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金版教程】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适考素能特训 2-5-3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适考素能特训2-5-3人体的稳态和免疫(对应学生用书P147)(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②中B.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D.细胞中CO2的排出路径是③→②→①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突触间隙为组织液,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可释放到突触间隙,因此组织液内可含有神经递质;血浆与淋巴、组织液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细胞中的二氧化碳经过组织液最终到达血浆,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从而排出体外。2.科萨奇病毒CAV-16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和其他并发症。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CAV-16侵入后,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B.B细胞经CAV-16刺激后分裂、分化为浆细胞,与抗原结合C.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D.CAV-16侵入后,体内的吞噬细胞、B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具有识别功能答案:D-12-\n解析:B细胞经CAV-16刺激后分裂、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毒。CAV-16侵入机体后,体内的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具有识别功能,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3.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体液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B.②内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加C.③若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的剧烈变化D.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答案:A解析:①是血浆,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A正确;②是组织液,其渗透压升高会导致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加,B错误;细胞内液中产生乳酸后,由于人体的调节作用,pH变化不大,C错误;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溶胶,而不是内环境,D错误。4.2022年度诺贝尔医学奖由博伊特勒、霍夫曼和斯坦曼三位科学家分享。博伊特勒和霍夫曼发现,“toll样受体(TLR)”可识别不同病原体,并在细菌入侵时快速激活非特异性免疫。斯坦曼则发现了免疫系统的树突状细胞,能激发T淋巴细胞,引起一系列反应,如制造出抗体和“杀手”细胞等,杀死被感染的细胞以及“入侵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toll样受体(TLR)是基因表达的产物,合成的场所有核糖体B.toll样受体(TLR)存在于细胞外表面,对抗原具有识别作用C.树突状细胞激发T淋巴细胞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树突状细胞能激发T细胞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答案:D解析:toll样受体(TLR)的本质是糖蛋白,是基因表达的产物,其合成与核糖体有关,A正确;toll样受体(TLR)具有识别病原体的作用,故应位于细胞外表面,B正确;树突细胞能激发T淋巴细胞,而激发过程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C正确;各种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化,而不是T细胞,D错误。-12-\n5.如图表示A、B两妇女在1到5月份血浆中人乳头瘤状病毒抗体的相对含量(其中妇女A在1月份接种了相应的疫苗,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不成立的是(  )A.妇女A在接种疫苗后,体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B.两人体内的B细胞需要在病原体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两人在5月份抗体含量的差异源于妇女A体内记忆细胞活动的结果D.两人体内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够攻击被人乳头瘤状病毒入侵的靶细胞答案:D解析:妇女A感染人乳头瘤状病毒时,抗体产生的量较接种相应疫苗时多,说明其接种疫苗时产生了抗体和记忆细胞,A正确;B细胞必须接受抗原的刺激及淋巴因子的作用才能分化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妇女A注射疫苗后机体内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故感染病毒后免疫应答会比较迅速而强烈,C正确;淋巴因子只能增强有关免疫细胞的功能,不能直接攻击抗原,D错误。6.以下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D.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答案:D解析: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都可以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B正确;血浆中含有多种物质如水分、血浆蛋白、无机盐等,其中血浆蛋白和无机盐含量是决定渗透压的主要因素,C正确;人体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但是在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作用下,血浆pH维持在7.35~7.45,不会显著下降,D错。-12-\n7.关于免疫在生活中的应用,下列实例中科学的是(  )A.给患者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B.注射乙肝疫苗是为了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C.使用免疫抑制剂能降低器官移植时的免疫排斥反应D.服用抗过敏药可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答案:C解析:抗毒素属于抗体,注射后不会刺激机体再产生抗体,A错;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B错;免疫抑制剂可降低机体的免疫能力,减少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作用,C正确;服用抗过敏药物能降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减轻过敏反应的程度,D错。8.《中国经济时报》再曝山西疫苗问题——“因注射疫苗出现聚集性异常反应事件”。那么,下列关于疫苗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B细胞接受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B.B细胞接受刺激后可释放淋巴因子C.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D.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答案:A解析: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疫苗是抗原,B细胞接受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抗体;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释放淋巴因子,加强特异性免疫效应;效应T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暴露出相应的抗原。9.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①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②神经递质的传递 ③红骨髓产生淋巴细胞 ④减数分裂 ⑤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其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⑥精子与卵细胞的受精作用 ⑦基因突变 ⑧激素与特定受体的结合 ⑨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A.全部        B.②③④⑤⑥⑧⑨C.②③④⑤⑦⑧⑨D.②③④⑤⑧⑨答案:D解析: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中。受精作用发生在输卵管中,是外环境。基因突变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10.如图表示免疫反应过程,其中①~⑦表示相关物质或细胞,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12-\nA.①和⑤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至少有3种细胞有增殖分化能力C.二次免疫时,③只能由②增殖分化而来D.⑤有可能与机体自身物质结合,引起免疫失调答案:C解析:题图中⑤是抗体,产生抗体的细胞③是浆细胞,②是B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①是淋巴因子,与靶细胞接触的是⑦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和抗体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T细胞、B细胞和记忆B细胞均有增殖分化能力;二次免疫时,浆细胞主要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部分也可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自身免疫病就是机体产生了攻击自身正常结构或物质的抗体所致。11.水的调节方式有神经—体液调节和单纯的神经调节。如图为水和无机盐的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是(  )A.醛固酮、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B.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D.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答案:C-12-\n解析:根据图示分析,b是尿液产生的出发点,也是血浆渗透压降低的原因,结合选项分析,b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由此推出a为抗利尿激素,其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c和口渴感觉的产生有关,应该属于渴觉中枢。12.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溶菌酶消灭细菌的机理是:溶菌酶有“颚”,能够抓住并咬穿细菌的细胞壁,进而消灭细菌。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菌酶和皮肤黏膜均属于第二道防线B.溶菌酶消灭细菌的过程是非特异性免疫C.溶菌酶对入侵的细菌不具有识别功能D.溶菌酶消灭细菌具有特异性答案:B解析:溶菌酶消灭细菌属第二道防线,皮肤黏膜属第一道防线;溶菌酶消灭细菌是免疫系统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属非特异性免疫;由材料可知,溶菌酶正是对入侵的细菌具有识别功能才会“抓住并咬穿细菌的细胞壁”,但细菌的细胞壁一般都含有肽聚糖,因而溶菌酶消灭细菌不具有特异性。13.西班牙科学家最新研制出一种MVA-B疫苗,为人类战胜艾滋病提供了新手段。该疫苗以牛痘病毒为基础,插入了没有复制能力的4个HIV基因,它能够降低HIV对人体的危害。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4个HIV基因的不同是核苷酸序列的不同B.疫苗中的HIV基因有助于人体免疫系统对HIV的识别C.插入不能复制的HIV基因,从而保证临床试验的安全D.MVA-B作为抗体可消灭侵入人体的HIV答案:D解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核苷酸序列的不同导致种类不同;人体通过免疫系统识别抗原(疫苗),因此疫苗中插入HIV基因将有助于对HIV的识别;插入的HIV基因没有复制能力,以保证临床试验的安全;MVA-B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14.如图表示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下列对a、b、c、d四种细胞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12-\nA.a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作用B.b细胞不能直接清除抗原C.c细胞通过产生抗体发挥作用D.d细胞通过和靶细胞接触发挥作用答案:C解析:a为吞噬细胞,b为B细胞,c为靶细胞,d为效应T细胞,a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作用.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清除抗原;c细胞不能产生抗体;d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15.如图是人体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B.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低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C.若③为骨骼肌细胞,肌糖原可以转化为葡萄糖并进入①中-12-\nD.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5小时葡萄糖的移动方向是③→②→①答案:D解析: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组织细胞,④是淋巴;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产生的胰岛素作用于组织细胞以降低血糖,⑤处的胰岛素浓度低于①处;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随血液流动进入脑细胞内,使得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脑细胞产生的CO2会随血液排出体外,⑤处的浓度低于①处;肌糖原不会分解转化为葡萄糖;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5小时,人体的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葡萄糖的移动方向是③→②→①。二、简答题(共45分)16.(7分)内环境的稳态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某同学大量饮水后,体内含量明显降低的激素是________,该过程属于________调节。(2)寒冷状态下,机体体温调节过程可通过图中________来实现(答数字)。(3)饭后3~4小时,机体通过________分解和________转化过程使血糖含量仍保持相对稳定。(4)当某种病原体初次侵入机体后,免疫系统中能特异性识别它的细胞有________。(5)机体稳态的维持是________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1)抗利尿激素神经—体液(2)①②③④⑤和①②⑤(3)肝糖原非糖物质(4)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5)神经—体液—免疫解析:(1)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渗透压,大量饮水后,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会减少,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2)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寒冷状态下的体温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①②⑤、①②③④⑤-12-\n;(3)饭后3~4小时,血糖含量因消耗而降低,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成糖类以补充血糖,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4)病原体初次侵入机体,体内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T细胞、B细胞和效应T细胞;(5)由图可知,机体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17.(8分)据《本草纲目》记载,桑叶提取液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为了研究桑叶提取液降血糖的效果,某研究小组以大鼠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如下实验。现请你把实验报告补充完整。材料与药剂: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100只、桑叶提取液、链脲佐菌素(STZ)、蒸馏水、血糖测定仪等。(注:①大鼠全部用于实验,实验过程中全部存活;②STZ是一种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实验步骤一:制备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1)随机取80只大鼠,禁食12h后,随机均分成A、B两组,在A组左下腹腔一次性注射适量STZ(注射的STZ的量根据大鼠质量,按65mg/kg的比例确定,注射时需将STZ溶于适宜浓度和pH的枸橼酸盐缓冲液中),在B组左下腹腔一次性注射________。(2)注射48h后,凡血糖浓度高于13mmol·L-1,尿中出现糖,并出现________等症状者为糖尿病大鼠模型。实验步骤二:检验桑叶提取液降血糖的效果(1)将实验步骤一中剩余的20只大鼠作为甲组,将制备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均分成乙、丙两组。(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每天对丙组的每只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mL,连续灌喂4周;对甲组和乙组的每只大鼠________。期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4)4周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但未标明组别。请根据上述步骤将组别栏补充完整(用甲、乙、丙表示)。桑叶提取液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糖浓度的影响组别数量实验开始时(mmol·L-1)给药4周后(mmol·L-1)A203.85±1.283.94±2.20B2018.62±3.0810.12±2.65C2019.46±3.9819.00±2.70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实验步骤一:(1)等量的枸橼酸盐缓冲液(2)多饮、多食、多尿'实验-12-\n步骤二:(2)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3)灌喂蒸馏水2mL,连续灌喂4周(4)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A.甲'B.丙'C.乙实验结论: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明显,但不能使其血糖浓度降到正常水平解析:糖尿病大鼠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等糖尿病症状。由实验可知,正常大鼠给药前后血糖浓度基本不变,糖尿病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后血糖浓度会下降,而不灌喂桑叶提取液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浓度将一直持续在较高水平。由表格数据可知,桑叶提取液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但不能使其降到正常水平。18.(12分)如图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请回答有关问题:(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如________、免疫细胞和________等免疫活性物质组成。(每空答出一个即可)(2)图中实线表示________过程,虚线表示________过程。图中乙细胞是________,丁细胞是________。戊是________,其合成分泌与________和线粒体有关。(3)若用大剂量的X射线杀死人体内的T细胞,对机体免疫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重症肌无力是患者体内的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所以属于________病。答案:(1)淋巴结、扁桃体、脾、骨髓、胸腺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2)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浆细胞 效应T细胞 抗体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3)T细胞被杀死,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能力下降(4)自身免疫-12-\n解析:(1)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骨髓、胸腺等;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B细胞、浆细胞、抗体是体液免疫特有的,效应T细胞是细胞免疫特有的。图中乙细胞是浆细胞,丁细胞是效应T细胞。戊是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3)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因此杀伤T细胞后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部分丧失。(4)重症肌无力属于自身免疫病。19.(12分)根据免疫基本原理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请回答: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的是曲线________;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的是曲线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________细胞的作用。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表示以后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变化的是曲线________。(2)根据病毒入侵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规律,为提高人体对病毒的免疫能力,应采取的措施是向人体注射(  )A.灭活抗原B.抗体C.抗生素D.抗病毒药物(3)B细胞和T细胞依靠细胞膜表面的____识别抗原。(4)机体合成的数百万种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是由于抗体分子结构中的________不同。(5)能将入侵的病毒分解,并使病毒的蛋白质分子出现在细胞膜上的是________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的是________细胞;能产生并分泌抗体的是________细胞。(6)机体免疫系统误将自身的某些细胞成分当作“异己”时,便会导致______疾病,这类疾病常见的如______。A.乙肝B.流感-12-\nC.艾滋病D.系统性红斑狼疮答案:(1)C B 第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或反应快,产生的抗体多) 记忆B D(2)A (3)受体(抗原识别受体)(4)氨基酸序列(Y型结构的两臂末端氨基酸种类和序列差异) (5)吞噬 T 浆 (6)自身免疫 D解析:兔在第一次接受抗原X刺激后,B细胞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使抗体数量增加,当抗原X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会大量且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更强的免疫效应,因此,曲线B表示兔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曲线C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若在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血液中X的抗体含量一直降低,出现曲线D所示的变化。免疫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其中人工主动免疫是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预防,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打预防针”。疫苗是把致病微生物用各种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人工处理使其丧失或大幅度降低致病性,或从自然界找来和致病微生物相同种类但没有或致病力很弱的微生物制成的疫苗,因而有死疫苗和活疫苗之分。细胞识别是依靠细胞表面的受体,其成分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20.(6分)回答下列与免疫相关的问题。(1)当体内有炎症时会出现发热现象,这有利于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等转移到炎症区,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此过程属于__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________细胞产生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KP进行第二次免疫,________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3)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当做抗原,产生了相应抗体。该抗体与神经递质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神经递质不能与其受体正常结合,导致________信号转换的过程受阻。答案:(1)非特异性 (2)B 浆(效应B) 记忆 (3)化学信号向电解析:(1)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2)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记忆细胞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3)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使突触后膜膜电位发生改变,从而实现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若抗体和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则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过程将受阻。-1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6 00:10:34 页数:12
价格:¥3 大小:152.14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