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考版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20230310115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后限时集训(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合肥一模)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子武庚于殷,修葺被纣杀害的比干之墓;打开监牢释放被囚的百姓,并散发府库中的财物、粮食,赈济饥民和贫弱的百姓。这些举措说明(  )A.商朝的势力被彻底消灭B.推行分封制势在必行C.以殷治殷方略成效显著D.周武王具有仁德之心D [修葺比干之墓、释放囚徒、开仓赈济等一系列举措说明在武力灭商之后,周武王以仁德之举收拢人心,故选D项;“彻底消灭”说法欠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周灭商之后周武王的仁善之举和治国举措,与分封制无关,也没有涉及这些举措的效果如何,排除B、C两项。]2.商代方国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方国首领只需臣服于商王,仍是其部落首领。而西周受封诸侯对周天子有镇守疆土、勤于王事、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这种变化说明西周(  )A.确立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B.国家结构相对紧密C.王室始终确定诸侯王人选D.中央垂直管理地方B [商代方国到西周分封制的变化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呈现加强的趋势,国家结构日益紧密,故选B项;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在夏商时期就存在,排除A项;西周实行宗法制,诸侯王人选不完全由王室确定,排除C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始于秦朝,排除D项。]3.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这一做法旨在(  )A.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B.突出周天子权力的至高无上C.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D.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A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西周时期,周天子在进行分封诸侯的时候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一方面周天子要给受分封者“颁赐礼器”作为凭证,另一方面,又要求受分封者“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即担任一定官职、服从周王室统治,并将这些内容“载入文告,公布于世”,该做法明确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隶属关系,故选A项;材料的着重点在于明确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周天子的权力地位如何,排除B项;周王与诸侯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是在西周后期,排除C项;分封制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一种手段,\n并没有实现诸侯的“开疆拓土”,排除D项。]4.(2020·重庆二模)《左传》记载,鲁宣公九年,“春,王使来征聘。夏,孟献子聘于周。王以为有礼,厚贿(回赠)之。”终春秋之世,鲁国四次遗使聘周,遣使出聘齐国十六次。这表明当时(  )A.政治往来礼仪对等B.各地经济交流密切C.齐国成为天下霸主D.封建体制趋于动摇D [由材料“鲁国四次遗使聘周,遣使出聘齐国十六次”可知,当时齐国的权威竟然比周王室还要大,这说明周天子的地位受到挑战,封建体制趋于动摇,故选D项;征聘即征召诸侯聘问,是上对下的关系,而非对等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政治状况,而非经济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未说明鲁国遣使出聘其他诸侯国,无法得出C项结论。]5.西周时期,“和”与“序”是两种重要的价值追求,《礼记》中说:“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对“和”“序”的追求(  )A.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B.促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C.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D.反映出官僚政治的基本特点C [“和,故百物皆化”指因为和谐,所以能够化生万物;“序,故群物皆别”指因为有秩序,所以万物都有所区别,故选C项;西周时期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促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排除B项;官僚政治出现于秦朝,排除D项。]6.(2020·包头二模)据《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B.执政权力实现高度集中C.国家统治区域得到扩展D.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并将二者结合,维护王权和贵族的利益,维持严格等级统治秩序,以达到稳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目的,A项正确;执政权力实现高度集中是在秦朝时期,B项错误;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但材料没有体现此内容,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王国问题,D项错误。]7.周代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是: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这体现了周代(  )A.敬天保民的执政理念B.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nC.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D.封邦建国的治理体系B [宗庙、昭穆制度反映的是宗法制,故选B项,排除D项;庙制与执政理念和大一统观念无关,排除A、C两项。]8.(2020·佛山一模)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管叔鲜不满四弟周公旦摄政而发动了叛乱。周公旦平定了叛乱,七年后归政成王。据此可知(  )A.皇位世袭制得到巩固B.嫡长子继承制得以实现C.天下一家理念被强化D.分封制成为周王朝制度B [由材料可知,周武王死后,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七年后归政于成王,说明嫡长子继承制最终得以实现,故选B项;秦王嬴政首称皇帝,此后才有皇位世袭制,排除A项;“天下一家”指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而材料强调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实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排除D项。]9.(2020·攀枝花模拟)周代冕服、弃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春秋战国时期,作为“间色”的紫色在齐国成为上下推崇的颜色,这说明(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礼乐制度逐渐崩溃C.齐国独立于周王室D.等级制度走向消亡B [根据周代“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到“春秋战国时期,作为‘间色’的紫色在齐国成为上下推崇的颜色”可知,服饰色彩是体现等级的重要标志,春秋战国时期作为“间色”的紫色却受到齐国的推崇,这说明礼乐制度遭到破坏,逐渐走向崩溃,故选B项;题干反映的是服饰的“间色”逐渐受到推崇,并没有说明服饰多元成为主流,排除A项;当时周王室虽然地位下降,但齐国形式上遵从周天子,没有独立于周王室,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等级制度走向消亡”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10.西周时期,“凡属违犯国法的行为必定为家法所不容,同样违犯家法的行为也为国法所难容”。犯有重罪的贵族成员,多在宗庙中接受国法和家法的制裁。这说明,当时(  )A.统治者极力推行严刑峻法B.政治统治与宗法管理相结合C.法律内容开始趋向宗法化D.宗法秩序有待国家法律维护B [犯国法为家法所不容,犯家法也为国法不容,说明西周时期将国法与家法相结合作为统治的主要方式,因此体现出政治统治与宗法管理相结合的特点,故选B项;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推行的法律属于严刑峻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法和家法共同作为制裁犯罪的手段和方法,这与C、D两项均无关。]\n11.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与神沟通则依赖于乐,所谓“乐以致神”;到了西周,周公在“制礼”的同时也不忘记“作乐”。这些现象说明“乐”(  )A.具有强大的辅政功能B.使王权充满神秘色彩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成为商周联系的纽带A [从“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而“乐以致神”,到周公通过制定礼乐制度来维护西周的政治统治可知,“乐”具有强大的辅政功能,故选A项;王权充满神秘色彩指的是统治者利用“天”或“神”的意志来维护政治统治,通过占卜等方式来决定国家大事,排除B项;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排除C项;周朝在取代商朝之后,周公才继承和发展了商朝的“乐”,创立了礼乐制度,排除D项。]12.(2020·荆门调研)文化是以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各方面发展的。西周以前的文明,还是限于一个小区域之内,东周时则以各强国和文化发达的地方为多。这反映出当时(  )A.文化的扩张与认同B.国家的统一C.分封制的盛行D.民族的隔阂A [材料“西周以前的文明,还是限于一个小区域之内,东周时则以各强国和文化发达的地方为多”说明以强国为中心的文化既是政治的臣服,也是文化的认同,故选A项;东周时期行政上并没有严格的统一,呈献四分五裂的状态,排除B项;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时期,东周时期虽然存在,但已经部分瓦解了,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摘编自《春秋·公羊传》材料二 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大一统”思想的内涵。(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大一统”国家形式在战国时期面临的困境。(10分)\n[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七国则绝不言王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答案] (1)内涵: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建秩序;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以周礼为行为总则;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2)困境: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西周贵族群体沦丧。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一致性,因此选择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特征进行论述,论证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对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答案] 示例: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说明: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地主经济为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提供意识形态及文官来源。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的家族结构由族田、族谱和祠堂三部分组成。族田为祠堂权力的行使提供经济基础;族谱则以祖先崇拜的方式维持祠堂的宗法权威。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同构性。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8:06:06 页数:5
价格:¥3 大小:117.5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