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柳州专版2022中考语文第7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3

2/43

剩余4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7讲 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七年级(上)(一)郑人买履(《韩非子》)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度 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B.坐 而置之其坐 满坐寂然(《口技》)C.遂 遂不得履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D.宁 宁信度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解析】A.量长短/量好的尺码;B.同“座”,座位;C.终于/于是;D.宁可/难道。2.【A+层级】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例句:至之市A.而忘操之       B.何不试之以足C.何陋之有D.辍耕之垄上(解析:例句中“之”是动词,到……去。A.代词,代指量好的尺码;B.代词,代指鞋子;C.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D.动词,到……去。)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2)宁信度,无自信也。(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墨守成规,迷信“尺度”等教条是不可行的,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二)刻舟求剑(《吕氏春秋》)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B.不亦惑乎(迷惑,糊涂)C.求剑若此(寻求,寻找)D.遽契其舟(契合)(解析:D.雕刻。)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其 遽契其舟其真不知马也(《马说》)B.于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C.之 是吾剑之所从坠小大之狱(《出师表》)D.乎 不亦惑乎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解析】A.代词,代指楚人/表推测语气,恐怕;B.介词,到/比;C.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表反问语气,吗。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并使行为符合这种变化。43\n【甲】见【课文在线】【乙】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③,并④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⑤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⑥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 ①北人:北方人。②仕:做官。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④并:连同。⑤以:用来。⑥何:哪里。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不亦惑乎(迷惑,糊涂)B.遽契其舟(立即,匆忙)C.其人自护其短(浅短)D.席上啖菱(吃)(解析:C.缺点,短处。)6.【A+层级】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其”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其人自护其短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B.百姓多闻其贤C.其如土石何D.其人自护其短(解析:例句中“其”是人称代词,他的。A.人称代词,他的;B.代词,他;C.副词,表推测;D.指示代词,那个。)7.【A+层级】下面对【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甲】文中楚人最可笑的“行”是“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B.【乙】文中北人最可笑的“言”是“前山后山,何地不有”。C.【甲】文告诉我们行为处事不能迷信教条,要尊重客观事实。D.【乙】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是在不懂的时候,要善于为自己掩饰。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船已经向前行驶了,但是剑却没有行走。(2)北土亦有此物否?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附【乙】文参考译文:北方人生来是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有的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三)幼时记趣(沈复)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A.徐 徐喷以烟   清风徐来(《核舟记》)B.观 作青云白鹤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C.得 怡然自得   遂不得履(《郑人买履》)D.驱 驱之别院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43\n【解析】A.慢慢地,缓缓地;B.动词,观赏/名词,景象;C.得意,满足/得到;D.驱赶/“驱驰”作“奔走效劳”解。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其 使其冲烟飞鸣吾视其辙乱(《曹刿论战》)B.余 余忆童稚时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C.之 故时有物外之趣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D.或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以为死(《陈涉世家》)【解析】A.代词,代指夏蚊/代词,代指齐国军队;B.人称代词,我;C.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D.或者/有的人。3.【A+层级】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叙述“物外之趣”的两件事是“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庞然大物”的经过。B.文中有不少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沿用至今,如“怡然自得”“夏蚊成雷”等。C.文章按总分结构来写,主要运用记叙、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D.本文给我们的启发是:观察事物时要细致入微,发挥想象,才会有不同的收获。(解析:C.文章没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四)三峡(郦道元)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日 隐天蔽日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B.绝 沿溯阻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C.良 良多趣味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D.属 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解析】A.太阳/日子;B.隔绝;C.确实/忠良;D.连接/同“嘱”。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于 至于夏水襄陵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B.之 冬春之时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C.其 飞漱其间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D.故 故渔者歌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A.介词,到,常与“至”连用/介词,比;B.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曹刿;C.代词,代指怪柏/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D.所以。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A.文章描绘三峡的奇异景象,动静结合。写山,以动为主,文势舒缓;写水,跌宕多变,夏水激荡奔放,春冬之水静中有动,秋水苦瘦凄清。B.文章中“清荣峻茂”这极为精准的四个字,着重状写了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特点,由此引发作者“良多趣味”的感慨。C.文章写三峡的秋景,以其代表性的动物“猿”来表现,先直述其声凄异,再引渔歌为证,情景交融,渲染了秋天的凄凉萧瑟。D.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巧妙,语言凝练生动,行文富于变化,多采用四字句,又兼用散句,收放有致,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43\n【解析】A.写山,以静为主。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甲】见【课文在线】【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节选自《水经注》)【注释】 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5.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清 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B.素 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陋室铭》)C.沿 沿溯阻绝沿河求之(《河中石兽》)D.绝 哀转久绝群响毕绝(《口技》)【解析】A.清波/水清;B.白色的/不加装饰的;C.顺流而下/沿着;D.断绝,消失。6.【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B.以 不以疾也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C.虽 虽乘奔御风虽途迳信宿D.故 故渔者歌曰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解析】A.在/如果;B.如/连词,表目的,来;C.连词,表假设,即使;D.如此,这么/原来的。7.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甲】文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正面描写水的湍急。B.【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迂回,也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C.【甲】文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D.【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解析】A.“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侧面描写水流湍急。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实在有很多趣味。(2)色如人负刀牵牛。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附【乙】文参考译文:江水又向东,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个险滩叫黄牛滩。南岸重重叠叠的山岭一层层耸起,43\n最外高峻的山崖间有块石头,形状像一个人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看上去轮廓非常鲜明。因为人难以到达,不能够穷究实际情况。此山既高,再加上江水湍急迂回曲折,即使走上两天两夜,还能望到这个石头,所以行走的人编成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下出发,晚上还在黄牛山下投宿;三天三夜,黄牛山还是像原来一样看得清楚。”说的就是水路曲折,(走很长的路后)回头望去黄牛山还像原来一样。(五)以虫治虫(沈括)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A.谓 土人谓之“傍不肯”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B.一 忽有一虫生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C.日 旬日子方皆尽隐天蔽日(《三峡》)D.尽 旬日子方皆尽林尽水源(《桃花源记》)【解析】A.说的是;B.数词,一全;C.天太阳;D.消失穷尽。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岁以大穰A.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B.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C.策之不以其道(《马说》)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例句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A.连词,表目的,来;B.因为;C.按照;D.认为。3.文章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示例:现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虽然灭了害虫却带来了污染,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六)梵天寺木塔(沈括)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三 方两三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B.患 患其塔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云 匠师云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D.使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解析】A.数词,三泛指很多;B.动词,担心名词,祸患;C.说白云;D.派遣。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其 患其塔动其真不知马也(《马说》)B.故 故如此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C.之 问塔动之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与谢中书书》)D.乃 乃以瓦布之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解析】A.代词,代塔表推测的语气,恐怕;B.所以原来;C.结构助词,的;D.于是,就竟然。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2)人皆伏其精练。人们都佩服喻皓的精熟。4.本文写人着笔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又展现出喻皓怎样的心理活动?43\n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笑”既表现出喻皓对匠师无能的嘲笑,也表明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很有自信。(七)《论语》十二章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必以信(《曹刿论战》)B.食 饭疏食饮水    皆出酒食(《桃花源记》)C.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亦在其中矣D.日 吾日三省吾身   隐天蔽日(《三峡》)【解析】A.诚信/言语真实;B.食物;C.以……为乐/快乐;D.每天/太阳。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之 学而时习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B.其 其不善者而改之其真无马邪(《马说》)C.以 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曹刿论战》)D.于 于我如浮云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解析】A.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代词,他们的/表示加强诘问语气;C.介词,凭借;D.介词,对,对于/介词,到。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不习乎?”是谈学习方法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是谈修身做人的。B.“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赞美了颜回贫贱不能移的品质,颜回为了自己的理想,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珍惜宝贵的时光,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发愤进取。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告诉我们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解析】A.“博学而笃志”是讲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再感到迷惑。七年级(下)(八)赵普(《宋史》)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习 普少习吏事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B.发 家人发箧视之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C.临 及次日临政执策而临之(《马说》)D.色 普颜色不变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解析】A.熟悉/练习;B.打开/开花;C.处理/面对;D.神色。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为 及为相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B.之 读之竟日何陋之有(《陋室铭》)C.其 未有其比其间千二百里(《三峡》)43\nD.而 跪而拾之以归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解析】A.担任/向;B.代词,指书/宾语前置标志,不译;C.人称代词,他,指赵普/指示代词,这;D.连词,表顺承。3.【A+层级】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文章主要写了赵普刻苦读书和奏荐人才两件事,是为了说明读书的重要性。B.本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阖户启箧取书”中的一个“阖”字表明闭门谢客,暂停一切社交活动,可见决心之大。C.“补缀旧纸”这一细节生动感人,那被太祖撕碎的奏章,要将它恢复原样,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耐心啊!D.文章叙事简洁,通篇没有说明赵普奏荐的是何人,为什么奏荐他,而是把笔墨落在一奏、再奏、三奏、四奏上,反映了赵普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解析】A.是为了说明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性情沉着,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2)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在地上拾起来拿回去。(九)《列子》一则《列子·汤问》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善 伯牙善鼓琴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B.鼓 伯牙鼓琴    一鼓作气(《曹刿论战》)C.得 钟子期必得之  得无异乎(《岳阳楼记》)D.辄 钟子期辄穷其趣 饮少辄醉(《醉翁亭记》)【解析】A.擅长,善于;B.动词,弹奏/动词,击鼓;C.懂得,知道/能,可能;D.总是,就。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为 初为霖雨之操 为宫室之美(《鱼我所欲也》)B.乃 乃援琴而鼓之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C.于 止于岩下   吾于何逃声哉D.之 钟子期必得之 泰山之阴【解析】A.是/为了;B于是,就;C.介词,在/介词,向;D.代词,代伯牙所弹乐曲/结构助词,的。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本文运用语言和神态描写,侧面烘托出伯牙高超的琴技。B.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高山流水。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C.《列子一则》的作者相传为战国列御寇,相传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D.《列子一则》一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解析】A.没有神态描写。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43\n(伯牙)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的旨趣。(2)子之听夫志!志想象犹吾心也。您的听力好啊,心志和想象如同我的心意。(十)核舟记(魏学洢)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罔 罔不因势象形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B.形 罔不因势象形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C.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D.简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解析】A.无/同“惘”,迷惑而无所得;B.形状/身体;C.类似/同“嘱”,嘱托;D.挑选、选择。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以 能以径寸之木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B.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C.之 石青糁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D.而 启窗而望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解析】A.介词,用;B.动词,雕刻/表被动,被;C.代词,代指所刻的字/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核舟记》选自清代学者魏学洢编著的《虞初新志》卷十。B.“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C.文中王叔远的技艺甚高,可用文中的“灵怪”两字来概括。D.文中第②段依次介绍了船舱、船篷、小窗、雕栏和刻字。【解析】A.《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抬头仰望,神情跟苏东坡、黄鲁直二人不相类似。(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的声音似的。(十一)黔之驴(柳宗元)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B)A.好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如好逸而恶劳(《治水必躬亲》)B.蔽 蔽林间窥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C.稍 稍出近之稍稍正坐(《口技》)D.能 觉无异能者虽有千里之能(《马说》)【解析】A.喜欢;B.隐蔽,躲藏/受蒙蔽;C.渐渐;D.本领。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为 以为神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B.之 蔽林间窥之然往来视之C.则 至则无可用橘生淮南则为橘(《晏子使楚》)D.且 以为且噬己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解析】A.“以为”连用,可译为“把……当作”/“以为”连用,可译为“认为”;B.代词,代指驴;C.却/就;D.将要/连词,况且。43\n3.【A+层级】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C)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畏惧,从而征服客观事物;也告诫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性。B.第一段开头写“好事者”用船运进一头驴后,发现没有用处,就放在山下,这是行文的铺垫,为虎和驴的相见准备了条件。C.第②段写“虎”与“驴”较量的过程和结果。最后用“虎”的胜利说明:实力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但外形、声势更应重视。D.本文作者采用拟人化的写法,细腻生动地刻画了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驴”和知己知彼、做事谨慎的“虎”,引人入胜。【解析】C.曲解文意。实力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不是更应该重视“外形、声势”。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有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驴)进黔。(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这件事,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甲】见【课文在线】【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蜘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蜘蛛杀蛇》)【注释】 ①飙下:带着一股风跳下。②踞:趴。③盬(gǔ):吸饮。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益习其声(有益)B.技止此耳(只,仅)C.果腹而去(吃饱肚子)D.蜘蛛引丝疾上(飞快)【解析】A.逐渐。6.【A+层级】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然往来视之A.放之山下B.何陋之有C.踞蛇之首D.数月之后【解析】例句中的“之”是代词,代“驴”。A.代词,代“驴”;B.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C.结构助词,的;D.音节助词,不译。7.【A+层级】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以为神”到“觉无异能者”,再到“技止此耳”。B.【乙】文“如是者三四次”中的“是”指代的具体内容是:“蛇复昂首待之”。C.【甲】【乙】两文都写的是动物斗争的过程。D.【甲】文侧重描写虎的心理,【乙】文侧重描写蜘蛛的动作。【解析】B.“是”指代的具体内容是“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蜘43\n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驴不胜怒,蹄之。驴不能忍受愤怒,用蹄子踢虎。(2)蛇复昂首待之。蛇又昂着头等待着(吃)蜘蛛。附【乙】文参考译文:我曾经见到有一只蜘蛛在离地二三尺左右的墙壁间织了一张网。有一条大蛇从网下经过,昂起头想吞食蜘蛛,但是高度够不着。过了一会儿,蛇将要离开。蜘蛛忽然挂在一根丝上爬下来了,身子悬在半空。蛇又昂起头要吞食蜘蛛。蜘蛛拉着丝飞快地爬了上去,返回在它的网上守着。如此三四次之后,蛇有些疲惫了,便将头伏在地上休息。蜘蛛趁其不备,奋力跳下,趴在蛇头上,拼死不动;蛇狂跳不止,直至死亡。蜘蛛于是吸饮蛇脑,吃饱了才离开。(十二)为学(彭端淑)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A.卒 卒于鲁也传之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B.去 西蜀之去南海 一狼竟去(《狼》)C.常 岂有常哉   太祖常劝以读书(《赵普》)D.鄙 蜀之鄙有二僧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解析】A.终于;B.距离/离开;C.常规/经常;D.边地,边远地区/粗俗。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之 吾欲之南海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B.而 可恃而不可恃也 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C.以 以告富者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D.何 子何恃而往 何陋之有(《陋室铭》)【解析】A.动词,到……去/代词;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C.把/因为;D.什么。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为学”即“求学”“做学问”。B.文章开头阐述了“难”与“易”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C.贫僧与富僧的故事是事实论据,二者对比阐明了道理。D.作者告诉我们只要有“志”,就能获得成功。【解析】D.作者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那么愚笨平庸和聪慧敏捷所起的作用,难道有不变的规律吗?(2)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不被自己的愚笨和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甲】见【课文在线】【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43\n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5.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A.学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B.异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觉无异能者(《黔之驴》)C.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D.顾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野有麦场(《狼》)【解析】A.学习;B.名词,不同/形容词,特别的;C.数词,几/动词,数;D.却,反而/看。6.【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之 人之立志     借旁近与之B.然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泯然众人矣C.其 其一贫,其一富其一犬坐于前(《狼》)D.于 卒于鲁也传之生于忧患【解析】A.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指方仲永;B.那么/……的样子;C.代词;D.介词,在/介词,由于,因为。7.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甲】文中的“圣人”指的是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比如孔子、孟子、老子等人。B.【乙】文中包含的熟语有“泯然众人矣”,意为完全如同常人了。C.【甲】文中“子何恃而往”出现了两次,前一次表现了富者对贫者的疑惑,后一次表现了富者对贪者的嘲讽。D.【乙】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泯然众人,这个事例与【甲】文中“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照应。【解析】A.“圣人”在【甲】文中仅指孔子。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资之昏,不逮人也。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2)或以钱币乞之。有人用钱求他的诗。附【乙】文参考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人,家中世代以耕田为生。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从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题上自己的名字。这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43\n(十三)爱莲说(周敦颐)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远 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清 香远益清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C.鲜 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桃花源记》)D.予 同予者何人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解析】A.远播/在远处;B.清芬/凄清;C.少/鲜艳;D.人称代词,我。2.【A+层级】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B.而 濯清涟而不妖/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C.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D.者 同予者何人/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解析】A.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B.连词,表转折,却;C.语气词,相当于“啊”“呀”/疑问代词,哪里;D.……的人/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3.【A+层级】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说”是一种古代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解析】D.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世人的唾弃。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菊花的爱好,(从)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甲】见【课文在线】【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 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陶后鲜有闻(少)B.亭亭净植(种植)C.而能事不已(停止)43\nD.此皆言其可目者也(适宜,适合)【解析】B.树立。6.【A+层级】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例句:摘而藏之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B.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C.启窗而望(《核舟记》)D.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解析】例句中“而”的意思是“连词,表顺承”。A.连词,表转折,却;B.连词,表并列;C.连词,表顺承;D.连词,表修饰。7.【A+层级】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甲】文以“莲,花之君子者也”一句点明题旨,提纲挈领,围绕“君子超世脱俗、不同流合污的美德”这一中心组织材料。B.【甲】文记物寓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拟人和比喻。C.【乙】文是从花开后、花朵凋谢后结实两个方面来写荷花的。D.【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解析】C.【乙】文是从花未开时、花开后、花朵凋谢后结实三个方面来写荷花的。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附【乙】文参考译文: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它就能为一池碧水做点缀;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一天比一天高,每天往上长,每天越来越艳丽。有风时就呈现出飘动摇摆的情态,无风时也有轻盈柔美的风姿。等到花蕊绽开,荷花顶出水面,风姿娇美,晶莹欲滴,先后相继开放;等到花朵凋谢,它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霜降,它也不会收场。这些说的都是它适于观赏的方面。鼻子可以享受的,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用它来)避暑,暑气因它而减退;(用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只有霜打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似乎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能在明年用来裹东西。这样看来,芙蕖这种植物,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一丝一毫不能备作家常日用。(十四)《礼记》一则《礼记·学记》1.【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A.虽 虽有嘉肴 故虽有名马(《马说》)B.至 虽有至道 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C.故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D.谓 其此之谓乎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解析】A.即使;B.最好的/周到;C.所以,因此/缘故,原因;D.说的/为,是。2.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礼记〉一则》节选自《学记》,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活动的论著,其中43\n所阐述的一些原则和规律,至今仍有重要意义。B.“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是反面论证,它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做铺垫。C.本文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D.《〈礼记〉一则》一文多用对称、齐整的句式,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解析】B.非“反面论证”,而是“类比”。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了自己不懂(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八年级(上)(十五)晏子使楚(《晏子春秋》)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诣 吏二缚一人诣王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B.酣 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醉翁亭记》)C.谓 谓左右曰太守谓谁(《醉翁亭记》)D.使 晏子将使楚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解析】A.到(指到尊长那里去)/拜见;B.尽兴地喝酒;C.对/为,是;D.出使/假使,假如。2.【A+层级】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例句:齐之习辞者也A.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公与之乘(《曹刿论战》)C.处处志之(《桃花源记》)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解析】例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代词,代曹刿;C.语气助词,不译;D.结构助词,的。3.【A+层级】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D.晏子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解析】晏子的这句话说明环境会影响人的成长,但不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5.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43\n示例:态度庄严,掌握分寸,寓刚于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词严又不卑不亢。(十六)湖心亭看雪(张岱)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A.更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有痴似相公者B.是 是日更定矣    是金陵人,客此C.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上下一白D.与 天与云与山与水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谢中书书》)【解析】A.还;B.指示代词,这/判断动词,是;C.泛指酒杯/白色的;D.和,跟,同/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2.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超然脱俗),为下文埋下伏笔。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表现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此举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蕴。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解析】D.舟子的喃喃之语应为侧面描写。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空和云层、群山、湖水浑然一体,上上下下全都是白茫茫的一片。(2)更有痴似相公者。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十七)治水必躬亲(钱泳)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故 泥于掌故公问其故(《曹刿论战》)B.于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送东阳马生序》)C.而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好逸而恶劳D.致 非咨询不穷其致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解析】A.“掌故”为古代的典章、制度/原因;B.介词,在;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D.事理/得到。2.【A+层级】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于”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例句:泥于掌故A.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B.其剑自舟中附于水(《刻舟求剑》)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解析】例句中的“于”是“对,对于”的意思。A.在;B.到;C.比;D.对,对于。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本文可概括出“好逸恶劳”“见利忘义”两个成语。B.本文选自《梦溪笔谈》,作者钱泳,北宋江苏金匮人。C.本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D.本文告诉我们主持水利工作的官员应当做到“躬亲”与“清廉”两点。43\n【解析】B.本文选自《履园丛话·水学》。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2)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如果贪图安逸而害怕辛劳,计较私利而忘记公义,只想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十八)活板(沈括)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印 五代时始印五经每一字皆有数印B.就 瞬息可就持就火炀之C.和 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D.若 不若燔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A.用雕版印刷/字印;B.完成/靠近;C.混合/暖和;D.如,比得上。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已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得履(《郑人买履》)B.以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以手拂之C.其 其印自落其真无马耶(《马说》)D.有 有奇字素无备者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解析】A.同“以”/已经;B.介词,用;C.代词,代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难道,表反问语气;D.与“无”相对/同“又”。3.【A+层级】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活板的制作和印刷过程主要经历刻字、排版、印刷和拆板四大工序。B.本文主要介绍印刷术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C.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集中体现在字是活的,排版、印刷是活的,以及字印便于贮存重排等方面。D.活板的字模之所以用胶泥而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太软,且不宜用“火炀”。【解析】D.不用木料制作字模,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的东西蒙盖好。(2)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八年级(下)(十九)马说(韩愈)1.【A+层级】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马之千里者/吾妻之美我者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乃记之而去C.不以千里称也/可以一战D.其真无马邪/择其善者而从之43\n(解析:A.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C.凭借;D.表反问语气,难道/指示代词,其中的。)2.【A+层级】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第①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B.第②③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解析:本文作者主要是说世上缺乏的是发现人才的人。)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比较阅读【甲】见【课文在线】【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策之不以其道(鞭子)B.执策而临之[到(它)跟前]C.怀民亦未寝(睡觉)D.水中藻、荇交横(交叉错杂)(解析:A.驱使。)5.【A+层级】下列选项中“或”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A.或以为死(《陈涉世家》)B.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C.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幼时记趣》)D.或凭或立(《山市》)(解析:例句中“或”的意思是“有时”。A.有的人;B.有时;C.或者;D.有的人。)6.【A+层级】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甲】文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千里马没有真实才能。B.【甲】文使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悲惨遭遇。C.【乙】文虽篇幅短小,只有三段,但从交代时间到作者的行为,到写景,再到抒情点题,脉络清晰可见。D.【乙】文“怀民亦未寝”的“亦”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心境相通。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8.【甲】【乙】两文作者都有怀才不遇的经历,但两文所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根据文意简要谈谈两文作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3\n【甲】文:表现了作者在贬谪中旷达、坦然的心情,以及对生活中闲适、淡雅之美的领悟和追求。(或:受贬的忧伤、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旷达的心情)【乙】文: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之情。(二十)狼(蒲松龄)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止 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B.意 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敌 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D.犬 恐前后受其敌 其一犬坐于前【解析】A.同“只”/停止;B.神情、态度/意图;C.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敌人;D.前面。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以 以刀劈狼首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B.故 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C.其 其一犬坐于前 恐前后受其敌D.乃 乃悟前狼假寐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解析】A.介词,用/按照;B.原来/因此;C.代词,代指两狼;D.才/竟然,居然。3.【A+层级】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A.文章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B.文章的情节依次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惧怕和心存希望,认为满足了狼的贪欲就可脱险。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解析】A.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是很狡猾的,但一会儿两只都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甲】见【课文在线】【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注释】 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屠暴起(急剧地)B.顾野有麦场(转头看,看见)43\nC.相去数十步(距离)D.既而奄奄僵卧(不久)【解析】A.暴:突然。6.【A+层级】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乃舍此趋彼/乃不知有汉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悉以咨之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久之不动【解析】A.于是/竟然,竟;B.连词,表转折;C.表目的,来/拿;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调节音节,无实义。7.【A+层级】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后文从对母狼的侧面描写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解析】D.【乙】文没有运用比喻,语言也是平实简练。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2)竖下视之,气已绝矣!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附【乙】文参考译文: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过了一会儿,大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发现小狼不见了,神情十分惊慌。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脚和耳朵,故意让它哀号;大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愤怒地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想爬上去)。(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扭着另一只小狼的脚和耳朵令它急急地哀号;大狼听到另一只小狼的哀号后停下来四处张望,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放弃这棵树奔跑向另一边,(它)像刚才一样边刨土边嚎叫。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转身奔向第一棵树。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不止,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过了许久,便一动不动了。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二十一)诫子书(诸葛亮)1.【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B)A.之 夫君子之行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B.以 静以修身 必以情(《曹刿论战》)C.则 险躁则不能治性 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D.复 将复何及 复前行(《桃花源记》)【解析】A.结构助词,的;B.连词,表目的/介词,根据,按照;C.连词,表顺承,那么,就;D.又。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书”是书信,“诫子书”是指劝勉、告诫儿子的一封信,本文体现了诸葛亮对儿43\n子的淳淳教诲和殷切的期盼。B.“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澹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常被后人引做“志存当高远”,反映了诸葛亮静心思考,冷静处世的思想。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澹泊”“宁静”的重要性。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解析】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应虚度年华,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的愿望。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品德。(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二十二)陋室铭(刘禹锡)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名 有仙则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B.乱 无丝竹之乱耳行拂乱其所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上 苔痕上阶绿受上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素 可以调素琴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解析】A.出名,有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B.扰乱;C.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上/上等的;D.不加装饰的/一向,平素。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之 无丝竹之乱耳小大之狱(《曹刿论战》)B.是 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斯 斯是陋室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D.以 可以调素琴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B.动词,表判断/代词,这,这个;C.这;D.用来/认为。3.【A+层级】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以名人高雅居室衬托自己居室的高雅。B.文章以反问句式结尾突出主旨,强调陋室不陋。C.文章运用比兴手法引出陋室。“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兴陋室之德,“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则比兴陋室。D.写陋室之陋是为了衬托室中主人之贤,而写室中主人之贤,正好说明陋室不陋。这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写室之内外之景、室中人、室中事,句句扣住“陋”字,而又不离“德”字。【解析】C.“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兴陋室,“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比兴陋室之德。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2)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品德高尚)有什么简陋的呢?”(二十三)河中石兽(纪昀)43\n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阅 阅十余岁阅金经(《陋室铭》)B.修 僧募金重修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C.寻 寻十余里无迹寻病终(《桃花源记》)D.溯 遂反溯流逆上也沿溯阻绝(《三峡》)【解析】A.经过,经历/翻阅;B.修整/长,这里指身高;C.寻找/随即,不久;D.逆流而上。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于 求石兽于水中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B.以 以为顺流下矣以君之力(《愚公移山》)C.但 但知其一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D.之 求之下流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解析】A.在/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B.认为/凭;C.只,只是;D.代词,指石兽/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作出判断,所以结果是错误的。B.老河兵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C.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所以我们不能妄下定论。D.我们分析事物的特征,只需要根据生活原理来定论,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解析】D.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二十四)口技(林嗣环)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其间千二百里也(《三峡》)B.名 不能名其一处有仙则名(《陋室铭》)C.绝 群响毕绝哀转久绝(《三峡》)D.会 会宾客大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解析】A.夹杂/间隔;B.名词作动词,说出/出名;C.断绝,消失;D.适逢,正赶上/聚集,汇合。2.【A+层级】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于”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于厅事之东北角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B.战于长勺(《曹刿论战》)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D.然后知生于忧患(《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3\n【解析】例句中的“于”是“介词,在”的意思。A.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对;B.介词,在;C.介词,表示比较;D.介词,因为。3.【A+层级】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写出了表演前的气氛,从侧面反映了表演者技艺的高超。B.第二段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写作顺序是由近而远,由外而内,由小到大,由分而合。C.“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的简单,衬托艺人技艺的高超。D.“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运用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宾客的反应,有力地烘托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解析】B.写作顺序是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到大,由分而合。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全场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观,微露笑容,默默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妙极了。(2)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任何一处。【甲】见【课文在线】第④段【乙】光绪十六年①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②,悉仿生人③,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④叹其技之奇妙。(选自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注释】 ①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ì):屡次,不断地。5.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妙众妙毕备余亟叹其技之奇妙B.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C.绝以为妙绝群响毕绝D.悉悉仿生人悉如外人(《桃花源记》)【解析】A.名词,妙处/形容词,美妙、奇妙;B.指头/指出,指明;C.极/断绝,消失;D.都。6.【A+层级】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其 不能指其一端/其一犬坐于前(《狼》)B.者 凡有名者/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C.于 往往留像于馆/泥于掌政(《治水必躬亲》)D.之 余亟叹其技之奇妙/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解析】A.代词,其中;B.代词,……的人/语气助词,无实义;C.介词,在/介词,被;D.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客人们)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瑟瑟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43\n(2)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猛然看到他们,没有不惊叹像是活人似的。8.【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描写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和蜡人逼真的形态、姿态,是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描写听众、参观者的反应则是从侧面表现艺人们技艺的高超。附【乙】文参考译文: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看到所塑造的蜡人,全都仿照活人的样子,那形体神态、头发肤色、高矮胖瘦,没有不完全相像的。从达官贵族到工艺人等各行各业的人,凡是有名气的,常常在馆里留下蜡像。有的站着,有的躺着,有的坐着,有的弯着腰,有的笑,有的哭,有的在喝酒,有的在赌钱,猛然看到他们,没有不惊叹像是活人似的。我再三赞叹制作蜡人技术的奇妙。(二十五)送东阳马生序(宋濂)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日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日星隐耀(《岳阳楼记》)B.益 益慕圣贤之道/香远益清(《爱莲说》)C.再 主人日再食/再而衰(《曹刿论战》)D.奉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解析】A.约定的日子/太阳;B.更加;C.两次/第二次;D.供给,供养/恭敬地接受。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以 无从至书以观/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B.之 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C.若 烨然若神人/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D.则 则又请焉/则素湍绿潭(《三峡》)【解析】A.连词,表目的,用来/因为;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C.好像/比得上;D.就。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A.“余幼时即嗜学”中的“嗜学”是文章的中心词,全文围绕它层层展开。B.宋濂写自己求学的艰苦是想用自己的例子来训斥马生学习不用功。C.选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现身说法,勉励后辈努力学习,读来情感恳切,语重心长。D.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无书、无师的困难,他自己创造条件克服了这些困难,获得了知识。【解析】B.宋濂写自己求学的艰苦是想用自己的例子来勉励马生用功学习。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甲】见【课文在线】【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旬朔②之间,43\n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③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⑤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⑥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⑦。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⑧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⑨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⑩以此补之。(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注释】 ①滑稽:比喻能言善辩。②旬朔:十天或一个月。③比:近来。④惩艾:惩治,惩戒。⑤曩:从前。⑥寻绎:推求探索。⑦省:记。⑧孙搴:人名。⑨勒:此处译为编辑。⑩庶几:或许,差不多。5.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负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然负此自放B.走 录毕,走送之/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C.说 心善其说/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D.然 烨然若神人/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解析】A.背/凭借;B.跑;C.说法/同“悦”,喜悦;D.……的样子/指示代词,这样。6.【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虽 故虽有强记之力/故余虽愚B.而 久而乃和/而聪明衰耗C.之 当余之从师也/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D.或 或遇其叱咄/或以为死(《陈涉世家》)【解析】A.即使;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C.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D.有时/有的人。7.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A.“序”是一种文体,亲友离别,赠言规劝,属赠序,如【甲】文;陈述创作主旨、经过等,属书序,如【乙】文。B.【甲】文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乙】文意在交代《精骑集》一书编辑及命名的由来。C.【甲】文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表现读书之“苦”,与“同舍生”生活的富足作对比,表现自己从读书中感受到的乐趣。D.【乙】文写自己少时读书不勤奋,后来治学时用勤奋来惩戒自己,但是不能坚持太久,容易忘记自己的目标。【解析】D.【乙】文写的是年少时聪明但不勤奋;几年之后虽勤奋,但是变得善忘,所以摘录经典语句。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2)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年长后容易忘记,也许可以用这个来弥补吧。附【乙】文参考译文:我年少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然而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能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内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学业)也常常由于不勤奋而荒废。近几年来,(我)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一二。每次看书从头到尾推求探索几次,合上书后还是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43\n却常常荒废在善忘上。最近读到《齐史》时,看到孙搴说:“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几万疲弱的士兵。”心中赞同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唉!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年长后容易忘记,也许可以用这个来弥补吧。九年级(上)(二十六)《庄子》一则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怒而飞(怒:发怒)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徙:迁移)C.志怪者也(志:记载)D.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盘旋)【解析】A.“怒”是“奋发”的意思。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而 化而为鸟/怒而飞B.之 鹏之徙于南冥也/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C.以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D.其 其正色邪/其真无马邪(《马说》)【解析】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B.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用/介词,因为;D.表示揣测语气/难道,表示反问语气。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盘旋在暴风上面,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间的大风离去。(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像野马一样流动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二十七)陈涉世家(司马迁)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比 比至陈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B.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C.会 会天大雨会宾客大宴(《口技》)D.诚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解析】A.等到/并列,紧挨着;B.编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C.适逢,恰巧遇到;D.果真/确实,实在。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丹书帛曰B.者 陈胜者,阳城人也/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C.之 怅恨久之/实是欲界之仙都(《与谢中书书》)D.宜 宜多应者/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解析】A.是/于是,就;B.“……者,也”,表判断/……的人;C.音节助词,无实义/助词,的;D.应当。3.【A+层级】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陈胜在因雨逾期而面临被杀厄运之时,决定发动起义,可见他决策的果断。B.陈胜能够看出天下百姓对秦王暴政和二世继位的不满情绪,足见他审时的敏锐。C.陈胜认为打着扶苏的旗号并依靠项燕的威望就能复兴秦国,足见他谋事的睿智。43\nD.陈胜起义前亲自去占卜,置丹书于鱼腹,派吴广篝火狐鸣,足见他处事的周全。【解析】C.不是复兴秦国,是楚国。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长叹一口气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2)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戍守边塞的人中十个里面有六七个也要死掉。【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节选自《陈涉世家》)【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①,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选自刘向《说苑》)【注释】 ①上:君王。5.下面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先自度其足(《郑人买履》)B.将 上使外将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C.或 今或闻无罪/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D.亡 非之则危,背之则亡/国恒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解析】A.估计/量长短;B.统领/将领;C.有人/有时;D.灭亡。6.下列选项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例句:扶苏以数谏故A.君人者,以百姓为天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解析】例句与C项中的“以”都是连词,因为A.介词,把;B.介词,凭借;D.顺接连词,不译。7.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甲】文中陈胜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目的是表达对二人的思念,推翻统治,为他们报仇。B.【乙】文通过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表现管仲的民本思想。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巩固基石,国家才能安宁。C.【甲】文中陈胜以“天下苦秦久矣”揭示起义的根本原因,正是【乙】文中管仲所说的“民怨其上”。D.【甲】【乙】选文都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了陈胜、管仲卓越的洞察力。43\n【解析】A.目的是借扶苏、项燕的名义起义,“为天下唱”,并非怀念、报仇。8.把【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现在逃亡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2)王者何贵?君王(应该)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附【乙】文参考译文:齐桓公问管仲:“君王,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广阔无边的天空。给人民当君主的,要把百姓当作天。百姓亲附他,国家就可安宁;百姓辅助他,国家就能强盛;百姓反对他,国家就很危险;百姓背弃他,国家就要灭亡。《诗经》中说:‘统治者如果不贤良,一个地方的人民都会怨恨他。’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这是从来就没有过的。”(二十八)桃花源记(陶渊明)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马说》)B.异 渔人甚异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C.复 复前行,欲穷其林/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D.怡 并怡然自乐/心旷神怡(《岳阳楼记》)【解析】A.说/方法;B.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不同;C.继续,又/这里指辩解;D.愉快。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其 欲穷其林/问其姓氏(《湖心亭看雪》)B.之 闻之,欣然规往/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C.焉 不复出焉/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D.乃 乃不知有汉/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解析】A.代词;B.代词,代指这件事/助词,的;C.兼词,“于之”,从这里/助词,表疑问语气;D.副词,竟然/连词,于是。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做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晰,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解析】C.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并非现实社会。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里面)土地平坦空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优美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43\n【甲】见【课文在线】①②③段【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山势奥处,仰见天宇,其狭若在陷井;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隐秀,翳万杉间,溪声绕亭址出山去。次亭曰寒华,多留题,不暇读;相对数步为漱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为两。(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释】 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便要还家(同“邀”,邀请)B.不足为外人道也(说)C.水益涩,曳舟不得进(更加)D.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或者)(解析:D.“或”是“有的人”的意思。)6.【A+层级】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例句:忘路之远近A.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B.可汲,饮之甘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解析:C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都是助词,的。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代词,指泉水;D.动词,到。)7.【A+层级】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甲】文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B.【乙】文第二段写雪窦山观亭,作者运用移步换景之法,依次描写了隐秀亭、寒华亭、漱玉亭、大亭。C.【乙】文中作者多处写水,各择其妙:或写形,如“白蛇蜿蜒”;或写声,“溪声绕亭”;或写味,“饮之甘”。D.【甲】【乙】两文写到桃花源与雪窦的相似之处有山阻水隔,很难进入,自然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安宁和乐等。(解析:B.遗漏了“雪窦山亭”。)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2)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附【乙】文参考译文:水更加不通畅,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过了两夜,就沿着小溪,43\n再从山的左侧出来,蹚过溪水,四周被大山环绕。远远望去,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向山谷中的,大概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林树木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想要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翻过两道山岭,迎面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从山谷抬头看去,天空狭窄得就像在陷阱中所见一样;出了森林边缘,顿觉开阔明朗起来,百里之内,一览无余。不远处有一个亭子叫隐秀亭,隐蔽在无边无际的杉树林里,流水哗哗地绕着亭子转出山去。紧接着又有一个亭子叫寒华亭,刻写着许多诗文,我没有空闲细读了;寒华亭对面几步远是漱玉亭,还有一眼泉水,泉眼虽小,打水是不费事的,喝上一口感觉很甘甜。再往前走,有一个大亭子,正对着雪窦山主峰的出入口,把山路一分为二。(二十九)与谢中书书(陶弘景)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美 山川之美/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是 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C.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乐者(《记承天寺夜游》)D.以 自康乐以来/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解析】A.美丽/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B.是;C.和/参与,这里指欣赏;D.连词,表示从过去某个时候起始到现在/连词,因为。2.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解析】C.“乱”在文中应该是说“此起彼伏”,不是“繁多杂乱”。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三十)岳阳楼记(范仲淹)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开 连月不开/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B.极 南极潇湘/初极狭(《桃花源记》)C.薄 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D.空 而或长烟一空/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解析】A.天气放晴/扩大;B.直到/非常;C.迫近/轻视,看不起;D.全。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而 感极而悲者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B.或 而或长烟一空/或王命急宣(《三峡》)C.然 然则何时而乐耶/屋舍俨然(《桃花源记》)D.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属予作文以记之【解析】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有时;C.指示代词,这样/……的样子;D.43\n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这件事。3.(2022·重庆B卷)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缥缈的景象。B.“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做出了显著政绩的充分肯定。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D.文中第③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④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比。【解析】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下沉的玉璧。【甲】见【课文在线】第③④段【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长烟一空(全)B.浊浪排空(天空)C.念无与乐者(想念)D.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解析】C.想到。7.【A+层级】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A)例:相与步于中庭A.其一犬坐于前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万钟于我何加焉D.皆以美于徐公【解析】例句与A项中“于”的意思均为“在”;B.给;C.对于;D.比。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那心情是快乐极了。(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交织纵横的藻、荇,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9.【甲】【乙】两文都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二者有何不同之处?两文写景都是借景抒情。不同之处:【甲】文表现出迁客骚人“悲”和“喜”的两种不43\n同感受。【乙】文表现作者在政治漩涡中痛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念的月夜中才能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三十一)醉翁亭记(欧阳修)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谓 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B.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C.发 野芳发而幽香/舜发于畎亩之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去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国怀乡(《岳阳楼记》)【解析】A.动词,命名/为,是;B.秀丽/草木茂盛;C.开放/起,指被任用;D.离开。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而 日出而林霏开/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B.其 醉能同其乐/其真无马邪(《马说》)C.之 山间之四时也/戴朱缨宝饰之帽(《送东阳马生序》)D.以 醒能述以文者/不以物喜(《岳阳楼记》)【解析】A.表顺承/表转折,但是,却;B.代词,代指百姓/表反问的语气词,难道;C.结构助词,的;D.介词,用/因为。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解析】C.“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错,应为“虽仕途不得意却仍有兼济天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乙】见【课文在线】第③④段43\n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影布石上(发布)B.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清)C.往来而不绝者(断绝)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解析:A.“布”是“映照”的意思。)6.【A+层级】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例句:乃记之而去A.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C.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D.何陋之有(《陋室铭》)(解析:例句与C项中“之”都是代词。A.助词,的;B.动词,到;D.宾语前置的标志。)7.【A+层级】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甲】文第二段正面写水,侧面写鱼;写的是鱼,见的是水。B.【乙】文第一段先写滁人之游,再写太守与民众的宴酣之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C.【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境。D.【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乙】文则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议论。(解析:A.【甲】文第二段应为“正面写鱼,侧面写水”。)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跟游人逗乐。(2)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山中)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宴会。九年级(下)(三十二)曹刿论战(《左传》)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属 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B.安 衣食所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C.惠 小惠未徧/大王加惠(《唐雎不辱使命》)D.伐 齐师伐我/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小石潭记》)(解析:A.类/同“嘱”,嘱托;B.养/怎么,哪里;C.恩惠;D.讨伐/砍伐。)2.【A+层级】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而 登轼而望之/临溪而渔(《醉翁亭记》)B.于 战于长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C.以 何以战/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D.乃 乃入见/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解析:A.表顺承;B.在/比;C.介词,用,凭/来;D.于是,就/你的。)3.【A+层级】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本文的主人公是鲁庄公,文章刻画了他“短视”“浮躁”的昏君形象。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43\n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解析:本文主人公应是曹刿,再说鲁庄公虽“短视”“浮躁”,但绝不是昏君,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不耻下问,这些也是长勺之战取胜的必要条件。)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三十三)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A.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C.期年之后(约定)D.暮寝而思之(晚上)(解析:C.期年:满一年。)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A.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才美不外见(《马说》)B.市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愿为市鞍马(《木兰诗》)C.受 受上赏/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D.闻 闻寡人之耳者/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解析:A.拜见/同“现”;B.名词,集市/动词,买;C.接受;D.使……听到/闻名,显达。)3.【A+层级】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虽 虽欲言,无可进者/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口技》)B.其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其真无马邪(《马说》)C.之 燕、赵、韩、魏闻之/何陋之有(《陋室铭》)D.于 欲有求于我也/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解析:A.即使;B.代词,代他的/难道,表反问语气;C.代词,代这件事/宾语前置的标志;D.对,向/比。)4.【A+层级】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选文第①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说明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B.选文第③段写齐王下令按上等、中等、下等奖赏进谏的群臣吏民,从“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反响来看,齐王之“蔽”得到了根本整治。C.选文第④段写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作者以夸张之语收束全文,意在从正面突出邹忌的治国之才。43\nD.选文在语言上运用了众多排比句,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使之朗朗上口,造成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给人无可辩驳之感。(解析:选文第④段意在点明纳谏成效之大,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治国之才。)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太厉害了。(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6.齐王被邹忌说服,欣然纳谏。请简要分析邹忌讽谏的高明之处。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甲】见【课文在线】第②③段【乙】景公好弋①,使烛邹主②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节选自《晏子春秋》)【注释】 ①弋:系有丝绳的箭,用来射鸟。②主:掌管。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B.时时而间进(偶尔)C.数烛邹罪已毕(数量)D.寡人闻命矣(接受教导)(解析:C项中“数”是“一件一件地说”的意思。)8.【A+层级】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A.皆以美于徐公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C.属予作文以记之D.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解析:例句中和A项中的“以”都是“认为”的意思。B.因为;C.来;D.用。)9.【A+层级】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齐威王和景公都善于纳谏,能理解大臣的良苦用心。B.邹忌和晏子都采用了巧妙的规劝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C.两个文段都是用日常小事作类比,用排比手法增强语气。D.两个文段给了我们同一个启示: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解析:C项乙文并未用日常小事作类比。)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2)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43\n让我们的君王因为鸟的缘故杀人。附【乙】文参考译文:齐景公喜欢捕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不久,鸟逃跑了。齐景公十分生气,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将他的罪状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再杀掉他。”齐景公说:“好的。”于是召见烛邹,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的君王因为鸟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示杀了烛邹。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三十四)鱼我所欲也(《孟子》)1.【A+层级】下列选项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呼尔而与之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B.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C.一鼓作气,再而衰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解析:例句中“而”表修饰。A.表修饰;B.表并列;C.表承接;D.表转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B.穷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C.奉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D.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解析:A.益处/增加;B.贫穷/尽,完;C.侍奉/供奉,供养;D.所以、因此。)3.【A+层级】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C.纵使路途再漫长,屈原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诽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主张。D.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义”,观点明确。【解析】A.重“义”之心,普通人也可以有。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此,人们所追求的有超过生命的,人们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只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见【课文在线】【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43\nA.万钟于我何加焉(虚报)B.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原先,从前)C.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浅陋)D.猥自枉屈(说话人表示谦卑的词)(解析:A项“加”应为“益处”。)6.【A+层级】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之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受任于败军之际C.以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先帝不以臣卑鄙D.而 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解析:A.比到;B.助词,的;C.可以因为;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但是,却。)7.【A+层级】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甲文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乙文作者是诸葛亮。B.甲文中作者认为面临生死抉择时,“义”比“生”更重要。乙文中作者简要讲述自己的生平,意在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C.甲乙两文的语言特色各有不同:甲文气势充沛,雄辩滔滔;乙文质朴恳切,感人肺腑。D.甲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乙文可以作为一个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个论点。两文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解析:乙文并没有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仅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是贤能的人能不丧失罢了。(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只希望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三十五)富贵不能淫《孟子》1.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与民由之   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B.居天下之广居公与之乘(《曹刿论战》)C.此之谓大丈夫太守谓谁(《醉翁亭记》)D.独行其道其业有不精(《送东阳马生序》)【解析】A.和;B.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曹刿;C.叫作/为,是;D.代词,代指大丈夫/连词,表假设,如果。2.【A+层级】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A.女子之嫁也    B.居天下之广居C.立天下之正位D.行天下之大道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本文与《鱼我所欲也》同为孟子所作,共同点是都强调“义”,差别是本文还论述了大丈夫还应做到“仁”与“礼”。B.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能够身居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C.“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43\nD.文中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以用孟子的另外一句话来解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解析】B.不一定是身居高位,“不得志,独行其道”。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发起怒来诸侯们都害怕,安静下来就会战争停息,天下太平。(三十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B)A.间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B.恒 人恒过/国恒亡C.举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D.拂 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解析:A.中间/期间;B.常;C.被举用,被选拔/发动;D.违背/同“弼”,辅佐。)2.【A+层级】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C.管夷吾举于士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解析】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B.因此,所以/原因,缘故;C.从/比;D.结构助词,的。3.【A+层级】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第①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炼。B.第③段从正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富有人生哲理。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解析:B.“正面论证”错,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运用的是反面论证。)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常常有灭亡的危险。【甲】见【课文在线】【乙】《书》曰①:“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②,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注释】 ①《书》曰:语出《尚书·大禹谟》。②所溺:沉溺迷爱的人或事物。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43\nA.行拂乱其所为(使……颠倒错乱)B.人恒过,然后能改(过错,过失)C.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等到)D.满招损,谦得益(益处)(解析:B项中“过”是“犯过错”的意思。)6.【A+层级】下列选项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A.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C.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解析:例句与A项都表并列;B项表顺承;C项表修饰;D项表转折。)7.【A+层级】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甲】文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B.【乙】文中最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观点的句子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C.【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与【乙】文画波浪线句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从正面论证了国君耽于安逸享乐会让国家遭灭亡的道理。D.【甲】【乙】两文在论证上都采取了层层递进的方法。(解析:甲文不是对比论证,甲文是从反面假设论证,乙文是从正反两面论证。)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从声音中抒发出来,(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附【乙】文参考译文:《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死亡,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被天下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物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于是作《伶官传》。(三十七)出师表(诸葛亮)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A.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帝感其诚(《愚公移山》)B.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狼》)C.举 众议举宠为督/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D.苟 苟全性命于乱世/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解析:A.的确,确实/诚心;B.拜访/回头看;C.推荐,推举/发动;D.苟且。)2.【A+层级】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于 还于旧都/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B.以 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43\nC.则 不效则治臣之罪/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D.之 悉以咨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解析:A.介词,到/介词,在;B.因为/用;C.连词,那么/连词,却;D.代词,他,它。)3.【A+层级】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解析:“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陛下)实在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的意见,来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志士的气节。(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皇宫中和丞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屈尊就卑,多次到草庐来拜访我。(4)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排除奸诈凶恶的人。【甲】文见【课文在线】第⑥⑦⑧⑨段【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②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③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④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⑤。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⑥,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注释】 ①笃:(病)重。②股肱: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股,大腿。肱(ɡōnɡ),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③敕:命令。④开府,指建立独立的办事机构。⑤益州牧:总理益州的治安、民政、军事的最高长官。⑥新遭大丧:指刘备刚刚去世。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猥自枉屈(降低身份)B.以咨诹善道(询问)C.以彰其咎(表明、显扬)D.属以后事(归)(解析:D.“属”通“嘱”,嘱咐。)43\n6.【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A.于 先主于永安病笃/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之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C.以 以伤先帝之明/属以后事D.且 且遣使聘吴/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解析:A.介词,在/介词,对;B.助词,相当于“的”/动词,到、往;C.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以致”/介词,相当于“把”;D.连词,而且。)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乙】文主要叙述了白帝城托孤这一历史事件。B.【甲】【乙】文中都表现出诸葛亮自“受命以来”内心怀着感激、感恩之情。C.【甲】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D.【乙】文中“遣使聘吴,因结和亲”主要表现了诸葛亮对汉室的耿耿忠心,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心存感激。(解析:主要表现了诸葛亮的审时度势,足智多谋。)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接受任命。(2)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你和丞相一起做事,要侍奉他如同侍奉父亲一样。附【乙】文参考译文:章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于是)把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要高于曹丕十倍,必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诸葛亮哭着说道:“我一定尽我所能,精忠卫国,死而后已!”先主又传诏,命令后主说:“你和丞相一起做事,要侍奉他就如同侍奉父亲一样。”建兴元年,册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始治理国家的事务。后来,又加封诸葛亮为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南部和中部的几个郡联合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刘备刚刚去世,没有轻易用兵作战,而是让使者去吴国下聘礼,和他们结亲,成了友好邻国。(三十八)小石潭记(柳宗元)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心乐之    不亦乐乎(《论语》)B.伐竹取道策之不以其道(《马说》)C.潭中鱼可百许头明灭可见D.乃记之而去去国怀乡(《岳阳楼记》)【解析】A.以……为乐/快乐;B.道路/正确的方法;C.大约/可以;D.离开。2.【A+层级】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如鸣佩环,心乐之/永之人争奔走焉B.全石以为底/不以己悲C.似与游者相乐/念无与为乐者D.潭西南而望/学而不思则罔(解析:A.代词/助词,的;B.介词,用,把/因为;C.……的人;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43\n3.【A+层级】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作者把位置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D.本文语言凝练。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二字加以揭示。(解析:D.作者写的环境并不是“清新”而是“凄清,冷清清”的特点。)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三十九)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欣然起行必能使行阵和睦(《出师表》)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病终(《桃花源记》)C.庭下如积水空明空谷传响(《三峡》)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河中石兽》)【解析】A.出行/队伍;B.寻找/随即,不久;C.与“明”一起,形容水的澄澈/空旷的;D.只是。2.【A+层级】下列选项中“于”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例句:相与步于中庭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B.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解析:例句中“于”是“在”的意思。A.介词,对;B.介词,表原因,由于、因为;C.介词,表示比较,比;D.介词,在。)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B.作者把自己列为“闲人”,表达了虽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却不得志的抑郁之情。C.“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D.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解析】C.“念无与为乐者”的“乐”是欣赏美好夜景的乐趣,而《醉翁亭记》的“乐”既有欣赏山水的乐趣,又有“与民同乐”的意思。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43\n(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甲】见【课文在线】【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①定②矣,余拏③一小舟,拥毳④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⑤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⑦,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⑧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注释】 ①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②定:止,停。③拏(ná):携,带。④毳(cuì):细毛。⑤雾凇(sōng):雾气和水汽。⑥沆砀(hàngdàng):寒气弥漫的样子。⑦芥:小草。⑧客:客居。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A.念无与乐者(想念,思念)B.相与步于中庭(庭院)C.与余舟一芥(小草,比喻微小)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解析:A.想,思考。)6.【A+层级】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相与步于中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B.相与步于中庭/与余舟一芥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溪深而鱼肥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其真不知马邪(解析:A.介词,在/介词,给;B.介词,和;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D.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难道。)7.【A+层级】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9.古游记大多较简洁,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43\n这“闲”与“痴”的?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在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4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0:29:19 页数:43
价格:¥3 大小:122.42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