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一A卷(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3

2/33

剩余3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三单元文学类文本阅读一A卷新题基础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后的电波肇宏侠行动开始了。我父亲原定走北路,担任掩护,由于李安本出马,结果被调至南路,随大部队行动。“要不是老李……”我父亲后来常说,“我说不定早就见马克思了。”“老李,外号‘飞锤’,不仅收发报样样娴熟,而且机务上也有一套。自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后,和我在新四军皖中独立师第三团共事,我这一辈子啊……父亲之所以屡次这样感叹,皆因他的一套娴熟技术皆传自李安本。按计划大部队一路向南猛突,但电台始终保持静默。相反,北路小队频繁发报,他们把平时抄收的新闻稿都拿出来,反复发送。果然,敌人上当了,开始调集兵力向北围追堵截。旅长下令全速前进,争取时间。他说我们越快到达,北路的压力便会越早解除。据事后得知的消息,驻青城日军指挥官藤田五郎大佐曾多次接到南路发现我军大部队的报告,但他并不相信,以为这是新四军的调虎离山之计。因为日军的情报部门一直在跟踪监听,并随时向他报告,证明新四军的电台就在北路。这一错误的判断使他错失良机,打好的算盘完全落空。白露过后第七天,我军终于突破重围,来到了江边,与江北前来接应部队胜利会师。部队到达时,已是深夜。旅长顾不上休息,下令立即架设电台,与北路联系。“那是一个十分炎热的夜晚”,我父亲清楚地记得,他们来不及找地方,就在江边一个渔棚边架起了电线。旅长和参谋长都站在我父亲边上,等候消息。我父亲连续呼叫,一连半个小时都没有回音。大家浑身是汗,心都焦烂了。“他们也许在行动中,没有架设天线。”我父亲这样说,手里攥紧了老李临行前送给他的烟斗。这时渡船已经陆续到了。旅长指示我父亲继续不停地呼叫,一刻也不要停。“一有消息,马上向我报告。”吩咐完了,他便和参谋长一起到江边指挥部队渡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天渐渐亮了,东方泛起一抹淡淡的晨光。这时耳机里突然传来声音。我父亲兴奋地大叫:“来了!来了!”\n有人立即前去报告旅长。不一会儿,旅长和参谋长都小跑着过来了。“怎么样,怎么样了?”旅长连声问道。可耳机里忽然出现了长时间的静默。我父亲一边调整波长,一边连续呼叫。“怎么回事?是他们吗?”旅长问道。我父亲说是的,肯定是的。“他们情况如何?”团长又问。我父亲摇头道:“不知怎么突然断了……”“呼叫,给我呼叫!”我父亲连续不断地敲击着电键,时间漫长得令人窒息。终于,嘀嘀嗒嗒,嘀嘀嗒嗒,耳机里传来熟悉的电波声。“老李!是老李!”我父亲叫了起来。众人一片欢呼。“嘘——”我父亲做了噤声的手势。大家随即安静下来。我父亲急忙开始抄报。抄一句,参谋长就迫不及待地拿过去照着密码本翻译,可一句也翻不出来。“这不对啊。”他对我父亲说。我父亲抄完报后,接过来一看,头脑顿时嗡了一下。“这是脑记密码!”“什么意思?”参谋长问。我父亲解释说,这说明他们已经销毁了密码,因为脑记密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使用。“看来他们已非常危险,否则不会销毁密码。”我父亲说。好在李安本教过他脑记密码的方法,凭着这种方法,他把电文翻译了出来。大意是,他们已身陷重围,弹尽粮绝,密码已毁,电台也即将销毁。旅长说:“告诉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一定要回来,我们等着他们!”我父亲把电报发出后,对方一下子没了声音。按照李安本的操作惯例,他每收完电报,都要给收据。可这次却是例外。“收到没有?”旅长问。我父亲摇摇头。“呼叫,给我呼叫!”旅长大声命令,声音都有些变调了。我父亲不停地呼叫,身上大汗淋漓。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收报机又有了声音。我父亲扶了一下耳机,连忙抄收,没想到抄下来的却是一组明码:再见,战友……“坏了!”我父亲心里一沉,知道这是最后的告别。没容他多想,耳机里又跳出一串明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随后,耳机里的声音戛然而止。旅长接过抄报,半天没有说话;他默默地摘下帽子。我父亲看到他的眼睛里闪着泪光。在场的人也都慢慢地摘下了帽子。我父亲将烟斗放到胸口袋,默默将电报机重新背在肩上。周围是死一般的沉寂,只有江风划过长空,发出尖厉的呼啸……\n(摘编自《人民文学》2018年第7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防止日军围追堵截,大部队采用了调虎离山之计,将我军兵分两路进行突围,同时让北路小队频繁发报,搅乱敌人打好的算盘,最终大部队突破了重围。B.小说描写了江边的自然环境,“炎热夜晚”、“淡淡晨光”、“江风划过长空”,渲染了紧张的战斗气氛,同时反衬出新四军奋不顾身、不畏艰险的英勇形象。C.“呼叫,给我呼叫!”小说中多次出现,反映出人们焦急担忧的心情,使小说情节发展陡然紧张,预示北路战况紧迫危急,为后文埋下伏笔。D.小说刻画人物,大量使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传神地刻画出旅长、李安本、我父亲等人物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2.小说结尾老李发送了两组明码“再见,战友……”和“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请简要分析这两组明码在文中的作用。3.“老李”在小说中并未出场,但他的英雄形象却跃然纸上,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设计的艺术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短的白日迟子建是冬至的正午,我在古兰甸附近的一家乡镇卫生院做完三台肛肠手术,搭乘一辆破旧的运输水果的货车,赶往大连。从哈尔滨西站到大连北站,再从大连北站到哈尔滨西站,这两三年来,我数次往返于这段旅程。我像我这个年龄的绝大多数中年男人一样,上有老,下有小。父亲十五年前去世了,如今八十多岁的母亲跟弟弟一家生活,同在一座城市,自从我儿子进了强制戒毒所,母亲见我就生气,她声称要活到长孙出戒毒所的那天,代我教育儿子。我也的确比较娇宠放任孩子。他自幼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我就尽量满足他。我以为一棵不经修剪的树,才能顶天立地。可我忘了,他生活的现实丛林,远比真实的丛林要物质和险恶。一个多小时后,货车驶入大连。司机一进城就把我甩下了,说是卡车限行,让我自己打车到北站。抵达北站时离开车只剩一刻钟了,我加塞儿取票,走急客安检通道,才没误车。\n上车后未等坐稳,车就开了。飞速掠过的风景中,是光秃秃的庄稼地,三三两两的牛羊,低矮的房舍,看得我眼花缭乱,很快就睡过去了。我醒来时天色已昏。一个穿制服的小伙子,与我平行坐在过道另一侧,低头摆弄着手机。他见我伸着懒腰站起来,笑眯眯地盯着我说:“叔,你可真能睡。”“是啊,我一觉就把天睡黑了。”我对他说。“叔,这不怪你,这得怪冬至。今天是白天最短的日子,太阳不待见咱,回得太早了。你说太阳相当于天庭的CEO,它又不用打卡,谁管得了它啥时来啥时回呢。”他幽默地说。“怎么特等座这么少人坐?到了沈阳这样的大站,也没人上吗?”我说。“叔,这车从起点到终点,才四个来钟头。搁过去,站都能站下来。”小伙子摆了一下手,说。列车到达铁岭西站了。小伙子起身忙他的活儿去了。我心底喜欢上了小伙子,期待着再和他聊聊。车窗外是滚滚夜色,如墨流淌。列车到达终点站前,小伙子又来了。他见了我亲切地笑着,说:“叔,再过一站,就到哈尔滨了,您快到家了。”“听你口音也是东北人,你家在哪儿呢?”我问。“已经路过了——”小伙子有点儿惆怅地说。小伙子告诉我,他并不喜欢目前的工作,累,枯燥。他曾想着不干了,购置点儿专业设备,和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做微电影。“那你怎么没按照自己的想法辞掉工作,做喜欢的事情呢?”我问。“叔,正当我想这么做的时候吧,半年多前,我妈有天突然上不来气,浑身出汗,嘴唇比茄子都紫,赶快送到医院急救。一做心脏造影,发现冠脉有堵塞的地方,得放俩支架。就这样,我妈一场手术,把我上班后辛辛苦苦攒的六万块钱给整没影了,哪还有钱购置设备啊。叔,我觉着没啥,妈就一个,得好好待她。”小伙子从他所崇拜的大银幕电影导演,聊到他的微电影梦,意犹未尽……一个中年男人进来了,他穿制服,佩戴“列车长”臂章。小伙子见着他霍地起身,打了个立正,歪头冲我扮个鬼脸,迅疾离开了。再过一站,就到哈尔滨了,我心灰意懒地用手机上了一会儿网,浏览了一下当日新闻,昏昏沉沉睡去。等我醒来时,列车已驶入哈尔滨西站。\n终点站到了,酣睡了一路的手机,此时却苏醒了。我接起电话,是我做手术的那家卫生院的院长打来的,他告诉我上午做的第三台手术的那位环形痔患者,半小时前他突然肛下大出血,陷入昏迷状态,现正紧急送往大连途中。我大声问:“怎么会这样?我的手术可以说是天衣无缝的。”对方只得实言相告,说患者术后感觉良好,因为冬至,亲属送来一饭盒饺子,他一高兴,全吃了不说,还喝了一瓶啤酒。“刚做完肛肠手术,这么大吃大喝不是找死吗?”我走下列车,站在喧闹的站台上,与对方吼着。“不管怎么的,手术是你做的,你最好返回看看。虽然我们有护理责任,但要是出了人命,你我都没好日子过了。”“本来我就没有好日子过。”我气咻咻地挂断电话。“叔,你咋还不出站?人都走光了。”小伙子拉着一个精巧的黑色拉杆箱,从我身边经过。“出了点儿事,我还得返回大连。”我沮丧万分地说。小伙子挥手与我告别。他拉着行李箱,走进哈尔滨冬至的夜晚,而我则在抵达故乡的一瞬,又开始了夜色中的旅程……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的首段的“冬至”照应题目,并且交代“我”在这一天做完手术后居然搭乘“破旧的运输水果的货车,赶往大连”,引发读者兴趣。B.“我”已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重担让“我”深感疲惫,加上儿子不学无术并且吸毒,进了戒毒所,心理上也疲惫至极。C.小说运用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塑造了小伙子彬彬有礼、乐观阳光的形象,与文中“我”为了生活奔波的劳累辛苦的形象形成对比。D.“夜色中的旅程”既指作者迫于无奈需要在哈尔滨和大连之间连夜往返,也暗指作者的“人生之旅”并不顺遂,无往不在“夜色”之中,5.“最短的白日”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6.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n一场不算严重的蝗灾多丽丝·莱辛那天晚上理查德说:“政府发出预警说,要闹蝗灾了,从北方的滋生地下来。”直到有一天,他们在路上回家午休时,老史蒂芬停了下来,抬起手指头,指了指。“看,看哪!”他大喊:“它们在那儿!”玛格丽特听见他的喊声,跑了出来,和他们一起朝山上望去。仆人们也从厨房里出来了。他们都站着,凝望着。在山的一层层岩石上空,是一带铁锈颜色的空气。蝗虫!它们到那里了!整个农场上响起了“嘡嘡”的锣声,劳工们从场院里涌出来,指着山,激动地喊叫。他们很快就来到了家里,理查德和老史蒂芬在向他们发布命令:快,快,快。玛格丽特在看那山峦。现在有一片长长的低垂的云在移动,还是铁锈的颜色,在她看的时候,这云块在向前、向外膨胀。电话铃响个不停——邻居们说,快,快,蝗虫来到这儿了!老史密斯家的庄稼已经给吃成平地了。到了这会儿,蝗虫像是冰雹一样落在厨房的屋顶上。听起来像是一场猛烈的暴风雨。玛格丽特朝外面看看,看见空中的蝗虫遮天蔽日。她咬紧牙,朝着蝗虫冲了过去;男人们能做什么,她就能做什么。头顶上,空气是厚重的——到处是蝗虫。蝗虫朝她扑打过来,她把它们扒拉开——这些沉重的、红棕色的小东西,用那晶亮的珠子一样的老人眼看着她,一边用坚硬的、带锯齿的腿钩住她。她恶心地摒住呼吸,又破门冲进了屋里。屋里则更像是在下大暴雨。铁皮屋顶在发出回响,而地里传来的敲打铁器的喧响则像是打雷。她向外面望去,所有的树都是怪怪的,静静的,上面粘着蝗虫,枝丫都压得贴到了地上。到处爬的都是蝗虫,弄得大地似乎也在动,田地她是一点儿都看不清了,蝗虫的大军黑压压的一片。朝山上望去,就像是看倾盆大雨,甚至在她看的时候,猛地又冲来一群蝗虫,把太阳的光线都遮住了。天多半像是黑夜,黑魆魆的一片。突然从灌木丛中传来清脆的“咔啪”一声响——一条树枝折断了。接着是另一条树枝折断了。一棵树顺着斜坡缓缓地倾斜下来,重重地摔到地上。从冰雹似的蝗虫群中,冲出一个人来。还是要茶,还是要水。玛格丽特给他们烧水,泡茶。她不停地往火里加煤,往罐子里灌水,现在是下午四点钟了,蝗虫在头顶上蜂拥而至,横扫过天空,已经有好几个钟头了。老史蒂芬又走上来了——每走一步脚下都“咔吃咔吃”响,都要踩死蝗虫,他浑身上下粘的都是蝗虫——他一边咒骂,一边用他那顶旧帽子朝空中扑打。走到门口,他突然停下来,飞快地拉掉那粘着的蝗虫,把它们扔掉,接着急忙冲进免遭蝗虫侵袭的客厅。\n“所有的庄稼全都完蛋了。一点儿都没剩下,”他说。“情况会很糟糕吗?”玛格丽特害怕地问。老人家语气重重地说:“我们全完了。这一群也许会过去,可是它们已经开始了,就会从北方一群接一群地飞过来。然后就会有蚂蚱。这一闹恐怕就是三四年呐。”五点钟。再过一个钟头太阳就要落山了。那时蝗虫就会落下来。头顶上还是那么厚厚的一层。树木成了闪着棕色光芒的粗糙的大堆。吃过了中午饭,男人们去地里了。所有的庄稼都得重种。要是运气还有点儿好的话,再来一群蝗虫不要这样子过来。不过他们希望不久能下场雨,这样能长出一些嫩草来,要不那些牛就会饿死;农场上连一片草叶也没有留下。至于玛格丽特呢,她在试图习惯要闹三四年蝗灾的想法。从现在开始,蝗虫就像是天气一样了——随时都会发生。她感觉就像是一场战争的幸存者;如果这满目疮痍、面目全非的乡野不是废墟——唉,那么,什么才算是废墟呢?不过,男人们吃晚饭时胃口还是很好。“本来可能会更严重的,”这就是他们说的话,“本来可能会严重得多的。”(选自2018年《中外名篇小说选》,有删改)7.下列有关的内容分析和概括中,错误的一项是()A.农场就是整个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作者通过描绘“农场”这一社会环境,简洁洗练交代故事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向读者透露了故事中人物的社会关系。B.“现在有一片长长的低垂的云在移动,还是铁锈的颜色,在她看的时候,这云块在向前、向外膨胀。”这里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了蝗虫过境时的农场景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C.蝗虫过境后的农场正如莱辛所描绘的那样,一片草叶都没有剩下,将故事的氛围渲染之极点,也让读者感受到蝗灾的破坏性之强。D.“她感觉就像是一场战争的幸存者”通过玛格丽特的心理感受,表现了蝗灾造成的严重灾难,含蓄地表达对她软弱性格的批判。8.小说中展现了严重的蝗虫灾害,为何却以“一场不算严重的蝗灾”为题目?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9.有人评价,玛格丽特是近乎失声的角色,是一个旁观者,读者却能从她的视角和行动中感受到蝗灾的严重。试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样写法的理解。\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月光满地曾冠华是夜,清风拂过,月光满地。土围村的晒谷场上整齐地码满新模板。模板两分厚,一米二宽,两米长,古铜颜色,既漂亮又庄重。金宝家里的猪舍一直没门板,之前想装上它又不舍得花那个钱,不装上嘛又好像那屋子总缺个啥。金宝家跟晒谷场只隔不足四米宽的村道。近水楼台,顺走一块模板实在是得天独厚。晚上竟然没人值班,金宝轻而易举地把事情办了。老话说,偷吃要会擦嘴。在自家楼上,金宝用两罐红油漆给模板换了新装。完事后,开了瓶烧酒准备喝一杯,他倒酒时手机响起来。村主任有千里眼?做坏事被他抓住把柄?金宝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金宝盯着电话,大气都不敢出。村主任说:“明天推上大板车到村委会来——”金宝要哭了。村主任年轻时是土围村的团支书,后来出门包工程赚足了钱,结果不干了,响应号召回来当村主任,响当当的人物。金宝与村主任两家曾经有过节。看来,金宝要成靶子了。金宝从摩托车油箱抽出汽油,赶紧把未干的红油漆洗掉,连夜背起模板还到晒谷场上去。气是松下了,但金宝依然睡不好觉,村主任人高马大,尤其他那双杀气腾腾的铜鼓眼格外骇人。天亮,金宝乖乖地推上大板车到村委会,准备听从发落。金宝的心像大板车的轮胎跳得响,一路“咚咚咚,咚咚……”金宝多虑了。原来,村委会执行惠民政策,分发免费化肥。村主任笑着敲响金宝的光头轮胎说:“你家六百斤,它扛得住吗?”金宝鸡啄米似的点头,同时卸下压在心坎的大石。金宝几乎飞也似的拉回化肥,不能白花那两罐红油漆和两斤汽油。晚上,金宝毫不犹豫去背回那块模板。这世道,怕个啥?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只是,事情却没有过去。次日早上,当天卸下模板的瘦司机,协同腆着老板肚的村主任,以及驻村干部大刘一行集中到了晒谷场,这让金宝的耳朵竖起来。瘦司机说:“我卸下的模板数量包够。不过,好像被人动过——”金宝好像挨上一锤。村主任眼盯瘦司机说:“什么话?我们土围文明村,做不出顺模板的糗事。”驻村干部大刘也打圆场说:“按单付运费,不会少你一分钱。”\n金宝趁机跨过村道主动招呼大家:“我家红薯刚出锅,择日不如撞日,欢迎领导们尝鲜。”说毕折回家端出大锅热气腾腾的红薯,大家好生高兴。在响应重修水利的动员大会上,金宝方知晒谷场上新模板的用处,同时也听出村主任的话里有话:“敬请大家珍惜我们土围文明村的良好声誉,新水利惠民工程正要开工,很多材料比如沙石、水泥、钢筋等跟新模板一样会相继进场,希望大家爱护公共物资、支持国家建设——”金宝为自己不检点的行为脸红。晚上,金宝不容多想,赶紧再次把模板退回晒谷场。水利工程开工头天,驻村干部大刘跟施工队的负责人说:“我调走了五块模板分发给几位困难户,让他们把猪舍、粪屋等的门板装好。”驻村干部大刘真是好干部!那模板用途原来是有弹性的。金宝心里那个乐哟。晚上,金宝再背起模板时,没想到竟然遇上村主任,吓得抛下模板便跑。金宝那狼狈样像极了当年红薯地上村主任的爹。那个非常时期,金宝的爹守护队里红薯地,村主任的爹摸上地去。金宝的爹吼,村主任的爹不听;金宝的爹再吼,村主任的爹服软了。村主任的爹起身狼狈跑时,金宝的爹竟错扳了枪钩。那次事故,一人落下残疾,另一人坐牢。村主任修理金宝无须太多理由。金宝知道轻与重,满脸沮丧回头说:“狗日的模板,天大地阔为啥偏靠我家旁来,这不是成心折磨人吗?”村主任递烟,金宝没接,像个孩子一样低着头。村主任自己点上烟后说:“有困难,跟我们说——”村主任足够威严。金宝振臂举起模板归位。土围村的晒谷场上,清风拂过,月光满地……(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突出人物形象,小说运用了多处对比,既有金宝与村主任的对比,也有金宝印象中的村主任和现实中的村主任的对比。B.金宝胆小怯懦,本性不坏,但贪图小便宜,作者对他“顺”走模板的行为进行了否定和辛辣的嘲讽,读来让人忍俊不禁。C.小说中的“惠民政策”“驻村干部”“惠民工程”等词语,都指向当下农村的发展现实,使得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D.加点词语“轻与重”意蕴丰富,“轻”指一块模板,金宝家的猪舍门等,“重”指公家\n利益,土围文明村的良好声誉等。11.小说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12.小说以“土围村的晒谷场上,清风拂过,月光满地……”结尾,请赏析其艺术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棚车苏童祖母五十多年没坐过火车了。祖母把火车叫做棚车,她说,现在的棚车比以前好多了,都说现在的棚车上每人都有座位,没想到是这么好的座位,都是皮沙发呀。姐姐说,什么皮沙发,其实就是椅子上蒙了一层人造革。祖母说,人造革比皮沙发还光滑呢,那人造革不比猪皮牛皮强?你没坐过以前的棚车,以前的棚车上连硬板凳都没有,现在,现在的棚车比以前好到天上去啦,你还撅着嘴?你还嫌挤?姐姐不知道祖母为什么把火车叫做棚车,祖母的解释听上去振振有词,她说,我没有说错,你别以为我什么都不懂,我五十年前就坐过火车啦!姐姐仍然不明白,而且她始终觉得棚车这个字眼听上去很可笑。姐姐对以前的老掉牙的事情根本不感兴趣,她听见祖母絮絮叨叨地向邻座说着五十年前的往事,姐姐不想听,但她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五十年前的一列火车,火车在遍地的炮火弹雨中驶过原野。火车的木棚里站满了衣衫褴褛面如菜色的难民,其中包括青年时代的祖母。她的背上还驮着一只装满小鸡的篓子。姐姐无法想象祖母当时的心情,但她能够准确地想象那篓小鸡惹人喜爱的模样,它们肯定是鹅黄色的毛茸茸的,它们叽叽喳喳地挤在祖母的篓子里,一定可爱极了。那篓小鸡呢?姐姐突然抬头问祖母。小鸡能怎么样?死了几只,活了几只,公鸡卖了,母鸡留着生蛋。祖母朗声笑起来,她在姐姐腮上拧了一把。傻孩子,鸡能怎么样?又不是人,能活上五十年吗?姐姐觉得祖母根本没有说出小鸡的故事,祖母总是这样,有意思的事情她都不记得了,没意思的事情却说个没完。姐姐忍不住抢白道:只有人才能活五十年吗?那可不一定。祖母灿烂的笑容一下子凝住了,祖母最恨的就是姐姐跟她顶嘴,她的干瘪的嘴唇嚅动了几下。姐姐记得祖母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生她气了。祖母不高兴的时候,她的头会向左侧轻轻摆动,不停地摆动,它让姐姐想起了祖母房间里的那只老式挂钟。祖母叹了口气说,出门在外不容易呀。祖母说这句话的时候目光又移向邻座,邻座含笑\n点了点头,但随后他就拿起报纸挡住了自己的脸。姐姐看见祖母脸上掠过一丝惘然之色,她的白发苍苍的头部又开始向左侧轻轻摆动起来。挤什么?一点也不挤!祖母又说。姐姐知道祖母这会儿又想与她说话了但姐姐心里也在生祖母的气,她故意侧转脸去望着窗外。祖母一时找不到人说话,便从篮子底部摸出一叠锡箔,后来祖母便专心致志地叠起元宝来了。一个老妇人拎着一只大篮子从车厢那头过来,一路搜寻着座位,谦卑的笑容像一朵凋谢的菊花,她走近祖母身边时眼睛兀自一亮,就像找到了亲人。姐姐看见了她篮子里的东西,与祖母的一样,也是一篮锡箔叠成的元宝。我这儿不挤,坐我这儿吧。祖母盯着老妇人的篮子说。事实上祖母看见那个老妇人时眼睛也亮了,姐姐说两篮子锡箔元宝成了什么联络暗号,她眼睁睁地看着那个老妇人与祖母挤坐在一起,而且是祖母主动地为对方腾出了一半位子。清明啦,该上坟啦。老妇人说。可不是吗,我是回老家上爹娘的坟,祖母说,我五十年没回老家了,老家里也没什么人了。本来不想回去,可前一阵做梦,梦见我爹娘坟上的草枯了,树上的叶子掉光了。醒来一想,是不是爹娘没钱花了呢,五十年啦,爹娘从来没向我要过什么,这回想起我来啦,想起跟我要钱花啦。于是,祖母和老妇人兴致高涨地谈起清明的事。我姐姐说她在一旁听得又好笑又生气。忍不住奚落了一句。祖母停止了叠锡箔的动作,她用罕见的严厉森然的目光盯着姐姐,眼睛里渐渐地闪出怒火,姐姐便慌乱地低下头去,低下头去嗑瓜籽。姐姐咯嚓咯嚓地嗑瓜籽,火车就轰隆轰隆地往前开。火车就轰隆轰隆地往前开,火车将把我祖母送到我曾祖母的坟茔边,送她去上坟。火车开到我老家大约要九个小时,对于我姐姐来说,这段旅程已经变得乏味而难以忍受,姐姐的耳朵里灌满了她讨厌的闲言碎语,鼻子里则钻进了任何人都讨厌的脚臭味。祖母对此浑然不觉。祖母恰恰变得愈来愈活泼了,因为她发现自己渐渐成了半节车厢几十个人的中心,有人干脆就跑过来站在祖母身边,竖起耳朵听她说阎王爷抓人的故事。他们像木桩一样坚固地立在我祖母四周,有的张大了嘴满脸惊悸之色,有的窃窃私笑,只有一个男人对我姐姐说,你推什么推呀?这儿热闹就站这儿,坐火车闷,听她们说说解个闷嘛。姐姐突然急中生智,她扯着嗓子对我祖母喊,奶奶,下车啦!我们到啦!\n要知道我祖母坐火车最担心的就是下错了站,最担心的就是火车到站时她不知道。我姐姐后来向全家人描述人群散开的情景时得意地笑了。我们认为那是一次有趣的旅程,可是我姐姐并不这么看,她说,那叫什么坐火车。坐的简直就是,棚?对,就是棚车,棚车。(有删改)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既有“我”的视角,又有“姐姐”的视角,两种叙述视角的界线朦胧又模糊,有时甚至交叉重叠在一起,形成了饱满的艺术张力,相比单一视角,更为耐人寻味。B.小说描写了拿起报纸挡脸的邻座、拎着一篮锡箔元宝找座位的老妇人、围在祖母身边听故事的乘客等人物,这符合姐姐赌气不语时的观察,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车厢场景。C.小说通过“咯嚓咯嚓”和“轰隆轰隆”声音,巧妙地表现了被祖母用“严厉森然的目光”盯过后,姐姐内心的既慌乱又不满,以及对祖母眼里“闪出怒火”的屈服。D.小说写祖母很高兴自己成为半节车厢的中心和围绕在祖母身边的乘客,与鲁迅小说中对看客的描写异曲同工,字里行间隐隐流露出姐姐的讽刺与批判,发人深省。14.小说着意描写姐姐想象中“小鸡惹人喜爱的模样”,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15.“有经验的小说家在创作小说时总是善于‘截取’、‘选择’,虽写人生中的一角、一段,却可以窥见整个人生。从而做到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以一斑而窥全豹。”如欲以“有限与丰富”为题写一则评论来赏析小说对祖母形象的塑造,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第三单元文学类文本阅读一A卷新题基础练1471013CCDB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后的电波肇宏侠行动开始了。我父亲原定走北路,担任掩护,由于李安本出马,结果被调至南路,随大部队行动。“要不是老李……”我父亲后来常说,“我说不定早就见马克思了。”“老李,外号‘飞\n锤’,不仅收发报样样娴熟,而且机务上也有一套。自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后,和我在新四军皖中独立师第三团共事,我这一辈子啊……父亲之所以屡次这样感叹,皆因他的一套娴熟技术皆传自李安本。按计划大部队一路向南猛突,但电台始终保持静默。相反,北路小队频繁发报,他们把平时抄收的新闻稿都拿出来,反复发送。果然,敌人上当了,开始调集兵力向北围追堵截。旅长下令全速前进,争取时间。他说我们越快到达,北路的压力便会越早解除。据事后得知的消息,驻青城日军指挥官藤田五郎大佐曾多次接到南路发现我军大部队的报告,但他并不相信,以为这是新四军的调虎离山之计。因为日军的情报部门一直在跟踪监听,并随时向他报告,证明新四军的电台就在北路。这一错误的判断使他错失良机,打好的算盘完全落空。白露过后第七天,我军终于突破重围,来到了江边,与江北前来接应部队胜利会师。部队到达时,已是深夜。旅长顾不上休息,下令立即架设电台,与北路联系。“那是一个十分炎热的夜晚”,我父亲清楚地记得,他们来不及找地方,就在江边一个渔棚边架起了电线。旅长和参谋长都站在我父亲边上,等候消息。我父亲连续呼叫,一连半个小时都没有回音。大家浑身是汗,心都焦烂了。“他们也许在行动中,没有架设天线。”我父亲这样说,手里攥紧了老李临行前送给他的烟斗。这时渡船已经陆续到了。旅长指示我父亲继续不停地呼叫,一刻也不要停。“一有消息,马上向我报告。”吩咐完了,他便和参谋长一起到江边指挥部队渡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天渐渐亮了,东方泛起一抹淡淡的晨光。这时耳机里突然传来声音。我父亲兴奋地大叫:“来了!来了!”有人立即前去报告旅长。不一会儿,旅长和参谋长都小跑着过来了。“怎么样,怎么样了?”旅长连声问道。可耳机里忽然出现了长时间的静默。我父亲一边调整波长,一边连续呼叫。“怎么回事?是他们吗?”旅长问道。我父亲说是的,肯定是的。“他们情况如何?”团长又问。我父亲摇头道:“不知怎么突然断了……”“呼叫,给我呼叫!”我父亲连续不断地敲击着电键,时间漫长得令人窒息。终于,嘀嘀嗒嗒,嘀嘀嗒嗒,耳机里传来熟悉的电波声。“老李!是老李!”我父亲叫了起来。众人一片欢呼。“嘘——”我父亲做了噤声的手势。大家随即安静下来。我父亲急忙开始抄报。抄一句,参谋长就迫不及待地拿过去照着密码本翻译,可一句也翻不出来。“这不对啊。”他对我父亲说。我父亲抄完报后,接过来一看,头脑顿时嗡了一下。\n“这是脑记密码!”“什么意思?”参谋长问。我父亲解释说,这说明他们已经销毁了密码,因为脑记密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使用。“看来他们已非常危险,否则不会销毁密码。”我父亲说。好在李安本教过他脑记密码的方法,凭着这种方法,他把电文翻译了出来。大意是,他们已身陷重围,弹尽粮绝,密码已毁,电台也即将销毁。旅长说:“告诉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一定要回来,我们等着他们!”我父亲把电报发出后,对方一下子没了声音。按照李安本的操作惯例,他每收完电报,都要给收据。可这次却是例外。“收到没有?”旅长问。我父亲摇摇头。“呼叫,给我呼叫!”旅长大声命令,声音都有些变调了。我父亲不停地呼叫,身上大汗淋漓。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收报机又有了声音。我父亲扶了一下耳机,连忙抄收,没想到抄下来的却是一组明码:再见,战友……“坏了!”我父亲心里一沉,知道这是最后的告别。没容他多想,耳机里又跳出一串明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随后,耳机里的声音戛然而止。旅长接过抄报,半天没有说话;他默默地摘下帽子。我父亲看到他的眼睛里闪着泪光。在场的人也都慢慢地摘下了帽子。我父亲将烟斗放到胸口袋,默默将电报机重新背在肩上。周围是死一般的沉寂,只有江风划过长空,发出尖厉的呼啸……(摘编自《人民文学》2018年第7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防止日军围追堵截,大部队采用了调虎离山之计,将我军兵分两路进行突围,同时让北路小队频繁发报,搅乱敌人打好的算盘,最终大部队突破了重围。B.小说描写了江边的自然环境,“炎热夜晚”、“淡淡晨光”、“江风划过长空”,渲染了紧张的战斗气氛,同时反衬出新四军奋不顾身、不畏艰险的英勇形象。C.“呼叫,给我呼叫!”小说中多次出现,反映出人们焦急担忧的心情,使小说情节发展陡然紧张,预示北路战况紧迫危急,为后文埋下伏笔。D.小说刻画人物,大量使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传神地刻画出旅长、李安本、我父亲等人物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n2.小说结尾老李发送了两组明码“再见,战友……”和“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请简要分析这两组明码在文中的作用。3.“老李”在小说中并未出场,但他的英雄形象却跃然纸上,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设计的艺术效果。【答案】1.C2.(1)情节内容上:“再见,战友”预告着北路全军覆没的结局;“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是即将牺牲的革命志士对生者继续奋勇前行的激励。(2)人物塑造上:塑造了李安本所代表的革命志士坚毅顽强、革命信仰坚定执着的形象。(3)表达效果上:北路“铁的新四军”的最后声音具有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4)主题思想上:悲壮而激越的结局表达了革命战斗之火永不熄灭的主题。3.(1)侧面描写。小说开头和结尾分别用侧面描写的方式描摹了老李技艺高超的神秘形象和英勇赴死的胆识和气魄;(2)作为暗线。老李虽未见其人,但老李的命运作为北线情节发展的隐线展开,不仅激发了阅读者的兴趣,而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进展:(3)深化主题。老李的幕后英雄形象深化了小说赞扬无数无名英烈不畏牺牲,革命精神永不止息的主题,对现实社会更有思想启示和引领作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调虎离山”之计不对,应该是声东击西。B.这些环境描写并没有反衬“反衬出新四军奋不顾身、不畏艰险的英勇形象”这一作用,主要是渲染紧张的战争气氛,烘托人物心情。D.“小说刻画人物,大量使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传神地刻画……李安本……等人物形象”错误,李安本没有出场,是从侧面描写,未采用以上正面描写。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和结尾艺术特色的能力。\n解答时一般包括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和表达效果等角度。情节结构上,第一组明码“再见,战友……”是对战友的告别,可见北路军已经无法逃脱敌人的攻击,展现出北路全军覆灭的结果,他们为掩护战友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令人既感悲壮,又为之痛心;第二组明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通过“铁的新四军”“东进”等字眼,展现出北路军即使面对即将牺牲的结局,也依然奋勇不屈,激励战友继续前进的顽强精神,令人感动。人物塑造上,战斗虽然失败了,但牺牲的革命战士对生还者的激励之词,更令人受到鼓舞,感到震撼。李安本是北路军的一个缩影,为了掩护队友,甘于牺牲,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旧发出鼓舞战友前进的话语,凸显出革命战士们坚毅顽强、信仰坚定的形象;艺术效果上,第二组明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鲜明地展示出北路军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和敢于牺牲的崇高品格,有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主题上,正是因为战士们有这样顽强不屈的意志,才可能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结果,这两组明码,生动而悲壮地展示出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凸显出战斗之火永不熄灭的主旨。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和人物塑造手法的能力。老李没有出场,他的形象主要通过父亲的回忆,南路战士、旅长等人的反应以及几组密码来体现,是侧面描写手法;文章一开始以父亲回忆“老李,外号‘飞锤’,不仅收发报样样娴熟,而且机务上也有一套”“父亲之所以屡次这样感叹,皆因他的一套娴熟技术皆传自李安本”,塑造老李技艺高超的形象;结尾则通过两组明码和南路战士们的反应来烘托老李等人为掩护战友而牺牲的视死如归的精神,他也是整个北路军的代表,通过老李这一形象塑造了所有革命志士的伟大形象;老李又是文中的暗线,他的命运就是北路军的命运,通过老李这一人物,使得文本线索进一步展开,将突围和北路军覆没两条线索进行具体串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本的内涵美。从主题这一角度上来看,老李是那些牺牲无名战士的具体写照,他的形象也是无数英烈不畏战斗,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的写照,通过老李的这一形象展现出革命战士永垂不朽的核心主旨,突出其精神内涵,能令人受到感染,从而启示人们坚定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的信念。\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短的白日迟子建是冬至的正午,我在古兰甸附近的一家乡镇卫生院做完三台肛肠手术,搭乘一辆破旧的运输水果的货车,赶往大连。从哈尔滨西站到大连北站,再从大连北站到哈尔滨西站,这两三年来,我数次往返于这段旅程。我像我这个年龄的绝大多数中年男人一样,上有老,下有小。父亲十五年前去世了,如今八十多岁的母亲跟弟弟一家生活,同在一座城市,自从我儿子进了强制戒毒所,母亲见我就生气,她声称要活到长孙出戒毒所的那天,代我教育儿子。我也的确比较娇宠放任孩子。他自幼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我就尽量满足他。我以为一棵不经修剪的树,才能顶天立地。可我忘了,他生活的现实丛林,远比真实的丛林要物质和险恶。一个多小时后,货车驶入大连。司机一进城就把我甩下了,说是卡车限行,让我自己打车到北站。抵达北站时离开车只剩一刻钟了,我加塞儿取票,走急客安检通道,才没误车。上车后未等坐稳,车就开了。飞速掠过的风景中,是光秃秃的庄稼地,三三两两的牛羊,低矮的房舍,看得我眼花缭乱,很快就睡过去了。我醒来时天色已昏。一个穿制服的小伙子,与我平行坐在过道另一侧,低头摆弄着手机。他见我伸着懒腰站起来,笑眯眯地盯着我说:“叔,你可真能睡。”“是啊,我一觉就把天睡黑了。”我对他说。“叔,这不怪你,这得怪冬至。今天是白天最短的日子,太阳不待见咱,回得太早了。你说太阳相当于天庭的CEO,它又不用打卡,谁管得了它啥时来啥时回呢。”他幽默地说。“怎么特等座这么少人坐?到了沈阳这样的大站,也没人上吗?”我说。“叔,这车从起点到终点,才四个来钟头。搁过去,站都能站下来。”小伙子摆了一下手,说。列车到达铁岭西站了。小伙子起身忙他的活儿去了。我心底喜欢上了小伙子,期待着再和他聊聊。车窗外是滚滚夜色,如墨流淌。列车到达终点站前,小伙子又来了。他见了我亲切地笑着,说:“叔,再过一站,就到哈尔滨了,您快到家了。”\n“听你口音也是东北人,你家在哪儿呢?”我问。“已经路过了——”小伙子有点儿惆怅地说。小伙子告诉我,他并不喜欢目前的工作,累,枯燥。他曾想着不干了,购置点儿专业设备,和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做微电影。“那你怎么没按照自己的想法辞掉工作,做喜欢的事情呢?”我问。“叔,正当我想这么做的时候吧,半年多前,我妈有天突然上不来气,浑身出汗,嘴唇比茄子都紫,赶快送到医院急救。一做心脏造影,发现冠脉有堵塞的地方,得放俩支架。就这样,我妈一场手术,把我上班后辛辛苦苦攒的六万块钱给整没影了,哪还有钱购置设备啊。叔,我觉着没啥,妈就一个,得好好待她。”小伙子从他所崇拜的大银幕电影导演,聊到他的微电影梦,意犹未尽……一个中年男人进来了,他穿制服,佩戴“列车长”臂章。小伙子见着他霍地起身,打了个立正,歪头冲我扮个鬼脸,迅疾离开了。再过一站,就到哈尔滨了,我心灰意懒地用手机上了一会儿网,浏览了一下当日新闻,昏昏沉沉睡去。等我醒来时,列车已驶入哈尔滨西站。终点站到了,酣睡了一路的手机,此时却苏醒了。我接起电话,是我做手术的那家卫生院的院长打来的,他告诉我上午做的第三台手术的那位环形痔患者,半小时前他突然肛下大出血,陷入昏迷状态,现正紧急送往大连途中。我大声问:“怎么会这样?我的手术可以说是天衣无缝的。”对方只得实言相告,说患者术后感觉良好,因为冬至,亲属送来一饭盒饺子,他一高兴,全吃了不说,还喝了一瓶啤酒。“刚做完肛肠手术,这么大吃大喝不是找死吗?”我走下列车,站在喧闹的站台上,与对方吼着。“不管怎么的,手术是你做的,你最好返回看看。虽然我们有护理责任,但要是出了人命,你我都没好日子过了。”“本来我就没有好日子过。”我气咻咻地挂断电话。“叔,你咋还不出站?人都走光了。”小伙子拉着一个精巧的黑色拉杆箱,从我身边经过。“出了点儿事,我还得返回大连。”我沮丧万分地说。小伙子挥手与我告别。他拉着行李箱,走进哈尔滨冬至的夜晚,而我则在抵达故乡的一瞬,又开始了夜色中的旅程……\n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的首段的“冬至”照应题目,并且交代“我”在这一天做完手术后居然搭乘“破旧的运输水果的货车,赶往大连”,引发读者兴趣。B.“我”已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重担让“我”深感疲惫,加上儿子不学无术并且吸毒,进了戒毒所,心理上也疲惫至极。C.小说运用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塑造了小伙子彬彬有礼、乐观阳光的形象,与文中“我”为了生活奔波的劳累辛苦的形象形成对比。D.“夜色中的旅程”既指作者迫于无奈需要在哈尔滨和大连之间连夜往返,也暗指作者的“人生之旅”并不顺遂,无往不在“夜色”之中,5.“最短的白日”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6.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4.C5.①故事发生在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短的一天;②主人公连做三台肛肠手术后辗转赶上返家的火车,因疲惫而在火车上两次入睡,白日匆匆逝去;③主人公两三年来,数次前往古兰甸做手术都非常顺利,但这次却出现意外,主人公的人生之路可能由此出现转折,陷入黑暗。6.①结尾是小伙子在夜晚走进并非故乡的哈尔滨,主人公到了家乡哈尔滨却必须连夜返回大连,都是“奔向异乡”,揭示小说现代人失去存在感的主题;②发人深思,并与标题“最短的白日”形成呼应;③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具有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心理描写”错误,文中对小伙子并没有使用心理描写的手法。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小说中的“最短的白日”有多层意蕴。表面上是指“冬至”,白天是最短的;\n其深层意蕴还体现在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和文章对主人公命运的暗示上,“很快就睡过去了。我醒来时天色已昏”“我一觉就把天睡黑了”,主人公奔波劳累使他忽视了时间的存在;“而我则在抵达故乡的一瞬,又开始了夜色中的旅程……”,“我”为一位患者做了手术,手术虽然成功,却因患者手术后不遵医嘱而失败,导致病危抢救,“我”只能在做了四个小时高铁后到家后又返回大连,这一天奔波劳碌,并且主人公对此也得负有很大的责任,会使主人公的人生之路出现转折,陷入黑暗。6.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进行探讨的能力。分析小说结尾的好处,首先应该点明小说结尾的特点,“小伙子挥手与我告别。他拉着行李箱,走进哈尔滨冬至的夜晚,而我则在抵达故乡的一瞬,又开始了夜色中的旅程……”,小伙在夜晚走进并非故乡的哈尔滨,主人公到了家乡哈尔滨却必须连夜返回大连,都是“奔向异乡”,每个人都在为生活而奔忙,失去了自我,揭示小说现代人失去存在感的主题;这篇小说令人意外的结尾耐人寻味,“我”和小伙子都要继续奔忙,呼应了标题“最短的白日”;其次要点明结尾的表达效果,出人意料的结局富有戏剧效果,让人在同情主人公的同时也也在他身上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影子,因而引人深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场不算严重的蝗灾多丽丝·莱辛那天晚上理查德说:“政府发出预警说,要闹蝗灾了,从北方的滋生地下来。”直到有一天,他们在路上回家午休时,老史蒂芬停了下来,抬起手指头,指了指。“看,看哪!”他大喊:“它们在那儿!”玛格丽特听见他的喊声,跑了出来,和他们一起朝山上望去。仆人们也从厨房里出来了。他们都站着,凝望着。在山的一层层岩石上空,是一带铁锈颜色的空气。蝗虫!它们到那里了!整个农场上响起了“嘡嘡”的锣声,劳工们从场院里涌出来,指着山,激动地喊叫。他们很快就来到了家里,理查德和老史蒂芬在向他们发布命令:快,快,快。玛格丽特在看那山峦。现在有一片长长的低垂的云在移动,还是铁锈的颜色,在她看的时候,这云块在向前、向外膨胀。电话铃响个不停——邻居们说,快,快,蝗虫来到这儿了!\n老史密斯家的庄稼已经给吃成平地了。到了这会儿,蝗虫像是冰雹一样落在厨房的屋顶上。听起来像是一场猛烈的暴风雨。玛格丽特朝外面看看,看见空中的蝗虫遮天蔽日。她咬紧牙,朝着蝗虫冲了过去;男人们能做什么,她就能做什么。头顶上,空气是厚重的——到处是蝗虫。蝗虫朝她扑打过来,她把它们扒拉开——这些沉重的、红棕色的小东西,用那晶亮的珠子一样的老人眼看着她,一边用坚硬的、带锯齿的腿钩住她。她恶心地摒住呼吸,又破门冲进了屋里。屋里则更像是在下大暴雨。铁皮屋顶在发出回响,而地里传来的敲打铁器的喧响则像是打雷。她向外面望去,所有的树都是怪怪的,静静的,上面粘着蝗虫,枝丫都压得贴到了地上。到处爬的都是蝗虫,弄得大地似乎也在动,田地她是一点儿都看不清了,蝗虫的大军黑压压的一片。朝山上望去,就像是看倾盆大雨,甚至在她看的时候,猛地又冲来一群蝗虫,把太阳的光线都遮住了。天多半像是黑夜,黑魆魆的一片。突然从灌木丛中传来清脆的“咔啪”一声响——一条树枝折断了。接着是另一条树枝折断了。一棵树顺着斜坡缓缓地倾斜下来,重重地摔到地上。从冰雹似的蝗虫群中,冲出一个人来。还是要茶,还是要水。玛格丽特给他们烧水,泡茶。她不停地往火里加煤,往罐子里灌水,现在是下午四点钟了,蝗虫在头顶上蜂拥而至,横扫过天空,已经有好几个钟头了。老史蒂芬又走上来了——每走一步脚下都“咔吃咔吃”响,都要踩死蝗虫,他浑身上下粘的都是蝗虫——他一边咒骂,一边用他那顶旧帽子朝空中扑打。走到门口,他突然停下来,飞快地拉掉那粘着的蝗虫,把它们扔掉,接着急忙冲进免遭蝗虫侵袭的客厅。“所有的庄稼全都完蛋了。一点儿都没剩下,”他说。“情况会很糟糕吗?”玛格丽特害怕地问。老人家语气重重地说:“我们全完了。这一群也许会过去,可是它们已经开始了,就会从北方一群接一群地飞过来。然后就会有蚂蚱。这一闹恐怕就是三四年呐。”五点钟。再过一个钟头太阳就要落山了。那时蝗虫就会落下来。头顶上还是那么厚厚的一层。树木成了闪着棕色光芒的粗糙的大堆。吃过了中午饭,男人们去地里了。所有的庄稼都得重种。要是运气还有点儿好的话,再来一群蝗虫不要这样子过来。不过他们希望不久能下场雨,这样能长出一些嫩草来,要不那些牛就会饿死;农场上连一片草叶也没有留下。至于玛格丽特呢,她在试图习惯要闹三四年蝗灾的想法。从现在开始,蝗虫就像是天气一样了——随时都会发生。她感觉就像是一场战争的幸存者;如果这满目疮痍、面目全非的乡野不是废墟——唉,那么,什么才算是废墟呢?\n不过,男人们吃晚饭时胃口还是很好。“本来可能会更严重的,”这就是他们说的话,“本来可能会严重得多的。”(选自2018年《中外名篇小说选》,有删改)7.下列有关的内容分析和概括中,错误的一项是()A.农场就是整个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作者通过描绘“农场”这一社会环境,简洁洗练交代故事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向读者透露了故事中人物的社会关系。B.“现在有一片长长的低垂的云在移动,还是铁锈的颜色,在她看的时候,这云块在向前、向外膨胀。”这里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了蝗虫过境时的农场景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C.蝗虫过境后的农场正如莱辛所描绘的那样,一片草叶都没有剩下,将故事的氛围渲染之极点,也让读者感受到蝗灾的破坏性之强。D.“她感觉就像是一场战争的幸存者”通过玛格丽特的心理感受,表现了蝗灾造成的严重灾难,含蓄地表达对她软弱性格的批判。8.小说中展现了严重的蝗虫灾害,为何却以“一场不算严重的蝗灾”为题目?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9.有人评价,玛格丽特是近乎失声的角色,是一个旁观者,读者却能从她的视角和行动中感受到蝗灾的严重。试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样写法的理解。【答案】7.D8.①“严重的蝗灾”是指从读者的角度和内容上看的,体现在蝗虫铺天盖地而来,“农场上连一片草叶也没有留下”。“不算严重的蝗灾”是指在当时的生活中,这样的蝗灾时常发生,本次蝗灾持续时间短,之前的蝗灾经常是“习惯要闹三四年蝗灾”。②标题的内容反映出农民生存环境的恶劣,以及生活的艰难,人与自然斗争已经成为了常态。③标题是农场男人们经过紧张而激烈的抗蝗斗争后的评价,表现了人们因蝗灾短暂而带来的庆幸心理,也反映了人们经历太多蝗灾的乐观心态。④与女主人公劫后余生的感受,以及千疮百孔的灾难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思索,给读者留下深长的思考空间。9.①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玛格丽特观察到的蝗灾侵袭的场景和人们紧张的抗灾过程,视野更广,让人感受到蝗灾的肆虐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n②从动作行为上看,玛格丽特在抗蝗灾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开展一系列的紧张活动,动作熟练,如咬紧牙冲向蝗虫,屏住呼吸冲进屋里,不停地烧水泡茶,加煤灌水,充分展现了蝗灾之严重,以及对抗灾的无声支持。③从心理变化上看,玛格丽特面对蝗虫侵袭过程的细致心理变化展现了蝗灾之严重,她面对蝗灾时先是咬紧牙、恶心、后是害怕,蝗灾过去后她有劫后余生之感,并做好面对灾难反复斗争的心理准备,这些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④总之,这篇文章虽然玛格丽特的语言描写不多,但通过女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感,强烈地传达了蝗灾带给人们的灾难以及人们面对灾难的抗争精神。【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D.“含蓄地表达对她软弱性格的批判”错,于文无据。由原文“至于玛格丽特呢,她在试图习惯要闹三四年蝗灾的想法”可知,玛格丽特在试图习惯要闹三四年蝗灾的想法,所以文章并未表达对她软弱性格的批判。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由原文“在山的一层层岩石上空,是一带铁锈颜色的空气”“现在有一片长长的低垂的云在移动,还是铁锈的颜色,在她看的时候,这云块在向前、向外膨胀”可知,一带铁锈颜色的空气,有一片长长的低垂的云在移动,用“一带”“一片”来形容蝗虫,体现在蝗虫铺天盖地而来,“农场上连一片草叶也没有留下”,从读者的角度和内容上看是“严重的蝗灾”。由原文“现在是下午四点钟了,蝗虫在头顶上蜂拥而至,横扫过天空,已经有好几个钟头了”“五点钟。再过一个钟头太阳就要落山了。那时蝗虫就会落下来”“我们全完了。这一群也许会过去,可是它们已经开始了,就会从北方一群接一群地飞过来。然后就会有蚂蚱。这一闹恐怕就是三四年呐”可知,五点钟,那时蝗虫就会落下来,可见本次蝗灾持续的时间只是几个小时,以前都是三四年。“不算严重的蝗灾”是指在当时的生活中,这样的蝗灾时常发生,本次蝗灾持续时间短,之前的蝗灾经常是“习惯要闹三四年蝗灾”。由原文“吃过了中午饭,男人们去地里了。所有的庄稼都得重种。要是运气还有点儿好的话,\n再来一群蝗虫不要这样子过来。不过他们希望不久能下场雨,这样能长出一些嫩草来,要不那些牛就会饿死;农场上连一片草叶也没有留下。至于玛格丽特呢,她在试图习惯要闹三四年蝗灾的想法”可知,人们种庄稼需要靠运气,希望蝗虫不要这样子过来,希望不久能下场雨,对于蝗灾玛格丽特在试图习惯要闹三四年蝗灾的想法。可见标题的内容反映出农民生存环境的恶劣,以及生活的艰难,人与自然斗争已经成为了常态。由原文“不过,男人们吃晚饭时胃口还是很好。‘本来可能会更严重的,’这就是他们说的话,‘本来可能会严重得多的。’”可知,男人们吃晚饭时胃口还是很好,他们认为这次蝗灾本来可能会更严重的。标题是农场男人们经过紧张而激烈的抗蝗斗争后的评价,表现了人们因蝗灾短暂而带来的庆幸心理,也反映了人们经历太多蝗灾的乐观心态。由原文“她感觉就像是一场战争的幸存者;如果这满目疮痍、面目全非的乡野不是废墟——唉,那么,什么才算是废墟呢”可知,蝗灾过后,她感觉满目疮痍、面目全非的乡野成了废墟。可见与女主人公劫后余生的感受,以及千疮百孔的灾难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思索,给读者留下深长的思考空间。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的能力。由原文“玛格丽特在看那山峦。现在有一片长长的低垂的云在移动,还是铁锈的颜色,在她看的时候,这云块在向前、向外膨胀。电话铃响个不停——邻居们说,快,快,蝗虫来到这儿了!老史密斯家的庄稼已经给吃成平地了”可知,玛格丽特在看那山峦。现在有一片长长的低垂的云在移动,还是铁锈的颜色,在她看的时候,这云块在向前、向外膨胀。电话铃响个不停——邻居们说,快,快,蝗虫来到这儿了。可见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玛格丽特观察到的蝗灾侵袭的场景和人们紧张的抗灾过程,视野更广,让人感受到蝗灾的肆虐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原文“她咬紧牙,朝着蝗虫冲了过去;男人们能做什么,她就能做什么。头顶上,空气是厚重的——到处是蝗虫。蝗虫朝她扑打过来,她把它们扒拉开——这些沉重的、红棕色的小东西,用那晶亮的珠子一样的老人眼看着她,一边用坚硬的、带锯齿的腿钩住她。她恶心地摒住呼吸,又破门冲进了屋里”“玛格丽特给他们烧水,泡茶。她不停地往火里加煤,往罐子里灌水”可知,从动作行为上看,玛格丽特在抗蝗灾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开展一系列的紧张活动,动作熟练,如咬紧牙冲向蝗虫,屏住呼吸冲进屋里,不停地烧水泡茶,加煤灌水,\n充分展现了蝗灾之严重,以及对抗灾的无声支持。由原文“她咬紧牙,朝着蝗虫冲了过去;男人们能做什么,她就能做什么。头顶上,空气是厚重的——到处是蝗虫。蝗虫朝她扑打过来,她把它们扒拉开——这些沉重的、红棕色的小东西,用那晶亮的珠子一样的老人眼看着她,一边用坚硬的、带锯齿的腿钩住她。她恶心地摒住呼吸,又破门冲进了屋里”“她向外面望去,所有的树都是怪怪的,静静的,上面粘着蝗虫,枝丫都压得贴到了地上。到处爬的都是蝗虫,弄得大地似乎也在动,田地她是一点儿都看不清了,蝗虫的大军黑压压的一片。朝山上望去,就像是看倾盆大雨,甚至在她看的时候,猛地又冲来一群蝗虫,把太阳的光线都遮住了。天多半像是黑夜,黑魆魆的一片”“至于玛格丽特呢,她在试图习惯要闹三四年蝗灾的想法。从现在开始,蝗虫就像是天气一样了——随时都会发生。她感觉就像是一场战争的幸存者”可知,从心理变化上看,玛格丽特面对蝗虫侵袭过程的细致心理变化展现了蝗灾之严重,她面对蝗灾时先是咬紧牙、恶心、后是害怕,蝗灾过去后她有劫后余生之感,并做好面对灾难反复斗争的心理准备,这些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总之,这篇文章虽然玛格丽特的语言描写不多,但通过女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当时的生活中,这样的蝗灾时常发生,本次蝗灾持续时间短,之前的蝗灾经常是“习惯要闹三四年蝗灾”。可见农民生存环境的恶劣,以及生活的艰难,人与自然斗争已经成为了常态,强烈地传达了蝗灾带给人们的灾难以及人们面对灾难的抗争精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月光满地曾冠华是夜,清风拂过,月光满地。土围村的晒谷场上整齐地码满新模板。模板两分厚,一米二宽,两米长,古铜颜色,既漂亮又庄重。金宝家里的猪舍一直没门板,之前想装上它又不舍得花那个钱,不装上嘛又好像那屋子总缺个啥。金宝家跟晒谷场只隔不足四米宽的村道。近水楼台,顺走一块模板实在是得天独厚。晚上竟然没人值班,金宝轻而易举地把事情办了。老话说,偷吃要会擦嘴。在自家楼上,金宝用两罐红油漆给模板换了新装。完事后,开了瓶烧酒准备喝一杯,他倒酒时手机响起来。村主任有千里眼?做坏事被他抓住把柄?金宝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金宝盯着电话,大气都不敢出。村主任说:“明天推上大板车到村委会来——”\n金宝要哭了。村主任年轻时是土围村的团支书,后来出门包工程赚足了钱,结果不干了,响应号召回来当村主任,响当当的人物。金宝与村主任两家曾经有过节。看来,金宝要成靶子了。金宝从摩托车油箱抽出汽油,赶紧把未干的红油漆洗掉,连夜背起模板还到晒谷场上去。气是松下了,但金宝依然睡不好觉,村主任人高马大,尤其他那双杀气腾腾的铜鼓眼格外骇人。天亮,金宝乖乖地推上大板车到村委会,准备听从发落。金宝的心像大板车的轮胎跳得响,一路“咚咚咚,咚咚……”金宝多虑了。原来,村委会执行惠民政策,分发免费化肥。村主任笑着敲响金宝的光头轮胎说:“你家六百斤,它扛得住吗?”金宝鸡啄米似的点头,同时卸下压在心坎的大石。金宝几乎飞也似的拉回化肥,不能白花那两罐红油漆和两斤汽油。晚上,金宝毫不犹豫去背回那块模板。这世道,怕个啥?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只是,事情却没有过去。次日早上,当天卸下模板的瘦司机,协同腆着老板肚的村主任,以及驻村干部大刘一行集中到了晒谷场,这让金宝的耳朵竖起来。瘦司机说:“我卸下的模板数量包够。不过,好像被人动过——”金宝好像挨上一锤。村主任眼盯瘦司机说:“什么话?我们土围文明村,做不出顺模板的糗事。”驻村干部大刘也打圆场说:“按单付运费,不会少你一分钱。”金宝趁机跨过村道主动招呼大家:“我家红薯刚出锅,择日不如撞日,欢迎领导们尝鲜。”说毕折回家端出大锅热气腾腾的红薯,大家好生高兴。在响应重修水利的动员大会上,金宝方知晒谷场上新模板的用处,同时也听出村主任的话里有话:“敬请大家珍惜我们土围文明村的良好声誉,新水利惠民工程正要开工,很多材料比如沙石、水泥、钢筋等跟新模板一样会相继进场,希望大家爱护公共物资、支持国家建设——”金宝为自己不检点的行为脸红。晚上,金宝不容多想,赶紧再次把模板退回晒谷场。水利工程开工头天,驻村干部大刘跟施工队的负责人说:“我调走了五块模板分发给几位困难户,让他们把猪舍、粪屋等的门板装好。”驻村干部大刘真是好干部!那模板用途原来是有弹性的。金宝心里那个乐哟。晚上,金宝再背起模板时,没想到竟然遇上村主任,吓得抛下模板便跑。金宝那狼狈样像极了当年红薯地上村主任的爹。那个非常时期,金宝的爹守护队里红薯地,村主任的爹摸上地去。金宝的爹吼,村主任\n的爹不听;金宝的爹再吼,村主任的爹服软了。村主任的爹起身狼狈跑时,金宝的爹竟错扳了枪钩。那次事故,一人落下残疾,另一人坐牢。村主任修理金宝无须太多理由。金宝知道轻与重,满脸沮丧回头说:“狗日的模板,天大地阔为啥偏靠我家旁来,这不是成心折磨人吗?”村主任递烟,金宝没接,像个孩子一样低着头。村主任自己点上烟后说:“有困难,跟我们说——”村主任足够威严。金宝振臂举起模板归位。土围村的晒谷场上,清风拂过,月光满地……(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突出人物形象,小说运用了多处对比,既有金宝与村主任的对比,也有金宝印象中的村主任和现实中的村主任的对比。B.金宝胆小怯懦,本性不坏,但贪图小便宜,作者对他“顺”走模板的行为进行了否定和辛辣的嘲讽,读来让人忍俊不禁。C.小说中的“惠民政策”“驻村干部”“惠民工程”等词语,都指向当下农村的发展现实,使得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D.加点词语“轻与重”意蕴丰富,“轻”指一块模板,金宝家的猪舍门等,“重”指公家利益,土围文明村的良好声誉等。11.小说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12.小说以“土围村的晒谷场上,清风拂过,月光满地……”结尾,请赏析其艺术效果。【答案】10.B11.①善用伏笔,照应巧妙。小说多处设伏,前后照应,如对分发化肥关心村民,村主任同司机的对话等,巧妙暗示了故事的结局。②平中见奇,一波三折,多次反转。金宝“三盗模板”“两次归还”,情节曲折。③欲扬先抑,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小说先对村主任“骇人”及两家过节多有铺陈,引人担忧,结局表现村主任的宽容、理解,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12.①与文章的标题和开头相照应,营造了一种温馨、静谧、祥和的氛围。②折射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表现了村主任对金宝的宽容理解,金宝诚心纠错。\n③富有意蕴,以清朗的景物表现对人性的美好的期待,亦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人深思。【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作者对他‘顺’走模板的行为进行了否定和辛辣的嘲讽”错误。一块模板,金宝偷了还,表明他也注重名声、有羞耻之心,说明了他本性善良的一面,所以没有进行“辛辣的嘲讽”。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谋篇布局特点的能力。善用伏笔,照应巧妙。“原来,村委会执行惠民政策,分发免费化肥。村主任笑着敲响金宝的光头轮胎说:‘你家六百斤,它扛得住吗?’”“瘦司机说:‘我卸下的模板数量包够。不过,好像被人动过——’金宝好像挨上一锤。村主任眼盯瘦司机说:‘什么话?我们土围文明村,做不出顺模板的糗事。’”可见村委会执行惠民政策,分发免费化肥;村主任说我们土围文明村,做不出顺模板的糗事。对分发化肥关心村民,村主任同司机的对话等,巧妙暗示了故事的结局。平中见奇,一波三折,多次反转。由原文“金宝从摩托车油箱抽出汽油,赶紧把未干的红油漆洗掉,连夜背起模板还到晒谷场上去”“晚上,金宝毫不犹豫去背回那块模板。这世道,怕个啥?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金宝为自己不检点的行为脸红。晚上,金宝不容多想,赶紧再次把模板退回晒谷场”“晚上,金宝再背起模板时,没想到竟然遇上村主任,吓得抛下模板便跑”可知,一块模板,金宝偷了还,还了偷,“三盗模板”“两次归还”,情节曲折,刻画了他贪图小便宜,被物质诱惑,又胆小怕事的一面。欲扬先抑,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由原文“那个非常时期,金宝的爹守护队里红薯地,村主任的爹摸上地去。金宝的爹吼,村主任的爹不听;金宝的爹再吼,村主任的爹服软了。村主任的爹起身狼狈跑时,金宝的爹竟错扳了枪钩。那次事故,一人落下残疾,另一人坐牢”“村主任递烟,金宝没接,像个孩子一样低着头。村主任自己点上烟后说:‘有困难,跟我们说——’”可知,村主任的爹起身狼狈跑时,金宝的爹竟错扳了枪钩,一人落下残疾,另一人坐牢;当金宝偷模板遇上村主任时,村主任却说“有困难,跟我们说——”。小说先对村主\n任“骇人”及两家过节多有铺陈,引人担忧,结局表现村主任的宽容、理解,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文章结尾“土围村的晒谷场上,清风拂过,月光满地”与文章开头“是夜,清风拂过,月光满地”和标题“月光满地”相照应,营造了一种温馨、静谧、祥和的氛围。由原文“村主任递烟,金宝没接,像个孩子一样低着头。村主任自己点上烟后说:‘有困难,跟我们说——’村主任足够威严。金宝振臂举起模板归位”可知,当金宝偷模板遇上村主任时,村主任却说“有困难,跟我们说——”,表现了村主任对金宝的宽容理解;金宝振臂举起模板归位,表现了金宝诚心纠错。折射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土围村的晒谷场上,清风拂过,月光满地……”月光照亮了夜晚的乡村,这是景象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美好的气氛。富有意蕴,以清朗的景物表现对人性的美好的期待,亦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人深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棚车苏童祖母五十多年没坐过火车了。祖母把火车叫做棚车,她说,现在的棚车比以前好多了,都说现在的棚车上每人都有座位,没想到是这么好的座位,都是皮沙发呀。姐姐说,什么皮沙发,其实就是椅子上蒙了一层人造革。祖母说,人造革比皮沙发还光滑呢,那人造革不比猪皮牛皮强?你没坐过以前的棚车,以前的棚车上连硬板凳都没有,现在,现在的棚车比以前好到天上去啦,你还撅着嘴?你还嫌挤?姐姐不知道祖母为什么把火车叫做棚车,祖母的解释听上去振振有词,她说,我没有说错,你别以为我什么都不懂,我五十年前就坐过火车啦!姐姐仍然不明白,而且她始终觉得棚车这个字眼听上去很可笑。姐姐对以前的老掉牙的事情根本不感兴趣,她听见祖母絮絮叨叨地向邻座说着五十年前的往事,姐姐不想听,但她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五十年前的一列火车,火车在遍地的炮火弹雨中驶过原野。火车的木棚里站满了衣衫褴褛面如菜色的难民,其中包括青年时代的祖母。她的背上还驮着一只装满小鸡的篓子。姐姐无法想象祖母当时的心情,但她能够准确地想象\n那篓小鸡惹人喜爱的模样,它们肯定是鹅黄色的毛茸茸的,它们叽叽喳喳地挤在祖母的篓子里,一定可爱极了。那篓小鸡呢?姐姐突然抬头问祖母。小鸡能怎么样?死了几只,活了几只,公鸡卖了,母鸡留着生蛋。祖母朗声笑起来,她在姐姐腮上拧了一把。傻孩子,鸡能怎么样?又不是人,能活上五十年吗?姐姐觉得祖母根本没有说出小鸡的故事,祖母总是这样,有意思的事情她都不记得了,没意思的事情却说个没完。姐姐忍不住抢白道:只有人才能活五十年吗?那可不一定。祖母灿烂的笑容一下子凝住了,祖母最恨的就是姐姐跟她顶嘴,她的干瘪的嘴唇嚅动了几下。姐姐记得祖母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生她气了。祖母不高兴的时候,她的头会向左侧轻轻摆动,不停地摆动,它让姐姐想起了祖母房间里的那只老式挂钟。祖母叹了口气说,出门在外不容易呀。祖母说这句话的时候目光又移向邻座,邻座含笑点了点头,但随后他就拿起报纸挡住了自己的脸。姐姐看见祖母脸上掠过一丝惘然之色,她的白发苍苍的头部又开始向左侧轻轻摆动起来。挤什么?一点也不挤!祖母又说。姐姐知道祖母这会儿又想与她说话了但姐姐心里也在生祖母的气,她故意侧转脸去望着窗外。祖母一时找不到人说话,便从篮子底部摸出一叠锡箔,后来祖母便专心致志地叠起元宝来了。一个老妇人拎着一只大篮子从车厢那头过来,一路搜寻着座位,谦卑的笑容像一朵凋谢的菊花,她走近祖母身边时眼睛兀自一亮,就像找到了亲人。姐姐看见了她篮子里的东西,与祖母的一样,也是一篮锡箔叠成的元宝。我这儿不挤,坐我这儿吧。祖母盯着老妇人的篮子说。事实上祖母看见那个老妇人时眼睛也亮了,姐姐说两篮子锡箔元宝成了什么联络暗号,她眼睁睁地看着那个老妇人与祖母挤坐在一起,而且是祖母主动地为对方腾出了一半位子。清明啦,该上坟啦。老妇人说。可不是吗,我是回老家上爹娘的坟,祖母说,我五十年没回老家了,老家里也没什么人了。本来不想回去,可前一阵做梦,梦见我爹娘坟上的草枯了,树上的叶子掉光了。醒来一想,是不是爹娘没钱花了呢,五十年啦,爹娘从来没向我要过什么,这回想起我来啦,想起跟我要钱花啦。于是,祖母和老妇人兴致高涨地谈起清明的事。我姐姐说她在一旁听得又好笑又生气。忍不住奚落了一句。\n祖母停止了叠锡箔的动作,她用罕见的严厉森然的目光盯着姐姐,眼睛里渐渐地闪出怒火,姐姐便慌乱地低下头去,低下头去嗑瓜籽。姐姐咯嚓咯嚓地嗑瓜籽,火车就轰隆轰隆地往前开。火车就轰隆轰隆地往前开,火车将把我祖母送到我曾祖母的坟茔边,送她去上坟。火车开到我老家大约要九个小时,对于我姐姐来说,这段旅程已经变得乏味而难以忍受,姐姐的耳朵里灌满了她讨厌的闲言碎语,鼻子里则钻进了任何人都讨厌的脚臭味。祖母对此浑然不觉。祖母恰恰变得愈来愈活泼了,因为她发现自己渐渐成了半节车厢几十个人的中心,有人干脆就跑过来站在祖母身边,竖起耳朵听她说阎王爷抓人的故事。他们像木桩一样坚固地立在我祖母四周,有的张大了嘴满脸惊悸之色,有的窃窃私笑,只有一个男人对我姐姐说,你推什么推呀?这儿热闹就站这儿,坐火车闷,听她们说说解个闷嘛。姐姐突然急中生智,她扯着嗓子对我祖母喊,奶奶,下车啦!我们到啦!要知道我祖母坐火车最担心的就是下错了站,最担心的就是火车到站时她不知道。我姐姐后来向全家人描述人群散开的情景时得意地笑了。我们认为那是一次有趣的旅程,可是我姐姐并不这么看,她说,那叫什么坐火车。坐的简直就是,棚?对,就是棚车,棚车。(有删改)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既有“我”的视角,又有“姐姐”的视角,两种叙述视角的界线朦胧又模糊,有时甚至交叉重叠在一起,形成了饱满的艺术张力,相比单一视角,更为耐人寻味。B.小说描写了拿起报纸挡脸的邻座、拎着一篮锡箔元宝找座位的老妇人、围在祖母身边听故事的乘客等人物,这符合姐姐赌气不语时的观察,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车厢场景。C.小说通过“咯嚓咯嚓”和“轰隆轰隆”声音,巧妙地表现了被祖母用“严厉森然的目光”盯过后,姐姐内心的既慌乱又不满,以及对祖母眼里“闪出怒火”的屈服。D.小说写祖母很高兴自己成为半节车厢的中心和围绕在祖母身边的乘客,与鲁迅小说中对看客的描写异曲同工,字里行间隐隐流露出姐姐的讽刺与批判,发人深省。14.小说着意描写姐姐想象中“小鸡惹人喜爱的模样”,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15.“有经验的小说家在创作小说时总是善于‘截取’、‘选择’,虽写人生中的一角、一段,却可以窥见整个人生。从而做到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以一斑而窥全豹。”如欲以“有限与丰富”为题写一则评论来赏析小说对祖母形象的塑造,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答案】\n13.D14.①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姐姐和祖母关于小鸡的问答,以及祖母开始和姐姐生气的情节;②表现姐姐作为女孩子,内心对可爱、纯真、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追求;③进一步突出姐姐与祖母在生活和情感上的隔膜。15.①截取祖母乘坐火车的生活片段,巧妙勾连起祖母的人生经历,使作品有了历史纵深感;②通过对有限的琐碎事件和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出祖母的性格和精神世界;③有限时空中祖母与姐姐、老妇人、乘客等人物的互动,折射出祖母的生存境遇,丰富了作品的意蕴。【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与鲁迅小说中对看客的描写异曲同工”错误,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看客冷漠无情,胆小怯懦,愚昧无知,这些看客群体庸俗肤浅的快乐,体现出强烈的悲剧审美价值,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象和国民心理。本文的看客能直接反映出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这些看客对主人公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故选D。1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结合“那篓小鸡呢?姐姐突然抬头问祖母”“小鸡能怎么样?死了几只,活了几只,公鸡卖了,母鸡留着生蛋。祖母朗声笑起来,她在姐姐腮上拧了一把。傻孩子,鸡能怎么样?又不是人,能活上五十年吗”“姐姐忍不住抢白道:只有人才能活五十年吗?那可不一定”“祖母灿烂的笑容一下子凝住了,祖母最恨的就是姐姐跟她顶嘴,她的干瘪的嘴唇嚅动了几下。姐姐记得祖母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生她气了”分析,描写姐姐想象中“小鸡惹人喜爱的模样”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姐姐和祖母关于小鸡的问答,以及祖母开始和姐姐生气的情节。结合“那篓小鸡惹人喜爱的模样,它们肯定是鹅黄色的毛茸茸的,它们叽叽喳喳地挤在祖母的篓子里,一定可爱极了”分析,通过对“小鸡惹人喜爱的模样”的想象,“肯定是鹅黄色的毛茸茸的”“一定可爱极了”等,表现姐姐作为女孩子,内心对可爱、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追求。结合“那篓小鸡惹人喜爱的模样”“一定可爱极了”“小鸡能怎么样?死了几只,活了几只,公鸡卖了,母鸡留着生蛋”“有意思的事情她都不记得了,没意思的事情却说个没完”等分\n析,关于小鸡,姐姐是想象着那篓小鸡惹人喜爱的模样,祖母是觉得鸡就那样,没什么特别的,而且有意思的事情祖母都不记得了,没意思的事情却说个没完。进一步突出姐姐与祖母在生活和情感上的隔膜。15.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文学作品意蕴能力。结合“她听见祖母絮絮叨叨地向邻座说着五十年前的往事,姐姐不想听,但她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五十年前的一列火车,火车在遍地的炮火弹雨中驶过原野。火车的木棚里站满了衣衫褴褛面如菜色的难民,其中包括青年时代的祖母”“祖母五十多年没坐过火车了。祖母把火车叫做棚车,她说,现在的棚车比以前好多了,都说现在的棚车上每人都有座位,没想到是这么好的座位,都是皮沙发呀”分析,写祖母坐火车的片段,以及祖母回忆五十年前坐火车的经历,姐姐对当时祖母坐火车情景的想象,巧妙勾连起祖母的人生经历,使作品有了历史纵深感。结合“祖母叹了口气说,出门在外不容易呀”“祖母一时找不到人说话,便从篮子底部摸出一叠锡箔,后来祖母便专心致志地叠起元宝来了”“我这儿不挤,坐我这儿吧”“祖母和老妇人兴致高涨地谈起清明的事”“祖母恰恰变得愈来愈活泼了,因为她发现自己渐渐成了半节车厢几十个人的中心,有人干脆就跑过来站在祖母身边,竖起耳朵听她说阎王爷抓人的故事”等分析,通过写祖母的感叹,叠元宝,热心给别人让出坐的地方,和别人谈论清明,给大伙讲故事等,写这些有限的琐碎事件和日常生活细节的,表现出祖母的性格和精神世界。结合“那篓小鸡呢?姐姐突然抬头问祖母”“只有人才能活五十年吗?那可不一定”“我这儿不挤,坐我这儿吧。祖母盯着老妇人的篮子说。事实上祖母看见那个老妇人时眼睛也亮了”“有人干脆就跑过来站在祖母身边,竖起耳朵听她说阎王爷抓人的故事。他们像木桩一样坚固地立在我祖母四周,有的张大了嘴满脸惊悸之色,有的窃窃私笑”等分析,火车上的空间是有限的,祖母与姐姐、老妇人、乘客等人物的互动,祖母与姐姐认识和情感上的隔膜,祖母与老妇人的共同话题,祖母给乘客讲故事等,表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折射出祖母的生存境遇,丰富了作品的意蕴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01 20:17:06 页数:33
价格:¥3 大小:76.3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