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深圳市2022届中考历史知识点汇编 专题十四 农业发展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

2/4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十四农业发展第一部分:农民与土地问题一.商鞅变法:打破旧贵族对土地垄断,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编制户口。二.辛亥革命:(1)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2)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拓展】中国第一个提出民生问题的人:孙中山,实现:土地改革三.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1)1950年国家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3)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4)土地改革的意义:使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四.三大改造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背景:分散经营,影响农业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2)形式:按照自愿的原则,把分散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3)实质:改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土地公有制。(4)作用: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背景:①党和人民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②缺乏经验,急于求成,③忽视客观经济规律。2、表现:高指标,瞎指挥,共产风,浮夸风3、后果:导致了1959—1961国民经济严重困难。4、教训与启示:①要遵循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②要认识基本国情,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策略。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4\n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人民公社化运动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2、创造者: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3、形式:把集体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耕种,农民自主经营。4、影响:①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很快解决了人口的温饱问题。第二部分:三农问题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小城镇建设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①商周时期:绝大部分——石器,极少量——青铜农具。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③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④宋朝时:秧马2、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①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②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③唐初: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3、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①战国时期,李冰在成都修筑都江堰。②秦朝开通了灵渠③隋朝开通大运河【考点详解】大运河三点:涿郡、洛阳、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北至南——海、黄、淮、长、钱影响: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巩固统治,开通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原因: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B.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4\nC.一些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D.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②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原因:A.隋朝大运河开通促进了经济发展。B.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③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④明清时: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表现:“湖广熟,天下足”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学习认识】1.我国多次调整农业政策目的: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繁荣2.农业政策调整应注意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注意调动农民积极性,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3.解决三农问题策略:①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素质;②发展农业科技,发展生态农业;③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加快城镇化进程;④完善农村的民主法治建设;⑤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第三部分:中国历代土地制度一、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二、奴隶社会:国王土地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三、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②废除: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四、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五、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考点详解】1、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中国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②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4\n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学习认识】1.农业是立国之本2.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尊重客观经济规律;5.注意调动农民积极性。6.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0:31:59 页数:4
价格:¥3 大小:15.3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