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史版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5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_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外交关系课题综合检测含解析20230322150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题综合检测(十五)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外交关系(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毛泽东指出:“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人大的代表性当然很大,但它不能包括所有方面,所以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这表明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  )A.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C.与人大职能有很多重合部分D.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前提B [材料“人大的代表性当然很大,但它不能包括所有方面,所以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意在强调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政协职能与人大职能并不重合,故C项错误;人民政协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并不是前提,故D项错误。]2.(2020·保定摸底)1953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将全体共产党党员干部分别编入高级、中级、初级学习组,业余学习马列主义政治理论,并对学习内容、时间、方法、要求等作了具体规定,非党员干部自愿参加。1954年,中共中央又制定了党员干部离职到党校轮训的计划。这些做法旨在(  )A.加强党内意识形态建设B.注重加强党群关系建设C.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D.确立马列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A [根据材料中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可知,国家重视党内意识形态建设,故选A项;材料中只提到对于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要求,没有涉及群众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的是党员,没有提到群众,排除C项;中共一大以马列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C.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D.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宪法适应了我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1982\n年宪法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1954—1982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故排除A项;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都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不会因为宪法的修改而改变,故排除B项;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迈进,而不是已经建立,故排除D项。]4.“五四宪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充分体现了宪法的(  )A.社会主义性    B.完备性C.过渡性D.人民性D [根据材料“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可知,其强调了宪法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具有人民性,故选D项;社会主义性主要是突出党的领导、公有制、马克思主义,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了保障公民权利的一个方面,故排除B项;“五四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不同于“共同纲领”的临时地位性质,故排除C项。]5.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其中梨树县还发展了“海选”方式,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即把原来用“海选”提名初步候选人的方式,发展成正式选举。以上尝试说明(  )A.中国开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B.直接民主选举得到全面贯彻C.基层民主选举获得了新发展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C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各地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创自吉林省的“海选”制度,与材料中“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海选”相符,故选C项;中国开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98年”不符,排除A项;B、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6.1959年台湾“外交部”发文: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为“中国共产党政权”;提及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台湾(  )A.对“一国两制”构想的认同B.释放出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C.放弃了敌视大陆的政治立场D.坚持“一个中国”的政治理念D [根据材料可知,“\n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自由中国”的称谓有“两个中国”并立之嫌;而“中国共产党政权”和“中华民国”的称谓表明大陆和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反映出坚持“一个中国”的政治理念,故D项正确;“一国两制”构想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初,与材料时间“1959年”不符,故排除A项;1959年海峡两岸仍处于对峙状态,故排除B、C两项。]7.(2020·佛山质检)1949年初,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关系的工作指示,暂行规定: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等机关不予承认,其所属人员予以保护。但对美国武官,则应派兵监视。对苏联使领馆及所属人员,对待他们的态度亦应根本上不同。这反映了(  )A.国家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党处理外交的原则性与灵活性C.政府保持对外关系的延续性D.美苏两极格局对峙的国际局势B [根据材料“1949年初,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关系的工作指示,暂行规定: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等机关不予承认,其所属人员予以保护。但对美国武官,则应派兵监视。对苏联使领馆及所属人员,对待他们的态度亦应根本上不同”可知,中国共产党对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政策,故选B项;“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并未体现对外关系的延续性,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国家外交人员予以保护;对美国武官监视,对苏联外交人员则不同,这是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是国际形势,排除D项。]8.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发言中宣布:“我们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此点”,同时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这反映出(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完全胜利B.党的工作重心实现全面转移C.外交策略受到国际环境影响D.和平共处成为国际关系准则C [根据材料“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发言中宣布:‘我们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此点’,同时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可知,1949年随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有所改变,这反映出外交策略受到国际环境影响,故选C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新中国成立前夕,排除A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而非国际关系准则,排除D项。]9.1950年2月的中国与苏联缔约谈判中,周恩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坚持的立场让苏联代表“感到很惊讶”,甚至质问他中苏“还算什么同盟者呢?”周恩来的坚持,表明新中国(  )\nA.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B.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D.建立了联合反霸统一战线B [根据周恩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坚持的立场让苏联代表认为中苏“还算什么同盟者呢”可知,虽然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但周恩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坚持自己的立场,这体现了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选B项;“一边倒”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求同存异”方针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C项;“建立联合反霸统一战线”主要针对的是美国独霸世界,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10.以下表格的信息说明(  )时间表现1982年宪法制定前夕邓小平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1982年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重新规定,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改为第二章20世纪90年代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这个时候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管理法”的色彩A.法律使人民获得感增强B.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C.社会主义民主基础扩大D.国家关注公民基本权利B [从材料反映的我国对宪法的修改、公民权利的规定和法的作用得到重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不断完善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理念不断加强,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领导人对于宪法的认识以及宪法内容的修改和法律的特色,未涉及人民群众对于法律的感受,排除A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是人民当家作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只在1982年修正的宪法里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另外两则信息未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故“国家关注公民基本权利”不是材料的全面概括,排除D项。]11.20世纪50年代苏联外交部长向苏共中央汇报“我们努力利用法国政府显而易见的急于从印支脱身的愿望,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取得了一个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遇。”中国政府抓住这一“机遇”(  )A.打破美国外交遏制僵局B.步入世界外交舞台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D.发展同亚非友好关系B [新中国于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该会议旨在解决印度支那问题,\n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性会议,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故选B项;打破美国外交遏制僵局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排除A项;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排除C项;发展同亚非友好关系是在1955年参加的亚非会议上,排除D项。]12.(2020·菏泽一模)从八大到十一大,新中国在对外关系布局中始终把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放在首位。从十二大到十七大,逐步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重要舞台”的成熟、稳定的外交布局。这其中一以贯之的政策或方针是(  )A.“一边倒”B.和平发展C.不结盟政策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 [根据题干可知,中国由毛泽东时期的革命外交转变为新时期的“无敌国”外交,中国的外交越来越成熟。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后,在国际交往中一直遵循这些原则,并把它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故D项正确;“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方针,排除A项;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并非中国外交方针,排除B项;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与题干“一以贯之”不符合,排除C项。]13.(2020·普宁二中模拟)20世纪90年代,“伙伴关系”成为中国外交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我国政府在对外关系中,积极努力构筑“伙伴关系”框架。中国做出这一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是(  )A.不结盟政策已不合时宜B.多极化趋势的深度发展C.反殖反霸成为时代潮流D.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B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世界格局呈多极化趋势并深入发展,所以我国政府积极发展平等、合作、互利和依存的“伙伴关系”,因此B项正确;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我国采取的外交政策,并非不合时宜,排除A项;此时的时代潮流是和平与发展,C项错误;D项是在改革开放处在关键时期的重要谈话,与该政策调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14.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曾写道:“20世纪60年代末,毛泽东的《关于重庆谈判》一文被重新拿出来广为传达。”中国政府当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B.和平解决台湾问题C.调整与美国间的外交关系D.打破欧美经济封锁C [根据材料“毛泽东的《关于重庆谈判》一文被重新拿出来广为传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庆谈判是在美国调解下进行的,当时中国共产党与美国关系还未破裂,\n再结合题干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可知,此时中国出于对抗苏联的需要,逐渐调整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中美关系逐渐出现缓和迹象,故选C项;“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需要争取众多国家的支持,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排除A项;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逐渐调整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希望改善中美外交关系,与“打破欧美经济封锁”无关,排除D项。]15.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在机场对周恩来总理说:“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美两国携手建立多极化格局B.中美两国建立了正常外交关系C.中美两国之间消除了一切分歧D.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D [1972年尼克松正式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联合公报》,体现出中国和美国由敌对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D项;世界多极化是指二战后在美苏两极对立的格局之下,出现的影响世界的多个力量,并不是中美两国携手建立的,排除A项;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B项;尼克松访华只是标志着中美两国由敌对走向友好,并不是消除了两国之间的一切分歧,排除C项。]16.(2020·湖南质检)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由此可见(  )时期外交理念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20世纪70年代对外关系重大发展,“冰释前嫌”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20世纪90年代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21世纪初“和谐世界”2012年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A.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B.政策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C.目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新中国外交理念是一脉相承的D [根据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与发展”“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关键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外交理念一脉相承,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求同存异”突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排除A项;新中国外交政策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排除B项;不同时期新中国的外交目的根据国际形势有所调整,目的并非仅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排除\nC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中国共产党借鉴苏俄社会主义政权建设模式,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于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为保证苏维埃政权的有效运转,抵制封建官僚思想的侵蚀,中共在根据地逐步形成了以党政监督为主体,专业性监督部门和群众性监督组织相结合的监督制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监督实践成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的源头。——摘编自吴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监督制度研究》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国要有国法。”1982年,全国90%左右的县团级以上党委建立了纪检机构,国务院各部委都基本设立了纪检组织。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批机关、监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其监督;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1986年,国家监察部成立后,各级地方政府行政监察机关迅速建立起来。——摘编自谢撼澜、谢卓芝《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建设的进程与经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监督制度形成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我国监督制度建设的意义。(6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中国共产党借鉴苏俄社会主义政权建设模式,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可知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展的需要,土地革命时期,革命形势高涨,苏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根据材料一“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为保证苏维埃政权的有效运转,抵制封建官僚思想的侵蚀”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确保政权的有效运转,传播马克思主义抵制封建官僚思想的侵蚀。第(2)问,根据材料二“党委建立了纪检机构,国务院各部委都基本设立了纪检组织……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国家监察部成立后”可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督体系;根据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国要有国法。’1982年,全国90%左右的县团级以上党委建立了纪检机构,国务院各部委都基本设立了纪检组织”可知新时期我国监督制度建设有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根据材料二“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可知确保金融安全,切实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答案] (1)背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在华广泛传播;苏俄社会主义监督制度的影响;革命形势高涨,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n(2)意义: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制;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序进行。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956年的中共八大提出:“伟大的中苏同盟是远东和世界和平的重要支柱”,“兄弟国家”的“同志式的援助”是“不可缺少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和友谊,是牢不可破的,是永恒的”,因此“继续巩固和加强这种团结和友谊,是我们最高的国际义务,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摘编自《新中国外交六十年》材料二 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以压促变,希望“苏东波”在中国出现。面对形势的急速变化,中国政府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其中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这个战略的核心。——张清敏《新中国外交战略六次演变历程》(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哪一外交政策?根据所学知识谈谈采取这一政策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为什么实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6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伟大的中苏同盟”“‘兄弟国家’的‘同志式的援助’”等信息可推断是“一边倒”政策。第二小问,从1956年这一时间点切入并结合20世纪50年代的阶段特征从两极格局已经形成、美国敌视新中国、中苏友好等方面分析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涉及的时间“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及“政治格局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等信息可推断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结束;根据材料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以压促变”可组织出答案;面临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国采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举措来应对,属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的范畴,是所需的答案之一。[答案] (1)外交政策:“一边倒”(或联合苏联)。背景: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中苏结成友好同盟。(2)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结束;中国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西方对中国以压促变。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西学东渐”给了近代先进分子接触西方宪政思想的历史机遇。由生存危机所引发的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思考,是近代先进分子能够超越传统政治思想,\n实用地接受西方宪政思想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近代先进分子以自己理解和体悟的西方宪政思想和体制为借鉴,并结合自己传统文化中有利于融合西方宪政思想的资源,为建立超越传统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努力。从民族的存亡出发思考中国的出路,是近世以来中国宪政思想生成演变的基调,建立真正的民主宪政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老主题,也是一代代中国人永不放弃的价值追求。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实用性地接受了西方的宪政体制,却无法使之与中国文化传统融会贯通,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的宪政之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关于中国宪政之路的观点,然后对这一观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述,说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问题,要结合史实,逻辑清楚,观点明确。注意题目对中国史的限定。[答案] 示例:现代中国宪政梦的实现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颁布《共同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和宪法依据。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与推动;党和政府的有力领导;国力增强,各种保障条件逐渐具备,于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保障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20.计量史学是运用自然科学中的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让史学趋于精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对《人民日报》上相关词汇使用频率进行计量分析,“一边倒”一词在1949年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到了1951年和1952年,这一词汇的使用频率进一步下降,到了60年代,该词汇使用数量下降到个位数,甚至为零。1950年至1952年“帝国主义”一词使用频率呈下降趋势。“和平共处”等词的使用频率在1953年到1956年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摘编自张颖等《对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方针变化的计量分析》从材料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4分)[解析] 本题需要结合材料及史实进行阐述。根据材料“‘一边倒’一词在1949年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到了1951年和1952年,这一词汇的使用频率进一步下降”“‘和平共处’等词的使用频率在1953年到1956年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可知,\n由革命外交向和平外交转变。据此确定论题并进行阐述即可。[答案] 示例:论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了从革命外交向和平外交的转变。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两极对峙,美国敌视新中国,而苏联承认并支持新中国,在此情况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对新中国获得国际承认、发展对外关系、粉碎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制约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的发展。这一时期外交带有革命外交的色彩。20世纪50年代以来,外交上迫切需要打破美国的孤立政策,团结新独立国家共同反帝,以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经济,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突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由革命外交向和平外交转变。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8:08:05 页数:10
价格:¥3 大小:115.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