄学论稿》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是研究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必读经典。梁漱溟、熊十力、钱穆、贺麟、冯友兰等文化大家往来于汤家,汤一介耳濡目染,年轻时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思考。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汤一介着力于构建HYPERLINK"http://so.china.com/cse/search?q=%E4%B8%AD%E5%9B%BD%E4%BC%A0%E7%BB%9F%E5%93%B2%E5%AD%A6&s=2919120612882629663&nsid=0"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这三个基本命题阐释儒学,使之有益于当今世界。上世纪90年代初,应对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汤一介首先提出,中国古已有之的“和而不同”对解决当今世界、人类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1世纪人类社会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需要用“和而不同”调整好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关系,使之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汤一介认为,建立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中国化的解释学”非常必要。中国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解释经典的资源和方法,如果加以系统的整理,定会得到某些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46\n如今87岁的汤一介已成新时期国学的领军者。今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视察北大,与其长谈,赞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汤一介本人却不认为自己是“大师”:“我不是大师,现在没有大师,原因是我们没有提出一套理论,让世界上都承认,还没有出过一本类似《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已影响西方世界上百年的著作。”晚年汤一介全身心投入《儒藏》的编纂工作。早在1990年,他63岁时就想做这个工程。在他看来,中国已有《佛藏》、《道藏》,可一直没有《儒藏》。虽然明清两代就有学者提出要做《儒藏》,但最终都没有实行。汤一介说:“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思想,儒家经典有一个源远流长的传承过程,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至今。现代科技手段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保存方式,为大规模整理和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2022年《儒藏》启动,由汤一介任首席专家,中国、日本、韩国、越南近400名学者参与,迄今已出版100册。“我今后10年可以用五句话概括:一是把《儒藏》(精华编)编好,二要把儒学研究院做好,三是要把和现实有关的课题做好,四是要把研究生带好,五是把和国外的学术交流做好。”《儒藏》启动时,汤一介曾表示。他的学生张广保说,“先生把时间看得很重,学生们没有问题都不敢找他,但带着问题上门请教又当别论。如果他看到你的书写得好,即使不认识你,请他作序他也欣然答应。他写文章也从不做挂名作者,只要他任主编或挂他名字的文章、书刊,他都一个字一个字看,《儒藏》的校勘、标点也是如此。”在汤一介等学者的构想中,《儒藏》最终将包含书籍3000余种,约10亿字,规模将超过《四库全书》,基本囊括中、韩、日、越历史上较有价值的儒学著作,计划于2025年完成。有人问汤一介想没想过,可能这一生不会完成《儒藏》这一旷日持久的工程了。汤一介说,“(这件事)必须做,除非我根本什么也不能做了。人活一天,就要做事,只有做事才能体会到快乐。”“我的名字叫‘一介',大概是父亲希望我做一个书生,我实际也算是做了一个书生吧。”纵观这一生,汤一介说。本文开头和结尾引用汤一介先生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C(理解运用)。【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开头引用汤一介先生的话,表明他对历史文化作用的深刻认识:为下文写他一生致力于继承、发展、创新传统文化作铺垫。(2分)②结尾引用他的话,表明他对自己学术生涯的谦虚评价、对“书生”身份的自我体认:同时,照应文章题目,收束全文。(2分)解析:根据句子所在的位置去推断它的作用。【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透过它,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②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特别是结尾)。“开篇点题”与“画龙点睛”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多半是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后者是抓住结尾处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汤一介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知识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鉴赏作品的形象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理解鉴赏)。【答案和解析】答案:汤一介是北大教授、著名学者、新时期国学的领军者。①研究执着:年轻时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思考,一生着力于构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对解决当今世界难题、人类发展有重要意义。③为人谦虚:不认为自己是“大师”。④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自觉发起并承担《儒藏》的编纂工作。⑤珍惜时间、严谨治学、乐于帮助后学。(答出4点即可得4分)解析:通读全文,分层概括。46\n【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方法是:第一步,整体感知文本。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而领会文章的主旨。第二步,理解命题意图。把握试题的命题意图,挖掘隐含在题干中的信息,确定答题的方向。第三步,确定信息区间。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按照命题要求检索,找出问题的命题区间、信息区间和答题区间。第四步,概括整合答案。对答案进行组织,要注意分析筛选出来的内容,梳理自己思考的内容,按照要求概括出题干要求的内容。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特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答案:①选材典型,紧扣中心选取事例,且详略得当。(1分)②叙事真实,多处运用准确的数字、引用传主和他人的话等,读来真实感人。(1分)③正侧结合,更全面、更突出地展示传主的生平思想。(1分)④叙议结合,有助于读者多方面地了解传主的生平事迹、贡献地位等。(1分))解析:概括写法上的特点,可从选材、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概括。【思路点拨】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即真实性和文学性)22.汤一介先生为什么编纂《儒藏》?你认为《儒藏》对于中华民族复兴有何意义?(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和解析】答案:(1)①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体思想,中国已有《佛藏>《道藏》没有《儒藏》,儒家经典的传承源远流长,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至今;(2分)②现代科技手段为大规模整理、传播儒家经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保存方式。(2分)(2)《儒藏》规模宏大,基本囊括中、韩、日、越历史上较有价值的儒学著作,将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的精神资源:有利于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化,将在今天和未来的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2分)解析:锁定信息区域,筛选汤一介先生编纂《儒藏》的目的这一内容来逐一概括。【思路点拨】回答此题,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加以理解、分析,从文段的整体内容上,找出相关语段,注意用精练的语句来概括。【语文卷·2022届安徽省屯溪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202212)】O1三、现代文大阅读(24分)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46\n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哀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知道举隅》,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稿,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背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有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根据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1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知道举隅》,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答案:AC解析:A项“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表述有误,根据原文中“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一句可知;C项“《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表述有误,原文说“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重点是称赞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而没有《中学生》“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这层意思。46\n【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12.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答案:第一问,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第二问,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解析:第一问,结合原文第一段相关内容儿女们“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也和父亲热烈讨论”和“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分别概括出①②点,根据叶圣陶的问话内容及儿女们的表现可以分别概括出③④两点。第二问,应该根据第一段叶圣陶的问话来分析、提炼、概括,如“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问话主要涉及了作文的用词、句式等方面,考查的是关于作文的表达形式的;“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问话主要涉及的是作文的思想内容方面。【思路点拨】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13.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知识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能力层次是C级(表达理解)。【答案和解析】答案:第一问,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激励和帮助。第二问,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谈。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解析:第一问,根据原文第二、三段内容,结合“亲似手足、鼓动、帮助”等关键词语概括出来。第二问,根据文中叶圣陶的散文《与佩弦》中的内容,抓住“兴趣之所至、随意之极致、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无所不领会,如见其肺肝然”等关键词句,就可以概括出来了。【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方法是:第一步,整体感知文本。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而领会文章的主旨。第二步,理解命题意图。把握试题的命题意图,挖掘隐含在题干中的信息,确定答题的方向。第三步,确定信息区间。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按照命题要求检索,找出问题的命题区间、信息区间和答题区间。第四步,概括整合答案。对答案进行组织,要注意分析筛选出来的内容,梳理自己思考的内容,按照要求概括出题干要求的内容。14.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文章内容,探究文中哪一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等探究能力,能力层次为F级(探究)。【答案和解析】答案: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46\n解析:“孺子牛”意思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题从三个方面考虑即可。该题型中,任意选一方面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①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②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①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②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语文卷·2022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2月月考(202212)】O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下笔不觉师造化梁衡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46\n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1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答案:C给2分,答D给2分。解析:A、黄宾虹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是沪上流行的画风。B、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不是“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D、应是鉴赏、鉴别真伪的大行家罗振玉。E、本文没有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没有描写黄宾虹的突出成就。【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16)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解析:从第一段中分层归纳,即可得到答案。【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两个观念、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17)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6分)【知识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能力层次是C级(表达理解)。46\n【答案和解析】答案:①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②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解析:抓住上下文中的关键语句“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可总结出答案。【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方法是:第一步,整体感知文本。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而领会文章的主旨。第二步,理解命题意图。把握试题的命题意图,挖掘隐含在题干中的信息,确定答题的方向。第三步,确定信息区间。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按照命题要求检索,找出问题的命题区间、信息区间和答题区间。第四步,概括整合答案。对答案进行组织,要注意分析筛选出来的内容,梳理自己思考的内容,按照要求概括出题干要求的内容。(18)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和解析】答案: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①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踊跃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①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解析:本题是开放性的,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①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②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①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②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解析】语文卷·2022届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02201)】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唯物论者启示录赵凡周敏46\n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伤痕”岁月中度过22年光景;22年前,他气概冲天,有《大风歌》作证;22年后,他将抒情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的系列读物——《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我的菩提树》……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这位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   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他号称“中国作家中的首富”;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父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命,于张学良旗下任职。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衣食无忧之外,给予张贤亮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是短暂的,在张贤亮13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1951年,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39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15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18岁。1955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   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于是,他开始写诗,他所抒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歌》使得张贤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30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   就这样,22年的苦难开始上演。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劳改生活毕竟是苦难的,每天劳动18个小时,只有6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张贤亮说:“那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这本书张贤亮反复阅读了数遍,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  重新获得自由已经是文革的末年,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秉持这样的文学观念,张贤亮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张贤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在小说的创作上,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每一部作品出现都能够给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贤亮开始转换角色,有心经营起了文化事业。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如今城堡在影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双旗镇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一席谈话,无由地更加生出感叹来。他不似惯常文人那样“只表不为”,仅仅只会愤怒、哀叹、忧怨,他坚持他的“有为哲学”,试图于社会有一些作为来。他会反思,往往一针见血;他在反思之余还有行为,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生产价值,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也改变了周围的生存环境。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   因而,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一点让人感叹。 (摘编自2022年06期《人物周刊·文摘版》)相关链接张贤亮(1936—2022),男,国家一级作家、收藏家、书法家。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县。代表作:《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立体文学作品——镇北堡西部影城、老银川一条街。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2022年9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银川去世,享年78岁。(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历经22年的“伤痕”岁月,张贤亮的文学活动从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创作转向以反思为主的小说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B.15岁时的张贤亮就因家庭出身问题中学肄业,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后,就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创业。C.尽管家庭破败,父亲在监狱中死去,但张贤亮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在《大风歌》一诗中书写并期待新的时代。D.张贤亮最青春有为的年龄是在劳改农场度过的,在苦难的生活中,他反复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寻求精神的归属感。E.“文革”末年,张贤亮重新获得自由,从此他又重新执笔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46\n【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概括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E不给分。解析:B项,张贤亮是中学肄业三年之后才来到甘肃的,并非离开学校就直接来到甘肃。D项,原文说张贤亮“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他自己介绍说阅读《资本论》让他活了下来。两者不存在必然的目的关系,选项说成目的关系牵强。E项,根据原文和链接材料,未提及他获得自由后创造了大量诗歌;“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这一说法也不合文意。【思路点拨】解答此种题目的答题步骤:泛读——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精读——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在文中都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解析】①年轻时代,通过诗歌《大风歌》抒写并期盼新时代的到来;②“文革”之后,创造了大量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反思小说,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③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放弃了宁夏文联主席的显赫职位,经营起了文化产业,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共3点,每点2分)解析:回答本题先审题目——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在文中都有哪些体现”;②审文本——立足全文,梳理文章相关内容,关键体现“先锋”二字,如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放弃了宁夏文联主席的显赫职位,经营起了文化产业。【思路点拨】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3)张贤亮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①曾经有过显赫的家世,得到过良好的教育和有深厚的文化根基;②家庭破败,学业未成,父亲死于狱中,因诗作被打成“右派”,使他具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浓厚的思想基础;③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懂得了“有为哲学”和经营方略。(共3点,每点2分)解析:简单来说本题就是问张贤亮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从文本中可以看出他的成功与他本人的人生经历分不开,少年时候良好的家教,青年时代苦难的遭遇都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思路点拨】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的脉络;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同时,关注这些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另外,评传是传记中的跨类文体,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一方面有对人物生平较完整的叙述,借以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因为它的篇幅较简短,更适合于高考命题时选用,因此考生对这一类型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文章标题是“唯物论者启示录”,结尾又说“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46\n【知识点】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探究思想意蕴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解析】①对社会深层的反思,使他创作了大量令人喜爱的系列读物;②在与别人的交谈中,会不自觉地发出“有为哲学”的感叹;③反思之余,更有具体的行动,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产生价值;④力求通过具体工作改变周围的生存环境。(共4点,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探究思想意蕴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探究点的选择;一是“唯物论”要从物质世界进行探究,也就是要把握住人物的具体行动;二是人物的这种行为对我们的“启示”。探究时,可以结合材料从人物的行动、思想、做法及目的等方面着手,根据材料对人物的交代综合概括。【思路点拨】标题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作者常常借助标题指出写作的主要对象,点明抒发的主要情思,交代写作的主要目的。另外,还有不少标题暗示了诸如主要事件、题写范围、时间地点、内容情调等等重要信息。如果我们抓住了标题的这些主要信息点,也就触及文章的主旨核心了,赏析时就能深刻揭示作者的良苦用心。【【解析】语文卷·2022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12月月考(202212)】O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钱理群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鲁迅也说:“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时的表现:他们都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46\n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一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存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作‘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起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我从1960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备,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选自2022年11月5日《文汇报》,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王瑶教授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对此,他坦然处之,一点也不觉得窘迫难堪,这种危难中的坦然自如令人感叹。B.王瑶教授认为那些一举成名之后就缺乏后劲的年轻学者没有真本事,他批评已经三十九岁的钱理群急功近利,违背了北大厚积薄发的传统。C.王瑶教授基于对学生情况的深入了解,否定了作者为毕业论文准备的前一个题目,而建议他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D.钱理群是王瑶教授的学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侧面描写了王瑶对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更显得真实可信。E.本文追忆了王瑶教授峻急通脱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在经济繁荣和变革的年代,面对着种种诱惑,记住王瑶教授是很有意义的。【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概括作品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解析】E3分,A2分,C1分;B、D不给分。解析:B项,“批评已经三十九岁的钱理群……”错误。C项,王瑶教授建议作者把“第一个题目”“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D项,“侧面描写”理解有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呈现王瑶对学生尤其是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属于正面描写;另外,文章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介绍不具体,只是说“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46\n(2)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传人?请简要说明。(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①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都包括“清峻”和“通脱”两方面,而王瑶恰巧具备这两个特点。②王瑶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③王瑶有一种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文革中,当其他知识分子因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而感觉窘迫、难堪时,王瑶却能泰然处之。(6分,每点2分)解析:本题的答题关键是对“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理解,即二者之间的共同点——“清峻”和“通脱”;再结合文本找到表现王瑶“清峻”和“通脱”特点的内容即可。【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3)王瑶教授教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请结合有关内容概括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在教学研究方面:①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平时放任不加约束:从来不给学生上课,每周跟学生闲聊一回,一入学只开列书单,任学生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②在学术研究的关键时刻对学生加以点拨、引导,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给予合理化的建议。在对学生的人生引导方面:③在人生的关键阶段点醒学生:给你以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或“告诫学生要厚积薄发;教诲学生要抵制诱惑,学会拒绝”)(6分,每点2分)解析:根据文本内容,王瑶教授教导学生的方法有两个方面“教学研究方面”和“对学生的人生引导方面”;确定答题区间3~6段;概括形成答案,注意语言的简明、准确。【思路点拨】内容概括题是考查考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解题时,应先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然后明确题干要求,根据题干对照原文的相关信息,对文本内容进行正确的概括和判断。(4)作者把王瑶教授的师训概括为“沉潜”二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沉潜”作用的思考与认识。(8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散文的意蕴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次为F(探究)。【答案解析】“沉潜”是成就大学问大事业的必经之路。①“沉潜”有助于排除外在的干扰,静心做学问,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②“沉潜”有助于蓄势,对好的论文选题,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急于完成,酝酿几年,才能做好;“沉潜”有助于厚积薄发,作者牢记导师沉潜的教诲,并身体力行。从1960年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到1985年开始源源不断地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这是沉潜二十五年的必然结果。③“沉潜”有助于抵挡诱惑。沉潜于学术深处,生活深处,才能心无旁骛,潜心钻研,远离浮躁虚华,避免诱惑。解析:8分;观点明确2分,能结合文本从三个角度合理阐释,得6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本题的回答先要结合文本理解“沉潜”二字的含义,文章最后一段有明确的解释;再说说你对“沉潜”二字对自己的启示即可。【思路点拨】回答本题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筛选辨析,联系旧知,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创作意图。46\n【【解析】语文卷·2022届云南省部分名校高三1月份统一考试(202201)】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诗人光未然——黄河的歌者上世纪90年代,记者跟随一位老编辑到距离报社步行只有一刻钟路程的光未然家中拜访约稿,看到的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老作家形象,他待人亲切、谦逊,没有一点架子。家中的摆设是典型的文人氛围,洁而不整,书报杂志很多,有些凌乱,但干净温馨,优雅的奶油色皮质沙发显示着主人的品位。光未然,1913年11月1日出生在湖北省光化县老河口一个旧钱庄职员家庭。童年的他,以优秀的天资成为父亲所在的钱庄东家儿子的读书伴郎,开蒙读私塾的成绩好于东家的儿子,光未然完成了四年的国民初小,毕业时还考取了头名。1926年7月,北伐军胜利进军,光未然在从武汉、襄阳等地来到老河口进行革命活动的青年人那里,不断得到思想上的启迪,他满腔热情地开始阅读革命书籍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1927年春,光未然加入共青团。1929年,鄂北党团组织合并,光未然转为正式党员,这一年,他还不到16岁。凭借在老河口美化书店做店员的机会,光未然不仅博览进步书籍、学习外语,还积极遵照中共鄂北特委和光化县委的指示,利用书店优势传递信息,担任起联络员的任务,此时的他已然成为一位年轻的职业革命者。光未然在文学创作上不断积累,他在报刊上发表文艺论文,组织拓荒剧团、创作极有影响的独幕剧等。1936年,他创作了独幕剧《阿银姑娘》,其中歌颂抗日志士、表现民族觉醒的序曲歌词《五月的鲜花》,流传甚广。也是在这一年,光未然、冼星海相识相知。他们在《黄河》之前1936年到1938年期间,已经成功合作了《高尔基纪念歌》《拓荒者》《戏剧抗战》《新时代的歌手》《赞美新中国》和《保卫大武汉》等歌曲。1939年1月,光未然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在晋西抗日行军途中,不慎从马上跌落摔断左臂,中央特批全队与诗人一起赴延安整训。在延安,经柯棣华医生手术后修养的短暂期间,他回想起多次经过黄河所看到的壮丽景象,在病床上口述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听到光未然的朗诵后,一把抓住歌词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把它写好!”紧接着,冼星海顽强奋战了6天6夜。终于,《黄河大合唱》在当年4月由“抗敌演剧第三队”在延安首演,冼星海指挥,光未然亲自朗诵。毛泽东、周恩来均到现场观看,并给予高度评价。从此,《黄河大合唱》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黄河大合唱》到底鼓舞了多少青年的抗日救亡热情?答案是:不计其数!很多人说:正是听到了《黄河》的咆哮和怒吼,才奔赴延安,奔赴解放区,奔赴抗战前线。冼星海的学生、指挥家严良堃常说:“《黄河》哺育了我,我是在《黄河》的歌声中成长的。”今年91岁的他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1940年,他指挥了一场在重庆的演出,嘹亮的歌声划破了重庆上空消沉的雾霾,连国民党的公职人员宿舍也不时传出“风在吼,马在叫”的歌声,这极大地鼓舞了当时国统区的抗战士气。每当听到晚辈后生赞美《黄河大合唱》时,光未然总是开心而又有点腼腆。他说,当年打鬼子,战士们是把这首歌当作军歌来唱的。战争环境里,一首好歌不亚于一支军队,作家邵燕祥说:“有一部《黄河大合唱》,一首《五月的鲜花》,光未然可以不朽了。光未然这些作品之所以会这样真正传世至今,我想它是写出了当时中华民族的心声,也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反法西斯的人类的心声,它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我相信必将一代代地流传下去。”46\n作为1929年入党的中共党员,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人大代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一位多次特邀列席党代会的代表,供人敬仰的八宝山革命公墓里完全可以有他的位置,而光未然生前除了签署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用的文件之外,还明确表达过:骨灰不去八宝山。(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光未然充分利用老河口美化书店店员的身份,不仅博览进步书籍、学习外语,而且还根据上级的指示,担任起联络员的任务,成为一位革命者。B.光未然出生在湖北省光化县老河口一个旧钱庄职员家庭,家庭贫困,较为自卑,后不断积极进取,最终成为著名作家。C.1936年,光未然、冼星海一起成功合作了《高尔基纪念歌》《拓荒者》《五月的鲜花》《新时代的歌手》《赞美新中国》和《保卫大武汉》等歌曲。D.光未然是中共老党员,又是中国作协的领导人和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按照资历,他死后完全可以安葬在供人敬仰的八宝山革命公墓。E.光未然的作品传世至今,他认为“是写出了当时中华民族的心声,也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反法西斯的人类的心声”。【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AD解析:B项,“较为自卑”找不到依据;C项,两人合作的歌曲不包括《五月的鲜花》;E项,“是写出了当时中华民族的心声,也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反法西斯的人类的心声”是邵燕祥说的。【思路点拨】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光未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温文尔雅,亲切谦逊。听到晚辈赞美《黄河大合唱》时,光未然总是开心而又有点腼腆。骨灰不去八宝山,而是融入了那给予过他灵感与激情的母亲河。(2分)有文化,有品位。家中的摆设是典型的文人氛围,洁而不整,书报杂志很多,有些凌乱,但干净温馨,优雅的奶油色皮质沙发显示着主人的品位。(2分)不断追求进步,充满着革命热情。光未然充分利用老河口美化书店店员的身份,不仅博览进步书籍、学习外语,而且还根据上级的指示,担任起联络员的任务,成为一位革命者。(2分)解析:分析光未然形象特点可以从光未然的所作所为,包括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来概括分析,注意概括分析时不要遗漏也不能重复。【思路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所谓“信息”,是指作者在文中所阐述或传达的读者未知的知识、内容、事实、理论、观点或设想等。所谓“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为什么“有一部《黄河大合唱》,一首《五月的鲜花》,光未然可以不朽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①《黄河大合唱》鼓舞了无数青年的抗日救亡热情,还极大地鼓舞了当时国统区的抗战士气。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2分)②《五月的鲜花》歌颂抗日志士、表现民族觉醒,流传甚广。(2分)③46\n它们写出了当时中华民族的心声,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反法西斯的人类的心声,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穿越时间的长河,流传至今。(2分)④光未然以作品以作品写出了时代的心声,为抗日作出了贡献。解析:首先找到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挖掘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即《黄河大合唱》和《五月的鲜花》的作用和意义。答出两点即可。【思路点拨】理解句意是理解文章的基础,而理解句意,关键是要掌握“句不离篇”这一基本原则,要重点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意。“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在阅读时,考生应能看出作者对所论说的事物的观点和态度。作者对所说的事物是赞颂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的保留,需要考生分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出来的,有的则是分散在多处,考生只有在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得出正确判断。对于这个考点,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同文体的文章重要语句有不同的侧重点;二是根据句子的语气与语调,根据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根据句子的各成分各分句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关键语句;三是在实际阅读中出现因人而异的特殊句子;四是重要语句与文章中心的关系。把握了以上这几点,这个考点是很容易得分的。光未然的成长与成就给予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8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人文精神,探讨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解析】①家庭条件不能决定未来。光未然出身卑微,但他抓住了学习的机会,终于成才。②关注时事,与时俱进。光未然年轻时关注时事,主动接受革命思想的启迪,积极参与革命活动。③学习没有止境。虽然光未然在校学习时间并不长,但是他一直在学习,才能创作出一批又影响力的作品。④永远植根于人民,永不变色。光未然生前没有为自己争取特殊利益,死后也不入八宝山公墓。解析:这是一道开放的题目,传主带给读者的正能量越大越能发掘出精神价值。结合文本,可以从光未然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好的想法、做法,甚至生前死后所受到的评论进行分析,注意角度明确,概括精准。(每点2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思路点拨】探究题的文字表述思路步骤。①根据答题思路组织文字。②答题角度和思路要用明示语言一一标明。③引述事实,力求从多角度、用各种思路去解决问题。④得出结论,解决问题。O2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O3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O4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语文卷·2022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上学期质检检测(202201)WORD版】O4(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白丝翎羽丹砂顶贾祖璋①46\n鹤有许多种,最著名、最常见的一种是白鹤。除了羽毛洁白这个特征以外,头顶有一块朱红色的皮肤,因此又叫做丹顶鹤。丹顶和洁白的羽毛互相映衬,显得格外鲜艳。白居易《池鹤》诗“低头乍恐丹砂落”,刘得仁《忆鹤》诗“白丝翎羽丹砂顶”,都指的是这一点。但羽色方面,说鹤洁白,并不确切。因为它的颊、喉、后颈到背部都是灰黑色的。翼羽也有一部分黑色,当它敛翼的时候,这部分覆在背上,遮上短短的白色尾羽,就好像有一个黑尾。②鹤的长嘴、长颈和长胫,都是生活环境和取食习性所造成的。《淮南八公相鹤经》说鹤“食于水,故其喙长……栖于陆,故足高而尾雕”,《庄子》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都能说明它的适应意义。当然,这里也讲得不够准确,鹤一般栖息在沼泽地带,胫长与涉水有关,而不是栖息于干燥的陆地所造成的。③鹤休息时,常常直立身体,伸起长颈,向四方瞭望,故有“鹤望”、“鹤立鸡群”等词语。鹤能生活数十年,是一种比较长寿的鸟类,所以又有“鹤寿”这一词语。在绘画上,它与松、竹、灵芝配在一起,称为“松鹤延年”。④关于鹤的鸣声,《诗经》就有“鹤鸣九皋,声闻于野”之句。朱熹注说:“闻八九里。”是说它鸣声响亮,很远就可听到。这有生理根据,因为它的项颈长,所以气管也长。气管又在胸膛里蟠曲几转,增加了长度,像喇叭的管子一样,加强共鸣作用,因此,鸣叫起来,声音就显得格外嘹亮。⑤鹤的饲养历史,已很久远,最早的记载,见于《左传》。《花镜》上说“畜鹤之地,须近竹池沼,方能存久”,这是为了适应它野生时栖息沼泽间的习性。绘画中也常以修竹为背景,既与鹤的修长姿态相调和,也反映了鹤的生活环境。⑥古人养鹤还注意训练它振翼徘徊,回旋舞蹈,叫做鹤舞。《山家清事》叙述训练的方法:“欲教以舞,俟其馁而置食于阔远处,拊掌诱之,则奋翼而唳,若舞状。久之,则闻拊掌而必起,此食化也。”这正是应用了条件反射的原理。在科学上说来,是一则有价值的记载。⑦鹤夏季在西伯利亚、蒙古和我国北方的沼泽地上筑巢育雏。巢形很大,用杂草造成。每次产卵二三个,褐色,有不显著的红色或灰色斑点。《花镜》说:“生卵多在四月,雌若伏卵,雄则往来为卫,见雌起必啄之。见人数窥其卵,即啄破而弃之。”鹤在冬季,南飞到长江流域一带过冬。《风土记》说:“鹤性警,至八月,白露降,流于草叶,滴滴有声,即高鸣相警,徙所宿处,虑有变害也。”“徙所宿处”是说它开始迁移。候鸟每年随季节而南北飞行,原因很复杂,把它归结为是由于闻到露滴声而引起的,那就太简单化了。⑧随着人类的活动区域扩大,原始森林、草原、沼泽受到砍伐、垦殖或破坏,会影响到许多野生动物的生存。像鹤一类大型鸟类,因为它们生卵少,繁殖率比较低;身体大,食量也大;又因为身体大,目标显著,容易受敌害攻击,也容易给人捕获。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让它们以及其他的珍禽异兽能够很好的繁殖,如设置自然保护区,规定狩猎期等,是一件重要的工作。(节选自《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科学小品选读》)[注]本文写于1962年6月,作者贾祖璋(1901—1988)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中国科学小品文的开拓者之一。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段紧扣文题介绍了丹顶鹤的外形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指出古代诗歌中相关说法的不确切之处。B.第③段在说明鹤直立伸颈的习性和长寿的特点时,分别用“鹤立鸡群”和“松鹤延年”等词语加以佐证。C.鹤的鸣声因存在较强的共鸣现象而显得格外嘹亮,这与鹤的颈项长,气管长且蟠曲的特点有关。D.鹤的数量少与它的生存环境受到人类的破坏有关,还与它体形大、生卵少和生性多疑等特点有关。E.本文对鹤的生活环境作了细致的描写,对其生活习性作了形象的说明,体现了科学小品的生动性。46\n【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和解析】答案:AE解析:A项,首段没有解释其特征的形成原因。E项,文中并无对鹤的生活环境作细致描写。【思路点拨】要求在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判别选项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正确与否。找准各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加以对照比较,是做这类题的基本原则。答题时,除了比对原文,还要注意科学小品文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14.本文多处引用了古诗文,请分析其作用。(4分)答:【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和解析】答案:要点:(1)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形象地介绍了说明对象。如标题引用唐人诗句。(2)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如第⑦段对《花镜》的引用,介绍了鹤繁殖率较低的原因。(3)据以指出古诗文在相关知识上的不确切之处,普及正确的知识。如第②段对《淮南八公相鹤经》的引用。(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引文的作用,往往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去回答。【思路点拨】引经据典、大量引用古诗文是贾祖璋科学小品最显著的创作风格,体现了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统一。答题时要从文体特征入手,思考文章中引用古诗文的不同作用。15.这篇科学小品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科学精神?请简要探析。(6分)答:【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探究)。【答案和解析】答案:要点:(1)严谨求实。本文对鹤的生理特征、生活习性和生存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客观准确的介绍。(2)批判质疑。作者通过考证,用科学的态度不断纠正古人在相关知识上不确切或错讹之处。(答出一个要点并能举例说明得3分,答出两点并举例说明可得满分。若从生态保护的角度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解析:对“科学精神”要理解到位,观点和所举的例子不要脱节。观点的归纳要到位,找准关键词。【思路点拨】优秀的科普作品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弘扬科学精神。阅读这些作品时,要重视科学精神的熏陶,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答题时要紧扣文本,从作者对说明对象的客观准确的介绍,对前人不确切认识的纠正,来感受作者求实精神、批判精神。要有良好的答题规范。如,要分点作答,先写要点,再结合文本具体展开;观点和例子要一致;要注意在阅读时找准答题区域等。4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6 00:16:57 页数:46
价格:¥3 大小:92.42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