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6

2/26

剩余2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2022年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  #9616;宇宙中的地球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外部: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比较平安的宇宙环境  本身:  (3)由于日地间隔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  (2)阻碍:发出电磁波阻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阻碍地球气候、灾祸水旱灾祸,诱发地震  4.自转、公转的特点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限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到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逐步变短,夜逐步变长。26/26\n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今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到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今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到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5)直射征询题:一年之中,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  (6)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日出变早,日落同程度变晚。(7)影子征询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构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地球的圈层构造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26/26\n  (1)地球内部的圈层按照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堆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9616;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2)堆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构成)  (3)变质岩(变质作用)。  说明三大类岩石的互相转化(三大类岩石转化图)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上下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上下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u型)、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入海口);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冰川侵蚀(冰斗,角峰)、冰川地貌(冰碛地貌)26/26\n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构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构成山脉、海沟。  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减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特别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明显。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局部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局部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3)大气垂直运动  地面冷热不均。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构成风(直截了当缘故)  (4)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  全球近地面有7个气压带(上下压相间分布),6个风带。(三圈环流的构成过程图,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候(干湿冷热),地图册)  (1)低纬度环流:26/26\n  ①赤道低压带:由于热力作用构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构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操纵构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由于动力作用而构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构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操纵的地区构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构成。构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操纵的地区,在大陆西岸构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由于热力作用而构成,冷空气下沉,构成少雨带。不过极地由于气温低,蒸发更少,因此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潮湿地区。26/26\n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挪动  △挪动的缘故:随太阳直射点的挪动而动。  △挪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构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挪动构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操纵,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操纵)  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操纵,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操纵)。  (7)北半球受阻碍的气压中心  冬季一月,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阿留申低压。  夏季七月,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在低压槽上构成了锋面系统。  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反气旋,中心高,四周低。多晴朗单调天气。  7.水循环(循环示意图)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特别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26/26\n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维持全球热量平衡;更新陆地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联络四大圈层。  中纬度半潮湿半干旱区,假设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消费也有一定的阻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8.常见的自然灾祸  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缘故及危害。环境治理  #9616;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开展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加强;  制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开展  (1)环境污染:水、大气(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酸雨、气候变化)、土、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物质、海洋污染26/26\n  (2)生态破坏: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湿地)  3.可持续开展的根本内涵、根本原那么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才能。  (2)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开展  (3)原那么:  ①公平性原那么: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那么:经济活动和社会开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才能之内。  ③共同性原那么: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征询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征询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开展的主要途径  循环经济清洁消费  清洁消费那么从原料开采消费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阻碍程度。地理信息技术  #9616;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祸监测中的作用  遥感:获取,对地表物体进展远间隔的感知。  资源普查:矿产、生物、水资源。  环境灾祸监测:环境监测,灾祸预警。26/26\n  特点和优点:  能够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假设干点、线进展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能够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约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2.在定位导航中,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作用  3.在城市治理中,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  处理地理空间数据,地理空间信息进展输入、治理、分析和表达。  城市信息治理与效劳、城市环境治理、城市道路交通治理、城市规划。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展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治理的技术系统。  (1)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展导航、定位的系统。  三大局部:空间局部GPS卫星星座;地面操纵局部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局部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2)地理信息系统  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治理中得到应用。人文地理  #9616;人口增长26/26\n  消费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程度阻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阻碍到人口的增长方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祸等也会阻碍到人口的增长。  2.三低(兴隆国家,欧洲美国,中国)、上下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开展中国家)。底和高的分界值:0.1%  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征询题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操纵人口(中国实行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舞生育、承受移民(中国靠开展消费力)  #9616;人口迁移  经济(落后地区向兴隆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要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躲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融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治理增加了难度  (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26/26\n  (2)阻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要素:资源情况、消费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9616;城市空间构造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构造  一样的城市用地类型(土地利用)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讯兴隆,人流量大;付租才能强。★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通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立要留意保护文物古迹。  历史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行政要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构造、效劳范围  ★小城市:地域构造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效劳品种少、级别低,效劳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构造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效劳品种多、级别高,效劳范围大。  二、阻碍城市的区位要素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平和潮湿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1)农业根底26/26\n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道路、沿高速公路能够构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集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开展带来阻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构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①大城市开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开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缘故: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根底设备逐步完善。“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城市开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开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阻碍对自然环境的阻碍  (1)对气候的阻碍:热岛效应、大气污染严峻26/26\n  (2)对水文的阻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构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阻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立。  #9616;人类消费活动与地域联络  1.自然要素(光热、水源、地形、土壤):  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要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开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阻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要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消费)。26/26\n  (3)构成条件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宽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兴隆,技术水平高(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消费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典型地域:亚洲  区位条件: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宜水稻生长  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沉,利于耕作  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特点:小农运营以家庭为单位;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主要家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消费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六、传统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根底上构成和开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开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我国宝钢开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宽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  (1)以重工业为主,消费构造单一;  (2)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  (3)环境污染严峻等。26/26\n  3.处理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调整经济构造:开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构造多样化  (2)开展科技:开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开展  (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七、新兴工业区  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  2.区位选择的主导要素:科技兴隆、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机场)、环境优美  八、工业消费活动对地理环境的阻碍  1.对大气的阻碍: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2)酸雨:燃烧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国硫酸型酸雨,兴隆国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层破坏:厂矿企业、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设备等,排出大量氟氯烃。  (4)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排放出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响。  ★治理思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①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开发利用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展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26/26\n  ③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综合利用,清洁消费,达标排放,寻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  九、消费活动中的地域联络  包括交通运输、通讯、商业贸易等  沟通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络,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淌。  (1)政治意义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稳定国防平安。  (2)经济意义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商品消费和流通,促进经济开展。  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包括邮政(传递信件、物品等)和电信(传递声、像、图等,包括电报、、互联网)。  (1)稳定的商品来源区  (2)稳定的销售区  (3)交通兴隆  十、交通运输规划  经济要素;自然要素(地形、河流、自然灾祸等);技术要素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要素,而某一段的详细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26/26\n  2.区位要素变化过去自然要素是最重要的阻碍要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要素越来越重要。  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靠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1)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3)要避开低湿地点;  (4)与城市保持适当间隔: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1)平原地区: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备和城镇开展的关系。  (2)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规划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阻碍  1.交通运输方式和规划的变化对聚落的阻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构成:交通便利的地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构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规划  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规划的阻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规划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规划的阻碍  ★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那么,道路呈棋盘式。26/26\n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规划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构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规划的变化对聚落的阻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阻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规划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阻碍  ★随着高速公路的开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开展,出现各品种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开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开展。区域地理  #9616;地理环境与区域开展  1.区域(区域划分,有无明显界限)  (1)区域是地球外表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根底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局部,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26/26\n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平和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根底上,开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开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兴隆;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开展畜牧业。  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络方便,商业贸易兴隆;依托当地兴隆的农业根底开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开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26/26\n  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四周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开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开展缓慢。  农业社会:  (1)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络提供了天然水道。  (2)随着农业消费工具的改进和消费技术的改进,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消费得到较快的开展。  (3)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4)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消费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  (1)工商业的开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2)耕地被分割得特别破裂,不利于机械化的推行,粮食商品率低。  (3)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步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消费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9616;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开采条件26/26\n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2)市场宽阔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能源基地建立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才能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立坑口电站;开展炼焦业  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构造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构造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构造,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构造的晋级。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2)调整产业构造;  (3)三废“的治理  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26/26\n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局部,留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崎岖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局部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局部地区;地形崎岖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阻碍,水量特别不稳定。  矿产资源:特别丰富。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18世纪下半叶:农业兴隆,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阻碍不大。  (2)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展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征询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3)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田纳西河两岸构成工业走廊“的缘故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给基地;  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开展26/26\n  #9616;区域经济开展  (1)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消费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运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沉,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消费。  (3)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兴隆,对外联络方便,开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开展。  三山脉三平原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规划特点  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消费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局部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消费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  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消费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消费26/26\n  (2)地区专业化消费  农业开展方向  平原区:开展习惯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质量量和竞争力;  加快开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立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消费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1)兴隆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构造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承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征询题与对策26/26\n  (1)产业晋级面临窘境产业构造调整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兴隆,以产业根底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  (2)城市建立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生态环境征询题日趋严峻加强规划与治理  #9616;区域联络与区域开展  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根底,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的市场,建立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施行西气东输的缘故  (1)我国能源资源消费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调整能源消费构造(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  (3)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  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  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开展战略  稳定东部,开展西部  企业将产品消费的局部或全部由原消费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阻碍产业转移的要素26/26\n  (1)劳动力要素:具有充足、高素养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买卖本钱要素:开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兴隆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消费的内部买卖本钱。  (3)市场要素:20世纪90年代往常,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产业转移对区域开展的阻碍  (1)促进区域产业构造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假设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时机,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像我国如此的开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26/2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2:55:29 页数:26
价格:¥3 大小:23.22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