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_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含解析20230305212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后限时集训(一)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商朝前期龟甲占卜所问,巨细靡遗,包括祭典、任免、征伐等大事公事,及疾病、生育等小事私事;而后期则仅及于祭祀、田猎、征伐等例行公事大事。前期由贞人选卜问内容,宣布占卜结果;后期则由商王自选卜辞内容,甚至自己判断吉凶。这反映出商朝(  )A.神权与王权共治的特点B.封建迷信观念占统治地位C.王权的地位在逐渐上升D.神权与王权矛盾日益激化C [商朝前期事无巨细均由贞人占卜决定,表明王权在神权之下,但商朝后期仅例行公事大事占卜且商王甚至自己判断吉凶,表明王权的地位在逐渐上升,故选C项;由材料信息可知,商王自己选择卜辞内容,甚至自己判断吉凶,说明其对神权并不信服及迷信,排除A、B两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矛盾日益激化”,排除D项。]2.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与神沟通则依赖于乐,所谓“乐以致神”;到了西周,周公在“制礼”的同时也不忘记“作乐”。这些现象说明“乐”(  )A.具有强大的辅政功能B.使王权充满神秘色彩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成为商周联系的纽带A [从“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到周公通过制定礼乐制度来维护西周的政治统治可知,“乐”具有强大的辅政功能,故选A项;王权充满神秘色彩指的是统治者利用“天”或“神”的意志来维护政治统治,通过占卜等方式来决定国家大事,排除B项;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排除C项;周朝在取代商朝之后,周公才继承和发展了商朝的“乐”,创立了礼乐制度,排除D项。]3.(2020·德阳诊断)商朝创建之初并没有把王子分封于外建立诸侯国。周朝文王、武王的庶子都受封建国,其后周王的庶子或被封在畿外建国,或被封在畿内立家。这一变化(  )A.削弱了周王族的势力B.导致了王位继承的变化C.促进华夏文明的拓展D.使周王的权力日益集中C [周王庶子在畿外(国都以外的地方)建国,遵周礼、守周制,\n因此促进了中原华夏文化的拓展,故选C项;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姬姓王族,加强了周王族的势力,排除A项;宗法制导致了王位继承的变化,排除B项;分封制后期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排除D项。]4.(2020·绵阳诊断)西周前期,“王臣”主要为周王所有,平时在国都附近活动。西周晚期,“王臣”变得前所未有的扩大,整个周王朝除周王以外的人都应当属于“王臣”的范畴。“王臣”内涵的扩大表明(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增强B.天下共主理念日益凸显C.贵族世袭特权地位受冲击D.周天子的权力得到强化B [分封制下周王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诸侯作为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周王的命令,各诸侯在自己封国内再次进行分封,依次类推,“王臣”内涵的扩大说明分封制的统治功能得到增强,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理念被普遍认同,故选B项;随着诸侯实力的增强,西周晚期周王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排除A项;“王臣”范畴的扩大并不影响贵族世袭地位,排除C项;西周晚期周天子权势已较周初有所下降,排除D项。]5.严耕望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列举了西周一些诸侯国的继承方式:鲁国兄死弟继,楚国采用少子继承制,秦国择勇猛者继承,曹国则无定制。这表明(  )A.周王室尚未实现集权B.宗法继承观念逐渐淡化C.列国继承方式多样化D.嫡长子继承制并非主流C [题干反映了鲁国、楚国、秦国、曹国等诸侯国的继承方式各不相同,说明列国继承方式多样化,故选C项;题干未提及西周王室与地方诸侯的关系,排除A项;西周时期宗法继承观念浓厚,排除B项;西周时期宗法制的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排除D项。]6.(2020·莆田质检)据记载:周武王病,周公请上天代周王病,把祝策藏在金滕之匮中。周公死,成王葬以人臣之礼。天大雷雨,又刮起大风。成王大惧,开金滕之匮,知周公代武王事,改用王礼葬周公,灾异平息。这一记载说明(  )A.周公权威凌驾于周王B.西周政治具有神秘色彩C.天人感应理论被认可D.分封制度遭到周公破坏B [材料“周公请上天代周王病”和“天大雷雨,又刮起大风。成王大惧,开金滕之匮,知周公代武王事,改用王礼葬周公,灾异平息”反映出西周统治者敬畏天神,遵循上天的意愿维护统治,是西周“天命观”的体现,这一观念使得周王的统治带有神权色彩,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周公因为请求代替武王生病,按照上天的意愿,需要用王礼下葬,说明周公的权威也是来自周王,排除A项;西周敬畏上天、遵天意行事是天人合一的“天命观”,而天人感应学说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西周统治者遵循上天意愿,\n没有涉及西周的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D项。]7.(2020·日照联考)西周贵族分为姬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两大集团。根据西周铜器铭文中的记载,以周王为首的姬姓贵族娶妻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贵族女子中选择。这表明,西周贵族的婚姻(  )A.维护门第等级B.严格遵守礼制C.政治色彩浓厚D.婚姻不能自主C [西周姬姓贵族与受封的异姓贵族之间相互通婚,这样通过联姻形成亲缘关系,目的在于维护统治,可见其政治色彩浓厚,故选C项;根据“姬姓贵族娶妻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贵族女子中选择”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异姓贵族与姬姓贵族之间的政治通婚,而非强调门第,排除A项;姬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之间存在政治联姻主要是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与礼制无关,排除B项;贵族之间存在政治联姻,并不等同于婚姻不能自主,排除D项。]8.(2020·日照模拟)“树大分杈,子大分家。”分家主要是分财产。在中国古代社会,分家一般都是由舅舅主持。这一习俗(  )A.确保了个体农业经济的稳定B.意在表明和保证公平公正性C.体现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要性D.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B [根据材料“在中国古代社会,分家一般都是由舅舅主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的宗法观念中,舅舅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外姓人,分家由舅舅主持为的是保证兄弟之间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能够体现公平和公正,故选B项;“树大分杈,子大分家”确保了个体农业经济的稳定,与“分家一般都是由舅舅主持”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要性,排除C项;公平分家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与谁主持分家无关,排除D项。]9.(2020·滨州模拟)夏商时期的封国是在原部族居住地上就地册封,而西周的封国是把同姓亲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一变化(  )A.防止了贵族内部的政治纷争B.强化了封国国君的权力C.推动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D.促进了官僚体制的形成C [西周将诸侯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带去了西周的文化和习俗,有助于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故选C项;“防止了”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西周封国推动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未涉及封国国君的权力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官僚体制,排除D项。]\n10.(2020·临沂模拟)先秦时期的铜矿等矿藏被发现和确认以后,就被视为王室拥有的财产,不容他人染指。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因素是(  )A.王室奢靡生活的需要B.土地制度的制约C.诸侯割据纷争的乱局D.法律规定的严苛B [先秦时期实行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以先秦时期的铜矿等矿藏被发现和确认以后,就被视为王室拥有的财产,不容他人染指,故选B项;材料所述现象与王室奢靡生活的需要无关,排除A项;春秋战国才有诸侯割据纷争,并且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C项;材料现象产生的因素是土地制度,与法律规定的严苛无关,排除D项。]11.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有“祭鬯至百卣(音同有,酒器)”记载。这说明当时(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家庭手工业的形成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农业生产有所发展D [题干“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等信息表明当时农业生产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故选D项;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故B项错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指通过宗教仪式来强化王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12.(2020·成都检测)商代青铜礼器的装饰花纹充满了神秘性、幻想性和威慑性;西周中期以后,青铜礼器在装饰上多采用几何形花纹,追求典雅、朴素的美。这一变化反映出(  )商代饕餮纹       西周几何纹A.周代青铜制造技艺已开始衰退B.青铜器的功用发生了重大改变C.观念形态从重神事转向重人事D.父子相袭的工官制度遭到破坏C [青铜礼器的装饰花纹的特征,是当时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的反映,商代王权与神权相结合,而西周重人事,主张教化,故选C项;夏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青铜制造技艺在周代走向成熟,排除A项;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宴享、婚嫁等礼仪场合,其功用没有发生重大改变,排除B项;商周时期的工官制度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没有遭到破坏,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n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诗经·周颂·我将》(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12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蕴含的主要意义,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3分)[解析] 第(1)问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依仗宗族纽带”“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等信息可知,“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作用是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第(2)问,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 (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积极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观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换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而作为中华元典的“六经”,正是传统价值观的承载者。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连续性”形态的文明。——摘编自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对材料中中国文明“连续性”形态的成因进行探讨。(说明: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解析] 本题要探讨的问题是中华文明为何能稳定延续,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血缘宗族进行论证,也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选取一个或多个因素对材料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n[答案] 示例:观点:宗法制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形态。论证:在中华文明早期,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就是通过血缘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从而保证了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春秋以后,西周的宗法制趋于解体,但此后形成的血缘宗族社会形态,作为传统价值观的主要载体一直延续至今。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是以儒家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为主体的。这个体系以“仁”为最高理念,包含了孝、忠、信、礼、义等许多道德概念和范畴,以宗族社会为载体,又强化了血缘人伦关系,从而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有序发展,成为整个民族认同、接纳并践行的价值观念。总结:血缘宗族社会和儒家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体之两面,共同促成了一种“连续性”形态的文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8:08:52 页数:6
价格:¥3 大小:659.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