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程攻略】江苏省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考前抢分必做终极猜想25 对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的考查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

2/4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终极猜想二十五(七十八) 对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的考查(本卷共3小题,满分60分.建议时间:30分钟)命题专家寄语 对于实验的考查,近年来逐渐向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的考查过渡,这类实验的特点是以新课标中必考经典实验为基础加以变形、改造,对考生应变能力,创造力有较高要求.1.(多选)如图1甲所示,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当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压力)时,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形变量与弹簧产生的弹力的关系图象,如图1乙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图1A.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弹簧的长度成正比B.弹力增加量与对应的弹簧长度的增加量成正比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00N/mD.该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2.某同学计划用以下器材同时完成“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测量定值电阻”两个实验:A.待测电源(电动势未知,内阻约为2Ω);B.一个阻值未知的电阻R0;C.多用电表一只,电压表两只;D.电流表一只;E.滑动变阻器一只;F.开关一个,导线若干.(1)该同学首先用多用电表粗测电源的电压,电表指针和选择开关分别如图2甲、乙所示,则该电表读数为________V.4\n图2图3(2)为较准确地测量该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并同时测出定值电阻R0的阻值,他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电路.实验时他用U1、U2、I分别表示电表V1、V2、A的读数,在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不同位置时,记录了U1、U2、I的一系列值.并作出下列三幅U-I图线来处理实验数据,从而计算电源电动势、内阻以及定值电阻R0的值.其中,可直接算出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图是________,可直接算出定值电阻R0的图是________.(3)本实验中定值电阻的测量存在误差,造成这一误差的原因是________.A.由电压表V1、V2分流共同造成的B.由电压表V1、V2分流及电流表分压共同造成的C.只由电压表V2分流造成的D.由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分压共同造成的3.在探究闭合电路规律的实验设计中,某同学用如图4甲所示电路探究某一型号电池的输出电压U与输出电流I的关系.电路原理图如图4甲所示,图中R0为阻值等于5.0Ω的定值电阻,电压表视为理想电压表.(1)请将图乙所示的实验器材连成实验电路.4\n图4(2)若电压表V2的读数为1.0V,则电源的输出电流I=________A;(3)调节滑动变阻器,通过测量得到电压表V1的示数U1随电压表V2的示数U2变化的U1U2曲线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电池内阻________(填“是”或“不是”)常数,短路电流为______A,电源的最大输出功率为________W.参考答案1.BCD [由题图乙知,Fx是一个过原点的直线,k=N/m=200N/m,可知A错,B、C、D正确.]2.解析 (1)多用电表的选择开关指在直流电压2.5V挡,读数时应从标有“”的第二排刻度读数.每一小格表示0.05V,指针与第30格对齐,读数为1.50V.(2)图A是电源的伏安特性曲线,可直接算出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图C是定值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可直接算出定值电阻R0.(3)测量定值电阻时,电流表的读数不包含电压表V2中的电流,这是系统误差的来源,故选项C正确.答案 (1)1.50 (2)A C (3)C3.解析 (2)电压表V2的读数为1.0V,根据欧姆定律得出I=0.20A;(3)路端电压U1=E-Ir=E-r,由题图丙可知,U1U2图线为一倾斜向下的直线,故电池内阻r是常数;由题图丙知r=1Ω,短路电流为=1.5A;当滑动变阻器电阻R=0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Pm=2R0=0.3125W.4\n答案 (1)如图所示 (2)0.20 (3)是 1.5 0.3125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2:08:08 页数:4
价格:¥3 大小:214.5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