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2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考题训练04专题九文言文阅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考题训练(四) 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劝喻讽谏◇ 一、[2022·西城区二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①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②也?叶阳子③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④无恙耶?彻其环瑱⑤,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⑥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⑦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⑧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注释]①处士:有才能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钟离:复姓。②业:使之做官而成就功业。用作动词,这里指重用。③叶(shè)阳子:齐国的处士。叶阳为复姓。④北宫:复姓。婴儿子是其名。⑤彻:同“撤”。环瑱(tiàn):耳环和戴在耳垂上的玉。⑥不朝:不上朝,古代女子得到封号才能上朝,这句是说“为什么还没有得到封号呢”。⑦於陵子仲:於(wū)陵,地名,在今山东省长山县西南;子仲,齐国的隐士。⑧臣:用作动词。臣于王,做王的臣。1.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登轼而望之 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B.何以战 以养父母40\nC.公问其故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D.苟无岁 苟富贵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1)小大之狱 狱: (2)何以王齐国 王: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的意思。(2分)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请根据两篇文章的内容找出相同的地方,填写表格。(3分)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国君的特点给你的启示(答一点即可)《曹刿论战》① ② ③ 《赵威后问齐使》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甲]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晋文公欲伐卫晋文公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公问何笑。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笑此也。”公寤其言,乃止。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①者矣。[注释]①鄙:这里指边境。40\n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2分)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B.齐师伐我/引师而还C.然顾视其妻/元方入门不顾D.乃下令/公寤其言,乃止2.翻译下列句子。(4分)(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3.邹忌和公子锄采取的劝说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结合文意加以分析。(3分) 4.一个国家要安定团结,兴旺发达,需要具备哪些人为因素?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6分)商於子驾豕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④先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曰:“子以之代耕,不几⑤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⑦也。”(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注释]①商於(wū)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hǐ):猪。③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⑤几:差不多,几乎。⑥服田:驾牲口耕田。⑦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40\n(1)子过矣 过: (2)商於子怒而弗应弗: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 3.本文是一篇讽喻性小品文,目的是借古喻今。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作者讽喻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2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左传》)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又何间焉 间: (2)必以信 信: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本段文字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 描写,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2分)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以及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4分)链接材料 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节选自《国语》)40\n[注释]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甲] 十九年春,楚子①御之,大败于津。还,鬻拳②弗纳。遂伐黄,败黄师于踖陵。还,及湫,有疾。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诸夕室,亦自杀也,而葬于绖皇。 初,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鬻拳曰:“吾惧君以兵,罪莫大焉。”遂自刖也。楚人以为大阍③,谓之大伯,使其后掌之。君子曰:“鬻拳可谓爱君矣,谏以自纳于刑,刑犹不忘纳君于善。”[乙] 初,王姚嬖于庄王,生子颓。子颓有宠,蒍国为之师。及惠王即位。取蒍国之圃以为囿,边伯之宫近于王宫,王取之。王夺子禽祝跪与詹父田,而收膳夫之秩。故蒍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作乱,因苏氏。秋,五大夫奉子颓以伐王,不克,出奔温。苏子奉子颓以奔卫。卫师、燕师伐周。冬,立子颓。(选自《左传·庄公十九年》)[注释]①楚子:楚文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②鬻(yù)拳:鬻氏,名拳。楚国宗室后裔。春秋时楚官。以忠义赤诚,敢于直谏留名青史。因事诤谏楚文王,文王不从,乃以兵器威胁文王,强使改正错误。③阍:黄昏关门。此处指守门人。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临之以兵,惧而从之 兵: (2)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 弗: (3)临之以兵,惧而从之 惧: (4)子颓有宠,蒍国为之师 宠: 2.翻译下列句子。(4分)(1)谏以自纳于刑,刑犹不忘纳君于善。 (2)五大夫奉子颓以伐王,不克,出奔温。 3.甲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述。(2分) 40\n ◇杂说明理◇六、[2022·顺义区一模]阅读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9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必先苦其心志 天下苦秦久矣B.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家喻户晓D.入则无法家拂士 参差披拂2.亩,本意“田垄”,指高起的土埂。在古代,垄上叫亩,垄中叫畎。“畎”字的异体字是圳(甽),本义是田间水沟。垄作可解决农耕排涝和灌溉问题,代表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畎亩”连用,意义得到发展。“舜发于畎亩之中”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是: ① 。 “士”字初形是“斧钺”,古代金文写作,像是有手柄的宽刃战斧。在上古,斧钺是当时狱官施行大辟(砍头)刑罚的刑具。在本文中,“管夷吾举于士”的“士”字解释为 ② ,是借行刑之具来引申字的含义。“士”的意思起初令人望而生畏,而随着时代发展,“士”字所指越来越美,体现的审美意识也不断丰富,如“信士”“义士”“ ③ ”等。(4分) ① ② ③ 3.下面链接材料是关于范仲淹经历的记述。请联系链接材料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围绕“忧患磨难”这个主题,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人生启迪。(3分)链接材料 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②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③,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选自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40\n[注释]①适:女子出嫁。②之:往、到。③戚:忧伤。 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困于心,衡于虑 衡: (2)必先苦其心志 苦: 2.用现代汉语翻译“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分) 3.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 4.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2分) 40\n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甲]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善学者善学者,师逸①而功倍,又从而庸②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③,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④,及其久也,相说⑤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⑥,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选自《礼记·学记》)[注释]①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②庸:归功于。③攻坚木:指加工处理木材。④节:树的枝干交接处。目:纹理不顺处,泛指节疤。⑤说:同“悦”。⑥从容:同“舂容”,即撞击。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教然后知困 (困难)B.然后能自反也 (同“返”,返回)C.又从而怨之 (怨言)D.及其久也 (等到)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此皆进学之道也。 3.两文都阐释了学习的有关道理,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2分) 40\n 九、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甲]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相马赋徐先生①相马,不相色,不相力,相其德,奥乎不可测。何以征之?鬣②青丝兮风生,眼黄金兮电光③。蹄盘摊而散花,毛翕赩④而成章。众人观之,已骈于路傍,不啻于堵墙。一曰为龙,一曰为鹿,中间何敢乎比方。 先生则异于是,忘筌于毛质之外,引镜于肺腑之里⑤。见其心兮如思勿思,见其目兮如视非视。虚舟为动,乔木为止。合大道而自然丧一⑥,齐至人⑦而何处有以?若此者,足不以遵地,影不以逐形。腾六合,喷四溟。截飞鸟,遗流星。日车为之不转,风驭为之中停。贰师为之罢贡⑧,伯乐为之焚经。卓然擅天下名,宜乎不尔。 噫!徐公不至,驽骀共皂于骐骥⑨。徐公一来,骐骥出群于驽骀。由此观之,世上贤才,用则虎,否则鼠。何以异哉?小人也,内颂无国马之贤,遇君有徐公之术。早已蒙于一顾,至今长鸣;犹未骋于千里,更思翦拂⑩。超然自得,恍然自失。倘受恩兮果如前,则平生之愿毕矣。(节选自《全唐文》,作者武少仪)[注释]①徐先生:即徐无鬼,为庄子虚构人物。②鬣:马、狮子等颈上的长毛。③黄金、电光:形容马眼晶莹敏锐。④盘摊:坚实而圆平。散花:蹄印有如花纹。翕赩:深赤色。⑤“忘筌……”句:从马的毛色之外品味马的品质,像用镜子看东西。⑥丧一:忘记本身。⑦至人:达到无我境界之超人。⑧贰师:指汉时西域大宛国的贰师城,出良马。罢贡:大宛停止贡献宝马。⑨驽骀:劣马。皂:同“槽”,马料槽。骐骥:神骏。⑩翦拂:洗刷整饬,意为推崇、赏识。1.选择加点词含义相同一项( )(2分)A.一食或尽粟一石 林尽水源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解衣欲睡C.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D.徐先生相马 似与游者相乐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0\n (2)早已蒙于一顾,至今长鸣;犹未骋于千里,更思翦拂。 3.甲乙两文都与相马有关,两篇文章各侧重写什么内容?(2分) 4.甲乙两文写作的内容不同,但要表达的中心是一致的,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篇文章的中心。(2分) ◇史书传记◇十、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送高闲上人①序往时张旭②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③。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④,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⑤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选自《韩昌黎集》,有删节)[注释]①高闲上人:即高闲,唐朝僧人。②张旭:唐朝书法家。③一寓于书:都寄托在书法上。④端倪:头绪。⑤心:思想。1.下列句中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往时张旭善草书(善于,擅长)B.不治他伎(研究)C.必于草书焉发之(表现)D.不得其心而逐其迹(痕迹)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40\n (2)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 3.张旭之所以能“终其身而名后世”的原因是什么?(2分) 十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曾从龙传曾从龙,字君锡,左仆射公亮四世从孙。初名一龙,庆元五年,擢进士第一,始赐今名。授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嘉定六年秋,阴雨,乞放系囚。进对,言“修德政,蓄人材,饬边备”。帝善其言。七年,知贡举。疏奏:“国家以科目网罗天下之英隽,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博古,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异时谋王断国,皆繇此其选。比来循习成风,文气不振,学不务根柢,辞不尚体要,涉猎未精,议论疏陋。愿下臣此章,风厉中外,澄源正本,莫甚于斯。”诏从之。端平元年,授资政殿大学士。时有三京之役,极论南兵轻进易退。未几言验。进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枢密院使督视江淮、荆襄军马。疏言:“边面辽远,声援不接,请并建二阃。”诏许之,专畀江淮,以荆襄属魏了翁。朝论边用不给,诏从龙、了翁并领督府。及从龙卒,赠少师。(节选自《宋史·曾从龙传》,有删改)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擢进士第一 擢: (2)策以观其才 策: (3)议论疏陋 陋: (4)授资政殿大学士 授: 2.翻译下列句子。(4分)(1)异时谋王断国,皆繇此其选。 (2)时有三京之役,极论南兵轻进易退。 40\n3.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人物的哪些事件?(2分) ◇读书学习◇十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李德辉传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适岁凶,家储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德辉天性孝悌,操履①清慎,既就外傅②,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年十六,监酒③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已乃厌糟曲,叹曰:“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④无闻,同腐草木也!”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节选自《元史》)[注释]①操履:操行。②外傅:老师。③监酒:监管制酒。④恶可:怎么能,如何能。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B.弗之怠(懈怠)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心)D.礼愈至(达到)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40\n 3.甲文作者借到书“手自笔录”“弗之怠”,乙文李德辉“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共同心态?(2分) 4.宋濂与李德辉在志趣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分析。(4分) ◇咏物抒怀◇十三、[2022·丰台区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7分)[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①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③,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④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⑤乎其似巢也!”(节选自陆游《书巢记》)[注释]①枕藉:交错地躺在一起。②觌(dí):相见。③槁枝:枯树枝。槁(gǎo),干枯。④就:靠近。⑤信:确实。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可以调素琴 众口难调B.辄自笑曰 浅尝辄止C.无案牍之劳形 好逸恶劳D.或陈于前 推陈出新40\n2.甲文中,刘禹锡因“ ”(用原文回答),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乙文中,陆游因 (用自己的话回答),而笑称自己的居室为“巢”。从中可以看出,两人都不在意居室的条件,只注重 。(3分) 3.陶渊明自得于田园,刘禹锡安处于陋室,陆游乐居于书巢……每当你内心躁动不安的时候,会想到谁?他的处世态度给予你怎样的启迪?(2分) 十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陋室铭(míng)B.苔痕上阶绿(héng)C.草色入帘青(lián)D.南阳诸葛庐(lú)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1)有仙则名 名: (2)谈笑有鸿儒 鸿儒: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文中画线句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2分)40\n 十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甲]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秋兰赋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既萧曼以袭裾①,复氤氲②而绕鼻。虽脉脉兮遥闻,觉熏熏然独异。予心讶焉,是乃芳兰。开非其时,宁不知寒?于焉步兰陔③,循兰池,披条数萼,凝目寻之。果然兰言:称某在斯。业经半谢,尚挺全枝。啼露眼以有待,喜采者之来迟。苟不因风而枨④触,虽幽人其犹未知。于是舁之萧斋⑤,置之明窗。朝焉与对,夕焉与双。虑其霜厚叶薄,党⑥孤香瘦。风影外逼,寒心内疚。乃复玉几安置,金屏掩覆。虽出入之余闲,必褰⑦帘而三嗅。谁知朵止七花,开竟百日。晚景后凋,含章贞吉⑧。露以冷而未晞,茎以劲而难折。瓣以敛而寿永,香以淡而味逸。商飙⑨为之损威,凉月为之增色。留一穗之灵长,慰半生之萧瑟。(节选自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注释]①萧曼:香气清淡,到处蔓延。袭裾:熏染衣襟。裾,衣服的前襟。②氤氲:气流动荡弥漫。③陔:田埂。④枨(chéng):触动。⑤舁(yú):抬。萧斋:书斋的别称。⑥党:亲朋,这里指同类。⑦褰(qiān):撩起,用手提起。⑧含章贞吉:包含着美好的质地。⑨商飙:秋风。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A.濯清涟而不妖(妖艳)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C.披条数萼(覆盖)D.业经半谢,尚挺全枝(还,仍然)2.翻译下面句子。(2分)(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0\n(2)开非其时,宁不知寒? 3.两文异曲同工,都是借花寓人,咏物抒怀,请说说两文表现了怎样的共同情怀。(4分) ◇山水游记◇十六、[2022·海淀区二模改编]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 (2)名之者谁 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上面这段文字写了山水之美,请你写出两个同时含有“山”和“水”的成语。(2分) 4.下面链接材料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2分)链接材料 山以水为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以山水之布置也。《林泉高致》40\n 十七、[2022·密云区二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 亭以雨名,志①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志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③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④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⑤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注释]①志:记。②扶风:凤翔府。③雨麦:麦苗返青时正好下雨。④弥:整、满。⑤忭:欢乐、喜悦。⑥荐饥:连续饥荒。1.下列词语中的“负”与“负者歌于途”中的“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负隅顽抗 B.皇天不负有心人C.不分胜负 D.负荆请罪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为亭于堂之北。 40\n 3.简要概括乙文中苏轼为什么把亭子命名为喜雨亭,甲乙两文共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4分) 4.古诗词中有许多含有“雨”字的诗句,请你写出一句: (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1分) 十八、[2022·东城区一模]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8分)[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唯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②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③,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④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⑤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⑥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⑦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选自唐顺之《竹溪记》)[注释]①绝徼(jiào):最远的边境地方。徼,边界。②芟(shān):铲除。③穷其所生之地:探求它的原产地。穷,彻底追求。④荆溪:水名,在江苏南部,经溧阳、宜兴,注入太湖。⑤间:间隙。这里指偶然。⑥土:这里指本土,本地。⑦适:乐。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全石以为底 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40\nB.乃记之而去 或芟而去焉C.或千钱买一石 或以为死D.其岸势犬牙差互 甥其为我记之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凄神寒骨 凄: (2)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胜: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1)皆若空游无所依。 (2)遍植以竹。 4.“记”是古代一种常见文体。《核舟记》主要通过描写核舟的精巧,赞叹王叔远雕刻技艺的高超;《小石潭记》通过 ,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竹溪记》则通过京师人、南方人以及“绝徼海外人”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悟出 的道理。(2分) 十九、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甲]岳阳楼记(节选)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乙]谏院题名记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①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节选自司马光《司马文正公文集》)[注释]①汲汲:急切的样子。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2分)40\n(1)薄暮冥冥 薄: (2)而或长烟一空一: (3)汉兴以来,始置官始: (4)其间相去何远哉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 3.甲文作者为什么说“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乙文作者为什么说谏官责任重大?(用文中原句作答)(2分) 4.范仲淹曾经也是一位谏官,你认为他符合谏官的哪些要求?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析说明。(2分) 二十、[2022·昌平区二模]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13分)[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0\n[乙]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丙]苏轼徙知徐州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遂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①以守,卒全其城。(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1.阅读甲文画横线句,展开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图景。(1分)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 4.苏轼一生屡遭贬谪,甲乙两文都是他在贬谪之地所作。同样是对月抒怀,甲文中他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乙文则借月夜美景排遣胸中的① ,表现出他旷达的胸怀。丙文记载了苏轼被贬徐州时,在洪水泛溢“城将败”之际,他采取驱赶富人回城、② 、让官吏分堵守护等措施保全了徐州城。由此看来,他虽身处逆境,却具有“③ ”(用《岳阳楼记》中的语句回答)的胸襟。(4分) 5.初三即将毕业分离,同学们舍不得三年的情谊,在这个特殊时期,谈谈你对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的认识。(2分) 40\n 6.古诗文中还有很多描写月亮的诗句,请你再写出连续的两句。(2分) 二十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甲]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莲花洞莲花洞①之前为居然亭,亭轩豁可望②,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③形影,如落镜中。六桥④杨柳,一路牵风引浪,萧疏⑤可爱。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余尝谓,吴山南屏一派,皆石骨土肤⑥,中空四达,愈搜愈出,近若宋氏园亭皆搜得者。又紫阳宫石,为孙内史搜出者甚多。噫!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节选自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注释]①莲花洞:在杭州西湖南山,净慈寺旁。②轩豁可望:是说居然亭开畅,可以远眺。③须眉:男子,这里指作者自己。④六桥:指西湖苏堤内,有六座桥相连。⑤萧疏:错落有致。⑥石骨土肤:仅表皮为土层,下面是中空的石头(似太湖石,可以装饰园林)。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2)余拏一小舟拏: (3)洞石玲珑若生生: (4)巧逾雕镂逾: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 40\n 3.甲乙两文的景物描写各有怎样的特点?(2分) 4.结合全文来看,两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2分) ◇理想愿景◇二十二、[2022·大兴区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 陶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清高不群,任真自得。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江州刺史檀道济①往候之,偃卧療馁有日矣。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②,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③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④赍⑤酒,于半道栗里要之。既至,欣然便共饮酌。先是颜延之在浔阳,与潜情款。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潜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40\n(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注释]①檀道济:东晋人,官至征南大将军。②三径之资: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③督邮:官职名。④庞通之:陶渊明的好朋友。⑤赍(jī):携带。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便要还家 于半道栗里要之B.忘路之远近 应束带见之C.悉如外人 潜悉遣送酒家D.停数日,辞去我醉欲眠,卿可去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依据乙文,下面对“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A.每次喝酒喝得尽兴,(陶渊明)就会弹奏无弦琴来抒发自己的心意。B.每次喝酒喝醉了,(陶渊明)总会抚摸无弦琴来寄托自己的情意。4.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思想、品格历来被后人称道。阅读甲乙两文,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陶渊明有了哪些了解。(3分) 二十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节选自《礼记·礼运》)40\n[乙] 今既具,未布①,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②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③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④也,不可施刑,刑⑤其傅⑥公子虔,黥⑦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最终。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秦民大说 说: (2)有一人徙之 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3.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甲文中的“ ”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2分) 4.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已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2分) 40\n参考答案一、1.D [解析]D项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都是“假如”之意。A项前者表承接,后者表转折。B项介词“凭借”/目的连词“来”。C项“……的原因”/“岂(怎么;哪)”。2.(1)案件 (2)统治[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词义。此题的两个词都是古今异义词,千万不要以今释古。3.小的信用不能被神所信服,神不会保佑你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再把词语的意思连接通顺即可。本句注意“信”“孚”“福”等字词的翻译。4.①语言描写 ②关爱百姓、重用人才 ③得民心者得天下(重用人才才能使国家强盛)[解析]本题考查塑造人物的方法、人物形象及文章对读者的启示。两文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对话非常丰富。通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等语言描写,即可归纳出两位国君都具有关爱百姓、重用人才的品格。根据前两空的分析作答,不难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或重用人才才能使国家强盛的结论。从这两个角度作答即可。答此类题,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乙参考译文]齐王派遣使者拜见赵威后,还没有打开国书,赵威后就问使者:“今年收成不错吧?百姓平安无事吧?(你们的)大王身体好吧?”使者(有点)不开心,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的状况,反而先打听收成、百姓的状况,怎能把低贱者放在前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赵威后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收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的人呢?”她接着又问:“齐国有个隐士叫钟离子,他还好吧?他的为人,不论有粮的或无粮的,他都给他们饭吃;不管有衣服还是没有衣服的,他都给他们衣服穿。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没有重用他?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赈济穷困不足,这是个帮助国君使其百姓安宁的人,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到老也不嫁,一心奉养双亲,这是用孝道为百姓做出表率,为何至今未得到朝廷封号?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见,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恤万民呢?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他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业,又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在引导百姓朝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齐王为什么至今还不处死他呢?”二、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偏爱/私家,即娘家。B项,军队。C项,回头看。D项,于是。2.(1)大臣官吏以及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给予上等的奖赏。(2)还没回到晋国,就听说别国入侵晋国北方。40\n[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翻译语句讲求“信、达、雅”,对于初中生,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地直译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对于句中重点词,一定要重点翻译,如第(1)句中“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第(2)句中“至(到达,这里指回到)”“伐(攻打)”“其(指代晋国)”“矣(句末语气词)”。3.都采取了设喻类比的方法。甲文中邹忌由自己的“蔽”,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蔽甚矣”,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乙文中的公子锄则故意发笑引起晋文公注意,继而说出邻人的故事以此作比,暗示晋文公欲伐卫,同样有别国对晋国虎视眈眈,从而打消了晋文公伐卫的念头。[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从题干要求看,是比较邹忌和公子锄劝说方法的相似之处。4.有善于进谏、忠心爱国的臣子;有虚心纳谏、胸怀宽广的君王。[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邹忌进谏,使齐国出现安定昌盛的局面,公子锄劝说晋文公,使晋国免除一场劫难。由此看来,一个国家要安定团结,兴旺发达,需要有善于进谏、忠心爱国的臣子;齐王和晋文公能虚心接受臣子的建议,由此可见,一个国家要安定团结,兴旺发达,需要有虚心纳谏、胸怀宽广的君王。[乙参考译文]晋文公(与诸侯会师)出兵,准备攻打卫国,公子锄(听说后)仰天大笑。晋文公问他为什么笑。(公子锄)说:“我是笑我的邻居啊!当他送妻子回娘家时,在路上碰到一个采桑的妇女,高兴地去(和采桑的妇女)搭讪。可是当他回头看自己的妻子时,发现竟然也有人正勾引着她。我正是为这件事而发笑呀!”晋文公(听了之后,)领悟他所说的话,就打消了进攻卫国的念头,带领着军队回国。还没回到晋国,就听说别国入侵晋国北方。三、1.(1)犯错 (2)不[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过”是名词用作动词,“犯错”的意思。2.您为什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句中的“子(你,您)、何(为什么)、尤(责备)、牧民者(治理百姓的人)”几个词是赋分点。3.把朝廷任用无德无才的人充当地方官吏比作是驾驭猪耕田,形象生动地抨击了统治者不用贤人这一社会问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作答。商於子用“以豕代耕”类比治国之道,讽刺当今统治者不重视人才的现象。[参考译文]商於子家很贫穷,又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自西向东耕田。大猪不肯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说:“你犯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纵然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回应他。宁毋先生说:“如今你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你却发怒还不回应我,是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耕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40\n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宁毋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原来是对现实有不平之气的人。”四、1.(1)参与 (2)实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两题为课内重点词语,结合日常积累联系上下句便可作答。2.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肉食者”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鄙”指“目光短浅”。3.对话(或语言) 衬托(或对比)[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及写作手法。在内容上看,是曹刿与乡人,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对话。前半部分,用乡人对国事的冷淡与曹刿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后半部分写鲁庄公和曹刿的对答时运用对比的手法,鲁庄公的话,表现了他的“鄙”,曹刿的话表现了他的“远谋”,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来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综上分析,在写作手法上使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4.①鲁庄公取信于民(有民本意识)、善于听从意见;②曹刿敢于担当(有家国情怀)、富于谋略。[链接材料参考译文]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判断它。”曹刿回答说:“这就能战了。如能衷心地为人民利益考虑,才能即使有所不够的地方,也必定将达到目的。”五、1.(1)武器,兵器 (2)不 (3)害怕 (4)宠爱[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应把加点的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依据句意来理解词义。因此,理解句意是理解词义的前提和基础。2.(1)由于劝阻而自己使自己受刑,受了刑还不忘记使国君归于正道。(2)五位大夫拥戴子颓攻打惠王,没有得胜,逃亡到温地。[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第(1)题:谏,劝阻。前“刑”,刑罚,名词;后“刑”,受刑,动词。“纳君于善”,使国君归于正道。第(2)题:奉,拥戴。伐,攻打。克,胜利。奔,逃亡。温,温地,地名。3.主要写鬻拳劝国君楚文王不要穷兵黩武,要归于正道,不惜拿着武器威胁楚文王,最终自己砍去两脚,表现出鬻拳忠义赤诚,敢于直谏的可贵品质。[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首先要联系注释读懂文章,然后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概述答案要点。[甲参考译文]鲁庄公十九年春季,楚文王发兵抵御巴军,在津地被巴军打得大败。回到国都时,鬻拳不开城门接纳,于是(楚文王)转而进攻黄国,在踖陵打败了黄国的军队。(楚文王)回途中到达湫地时得了病。夏季,六月庚申日,(楚文王)死去。鬻拳把他安葬在夕室,然后自己也自杀身亡,死后被安葬在地下宫殿的甬道里。40\n 当初,鬻拳坚决劝阻楚文王(出兵),楚文王不听从。(鬻拳)拿起武器对准楚文王,(楚文王)害怕而被迫听从。鬻拳说:“我用武器威胁国君,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于是就自己砍去两脚。楚国人让他担任卫戍楚都城门的官职,称之为太伯,并且让他的后代执掌这个官职。君子说:“鬻拳可以说是爱护国君了,由于劝阻(国君)自己受刑,受了刑还不忘记使国君归于正道。”[乙参考译文]当初,王姚受到庄王的宠爱,生了子颓。子颓也受到宠爱,蒍国当他的老师。等惠王继承王位,夺取了蒍国的菜园来畜养野兽。边伯的房子,近在王宫的旁边,惠王也占取了。惠王又夺取了子禽祝跪和詹父的田地,收回了膳夫石速的俸禄。所以,蒍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发动叛乱,依靠苏氏。秋季,五位大夫拥戴子颓攻打惠王,没有得胜,逃亡到温地。苏子拥着子颓逃亡到卫国。卫国、燕国的军队进攻周。冬季,立王子颓为周天子。六、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能力。A项中的两个“苦”第一个是使动用法,第二个不是。B项中的两个“曾”第一个是通假字,第二个不是。C项中的两个“喻”都是动词,“明白,知道”的意思。D项中的“拂”,第一个是通假字,第二个不是。解答此类题型,需要结合语境,在通晓句意的基础上,对文言字词的用法及意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2.①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 ②狱官 ③示例:志士、勇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及字词的理解能力,且有些说文解字的意味,具有一定文言文基础的学生应答起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第①处为句子翻译,“舜发于畎亩之中”的关键词语有“发”“畎亩”,“发”字在本句中是被动用法,“畎亩”题干上文有解释,掌握了这两点,翻译就完整准确了。第②处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有了上文的解释,理解起来会更加准确。第③处则是对文言字词之意的拓展联想,明白其义自然能写出同义的词语。3.示例:通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范仲淹的简介我得到“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的人生启迪。上学期的时候,由于父母工作调动我到了新的学校学习。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让我很不适应,学习成绩也有所下滑,但是我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上课更加全神贯注,下课认真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遇到不会的问题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我经过努力,不仅学习成绩提高了,也收获了新的友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及主题的理解,审题时一是注意题干要求中的“围绕‘忧患磨难’这个主题”,二是理解链接中文章的意思,三是紧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谈启示。七、1.(1)同“横”,梗塞、不顺 (2)使……受苦[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意思。(1)句的意思是: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联系课内所学,“衡”是通假字,同“横”,译为“梗塞、不顺”。(2)句的意思是:使他受尽贫困之苦。“苦”是使动用法,为“使……受苦”。2.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翻译时注意词语要一一对应,还要注意文言文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入,在国内。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恒,常常。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中心论点的能力。从“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两句来看,与本文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相吻合。40\n4.示例:我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是今天人们增长才干的必要条件。因为任何一个人奋斗的过程中,都会犯错。聪明的人会吃一堑,长一智,举一反三,进而获得成功;愚蠢的人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或者是不以为然,那他依然会在下一块石头上摔跤,终将一事无成。[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发表看法。结合文章内容,围绕着“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八、1.D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困”是“困惑”的意思;“反”是“反思”的意思;“怨”是“怨恨,仇恨”的意思;“及”为“等到”。2.(1)《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2)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1)句要正确翻译两个“学”和“谓”,(2)句要注意关键词“进学”和“道”。3.相同处:都谈论了学习和教导两个方面的关系。甲文指出学习和教导相互影响;乙文论述了善学和善教的技巧。不同处:甲文侧重论述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即教学相长的观点,发生在同一个主体身上,寓意实践出真知。乙文侧重论述了如何善学善问,如何善教善答,发生在学生与老师两个不同的主体身上,寓意好的老师与好的学生相得益彰。[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归纳能力,要在读懂读透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炼。甲文强调教学相长,乙文提到学生的善学和老师的善答,可以发现都是讲“学”和“教”两个方面,所以可以提炼出其相同处:都谈论了学习和教导两个方面的关系。但是甲文所说教学相长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过程中学习与教导别人相互促进,学习和教导的是同一个主体。而乙文所说善学和善教分别指学生和老师,是两个主体。由此可以归纳出两文的不同处。两文寓意也有所不同。甲文强调实践出真知。乙文说应答如敲钟,钟有好钟、破钟,敲钟人要了解钟的特点,用好的方法敲钟,就会有好的效果,将学生比作钟,老师比作敲钟人,寓意好的老师与好的学生相得益彰。[乙参考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学生会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收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怨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下手,等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九、1.B [解析]A项两个“尽”各是“吃完”和“尽头”的意思。C项两个“策”各是“用马鞭驱赶”和“马鞭”的意思。D项两个“相”各是“观看”和“相互”的意思。B项两个“欲”都是“想要”的意思。2.(1)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2)(有才能的人)早就埋没在一个角落里,到现在还在叹息不止;还没有能够驰骋在广阔的天地里,多么希望有人赏识。[解析](1)句翻译重在两个“其”,前者是“难道”的意思,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后者是“恐怕、大概”的意思,表推测语气。(2)句“长鸣”翻译成“叹息不止”;“千里”翻译成“广阔的天地”。3.甲文重在写千里马的遭遇,乙文重在写相马的过程。40\n[解析]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甲文通篇都在写千里马的遭遇,乙文主要写徐先生相马的过程。4.两篇文章借写千里马需要赏识,表达自己希望得到赏识得到重用的愿望。[解析]两篇文章虽然所写内容不同,但文章最后都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仔细品味文末的语句可知。[乙参考译文]徐先生观马,不看它的外表,不看它的力量,(关键是)看马的品性,深奥得不能理解。用什么标准检验它的品性呢?脖子上长着黑黑的鬃毛跑起来能带动风,眼睛像黄金一样闪着光亮。马蹄坚实圆平,蹄印有如印花,毛色深红还有花纹。人们都整齐地排列在路边看它,好像一堵墙。大家说它像龙,像鹿,其他的就不敢比方了。徐先生则和众人的评价不同,(他)从马的毛色之外品味马的品质,像用镜子看东西,照到它的心里。(观马的时候,)徐先生心里似想又没有想,他的眼睛像是在看其实没有看。如空船无人自己在晃动,高大的树木在风中停止不动。(这匹马)合乎自然规律,让人忘记它的形体,哪里有这样超常的马呢?像这样的马,(跑起来)蹄子不贴地面,影子跟不上身形,奔腾在天地之间,呼吸着四海之气,速度能阻拦着奋飞的大鸟,能超过坠落的流星。太阳在它面前像没有转动,风在它面前也像停止了。大宛国也贡献不出它这样的宝马,伯乐烧掉《相马经》,不再相马。这样突出的马,占尽天下的好名声,也是应该的。哎呀!徐先生不来,劣马和好马共在一槽。徐先生一来,好马就从劣马中分出来了。从这来看,世上有才能的人,得到重用就像老虎一样发挥能力,得不到重用就像老鼠一样。和相马有什么区别呢?那些小人,自身内部没有才能,遇到的皇帝却有徐先生的眼光。(有才能的人)早就埋没在一个角落里,到现在还在叹息不止;还没有能够驰骋在广阔的天地里,多么希望有人赏识自己。有时超然物外,自得其乐,当猛然醒悟的时候就会心神不定。如果能够像那些人一样受到重用,那他们一生的愿望就完成了。十、1.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难度不大。审视题干,利用排除法。D项中的“迹”是“外形”的意思。2.(1)天地间的万千变化,或喜或惊,全都寄托在书法之中。(2)未得到他写字的神韵仅追求他的字形,所以不算学到了张旭草书的真东西。[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难度较大。翻译第(1)句的时候,注意“之”“变”“可”“一”“寓”的意思;翻译第(2)句的时候,注意“得”“心”“逐”“迹”“能”的意思。3.①“不治他伎”,专心于草书;②“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其草书是在内心的真切感受和丰富情感的支配下完成的,是对社会、自然生活的真实反映,直击人的心灵,有着动人的力量。[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概括、表述能力,难度较大。解答的时候,我们要抓住“不治他伎”和“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去拓展、延伸、探究。[参考译文]过去张旭善于写草书,不涉及研究其他技艺。喜怒、窘困、忧悲、愉悦、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每有心动的时候,必用写草书这种形式表现出来。观察事物,看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的花果、日月星辰、风雨水火、雷电霹雳、歌舞战斗等天地间的万千变化,或喜或惊,全都寄托在书法之中。所以张旭的书法,千变万化犹如鬼神一样,不可捉摸,(他)凭借书法终了一生而享誉后世。如今高闲的草书,有张旭的思想吗?未得到他写字的神韵仅追求他的字形,所以不算学到了张旭草书的真东西。40\n十一、1.(1)选拔 (2)考查 (3)粗劣 (4)授任[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本着“词不离句”原则,要注意试题要求解释各个词在文中的含义,词义必须符合其在句子中的含义才算正确。2.(1)将来谋求仁政王道统治国家,全都要通过这些人选。(2)当时发生了三京之战,(曾从龙)极力论说南方军队轻率进攻容易败退。[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要先将重点词语翻译出来,再用通顺的句子连接起来。第(1)题:异时,将来;谋王断国,谋求仁政王道统治国家;繇;通过。第(2)题:时,当时;极,极力;南兵,南方军队;轻进易退,轻率进攻容易败退。3.①请求释放关押的囚犯。②建议皇帝修明德政,蓄积人才,整顿边防。③在三京之战中,曾从龙极力论说南方军队轻率进攻容易败退。[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首先从整体上读懂全文内容,然后依据试题要求逐一概述曾从龙的主要事件,再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概述答案。[参考译文]曾从龙,字君锡,是左仆射曾公亮的第四代从孙。一开始名叫一龙,庆元五年,选拔为进士第一名,赏赐为现在的名字。授任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嘉定六年秋天,天阴下雨,(曾从龙)请求释放关押的囚犯。(他)进殿奏对,提议“修明德政,蓄积人才,整顿边防”。皇帝认为他的意见很好。(嘉定)七年,(曾从龙)主持进士考试。(他)上疏禀奏:“国家依靠科举网罗天下的英杰,用经义来察看他们贯通经书的情况,用赋来察看他们广博了解历史的程度,用论来察看他们的见识,用策来察看他们的才能。将来谋求仁政王道统治国家,全都要通过这些人选。近来从俗成为风气,文风不振作,学问不讲究根底,言辞不看重大体与纲要,粗略地阅读、浏览不精深,谈论空疏浅陋。希望传达臣的这道奏章,劝勉朝廷内外,从根源上加以整顿清理,没有比这更重要的。”(皇帝)下诏听从了他(的建议)。端平元年,授任资政殿大学士。当时发生了三京之战,(曾从龙)极力论说南方军队轻率进攻容易败退。没多久(他的)话应验了。晋升为知枢密院事并且兼参知政事,(后)凭借枢密院使的身份督导视察江淮、荆襄的部队。上疏说:“边疆区域辽阔遥远,互相接应不上,请求同时设立两位统帅。”诏令同意,专门将江淮交付给他,将荆襄托付给魏了翁。朝廷议论边防军需供应不上,诏令曾从龙、魏了翁一同总领督府。等到曾从龙去世,(他)被追赠为少师。十二、1.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思的辨析。D项中“至”的意思应为“周到”。2.(1)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2)于是(李德辉)委婉拒绝(和他)共同游玩的少年(同伴),请求先生、长辈讲授知识,来完成自己的学业。[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时要把握句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如“闻”“卒”等。同时还要注意句子是否省略了一些成分,翻译时要注意补充出来,如果是倒装句要注意将句子恢复到现代汉语正确的语序,如第(2)句中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做出补充。3.表现了主人公渴望读书的迫切心情和执着于学习、废寝忘食的求知心态。40\n[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能力。题干中的提示词都表现了主人公渴望读书的急切以及读书时忘我的状态,所以答题时围绕这一点作答即可。4.宋濂与李德辉两人的家庭都很贫困,但他们都喜欢读书。宋濂抄书而读,又善于向有德行的人请教学习,读书是因为自己志趣在此,不注重外在条件,不与人攀比。李德辉抄录书籍,读诵不息,又谢绝与朋友游玩,专心求教,立志于做一个为国效力、造福于民、孝顺父母且有修养的人。[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对比探究能力。两个语段的主人公均是家贫治学,且专注于学习,善于向他人请教,二者学习都意在能够有所收获。答题时,结合语段中主人公的言行举止分析作答,写出二人爱好读书,志在有所得即可。[乙参考译文]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恰好遇上灾年,家里储存的粮食只有五升,他的母亲舂蓬稗、挖野菜来吃。德辉生性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节操高尚。等可以上学时,特别喜欢读书,因为家贫,没有办法自己交付学费,就中途辍学。十六岁,到丰州监管制酒,俸禄和粮食很充足,有剩余的他就买来纸和笔抄书,晚上诵读不停息。后来厌恶糟曲,慨叹说:“志士怎能安于这样呢?做官不足以辅佐君主造福百姓,隐居不足以愉悦亲人独善其身,天地之间人能活多久呢?怎么能默默无闻,跟腐朽的草木一样!”于是(李德辉)委婉拒绝(和他)共同游玩的少年(同伴),请求先生、长辈讲授知识,来完成自己的学业。十三、1.B [解析]B项加点词意思相同。都是“就”之意。A项前者“弹”,后者“协调”。C项前者“使……劳累”,后者“劳动”。D项前者“摆放”,后者“旧的”。2.德馨 到处杂乱堆放的书围绕着自己,如同堆放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 道德品质[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要点的概括。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刘禹锡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的原因是“德馨”。陆游笑称自己的居室为“巢”,是因为“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即可。从中可以看出,两人都不在意居室的条件,只注重“道德品质”。读懂文言文内容是作答本题的关键。3.示例:我会想到刘禹锡,他在困境中的乐观总能给我启迪,让我戒骄戒躁,静心读书。[解析]本题考查拓展延伸,能联系实际写出戒骄戒躁、静心读书的具体做法即可。首先要选择所给的文学家,然后再根据人物品质写启示。[乙参考译文] 我屋子里(的书),有的藏在木箱里,有的陈列在眼前,有的交错地放置在床头,俯仰观看,环顾四周,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伤忧虑,愤激感叹,没有不和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妻子和儿女都不相见,连天气风雨雷雹的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站起身,可乱书围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有时甚至到了不能走路的地步。于是自己笑着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巢吗?”于是带领客人进屋靠近观看,客人开始不能进来,进来了又不能出去,于是也大笑说:“确实是像巢一样啊!”十四、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痕”字应读“hén”。2.(1)出名 (2)博学的人40\n[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第(1)题可采用文言文解释中“组词法”解释,较为简单。第(2)题中的“鸿”,大;“儒”,读书有学问的人。结合起来解释为“博学的人”。3.(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或: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在翻译过程中注意直译。本句是一个省略句,在翻译的时候注意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斯”,这。“德馨”,德行美好。(2)没有世俗的音乐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形伤身。[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在翻译过程中注意直译。“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合在一起“丝竹”指世俗的乐曲;“乱”,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动用法,使……受到劳累;“形”,形体,身体。4.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目的是为了衬托陋室的不陋。[解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苔痕”和“草色”主要都在描写陋室的环境非常清幽、宁静,以此来衬托陋室不陋。十五、1.C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披”意为“分开,拨开”。披条数萼:分开枝条细数花朵。2.(1)(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2)但是开得不是时候,难道不知道寒天已到?[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译句的能力。第(1)句中注意关键词“鲜”的含义;第(2)句中注意关键词“宁”的含义。3.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不从流俗,洁身自爱,清高自持的高尚情怀。[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表现手法、主旨的理解,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题目已有暗示,是借花喻人,从对莲花、兰花的外在形象的具体描写中,可以得知作者将自己高洁的品质寄托在莲花、兰花美丽的外形中,借赞花来抒己怀。如甲文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又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可知作者欲借此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自持。乙文写作者将兰花“置之明窗”,到“乃复玉几安置,金屏掩覆”,点明作者对兰花的百般爱惜,而后赞美兰花“晚景后凋,含章贞吉”。可推知作者如此赞咏兰花、珍爱兰花,是借此表明自己要像兰花那样,洁身自爱,坚持“晚景后凋”(自己独特的开放时间、状态,也就是不从流俗),坚持“含章贞吉”(保持高洁)的情怀。[乙参考译文]秋林空寂,百草凋衰,似有幽香从林中传来。这香味既像围着衣襟在弥漫,又不时缭绕于鼻端。虽然若断若续地似来自远处,却和悦温馨,沁人心脾,香味独特。我心中很诧异,这是兰花的芳香,但是开得不是时候,难道不知道寒天已到?于是顺着田埂去寻找,沿着兰花池,拨开叶片,仔细地数那正开或尚未开的花朵。果然那兰花好似开口说话了,说我在这里。一看已经谢了差不多一半,整个枝条还挺着。像是眼含泪水有所期待,采摘者虽然来迟,却也使自己心中高兴。若不是因为风吹香动,即便是幽居的人也未必知道。40\n于是把兰花移进书斋,放在明亮的窗前,朝夕为伴。担心它薄叶难禁秋霜,发茎又少形体孤单,加上风吹日晒,可能会受不了而生病。于是又把这兰花放在饰玉的几案上,用绣金的屏风围盖。即使利用进出的一些暇余,也会掀起围盖来再三嗅花香。谁知这七朵花连续开了竟有一百日,开到后来,仍然精神内敛,不稍松懈。露因为冷而未晾干,花茎劲韧难于摧折。花瓣敛聚花期很长,香味虽淡却逸向四方。秋风虽在,也为它减却仪容,冷月也为它增添光彩。留下最坚贞的一朵花,慰藉那大半生的萧条。十六、1.(1)像鸟的翅膀 (2)命名[解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词义。此题的两个词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名”:命名。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解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翻译时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3.示例:山清水秀 山穷水尽 千山万水 山重水复[解析]本题考查根据题干要求写出的成语的能力。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多读书,多积累成语知识,多记忆有关带有“山”“水”字眼的成语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4.示例一:会,因为琅琊山上有山峰,有酿泉,有醉翁亭,有林木,这符合画家郭熙对山水的审美标准。示例二:会,画家郭熙认为,有山水、草木、云烟、亭榭等景物的相互衬托,画面才美,而琅琊山正符合他的审美要求。[解析]本题考查发散思维。鼓励有创意,想象要大胆,又要合理,即合乎要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结合原文作答)。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郭熙去游览琅琊山,要把他喜欢的原因从文中的描写分析出来。可从画家的眼力、映衬的效果等角度作答。[链接材料参考译文]山把水当成自己的血脉,把草木当成自己的毛发,把烟云当成自己的神采。所以山有了水就鲜活起来,有了草木就显得繁盛,有了烟云就更为秀媚。水把山当成自己的脸面,把山亭水榭当成自己的眉目,用打鱼垂钓来彰显自己的精神。所以水有了山而更显妩媚,有了亭榭更显明快,有了渔钓之人才更空旷落寞,这是山水画应有的布局构思。十七、1.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的一词多义。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A.依靠;B.辜负;C.败;D.背。“负者歌于途”中的“负”是“背”的意思。故选D。2.(1)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2)在厅堂北面建了一座亭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于”,在;“之”,的。40\n3.苏轼到扶风的第二年久旱不雨,但适逢亭子建成时,下了一场大雨,官吏百姓皆大欢喜。为了纪念这一喜庆的事件,作者便把这亭子命名为喜雨亭。两文都表达了与民同乐或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第一问:“喜雨亭”是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用文章中的话就是“亭以雨名,志喜也”。第二问:根据甲文中的“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乙文写了在五月一连多日干旱后,连降喜雨三天,庄稼得到了雨水的滋润,百姓也愁绪全无,此可谓“久旱逢甘霖”,作者以“喜雨亭”命名亭子,可见他与百姓是一同庆祝喜雨的,关心民生。由此可知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4.示例:斜风细雨不须归 沾衣欲湿杏花雨(含有“雨”字即可)[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词的积累与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含有“雨”的诗句有:斜风细雨不须归、沾衣欲湿杏花雨、好雨知时节等。[乙参考译文]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建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麦田返青时在岐山的南面正好下了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于是我在亭子里举杯劝客饮酒,并且问他们说:“再过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说:“再过五天不下雨就没有麦子了。”“再过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说:“再过十天不下雨就没有禾苗了。”“没有麦子,没有禾苗,年景将要频频发生饥荒,诉讼案件繁多而且盗贼更加猖獗。那么,我和诸位即使想在这个亭子上悠闲游乐,难道可能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开始旱就赐给他们雨。使我和诸位能够在这个亭子上悠闲游乐的原因,都是雨的恩赐啊,难道又能忘记吗?”十八、1.C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的能力。A.把/因为。B.离开/除去,去掉。C.有的人。D.代词,代指小石潭/句中语气词,表期望语气。故选C。2.(1)使……凄凉 (2)胜况,美景[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识记、积累,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同时注意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3.(1)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到处种竹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本题要注意“皆”“若”“空游”“无所”“遍”“以”的意思。40\n4.写景或描写小石潭凄凉的环境 物以稀为贵/不同地方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事物的好坏是相对的[解析]此题属于信息筛选题,基本是对人物的某种品质、物象的特征、事情的原因、说明的道理、得出的启示、作者的情感的分析,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语句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概括。《小石潭记》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将孤凄悲凉的心情寄寓在小石潭凄凉的环境里;《竹溪记》则通过不同人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说明了不同地方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或事物的好坏是相对的等道理。十九、1.(1)迫近,接近 (2)全 (3)才 (4)距离[解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1)(2)两句中加点词为课内重点注释词语,平时注重积累很好作答。(3)(4)加点词为课外词语,可结合上下文推断,也可联系课内文言文,由课内词语的释义进行判定,如“始”联系《愚公移山》中“始一反焉”的“始”,意思是“才”;“去”可联系上下文,意思是“距离”。2.(1)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2)任此官的人,应当牢牢记住那些大事情,舍弃那些小事。[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对文段的意思有整体理解和把握,然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理解每个词义,最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句子。(2)句中应注意“志”是“记住”的意思。3.甲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乙文: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只要在理解文章大体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找出相关语句即可。4.公而忘私;不计较名利得失;志存高远。由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以看出他公而忘私;由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以看出他不计较名利得失;由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看出他志存高远。[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从乙文中找出谏官必须符合的要求: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再从甲文找出相关的语句印证范仲淹作为谏官具备的要求即可。[乙参考译文]古时候没有专门设置规劝君王的官,从公卿大夫到一般从商市民,没有不能进谏的。汉朝兴盛开始,才设置谏官。将天下的政事,四海五湖的民众,治理国家的得失利弊,都集中于一个谏官身上,让他一一提出意见,那么他的责任也算够重的了。任此官的人,应当牢牢记住那些大事情,舍弃那些小事;要先进谏那些急迫的问题,而后进谏那些不急迫的问题;要专为国家谋利,而不为自己打算。那些热衷于追求声名的人,其实与热衷于追求私利的人一样,这两种人与谏官相距多远啊!二十、1.示例:皎洁的月光倾泻在朱红色的楼阁上,它在慢慢游走,穿过低垂的雕花窗户,月光被窗棂分割、打碎成无数条细碎的光带,照着没有睡意的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描述画面,要先理解语句,再转换成现代白话并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或描写出来。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出词人所要表达的意境。40\n2.(1)想 (2)一起3.月光照在庭院中,像一潭清水似的清澈透明。[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本题要注意“庭下”“如”“空明”的意思。4.①苦闷 ②调动守城军队,修筑长堤拦截洪水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情感的理解能力,答题的难点在第二个空,答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丙文,丙文讲述苏轼被贬徐州时,在洪水泛溢“城将败”之际,采取驱赶富人回城、调动守城军队修筑长堤拦截洪水、让官吏分堵守护等措施保全了徐州城的故事。5.月亮有圆就有缺,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的悲欢离合也是如此。同窗三年的我们即将分别,这是人生中的必然,我们也不必为此伤心难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此句是本词中有名的哲理句。审题时需注意“这个特殊时期”,除了将语句本身的哲理答出来之外,尽量结合初三即将分离谈一谈对语句进一步的体悟。6.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能力,“诗文”即诗和文言文均可,所以可选的余地是很大的。作答时,考生应选择有十足把握,绝对符合要求准确无误的语句来写。二十一、1.(1)消失 (2)撑(船) (3)活,鲜活 (4)胜过,超过[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根据课下注释解释“拏”字的含义,其他三个词语较为容易翻译。2.(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2)晴朗的月夜和烟雨迷茫的时候,风景各不相同,这是净慈寺最绝妙的地方。[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更有”和“晴雨烟月”的正确意思。3.甲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景色的幽静清丽和游湖人的雅趣;乙文对自然美进行了独特的描写,描写了湖水的清澈透明、杨柳的多姿迷人和洞石的玲珑若生。[解析]甲文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雾、天、山、水等自然之景进行白描,二是对以“我”为首的游湖人的雅趣进行了描写。乙文主要写自然之景,以写湖水与杨柳及洞石为主。4.两文均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解析]甲乙两文同属于游记作品,均以记叙开篇。甲文结尾舟子的话属于议论,侧面表现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乙文末也属于议论句。[乙参考译文]40\n莲花洞的前面是居然亭,亭开畅,可以远眺。每次登上观望,湖水清澈透明,(站在湖旁)人的影子像是在镜子里(,全部显现)。六桥的杨柳,一路上倒好像是牵引着风,引出了水中波浪,杨柳错落有致,非常迷人。晴朗的月夜和烟雨迷茫的时候,风景各不相同,这是净慈寺最绝妙的地方。洞里的石头玲珑剔透,好像活的一样,比精工雕刻还要巧妙。我已经认识到,吴山、南屏山一带都是表层为土,下面是石头,石头中间有孔,可以相互贯通,且这种洞石越发掘越多。近点的如宋氏园亭的石头,都是从这里挖出来的,又如紫阳宫的石头,很多是被孙内史从这挖掘出来的。噫!如果能使五丁大力神把钱塘江的水挑来,将山的表面尘泥洗尽,使山下面石头的奇妙奥秘全部显露出来,该是怎么样的情形呢?二十二、1.B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B项加点词意思不相同。前者助词,后者代词。A.同“邀”。C.都。D.离开。2.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可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本句注意“妻子”“绝境”等字词的翻译。3.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重要句子的含义。B“喝酒喝醉了”“抚摸无弦琴来寄托自己的情意”理解错误。根据文意来理解,应该是“喝酒喝得尽兴”“弹奏无弦琴来抒发自己的心意”。所以A的理解正确。4.从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桃源,可以看出他对没有压迫、剥削社会的向往;从陶渊明不接受馈赠,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看出他的清高不群;从陶渊明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可以看出他的任真自得。[解析]题干要求谈谈对陶渊明有了哪些了解。要结合相关内容来作答。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可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从不为五斗米折腰,从陶渊明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等情节,可分析出他清高不群,任性自得的性格。二十三、1.(1)同“悦”,愉快 (2)代词,指“木”(木头)[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释文言词语,一方面要结合语句的意思来理解,一方面要学会从课内学过的词语进行迁移。“秦民大说”的“说”,通过语境来看,应该是“高兴、愉悦”的意思,是一个通假字,《论语》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句子。“有一人徙之”的“之”,通过上文“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可以看出“之”在这里是代词,代指“木”。2.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民有能徙置北门者”是定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重点字语“募”应翻译为“招募”,“予”应翻译为“赏给”。3.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 讲信[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通过“恐民之不信”“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等语句,可以看出卫鞅“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是为了取信于民。第一空确定了“取信于民”这一观点后,第二空也就容易了,直接去甲文中找讲信用的词语就可以了。4.不同意。示例一: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示例二: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40\n[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阐述理由。通过乙文“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等语句,可以看出乙文并没有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因此应表明“不同意”的观点。然后围绕“太子当继承人”和“太子老师代罚”的角度进行分析。[乙参考译文]现在已经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有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百姓认为这件事奇怪,没人敢搬走。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来表明不欺骗。最终下令颁布了新法。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40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