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国统考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第25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20230306110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25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  )A.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B.繁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C.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D.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解析:根据材料“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可知稷下学宫为各个学派宣讲自己的思想提供了重要平台,故选A项;稷下学宫繁荣了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排除B项;稷下学宫是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排除C项;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答案:A2.孔子说,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同时还能坚持独立思想而不苟同于人,小人习惯于附和苟同别人的观点,但内心深处却并不友善。后世儒者经常以此诫勉君臣,这体现出儒学(  )A.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B.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C.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D.重视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儒学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对社会的影响,故B项错误;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儒家并没有提倡思想自由,而是主张人要有独立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A3.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这反映了此时儒家(  )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n解析:题干材料中三位儒家代表人物都主张德治,但没有明确反对法治,故A项错误;他们都将德治作为理想的人治政治,故B项正确;德治就是他们治国的明确标准,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论述的是儒家的治国方略,与人伦秩序的规范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4.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B.孰优孰劣十分明显C.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D.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解析:孔子和老子处于同时代,其时代背景相同,故A项错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并没有本质上的优劣之分,故B项错误;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而老子则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故C项正确;孔子和老子的哲学观与D项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5.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  )A.坚持“礼法”并重B.强调“轻罪重罚”C.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D.与儒家思想相通相容解析:题干材料中商鞅主张“至德复立”,重视“德”而非“礼”,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而不仅仅是实行仁义、以德治国,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儒家思想主张德治具有相通之处,故D项正确。答案:D6.韩非子在《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实际上表明韩非子(  )A.认识到历史的变化   B.要求继承历史传统C.要求国策与时俱进D.抨击社会礼崩乐坏解析:“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表明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政策,故选C项;历史分期是为了强调不同的时代应有不同的政策,排除A项;三个阶段重点都不相同不能体现对传统的继承,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对社会的描述,不能判断社会的情况,排除D项。\n答案:C7.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构成新的儒学体系,对儒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结合时代背景和思想的内在逻辑性,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  )A.“君权神授,天人感应”B.“大一统论”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性三品论”解析: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分析,可知董仲舒新儒学为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提供理论依据,其核心思想是大一统,B项正确。答案:B8.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A.儒家的政治化趋势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解析:儒家由夏商周时期敬祖事天的原始宗教发展为汉代及以后敬祖事天的国家宗教,这本身体现的就是儒家的一种政治化趋势,故A项正确;由原始宗教向国家宗教转变,并非是儒家思想出现质变,故B项错误;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儒家由民间的原始宗教演变为国家宗教,这是儒家在官方化、国家化和神圣化而非世俗化,故D项错误。答案:A9.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  )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解析:题干材料所给时间为两汉和魏晋,根据史实儒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根据题干材料儒学的经典著作和尊卑原则影响了法律的实施,故B项正确。答案:B10.“汉自孝武表彰六经之后,师儒虽盛,\n而大义未明,故王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东汉)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在西汉时并未得到重视B.王莽时儒生转为学习道家思想C.东汉时察举制重视出身门第D.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发展解析:题干中提及孝武即汉武帝确立了儒家正统地位但“大义未明”,而光武即东汉光武帝采取措施使得“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比对可知光武帝发展了儒学,故选D项;儒学在西汉武帝确立正统地位,排除A项;题干中“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是指儒生大肆谄媚王莽,排除B项;察举制重视品德——孝廉,强调门第的是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答案:D11.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解析:汉武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太学培养的是封建官僚而非实用型人才,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得知,一方面是太学录取人数的剧增,另一方面则是太学子弟被广泛授予官职,这必然会造成大量的士人研习儒家经典而不利于各种思想百家争鸣,故D项正确。答案:D1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  )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解析:A项仅根据题干材料无从获得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理论是对孔子君臣论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并非有本质区别,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董仲舒的理论明显是对孟子君臣论的一种颠覆,故C项错误;一方面,董仲舒的“君权神授”\n理论是对孔子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其理论又是对孟子思想的彻底否定与颠覆,故D项正确。答案:D\n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的成分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加之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专事经学,其风甚笃”。儒学特别注重德治,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当时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鬣,不如一经。”——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材料二 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经过玄学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洗礼,国人在两晋时期突然拥有了少见的思辨能力和兴趣,这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对话奠定了基础。——据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儒学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并简析玄学兴起的意义。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等信息进行归纳概括。(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中“‘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等信息归纳概括。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中“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得出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导致玄学产生,根据所学可得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答案:(1)表现:受统治集团推崇,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是知识阶层的安身立命之道;被普通民众认同,民间影响日益扩大。(2)原因:儒学的繁琐化、神秘化、封闭化导致自身活力丧失和影响力下降;社会动荡侵蚀了儒学信仰的政治、物质基础;佛道思想对知识阶层和普通民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n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人的抽象思辨能力(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交流);解放和开阔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儒学的复兴(新儒学的产生)。1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强调儒家的入世精神,首先表明观点。对儒家入世精神给予解释和表明态度。论述要结合阶段发展的特征,以典型人物的事例和行为进行说明,如孔子主张“仁”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但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周游列国,宣扬其思想;后世汉代的董仲舒、宋明时期理学家都秉承了这一精神,积极地面对现实社会,积极入世,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即可。答案: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实行“仁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7:54:38 页数:7
价格:¥3 大小:88.5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