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专用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集训29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20230331222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九)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时间:30分钟 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1·天一中学)汉武帝即位初期,内有王国问题的困扰,外有匈奴的不断侵袭,汉武帝决定招贤纳士,加强皇权。以下观点最容易得到汉武帝赏识的是(  )A.“天子受命于天,代天以御万民”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主旋律是国家大一统,因此君权神授思想最容易受到汉武帝的赏识,A项正确;B项属于民本思想,排除;C项体现的是辩证法,排除;D项体现的是仁爱思想,排除。]2.(2020·榆林模拟)太学是汉武帝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太学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开设了讲解《诗》《书》《礼》《易》《春秋》的课程。五经博士经常教育学生“通经”才是进入官场的重要途径。这说明当时(  )A.建立了从上而下的教育体系B.官吏选拔制度不断发展完善C.太学取代了传统的选官方式D.儒学已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D [题干显示儒家经典已经成为国家最高教育机关的课程并与选官制度结合,这说明儒学已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故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地方教育机构,排除A项;题干也没有涉及官吏选拔制度,故排除B项;太学只是步入仕途的途径之一,故排除C项。]3.(2021·涟水月考)西汉建国后,儒者叔孙通等人定朝仪、封禅等制度;儒者陆贾、贾谊等宣扬儒家德治相对于法家政治的优越性,儒家经典在“受命”“改制”等观念的影响下被儒生塑造为“为汉制法”。这表明汉代儒学(  )A.分化为不同的派别B.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理论体系丰富完善D.紧密结合现实政治D [西汉建国后,儒家经典被儒生塑造为“为汉制法”,这表明汉代儒学在积极适应社会现实,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儒学的不同的派别,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儒学理论体系,故C项错误。]4.汉武帝统治时期,既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又任用酷吏开边兴利,还借助“深酷用法者”摧毁太子的守文集团。面对民众的反抗运动,汉武帝晚年悔过,下轮台罪己诏,改弦更张、与民休息,避免“亡秦之祸”。据此可知(  )A.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已经融合\nB.汉代以法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C.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D.汉武帝采用多种思想维护统治D [从题干内容可知,汉武帝利用了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来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这说明汉武帝利用多种思想维护统治,故选D项,排除A、B两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利用了多家思想,解决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故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5.公元前110年起,汉武帝前后举行了5次大规模的登泰山封禅,祭天地活动。这一系列活动(  )A.开创“大一统”的政治局面B.践行“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C.彰显君权神授理论的合法性D.震慑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企图C [登泰山封禅、祭祀天地活动,这些行为意味着君权和天意结合,彰显了君权神授理论的合法性,C项正确;题干内容与“大一统”无关,排除A项;独尊儒术是思想领域的举措,题干中是政治行为,排除B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6.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将“新道家”推崇为最高明的学派,理由是“道家使人精神专一(人与自我),动合无形(人与道),赡足万物(人与自然),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这体现了当时(  )A.道家逐渐被推崇为正统B.兼容进取整合的时代特色C.士人无法实现思想创新D.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 [根据材料“新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等信息可知,“新道家”兼容、整合了阴阳家、儒家、墨家等各家思想的合理成分,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时代特色,故选B项;西汉时期被推崇为正统的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进儒家思想中,创造了新的儒学体系,排除C项;题干没有反映D项信息,排除。]7.下表是汉代董仲舒的部分言论。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董仲舒(  )言论出处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春秋繁露·离合根》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春秋繁露·阳尊阴卑》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春秋繁露·必仁且智》A.排斥了法家学说B.创立了全新儒学体系C.恪守了儒家传统D.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nD [材料中“言论”部分自上而下体现董仲舒分别吸收了道家思想、阴阳五行家思想以及儒家思想,故选D项,排除C项;董仲舒思想中也吸收而非排斥了法家学说,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董仲舒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但并未体现其对这些思想的整合、升华,据此无法得出其创立了全新儒学体系的结论,排除B项。]8.孔子开创的儒学是一个集政治、文化、社会伦理等诸多方面为一体的庞大的思想体系,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然而董仲舒的新儒学将思想统一于儒家,不能展开自由平等的争鸣。由此可见(  )A.儒家思想的理想化B.儒学内容的思辨化C.儒学变为政治奴婢D.儒学利于士人发展C [根据材料“将思想统一于儒家,不能展开自由平等的争鸣”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故选C项;材料强调独尊儒术之后,不利于思想自由争鸣,排除A项;宋明理学推动儒学思辨化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儒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未涉及士人发展,排除D项。]9.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丞相田蚡奏请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又延揽儒者数百人做官。不治儒家经书的博士均被废罢,只剩下儒家的“五经博士”。这表明当时(  )A.黄老之学趋向消亡B.治国方略选择纯守儒术C.儒学受到高度重视D.儒学主流地位得以强化C [由材料可知,丞相田蚡的奏请说明儒学已经受到朝廷重视,故选C项;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揽儒者数百人做官”说明儒学在朝堂中的力量有限,其他学说也有市场,排除B项;“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以前儒学并不是主流思想,不存在“强化”,排除D项。]10.(2021·泰州中学)如图是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护臂。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它体现了(  )A.国际贸易的兴盛B.“三纲五常”的流行C.天人感应的观念D.“三教合一”的加强C [东汉蜀锦护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体现了西汉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n故选C项;一个护臂不能体现国际贸易的“兴盛”,排除A项;护臂上没有“纲常”相关信息,排除B项;五星出东方与佛、道思想无关,排除D项。]11.(2021·海安中学)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还主张(  )A.兼相爱,交相利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存天理,灭人欲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 [由题干可知,该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理论的目的是给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神学依据。董仲舒吸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理论,神化皇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还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B项正确;A项是墨家学派的观点,强调互爱互利,排除;C项是宋明理学的观点,强调压制私欲,维护天理,排除;D项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观点,强调社会责任感,排除。]12.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D [儒学正统地位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得到正式确立,故A项错误;在两汉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太学始终是中央一级和全国最高等级的学府,这是明显的精英教育而非世俗教育,故B项错误;太学培养的是封建官僚而非实用型人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太学录取人数的剧增且被广泛授予官职,这必然会造成大量的士人研习儒家经典,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D项正确。]13.(2020·南京高三期初)有学者认为:“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后人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疏注。儒家的精神,孔子的精神,通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该观点意在强调(  )A.儒学公信力和价值遭到普遍质疑B.汉以后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C.儒学钳制人们思想摧残了社会文化D.儒家思想应统治者需求而发生变化D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符合君主统治的角度对儒学进行解释,而不准其他学派自由传播,与材料中“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通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相符,故选D项。]\n14.《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行昏乱,恐危社稷”而遭废黜,直至被贬为海昏侯。但近年来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围棋及孔子像。根据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可知(  )A.出土的文物是唯一可靠的B.考古发现可弥补文献不足C.《汉书》的记载更为可信D.考古发现和文献有所差异D [史书记载中认为刘贺因昏乱被废黜,但是在其墓葬的实际考古发掘中却发现了大量的儒学经书和孔子像,这与史书记载有明显的出入,故选D项;“唯一可靠”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表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汉书》属于文献史料,考古发掘的文物属于实物史料,后者说服力更强一些,故C项错误。]15.“春秋决狱”是指西汉在审理案件时不是用已有的法律条文,而是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附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据此可知(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B.司法判决遭到严重的破坏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基本上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A [材料中“春秋决狱”的史实说明,西汉将儒家伦理道德融入案件审理中,体现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故选A项;“春秋决狱”表明西汉案件审理注重伦理道德,会使司法判决更灵活,而非遭到严重破坏,排除B项;儒家经义只是“附会汉朝法律”,并不能成为立法的基本原则,排除C项;以儒家经义附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体现了儒家地位的提高,但会削弱法律的权威性,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代最初流传下来的《春秋》等经典文献,都是用古篆文写成的。古文经学依托先秦古文经典,强调文字训诂。为了研究与推广,一些经学家用通行的隶书来解读古文的经典,形成古文经学。他们从现实政治出发,常常附会经义。古文经学家视孔子为一史学家,六经都是前代的史料,孔子只是前代文化的保存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六经的次第应当按史料产生的早晚排列。今文学家视孔子为教育家、政治家,六经只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工具。孔子所看重的不在于六经的文字事实,而在于经学的微言大义。六经的次第当然要按程度的浅深而排列。今文经学在西汉受到尊崇,东汉时被古文经学超越。——摘编自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材料二 董仲舒搜集整理了232个案例,将当时的法律抛在一边,\n直接用《春秋》的经义定罪量刑,编成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事比》。汉宣帝下诏规定“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皆勿坐”。与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等观点相一致。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这被称为“春秋决狱”。——摘编自毛亚磊《论汉代法律的“春秋决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代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区别,并分析西汉今文经学受到尊崇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春秋决狱”体现的法治特点,并简析其影响。(6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春秋》等经典文献,都是用古篆文写成的”“一些经学家用通行的隶书来解读”“强调文字训诂”“从现实政治出发,常常附会经义”“古文经学家视孔子为一史学家”“今文学家视孔子为教育家、政治家”“六经的次第应当按史料产生的早晚排列”“六经的次第当然要按程度的浅深而排列”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可以从政治、儒学本身、字体演变等角度来进行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 (1)区别:文字和传本不同(前者古篆文,后者隶书);研究方法不同(前者重文字训诂,后者重阐发应用);对六经认识不同(性质不同,排序不同);对孔子的评价不同。原因:服务现实政治需要;董仲舒改造儒学(儒学自身的发展);隶书字体易于接受传播。(2)特点: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影响:有利于克服严刑峻法的弊端;有利于扩大儒学影响,维护统一。但将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削弱了法律的权威性。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8:01:08 页数:6
价格:¥3 大小:476.5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