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国统考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7讲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20230306118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7讲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比鸦片战争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这段话(  )A.说明了鸦片战争的必然性B.掩盖了鸦片战争侵略性质C.贬低了中国经济政治制度D.脱离了当时具体历史背景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鸦片战争前中西存在三个方面的冲突,这些冲突说明中国落后于西方,在近代殖民扩张的时代必然遭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故A项正确。答案:A2.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两次对外开放。一次是鸦片战争之后的开放,一次是1979年以后的开放。两次对外开放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的行为B.都有由东南沿海向政治中心地区发展的趋势C.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D.都主要体现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要求解析:如果从地域的角度来看,两次对外开放均是从东南沿海至内地的过程,故选B项;“鸦片战争之后的开放”是被动融入世界的过程,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排除A项、C项;只有“1979年以后的开放”体现了中国主动适应世界的需求,排除D项。答案:B3.《天津条约》规定:“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主持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表明清政府(  )A.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B.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C.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D.改变传统的对外交往体制\n解析:A项时间不符,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题干材料只反映出外交文书的改变,并没有反映出观念的变化,故排除B项;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是在八国联军侵华结束以后,故排除C项;从题干材料中“自不得提书‘夷’字”可以看出,外交体制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故选D项。答案:D4.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认为英国发动对华战争是正义的B.为英国发动战争做辩护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解析:作者认为这次战争是为了保护肮脏可耻的交易,实际上只看到了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没有看到根本原因。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故选C项。答案:C5.外国使节自1861年起进驻北京,但他们觐见皇帝的请求却一再被拒绝。清政府的解释是因为皇帝年幼、不便见人,而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这一事件反映出清政府(  )A.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B.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C.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D.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解析:从清政府不接见外国使节的原因是“《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可知,清政府对于外国使节不行跪拜礼而耿耿于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捍卫国家主权,排除A项;材料不能表明清政府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不能体现清政府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排除B项、D项。答案:C6.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对此理解不合理的是(  )A.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B.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C.西方对中国不公正的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需要D.后一个“不公正”主要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解析:中国近代的落\n后挨打,不是由于中国古代天朝上国的思想所导致的,主要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所导致的,故选D项。答案:D7.史料载:“旅顺陷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坚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史料认为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重要原因是(  )A.巨炮轰击       B.部下掣肘C.隐匿不战D.敌强我弱解析:“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A项是原因之一,但非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据“戴宗骞坚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可知,部下掣肘,贻误战机,是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重要原因,故B项正确;“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C项是原因之一,但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敌强我弱客观存在,但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B8.日本大阪纺织公司的山边丈夫1889年5月在《联合纺织报》上撰文说:“必须向我国西部邻国——中国寻求原棉”。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  )A.是由中国闭关锁国引起的B.是中日争夺原料的商业战争C.使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D.中国加速沦为列强经济附庸解析:19世纪末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迫切需要解决原料问题,据此推知,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会利用战争获得的特权更加疯狂的掠夺中国的原料,加速中国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故选D项;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中已经被破坏,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排除B项;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答案:D9.直到现在,日本国内部分历史学者仍然这样目视甲午中日战争,其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绝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朝鲜战争乃义战”。此种观点的本质是(  )A.战争是有助于中国开化B.认为此役非为国家利益乃为文明冲突C.认定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冲突D.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美化侵略\n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绝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朝鲜战争乃义战”的信息可知,题干材料的观点明显是站在日本的角度看待甲午中日战争,即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美化侵略,故D项正确。答案:D10.美国学者柯文在《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运动》一书中写道:“作为事件的义和团代表的是对过去的一种特殊的解读,而作为神话的义和团代表的是以过去为载体而对现在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解读。”据此判断,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最为恰当的是(  )A.迷信落后B.救亡图存C.爱国进步D.正义理性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美国学者柯文从多视角多途径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最大的贡献是爱国,挽救民族危机,即救亡图存,故B项正确。答案:B11.下表是八国联军侵华兵力统计表。此表说明(  )国家兵力日军8000人俄军4800人英军3000人美军2100人法军800人奥匈军58人意大利军53人A.当时日本是侵华的主谋B.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C.列强侵华达成利益一致D.清政府成为列强代理人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八国都出兵中国,表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B项正确;主谋、利益一致材料未体现,故A、C两项错误;D项是在《辛丑条约》之后,故排除。答案:B12.《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这个条约,“既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家尊严跌至谷底,也是中国重新起步,从头开始的起点。”这里的“条约”是(  )A.《马关条约》B.《北京条约》C.《南京条约》D.《辛丑条约》\n解析:根据题干“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家尊严跌至谷底”,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是对中国危害最大的不平等条约,使得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国际地位可言,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答案:D\n二、非选择题13.面对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既需反思战争,更需重新认识战争带来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材料二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解析:(1)根据材料“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等信息归纳即可。(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再结合材料二信息“日本……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本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的影响。答案:(1)变化: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2)理由: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深)。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军国主义);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14.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徐中约费正清\n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和从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越来越紧地掐住江河日下的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中国近代史》到了19世纪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提炼史料有效信息的能力。试题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一方面需要学生能通过对史料的准确阅读获取有效信息,另一方面需要学生能准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解题时要紧扣“任选材料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所以解答时,既可以赞同徐中约的观点,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分析,也可以赞同费正清的观点,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归纳。答案:角度:徐中约是从民族主义角度(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民族危机角度),费正清是从全球化的角度(近代化角度,文明融合角度)。评析观点:示例一:我同意徐中约的观点,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评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示例二: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西方侵略加深了民族危机也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评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7:54:34 页数:7
价格:¥3 大小:97.5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