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史版通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第3讲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课后限时集训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3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A.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B.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C.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D.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C [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是在东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教育,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南朝时期寒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南朝历代君王为了强化皇权,任用寒人,在内朝寒人典掌机要,在外朝,寒人通过担任典签对地方进行控制和监察,此外,南朝时的将帅,大多出身寒门,根据以上分析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故C项正确;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2.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导学号:61600013】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C [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运作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三省长官行政级别降低,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豆卢钦望因品级低不敢参与政事可知,三省六部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国政事,是行政权集中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三省六部的长官,没有体现出当时官僚机构的完整,故D项错误。]3.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B [根据材料“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可知涉及专制主义和中央官制的调整,故B项正确。]4.宋朝政府基本不提倡在内地州县筑城,只在边境地区和部分重要城市兴筑或维护城垣。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6\nA.防止地方割据 B.促进民族融合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D.减轻农民负担A [“不在内地筑城,只在边境兴筑或维护城垣”体现了统治者削弱地方分裂割据的军事基础和重视边防的用意,故A项正确;在边境筑城不能反映促进民族融合的意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信息,故C项错误;内地不筑城与减轻农民负担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故D项错误。]5.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反映了(  )A.科举制下知识分子以安定天下为己任B.古代知识分子以读书为唯一理想归宿C.古代知识分子不愿从事科学技术研究D.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社会意识D [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故排除;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社会意识,故D项正确。]6.北宋初立,有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后采取措施,在众多州县之上设置一级行政机构“路”,以此达到“振领而群毛理”之意。这一做法(  )A.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B.严密了地方监察体系C.可收统摄管理之功效D.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C [在州县之上设置新的行政机构“路”,显然是扩大而非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故A项错误;“路”是新设置的地方行政而非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相比宋初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作为其上级行政机构的“路”在数目方面必然相对较少,有利于收统摄管理之功效,故C项正确;设置新的行政机构并不一定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故D项错误。]7.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  )A.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B.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C [根据材料“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可以判断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C项正确。]6\n8.吴晓波在《浩荡两千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地消失了。”他认为这一制度(  )A.扩大了知识阶层的活动舞台B.推动了古代科技的进步C.导致了知识阶层队伍的消失D.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指科举制度,科举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在这种规定内容、模式的考试中,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被束缚,成为依附于封建政权的奴仆,从而丧失了独立存在的可能性,但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让更多知识分子可以相对公平地进入政治舞台,故A项正确。科举制内容限于儒家经典,故B项错误;知识阶层只是扩大了活动舞台,并没有消失,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故D项错误。]9.终元一代,行省官发动叛乱或自行举兵约有三次,这三次短暂的反叛或举兵,均是以皇位争夺为中心的朝廷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而且多半是在皇位空虚之际,行省官各保其主所致。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A.使国家的军政大权旁落B.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膨胀C.容易引发皇族内部纷争D.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D [根据材料中“终元一代,行省官发动叛乱或自行举兵约有三次……均是以皇位争夺为中心的朝廷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可知,行省制度下中央集权加强,行省的设置有利于维持社会政治的稳定,D项正确;行省官员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地方军政大权完全掌控在朝廷手中,A项错误;行省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10.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表明(  )A.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 B.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D.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B [以上官署的变化,服务于君主专制的需要,与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无关,故A项错误;官制变化带来官署位置的变化,进而影响城市布局,故B项正确;以上官署的变化服务于君主专制的需要,并不能反映出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变化,故D项错误。]6\n11.监察制度本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要求,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通过对封建官僚队伍的监察,以达到控制和压迫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被剥削阶级的一种政体设计。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导学号:61600014】A.可以完全抑制官员的贪腐B.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C.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D.其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制度D [古代监察制度的效能是有限的,这是由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监察制度本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要求,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表明古代监察的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故D项正确。]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并对应相应的颜色,也称为“颜色革命”。“颜色革命”实质上宣扬的是(  )A.倡行仁政,以德治国B.阴阳五行,变化有常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D.政权统治,合法正统D [“颜色革命”解释朝代更替的合理性,与倡行仁政、以德治国无关,故排除A项;B项属于表面现象,排除;“颜色革命”并没有解释王权的来源,故排除C项;“颜色革命”以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的合理性,来宣扬新政权的合法正统,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6\n——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17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战国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8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注意获取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及分析教育与选官的联系。第二小问,实则比较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两种选官制度的共同点,可从选拔方式、目的和特点等方面分析比较。第(2)问的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三信息从科举制的作用、选拔方式和发展状况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信息中综合概括。【答案】 (1)原因: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相同点: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趋势;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详西汉平帝(1—5年)————131031578东汉顺帝(126—144年)————131051180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573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234元朝12省183路——971425——根据历代《地理志》整理6\n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解析】 第一小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出发点是统治者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材料一所体现的是地方制度的调整,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第二小问,“变动”根据材料一中地方行政机构数量的变化,指出地方行政区划的增多。“不变”:秦至元都设置县级行政单位,可以得出: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从目的出发:加强中央集权不变;根据材料中一中州与道、路的设置,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得出,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答案】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变动”的表现: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不变”的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3:01:29 页数:6
价格:¥3 大小:23.49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