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政治文明历程第4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单元测试卷课时跟踪含解析新人教版202302372151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单元测试卷(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阅读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人员构成表。这种人员构成(  )类别副主席副总理政务院领导成员总人数6421民主人士数3211A.有利于加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C.保证了“一五”计划的实施D.体现了政治协商的民主原则解析:选D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A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故C项错误;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有民主人士的广泛参与,体现了政治协商的民主原则,故D项正确。2.(2020届全国大联考第一次联考)1953年3月,新中国颁布第一部《选举法》后,全国首次开展民主普选。尽管人民对选举没有了解,但据当时统计,本次普选共涵盖了新中国6亿人中的5.7亿人。这说明(  )A.政协会议职能日益扩大B.基层民主选举逐步普及C.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D.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贯彻解析:选C 开展民主普选是为全国人大召开做准备,材料无法体现政协会议职能日益扩大,故A项错误;基层民主选举逐步普及是在改革开放后,故B项错误;由材料“据当时统计,本次普选共涵盖了新中国6亿人中的5.7亿人”可以得出,民主的主体广泛,故C项正确;此时依法治国方略并没有提出,故D项错误。3.(2019届百校联盟摸底)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同时对部分省市建制进行调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等,京津沪外的中央直辖市均改为省辖市。中央人民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A.加强统一领导提高行政效率B.配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C.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D.确保依法治国的方略落到实处解析:\n选A 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加强省市领导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故A项正确,B项错误;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是在改革开放后,故C项错误;依法治国方略是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故D项错误。4.(2019届广西桂林一模)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  )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C.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D.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解析:选B 材料体现了两部宪法中关于社会保障的内容,非法制建设的内容,不能体现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故A项错误;1982年宪法对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进行社会保障,同时也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而2004年宪法修正案则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故B项正确;材料“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说明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随经济发展而上升,故C项错误;由材料1982年宪法内容可知,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及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公民均能享受社会保障,说明社会保障不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故D项错误。5.(2019届江苏宿迁期末)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该讲话(  )A.丰富了“一国两制”内涵B.重申了和平统一的方针C.强调了武力统一的必要性D.消除了“台独”势力的干扰解析:选B 材料内容重申了和平统一的方针,没有丰富“一国两制”的内涵,故A项错误;材料“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表明重申了和平统一的方针,故B项正确;材料“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强调的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必要性,不是强调武力统一的必要性,故C项错误;材料“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是为了防止“台独”势力的干扰,不能消除“台独”势力的干扰,故D项错误。6.(2019\n届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联考)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对外国人在华企业,采取按国籍、系统、行业区别对待的办法,按照轻重缓急给予正当处理;又有计划、有步骤、有区别地处理了外资企业和外国政府或外国人在中国兴办或津贴的各种文化、教育、卫生与救济机构。这些措施(  )A.融洽了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B.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C.奠定了与各国平等交往的基础D.实现了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掌握解析:选C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国家企业,不能体现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错误;材料中的做法能够主动缓解中外的关系,有利于建立平等的对外关系,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错误。7.(2019届江苏无锡期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就中长(中国长春)铁路协定的有效期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这主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  )A.实行“一边倒”的政策B.力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奉行“求同存异”外交方针解析:选B A项忽视了材料中“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的信息,未完整体现材料,故A项错误;由“中方作了让步”“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可知,新中国在与苏联结盟之时力求平等谈判,达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故B项正确;1950年初,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错误;1955年,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1950年初,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错误。8.(2019届山西百日冲刺考试)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某次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宣布“殖民主义在其一切表现中都是一种应当迅速予以根除的祸害”,并提出了支持各国在互利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等12项主张和建议。这次会议(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B.促进了中国与亚非新兴国家间的联系C.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D.使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解析:\n选B 根据题干中“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某次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可知,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促进了中国与亚非新兴国家间的联系,故B项正确;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故C项错误;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故D项错误。9.(2020届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20世纪60年代中期,面对在苏联斡旋下的美越和谈,中国向越南揭露了苏联出卖越南的阴谋,表示积极支持越南抗战到底。而1971年周恩来则向越南明确表态“据我们观察,你们从外交斗争中赢得了经验”,“现在我要向你们学习”。这种变化表明(  )A.中国彻底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B.积极发展同发展中国家外交关系C.中美关系改善影响了中国外交态度D.务实外交逐渐取代意识形态外交解析:选D 在“变化”出现之前,中国就已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B项不是材料信息说明的主要内容,错误;中美关系的改善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中国突破了意识形态的外交,注重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建立外交关系,故D项正确。10.(2019届新疆二模)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一年之内,中美外交从不可调和的冲突状态进入了总统使节去北京为总统访华筹备的阶段。其间双方避开了20年来的敌对宣传,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最重大的战略目标”是指中美两国(  )A.维护现有国际秩序B.和平解决台湾问题C.建立新的国际平衡D.共同应对苏联威胁解析:选D 中美关系正常化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秩序,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目标而非积极影响,故B项错误;“新的国际平衡”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由材料“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可知,中美两国联手应对苏联的威胁,故D项正确。11.(2019届新疆乌鲁木齐一模)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持批评态度,认为“中立是一种幌子”;20世纪80年代,中国关注不结盟运动的成功经验并采用不结盟这种务实的外交政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和苏联国力的下降B.两极格局的正式结束C.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D.金砖国家联合的需要解析:选C “美国和苏联国力的下降”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有影响,但是不能成为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于1991年底正式结束,故B项错误;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是从中国利益出发,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作出的调整,故C项正确;金砖国家的概念出现于21世纪初,故D项错误。\n12.(2019届四川达州一模)下面两幅图中的中国外交活动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推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与邻为善、以邻为伴C.促进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D.自主选择、求同存异解析:选D 材料中中国不同时期的两次外交活动都没有联合国的参与,故A项错误;美国并不是中国的邻国,故B项错误;邓小平访美并没有促进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故C项错误;无论是1979年邓小平访美还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都是中国外交活动中主动选择和求同存异的表现,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届湖北武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可以说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来选择治理者,或者说是以“贤”选“贤”。……西汉时岁举和特举“贤良方正”“明法”诸科并行,地方官掌握着较大的选举权。魏晋时代,实际选举权掌握在豪门世家手中。唐代选举权收归中央,士民可以自由投考。宋代通过锁院、糊名、誊录等方式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1%来自寒族。——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材料二 选举政治是孙中山及革命党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孙中山指出“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民国初年参议院议员选举法44条,众议院议员选举法121条,国会组织法22条。——摘编自谢冬慧《我国选举制度的近代嬗变》材料三 很多地区在普选运动中发展了互助组,整顿和新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了生产。通过普选宣传动员,使他们懂得普选的意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好处。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和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得以实现。各级选举委员会提出了“整顿作风,迎接普选”的口号,开展普选,整顿干部作风。——摘编自熊秋良《“选举下乡”与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到唐宋时期“选举”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12分)\n(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初年选举制度嬗变的历史背景。(9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选举下乡”的意义。(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一“西汉时岁举和特举‘贤良方正’‘明法’诸科并行,地方官掌握着较大的选举权。魏晋时代,实际选举权掌握在豪门世家手中。唐代选举权收归中央”可知,选举方式由地方推荐到中央考试选取;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察举制的选举标准是品行、魏晋九品中正制的选举标准是门第,而隋唐科举制注重才学,这说明选举标准由注重品行到门第,再到才学;由材料一“宋代通过锁院、糊名、誊录等方式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可知,选举程序趋向严密;由材料一“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1%来自寒族”可知,寒族在选举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第二小问“积极影响”,结合“选举”的变化特点,从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官吏来源及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中央集权,缓和社会矛盾以及社会趋向相对公正平等等方面回答。第(2)问,由材料二“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可知,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联系所学可知,此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由材料二“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民国初年参议院议员选举法44条,众议院议员选举法121条,国会组织法22条”可知,国家宪政水平提升,国民民主法治意识增强;联系所学可知,此时期西方民主思想和制度的传播影响民国初年的选举制度;同时中国传统选举也对孙中山及民国初年的选举构成影响。第(3)问,由材料三“很多地区在普选运动中发展了互助组,整顿和新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了生产”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选举下乡”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生产;由材料三“通过普选宣传动员,使他们懂得普选的意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好处”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选举下乡”有利于巩固政权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及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权利意识,树立其当家作主的思想;由材料三“各级选举委员会提出了‘整顿作风,迎接普选’的口号,开展普选,整顿干部作风”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选举下乡”有利于整顿干部的作风。答案:(1)变化:选举方式由地方推荐到中央考试选取;选举标准由注重品行到门第,再到才学(或由注重家世到不问出身);选举程序趋向严密;选举范围逐渐扩大(或寒族在选举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积极影响: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提升读书人参与政治的兴趣;扩大官吏来源,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趋向相对公正平等。(2)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国家宪政水平提升,国民民主法治意识增强;西方民主思想和制度的传播;中国传统选举的影响。(3)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生产;有利于巩固政权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权利意识,树立其当家作主的思想;有利于整顿干部的作风。14.(2019届新疆三模)阅读表格,完成下列要求。(12分)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节选)\n外交环境中美关系的改善使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美国从中国台湾撤军,断绝与中国台湾的“外交”关系经济建设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与西方的经贸交流,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祖国统一中国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为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文化教育中美关系的改善使中美文化的交流日益活跃,美国的音乐、饮食、体育等传入中国,直接影响到中国人的思想、生活方式从上表中提取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阶段特征和成因两方面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为切入点考查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经济、国际形势等方面来论证。答案:示例论题: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阶段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缓和,结束对抗,两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成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剧烈变化;中美两国受到苏联的威胁;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美国霸权主义政策遭到反对;中国得到第三世界国家支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综上所述,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7:24:43 页数:7
价格:¥3 大小:698.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