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二轮专题
>
备战2022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Q文学类文本阅读_小说
备战2022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Q文学类文本阅读_小说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Q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Q[2022·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纸上故乡邓 琴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不去的是故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到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特殊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摘编自《散文选刊》2022年第4期)12.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n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E.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12.B E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B项,无中生有,作者只是说“离开家乡心存不安”,文中没有信息显示“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E项,文章首尾两句写了“我”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并没有“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13.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答案]要点:①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②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答案信息主要在五、六两段。结合第五段中“如果说今天的我……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第六段中“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等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14.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答案]要点: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由字面意思可知“纸上故乡”是指有关故乡的文字,再分析文中写到哪些有关故乡的文字,分别从哪些角度来写的,作者从这些角度表述的用意或者蕴含的情感,这样分析探究就比较准确了。11.Q[2022·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塾师老汪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人:“有,咋说不出来呢?”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n,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老范:“为啥?”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老季:“不为老汪。”老范:“为啥?”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n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B.文中老汪每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E.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11.(1)[答案]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B项,“真相大白”的说法不准确,只能说明白了部分真相,但并没有明白全部真相。A项,“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说明他不适合做乡村塾师,不能说明他“迂腐无能”。E项,“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的说法错误,白描手法是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而不加渲染、铺陈。但文中写老汪“乱走”、银瓶爱占便宜等内容写得很生动,很细致。(2)[答案]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①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所揭示的人物性格;③小说中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④文中对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概括本题中东家老范的形象主要从他所做的事情来概括他的性格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事件: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意听,关注老汪的“乱走”,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等。要根据这几个事件概括他的性格特点,注意要从多角度概括,不能太单一、重复。(3)[答案]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也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指明老汪对“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是什么(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主人会高兴,是因为身边没有朋友),然后再指出反映了老汪什么样的人际关系的体验(这正反映了老汪的孤独寂寞,他自认有才却无人理解,心中有思念的人却不能去寻找,只能靠“乱走”来发泄,借“圣人”的孤独来抚慰自己的孤独)。另外,文章的最后一段也涉及了这句话,对此也要理解(当他得知老范宽容地对待自己时,他认为老范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真正感受到了“乐”)。(4)[答案]相似之处: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n不同之处: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人物的能力。首先要审明题干的要求:性情气质上的相似点、精神困境的根源。回答性情气质上的相似点,要想想两个人都有什么样的性情、气质,比如二人都有优点(温和、善良、率真),也都有缺点(穷困潦倒、迂腐、自命清高、孤芳自赏、喜欢自我安慰)。回答精神困境的根源,可从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个人自身的生活处境来考虑。Q[2022·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蓑 衣张 炜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遗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小格往一边看了看,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达子蹲下来,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小格干脆仰起了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的说道。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①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达子笑了笑,走开了。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里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也跑回家了。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候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n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草做的漂亮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小格——”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意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一夜刚好耕完。”“啊……达子!”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锹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说,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看来算不了一回事。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驾上我的轻骑!”小格不作声了。“你做什么?”“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你编蓑衣吧!”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小格笑了。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她来到芦青河湾了。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n1984年11月(选自《张炜中短篇小说年编·采树鳔》,有删改)11.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答案]抵触—感动—欣赏。[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人物心理变化过程、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答此题,必须通过把握小说的情节来归纳小格对达子的态度变化,因为在不同的情节中小格对达子的情感是不同的,这样才能把握住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12.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答案]新型的农村青年形象;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头脑灵活,新潮时尚,善于接受新知,能敏锐捕捉商机。[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通过阅读全文,可知达子是一个善良、淳朴、乐于助人、头脑灵活(有经济头脑)、懂得掌握信息、与时俱进的新型农村青年。要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十分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13.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题。(7分)(1)请依据画线①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画线②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做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答案](1)因达子要帮忙,小格内心有所触动,可是由于自尊要强,犹豫后还是决意自己翻地。(2)把耕耙过的平整的土地比作梳理后整齐的头发,形象地写出了达子的耐心与细心。将耕耙后土地的平整与达子头发的蓬乱进行对比,鲜明地表现出达子劳作的辛苦。[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1)根据具体句子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可根据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分析,这句话对小格进行了神态和语言描写,达子要帮她耕地,她“心里一热”,由此可知她还是很感动的,但她却执拗地说“不”,可见她有要强的一面。(2)赏析比喻和对比这种两表现手法,一定要分析出其表达效果。答题方法:手法+分析效果+事物特点+情感表达。比喻的效果词是“生动形象”,对比的效果词是“突出强调”。14.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答案]示例:(1)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2)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了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3)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4)情感表现上,将小格的情感表现得更为充分。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信赖与朦胧的爱意。\n(5)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小格纯朴勤劳而又自尊敏感,结尾隐含着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显示出她乐观自信的一面。(6)艺术结构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结尾照应小说标题,并与前文对蓑衣的多处描写和达子的编蓑衣的建议形成呼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小格的未来充满想象。(答出两个角度即可,8分)[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解答此题,可以从内容、结构、人物、主旨等角度探究作品意蕴,分析作品主题。例如:最后一段是明显的心理描写,主要是展现人物形象的,倒数第二段是明显的景物描写,在小说中,景物描写常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美好的景物渲染了一种欢快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美好的心情,所以可以从人物的角度进行赏析。11.Q[2022·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n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信里都说了些啥?”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钱。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11.(1)[答案]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解析]A项,“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错,三孬告诉马兰花麻婶的事情,只是作为旁观者转述事情,并不能表现这一性格特点;B项,“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错,这表现的是马兰花丈夫的重利思想;D项,“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钱”的解说不太合理,这更多地表明了麻婶的女儿知恩图报的品质。(2)[答案]\n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行文思路及线索结构的能力。本篇小说的主要构架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夫妻二人因600元借款而引起的争执,这也是文章从表象层面所叙述的内容,所以这是小说的明线;而承载夫妻二人在借款这件事情上态度发生变化的事情是麻婶母女还款之事。明暗线索交织安排的作用主要从表现小说主人公人物形象、小说主题以及情节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问2分,第二问每点2分。(3)[答案]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马兰花这一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三孬告知麻婶突发脑溢血、马兰花去医院探视以及与丈夫之间的摩擦等事情来表现的。从马兰花知道消息后的发呆、去医院探视、和丈夫的交谈等可看出她的朴实善良;从她在医院的表现和对待丈夫的态度可看出她的善解人意和忍让;从她对丈夫反复提起借钱一事的表现可看出她做人做事有一定的原则。(每点2分)(4)[答案]具体分析: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说明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情节安排以及人物心理的能力。小说中三次写到了马兰花流泪,第一次是在麻婶去世后丈夫埋怨她的时候,这表明马兰花受到丈夫指责后内心的委屈与隐忍;第二次流泪是在她多次忍受丈夫的埋怨之后而反抗时,表现了她对丈夫处世态度的不满;第三处写她流泪是在马兰花读麻婶女儿写的信时,这表明她对麻婶的思念、对其女儿知恩图报的欣慰等。作者设置三处流泪,不仅是为了凸显主人公马兰花的人物形象,更是为了表现“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具体分析,每点2分;说明效果,2分。Q[202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捡烂纸的老头汪曾祺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①\n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注】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1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答案]①老丑;②邋遢;③怪异。[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①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所揭示的人物性格。③人物的社会历史背景。④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本题中捡烂纸的老头形象主要从他的外在形象和所做的事情来进行概括,注意要多角度,不能单一、重复。1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答案]①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②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技巧(场景描写和情感)的能力。第四段是作者站在观众的角度对人物进行评判和虚拟想象,既表达了作者(顾客)对老头的观点态度,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把读者带入想象的境界,增强情节的现场感和真实性。1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答案]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n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语段)的能力。赏析句子或语段,可以从“手法+情节内容作用的分析”角度进行解答。该段文字主要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和前后对比的手法,描写了人物的情绪变化过程。在解答时,注意多角度分点作答。1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答案]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做了铺垫。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结构技巧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内容上,弄清开头两段“繁笔”和结尾两段“简笔”的作用;结构上,把开头和结尾进行对比,指出其反差巨大的效果。鉴赏题用些术语是必要的,如“营造出……氛围”“为……做铺垫”“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等等。1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答案]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好的作品,其主旨通常是十分隐晦的。作者从一个顾客的角度对“捡烂纸的老头”进行了客观的描写,基本不带个人的见解,其用意需要读者去分析探究。“捡烂纸的老头”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无名无姓,无家无业。可作者写他的用意究竟是什么呢?只要从这个角度深入进去进行剖析,我们就不难得出自己的见解了。从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这个角度探究,引导考生关注弱势群体,充分挖掘文学中的悲悯情怀。一、[2022·河南三市二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圣母的杂耍艺人[法]法朗士一个穷苦的艺人,名叫巴贝,他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在街头表演杂耍。遇到赶集的时候,他就在公共广场上铺一条非常破旧的毯子,用他从一个年迈的江湖艺人那里学来的本事开始表演。然而,就像大多数卖艺为生的人一样,巴贝的生活处境十分窘迫。他老老实实地活着,他是一个好人,敬畏天主,虔诚地信奉圣母。当他走进一座教堂时,他总要跪在圣母像前,向她祈祷:“圣母,请您关照我的一生,当我死后,让我享受到天堂里的快乐。”一个下雨天的晚上,他夹着用旧毯子包起来的铜球和刀子,想找一个可以让他睡觉的谷仓。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个修士,便很有礼貌地向修士致意。“朋友,”修士问道,“为什么你穿着一身绿色的衣服?你是马戏团里的小丑吗?”“不是的,神父。”巴贝回答道,“我的名字叫巴贝,以卖艺为生。\n假如靠卖艺能填饱肚子的话,那它就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了。”“巴贝朋友,”修士又说,“我不同意你说的话,没有什么职业比得上做修士,修士的生活是最美好的生活!”巴贝回答道:“神父,我承认我说错话了。我做的事完全不能与您的相比。在鼻尖上顶着一根棍子,既要让棍子上的硬币不掉下来,还要同时跳舞,这很有价值,但它仍然无法与您做的事相比。神父,我很希望像您一样,天天唱日经课,尤其是歌颂圣洁的圣母,我对她特别崇敬。我愿意心甘情愿地放弃我的绝技,来过修士神圣的生活。”修士被巴贝的淳朴感动了,于是对巴贝说:“巴贝朋友,跟我一起走吧,我带你去一家修道院,我是那个修道院的院长。”就这样,巴贝变成了修士。在那座修道院里,修士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对圣母的崇敬,每个人都使出全部的才能和本领奉献给她。院长写了厚厚一本书来赞美圣母。亚历山大修士为圣母画了一些最最精美的画像,可以看到圣母坐在宝座上,4只狮子守护在宝座脚下,7只鸽子在她头顶飞舞。马尔波修士为圣母一刻不停地雕刻石像。他的胡子、眉毛和头发都被石灰粉染成了白色,两只眼睛也一直肿着,但他还是不停地为圣母雕着最美的塑像。这个修道院里还有很多诗人,他们用最美的诗句赞美圣母。看到别人为圣母做了这么多了不起的事,巴贝为自己的无能感到难过。“唉!”他叹着气说,“我不能像别人那样颂扬圣母,这真是不幸,尽管我心中也充满了对她的爱。唉!我是个没有才能的大老粗!圣母啊,我既不会说话,也不会唱歌,更不用说画画和写诗,我一无是处,唉!”巴贝想来想去都想不出一个好办法,一天比一天悲伤。一天早晨,他突然兴奋地醒来,向教堂跑去,独自在那里待了一个多小时。吃完晚饭,他又去了教堂。从此,他每天都要去教堂。这段日子里别的修士正忙着画画、雕刻和写诗,只有巴贝总是待在教堂里,他不再叹气,也不再难过了。如此奇怪的行为让别的修士感到奇怪,他们互相打听巴贝修士为什么经常一个人静修。院长决定去看看巴贝独自一人在教堂里干什么。一天,当巴贝修士像往常一样把自己关在教堂里时,院长带着两个年老的修士,透过门缝看巴贝究竟在里面干什么。他们看见巴贝倒立在圣母的祭坛前面,正用他的6只铜球和12把尖刀玩杂耍。他用他最了不起的杂耍来表达对圣母的崇敬之情。院长和两个年老的修士不明白这个朴实的人是在用自己最大的才能侍奉圣母,生气地大叫起来。他们三个准备把巴贝拖出教堂,狠狠地揍他一顿。就在这时,他们惊讶地看见圣母从祭坛上走了下来,用她蓝色外衣的下摆擦去巴贝额头上的汗珠。院长跪倒在地,嘴里念念有词:“真幸福啊,淳朴的人,因为他将会见到天主!”“阿门!”另外两个年老的修士吻着地面应和道。(摘编自《外国短篇小说选》)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每当巴贝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他总是走进教堂,怀着对天主的敬畏和对圣母信奉的虔诚,祈祷圣母关照自己的一生。B.在一个下雨天的晚上,巴贝夹着用旧毯子包起来的铜球和刀子,想寻找一个可以让他睡觉的谷仓,路上他遇到了一个修士。C.尽管巴贝有礼貌地向修士致意,但修士还是对巴贝穿着一身绿色的衣服感到十分不解和不屑,误认为他是马戏团里的小丑。\nD.巴贝每天都独自去教堂里待上很长的时间,用自己的方式向圣母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意,这引起了其他修士的猜忌。E.院长等人正要准备把巴贝拖出去时,圣母走下祭坛,“用她蓝色外衣的下摆擦去巴贝额头上的汗珠”,这一细节表明淳朴的人终会感动别人。1.[答案]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解析]C.“不屑”有误;D.“这引起了其他修士的猜忌”有误,其他修士只是感到奇怪;A.“总是”有误,原文为“当他走进一座教堂时,他总要跪在圣母像前,向她祈祷”。2.文中对其他人赞美圣母方式的详细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答案]①从内容主题的揭示上看,每个人都使出全部的才能和本领来表达自己对圣母的敬意,巴贝也因此受到启发,最终感动圣母,使圣母走下祭坛,突出了主题。②从情节结构的展开上看,这些描写承前启后,引出了巴贝的懊恼和对自己最大才能的发现,为巴贝用杂耍来侍奉圣母这一情节做好了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这些描写与巴贝最初的不知所措形成鲜明对比,也使巴贝最后的赞美方式显得出人意料、淳朴可爱。(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且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这一情节的作用可从小说的主题、情节发展及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角度进行分析,文中其他人对圣母的赞美行为都是他们所擅长的,这让巴贝受到启发,使他“重操旧业”来表达对圣母的敬意;在情节发展上可以看出,这为下文巴贝的行为做了铺垫;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可以看出,这使巴贝的前后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更突显出了巴贝的淳朴。3.小说主人公巴贝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答案]①生活穷苦。“一个穷苦的艺人,名叫巴贝,他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在街头表演杂耍。”“就像大多数卖艺为生的人一样,巴贝的生活处境十分窘迫。”②虔诚淳朴。“他老老实实地活着,他是一个好人,敬畏天主,虔诚地信奉圣母。”“真幸福啊,淳朴的人,因为他将会见到天主!”③热爱自己的工作。“假如靠卖艺能填饱肚子的话,那它就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了。”“他用他最了不起的杂耍来表达对圣母的崇敬之情。”(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且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文中写到他经受了生活的苦难,处境十分窘迫;从他对圣母的虔诚以及圣母从祭坛上走下来为他擦汗,可以看出他的虔诚和淳朴;从他一直对自己的杂耍事业充满热情,并认为它是最好的职业,可以看出他热爱自己的工作。4.小说中巴贝说:“假如靠卖艺能填饱肚子的话,那它就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了。”而修士却说:“我不同意你说的话,没有什么职业比得上做修士,修士的生活是最美好的生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职业的看法。(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答案](示例一)观点:职业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分析:略。(示例二)观点:每种职业都有自己的价值,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应该尊重、认可每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努力。分析:略。(示例三)观点:有了崇高的精神追求和职业信仰,职业便有了超凡脱俗的价值和意义。分析:略。(观点4分,分析4分。若有其他答案且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n探究对职业的看法,需要有一个正确而鲜明的观点,不能把职业只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要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职业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只要尽心尽力地去做,总会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来。分析时可联系自己的认识加以阐述。二、[2022·东北师大附中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回 家朱道能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有几个乡邻在说着闲话。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招呼着。他立即放下大包小包,连连回应,一一敬烟。刚唠了几句,爹来了。“回了。”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然后就去提地上的行李。有人对他说:“你爹都来瞄几趟了。”也有人对他爹说:“养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呀——老哥好福气哟。”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回到家,把脸一洗,娘已经把七大碟八大碗摆上了桌子。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一看这酒,他愣了一下。去年春节前,妻子冰在单位分了八瓶抵债的高档白酒。初一给领导拜年拎去了两瓶,可一看领导家的酒柜,就又悄悄拎了回来。后来这酒,就送了岳父两瓶,客户四瓶,朋友来家喝了一瓶,余下这一瓶,回老家时塞进了提包,他想让一辈子只喝两块五一斤土烧的父亲,也尝尝这百元佳酿的滋味。娘说:“这酒你爹稀罕着哩,过生日时都舍不得拿出来喝一口。”爹打开酒盖,先给他倒满,然后给自己满上,端起来和儿子轻轻一碰,仰起脖子,一饮而尽。他心头一热,为不苟言笑的父亲和儿子这尽在不言中的一碰。于是,他也一饮而尽。娘嗔怪道:“瞧你爷俩,慢点喝,跟谁抢呀?吃菜,吃菜……”就这样杯来盏去,一瓶酒很快去了大半。他说:“爹,你少喝点。”娘说:“老头子,身体不好,别逞能了。”爹说:“没事。”又是一杯。酒见底了,爹也醉了。他扶起爹,爹的头就软软地靠在他肩上。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他几乎是搂抱着把爹放在了床上。爹的手还一直抓着他的胳膊,嘴里还含糊不清地絮语着。他拉过被子,把爹的手轻轻塞进被窝。出来时,娘已经收拾好饭桌。有杯茶,热气腾腾地等着他。娘说:“你爹是高兴啦。”他点点头。“你爹是高兴啦,”娘又重复了一遍,“你们寄回来的纸片片,可给你爹长脸了……”纸片片?他愣住了。娘说:“就是那啥……那啥……”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他想起来了,那是春节前,儿子蛋蛋从学校带回几张学校发的明信片,说是要完成“\n感恩”的家庭作业。他说:“算了吧,你爷奶都不识字,寄回去了也没有用。”儿子说:“不嘛,老师说一定要寄的。”于是,他就替儿子写地址。在写“溡河村”时,还一时想不起“溡”字是不是应该有个三点水。有多少年没有给父母写信了呢?仔细想想,应该追溯到上大学的时候了。他看儿子一笔一画地写道:祝爷爷奶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他见下面还有大片空白,就提笔续了一句:祝爹妈笑口常开,健康长寿!儿子见了,又拿起笔递给妻子:“妈妈,你也写一句……”于是妻子也写了一句。然后,儿子交到学校,统一寄发了。如果不提起,他早已忘记这张“纸片片”了。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娘还在说:“这张纸片片,邮递员就送到村口商店里,好多人都看了,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儿子孝顺,孙子乖,媳妇也懂礼数……”“你爹才没有出息呢,跟俺一样,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却没事捧着这个纸片片,左瞅瞅右瞄瞄的……”说着,娘就笑出了声。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前几天,你爹还说呢,掰着指头算一算,冰冰有五年没回了,蛋蛋也有三年没回了……”娘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他立即道:“原来是准备回的,冰冰单位临时要值班,孩子也要上补习班……”说这话时,他感觉脸在发烫。娘也立即说:“知道,知道。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说到这里,娘的眼圈突然红了:“你爹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勤扒苦做的——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让咱的蛋蛋上大学……”他鼻子一酸,说:“娘,你别这样说……”顿了顿,又大声道:“跟俺爹说,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在里屋,爹的鼾声正响。(选自《天池》2022年第9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语言多用口语,质朴自然。小说多处描写人物对话,既能揭示人物的心理,又能彰显文章的主旨。B.文章使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还多处使用修辞手法,如“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C.在“他”与儿子蛋蛋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他”大学毕业后就没给父母写过信了,不写信的原因是父母不认字。D.“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一句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内心的自豪与幸福,折射出父亲内向的性格特征。E.文章写娘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包里装着明信片,“解了一层又一层”的细节描写表明了爹娘珍视的程度,也是对儿孙爱的程度。1.[答案]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解析]\nC项,父母不识字只是部分原因且非主要原因。B项,文中并无心理描写,也没有多处使用修辞手法。“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并没有使用修辞手法。D项,属于神态描写,而非动作描写。2.文章开头写乡邻们的话语有什么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答案]开头话语描写的作用:①从侧面写出了爹盼儿归的急切心情,如“你爹都来瞄几趟了”。(2分)②照应题目《回家》,如乡邻们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打招呼。(2分)③交代谈话的地点是“小商店”,照应后文“纸片片”的邮递地点。(2分)[解析]对话在文章的开头,所以有点题的作用;“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与下文的情节有照应,侧面烘托父亲盼儿归来的急切心情。3.简要概括母子谈论“明信片”时“他”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答案]①疑惑与尴尬。如:“他愣住了”“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②羞愧与自责。如:“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他感觉脸在发烫”。③感动与坚定。如:“他鼻子一酸”“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解析]回答本题要抓住表现“他”心理变化的关键词:“愣住了”“跟着笑”“感觉脸在发烫”“鼻子一酸”。然后简单概括即可。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旨是赞美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关爱,也有人说主旨是表现在外打拼的孩子不能经常关爱父母的愧疚之情。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答案]观点一:主旨是赞美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关爱。①儿子独自回来过年,父亲母亲依然很高兴。如:“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娘说)你爹是高兴啦”。②父母不希望儿子年年回家过年,希望这样能减轻儿子的负担。如:“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③满足于儿孙在过年时能寄个卡片表达问候。如:“你爹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勤扒苦做的——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让咱的蛋蛋上大学……”。观点二:主旨是表现在外打拼的孩子不能经常关爱父母的愧疚之情。①儿子回家过年时才突然发现父亲的苍老羸弱。如:“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②儿子平时无法回家,也很少给家里写信问候父母。和自己儿子一起写明信片的事情也忘诸脑后。③听到母亲劝自己过年不要回来时,很难过并下定决心要改正错误。(答出主旨给2分,理由答出一点可得2分,答出三点可得6分。如有其他答案,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解析]本题的回答具有开放性,考生要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联系现实来回答。注意:答题时,观点要鲜明,条理要清楚,不能脱离文本。三、[2022·豫东豫北十名校三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树 下铁 凝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在的城市,做了这座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n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过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老于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热情而不啰唆。稍事寒暄,便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的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市长家。他被一个面孔清秀的小阿姨让进客厅,然后项市长出现了,和老于面对面落座在两张小沙发上。谈话一开始老于就觉得浑身燥热,他没有意识到,那是他穿了厚厚的棉袄、棉裤和棉鞋的缘故。在他那没有炉火的家里,他需整日这样穿戴,老婆和女儿甚至整日把毛线帽扣在头上。而在项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来,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问题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去请求市长了。(节选自《铁凝作品集》)1.下列对小说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老于想请中学同学项市长帮忙却不好意思开口,但女儿正处于学业的关键阶段又让他觉得自己必须开口。整个故事就在这两种心理的交叉冲突中展开。B.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老于,如电话联系项市长时“声音挺大”,“高声坚持说没事”,显示出他说话时的自豪心理。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式的视角、灵活的叙述方式、平实细腻的语言描写,展现了老于内心矛盾复杂的斗争和辛酸无奈的心理。D.\n项市长家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老于自感寒碜,为迎合项市长的爱好,只好大谈文学。E.老于最后对一棵龙盘槐倾诉,反映了知识分子维护自尊的心理,也直接批评了当今项市长之类的干部目中无人、脱离群众的现实。1.[答案]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E不给分。[解析]B项,“自豪心理”的分析错,D项,老于谈文学,是为了讨好项市长;E项,文章没有批评项市长的意思。2.作品的第五段是如何表现老于的心理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答案]文章第五段运用对比手法展示了老于既自尊又自卑的矛盾心理。①一方面,他要维护自尊,在项珠珠面前大谈文学,以显示自己的文学功底;②另一方面,他向项市长提出请求的欲望也在潜滋暗长,于是才会“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才会有“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的感觉。(总说2分,分析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且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解析]老于是一个自尊又自卑的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运用了对比手法,是一种潜意识的对比,是老于自身的对比。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①掌握常见的艺术手法;②了解各自的特点及作用;③结合语境具体分析。3.作品中的主人公老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答案]①老于是一个自尊心极强而又生活在底层的知识分子。他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困惑,心灵受到损伤。②老于深爱着自己的家人。为了供儿子念大学,老于连烟都戒了。想到今年是女儿高考的关键一年,他还是打算硬着头皮去找老同学项市长,请求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问题,以此来支持女儿。③做事犹豫不决。自认为难以向项市长开口,为了家人还是决定去求项市长;打电话给项市长,但又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见了面又只谈文学,始终没有说出房子的事情。(每点2分)[解析]锁定信息区域,根据人物的心理、语言去分析和概括人物的性格。4.请结合全文,探究“树”的深刻意蕴。(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答案]①树是老于真实生存状态的见证者。树见证了老于这样的知识分子清高的人格。②龙盘槐是老于最好的倾诉对象。老于面对龙盘槐发泄自己的无望、无助的请求。③树是老于“请求”的对象,有“遮蔽”“庇护”的作用。树不仅能遮挡物质世界的伤害,还能满足人精神上的需求。④树有象征“权势”的意义。像项市长一类的政府官员,应该造就一棵带有浓荫的“大树”,使这些普通知识分子在“树下”生活得更好。(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且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解析]解答本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考虑,从文章内容上考虑,树是老于生存状态的见证者;从象征意义上去考虑,树有象征“权势”的意义。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复习提纲
2022年浙江卷语文模拟卷汇编——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解析版)
备战2022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V实用类文本阅读_科普
备战2022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S实用类文本阅读_传记
备战2022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P文学类文本阅读_散文
【精品解析】高考语文 分类汇编 N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备考2022】2022高考语文 真题分类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2年新高考上海市语文模拟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解析版)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模拟卷汇编——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解析版)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模拟卷汇编——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解析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2-08-25 23:40:45
页数:19
价格:¥3
大小:48.76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