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 古诗词鉴赏,真题回放【真题1】(2022宜宾中考)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为诗意理解题。考察考生结合全诗对诗句的感受、理解、表达能力。【答案】作者是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2.“狂”是这首词的词眼,请简要概括作者“狂”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意的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能力。答题的时候要紧扣“狂”字思考归纳,力求全面。【答案】①狂在外表(狂形),如牵黄擎苍、锦帽貂裘;②狂在动作(狂举),如卷平冈、亲射虎、挽雕弓、射天狼;③狂在神态(狂态),如酒酣、胸胆开张;④狂在壮志(狂志),如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为国御敌报效国家的志向。【真题2】(2022宜宾中考)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1.“帘旌不动”“夕阳迟”各是什么意思?请简要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考查考生对诗句中的意向、意境的感受、理解、表达能力。【答案】帘旌不动:酒店或茶馆的招子静止不动(表明湖面风平浪静)。(“帘旌”解释为“招牌或旗子”,也可。)夕阳迟:夕阳缓慢下沉(提示着傍晚的安宁)。2.“白头吊古风霜里”一句中“风霜”一语双关,请分析双关的具体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诗意理解。认真揣摩“题解”中的答案,注意表达语言的规范。【答案】“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又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一语双关。,命题规律 通过对宜宾市近三年诗歌鉴赏考题的分析,不难发现以下几个特点:1.所选材料出自教材,以课内阅读篇目为主。37\n2.命题为2个,分值为5分。3.命题以对诗歌手法的把握、诗意的理解为考查重点。【知识举要】一、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二、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三、分析句意型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4.答题模式:①阐明表语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四、分析语言特色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整、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五、分析主旨型题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37\n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②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③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④时代背景、社会现实。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六、分析技巧型题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七、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3.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的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4.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课内古诗词梳理七年级(上)(一)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文学常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是一首著名的乐府诗。【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37\n【内容分析】1.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2.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3.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4.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主题思想】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诗人以简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1.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__慷慨__,历来被视为“__建安风骨__”的代表作。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__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__3.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__(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__4.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__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__(二)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文学常识】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译文】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家信要传达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内容分析】1.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客路”即驿道,暗含旅途奔波之意。2.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3.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37\n——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4.尾联诗人自问自答,用“鸿雁传书”的传说寄托思乡之情,照应首联,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主题思想】诗人描写了冬末春初在北固山下停驻时所见的早春壮丽之景,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思亲之情。1.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__“阔”字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淼,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__2.“风正一帆悬”中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__“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诗人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以小景传大景,以小见大,收到了意味无穷的表达效果。__3.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__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和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力量。__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__设问__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__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__“客路”的意思是行客前进的路,可见诗人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愁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稍到远方的太阳。让大雁稍家信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__(三)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文学常识】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天来了,湖面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内容分析】1.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2.颔联写莺燕37\n,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3.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生机勃勃。4.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主题思想】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1.从内容和写法角度赏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__内容:写出了早莺争树、新燕啄泥的动态画面,体现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写法:对偶、拟人。写出了初春早莺春燕活灵活现的情态,描绘了春的活力和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意思接近即可)__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争”“啄”两个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__一个“争”字,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描绘出初春独有的风貌;一个“啄”字,写出燕子啄泥衔草,筑造新巢的情景,描绘了一幅充满欢愉之情的初春图画。__3.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__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突出了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争”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工整,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__4.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__喜悦(对西湖美景喜爱)__的感情。尤其是“__行不足__”三个字更是直抒胸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5.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__诗中的初平之水、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最物表达了他对早春的喜爱之情(或喜悦之情、喜爱钱塘湖春天美景的感情)__(四)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文学常识】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家。《天净沙·秋思》体裁为元曲。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内容分析】1.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2.前三句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悲凉氛围。“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古道西风瘦马”正是作者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这与归巢的昏鸦和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在外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3.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37\n“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4.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主题思想】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真切地抒发了天涯游子思念故乡的孤寂愁苦之情。1.这首散曲前四句纯用白描手法,用九种景物、四个镜头勾勒出一幅__苍凉萧索的深秋晚景图__,表现出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的__孤寂愁苦__之情。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__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__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小桥流水人家”。__(1)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2)与沦落异乡的游子对比,使“断肠人”更添悲愁。__4.“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1)思念家乡;(2)孤寂愁苦。__八年级(上)(五)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文学常识】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故称杜少陵。曾任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为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望岳》是古体诗。【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众山,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内容分析】1.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2.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齐鲁青未了”既写出了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又写出了泰山的秀美。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37\n这是实写。“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5.“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主题思想】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1.本诗紧扣“望”字,试作简要分析。__“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所见。“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细望所见。__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割”字用得很好,试作赏析。__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原因: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大自然的情有独钟更能生动形象地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是分割意思,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__3.简要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__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但有深刻的含义:①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抱负(凌云壮志)。②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③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__4.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__高大雄伟的气势__和__神奇秀丽的景色__,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六)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败,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多月,家人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内容分析】1.诗的前四句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由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由整体到部分。借景抒情,层层叙写。“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诗人将丰富的意思寓于一个“深”字中。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写感。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7\n;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6.“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主题思想】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生活的愿望,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1.本诗抒发了诗人__忧国伤时__、__念家悲己__的感情。2.赏析“城春草木深”中“深”字的妙处。__“深”字一举两得,既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一片生机的景象,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__3.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__此句寄情于“花”“鸟”,把人的感情赋予它们,极言内心之痛切。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__4.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__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__(七)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37\n【译文】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内容分析】1.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全篇句句叙事,爱憎强烈。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用结尾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2.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3.这是一首古体诗,内容是叙事性的,但又带有抒情色彩,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处处感到有诗人在。结尾以“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主题思想】诗人笔墨简洁,用了较短的篇幅,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1.请说说你对“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理解。__一“呼”,一“啼”,一“怒”,一“苦”,把矛盾的尖锐性揭示出来,表现了差吏如狼似虎的狰狞,以及老妇悲苦痛哭的凄惨。“一何”重复运用,把诗人的爱憎感情寓于叙事之中。__2.怎样理解作者思想上的矛盾?__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__(八)归园田居[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文学常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译文】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内容分析】1.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是把这首诗和作者其他的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37\n2.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这首诗朴素如随口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主题思想】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1.“草盛豆苗稀”中“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__作者辞官归田,虽然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__2.“但使愿无违”中作者“愿”的具体内涵是:__表达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__。(九)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文学常识】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译文】乘辆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查的候骑,他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了。【内容分析】1.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2.“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3.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4.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面对大漠雄浑景色时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1.“征蓬”“归雁”两词用得很好,试作分析。__运用比喻的手法,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__2.此诗虽与边塞战事有关,但表达的思想内涵却与一般边塞诗不同,有其独特之处,请简要说说你的认识。__本诗不叙战事,写出了边塞的落寞(孤寂)之情。__3.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诗句: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请赏析。(★方法:绘意境;赏字词;品技巧)37\n__如:“绘意境”——辽阔的沙漠上一道烽烟直升云天,遥远的黄河尽头是一轮圆圆的落日。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赏字词”——“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个“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品技巧”——“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遥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__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__(十)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译文】我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内容分析】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所写,容量很大: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描写了夜间的水中映月和白天黄昏的天边云霞两幅图景。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表现出诗人的丰富想象力。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紧扣送别的诗题。李白五岁后至二十五岁之前,都是在蜀。他酷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主题思想】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含蓄抒发了思乡之情。1.这首诗前六句着__重叙事写景__,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__思乡__的感情。2.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__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__37\n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__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__4.请自选角度赏析尾联的妙处。__示例:①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化角度说是故乡水“送”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②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③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__(十一)登岳阳楼(其一)[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文学常识】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译文】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的东面长江的西面,(因为无风)楼阁上的旗帜静止不动,夕阳缓慢地下沉。登上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黄昏时湖光山色之中。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样的心情啊!秋风萧瑟,秋霜如剑,我已白发似雪,凭吊古人,望着远山古树,滚滚碧波之中,正是无限的伤悲。【内容分析】1.全诗紧紧围绕“悲”字展开。2.首联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直接点出: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的东边,描绘出一副宁静的画面,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有些惨淡,有些寂寞,有些苍凉。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愁。此句乃以景传情也。3.颔联由上句平静的景物描写转而进行强烈的抒情,“徙倚湖山欲暮时”,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欣赏,独自徘徊,是因为有满怀的愁绪……忆历史,思往事,感时世,心悲切。4.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诗人发出了痛苦的呐喊,因为诗人在经历靖康之变后饱尝战争之苦:万里逃难,南奔襄汉,颠沛湘湖,流离失所。“万里”“三年”分别从时空的跨度来叙其遭遇之悲。登高望远不但不能减轻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几许愁绪,更将诗人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5.“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似乎是诗人顾影自怜的喃喃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冷峭之极。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何尝不像自己呢?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主题思想】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1.“帘旌不动”“夕阳迟”,各是什么意思?请简要回答。37\n__帘旌不动:酒店或茶馆的旗子静止不动(表明风平浪静)。夕阳迟:夕阳慢慢的下沉(提示着傍晚的安宁)__2.“白头吊古风霜里”一句中“风霜”一语双关,请分析双关的具体内容。__“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又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一语双关。__八年级(下)(十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文学常识】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译文】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只能吹笛赋诗,空自惆怅不已。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内容分析】1.“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了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诗人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句诗运用典故(闻笛赋、烂柯人),写自己归来的感触。前句是说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后句是说归来后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油然而生无限悲痛怅惘之意。3.颈联意思是: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4.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5.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主题思想】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1.题目中“酬乐天”是什么意思?__以诗赠答(酬答)白居易__2.诗中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__凄凉地__”和“__弃置身__”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3.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__意思是: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争春。原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哲理是: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的境界。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__4.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__“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__(十三)赤壁37\n[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文学常识】杜牧,字牧之,晚唐诗人,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赤壁》为七言绝句。【译文】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内容分析】1.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名为咏史,实为抒怀。2.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借赤壁之战中的一支断戟起兴,慨叹前朝人事,暗含岁月流逝及物是人非之感,同时也为后两句的抒怀作铺垫。3.后两句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作者从反面落笔,假设周瑜的失败,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需要某种机遇,借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含蓄蕴藉。【主题思想】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1.本诗开头为什么从“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__由“折戟”写起,引发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__2.《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由此可见传统咏史诗的一个什么特点?__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含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__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__4.名句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__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作者运用了“东风”“铜雀(台)”这样形象性的语言,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__(十四)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学常识】文天祥,号文山,南宋政治家、诗人,著名的民族英雄。【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37\n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伶仃。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内容分析】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擒王抗元。2.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雨打萍”写身世如雨中浮萍,时起时伏。表达国破家亡的悲哀。3.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4.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诗人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主题思想】《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1.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__意思是: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其中对偶的句式,既抒发了作者对自己身世的伤感之情,又表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意。__2.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_意思是: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昂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__(十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内容分析】1.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下片写对月怀人,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37\n侧重写人间,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3.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主题思想】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__“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__2.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__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__3.名句赏析。(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_意思是:只愿(兄弟)彼此珍重,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对天下人的一种祝福。__(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__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像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__(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__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__(十六)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文学常识】张养浩,元代散曲家。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题目。【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汇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内容分析】1.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2.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这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3.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37\n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4.内容拓展:反映百姓的苦难的句子:(1)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4)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白居易【主题思想】这首元曲中的怀古小令,从壮丽的山河中,联想到历代的兴亡,又从朝代的更替,想到百姓的痛苦,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1.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怎样的历史的主题?__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__2.说说本曲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__3.名句赏析。(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__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化静为动,写出潼关的险要。“聚”“怒”二字把“峰峦”“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__(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__这里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只能是灾祸和苦难。借古讽今,讽刺元朝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苦难。__(十七)饮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文学常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内容分析】1.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2.“心远”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悠然”形象地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37\n描写采菊时无意间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4.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思想感情】写诗人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退隐自然、悠闲自得的心境。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__“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__2.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__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__3.名句赏析。(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__诗人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这是一种“无我之境”,写出了物我合一,心和自然的亲近,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__(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__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__(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__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__4.你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__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宁静致远的心态,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境界。__(十八)行路难[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思想感情:怀才不遇,但于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内容分析】1.“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37\n2.“停”“投”“拔”“顾”表现出来的内心的苦闷和抑郁。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以乐景写哀情,强化了哀的程度。全诗抒发了诗人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抑郁苦闷心情和诗人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表现了诗人昂扬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主题思想】全诗抒发了诗人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抑郁苦闷心情和诗人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表现了诗人昂扬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__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苦闷、抑郁的情绪。__2.诗人在写行路难时,用“__冰塞川__”“__雪满山__”(各限填三个字)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3.名句赏析。(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__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在比喻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__运用吕尚、伊尹的典故,表明对自己从政仍有所期待。(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__运用典故,表明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__(十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37\n,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内容分析】1.“八月秋高风怒号”中“怒”写出了秋风之狂。全句衬托了诗人愁苦的心情,为后文作铺垫。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黑”,景物描写。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3.“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雨的连绵细密。【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1.名句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__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__2.“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是指“__安史之乱__”。“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__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值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凄冷的夜晚__。3.“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相照应?“我”叹息什么?__与“老无力”相照应。叹息的内容: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__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__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文内容作铺垫。__5.“自经丧乱少睡眠”表现了“我”怎么样的情感?__作者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__(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文学常识】岑参,南阳人,唐代诗人,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与高适并称“高岑”。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37\n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内容分析】1.全诗共十八句,按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前十句)和“送别”(后八句)。2.开头两句,突出了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即”字,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新奇,格调豪迈,想象奇特,以春景写冬景,意境壮美,表现出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忽如”写出了胡天的变幻无常,写出了雪之骤和雪之大。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性的,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5.“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用“胡琴”“琵琶”“羌笛”等具有西域特色的乐器渲染了送别的场景和氛围。6.“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以视觉切入,红白相衬,色彩鲜明。“风掣红旗冻不翻”运用夸张和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奇寒,也表现了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7.“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轮台送别的情景,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雪大风狂,友人归途遥远,诗人心中既有惜别的深情,又有隐隐的担忧,感情复杂。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主题思想】描绘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对友人依依惜别和惆怅的感情。1.名句赏析。(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这是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比作梨花,十分新奇,使读者眼前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形象而生动。__(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__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说明前途充满艰险。__(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__已经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了,雪地上只留下马蹄足迹。我们何时能再想见?我何时才能归京呢?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和惆怅之情。这两句诗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__2.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现的图景。__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__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__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作了总结;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__4.岑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__岑参的诗,气势宏大,风格奇峭,想像丰富,色彩绚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__(二十一)己亥杂诗37\n[近代]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文学常识】龚自珍,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译文】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吟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内容分析】1.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2.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3.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这两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的心志,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热忱。4.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思想感情】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1.名句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以落红自喻,表达诗人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__2.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__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__3.“浩荡离愁白日斜”一句是怎样写“离愁”的?__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__九年级(上)(二十二)望江南[唐]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文学常识】温庭筠,唐代诗人,也兼工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他的词多写闺情,音律和谐,主导风格艳、精巧,在词史上有较大影响。温词也有写得清新、明快的,这首《望江南》便是很有特色的一篇。【译文】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洲上。37\n【内容分析】1.开头一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是写她清晨起来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在这里,作者含蓄地交代了两层意思:一是特别突出了一个“独”字,说明她是在等候远行爱人的归来;二是“女为悦己者容”,她早起梳妆打扮,是相信爱人今天必定会回来。寥寥数字便简明地写出了这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2.“过尽千帆皆不是”,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都不是思念的人的归舟。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3.“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是在表达这一女子的思想情绪。她从清晨到黄昏已等待了一整天,结果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思念的人终究没有回来。江水悠悠,预示着她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也预示着她的孤独生活也将不断地持续下去。4.“肠断白洲”,说明她把视线从“千帆”“斜晖”和江水那里收拢回来,集中在“白洲”,那是她当初同爱人分手的地方,当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肠寸断的地方。5.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主题思想】《望江南》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词,表现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她清晨梳洗后登楼远眺,盼望自己的心上人早些归来,但是“千帆过尽”却仍就不见归人,她被相思折磨得柔肠寸断。1.词中表现思妇孤独零丁情状的一个字是“__独__”,点明全词主旨的两个字是“__肠断__”。2.下面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这首词中的楼、帆、人、洲融入了思妇由喜悦到痛苦失望的情感变化,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B.“肠断白洲”是全词主旨,它与《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所表现的主旨是相同的。C.“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词感情上的大转折,与首句的欢快情绪形成对照,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D.这首词中作者赋予“斜晖”与“悠悠”之水以人物情感,传递出思妇内心的痛苦与不幸。3.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三四句的诗意。__望穿秋水__4.这首词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情感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你觉得艺术上有什么特点?__表现了盼亲人不归的失望与怅惘。情感上经历了希望——失望——肠断的过程。艺术上清新淡雅、朴实自然。__(二十三)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文学常识】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军事家、文学家。渔家傲,词牌名;秋思,题目。【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37\n,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内容分析】1.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2.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4.“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6.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主题思想】词的上片重在描写塞下秋景,下片抒情。词人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1.上阕中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异”在:①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飞向衡阳,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实际上写塞下极寒,与家乡吴地大不相同。②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构成塞下特异的“边声”也是中原所没有的。③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渴望建立军功的思想感情,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__2.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__边塞秋色__,下阕写__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__。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__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__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__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__5.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__6.词的上阕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__雁去__(限2个字)。7.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__慨叹功业未立;思念家乡。其他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__8.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37\n__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__9.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__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__10.“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__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__11.“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双鬓早已斑白;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__12.上阕写景,突出了“异”字。在词中,风景异的具体体现在__雁去无留意__、__边声四起__、__落日孤城__;写出了边塞__寒冷__、__荒凉__、__戒备森严__的景色。1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__守边将士壮志难酬、思念家乡的感情__。14.文中所用典故是燕然未勒归无计作者用这个典故,表明了作者__渴望建功立业__的思想感情15.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一简要分析。__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__(二十四)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辛弃疾合称“苏辛”。【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内容分析】1.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2.“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这就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4.下片以抒情为主。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6.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37\n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7.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主题思想】通过对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渴望身临战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1.请找出这首词中描写出猎场景的句子。__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__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__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__3.“江城子”是这首词的__词牌名__,“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__题目__。4.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__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者。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__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__运用典故,拿魏尚自比,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用典的作用是:委婉含蓄。__6.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__持节云中__,__何日遣冯唐__,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__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__。7.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__叙事__(描写);下阕重在__抒情__。8.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__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御敌建功的爱国情怀。__9.本词上阕写景,描写了__密州出猎__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__渴望报效国家__的豪情壮志。10.词的上阕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__倾城__。11.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__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__12.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__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__13.“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__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之情__。14.“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体现在哪些地方?__是上阕的文眼,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狂”字贯穿全文。“狂”的表现:劲装出猎;千骑相随;全城人随观;自比孙郎。__15.找出词中的典故,并说说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__亲射虎:以孙权自比,展现了词人虽然年纪不少,却仍有少年人的豪情。遗冯唐:作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再起用他,表达了作者渴望报效国家的愿望。射天狼:是说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满月一样去参加战斗,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__(二十五)武陵春[宋]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37\n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文学常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译文】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景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在,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内容分析】1.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2.“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3.“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4.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作连绵不断的流水,比作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主题思想】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1.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__日晚倦梳头__”“__欲语泪先流__”。2.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__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问、夸张),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__3.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句“尘香”二字写落花已化为尘土,流露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B.“欲语”而泪先夺眶而出,写出词人有难以抑制的满腹忧愁和伤痛,具有感人心弦的艺术魅力。C.“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之情。D.词作最后两句将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来写“愁”之浓之重,既形象生动又自然妥帖。4.诗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__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__5.上片中,“__花已尽__”,交代的是季节特征,“__日晚倦梳头__37\n”是通过描绘日常起居生活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二十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文学常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译文】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王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内容分析】1.上片描述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雄豪、壮美的事,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2.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作者骑着飞快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意思是: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4.结语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5.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主题思想】这首词通过对沙场场景的回忆,抒发了词人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1.这词首融__梦幻__与__现实__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2.本词上阕描写军旅生活,写了__看宝剑__、__听号角__、__分麾下炙__、__听塞外声__和__沙场点兵__等五个画面;下阕描写了__骑快马__、__拉雕弓__的战斗场面。3.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__醉里挑灯看剑__、__梦回吹角连营__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4.词中“天下事”和“生前身后名”各指什么?__“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生前身后名”指生前死后都为国家民族建立不朽功勋的美名。__5.作者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__通过写这两个情景表现了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愤。__6.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前两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37\n__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前两句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__7.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__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__8.“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用了__比喻__的修辞手,从__视觉__和__听觉__两个方面,__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__。9.请赏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__这句意思是: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__10.整首词中有一外显示感情出现转折的句子。请写出这句话,并赏析一下它在作品中产生的效果。__“可怜白发生”效果:①这五个字表明前面所描述的经历只是一种追忆;②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③使整首词风格由雄壮走向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__1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抒发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__12.为什么说《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__“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号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__九年级(下)(二十七)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余首诗歌。《诗经》又称“诗三百”,全书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译文】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37\n弹琴瑟迎她过来。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内容分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主题思想】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令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他幻想着终有一天,能与这位少女永结为好,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1.《诗经》分为风、__雅__、颂三部分,《关雎》属于这三部分中__风__的篇目。2.诗的前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什么作用?__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并运用“比”的手法点出恋爱的主题。__3.请对“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作简要赏析。__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悠哉悠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求之不得的忧思和深深的思念之情。__(二十八)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译文】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逆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逆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内容分析】1.《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3.本诗描述了主人公的追寻之路困难重重,刻画出急切的心情。4.“苍苍、萋萋、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形状与过程,说明追寻时间之久。“方、湄、涘”37\n把伊人在彼岸等待主人公的场景和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的心理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出来。【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叙写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表达了男主人公对女子的思念,对爱情的追求,从而赞美劳动人民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1.诗人用“__苍苍、萋萋、采采__”这三个词描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十分冷清,心境十分寂寞。2.“宛”的含义是“宛如、若、像”,在这首诗中的作用是:__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__。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由此你感受到这首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__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协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__4.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__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__,考点链接一、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____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什么,并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____指月亮。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言之有理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____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武陵春37\n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找出来。____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一景物描写在词中有何作用?____交代季节特征,渲染凄婉氛围,暗示作者美好的生活已经过去,为全词奠定感情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训练一】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____示例:战马奔腾,像“的卢”一样飞驰而过,雷声阵阵,原来是放箭的弓弦发出的声音,让人心惊不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首“壮词”以“可怜白发生”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对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二】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____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____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____“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离愁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山坡羊·潼关怀古37\n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训练一】1.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____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__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____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百姓的同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二】 “聚”和“怒”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____好在运用拟人手法,“聚”字化静为动,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字赋予了黄河人的情绪,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训练一】1.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喜悦(对西湖美景喜爱)__的感情。尤其是“____行不足__”三个字更是直抒胸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2.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请从诗歌画线句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加以说明。____示例一:“早莺”——初春时飞来的莺,争着飞落到暖树上,表明鸟儿为避春寒而栖于初春的暖枝,体现了季节特征。或“早莺”——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一展歌喉,体现了季节特征。示例二:“新燕”——似曾相识的燕子飞回来了,这是初春的信号,体现了季节特征。或:“新燕”——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体现了季节特征。(意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二】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____绿杨阴里白沙堤__”终。以“____最爱湖东行不足__”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春美景的喜悦之情(答“对西湖日早春美景的热爱或赞美之情”也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____争、啄。一个“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生动地描绘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37\n从而使得全诗洋溢青春的活力与生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闻笛赋”表达了诗人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诗句的哲理内涵。____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答出大意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训练一】1.诗中的“结庐”“日夕”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____构筑房舍;傍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飞鸟相与还”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____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二】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____心远__”和“____悠然__”。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____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表达了诗人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____“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37\n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____设问__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____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的情怀。2.请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____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二、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眷泥更护花。1.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____示例: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符合诗意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意思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三、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____草、木、花、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____尾联形象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四、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7\n____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____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