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师一号 模块新课标】2023高考生物总复习 2.30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计时双基练 新人教版必修3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计时双基练(三十) 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计时: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70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⑦C.②⑤⑥⑦D.②④⑤⑥⑦解析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内蒙古草原上的牛既不是一个物种,又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是不同种群。种群内的雌雄个体之间由于无生殖隔离,可以完成生殖过程。竞争是种间关系,种群内争夺食物为种内斗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答案 D2.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①②③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一定为图③表述类型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①表述类型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图③表述类型D.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②所示类型解析 9\n种群数量的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我国人口从现状看,出生率下降,但出生率依然大于死亡率,人口数量仍在上升,应用图①——增长型表示。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保护幼鱼,使幼龄个体数量远大于成、老年个体数,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图①所示的增长型。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的年龄组成将成为图c所示的衰退型。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为图②所示的稳定型。答案 A3.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图示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下列各图中有关取样的方法统计有误的是(  )解析 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该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条边上的植物个体数,对于样方外的不作统计,故D项不正确。答案 D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注意打开电灯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解析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做到随机取样,若只以患者家族为调查对象,所得发病率比实际值偏大。土壤中的小动物具有趋暗的生活习性,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则掉落到试管中的土壤小动物会增加。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在统计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时,只统计其中两条相邻边线上的个体(含顶角);如果四条边线都统计,会使结果偏大;如果不统计,将使结果偏小。答案 D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解析 9\n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A项正确;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营养结构逐渐复杂,同时减少人类的破坏,故而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项正确;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项正确;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不局限于植物或动物,D项错误。答案 D6.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调查发现某种一年生植物(当年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种群中存在下列情形:①因某种原因导致该植物中大约只有80%的种子能够发育成成熟植株;②该植物平均每株可产生400粒种子;③该植物为自花传粉植物。目前种子数量为a,则m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量N可以表示为(  )A.400a·0.8mB.0.8a·400mC.a·320mD.320am解析 据题意可知:该种群一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则两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80%×400=a×(80%×400)2,三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80%×400×80%×400=a×(80%×400)3,以此类推,m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m=a×320m。答案 C7.下列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可以提高酶促反应速率C.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D.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不会影响到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 生态农业的建立,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但不能提高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在酶浓度一定的条件下,适当地增加底物浓度可提高酶促反应速率;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逐渐增加后逐渐降低,最后为零;种群的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答案 B8.9\n如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解析 由坐标图可知,甲种群生活在相对低湿度、低温度环境中,乙种群生活在相对高湿度、高温度环境中,因此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答案 D9.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mm×2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M×105个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解析 培养液应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并非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故A项错误;在统计血球计数板每格内的酵母菌数时,压在边上的个体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故B项错误;C项所述的计算结果是×10M=2.5M×105,故C项正确;该实验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只要分组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即可,故D项错误。答案 C10.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解析 9\n本题考查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在t2~t3时间内大于0,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项错误;t3~t5时间内乙种群数量一直增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甲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项正确;甲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3时,乙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5时,C项错误;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之前就应防治,D项错误。答案 B11.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B.第4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C.第8年的种群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D.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解析 根据题意,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可推知第10年种群数量最少。答案 C12.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图),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B.4个试管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到零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9\n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内的开始下降解析 本题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在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难度适中。最初的条件不同,不会同时达到K值,故A错;4个试管都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故增长速率都先增大后下降到0,故B对;由于Ⅱ和Ⅲ培养液体积不同,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应大于试管Ⅱ,故C对;试管Ⅳ中起始酵母菌数大于Ⅱ,培养液体积相同,所以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故D对。答案 A13.请根据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曲线表示甲乙间为捕食关系,其中乙是被捕食者B.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D.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曲线的振幅越大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相关知识。分析图示可知,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变化规律,同时,甲种群数量相对较多,由此可知两者之间为捕食关系,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本图为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中D点的种群数量为K/2,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CD段种群数量增长,故C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当受到外来干扰时,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生态系统受到的破坏越小,故曲线的振幅应越小。答案 B14.褐色雏蝗是每年只有一个世代的一年生昆虫。某地区褐色雏蝗从卵经若虫到成虫的季节消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9\nA.褐色雏蝗的卵、若虫和成虫构成了一个褐色雏蝗的群落B.从成虫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该地区褐色雏蝗的数量变化属于稳定型C.褐色雏蝗以虫卵的形式过冬,当年成虫的数量与卵的数量呈正相关D.决定该地区褐色雏蝗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迁入率、迁出率及性别比例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问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褐色雏蝗是一个种群,而非群落;由图可知,在不同年份,成虫数相对稳定,其变化呈现稳定型;1951年成虫数低于1950年的,但卵的数量略高于1950年的,故成虫的数量与卵的数量关系不是呈正相关的;决定该地区褐色雏蝗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答案 B二、非选择题(共30分)15.(15分)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类进行了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兴趣小组为确定放牧量,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_。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单位:株/平方米),则该种优质牧草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株/平方米。(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了该生态系统,这种田鼠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并绘制出如图曲线:9\n①图中虚线表示在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图中____________(填字母)点时,该田鼠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②在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应采用何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保护牧草,牧民开展了灭鼠活动,即在图中所示的某时刻向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随机取样。(2)图中虚线表示“J”型曲线,是在理想的状态下产生的。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的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为a×(1+m)n;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1+m)n。实线表示该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最大种群增长速率出现在K/2时,即图中的C点。对田鼠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可用标志重捕法,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那么重捕个体中标记数偏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高。答案 (1)随机取样 (N1+N2+N3+N4+N5)/5(2)①理想(或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 a×(1+m)n C ②标志重捕法 偏高 灭鼠药对田鼠进行选择,导致种群中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16.(15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治蝗问题的研究备受关注。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曾在珠三角地区做过一项实验,即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吃干净,有效控制虫害。为了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某小组尝试构建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9\n(1)甲图模型属于________(填“物理”“概念”或“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调节机制。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________进化逐步形成的。(2)乙图中OA时间段,蝗虫每天增加3.5%,并呈“J”型曲线增长,假设最初有3000只,则15天后种群的数量为N15=________(只)。(只写出表达式,不必计算)(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蝗虫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鸭是________消费者。(4)这种控制虫害的方法属于________,具有长效、环保和无污染的特点,而利用单一农药进行的化学防治不可能取得长期持续的防治效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以种群为主的生态学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基础知识,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1)甲图是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所构建的捕食者——猎物的模型,是一种数学模型。(2)应用种群“J”型增长的教学模型:Nt=N0λt,将具体数值带入即可。(3)蝗虫属于第二营养级,鸭是次级消费者。(4)生物防治具有长效、环保和无污染的特点;而利用单一农药进行的化学防治,不可能取得长期持续的防治效果,因为农药可将蝗虫种群中的抗药个体选择出来,并导致蝗虫种群中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答案 (1)数学 负反馈 共同(2)3000×1.03515(3)二 次级(4)生物防治 农药可将蝗虫种群中的抗药个体选择出来,并导致蝗虫种群中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2:06:47 页数:9
价格:¥3 大小:295.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