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国版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试题2含解析20230311237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十五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2021山东青岛调研检测]下图为1920年苏俄宣传画《用武器歼灭敌人,用劳动获得粮食,一切为了工作!》。该宣传画反映了(  )A.《土地法令》的颁布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C.新经济政策的优越性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开展2.[2021江苏南京学情调研][社会情境:苏俄(联)与外国资本家签订的合同]从1920年到1926年,苏俄(联)与外国资本家签订一百多个合同,并和美、英、日等国签订过为期20年或30年的金矿、锰矿、石油开发协定。这些外资项目都是有选择、有条件、受限制和受法律监督的,到一定年限,苏俄(联)可以无偿地把租让企业收归国有。这表明当时苏俄(联)实行的经济政策(  )A.体现国家资本主义的色彩B.尝试向共产主义社会平稳过渡C.适应国内战争的军事需要D.借助西方力量迅速实现工业化3.[2021广东惠州第一次调研]1922年下半年,苏联全国公私零售商业(不包括小商贩)已达47万多家。为进一步恢复发展经济,1923年苏联出现了零售商业信贷业务。但从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减少了对消费品生产的投资,零售商业贷款开始萎缩,1935年终止。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  B.新经济政策的发展C.工业化迫切需求下的调整D.二战后经济体制改革\n4.[2021湖北六校联考]下图为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年)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比较。据此可知苏联(  )A.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试图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D.农业和轻工业呈现衰退趋势5.[2021山东潍坊联考]1958年6月,苏联政府取消集体农庄对国家的义务交售制,把它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从1952年到1964年,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表明苏联(  )A.改变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B.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进程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D.为实现工业化积累资金6.[2020广东惠州第二次调研]1922年,列宁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提到当时俄国农民正“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各种设施”。这反映了当时的俄国(  )A.生产关系调整符合农民的愿望B.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C.农业集体化调动了农民积极性D.人民在战争时甘于奉献7.[2020河南洛阳第一次联考]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驻纽约的苏美贸易公司登广告高薪招募6000名专家和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10万人。这一时期美国的出口设备有50%卖给了苏联。这表明苏联(  )A.缺乏基本的人才和技术基础B.工业建设依赖西方技术和设备C.利用国际条件积极发展经济\nD.成为美国技术转让的主要国家8.[2020广东惠州第一次调研]1927年苏联爆发粮食收购危机,政府收购的粮食总量只有491万吨,远低于国家需要的820万吨。斯大林认为,出现此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的日益分散和零碎化”。这一判断(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发展模式C.推动农业集体化实施D.为保留新经济政策提供依据9.[2020中原名校第四次质量考评]从斯大林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都宣称自己是“最高民主”“彻底的民主”,一味地强调苏维埃民主在质上的优势,而忽略了量上的不足。这说明当时苏联(  )A.改革重点由经济转向政治  B.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斐然C.个人崇拜之风十分盛行D.政治机制僵化问题突出10.苏共二十七大制定的1986—1990年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目标很宏伟,核心是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1985年5月开始,戈尔巴乔夫在全国动员一切力量开展反酗酒斗争。这一运动破坏了酒业和葡萄种植业。这表明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A.促进了苏联经济结构的调整B.奠定了政治改革的基础C.加剧了苏联国内的社会矛盾D.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1.[2021辽宁新高考调研考试]1920年列宁说:“与那些先进的人民相比,俄国人是糟糕的工人。”而英国学者理查德·韦南认为,对“那些生产状况与芝加哥工厂相差悬殊的俄国工厂进行合理化改进本身是很浪漫的”。这反映了当时(  )A.西方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高B.芝加哥是美国工业中心C.苏俄的经济政策存在问题D.苏联工业化遇到了困境2.(新角度:部分共产党人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n新经济政策施行后,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上,有人出于“最崇高的共产主义感情和共产主义志向”,看到优秀的俄国共产党人竟然退却起来而号啕大哭。这说明当时部分共产党人认为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的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是不符合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3.[2021四川宜宾一模]1933年斯大林指出,“党似乎在鞭策国家,使它加速向前奔跑……不能不催赶国家,因为它落后了一百年,由于落后而受到致命危险的威胁”。这一观点(  )A.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局面B.体现了苏联实现工业化的紧迫感C.成为苏联开始工业化的依据D.严重脱离了苏联经济落后的国情4.[2021广东肇庆一检](学术情境:对苏联模式的评价)某学者认为,在评价苏联模式时,一定要结合苏联共产党的抱负,看这个模式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和实现了这种抱负。苏联共产党的抱负含有三层意义:建设社会主义;追赶先进国家;谋求国际权势。该学者意在强调苏联模式(  )A.造成了经济结构上的失衡B.以计划经济和高度集权为特征C.在战略定位上具有盲目性D.致力于提升自身制度的优越性5.[2021河南名校联考]下表为1920—1953年苏俄(联)工农业生产指数简表(1913年为100),据此可知(  )1920年1925年1928年1940年1953年工业产值14.177.31328522143农业产值67112124141146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破坏生产恢复B.集体化使农业生产衰退C.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工业结构失衡D.政治形势影响经济建设\n6.[2021河北张家口阶段检测]1955年以前的苏联,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这一变化(  )A.使新经济体制得到了完善B.配合了工业化战略的实施C.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全盘否定D.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7.[2021百校联考]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后,苏联共产党认为原有的体制已不需要改革,在经济体制方面就不用“改革”一词了,而改用“完善”一词。这种做法(  )A.完善了新经济体制B.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停滞的状态C.顺应了科技革命的潮流D.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传统8.苏俄(联)历史上某一时期银行的信贷业务急剧减少,银行作为信贷机构而独立存在已失去意义,政府颁布关于撤销人民银行的法令,宣布将银行机构与财政机构合并。苏俄(联)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  )A.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模式B.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D.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9.一般说来,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在工业化时期的(资金)积累率通常是从5%—10%到20%—30%逐步提高,而苏联“一五”时期的积累率,则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低于国民收入的10%提高到1930年的29%,1931年的40%,1932年的44%。此后整个20世纪30年代的积累率一直保持在25%—30%的水平上。由此可知,当时苏联(  )A.工业化的模式优于西方国家B.工业化建设为国家积累了资金C.高积累率阻碍了工业化建设D.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10.[2020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质监]1962年,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教授叶·\n利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题为《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提出了要以“经济手段”,即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这一观点(  )A.彻底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反映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愿望C.推动了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功D.将苏联经济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  答案1.B 本题考查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有关内容。结合题中时间信息“1920年”以及宣传画的名称《用武器歼灭敌人,用劳动获得粮食,一切为了工作!》可推理出,这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关,B项正确。《土地法令》颁布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A项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于1921年,C项错误,排除;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分别开始实行于1925年和1927年,D项错误,排除。2.A 本题考查苏俄(联)的经济政策。由“苏俄(联)与外国资本家签订一百多个合同”“这些外资项目……苏俄(联)可以无偿地把租让企业收归国有”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政策体现了国家资本主义的色彩,A项正确。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关系不大,B项错误。由“从1920年到1926年”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与“国内战争的军事需要”无关,C项错误。实现工业化是斯大林在实行五年计划时期提出的,D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3.C 本题考查苏俄(联)的经济政策。由“从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减少了对消费品生产的投资……1935年终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苏联处于两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期间。由此可知,这一转变与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有关,即与工业化迫切需求下的调整有关,C项正确。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间是1918—1921年,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下,苏联放开了对私营经济的限制,这可以解释材料的前半部分,但是无法解释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调整零售商业信贷政策的原因,B项错误。二战后苏联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D项错误。4.B 从苏联的“二五”\n计划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制定情况可知,这一时期苏联有意发展消费品和农业生产,即试图改变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的状态,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故选B项;苏联并没有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排除A项;从材料中苏联“二五计划”实际完成的结果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并没有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排除C项;材料中实际完成数据可体现出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排除D项。5.C 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由此说明此时苏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故选C项;苏联始终没有改变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排除A项;“取消集体农庄对国家的义务交售制”实际上不利于农业集体化进程,排除B项;此时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的工业化早已实现,排除D项。6.A 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22年正值俄国推行新经济政策时期,这一政策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C项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1922年俄国国内战争已结束,D项错误。7.C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正面临经济大危机,这在客观上为苏联引进设备或人员创造了条件,苏联招募专家和熟练技工、从美国购置设备说明其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发展自身经济,C项正确。仅由材料信息推不出A项结论;当时苏联是引进和利用美国的技术和人力,而不是“依赖西方技术和设备”,B项错误;设备出口不等于技术转让,D项错误。8.C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经济建设。斯大林认为1927年苏联出现粮食收购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的日益分散和零碎化”,所以其在农业方面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故C项正确。9.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苏联政府一味夸大苏维埃民主是“最高民主”“彻底的民主”,否定资产阶级民主,忽略了借鉴其他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这表明当时苏联的政治体制僵化问题突出,故D项正确;由材料得不出A项结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苏联体制的弊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个人崇拜,故C项错误。10.C 本题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根据材料信息“核心是重工业”“破坏了酒业和葡萄种植业”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不利于民生的改善,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矛盾,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信息矛盾,苏联的经济结构没有大的调整;B项错误,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就把改革的重点转向了政治领域;D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失误最终导致了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n1.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工人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挫,另外苏俄工厂环境等相对恶劣,需要改造,这说明苏俄经济政策存在问题,答案为C项。材料只涉及芝加哥,得不出西方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高这一结论,排除A项。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苏联成立于1922年,排除D项。2.D 由材料可知,当时部分共产党人依然坚持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认同新经济政策,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表明当时的共产党人不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暂时的妥协,B项错误。3.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在当时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要想保护革命取得的成果,必须加快工业化步伐,B项正确;材料指的是要进行工业化建设,不是加快农业建设,A项错误;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C项错误;苏联当时的国情决定了苏联要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D项错误。4.D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在评价苏联模式时,一定要结合苏联共产党的抱负,看这个模式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和实现了这种抱负”“建设社会主义;追赶先进国家;谋求国际权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苏联模式致力于提升自身制度的优越性,D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材料无法体现。5.D 本题考查苏俄(联)经济建设的有关内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内战争、1921年政治经济危机、斯大林上台后的政策调整对苏俄(联)的经济建设重心、工业化策略、农业政策等产生了影响,故表格中工农业生产指数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形势对经济建设的影响,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苏俄工农业生产衰退是由一战和三年国内战争所致而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致,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1928年至1953年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农业产值依然有所上升,农业生产并未衰退,B项错误;工业结构失衡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6.D 材料中1955年之后苏联放宽了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这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D项正确;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改革措施,材料时间为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排除A项;B项与题干所述变化关系不大,排除;赫鲁晓夫并未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排除C项。\n7.B 从题干信息看,1971年苏联共产党认为经济体制不需要改革,只需要完善,这说明当时苏联共产党没有认识到原有的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党的思想僵化,这使苏联的经济逐渐陷入停滞的状态,因此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做法只会导致体制的僵化,不会完善新经济体制,A项排除。材料中的做法不是顺应科技革命潮流的体现,C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并没有改变片面发展重工业的传统,D项排除。8.D 由材料“银行的信贷业务急剧减少,银行作为信贷机构而独立存在已失去意义”可知,这一时期苏俄(联)取消了自由贸易,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该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D项符合题意。9.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这种高积累主要是通过牺牲农民利益,促使资金积累从农业转向工业等方式实现的,D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材料反映的是苏联举全国之力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B项错误;当时苏联的高积累率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保障,C项错误。10.B 本题考查对二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叶·利别尔曼提出以“经济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试图通过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打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故选B项。“彻底摆脱了”说法错误,A项排除。赫鲁晓夫的改革以失败告终,C项排除。当时苏联实行的仍是计划经济体制,D项排除。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7:52:29 页数:9
价格:¥3 大小:239.5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