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2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考题训练07专题十二记叙文阅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考题训练(七) 专题十二 记叙文阅读◇叙事、抒情散文◇ 一、[2022·北京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0分)影暖留痕包利民 ①有些影子,在心上留下痕迹,就像一朵永不熄灭的火,永远散发着温暖的感动。 ②在我还是少年的时候,有一个场景一直记着。村里有个男人,在农田里干活休息的时候,他都会站在母亲的身后,挡着太阳。那时他们一家子都要下田里干活,原始的耕作,繁重的农务,其实每一户都是如此,只要能干的,都要去干。母亲坐在地头,无树荫,他便站成一棵树,影子覆盖在母亲的白发上。有太阳的每一天都是如此,他就站在母亲身后,用草帽给母亲扇着风,母亲坐在那里,白发在轻轻摇曳。 ③那样朴素的年代,那样朴实的情感,太阳在上,并不高大的影子却凝重如山,也在我成长的心里刻下了不灭的印痕。 ④初中时已经搬到了县城,班上有个女生,很沉默,极少与别人交流交往。即使每天下晚自习,天已经那么黑,她也是独来独往,并不像我们成群结队或者有家长接送。大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她就忽然转变了,开始融入我们,开始笑,开始让青春和友谊同行。她从不说改变的缘由,直到多年以后,我们早已天各一方,才在她的博客中看到答案。她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和父亲相依为命。而父亲对她极为严厉,早早地锻炼着她自立的能力。她起初不解,抱怨,甚至仇恨,极为羡慕那些放学就有父亲来接的同学。 ⑤有时候,她会想,父亲即使不能来接自己,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多给自己些安慰,她也不会如此耿耿于怀。事情发生在一个雪还未融尽的初春之夜,下了晚自习的她急匆匆往家走,天上的月照着地上的雪,并没有黑暗的笼罩,可是她的心里还是充满恐惧,而且她能听到身后不远处传来轻微的脚步声,几次回头都没有人影。转过一个巷角,她再次回头,却见在月光的斜斜照射之下,一个影子从转角外面投射到这边的地上。看着拄着拐杖的影子,她的泪水喷涌而出。她写道:“父亲温暖的影子,一下子就融化了我心里所有的坚冰。” ⑥高中的时候,暗恋班上一个女生,纯澈的岁月里,那一种心情也是悄悄地盛开。她坐在我的侧后方,有时候总想转头去看她,就像只要看上一眼,便能静下心来听讲学习。我的文具盒盖上,有一面小小的圆镜,我把文具盒半开,调整角度,便能看到她的一个侧影。不知多少个日子,我就是在那个侧影的陪伴下度过。那面小小的镜子,仿佛我青春里的一扇窗口,让我看见一个美好的影子,给我鼓舞。直到高考结束,我也没有同那个女生说上一句话。 ⑦许多时光流走,我甚至已经淡忘了那个人的容颜与名字,却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镜中的侧影,她给了我青春岁月里太多的安慰与憧憬。上了大学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有一段时间心情很不平静。那时候,我便会拿上一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坐在宿舍后面的台阶上看。多是黄昏时分,我看几页书,便抬头看对面不远处那棵树,枝叶摇曳,有时夕阳会把它的影子送到我的脚下。37\n ⑧于是心也跟着轻轻颤动,书中的情节仿佛氤氲开来,一时宠辱皆忘。就这样形成了习惯,只要不是十分寒冷的时候,我都会在傍晚坐在那台阶上看书。间或看着那棵树的影子渐渐地变长,变淡,就像它的花儿谢落,满树叶片青青。在那样的时候,它的影子伴着我,仿佛时光里的涟漪,直入心灵的感动。 ⑨依然记得那树影,已成为我大学生活最难忘的情景之一。多年以后,忽然在我们学校的网站论坛上,看到一些校友回忆过去的校园生活。有个人在问,你们记得吗?在宿舍的后面,每天的傍晚,台阶上总会坐着个男生在看书,几乎每天都是如此。下面许多人回答,都说有这回事。一个女生说,当然记得,我每天都要看那个身影很久,就像一个温暖的剪影,给了我太多的感动,许多年来一直不曾忘掉。 ⑩心里奔流着温暖的河,原来,在岁月中,我也曾成为温暖别人眼睛的影子。那份暖多年后重回我的心底,让我的生命在这苍凉的世事中,永远保持着春天的温度。1.作者在文中描述了与影子有关的哪几件事情?请补充完整。(2分)① 。 ②初中时班上女生的父亲用月夜下的影子融化了她心中的坚冰。③高中时女生的侧影给予了“我”鼓舞。④ 。 ⑤大学时我在树下读书的影子温暖了别人。2.结合上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1)于是心也跟着轻轻颤动,书中的情节仿佛氤氲开来,一时宠辱皆忘。(写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事情发生在一个雪还未融尽的初春之夜,下了晚自习的她急匆匆往家走,天上的月照着地上的雪,并没有黑暗的笼罩,可是她的心里还是充满恐惧,而且她能听到身后不远处传来轻微的脚步声,几次回头都没有人影。(从描写的角度赏析这段文字) 3.“并不是所有的影子都是阴暗,有时候是我们心上的棉衣,呵护着一颗心的温度。也并不是所有的影子都是虚幻,有时候是我们最真实的留恋,给了我们勇气和力量。”这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应该放在文章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间,还是放在第⑤段和第⑥段之间?为什么?(2分) 4.请分析标题“影暖留痕”的作用。(2分)37\n 二、[2022·怀柔区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8分)无形家风的有形力量柳 栋 ①由于“文革”的原因,我们家族那几本厚厚的《柳氏家谱》再未面世。目前尚存的明清官帽盒、朝服箱、官印包袱皮等,表明了家族曾经的历史和辉煌。如此之家族,家风是少不了的。这不好直接强调,但家族、父母的点点滴滴和一言一行所折射出的无形家风,带给我们的则是有形的力量,使我有了走好人生之路的通行证。 ②家风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和道德成长的起点,也是贯穿其一生的德育课和精神信仰。从我四五岁记事起,清晨,经常是在母亲“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教训中起床,打扫卫生,而后开始日课,描红、临摹《芥子园画谱》;“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是吃饭时的声音;“积财千万,不如薄伎(伎:技巧,才能)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出自《颜氏家训·勉学》),这是背诗和古文的印记;“修身齐家,为学治世”“眼别小,什么都想沾点”……母亲苦口婆心、随时随地的“唠叨”,在我耳朵中磨出了中国传统典故、做人做事的底子……这种带有私塾式的启蒙,不知不觉中打下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③在当时生活很困难的情况下,父母省吃俭用也要挤钱订阅《少年文史报》《中国少年报》《中国青年报》和《参考消息》等报刊,让我们了解中国和世界,使思想不致落伍。直到今天看报仍然是我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这让我从小在眼界、思维上要比同龄人稍广一些。 ④大家出身的父母,经历了大富大贵、大起大落的时事变迁,为了撑起家族的门面,他们学食学缝,日浆夜缝,艰辛备至,吃尽了人间的甘苦。在最困难的时候,由于母亲患病的缘故,父亲被迫从宁夏辞职回家,打工时木头砸到头顶,差点命归黄泉;母亲把好吃的给了婆婆、丈夫、孩子和亲戚,自己则残汤剩饭充饥。父母深知人生道路的不易,便颇具苦心地让我们体验人间的甘甜与疾苦。吃东西,细的、粗的、肉的、素的,想法调剂搭配。那时候,白面是限供的,母亲蒸馍馍时就在玉米面上加点盐、辣椒面儿,外包一层白面,美其名曰“马蹄子”,以便看到就有食欲。可我还是嫌不好而多次拒吃,不管我怎么哭闹耍赖,也打动不了母亲“后妈一般”的心,实在饿得不行了还得自己去吃。后来,当我看到困难时期,李讷在毛泽东面前狼吞虎咽地把碗里的饭都吃了,而主席在一边装作看报纸也不给李讷提供更多的食物时,我顿然想到了母亲所为。之后的岁月,无论我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天山雄狮”戍边,还是后来调到大军区工作,什么样的环境我都能从容面对。当我稚嫩的肩膀不再畏惧艰难困苦时,才真正体会到慈母严父的一片苦心。 ⑤父母做任何事都是先人后己。即使在“文革”那样的条件下,也尽其所能地帮助周围的邻居和孤寡老人。有点好吃的,匀出一点,带着我送给孤寡老人;院子里的苹果熟了,送给周围邻居分享;天冷了,母亲拆几十双劳保线手套,织成毛衣送给老人;谁家有重活了,父母就让我们主动去帮着干……这样帮助人的事情做了多少,从来没有专门记过,也记不清了。我们家与别人家,我与小朋友之间有什么矛盾问题了,哪怕我们没错,父母也总是说我们的不是,极少说对方的不好。这让我学会了乐于助人、宽厚待人。 ⑥张大千与我们家素有旧交。说真的,我唯一的记忆是家里曾有张大千的照片、字画。父亲对学书画的我仅提到过张大千留着大胡子,穿着中式长袍,拄着手杖,飘飘欲仙……但我怎么也想不到家族曾经资助张大千先生远赴敦煌临摹壁画,且大千先生和其儿子是我家的常客,家境殷实的父亲经常请其儿子下馆子改善生活。知道这些已是父母辞世后,其他老人所讲。知道父亲是个处级领导,有车,那更是在他去世12年之后,我偶然遇到从未谋面的老司机说起,且每次都是把车停在离家门口不远的拐弯处,从不在我家大门口上下车。当年父亲不想让我有优越感。37\n ⑦“靠天天太远,靠人人会走,靠墙墙要倒,谁都靠不住,靠自己最管用。”这是父母教诲我要自立自强的口头禅。家族、父母融化在严爱之中的家风,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涵养和约束作用,浸透在我的骨子,融入我的血脉,影响着我一生立身做人的基础和信条,熏陶着我努力去做一个正直善良、知书达理、对社会有用的好人。 ⑧家风,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无形的家风,就是有形的力量。(原文有删改)1.文章第②段说“家风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和道德成长的起点,也是贯穿其一生的德育课和精神信仰”。读完②~⑥段后我们发现,父母唠叨家训、① 、② 、帮助他人、不让“我”知道家里条件优越,正是用言行给“我”上着一堂堂生动而深刻的家风“德育课”。(每空不超过8个字)(2分)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在第④段加入画线句的内容。(2分) 3.简洁而深奥的语句总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文章结尾处“无形的家风,就是有形的力量”就是这样的语句。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00字左右)(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0分)母爱在《新华字典》里周脉明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做梦都想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工具书——《新华字典》。虽然那时《新华字典》的定价只有1.1元钱,但是对我来说却是天文数字。我家当时五口人中,父亲常年患胃病,经常疼得捂着肚子直不起腰来,哥哥和我上小学,弟弟当时只有6岁。字典对我的诱惑力是很大的,在读书或者写作业时,每当遇到生字生词等“拦路虎”,都要向同学借字典。如果碰到同学正在使用字典,就得耐心等待;如果遇到不愿意借字典的同学,他就会给我一副不屑的冷脸,甚至是鄙夷的眼神,然后淡淡地说道:“我爸妈说了,不让我借给别人用。你回家向你妈要钱,你也买一本呀……”二年级暑假的一天上午,我在家写作业,可是碰到了很多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于是就去一位好朋友家借字典。可是我那位好朋友不在家,只有他那上五年级的姐姐在家。当她听我说明来意以后,把嘴一噘:“你用坏了咋办?你向你妈要钱去买呗,咱村供销社里的字典多得是……”我噙着眼泪扭头就跑了,不是跑回家,而是跑向村西面山脚下的麦田。因为妈妈正在那里和社员们一起割麦子。不一会儿,我便跑到麦田里,只见一群强壮有力的男社员正在前面割麦子,一群女社员正在捆麦子、捡拾丢在田间的麦穗。我来到女社员这边,寻了几眼没有看到妈妈的身影,便大声喊道:“妈——妈——”37\n这时候,邻居四婶认出了我,对我说:“你妈在前面跟着男劳动力割麦子呢!”我来到前面割麦子的男劳动力人群中,只见一个个戴着草帽的男劳动力,手拿锃光瓦亮的镰刀,弯着腰,排成“人”字形在割麦子。只见中间一位“男劳动力”的后背被汗水浸透了。“他”一只手往前一探,往回一收,手里便抓住了一束麦秆,一只手拿镰刀贴着地面往回用力一拽,“唰唰唰……”转眼间,身后的麦捆子便错落有致地铺成一行。还是看不到妈妈的身影,我便又喊了起来:“妈——”“妈在这里呢!咋不在家写作业啊?”这时候,男劳动力中间传来妈妈的声音。啊!我刚才看到的中间那个割麦子的“男劳动力”原来是妈妈!只见妈妈本来瘦削的脸被晒得红里发黑,流着汗珠,鬓角的几缕头发被汗水浸湿了贴在脸上,胸前的衣襟湿了半截,正吃惊地望着我。我的心里顿时觉得涩涩的,没想到妈妈割麦子这么辛苦。为了多挣点工分,她竟然没有像别的女人那样干轻巧的捆麦子、捡麦穗的活儿,而是干男劳动力割麦子的重体力活儿。“妈……我要钱……买……字典。”我本意不想提买字典的事,可是口中却不由自主地说了出来。“这……”妈妈犹豫了一下,便从兜里掏出几张皱皱巴巴的毛票,数了数递给我,说,“这是我准备回家买盐的钱,那就不买了,你先拿去买字典吧。”说着,妈妈就把钱塞给了我。我拿着妈妈给的钱,心情沉重地来到供销社。刚想买字典时,忽然看到父亲正在赊盐,我便替父亲把钱交上了。父亲惊讶地问我:“你哪儿来的钱?”我撒了个谎:“是妈妈让我买盐的钱。”中午,妈妈回家,从父亲口中得知了这件事,看了看我,摸着我的脑袋没有说话,眼睛却湿润了。几天后的中午,母亲割完麦子回家吃饭时,带着一脸的疲惫,把一本崭新的《新华字典》递到我的手中:“孩子,这回有了这个哑巴老师,咱以后学习就不怕了。妈妈相信你的学习会更好……”这时,只见妈妈的身体晃了晃,差点栽倒,父亲忙把她扶到床上躺下了。原来,爸爸每天都要给妈妈冲一碗鸡蛋水,以增强妈妈的体力,不然她是不能在麦田里和男劳动力一起干活的。妈妈坚持几天没有喝鸡蛋水,用积攒下的鸡蛋换了钱,给我买了这本《新华字典》。我捧着崭新的《新华字典》,流下眼泪,这是我拥有的第一本学习工具书。(选自《读者·校园版》,2022年第8期)1.通读全文,说一说本文围绕“《新华字典》”写了哪四件事。(4分) 2.这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看似简单朴实的词语背后却蕴含着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请从文章后八段中选取一处,说说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3分)37\n 3.文中的母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及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是为什么。(3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9分)十五岁的月亮刘柠柠①十五岁的我,像一只困兽,在教室里走来走去。②正是晚饭时间,教室里只剩我一人。初三和毕业班,是两个令人紧张的词语。我烦躁不安,因为我向班主任请假被拒绝了。③执拗而任性的年纪,是不会理解老师的苦心的。看着班主任的背影,我几乎绝望了。我想回家,想吃母亲做的饭,想在自家热被窝里好好睡一觉。进入初三一个多月,我没有睡过一个好觉。④我们班的教室在二楼西头的最后一间。食堂前面的花坛紧挨着教学楼,比二楼的教室只矮一点点。⑤有同学回教室了,我不知从哪里来的胆量和勇气,冲出教室,站在走廊栏杆上,朝着花坛跳下去……⑥我很幸运,栽在花坛里。我得意地爬起来,朝站在走廊上的同学们笑笑。一个要好的同学把书包甩给了我。⑦就这样,我终于如愿以偿,踏上了回家的路。为了早点到家,我就抄近走山路。六七里山路,我一直走到太阳落山。一轮白月亮挂在天幕上,模模糊糊的,似乎离我很远。⑧到家时,我早已饥肠辘辘。母亲炒了一碗油饭,我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她坐在我面前,摸摸我的额头,柔声问我哪里不舒服。我说,没哪里不舒服啊。母亲的脸色变得有点难看,不停地数落我。我埋头吃饭,没有理会。⑨门外传来父亲的声音,母亲拿起手电筒,迎了出去。我站在门口,只看见一个从田埂上走过来的黑影子:上身前倾,背部高高隆起,像一只单峰骆驼。父亲并不是驼背。他生性勤劳,如果回家路经树林,他会顺手捡些枯枝捆好了背回家。⑩父亲看到我的第一句话是:“向老师请假没?”我答不上来。37\n“啪”!我的脸重重地挨了一巴掌。从小到大,我挨打的次数屈指可数。打我一巴掌后,他似乎还不解恨,抓起门后的扫帚,一边打一边骂我不争气。我捂着火辣辣的脸,不争气的泪水奔涌而出。我流泪不是因为被打后感到疼痛,而是因为父亲骂我的话。逃学在我看来,是一些学习成绩差、表现很不好的学生才会做的事,是一件让人深恶痛绝的事。而我,一直以来学习成绩优秀,在学校经常被老师夸,被同学羡慕。这一次,仅因为回家,我就成了一个逃学的坏孩子,一个不能被原谅的坏孩子。屋外几声狗叫,有人来了,父亲出门前丢下一句话:“赶快吃饭洗澡,等会儿我回来送你回学校!”母亲去喂猪了,我一个人站在厨房里,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曾经温暖的家变得陌生无比。温柔的母亲与慈祥的父亲,都变得冷漠无情。在他们眼里,我已经一无是处,还会被他们赶出家门。我伤心至极。“这个家容不下我了。”十五岁的我,背起书包,摇摇晃晃地走出家门,赶回学校。月亮真好,又圆又大,像一面明晃晃的镜子,安安静静地镶嵌在夜空中。恍惚间,我听见有人呼唤我的名字,越来越近。那是父亲和大表哥的声音。我不想被他们发现,拐进小树林,蹲在灌木丛里。过了一会儿,父亲和大表哥骑着自行车从我眼前经过,大声唤着我的名字。他们走远了,我才站起来,揉揉有些发麻的腿。很快,我走出了小树林,来到山脚下的一个水塘边。冰盘似的月亮照在水里,越发显得恬静而饱满。我忘了身上的痛,捡起一块石头,朝水中央的月亮砸过去,刹那间,满池闪闪发光。来到学校,我不敢去教室,就回到寝室。放学后,同学们纷纷拥上来问我去哪儿了。原来,父亲来学校找过我。我有些不好意思,胡乱答了几句。然后班主任来了,站在门外大声问我回寝室没有。他说,我父亲等着他回电话。第二天早上,我上早自习时看见教室门口站着一个人,蓬乱的头发,眼窝深陷,一双旧解放鞋上沾满了湿润的黄土。这是我父亲。他把一罐头瓶腌菜递给我。他的手很凉,粗糙得仿佛腐朽干枯的老树皮。我的心好像被什么扯了一下,“爸爸!”——一句堵了我一夜的最简单的话,在我心里上下左右打转,停在嘴里,又被我咽了回去。他在我面前站了不到一分钟,临走时,我看见他的嘴唇嚅动了几下,似乎想说什么,最终什么也没说。我低下头,一大串眼泪摔碎在我的脚背上,就像那一夜的水塘里,被我砸碎的月亮。(选自《中学生阅读》2022年3月,有删改)1.“我”十五岁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我”因想家请假被拒, →因父亲的责骂和母亲的冷淡离家返校, →“我”被父爱感动,认识到错误。(2分) 2.这篇文章浸透着作者深挚的情感,富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文章最后一段为例做简要分析。(不超过100字)(4分) 3.十五岁的“我”因老师拒绝请假而逃学,因父母的责骂而离家,这种做法可取吗?说一说你的观点。如果遇到类似问题,你会如何解决?(3分) 37\n 五、[2022·海淀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9分)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许 晨 浩瀚无际的西北太平洋某海域,深蓝色的海水犹如成片成片的“水晶蓝”绸缎,在清晨的阳光里闪烁着明亮而富有质感的光泽。2022年6月,“向阳红09”船搭载着“蛟龙”号和海试队抵达预定海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7000米级下潜试验。总指挥刘峰在做下潜动员:“为了今天,我们等待了很久……”吹响深海集结号 2022年12月7日,寒风凛冽,雪花纷飞。北京友谊宾馆会议室,却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这里正在召开竞聘“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组成员会议。几位应聘者陈述过后,主持人宣布:“现在请大洋办的刘峰做应聘报告。” 刘峰上台介绍了自己的简历、对专项计划的认识及初步设想。最后,他提高声音说道:“世界正在进行蓝色圈地运动,我们中国人不能当看客。形势紧迫,时不我待。如果应聘成功,我一定团结各个单位科研人员,为我国的深潜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与会专家认为刘峰的应聘报告有观点、有思路、有信心,他既熟悉研发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来龙去脉,又具有高度的献身祖国深海开发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最终,刘峰被任命为总体组组长。 回到家,刘峰一直沉浸在兴奋与激动中,反复默念着王昌龄的绝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他心中充满了迎接挑战和机遇的豪情。 时间往前推到1984年10月,英国伦敦布鲁纳尔大学,博士论文答辩正在进行中。“我注意到,您这儿写的‘献给我的祖国’,是吗?”答辩委员会主席看着吴有生博士论文扉页上的一行英文问道。“是的。”“那您打算留在英国吗?这里有很好的研究和生活条件啊!”“我感谢校方和老师们的厚爱,但祖国更需要我。”吴有生礼貌而坚定地回答。 回国后,吴有生1992年出任中船重工702所所长,1994年当选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次,他将担任《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方案论证报告》的领军人物,702所也将负责研制总装“蛟龙”号。 66岁的702所研究员徐芑南已退休6年,这次却被破格聘任为“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这一任职,就是整整10个春秋……[甲]有人说,徐芑南的人生高度,几乎可以用中国深海潜水器的下潜深度来衡量:600米,1000米,300037\n米,6000米,7000米!中国载人深潜每前进一步都有他的杰出贡献,他的梦想随着潜水器的下潜,不断深入到更蓝更深的海域。有志男儿建奇功 2022年,“蛟龙”号开始组装。潜水器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中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其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顾秋亮和他的师傅级前辈们一起被抽调到这个项目上。人称“顾两丝”的顾秋亮,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纯手工打磨维修的潜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两丝以内。时间长了,他的两只手基本上没有纹路了,打卡都成了问题。凭着“顾两丝”的钳工功力,他被任命为装配组组长。 安装“蛟龙”号载人球的球体跟玻璃的接触面,必须控制在0.2丝以下,0.2丝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50。而观察窗的玻璃又异常娇气,一旦摩擦出一个小小的划痕,在深海几百个大气压的水压下,玻璃窗就可能漏水,甚至破碎,危及下潜人员的生命。 “一定要精细,要专注才行。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我们手中关系着潜水器的存亡啊!”顾秋亮这样说着,眼里含着闪亮的东西。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是他做人的信念。这种信念,让他赢得潜航员托付生命的信任,也鞭策着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迈进。 2022年7月,“向阳红09”船队在试验海区进行无动力下潜上浮、接地检测性能复核等试验。专家们安装了一台“接地检测仪”,检测值必须保持在数值1.2以下,才能保证安全。可是,试航员们发现:当进入3000米海深时,检测值偏高,当上浮到1000多米时,检测值恢复正常。如果这个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器毁人亡。 要解决这个问题却需要冒着极大风险下潜。执行此次任务的于杭、叶聪、杨波,凭着对祖国载人深潜事业的挚爱和对“蛟龙”号安全性能的信心,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不断报警的情况下,镇定自若,勇敢地下潜、下潜……他们冷静观察,对用电设备逐个采取隔离措施,同时继续加大下潜深度,延长报警出现的时间,以求固化故障点…… 苍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揪住了这只时隐时现的“幽灵”尾巴。“蛟龙”号顺利返回母船后,电力小组根据他们提供的现象,锁定报警的原因,确定了解决的方案,对症下药,彻底解决了问题。这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十年磨一剑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的这首五言绝句,豪爽之气溢于字里行间。中国人在征服了南极、北极和珠峰高极之后,又成功地进入到地球最深极。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 从2022年立项起直至如今第四次海试,全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一天终于来到了!2022年6月24日,刘峰总指挥脸色凝重而坚毅,在简短动员后,他一挥手:“现在我宣布,试航员出发!”三位试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健步登上平台依次进舱。雨虽然很大,人们的衣服淋透了,内心里却充满了阳光。 7时整,指挥部宣布“各就各位”。轨道车移动、挂主缆、起吊、挂龙头缆、解缆等动作一气呵成,潜水器逐渐漂离母船尾部。 现场指挥部屏幕上的数据不断跳动着:1000米、2000米、6000米,随着深度的增加,刘心成书记的心情也更加凝重:出征以来搏风踏浪迎“玛娃”台风而不畏,遇“古超”气旋尤奋勇;几次受挫,团队逆境而上,挑战极限,一路拼杀……他不敢多想,也没有时间多想。 指挥部鸦雀无声。[乙]大家目不转睛,紧紧地盯着显示屏,有人还不时地揉揉眼睛,唯恐看不清闪烁变化的数字:6900米、6935米、6970米……10时55分,“7005米”跳出画面,指挥部一片欢腾,掌声经久不息。这是共和国,不,是全世界搭载3人深潜的新纪录。37\n 而恰恰就在这一天,正在太空中遨游的我国“神舟九号”飞船,即将实现与此前发射的太空舱“天宫一号”手控对接。47年前,毛泽东主席曾展望:“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如今,都变成了现实。 胜利凯旋,太平洋的风浪也温柔了许多。深蓝色的海水一波连着一波,泛起了朵朵白亮亮的浪花,如同给英雄的中国海试队献上的鲜花。一只只调皮的海豚浮现在船舷边上,好像是前来迎接的伴游者。迎面遇上的过往货轮,相互之间拉响了汽笛,似乎是向远航归来的人们致敬。(节选自许晨《第四极》,有删改)1.“蛟龙号”第四次深潜试验成功,各路媒体的连篇报道使消息传遍了全世界,报道中普遍提到了“中国载人深潜精神”。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中国载人深潜精神”有哪些内涵。(4分) 2.文中甲、乙两处都出现了一串连续的数字,任选一处,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这样表达的效果。(2分) 3.阅读文章,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提出一个问题,并说明你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3分) 六、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2分)鲜花课乔 叶①那天出差,在高铁站候车,闲着无事便看着来来往往的陌生人解闷。忽然,视线里出现了一个中年男人,他站在安检区外,正被人热热闹闹地包围着送行。他棕黑面庞,西装革履,身材修长高挑,不笑的时候看着就是一副霸道总裁的样子,可是此时他不得不笑:一群人围着他,此起彼伏地寒暄着。终于挨到告别即将结束时,戏剧性的一幕来了——一个小美女慌慌张张地奔过来,往他怀里塞了一大捧鲜花,是一束淡黄色的玫瑰,我目测了一下,足有四五十枝吧,每枝都用淡绿色的纸独立包装着,极为悦目。花中还插着两枝大大的粉色百合,都是三头的。②于是这个男人一手抱着玫瑰,一手拉着箱子,还单背着一只包。他忙不迭地冲着送行的人们挥手再见,进入了安检区。看着他在安检的传送带上手忙脚乱地挪动箱包和鲜花,我不由得笑起来。37\n③鲜花,我也收到过这样的礼物。说实话,这样的礼物是一种漂亮的麻烦。第一次被送鲜花时,我也是两手满满的行李,却还是倍加珍惜地把花抱回了郑州。安检,上车放到行李架上,下车再从行李架上取下来……到家后的鲜花已不复娇艳,我恋恋不舍地端详再三,还是将其扔进了垃圾桶。④我于是得出结论:鲜花这种东西,收到的时候是喜悦的,照相的时候抱着是娇美的,在房间里插着的时候是芬芳的,但在旅程中是狼狈的。⑤因此,当这个带着一股淡淡鲜花芬芳的男人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怀着近乎看笑话的心情,观察着他会如何处置怀里的鲜花。⑥只见他走到候车席的一端,站在那里,一脸的板正和严肃。似乎是踌躇了片刻,然后,他解开了花束的包装纸。再然后,开始送。每人一枝,每人都送。⑦发花呢?有人惊叹。哦,这种福利真不错。⑧要钱吗?我听见有人这么问。⑨送的。他强调。⑩有老人谦让,说给年轻人吧;也有人谢绝他,说手上行李太多。他也不勉强。事实上,这件事虽然很温馨,但他看起来依然很严肃,一点儿都不热情,还有一些腼腆。不得不承认,这种腼腆在他脸上,显得很可爱。人群中微微有了波澜,候车席里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他,注意到了他。快到我这里了。眼看他离我越来越近,我居然有些紧张,如同小孩子在等待将要分得的糖果。 在我的意识深处,鲜花一直是虚妄的,甚至是所有礼物中最为虚妄的:开得再悦目,也会很快枯萎,然后被扔掉,结局颓然。如同太多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甚至如同人生。而眼前这个男人,他想到这些了吗?他一定想到了,而且一定比我想得更深。可是,你看他,他还是把手中的花朵,一枝一枝地送了出去,分享给这些陌生人。在明了虚妄之后,他还有分享的诚意和赠送的热情。而这些鲜花,也托了他的福,在成为垃圾之前,幸福地作为鲜花绽放到最后一刻。所谓勇敢,不就是如此吗?即使再虚妄,也还要好好活着。所谓智慧,不就是如此吗?正因为虚妄,也才要好好活着。结果的虚妄一直就在那里,所以,就更不应该辜负过程的欢乐啊。(选自《读者》2022年7月,有删改)1.伴随着中年男人的行为,“我”的感受发生了哪些变化?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中年男子在安检的传送带上手忙脚乱地挪动箱包和鲜花,“我”① →②中年男子 ,“我”怀着近乎看笑话的心情,观察着他会如何处置怀里的鲜花→③中年男子 ,④“我” 。 2.第⑩段中,“我”认为中年男子的“腼腆”可爱的原因是什么?(2分) 37\n 3.为什么“我”认为中年男子的行为给“我”上了一次“鲜花课”?(3分) 4.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在第段文字后续写“我”收到中年男子赠送的鲜花时的情景,60字左右。(3分) 七、[2022·东城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9分)花 篱朱以撒 ①宽阔碧绿的草坪中,坐落着一些二层小楼。草坪与草坪之间,是低矮的花篱,把这个家居和另一个家居区别开来。花篱是由许多细密的花树构成,绿色叶片中绽放着细碎的白色小花,映衬着宁静与安逸。过往行人的目光,可以毫无阻隔地穿过花篱,看到小楼的别致,还有晴明下悠悠晃动着的秋千。 ②缘于文雅,花篱的美感极大地凸现,它超越了实用。我们欣赏它的美好,也许它的本意,作为墙的使用初衷已经消失,现在纯是一种象征了。 ③“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史·朱升传》里有这么几句话,当时作为谋略,让明太祖称善。远在明太祖之前,高筑墙成了抵御外力的一种手段,许多攻略被高墙阻断,打乱了勇猛精进的计划。墙内的人,安闲地品茶吃酒听戏,看着墙外气急败坏的模样。年月一长,墙越筑越高,越筑越坚实,心机藏匿于墙内。像苏三监狱的墙,为防囚犯破墙而出,于两面砖墙的夹层填充了大量的干沙,即便扒下一块砖来,干沙汹汹而出,顷刻把墙洞堵死。美好的东西隔在墙内,或者排除于墙外,生活变得如此现实,我们由于墙的庇护,安然入睡。从矮墙到高墙,许多生活的情趣消失了。 ④只有在一些远离城市的地方,墙、门、锁还属于象征意味。墙体长年风侵雨蚀,已经矮到双手一撑可以跳入;门是两扇不太相称的杉木条钉在一起,白日通常大开,夜里拢到一块意味着关门;而锁,老化得不行,像是虎符那般两片拼在一起,任何一个小孩找条铁丝,就可以打开。贫富大致相等,牲畜不过多一头少一头,居家无太多秘密可言。日子像秋收后的田野敞开着,没有提防。外人在村里走,被目光指证着陌生的身份,眼神里没有疑义,一种让人陌生的新鲜在眼前荡漾着。容纳密集的人群的都市肯定有些东西萎缩了、消失了。人来到一个反省的方位,满腹心事,看到了有些隔膜变得厚重起来——住宅里每一扇铁门都沉重无比。花上千元购置一扇铁门,让人疑窦重重。即便住入顶层,防护的铁栅栏也不可简省。我们郁积在内心的恐慌,有时就是借助这种坚硬的钢铁,稍稍化解。每一户的成员进门后,无一不是急促地叩门,“砰”的瞬间与外边切断联系。没有木质门缓缓移动的亲切,生活的从容气息,从合拢门扇的动作里缓缓释放出来。 ⑤许多有象征意味的东西,一旦落入实用,日子就滞重了。37\n ⑥在书店里翻书是我生活中的一件快事。不带钱,没有购买意向,纯属白看。一个上午可以翻动十余本书,获其要旨。我也翻动一些我不熟悉的领域,譬如法律、法规方向的条文。耐心阅读中,这些条款任何一道都是冷冰冰硬邦邦的,难以在修辞上找到感情色彩,它的理性从头到尾,里边的对象都是抽象的,像是你,像是我,又不是你,不是我。它们像一道道无形的警戒线,无声息地横在那儿,让人敬畏。没有这些数不清的条款,生活的剧情就混乱了。现在它们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却每一天都在发生作用,在被人频繁地引用中,保护自己,驳斥对方。对于一个愿意正常生活的人来说,不去触及它最好。许多有教养的家庭,他们的教育都存有这方面的愿望,从孩童时起,就规范一种走向:应该这样,或者不允许那样。的确,有人就一辈子安然度过了。这些冷峻的法律文本,此时纯粹是一本书,或者一本精美的小册子吧。 ⑦就像夏日满耳的蝉声里,会让我浮现出宋人王沂孙一样,我一直把他和寒蝉连在一起,感受他寒蝉凄切般的遗民之恸和无法把握的生命;在湖汊交织的水乡里,傍晚时分,我看到清瘦的苍鹭,如同一个穿着灰色长衫的老人,一只脚藏于腹下,另一只脚直立,缩着脖颈,我会记起朱耷,想到他晚年的愁苦。这和看到菩提树就想到释迦牟尼,听到流水声就想起感叹流逝的孔夫子一样——有很多对应物让人迷醉,他们之间的联系已经根深蒂固。凑巧的是我在一个夏天读完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我赤足在草丛里走,踢踏着没过脚掌的草茎,许多潜伏者跃然而起,投身到远处。蟋蟀、蚱蜢、黄蜂……这些自由自在的生灵,都曾是法布尔的朋友,集在他优美的文笔里。他本人就是“荒石园”中的一只昆虫,怀着昆虫一样的习性,注视人们漠然的那个角落。 ⑧人不在了,可是蝉声、鹭影、虫鸣依然不绝,它们成了某些人的化身,永久不灭。 ⑨如果不求实用,我想说,许多实物包蕴着灵性,完全可以从形而上的角度诉说——譬如殷商甲骨,如果不碾为疗伤粉末,捧于掌中,它的字迹娟秀足以让人迷恋;譬如汉代刑徒砖,不是让村夫用来垒猪圈,我们抚摸这些刻痕时,心弦都会随之颤抖。 ⑩不知有多少花篱这样的美好化为森然的高墙。它衡量着人们精神抵达的深处——那样诗意的生活状态,到底离我们有多远。1.本文通过写 、 、 等有象征意味的东西落入实用,日子变得滞重,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消逝的遗憾失落以及对诗意的生活状态的憧憬。(3分) 2.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了“诗意的生活状态”,请结合文本,说说你认为作者心目中诗意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答出一个方面即可)(2分) 3.请根据第④段,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并说说这个问题对你阅读本文有怎样的帮助。(4分) 八、[2022·西城区二模]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8分)遥远的土豆花肖复兴37\n ①在北大荒,我们队的最西头是菜地。菜地里种得最多的是土豆。那时候,全队的人都得靠这片菜地吃菜。秋收土豆的时候,各家人来到菜地,一麻袋一麻袋地把土豆扛回家,放进地窖里。土豆是东北人的看家菜,一冬一春吃的菜基本就是它。 ②土豆夏天开花,并不显眼,要说好看,赶不上扁豆花和倭瓜花。扁豆花比土豆花鲜艳,紫莹莹的,一串一串的,梦一般串起小星星,随风摇曳,很优雅的样子。倭瓜花黄灿灿的,颜色本身就跳,格外打眼,花盘又大,很是招摇,常常会有蜜蜂在上面飞,嗡嗡嗡,很得意地为花儿唱歌。土豆花和它们一比,一下子就站在了下风头。 ③土豆占地最多,种在菜地的最边上,外面就是一片荒原了。在半人高的萋萋荒草面前,土豆花越发显得弱小、微不足道。刚来北大荒的那几年,我常到菜地里帮忙干活,但从没有注意过土豆花,甚至还以为土豆是不开花的。 ④我第一次看到并认识土豆花,是来北大荒三年后的那个夏天,那时候,我在队上的小学校里当老师。 ⑤小学校里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所有课程,都是我和校长两个人教。校长负责低年级,我负责高年级。三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个课堂里上课,常常是按下葫芦起了瓢,闹成一团。应该说,我还是一个负责的老师,很喜欢这样一群闹翻天却活泼可爱的孩子,所以当有一天发现五年级的一个女孩子一连好多天没有来上课的时候,心里很是惦记。一问,学生七嘴八舌嚷嚷起来:她爸不让她上学了! ⑥为什么不来上学呢?在当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生活困难,家里孩子多,一般的家庭就不让女孩子上学,分担家里的困难。那时候,我的心里充满了自以为是的悲天悯人的感情和年轻人涌动的激情,希望自己能够帮助这个女孩子,说服她的父母,起码让孩子多上几年学。于是,在一个没有课的下午,我前往这个女孩子的家。 ⑦她是我们队菜地老李头的大女儿,家就在菜地最边上。这是荒原上开出的一片地,用拉禾辫盖起了茅草房。那天下午,老李头的女儿正在菜地里干活,大老远看见我,一边高声叫着“肖老师”,一边从菜地里跑了过来。她的身上粘着草,脚上带着泥,一顶破草帽下的脸膛挂满了汗珠。 ⑧我跟着她走进菜地。老李头不善言辞,但很有耐心地听我把劝他女儿继续上学的话砸姜磨蒜地说完,而后翻来覆去地对我说:“我也是没有办法呀,家里孩子多,她妈妈又有病。我也是没有办法呀!”他的女儿眼巴巴地望着我,又望着他。当地农民的生活压力,也许不是我们这些知青能够想象的,在沉重的生活面前,同情心显示不出一点分量。 ⑨和老李头分手后,我有一种上场还没打几个回合就落败下来的挫败感。老李头的女儿一直在后面跟着我,把我送出菜地,我不敢回头看她,觉得有些对不起她。走出菜地的时候,她倒是安慰我说:“没关系的,肖老师,在菜地里干活也挺好的。”听她这么说,我停下来,却也不知说些什么才好,猛然看到她头上的那顶破草帽上围着一圈手编的花环,是那种极小的、不知名的淡蓝色小花,一朵朵簇拥在一起,围在她破旧的草帽上,平添了几分生气。“你草帽上戴的这是什么花?”“土豆花,老师您看——”说着,她指向身后,原来那大片土豆正在开花。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土豆花,一簇簇,一串串,像穗子一样串在一起,淡蓝色的花朵是那么的小,小得让人注意不到,平凡得就像这片土地上的人。 ⑩不知为什么,从那时候起,土豆花就在我的心里有了一种忧郁的感觉,让我总也忘记不了。记得离开北大荒调回北京的那一年夏天,我特意邀上几个朋友到队上的这片土豆地里照了几张照片留念。但是,照片上根本看不清土豆花,它们实在是太小了。 前几年的夏天,我有机会回北大荒。过七星河,直奔我曾经所在的生产队,我一眼就看见了队上那一片土豆地的土豆正在开花。过去了已经几十年了,土豆地还在队上最靠边的位置上,土豆地外面还是一片萋萋荒草包围的荒原。真让人觉得时光在这里定格了。 唯一变化的是土豆地旁老李头的茅草房早已拆除了。我向人打听老李头和他的女儿。队上的老人告诉我:老李头还在,但他女儿已经死了。我非常惊讶,他女儿的年龄不大呀,怎么这么早就死了?他们告诉我,她嫁人搬到别的队上住,生下两个女儿,都不争气,不好好上学,老早就退学,一个早早嫁人,一个跟着队上一个男孩跑到外面,也不知去干什么,再也没有回过家,她活活地给气死了。37\n 我去看望老李头,他已经病瘫在炕上,痴呆呆地望着我,没有认出我来。出了他家的房门,我问队上的人,老李头怎么痴呆得这么严重了呀?没去医院瞧瞧吗?队上的人告诉我:什么痴呆,他闺女死了以后,他一直念叨,当初要是听了肖老师的话,让孩子上学就好了,孩子就不兴死了!他好多天前就听说你要来了,他是不好意思呢! 在土豆地里,我请人帮我拍张照片留念。淡蓝色的、穗状的、细小的土豆花,生长在这片辽阔得几乎到了天边的荒原上的土豆花,多少年来就是这样默默地花开花落,关心它们,或者偶尔想起它们的人会有多少呢?(有删改)1.阅读文章,请说出作者对土豆花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以及这些认识形成的原因。(3分) 对土豆花的认识 形成的原因 以为土豆是不开花的 从来没有注意过① 看到女孩草帽上用土豆花编的花环和她身后大片的土豆花 土豆花在“我”的心里有了一种忧郁的感觉,让“我”总也忘记不了② 这片辽阔的土豆花,默默开放,很少有人关心或想起它们③2.文章第②段第一次出现了“土豆花”,说说第②段的作用。(2分) 3.这篇文章无论是标题还是行文中都有很多感人之处,请就感动你的一个词或一句话,结合全文,说说你的感受。(3分) 九、[2022·朝阳区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8分)37\n我一直在,你何时来——致每一个京剧艺术的传承者王珮瑜 ①你好,见信如晤。 ②未曾谋面,我们却并不陌生。我同你一样,是一个正在为京剧艺术的传承而努力的普通演员,也是一个自认为还不够成功的平凡人。曾几何时,我也对京剧感到陌生,且一无所知。而踏入这道门的那一刻,毫不夸张地说,我仿佛重生一般,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翻至崭新的篇章。于是,跑圆场、压腿、拿顶、吊嗓……一来二去,就过了如此漫长的二十六年。 ③相较于其他人,我算是京剧行业中的一枚幸运儿,一路走来,收获了无数难以忘却的珍贵回忆,足够温暖一生。犹记得,当年参加戏校的入学考试,层层都顺利通过,最后却发现榜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我被告知新中国成立后专业戏校没有培养过女老生,无法录取。这样的晴天霹雳让我一度心灰意冷。所幸遇到几位令我有生之年受益匪浅的老师,尤其是我的恩师——王思及。他向校领导极力举荐我,几番周旋之下,终于争取到破格录取的结果。而我,仅仅凭着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便赌上了自己的未来。自此,恩师就成了我的引路人,为我的京剧生涯保驾护航。 ④那年,苦苦学习了一个学期《文昭关》,终于等到在文化广场的彩排,做梦都幻想着自己扮上老生英姿飒爽的模样。谁知道那天我才发现,戴上髯口虽然好看,但是髯口可是公用的,日积月累的腐臭,熏得我差点忘词。恩师意味深长地对我说:“想要不戴公用髯口,就得好好学好好练。成了角儿,就能定制私房髯口了。”这句话,我一记就是二十多年。 ⑤当然,回忆里也不全是如此有趣。当我小心翼翼捧着辛辛苦苦积攒的二百块钱零花钱准备存入银行的时候,恩师从自己的抽屉里,拿出了三百块,让我凑个整。说是凑个整,不过也是想为我的第一笔存款添个圆满。五百块钱拿在手里,那份厚重感,让我一生不敢忘记。 ⑥不敢忘记恩师这十六年的陪伴,不敢忘记恩师于我的口传心授,不敢忘记恩师对我视如己出般的照顾,不敢忘记恩师油尽灯枯之际在病榻前的谆谆教诲:“要维好身边的人,要有自己的作品,要成为自己的老师。”这些年,不管遇到任何事,我都谨记恩师临终前的教诲,不曾有过一丝懈怠。 ⑦成角儿的背后,不仅承载着上一辈人的心血与期许,还有自幼同甘共苦的挚友的支持。最让我备受煎熬的训练,就是把两个人的腿背对背绑在一起,进行压胯的练习。最折磨人心的是因为绑在一起,谁都不忍心为了自己一时的松快而害了背后的那个人。这些点点滴滴的磨炼,成就了师兄弟之间唇齿相依的手足情。 ⑧京剧虽是角儿的艺术,但讲究的是集体合作。我见过不少演员,即便是骨折或是腰伤,却因为演出的重要,绑着石膏,打着封闭,也得坚持上台。我们不约而同地秉持着一个信念——戏比天大!就是死,也要死在台上;就算天塌了,也要把这出戏唱完。也许有一天,京剧会重新回到它鼎盛的位置,会重新被大众喜爱。而到那时,我会有怎样的心情?也许还会热泪盈眶,也许已是云淡风轻。只要我们还在台上,唯一重要的事,就是扮好自己的角色。一起完完整整地把这出戏唱好。 ⑨我一直在,你何时来?1.阅读第③~⑦段,概括令王珮瑜温暖一生的珍贵回忆。(2分) 37\n2.生行是京剧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生行又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老生多挂髯口(胡须),扮演中年或老年男子,多为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形象。下面不可能是王珮瑜饰演角色的一项是( )(2分)A.《白帝城》中的刘备。B.《三打祝家庄》中的宋江。C.《武松打虎》中的武松。D.《借东风》中的诸葛亮。3.这篇文章的标题耐人寻味。请你就标题提出一个问题,并说明这个问题对你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帮助。(4分) 十、[2022·海淀区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0分)红纸上的中国字 ①除夕早上一起床,我爱人就开始忙着贴春联。餐桌上铺着一大堆红纸,有福字,也有对联,行、楷、隶、篆各种字体都有。儿子这次为了向亲人们汇报学习情况,一共寄回来九副春联和九个福字。我坐在沙发上,看着菱形的红纸上或遒劲大气或端庄雅致的福字,感觉家里顿时充满了节日的喜气。虽然儿子还没有回到家,但是透过这些字,他已经用亲情把我们这个三口之家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②看看儿子的字,再想想自己丑陋随性的字体,作为一名中国人,我的内心充满羞愧。 ③记得小时候刚开始学写字时,我们是用铅笔在有米字格的本子上练习写正楷,这一段书写经历让我印象最深。“横平竖直”“端正均衡”“外方内圆”等规则牢牢地刻在我的脑子里,影响了我一生的书写习惯,我欣喜地发现老师所说的“字如其人”是多么有道理。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我的人生观也是从那时培养起来的。 ④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有了书法课,教的是楷书,先是描红,然后临摹。柔软的毛笔比钢笔富有弹性,使用起来也更灵活,但是却不如钢笔那么听话。我很喜欢这门功课,每星期都盼着用毛笔写字,可惜到五年级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突然终止了,感觉挺失落的。 ⑤上初中时,有一次班里举办书法展览,我惊讶地发现,除了楷书外,中国的汉字其实还有很多种书体。篆书的笔画不像楷书那么刚硬,柔韧中透着几分灵秀,字形更加接近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谦卑、从容的身影。若用印章拓出来,则像剪纸一样,把一方水土的文化、一个灵魂的内在轻巧地映在纸上,飘逸中又透出几分厚重。相比而言,我更喜欢草书狂放大气自由洒脱的书写风格,在跌宕起伏变幻无穷的线条中,人的天性得到解放,独特的个性也得以张扬。 ⑥虽然我很喜欢书法,可惜的是由于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不仅毛笔字没有练成,钢笔字也写得十分勉强。在儿子没有学习书法前,家里的春联要么请人书写,要么直接买印刷品。 ⑦春联,在我们老家也叫对子,贴在门上的对子自然是用来撑门面的,没两把刷子绝不敢造次。在农村挨家挨户读上一遍门上的对子,每家的精神气文化气马上就了然在心。37\n ⑧第一次从春联里感受到文化魅力是在我八岁那年的春节。除夕早上,我在阵阵鞭炮声中起了床,走到院子里,一眼就看见门前挂着一个纸糊的大红灯笼,三面土窑洞的门框两边整整齐齐地贴着三副红对联,上面写的多是“春回大地”“风调雨顺”“吉祥福禄”之类的话。我转过身来一抬头,在院子当中的老槐树上看到一张红纸条,上面用黑色的毛笔字龙飞凤舞地写着“抬头见喜”四个字。我的心怦然而动,就像真的被人告知即将碰见喜事一样兴奋。我走到散落着花炮纸衣的磨盘跟前,惊讶地发现磨盘上也斜贴着一张红纸条,上面写着“白虎大吉”。“白虎”二字把这些貌似温顺的农具狰狞的一面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而“白虎大吉”,如此满怀敬意的虔诚祷告,却似乎让与之时时较量的庄稼人暂时放下了紧张的心情,进入了安逸祥和的修整期,同时也传递着他们准备信心百倍地在神灵的庇佑下平平安安地再大干一年的决心。 ⑨有意思的是,就连圈着牲口的木栅栏门的两侧也贴着红对子。其他的内容不记得了,只记得两边分别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四个字。出了院门,不知道哪个调皮鬼在正对着大门的柴垛上也贴了一张红纸,上面写着“出门见喜”。而我恰好在推开院门的那一刹看见了那几个字。那是有生以来最美好的一天,头顶的天空很蓝,阳光照在身上格外温暖,虽然还看不到桃红柳绿的美景,但是春天已经住进了我的心里。 ⑩同样的感受在今年的岁末重现。今年,十六岁的外甥女远在美国求学。一想到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她孤独地行走在异国他乡,把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深深地埋压在心底,我的心里就有一点点难受。 然而,除夕上午我去车站接儿子时,外甥女突然在微信群里上传了好几张照片,满眼都是红红的对联和福字,还有一张张青春快乐的脸庞,有黄皮肤的、白皮肤的,还有黑皮肤的。学生们兴高采烈地举着略显生涩的福字和春联向镜头展示。还有一张照片拍的是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一起吃中餐过中国年的情景。浓浓的年味从远方飘了过来,心中的缺(hàn)瞬间被喜悦和自豪填满。 外甥女激动地用语音说,她刚刚在美国加州成功地举办了一场写春联写福字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上百名外国人参加,他们对中国的汉字和书法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外甥女从小跟我妹夫学习书法,具有比较深厚的书法功底,曾经多次参加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我不得不对这个小家伙刮目相看,赶紧挑了几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并附言:中国书法好拉风! 到火车站接到儿子后跟他说起这事,他也情不自禁地为妹妹竖起了大拇指。 儿子看了一下手机上的时间,说他回家后要抓紧时间把送给好友张家豪的福字写好,因为明天他就要回美国继续学业了。 下午儿子和好友匆匆见了一面后回到家里,跟我说张家豪收到福字后很是喜欢。 我只想对这些远在他乡的游子们说: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身居何位,过年的时候,千万别忘了让亲情回家,让思念回家,让文化回家。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根据拼音所写的汉字、笔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拓出来(tà) 庇佑(pì) 缺憾 “框”字的最后一笔是横B.拓出来(tà) 庇佑(bì) 缺憾 “框”字的最后一笔是竖折C.拓出来(tuò) 庇佑(bì) 缺撼 “框”字的最后一笔是竖折D.拓出来(tuò) 庇佑(pì) 缺撼 “框”字的最后一笔是横2.儿子寄来的福字勾起了作者与书法渊源的一段回忆,回忆中作者细腻地描述了自己的内心波澜。阅读文章第③~⑥段,梳理作者的心理情感及产生的原因。(4分)37\n时间心理情感产生原因刚学写字时 ① 学写正楷字过程中明白做人的道理三年级时 先欢喜,后失落 ② 上初中时 惊喜 ③ 成年以后 ④ 没能持之以恒地练字3.文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请以第⑦~⑨段中的相关内容为例,提出一个问题,并说说这个问题对你理解文章中心有何帮助。(2分) 4.文章围绕题目“红纸上的中国字”多方选材,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样选材的用意。(2分) 十一、[2022·房山区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9分)37\n向暖而生,向心而栖米丽宏 ①北方的伏天,阳光猛烈,如烤如炙,雨也急骤,一下起来就瓢泼倾盆。伏天的光阴也显得很慷慨,凌晨四点,枕头上已洒满米白的天光,晚上八点,天色还不肯退去。这么长的日脚,连花儿都开累了吧? ②在这种天气里开得起劲儿的花有两种,水上的荷花和陆上的葵花。荷花如翩翩仙子,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葵花像痴心女侠,在山坡高地仰着笑脸,乐呵呵地守望着。小时候,我总觉得葵花是一种很傻的花,在那么酷烈的阳光下,还傻呵呵地仰着脸追着太阳跑,不怕灼伤自己吗?它的脾气还挺犟。有一次,我踮着脚尖拽它的花盘,它暂时把头低了一低,我的手一松,那花盘又弹了上去,一副笃定忘我、专注向上的神态,眼里只有太阳。 ③后来,我留心观察它。丝绸一样的花瓣不仅没被灼伤,还嫩汪汪的,像浸了水。那么酷烈的阳光,对它而言却宛如琼浆,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营养,许是因为太阳是葵花的信仰。 ④小时候,三伏天放暑假,我们小孩子可舍不得在家里避暑。田间、山林全是我们的天然游乐园。在野外玩耍的间隙,声喧渐渐平息,山林的寂静让我们有了短暂的沉默。沉默中,我们望向山脚下的葵花地,唯有它们在阳光下发出高亢的呐喊,让我们感到无比的震撼。万绿丛中夹杂着它们明晃晃的金色,把伏天的单调色彩一下子调匀了。 ⑤再大一些的时候,我看过一次月下的葵花。它们齐齐低着头,好似在看脚下的土地,也像在用心体察月光是怎样充盈了露珠的梦境,它们那样温顺、安然、娴静。然而, 它们用早晨新鲜的阳光洗漱,用露珠抹脸,如果有小风溜溜地吹过,葵花就轻轻咳嗽,像是为了清理掉身体里的残梦。它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起全身心的热情,让水分瞬间充盈了枝干、茎叶,像是又一次焕发了青春。 ⑥看到葵花,我才相信这世间是有着虔诚和专注这两种正能量的。葵花将这两种力量汇聚在自己身上,然后全部寄托给太阳,一种叫作信仰的东西,带它们去往诗和远方。诗是高贵、纯粹的,远方是豁达、悠远的。因为信仰,葵花不萎靡,不颓废,时刻昂扬,时刻虔敬。它们用尽浑身的力气去迎接最暴烈的阳光,让精神获得了最纯粹的沐浴和润泽。 ⑦也许在我们认为炎阳下的暴烤苦不堪言时,葵花却很享受,很过瘾。它们每吸收一寸日光,生命就比上一刻又精彩了一些,饱满了一些。所以,它们不会像世人那样去诅咒烈烈的炎阳,而是凭借一种坚定的支撑,将生命提升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选文有删改)1.梳理文中“我”对“葵花向太阳”这一行为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3分)“葵花向太阳”的行为“我”的认识 ① 觉得葵花很傻 葵花吸收酷烈的阳光,将其当作琼浆 ② ③ 震撼于葵花对太阳的激情 葵花被叫醒,向着太阳问好 相信太阳给了葵花虔诚和专注37\n2.结合上下文内容,为第⑤段横线处选填句子,并说明选择该句的理由。(3分)[甲]当第一缕日光从东山口投射过来时,葵花被瞬间叫醒,它们齐整整地抬起头,向着太阳,好像小学生向着讲台上的老师脆生脆气地问候“老师好”![乙]当第一缕日光从东山口投射过来时,葵花被轻轻的呼唤声叫醒,它们不经意地抬起头,向着太阳,好像优雅的淑女见到长辈一样,悄声细语地问候“您好”! 3.文章最后一段中“坚定的支撑”指的是什么?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3分) ◇哲理散文◇十二、[2022·德州模拟]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0分)拾叶者言李国文 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今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关注到银杏树叶上了。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情。在所有的树木中,独有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形似贝,薄似纸,轻似羽,轻盈飘逸,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 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近些年来,又在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黄栌红了起来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来,要好看些。站在山下,放眼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37\n 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做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非留在书册里,当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 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先读叶片,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地逗留的情景。 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来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的。它在你的书页中,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其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 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 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树高约几十米,树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树,同行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绝对相同的叶子,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前不久,到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时值初冬,南方的季节要晚些,但那银杏树叶,也到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 这世界,这人类,也不就这样一季一季地生生不息吗?这无限之中,具体到每一个人,又是极有限的。因此,叶片不大,却总是应该记下它的一段时光。人也一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蓝碧蓝的天空。去了,也就由它去了,但你留下了它呢,也就留住了。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悦的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记的。 这样,你拾起一片一片叶子的同时,也就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了。1.作者在“拾叶”中获得了哪些乐趣?请加以简要概括。(2分) 2.文章写了泰安岱庙的银杏后,又写了韶关南华寺的银杏,读到这里,你会产生什么问题?说一说你的理解。(4分) 3.简要分析第一段画线语句是如何用形象的语言写出银杏树叶特点的。(2分) 37\n 4.作者从“拾叶”中产生了哪些人生感悟?(2分) 十三、[全品原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9分)梅花催毕淑敏①很多人以为爱是虚无缥缈的感情,以为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频率十分低。以为只有空虚的细腻的多愁善感的人,才会在淋漓秋雨的晚上和薄雾袅袅的清晨,品着茶吹着箫,玩味什么是爱。以为爱的降临必有异兆,在山水秀美之地或是风花雪月之时,锅碗瓢盆刀枪剑戟必定与爱不相关。②还有很多人以为自己不会爱,是缺乏技巧。以为爱是如烹调术和美容术一样,可以列出甲乙丙丁分类传授的手艺。以为只要记住在某种场合,施爱的程序和技巧,比如何时献花何时牵手,自己在爱的修行上,就会有一个本质性的转变和决定性的提高。风行的各类男人女人少男少女的杂志上,不时地刊登各种爱的小窍门小把戏,以供相信这一理论的读者牛刀小试。至于尝试的结果,从未见过正式的统计资料,也无人控告这些经验的传授者有欺诈倾向。想来读者多是善意和宽容的,试了不灵,不怪方子,只怪自家不够勤勉。所以,各种秘方层出不穷,成为诸如此类刊物长盛不衰的不二法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多少人求爱无门,再接再厉屡败屡试。③爱有没有方法呢?我想,肯定是有的。爱的方法重要不重要呢?我想,一定是重要的。但在爱当中,最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你对于爱的理解和观念。④你郑重地爱,严肃地爱,欢快地爱,思索地爱,轻松地爱,真诚地爱,朴素地爱,永恒地爱,忠诚地爱,坚定地爱,勇敢地爱,机智地爱,沉稳地爱……你就会派生出无数爱的能力、爱的法宝、爱的方法、爱的经验。⑤爱是一棵大树。方法,是附着在枝干上的蓓蕾。⑥某年春节,我到江南去看梅花。走了很远的路,爬了许久的山,看到了无边无际的梅树。只是,没有梅花。⑦天气比往年要冷一些,在通常梅花怒放的日子,枝上只有饱胀的花骨朵。怎么办呢?只有打道回府了。主人看我失望的样子,突然说,我有一个办法,可以让梅花瞬时开放。⑧我说,真的吗?你是谁?武则天吗?就算你真的是,如果梅花也学了牡丹,宁死不开你又怎样呢?⑨主人笑笑说,用了我这办法,梅花是不能抵挡的。你就等着看它开放吧!⑩她说着,从枝上折了几朵各色蓓蕾,放在手心,用热气暖着哈着,轻轻地揉搓……奇迹真的在她的掌心缓缓地出现了。每一朵蓓蕾,好似被魔掌点击,竟在严寒中,一瓣瓣地绽开,如同少女睡眼一般睁出了如丝的花蕊,舒展着身姿,在风中盛开了。37\n主人把花递到我手里,说好好欣赏吧。我边看边惊讶地说,如果有一只巨掌,从空中将这梅林整体温和揉搓,顷刻间就会有花海涌动了啊!主人说,用这法子可以让花像真的一样开放,但是……她的“但是”还没有讲完,我已知那后面的转折是什么了。如此短暂的工夫,在我手中蓬开的花朵,就已经合拢熄灭,那绝美的花姿如电光石火一般,飘然逝去。怎么谢得这么快?我大惊失色。因为这些花没有了枝干。没有枝干的花,绝不长久。主人说。回到正题吧。单纯的爱的技术,就如同那没有枝干的蓓蕾,也许可以在强行的热力和人为的抚弄下,开出细碎的小花,但它注定是短命和脆弱的。我们珍视爱,是看重它的永恒和坚守。对于稍纵即逝的爱,我们只有叹息。爱在什么时候,都会需要技术的。而且这些技术,会随着历史的进程,发展得更完善和周到。同时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更看重那技术之下的,深埋在雄厚土壤中的爱的须根。如果你需要长久的致密的坚固的稳定的爱,你就播种吧。你就学习吧。你就磨炼吧。你就锲而不舍地坚持求索吧。爱必将降临在每一个真诚寻找它的眸子里。(选自毕淑敏《我很重要》)1.这篇文章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你以第⑥段和第段中画线句子为例,说说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3分) 2.作者描述催放梅花的过程,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4分) 3.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说“爱是一棵大树。方法,是附着在枝干上的蓓蕾”。(2分) 37\n◇小说◇十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9分)最后的老师 ①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②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饭。”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 ③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机点着。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 ④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已经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 ⑤他看着她。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她此次来,目的是想说服老师。她在这里待了几天,但不知道怎样开口,这里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自己的亲人。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老师的腿就是为了背自己过河,摔倒弄伤的。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着蹚水。小河里流淌着老师的血液,从那以后,老师的腿就瘸了。 ⑥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作为教育局长,她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把山里的孩子们送到城镇里上学。为了这个她认为最得民心的计划,她撤掉几十个教学点,这个也是最后要撤销的教学点。可是阻力来自老师——这是她的恩师。她决定亲自前来劝说,甚至已经给老师考虑好了,让他在教育局当传达室的值班保安。 ⑦她来到这里,看到了二十年没有改变的教学点,还是老样子。教室比以前更破了,老师也苍老了许多,但老师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领着这里的娃们朗读课文。她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她决定住下来,她很想改变这里的状况。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里,她见到了送孩子们上学的老乡。老乡看见她回来了,篮子里装满山货,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她是乡亲们的骄傲,大家聚在一起,回忆起她在学校时的往事。老师坐在一边,听着大家对她的称赞。她听着低着头不知道说什么好。是的,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但是她给这里带来了什么呢?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撤销这个教学点的。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 ⑧可这是县委的决定,也是自己拍着胸脯打保票的,更是为了山里孩子更好的未来啊。她非常为难,看着恩师艰苦的生活,看到这座破败的学校,她流泪了。她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蹲下来搓洗衣服,这都是她能够为老师做的。可是,除了这个,她还能做什么? ⑨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师送她经过那条小河。她缓缓地过河了,他依旧和平常一样,默默地目送她离开。37\n1.小说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 2.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3.小说结尾并未交代山区的最后这个教学点是否被撤销,你认为结果会怎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3分) 十五、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8分)一张温暖的欠条化 君①晚间散步,遇见同学。她劈头就说,你相信这世上有好人吗?好得犯傻的那种。接下来说了下面的事。②那天,我妈骑三轮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说,她遇着好人了。我揶揄道,是不是有人白白塞给你一个大红包?我妈白我一眼,这孩子,妈说正经的,别打岔。③我妈坐在沙发上,自顾自絮叨起她遇见的好人。37\n④当我听见她说“那人把我的三轮碰歪了”,我这才把头转向母亲,发现她衣服上粘满尘土,这儿一片,那儿一片。我妈却仿佛捡了大便宜似的,仍滔滔不绝。⑤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他原本可以不管我的,他却刹住车子,跑过来扶我,问我摔坏了没有。我踢蹬踢蹬腿,再甩甩胳膊,说,没事儿,走吧。他仍然不走,非让我走几步。确定我真的没事后,又把我搀到车上,说,骑上去试试,看车摔坏了没有。⑥你说一个大男人家怎么婆婆妈妈的,我都觉得啰唆了,推开他说,快走吧,我也该回家做饭了。说完,我蹬起三轮就走了。哪承想,他又追了上来,塞给我一张字条,他说字条上是他的手机号……⑦这时,我忙不迭地问我妈,条呢?我妈说扔了。说完,站起身来就往厨房走。我妈突然哎哟一声。我问怎么了,她朝我摆摆手说,没事儿。可是,第二天,我妈就起不来床了。⑧我把我妈送进医院。当我把做B超、CT、心电图、胸部透视等一系列的检查单拿给医生时,医生说得马上做手术。⑨我一边给我妈办理住院手续一边不停地埋怨她,有您这样的吗?一边狠狠地想,一定把那个“好人”找出来。可是,一直到我妈出院,我也没找到那个“好人”,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我的火气噌噌往上蹿。我用命令的语气对我妈说,你再好好想想那个手机号。我妈迟迟疑疑地说,想不起来了,一边不停地在各个衣兜里摸索起来。我妈突然颤抖着声音喊,找着了,真是老天有眼。我用发颤的手指按下那个号码。关机。一连几天,都是这两个字。我虎视眈眈地望着我妈,这就是您老遇见的好人?我妈却仍然为那人辩护说,兴许人家手机没电了呢。但说这话时明显没了底气,不过为自己讨回点儿面子而已。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但我不敢再埋怨我妈。这件事情以后,她在我面前像个债务人似的,一天到晚大气都不敢喘,让人心疼不已。这更增加了我对那个“好人”的愤恨。一天,一个陌生人按响我家门铃,他说他找一个骑三轮的大娘,一个月前他碰了她。不等我火山爆发,母亲急慌着走过来,把他让进屋里。在我如炬的目光里,他低下了头。他说他原本打算第二天就来看我妈,可是家里出了点儿事,一直没脱开身……我打断他说,您啥也别说了,先给我报销十万元的住院费。我妈连忙出来打圆场,问那人,你是怎么找到这里的?他说,那天您接过我的手机号后,骑上三轮就走,我不放心,悄悄在您后面跟着,看您进了家门才离开。他忽而把头转向我说,您请假照顾大娘,单位要罚款的吧,一并算到我头上。我妈接过话说,这可使不得,要不这样吧,十万,咱们一人摊一半。再说,那天要不是我急着回家做饭,也不会……那人说,人是我碰的,这钱怎么能让您拿呢?稍做犹豫,他不好意思地接着说,我一下拿不出这么多,我先给您打个欠条行不行?您放心,我一定尽快还清。我马上火了,没好气地说,蒙人的吧,就像那张写手机号的字条一样。他的脸腾地红了,说,对不起,那天我手机丢了,我换了新号。37\n 同学突然换上一种动情的语调说,你知道吗?他是个残疾人,他的两条腿是假的。为了十万块钱的债务,他竟然打好几份工,什么活儿钱多干什么。他的腿都累断了,又没钱换新的。他是坐着轮椅来我家还钱的。他说,他的两条腿是在一次车祸中没的,撞他的人跑了……(选自《小说月刊》)1.根据全文,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同学的妈妈被撞,肇事者给同学妈妈留下一张有手机号的字条→同学的妈妈伤情突然严重,同学把妈妈送进医院做手术→ →肇事者主动找到同学家并写下10万元的欠条→ 。 2.文中的好人,好得犯“傻”,其“傻”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出两处。(2分) 3.读了文章最后一段,你想到的问题是什么?请把这个问题写出来,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4分) 37\n参考答案一、1.①“我”少年时村里男人用影子为母亲遮太阳 ④大学时树的影子陪伴着“我”的读书时光[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时,围绕文章所写的内容,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或层次,然后采用“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方式进行概括。作答时要注意仿照示例的写法来概括。2.(1)“氤氲”本指烟云弥漫,在这里指书中的情节铺展开来,写出“我”完全沉醉于书中内容的情景。(2)通过环境渲染,写出了当时环境的冷清和她内心的恐惧,为下文父亲影子的出现做铺垫。[解析](1)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把握文章内容,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叙写……做铺垫。3.放在第⑤段和第⑥段之间。因为第⑤段是写父亲雪夜里的影子呵护着女孩心的温度,让她不再耿耿于怀,而第⑥段是写女生的侧影给予了“我”勇气和力量。[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的过渡。首先对选文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再将该句放到相应的语段中看内容上的关联。一般来说,该句能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让文章衔接更顺畅,就可以找到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影子都是阴暗,有时候是我们心上的棉衣,呵护着一颗心的温度”是对文章第⑤段的总结;“也并不是所有的影子都是虚幻,有时候是我们最真实的留恋,给了我们勇气和力量”又与文章的第⑥段内容相合。故应该放在⑤段和⑥段之间,起到过渡作用。4.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些影子在心上留下痕迹,散发着温暖的感动;点明了本文的写作线索,文章以影子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方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这类题只要考生走进选文,细细揣摩,看清要求,相信一定能迎刃而解。二、1.①挤钱订报 ②让“我”体验疾苦[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需要补充的内容是:挤钱订报,让“我”体验疾苦。2.画线句写困难时期,毛泽东不给没吃饱的李讷提供更多的食物,让“我”想到了自己嫌饭不好,拒吃哭闹,母亲狠心不理“我”的情景,使“我”理解了母亲的一片苦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前后照应的能力。分析文章内容的前后呼应,属于文章的结构问题,文章的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时为了文章的情节需要,在文章的前面做一些必要的暗示,所以,在读文章的时候,要仔细地阅读。画线句写困难时期,毛泽东不给没吃饱的李讷提供更多的食物,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嫌饭不好,拒吃哭闹,母亲狠心不理“我”的情景,使“我”理解了母亲的一片苦心。37\n3.“无形的家风”指的是“家族、父母的点点滴滴和一言一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有形的力量”指的是“我”在家风的熏陶下,形成具备的精神品质,对“我”的人生的积极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这句话的意思是“家族、父母的点点滴滴和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使“我”形成具备的精神品质,对“我”人生有积极影响。三、1.①“我”向同学借《新华字典》,时常遭到拒绝;②“我”下决心向妈妈要钱买《新华字典》;③“我”临时弃买《新华字典》,把钱省下来帮爸爸付盐款;④妈妈用节省下来的钱帮“我”买回一本《新华字典》。[解析]通读全文并读题干可知,“《新华字典》”是贯穿始终的线索,把与“《新华字典》”相关的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2.示例一:“‘这……’妈妈犹豫了一下,便从兜里掏出几张皱皱巴巴的毛票,数了数递给我,说,‘这是我准备回家买盐的钱,那就不买了,你先拿去买字典吧。’”句中的“犹豫”一词表现了母亲的复杂心理:孩子太可怜了,这《新华字典》早就该买了。可家中实在太穷,怎么办?这点钱本来是用来买盐的,就先给他去买《新华字典》吧,盐暂时就不买了。示例二:“中午,妈妈回家,从父亲口中得知了这件事,看了看我,摸着我的脑袋没有说话,眼睛却湿润了”句中的“湿润”一词表现了母亲的复杂心理:这孩子真是太懂事了,我得想办法帮他圆《新华字典》梦。[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前后文内容进行分析揣摩。比如“‘这……’妈妈犹豫了一下”,此句中的“犹豫”,要根据后面“便从兜里掏出几张皱皱巴巴的毛票,数了数递给我,说,‘这是我准备回家买盐的钱,那就不买了,你先拿去买字典吧。’”想象母亲是如何犹豫不决的,那么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自然就显而易见了。3.母亲特别勤劳,为了多一点儿收入,干着和男人一样的活;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学习,拿出钱来给孩子买字典,见孩子没买成字典,后来又从牙缝里省出钱来给孩子买了字典。[解析]本题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题。可从母亲平时的工作、对子女的态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先概括特点,再分别辅以事例。四、1.冲动之下逃学,如愿以偿地回了家 在途中躲到小树林中“报复”父亲[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细读文章,抓住中心事件进行概括,要写出事件的发展、高潮和结果,即写清楚前因后果。本文中“我”因为想家而逃学是起因,父亲和母亲的过激反应让“我”心寒,“我”冲动之下又离家返校,并且负气不理来寻找“我”的父亲,“我”从他人口中得知,“我”的行为让多方寻找“我”的父亲担惊受怕了很长时间;最终“我”感动于父亲对“我”的爱和付出,及时醒悟。根据以上分析,按顺序概括出前因后果即可。2.“低下头”“一大串眼泪摔碎”“砸碎”表现出“我”听到、看到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后内心充满了愧疚,为自己的任性而悔悟,同时也感动于父亲对“我”无怨无悔的付出,最终流下了后悔之泪和感动之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欣赏能力。结合文章内容,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即可。3.示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我”执拗和任性、易冲动,给他人带来极大的伤害:首先“我”在没有征得老师的同意下逃出学校,让老师担心,这也是不尊重师长、不遵守纪律的表现;随后,“我”因父母的责骂而偷偷离家返校,并且为了赌气不理会前来寻找的父亲,让父亲担心并寻找了一夜,这也是不对的,这些任性的行为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37\n给家长和老师等带来极大的痛苦。所以,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学会感念父母、师长的恩德。遇到问题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站在父母、师长的角度设身处地认真把事情想清楚,再与父母、师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五、1.献身祖国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无私奉献、不断进取的爱国情怀;踏实钻研、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挑战极限);敢于冒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无畏勇气。(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审题后考生需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按从前向后的顺序,将各个事件中表现出的人物品质及团队精神概括出来。当然文章当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我们也可以用来借鉴,比如“他既熟悉研发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来龙去脉,又具有高度的献身祖国深海开发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最终,刘峰被任命为总体组组长”中的“高度的献身祖国深海开发的责任感与事业心”就是可以借鉴的关键词句。2.示例一:甲处是用数字形象地表现了徐芑南对深潜研究的贡献,表达了对他献身科学不断探索精神的高度敬意。示例二:乙处显示了下潜深度不断增加的过程,表现出指挥部人们面对一步步迫近的记录,心情无比紧张和期待。(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结合上下文,将一连串数字所表现的内容及表达的深层的含义等完整理解出来。此题在审题过程中,需注意“选一处”“联系上下文”等字眼。3.(示例)问题:在“有志男儿建奇功”部分,“时间长了,他的两只手基本上没有纹路了,打卡都成了问题”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原因:因为这一细节描写能够体现顾秋亮埋头苦干、钻研钳工过硬本领的专注与付出,让人感动于他对工作尽心尽责、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描写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审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人物描写的角度”,选取文章中人物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中的一处,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即可。六、1.①不由得笑起来 ②抱着鲜花从“我”身边走过 ③解开了花束的包装纸,开始给每个人送一枝花 ④有些紧张和期待[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事件的概括能力。首先是概括事件,一般情况下我们按照下面格式进行概括:人物+事件;其次说明“我”的感受,可从文中对应的答题区间摘取关键词句。2.“腼腆”本指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这里指中年男子给陌生人送花,虽是真诚分享,但因不好意思而略显羞涩,与他严肃的形象形成了反差,令人感到“可爱”。[解析]本题考查对词义的理解,需要理清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腼腆”本义是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根据上下文,可知是由于中年男子外在形象与行为的反差带来“可爱”感。3.中年男子收到鲜花后,将其一枝枝地赠送给乘客,令“我”明白即使美好的事物易逝,但面对必然到来的虚妄结局,更要保持分享的诚意和赠送的热情,去体味生命的美好,才不辜负过程的欢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和内容的理解,需要抓住选段中主要人物的行为和文章的关键句。从文末“他还是把手中的花朵,一枝一枝地送了出去,分享给这些陌生人。在明了虚妄之后,他还有分享的诚意和赠送的热情。而这些鲜花,也托了他的福,在成为垃圾之前,幸福地作为鲜花绽放到最后一刻”和“结果的虚妄一直就在那里,所以,就更不应该辜负过程的欢乐啊”可以看出基本情节和“鲜花课”的含义。37\n4.示例:“谢谢。”我接过来。“不客气。”他微微点头。多奇怪。我曾那么多次将成束的鲜花放进垃圾箱,现在,却如此珍爱他分赠的这一枝。这是怎么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联想想象能力。作答此题,要注意无论是联想还是想象,都要合乎情理,合乎生活的逻辑。想象的内容要与已有情节紧密相关。要注意,由于是两人的互动,所以最好要写出双方各自的反应,并注意细节,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示主题。七、1.花篱 墙 门 锁 书(答出其中三个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及信息的提取能力。审题后,考生只需从前向后寻找“有象征意味”的“落入实用”的东西就可以了,按题目要求,写出三个即可。2.示例一:文章描写了花篱的美,这种宁静、安逸和美丽的生活就是作者心目中诗意的生活状态。示例二:文中法布尔等名人沉醉于某中事物的状态,就是作者心目中诗意的生活状态。[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及主题的理解能力。审题时,需注意“诗意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即需要对诗意的生活进行概括。拟答时,需注意文章行文中的诸如“花篱是由许多细密的花树构成,绿色叶片中绽放着细碎的白色小花,映衬着宁静与安逸”之类的关键语句。3.示例一:(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些远离城市的地方的墙、门、锁还属于象征意味?(帮助)可以让我了解这些远离城市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简单淳朴,更加理解了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渴望诗意的生活。示例二:(问题)作者写一些远离城市的地方的墙、门、锁还属于象征意味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写城市里的人们借助铁门、铁栅栏来稍稍化解内心的恐慌?(帮助)通过对比,我更加理解了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渴望诗意的生活。[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及主题的理解能力。审题时,需注意“根据第④段”,这是考生提出问题的出处及依据。拟答时,首先要再读第④段,审视此段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意图,与全文的联系。然后提出对阅读本文有帮助的问题并作答。八、1.①淡蓝色的花朵开得很小,平凡得就像这片土地上的人②说服老李头失败,老李头的女儿从此失学 ③得知老李头和他女儿的悲惨命运,想到和他们一般平凡的人们[解析]梳理情节,也是在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能力。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相关信息作答即可。第①空,可分析第⑨段的“是那种极小的、不知名的淡蓝色小花,一朵朵簇拥在一起”“淡蓝色的花朵是那么的小,小得让人注意不到,平凡得就像这片土地上的人”。第②空,第自然段补充交代了“当初要是听了肖老师的话,让孩子上学就好了”。第③空,可分析结尾“关心它们,或者偶尔想起它们的人会有多少呢”一句,由土豆花想到和他们一般平凡的人们。点睛:情节概括题。答此类题要做到两点:(1)综览全文,宏观把握。学生在做这种类型题目时容易犯顾此失彼、概括不全的毛病。要完整正确地回答该题,需要我们站在全文的高度来审视作答,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度。(2)仔细审题,明确要求。审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看清题目的题眼,如“哪几件事”中的“事”,“表达了哪些情感”中的“情感”等,这样才能保证答语和题干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不至于答非所问。2.第②段将土豆花、扁豆花、倭瓜花进行对比,描写了扁豆花优雅、倭瓜花招摇,衬托了土豆花的弱小、微不足道,为下文描写这片土地上平凡得像土豆花一样的人们做了铺垫。37\n[解析]分析第②段的作用,首先要了解段落大意,然后再根据上下文谈作用。从内容上看,描写了扁豆花优雅、倭瓜花招摇,衬托了土豆花的弱小、微不足道。从方法上看,属于对比。从结构上看,为下文描写这片土地上平凡得像土豆花一样的人们做了铺垫。这样分点来答,既让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3.示例:标题“遥远的土豆花”中“遥远”一词令人感动。如土豆花一样平凡的老李头和他的女儿是那样的渺小,小得让人注意不到,他们离我们的生活那样遥远,他们的生活压力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我们很少去关注他们,甚至很少去想起他们,我们和他们的情感距离是那样遥远,即使我和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这怎不令人动容?[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首先要找到你认为最感人的地方,然后分析其表达方法和作用。如标题“遥远的土豆花”中“遥远”一词。土豆花渺小,老李头和他的女儿也让人注意不到,他们离我们的生活那样遥远,我们和他们的情感距离是那样遥远。所以“遥远”这个词有着深刻的意蕴。不要只在字面的意思上徘徊,要理解标题的深层意思。九、1.①恩师助“我”入学。②恩师不断教诲关心“我”。③挚友同甘共苦,相互支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写出③~⑦段中发生的温暖的故事即可。如:恩师帮助“我”被破格录取;恩师对“我”的教诲:“恩师意味深长地对我说:‘想要不戴公用髯口,就得好好学好好练。成了角儿,就能定制私房髯口了。’”“成角儿的背后,不仅承载着上一辈人的心血与期许,还有自幼同甘共苦的挚友的支持”。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由于作者是老生,由“我被告知新中国成立后专业戏校没有培养过女老生”可得知。武松的形象应是个武生。故作者无法出演。3.问题:标题中“我”是王珮瑜,“你”是谁? 帮助:作者是在对京剧艺术传承者发出邀请,这个问题帮助我理解了作者是在呼唤更多的人热爱京剧艺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结合题目分析,写出问题和帮助即可。如:标题中的“我”和“你”分别指的是谁?结合文本,从而可以深刻理解出“你”是京剧爱好者等。十、1.B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和笔顺。“拓”读作“tà”,“庇”读作“bì”,“框”字的最后一笔是竖折。2.①欣喜 ②学校里有了书法课,五年级时却又终止了 ③在班级书法展上看到了各种书体的美 ④惋惜、遗憾[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阅读文章第③~⑥段,根据表格时间的提示,梳理作者的心理情感及产生的原因,如果有原词,尽量使用原词,“我欣喜地发现老师所说的‘字如其人’是多么有道理”“可惜到五年级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突然终止了,感觉挺失落的”“上初中时,有一次班里举办书法展览,我惊讶地发现,除了楷书外,中国的汉字其实还有很多种书体”“可惜的是由于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不仅毛笔字没有练成,钢笔字也写得十分勉强”,可从中整理答案。3.示例一:(问题)文章为什么要写人们将书写在红纸上的“抬头见喜”“白虎大吉”字样贴在老槐树和磨盘上这个内容?(帮助)春节时,人们在红纸上书写“白虎大吉”“抬头见喜”,表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表达了对来年美好富足生活的祈愿,有助于我对“红纸上的中国字”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理解。示例二:(问题)作者为什么细致描写自己见到柴垛上的“出门见喜”时的心情?(帮助)这一段描写融情于景,“最美好的一天”“很蓝”“格外温暖”“春天已经住进了我的心里”等,表现出作者见到柴垛上“出门见喜”时的身心愉悦,有助于我理解“红纸上的中国字”对中国人的特殊意义。[解析]37\n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根据第⑦~⑨段中的相关内容为例,先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解释对你理解文章中心的帮助,言之成理即可。如作者为什么细致描写自己见到柴垛上的“出门见喜”时的心情?这一段描写融情于景,“最美好的一天”“很蓝”“格外温暖”“春天已经住进了我的心里”等,表现出作者见到柴垛上“出门见喜”时的身心愉悦,有助于我理解“红纸上的中国字”对中国人的特殊意义。4.示例:作者从除夕儿子寄来的红纸上的福字说起,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练字的经历,八岁那年春节从农家的春联里感受到的文化魅力,又回到现实中,叙说了远在美国的外甥女发来的春节和外国学生吃中餐、写福字的消息,这些素材紧紧围绕着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让我们不仅读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读到了年轻人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解析]散文有形散神聚的特点,与其他文体相比,散文的选材可谓是最为广泛的。它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也可以描述社会现实、风土人情等。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散文的题材。如作者从除夕儿子寄来的红纸上的福字说起,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练字的经历,八岁那年春节从农家的春联里感受到的文化魅力,又回到现实中,叙说了远在美国的外甥女发来的春节和外国学生吃中餐、写福字的消息,这些材料都紧紧围绕着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让我们不仅读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读到了年轻人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十一、1.示例:①葵花在酷烈的阳光下追着太阳跑 ②猜测太阳是葵花的信仰 ③葵花在阳光下发出高亢的呐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围绕“葵花向太阳”的行为和“我”的认识来梳理,根据表格的暗示来填空作答即可。点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画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2.选择甲。理由:甲句运用“被瞬间叫醒”“齐整整地抬起头”“好像小学生向着讲台上的老师脆生脆气地问候”形象地写出了葵花在经过了夜晚的娴静,被第一缕阳光唤醒时精神焕发的样子,体现了葵花对太阳的敬仰与虔诚,也体现了太阳给予葵花无穷的力量。不仅符合“然而”引出的与上文意思相反的内容,也与下文所表现的葵花的内在特征具有一致性。[解析]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比较甲、乙两句话可以看出,甲句运用“被瞬间叫醒”“齐整整地抬起头”“好像小学生向着讲台上的老师脆生脆气地问候”等语形象地写出了葵花被第一缕阳光唤醒时精神焕发的样子,体现了葵花对太阳的敬仰与虔诚,也体现了太阳给予葵花无穷的力量。符合上文“然而”引出的内容,与下文葵花的内在特征一致。据此分析作答即可。3.示例:坚定的支撑是“信仰”,因为信仰将它的生命提升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信仰不仅让葵花拥有笃定忘我、专注向上的神态;还让它吸收了宛如琼浆的营养,带着明晃晃的金色发出高亢的呐喊;更能让葵花焕发青春,去往诗和远方,让精神获得了最纯粹的沐浴和润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来分析,“凭借一种坚定的支撑,将生命提升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中“坚定的支撑”指的是“信仰”。信仰将葵花的生命提升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让葵花拥有专注向上的神态,让它发出高亢的呐喊,让它焕发青春,获得最纯粹的沐浴和润泽。据此分析作答即可。十二、1.①感受到银杏树叶有一种特别的风格;②感觉到风景更加好看;③留作纪念,帮助记忆,引发回忆。(意思对即可)37\n[解析]这道题是对文章内容的考查,只要从前向后仔细阅读文章内容,关注文中诸如“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风景便格外好看了”等关键语句概括即可。2.问题:这两部分内容重复吗?理解:不重复。两处描写的侧重点和用意都不相同:泰安岱庙的银杏重在写树,突出其古朴高标;韶关南华寺的银杏,重在写叶,意在表现其平凡。[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思路的理解。审题后,首先要找到题干涉及的语段,然后细读前后语段,关注诸如“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的关键语句或语段,对文章内容和思路自然就一目了然了。3.画线语句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银杏树叶的特点及风格,突出表现了人们对银杏树叶的喜爱。[解析]此题是对语句表达效果的考查。读题干涉及的语句,看其特点,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赏析。语句的赏析,一般会从修辞、词语的角度。本句很明显在考查修辞方法的运用,考生需要做到的一是准确判断句中运用的修辞,二是联系全文把语句运用修辞在内容上的作用表达完整。4.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就会省得许多烦恼,也就有了尊严;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人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蓝碧蓝的天空。[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审题后,务必从前向后,把文章再快读一遍,将文中相关的语句找对找全。十三、1.第⑥段运用对比,表现出去看梅花的过程是漫长和艰难的,因而最终没有看到梅花时的失望是强烈的。第段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蓓蕾绽放的奇妙与优美,表达出“我”的惊讶和赞赏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一般的答题技巧是“修辞或写作手法+具体展开+作用+情感”。第⑥段画线句强调自己千里迢迢为看梅花而来,与“只是,没有梅花”形成对比,突出了失落之感。第段画线句“如同少女睡眼一般睁出了如丝的花蕊,舒展着身姿,在风中盛开了”,可知本句话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答案便可得知。2.欲抑先扬。催放的梅花虽然美丽,但稍纵即逝,生命力绝不长久。[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写作手法的使用。文章第段对梅花绽开的描写表现了其美,而段突出其颓败之快,从全文主旨来看,应是欲抑先扬,表现了催放的梅花生命力之短暂。3.摘下的梅花可以通过热气催开,但因为失去枝干,绽放的梅花也谢得很快。作者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表明在爱当中,自己对于爱的理解和观念才是根本,方法是由此而生的。[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归纳、概括能力。文章从第③段告诉我们“爱有没有方法呢?我想,肯定是有的。爱的方法重要不重要呢?我想,一定是重要的。但在爱当中,最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你对于爱的理解和观念”直接回答了这一问题,后文所叙述的“梅花催”的故事也印证了这句话。因此,这道题在摘抄原句的基础上适当概括情节即可。十四、1.①关爱学生,甘于奉献:每天放学送学生离校;为学生争取过冬的衣物;为保护学生以致腿瘸;怕学生们上学不便坚持不撤点到最后。②坚守岗位,热爱教育:即使生活艰难也愿留在山区继续教书;即使学校破败、自己年老力衰,仍激情澎湃地教孩子们读书。③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吃的是玉米粥、窝窝头、腌制的萝卜干。一辈子当一位乡村代课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为了学生默默地坚守到最后。[解析]37\n本题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考查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分析人物的特点,可以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情分析,如这位老师二十多年前,在暴雨中背学生过河,弄伤了腿,此后腿残疾了。这表现了老师关爱学生,甘于奉献的品质。也可以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中分析其特点,例如“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表现了这位老师扎根山区,奉献教育的品德。还可以从人们对人物的评价去分析人物的特点,如“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通过教育局长的评价,衬托了老师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精神。2.①表达了对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坚守和奉献的老师的赞美与歌颂。②提醒反思:决策部门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众实际需求,不搞“一刀切”。③提出了社会生活中诸多愿景与现实冲突时的矛盾现状,启人思考。[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主题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中“意蕴丰富,主题深刻”的提示以及分值。文章讲述的是一位老师几十年在一个山里的破败的教学点代课的事情,而这个教学点即将撤掉。首先,作者赞扬了这位老师的精神,即他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坚守和奉献的精神。其次,“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这说明撤销教学点,政策与群众的要求是有很大距离的,决策部门如何处理这样的矛盾,值得思考。第三,小说所反映的事实,现实当中到处都是,作者提出了社会生活中诸多愿景与现实冲突时的矛盾现状,启人思考。3.示例一:最后一所学校被撤销。山区的学校环境确实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她”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希望为曾经生活过的学校里的孩子和恩师谋福利: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让恩师生活得更好;作为教育局长的“她”要落实县委的相关政策决定。示例二:最后一所学校没有被撤销。“她”感受到恩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她”住在山区时,在与恩师、乡亲的交流中感知到自己的做法并不符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她”为自己只是一厢情愿“整合教育资源”而不能为乡亲父老和恩师带去福利感到愧疚。[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创新构思的能力。教学点是否被撤销,应充分说明理由。被撤销的理由结合“教学点太破旧,条件艰苦,教学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政策规定”来谈。不被撤销的理由应结合“学生上学路途太远,不安全;寄宿在学校,孩子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不能照顾自己”来谈。答题时,可以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再根据选文陈述理由。十五、1.同学拨打肇事者留下的手机号码但关机 断腿的肇事者坐着轮椅到同学家还钱(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同学的母亲被撞是故事的开始;肇事者留手机号,同学的母亲突然伤情严重并住院手术,肇事者所留电话却打不通是故事的发展;肇事者到同学家看望并写下10万元的欠条是故事的再发展;断腿的肇事者坐着轮椅到同学家还钱是小说的高潮。2.示例:①他撞了人,可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他原本可以不管被撞者的,他却刹住车子,跑过来扶被撞者,问摔坏了没有。②确定被撞者真的没事后,又把被撞者搀到车上,说,骑上去试试,看车摔坏了没有。③他又追了上来,塞给被撞者一张字条,他说字条上是他的手机号。④他见被撞者骑上三轮就走,不放心,悄悄在后面跟着,看人进了家门才离开。[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文中的好人,好得犯“傻”,主要体现在文中肇事者做的那些具有担当和责任意识的事,仔细阅读那些具有担当和责任意识的行为,都可以算是在自私自利者看来认为是“傻”的行为。3.问题:作品的结尾意在突出什么?原因:根据上文内容可知,他撞了人,不仅没有跑,还主动承担责任。而结尾却写出,他的两条腿是在一次车祸中没的,撞他的人却跑了!可见,他并没有因自己的不幸而对别人产生仇恨,而是展现出负责任的形象。结尾意在运用对比,突出这一点,将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好人形象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解析]本题是对文章主题的考查。小说结尾在“他说,他的两条腿是在一次车祸中没的,撞他的人跑了……”中戛然而止,令读者不由自主地产生联想:别人如此对他,可他却如此对待他所撞的人,真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好人!作者就是通过这种对比,引导读者思考本文的主题。37\n3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