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一轮复习
>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题练习(共100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题练习(共100题,附参考答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9
2
/29
剩余2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B.“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表示兼任官职的词语有“领”“兼”“摄”。C.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jiàn),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教学人员称博士、助教等,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D.“君子”一词出自《易经》,后被孔子引用并上升为士大夫和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君子”就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2.下列选项对句子中所含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指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下九:古人以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B.黄白术: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C.“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为“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D.“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古时计算时间按十二地支将一日分为十二时辰。“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代的晚上7时至9时)3.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策问或委派大臣主持。殿试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B.明清两代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者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员。C.宗法,古代以社会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D.宗子,指嫡长子。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4.下列文化常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望”为农历每月十五,既望为农历每月的十六。B.“暮春之初”中的“暮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阳”为山的南面,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D.“汉末建安中”中所提到的“建安”是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耄耋为八九十岁;期颐是一百岁;“花甲重开”为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是一百四十岁。B.古代所谓的“五礼”是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凶礼,冠婚的事为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平礼。C.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D.古人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就是尽量把身体往后坐一点,表示谦恭;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29\n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词根据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B.词是兴于唐代胜于宋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因为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C.苏轼的词改变了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词风,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D.旧体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古体诗,唐代以后的统称近体诗。7.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对帝王敬称陛下,对皇太子、亲王敬称殿下,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敬称令、尊、贤等。B.“晋侯”“秦伯”称呼中的“侯、伯”是官职,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官职。C.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后来加上变宫和变徵,形成了一个七声音阶。D.笄礼,汉民族女孩成人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是古代嘉礼的一种。8.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峨眉县”意思是担任峨眉知县。宋代多用中央机关的官做县官,称“知县事”,后简称为“知县”。B.“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C.“山东”,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D.从妹,就是堂妹。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今人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方法,后两种是用字方法。B.“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始于晋荀勖。经,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儒家经典;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四库全书》就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C.“期功”,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为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D.“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1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单于是汉代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后世鲜卑等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也称单于。B.社稷:“社”,指土地之神;“稷”,古指谷神。社稷后为国家的象征。C.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或正月半或灯节。D.兵部尚书,主要负责兵部的文秘工作,兼有参谋职能,但是没有实权。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八荒”,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犹称“天下”。B.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行伍”,古时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后来泛指军队。C.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即为六经,指《周易》、《论语》、《诗》、《礼》、《乐》、《春秋》。D.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指对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1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餔)时。B.古时夫称为婿。夫之父为舅,夫之母为姑,连称为舅姑。妇之父母与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弟兄的妻子互称为连襟,合称为妯娌。29\nC.古人以牛羊豕三牲。祭祀时三牲齐全叫太牢;只用羊豕不用牛叫少牢。D.古代中央的监察官对百官进行纠弹,谏官对皇帝进行规谏。监察机构御史台又称宪台、肃政台等,所以习惯上把监察官称为台官。1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指前往做官。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14.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15.下列出自课文的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朝觐:古代宾礼之一。指臣子朝见君主,春见曰朝,秋见曰觐。另外,也可指宗教徒朝拜圣地、圣像等。B.“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东宫,即太子。太子是指封建时代君主的嫡长子,也即是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D.“子路拱而立”:拱是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16.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公车”,汉代官署名。只有臣子上书和征召时才能由公车接待。“下车”指官吏初到任。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C.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因一人犯罪而使有一定关系的人(如亲属、邻里或主管者)连带受刑的制度。D.父,古代既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也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面,如“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17.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C.隋时首次开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后来,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18.下列句子中所含的古代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元嘉草草”:元嘉,宋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年号一旦确立一般不轻易更改,历代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B.“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C.“扪参历井仰胁息”:参、井,均为星宿名。古代天文学家把黄道(太阳和月亮经过的天29\n区)的恒星分为二十八星宿,与地上的州城相对应,称为分野。D.“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出官,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19.对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B.中国自古就有重礼节的优良传统,谦称可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如“家严”、“小子”、“小女”、等;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如“令尊”、“麾下”、“夫子”等;贱称表示对对方的侮辱、轻视,如“贱妾”、“竖子”等。C.《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传”是一种文体格式,用以记述人物事迹;而《春秋左氏传》中的“传”是一种古籍注释体例,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D.“察茂才”、“举孝廉”是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人才,任以官职,而“征”“辟”不同,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黑,古代一种刑罚。B.“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C.“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朝中权臣或辅政大臣代理皇帝执掌国政。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21.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C.《左传》,传说左丘明著,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D.壮,古代三四十岁男子称“壮”;老,古代七十岁男子称“老”。22.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丞相,皇帝下面最高行政官,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B.季父,对最小的叔叔的称谓。古代兄弟排行用伯、仲、叔、季。C.参乘,又称“车右”。古时乘车,警卫在左,尊者在右,故称。D.婚姻,儿女亲家。婚,是指女方的父亲;姻,是指男方的父亲。23.下列对划线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宫殿的台阶下面。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台阶下面的人,请他们转达。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古代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在古代,通常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C.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谷神的鼓声。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2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罪己之诏,通常出现在君臣错位、天灾、政权危难之时,是帝王让臣子自省的诏书。B.门客,是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时期。C.封五百户,朝廷封功臣土地和人口,“封五百户”就是赏五百户的赋税作为他的薪金。D.太保,是古代的三公之一,职位仅次于太傅,亦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25.下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B.宗庙,古代贵族、名人供奉祖宗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29\nC.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D.太子,封建社会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26.关于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祖道”是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B.“子”是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如男子、士子、舟子、才子等都是这种用法。C.“寡人”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D.“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2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期置,为国君掌管传达、接待宾客及赞礼的工作。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C.“关外”,地理区域名,指山海关以东地区,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D.“睚眦”,发怒时瞪眼睛;睚眦必报是指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28.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成语“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B.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汇比较丰富,如“拜”“授”“封”等表示授官,“升”“拔”“擢”等表示升职,“贬”“谪”等表示降职,“罢”“免”“除”等表示罢官。C.古代常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按旧制,凡为长辈如祖父母、伯叔父母、未嫁的姑母等,平辈如兄弟、姐妹、妻子等服丧,均穿期服。D.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孝廉”即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秀才”即优秀人才。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2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它原是周天子专用,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B.“笞刑”,又叫杖刑,用荆条或竹板拷打犯人的背、腿、臀。C.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永元中”“阳嘉元年”“永和初”“赵惠文王十六年”都是用的年号纪年。D.东汉班固所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的历史,行文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有较大的影响。30.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径就荒”中的“三径”,源于西汉末年的蒋调,他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三径”成为隐士的代称。B.“序属三秋”中的“三秋”是指季秋,就是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C.“舍簪笏于百龄”中“簪”指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是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簪笏”代指官职。D.“除臣洗马”中的“洗马”是职官名。汉为东宫官属,太子外出,则导威仪;晋以后职掌图籍,隋称司经局洗马,历代大致因袭,清末废。3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当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吏,指职位较高的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所以“秩”,可以指官员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员的品级。B.符是朝廷封官、传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凭证,剖分为二,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C.封禅,历代帝王都把封禅作为国家祭祀大典,封指祭天,禅指祭地。D.棨戟,有套的戟,古时官吏出行时用做前导的一种仪仗,其作用与柳永《望海潮》中“千29\n骑拥高牙”中的“高牙”相似。3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3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3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A.七庙,天子的宗庙。即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昭三穆。后世以“七庙”作为王朝的代称,《过秦论》中的“七庙隳”就是指秦朝灭亡。B.终丧,守完父母的丧期。这缘于古代的“丁忧”制度。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一般须停职守丧三年,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起复”。C.农桑本指种地与养蚕,后来泛指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就是指导农业生产。D.“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35.下列各项中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席位常以左为尊,职位常以右为尊,如“归国,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B.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C.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如“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D.庙号是古时君主、大臣死后在太庙供奉所称的名号。3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晋之好”,原指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后来也把男女之间的婚姻称作结为“秦晋之好”。B.“寡人”是古代君王、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后来成为秦始皇一人专用,再后来平民也能使用。C.“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办事官吏的敬称。D.“大夫”是官职名。古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也是一般任官职者之通称。37.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制书,即制式文书,是朝廷大员颁布重要法令或褒奖惩戒官员时采用的专用文书。B.弃市,为死刑的一种,自商周即有。《礼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即在人众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用于处决某些罪大恶极者。C.大理即大理寺,是宋代的司法机关,长官刑事案件的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D.节,符节,是中国古代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的凭信,用于代表君主出征、节制方面、监察、办理重大案件、出使外国等重大事务的证明。38.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齐衰:一种丧服,古时父母去世后,子女要身着丧服,表示孝敬和哀悼。B.遮道,又称“拦路”“借留”,典出东汉寇恂,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C.太傅:东宫官职,负责教育太子,一般作为实权性的官衔赐给重臣肱骨。D.“刑部”又称“秋官”“宪部”,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39.下列对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史,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29\nB.偏将,副将,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C.实封,食邑制度之一。封户有虚实之别,其封国并无疆土,封户亦徒有虚名,唯加实封者,才能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D.改元,指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不可以改元。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忧,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B.谥号,古代皇帝、贵族、大臣等人死后根据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褒扬的称号。C.蒙尘,本义是指蒙受风尘,古代多指君王因为战乱,逃亡在外,是委婉说法。D.行在所,也称“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有时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4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府,三公官署,属中央一级的机构。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B.两千石,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因其官秩为二千石,故以“二千石”代称。C.“役”的本义是服兵役,戍守边疆。如《归去来兮辞》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就是它的本义。D.君侯,秦汉时称列侯而为丞相的官员。汉以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4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字,或称小名、乳名,是孩子出生后父母给起的昵称,供父母长辈、亲近之人称用。B.致斋,指精致的书斋学舍,内涵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茗香绕竹,无不精致,文化韵味浓厚。C.和亲,即和戎、和蕃,指封建君主为免于战争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D.箕踞,席地而坐时,两脚岔开,形状像簸箕一样。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姿。4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休沐日,用于休息和洗头的假日,是始于汉朝的五日一休沐的休假制度。B.元年,在位之君或即位新君改换年号称建元。用新年号的第一年称元年。C.耆老,六十岁为耆,七十岁为老。古代专指德行高尚、受人尊敬的老人。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4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军,冠军将军。本指列于诸军之首。今常指体育运动等竞赛中的第一名。B.宰相,古代辅佐君王掌管国事的最高长官的通称。通常和丞相的职位相当。C.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朝廷下达诏书,为防有泄露,用皂囊封缄,故称。D.逊位,也称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4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4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D.参军,官名“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中的参军蒋琬,后来其范围逐渐扩大,如文中的中兵参军。4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槊,长矛。马槊,中国古代冷兵器,是槊的主要形态,是重型骑兵武器。B.饷道,古代作战时后勤保障的通道,专门用于运送粮食和转运伤员。29\nC.故老,古代常指地方上很有社会声望的年高而见识多的人,“宾礼故老”就是将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像宾客一样敬重。D.后生,年轻人、后辈,《论语》中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之语。“卿宗后生”即“爱卿家族中的年轻人”。4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帝王私访。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4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刺史,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十三部(州),每部(州)设置刺史一人,巡行郡县,“刺”有检核问事之意。B.臣请就汤镬: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的一种刑具。C.祠部是东晋时设的以祠部尚书为主官、掌祭祀之事的官署。朝代不同,其主官有不同的称呼,管辖的部门也有所不同。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5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各部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B.古代床有两用,既可以用作卧具,又可以用作坐具。如《孟子•万章上》“舜在床琴”,就是用作坐具。C.唐初设翰林院,这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也是中央机关。负责为皇帝草拟诏令、应和文章。D.鼎是上古的烹饪器,钟鸣鼎食是贵族奢侈生活的一个方面。5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4匹马,配甲士3人,步卒72人,后勤25人,共计100人,称一乘。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D.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52.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诏:帝王的命令或文告。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福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B.结发:古代成婚前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C.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为王朝的代称。D.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特定称谓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二十四个时辰。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的变化。5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庇荫,庇护。封建时代官僚的子孙因先代有功勋而受到封赏。“封妻荫子”中的“荫”就是此意。B.再拜,指第二次拜,古代隆重的礼节。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C.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29\nD.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经,按年、月、日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5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用“朔”、“晦”、“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如《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B.“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趋”是古代一种礼节,即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表示恭敬。C.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几个月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D.《陈情表》中“孝廉”、“秀才”,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55.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元杂剧剧本由“唱”、“白”、“科”三部分构成。元杂剧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一出曲目为一本,一本一般包括四折一楔子,由女主角演唱的叫“旦本”,男主角演唱的叫“末本”B.“下车”指官员初到任;“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C.公车,官府的马车。古代臣民上书或被征召,都由官府的马车接送。D.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的官员以及禁卫。5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B.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5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可表示顺序第四,也是天干第四位。它意思还很多,如“人丁兴旺”中“丁”指人口,“壮丁”中“丁”指成年男子,“丁忧”中“丁”是遭逢、碰到的意思等等。“庖丁解牛”中“丁”是厨师的名。B.三辅,指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其所辖地区也称三辅,《后汉书•张衡传》“游于三辅”中,“三辅”意为后者。C.太祖,谥号称谓。谥号是古代皇帝、大臣、贵族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的称号。D.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5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B.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D.“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59.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我国古代,“河北、河南”多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江表”是指长江以南地区,“江左”是指江东,“淮左”是指宋时的淮南东路。B.“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D.“避讳”指的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办法回避,主要分为“国讳”与“家讳”,“庄襄王名子楚,讳之故言荆也”将“楚”为“荆”即为“国讳”。6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29\nB.在古代,“亲戚”中的“亲”主要指(族)内亲,“戚”指外亲。C.宰相指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中宰是辅助、相是主宰的意思。D.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6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斋戒,古人举行祭祀,主祭的人先要沐浴更衣,住在洁净的房子里,不食荤,不饮酒。B.古代朝见时以右为尊,以左为卑,“位在廉颇之右”说明蔺相如官职比廉颇高。C.龟策,古代占卜用的龟甲和蓍草,傅戏,古代一种可以赌傅的棋类游戏。D.魏公子,号信陵君,与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并称战国四公子。6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介”指古代战士带的帽子,“胄”指用来防身的一种武器,即铠甲。介胄分别指头盔和铠甲。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6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B.黔首,战国时期秦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古代表示平民的称呼有百姓、匹夫、布衣、衣褐、黎民、黎庶、白衣等。C.秦汉时期,中原人把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所有种族均称作“越”,史称“北方胡,南方越”,因民族众多,故称“百越”。D.行,和歌、引、吟等类似,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6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6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一项是()A.格律,指诗词曲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B.人们常用“数九寒天”来指冬天天气最冷的时候。“数九”是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C.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所以常用钟鸣鼎食之家指代大家世族。D.古时的座位,尊卑有序。室内坐西面东的座位是最尊贵的。66.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相关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A.西周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B.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有别于“官学”,孔子以兴办私学著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和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私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C.书院是由官府设立的讲学授书研究经传的场所,书院兴盛于北宋,历史上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东林书院、鹅湖书院等。D.科举制度开始之前,官吏的选拔主要有征辟制和荐举制等。征辟是由朝廷征召社会知名人士出任官职,荐举则是由地方官员向上推荐人才,推荐的名目有孝廉、秀才等。29\n6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科目之一,指选拔孝顺父母、做事康正的人担任官职。汉代张衡曾被举荐为孝廉。B.“践阼”指皇帝登上皇位,文言文中用来表示这一意思的词语还有登基、登极、陛下等。C.南京,古称建康、建业、金陵;杭州又称临安;成都又叫锦官城。D.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60个基本单位,作为纪年、月、日、时的序号。6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牺牲”指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刺配沧州,这里的“刺配”指的是脸上刺字,发往远地充军。“刺”,是古时的肉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字,用墨染上颜色。C.“鼎”是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之家的奢华活,可见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用作乐器和装饰品。D.免丧,是指守孝期满,除去丧服。6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善才“是唐代对琵琶师的统称,“鸡人”指宫中掌管时间的卫士,“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C.“青衣”,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代指有学问的人;“青衿”指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婢女多穿青衣,后引用为婢女的代称。D.“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70.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百姓;白袍,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代指未得功名的仕人。B.姓氏,表明家族的字。姓和氏本有分别,夏、商、周三代,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称氏是为了区别贵贱,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C.忧,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居丧。具体说来,此人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D.搢绅,搢,插;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指把笏板插入带间,引申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71.下列对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枢密院,五代至元朝时的中央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长官称为枢密使。B.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C.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死”。7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居丧,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守丧期间从军作战称为“墨绖从戎”。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C.“增峻城隍”,“城”原指护城河,“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儒家信29\n奉的守护城池之神。D.“尚书省”是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7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枭首,古代一种刑罚,将砍下的首级悬于高处示众。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C.尺牍,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纸张发明之前用得较多,后成为书信的代称。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三皇五帝到西汉汉武帝时期的悠久历史,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7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B.移病:上书称病,是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C.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D.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75.下列有关外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自刎,自割其颈。即自杀。自刎是中国古代武将绝望时最常使用的自杀报国手段。B.本纪或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本纪”,非帝王不能称本纪。C.“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D.臣,最初指男性奴隶,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7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B.茂才:即“秀才”。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C.量移,多指官吏因罪远谪,遇赦酌情调迁至近处任职。D.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77.下列选项中,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结草衔环:典出魏颗和杨宝两个施恩受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B.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C.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后泛指写定著作。D.仲秋:时节纪月法,“伯”“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归去来兮辞》中“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一句中的“仲秋”是指农历八月。7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主要有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嘉庆”“康熙”都属于年号纪年法。B.朔日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殷周时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或十六日,后世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晦日,指农历每月三十。C.“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D.古代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俗称“燕乐”。“燕乐”大多来自民间。而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乐舞,称为“雅乐”。79.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如“烽火扬29\n州路”。B.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D.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80.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其中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种,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周公则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B.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习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D.兄弟为参、商,指的是兄弟不合睦。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81.“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一类考生,是没有学历的人。这种说法()A.正确B.错误82.“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古代指外长城以北,即今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的北部及河北外长城以北一带。这种说法()A.正确B.错误83.“登第”指登进士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这种说法()A.正确B.错误84.明清时期在省城,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因于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试、秋闱,考中者为举人。举人参加的科举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因在春季举行,也叫春试、春闱,因其由礼部主办,又称为礼闱。这种说法()A.正确B.错误85.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是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罗人才。这种说法()A.正确B.错误86.“日下”指古代以太阳比喻君王,帝王所在处称为“日下”,因此“望长安于日下”的“日下”是“京城”的意思。这种说法()A.正确B.错误87.《战国策》是我国最早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这种说法()A.正确B.错误88.“鳏寡孤独”分别是指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这种说法()A.正确B.错误89.“浮图(或浮屠)”是指和尚。这种说法()A.正确B.错误90.“独有女弟二人”中的“女弟”是指妻子的弟弟。这种说法()A.正确B.错误91.“行李之往来”中的“行李”是指出使的人。这种说法()A.正确B.错误92.“邮驿”也称“驿传”,是从早期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机构,主要负责递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驿”。这种说法()A.正确B.错误29\n93.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这种说法()A.正确B.错误94.诸侯指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诸侯独立于朝廷之外,掌握军政大权。这种说法()A.正确B.错误95.缗指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又指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缗。这种说法()A.正确B.错误96.户部是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屯田、赋税、财政收支、典章法度等事务。这种说法()A.正确B.错误97.青苗法为宋代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也称“常平新法”,其最终目的是充实国库,调节贫富差距。这种说法()A.正确B.错误98.铁券,又称“铁契”,由古代皇帝颁赐功臣,世代可据此享受某种特权。这种说法()A.正确B.错误99.“出”,指罢黜官职,与“罢、除、夺、左迁”等词一样都是罢免官职的词。这种说法()100.“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这种说法()A.正确B.错误29\n附: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错误,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祭酒。教授是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的学官。故选C。2.【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错误,黄白术是炼丹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以黄喻金,以白喻银,总称“黄白”。企图通过药物的点化,变金属(铜、铅、锡等)为金黄色、或银白色的假金银,又称“药金”或“药银”(即各种合金)。制取“黄白”的方技,即称“黄白术”。故选B。3.【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以社会为中心”错,应是“以家族为中心”。故选C。4.【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此题B句中“指春季的第一个月”错。“暮春”为春季的末一个月。故选B。5.【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作为新考点,文化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B项表述错误,古代“五礼”是指: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故选B。6.【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D项,旧体诗的分类不是按时间划分,而是按诗的形式。唐代以后的不能通称为近体诗。所以选D。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29\n7.【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侯、伯”是官职,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官职”错,“侯、伯”是用爵位称呼,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故选B。8.【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C项,“指的就是这个地区”错。“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故选C。9.【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B项,“经,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子,指儒家经典;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表述错误,经,指儒家经典;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其他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故选B。10.【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但是没有实权”错误,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故选D。11.【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C项,此处六艺,指《易》、《书》、《诗》、《礼》、《乐》、《春秋》。12.【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B项“弟兄的妻子互称为连襟,合称为妯娌”错,应该是:弟兄的妻子之间,就是妯娌;姐姐的丈夫和妹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是连襟。故选B。13.【答案】C【解析】29\n【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致政’‘致仕’指前往做官”错误,“致政”“致仕”指辞官或退休。故选C。14.【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文学常识。C项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长子不一定是嫡长子。15.【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太子是指封建时代君主的嫡长子”错,太子不一定是嫡长子。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虽然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但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获得册封),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故选B。16.【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只有臣子上书和征召时才能由公车接待”错误,臣民上书和征召都可由公车接待,非臣子专有。故选A。17.【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错误,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故选A。18.【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A项,“年号一旦确立一般不轻易更改,历代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错。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另外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故选A。19.【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类题需要平时的识记与积累。B项中“‘小子’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贱称表示对对方的侮辱、轻视,如‘贱妾’”表述错误,“小子”是贱称,“贱妾”是谦称。【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29\n【名师点睛】文言文中的称呼:家人的称呼: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令高足——尊称对方的学生。家父——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母亲;家兄——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哥哥;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亲友间礼貌称呼: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兄弟代称——昆仲、手足。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别人兄妹称——令兄、令妹。别人儿女称——令郎、令媛。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夫妻单方去世称——丧偶。鳏寡孤独老师称——恩师、夫子。学生称——门生、受业。学校称——寒窗、鸡窗。同学称——同窗。20.【答案】C【解析】【详解】C项,“由朝中权臣或辅政大臣代理皇帝执掌国政”错。应是“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故选C。21.【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D项,“古代三四十岁”错。古代三十岁男子称“壮”。故选D。22.【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警卫在左,尊者在右”错误,应该“尊者在左,警卫在右”。故选C。23.【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谷神”错,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故选C。24.【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帝王让臣子自省的诏书”错,罪己诏是帝王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的诏书。故选A。25.【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能力。B项,“贵族、名人”错误,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供奉祖宗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故选B。26.【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B项,“对男子的通称”错。“子”应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先秦诸子。男子、士子、舟子、才子等都不是尊称。故选B。27.【答案】C【解析】29\n【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指山海关以东地区”错误,战国时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称为关外。故选C。28.【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除’等表示罢官”错误,“除”指授予官职,而非罢免官职。故选B。29.【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赵惠文王十六年’都是用的年号纪年”错误,“赵惠文王十六年”使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故选C。30.【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三径’成为隐士的代称”表述错误。“三径”应该指“隐士住处的代称”。故选A。31.【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错,“符”合二为一方生效。故选B。32.【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错,文中意思应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故选A。33.【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内艰”,古代指遭逢母亲丧事,而不是遭逢父母丧事。29\n故选A34.【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C项,“指导农业生产”错。劝课农桑不是指导农业生产,而是鼓励督促农业生产。故选C。35.【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庙号是……大臣死后……”错,庙号是古时君主死后在太庙供奉所称的名号,大臣是没有的。故选D。36.【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再后来平民也能使用”错,平民不能使用。故选B。37.【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朝廷大员”错误,制就是皇帝说的话。所谓“天子之言曰制,书则载其言”。在周代,帝王的命令叫命。秦始皇灭六国后,改命为制,“制”即成为用以颁布皇帝重要的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故选A。38.【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一般作为实权性的官衔赐给重臣肱骨”错误,一般是荣誉性职位非实权职位。故选C。39.【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同一皇帝在位时不可以改元”错误,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直到明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故选D。40.【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带有褒扬的称号”错误,谥号有褒贬。故选B。41.29\n【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就是它的本义”错误,“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是“役使,奴役”的意思。故选C。42.【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致斋,此处指行斋戒之礼以致敬。故选B。43.【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在位之君或即位新君改换年号称建元”错误,王朝初立时颁布年号则称为建元,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称为改元。故选B。44.【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古时朝廷下达诏书”错,是臣下上奏事情,为防有泄露,用皂囊封缄。故选C。45.【答案】A【解析】【详解】A项,“借指读书人”错。“布衣”指平民,非读书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故选A。46.【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C项,“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说法错误,应是“宦官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故选C。47.【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转运伤员”错误,饷道是运送军粮的道路。故选B。48.【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古代专指帝王私访”错误,还包括有身份的官吏。故选B。49.【答案】B29\n【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镬,古代的一种刑具”错误,镬,不是古代的一种刑具,如大盆,用以煮食物的铁器。故选B。50.【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唐初设翰林院,……也是中央机关”错误,翰林院不是中央机关。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故选C。51.【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错,应该是“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故选C。52.【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D项,“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二十四个时辰”说法错误,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故选D。53.【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指第二次拜”错,再拜,指拜两次。故选B。54.【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错误,“晦”是农历月末最后一天。故选A项。55.【答案】C29\n【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公车,官府的马车……都由官府的马车接送”错误,“公车”是汉代官署名,负责接待臣民,非接送臣民。故选C。56.【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错误,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故选C。57.【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太祖,谥号称谓”错误,太祖,指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故太祖是庙号,不是谥号。故选C。58.【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七品十八级”错,应为“九品十八级”。故选A。59.【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B项,“‘劾死’指冒死弹劾”错误,劾死指判决死罪。故选B。60.【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宰是辅助、相是主宰的意思”错误,宰指主宰,相指辅助。故选C。61.【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识记古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说明蔺相如官职比廉颇高”不当,蔺相如与廉颇官职都是上卿。故选B。62.【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A项,对“介”和“胄”的解释全部颠倒了,前者指铠甲,后者指头盔。故选A。63.【答案】B29\n【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衣褐:基本解释1.泛指粗布衣服。2.穿粗布衣。3.借指贫贱者。64.【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错误,庶孽,指庶子。庶,与“嫡”相对,非正妻所生之子;孽,妾所生的儿子。故选A。65.【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B项,“是从立冬开始”错。应从“冬至”开始。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中国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冬至开始。故选B。66.【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由官府设立”表述有误,《辞源》中对“书院”的解释有两个义项:①唐代中书省修书和侍讲的机构②宋至清私人或官府所立讲学肄业之所。题目指向的应是后一个。故选C。67.【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文言文中用来表示这一意思的词语还有登基、登极、陛下等”说法不正确,其中“陛下”是对皇帝的敬称,与“践阼”意义不同。故选B。68.【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还用作乐器和装饰品”错误,应是还用作食器。故选C。69.【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代指有学问的人;青衣指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婢女多穿青衣,后引用为婢女的代称。选项说反了。故选C。70.【答案】C【解析】29\n【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错误,丁忧不包含祖父母。故选C。71.【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死’”错误,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所有人的死亡。故选D。72.【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C项,“是汉族民间和儒家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错,“城隍”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故选C。73.【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错误,封邑是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即该地的税赋归被封者。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一般受封邑的是君主的兄弟们或叔伯等近亲属,也有少量的封邑给那些对国家功劳很大的人。故选B。74.【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错误,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侄杀叔、甥杀舅”不为“弑”。故选D。75.【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B项,“非帝王不能称本纪”错,本纪,简称“纪”,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另外项羽也是无皇帝之实,却列本纪,主要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其在当时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故选B。76.【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西汉时”错误,应是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故选B。77.【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伯”应改为“孟”。78.29\n【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晦日,指农历每月三十”错,晦日是每月的月末,不一定是三十,有可能是二十九。故选B。79.【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错误,“师”单用时不可指国都。故选D。80.【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典籍中习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错误,“下车”指官员刚到任。如《张衡传》中有“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的语句。故选C。81.【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一类考生,是没有学历的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故选A。82.【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塞外”即塞北,或朔北、漠南,古代以长城为界,以北地区已出边塞,故名塞北。其中塞有边界的含意,意指历史上不同时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部落的分界线。雍正皇帝曾言:“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故正确。故选A。83.【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称号,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称号。故题干叙述错误。故选B。84.【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29\n明清时期在省城,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因于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试、秋闱,考中者为举人。举人参加的科举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因在春季举行,也叫春试、春闱,因其由礼部主办,又称为礼闱。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秋闱一般指乡试。春闱一般指会试。故选A。85.【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有别于官学的教育系统,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也是藏书之所,主要是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罗人才。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郑州的嵩阳书院。故正确。故选A。86.【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日下,代称京城。古代以太阳比喻帝王,帝王所在处称为“日下”。“望长安于日下”引用《世说新语夙惠》里的“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典故,比喻向往长安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无法实现。此处“日下”指西方,长安的方向。故选B。87.【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战国策》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错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故选B。88.【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鳏寡孤独”,语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泛指失去依靠,需要照顾的人。题目说法正确。故选A。89.【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浮屠,亦作浮图。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即和尚。故选A。90.【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独有女弟二人”中的“女弟”是指妹妹。该句的意思为家中只有两个妹妹。故选B。91.【答案】A【解析】29\n【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出自左丘明的《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节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故选A。92.【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邮驿”也称“驿传”,是从早期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机构,主要负责递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驿”。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故选A。93.【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识记能力。朋党,是指集团,派别,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见《战国策·赵策二》:“臣闻明王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故选A。94.【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诸侯独立于朝廷之外”错误,诸侯不能独立于朝廷之外,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所以错误。故选B。95.【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缗”是绳子的一种,用于将物品串联起来。本义是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或者钓鱼绳。后来引申指成串的钱。一般每串一千文钱。说法正确。故选A。96.【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户部……掌管……典章法度”错误,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典章法度”属礼部掌管。故选B。97.【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29\n青苗法,亦称“常平新法”,是中国宋朝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由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施行。主要是:改变旧有制度的“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的呆板做法。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改善北宋“积贫”的现象。故选A。98.【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铁券,是中国君主专制时代皇帝赐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类似于现代普遍流行的勋章,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及免死罪的一种特别证件,也叫“铁契”“免死券”。题目说法正确。故选A。99.【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掌握文化知识的能力。“‘出’,指罢黜官职”“‘除’是罢免官职”错误,“出”,是京官外调。“除”,是授予官职。故选B。100.【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错误,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故选B。29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竞赛试题(共150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练习(礼仪习俗类)(共59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练习(天文地理类)(共56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练习(衣食住行和历法乐律类)(共60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练习(宫室建筑和文化典籍类)(共29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练习(典章制度类)(共32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真题 模拟共28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25题,附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小升初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共100道,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共77题,附参考答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一轮复习
发布时间:2022-08-11 21:36:03
页数:29
价格:¥6
大小:68.12 KB
文章作者:U-2009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