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课时规范练29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课时规范练29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2021·四川广元三模)孔子提出了“君子”的概念,他认为“君子”对公共事务有着宽阔的视野,不会因个人私利而影响其对事物的判断。他还认为只有把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和有责任心的人充实到政府各部门,才能建立起一个好政府。孔子的这一理念( )A.体现了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冲击了周代的礼乐制度C.影响了各朝代的治国模式D.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要2.(2021·江西重点高中联考)孟子在解释“武王伐纣是否弑君”的问题时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的解释主要是基于( )A.法治学说B.兼爱学说C.德治学说D.性善学说3.(2021·四川凉山州二模)《论语》里孔子的弟子子贡讲了一段话。他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下面哪种说法与子贡上述言论的思想一致( )A.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B.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C.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D.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4.(2021·陕西二模)有学者指出,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局面,儒家坚信“礼乐文明”的路线,法家推行以战争取胜为基本追求结果的改革路线。这反映出当时儒法分歧的着眼点是( )A.君主权力的强弱B.应对现实的路径C.文化重建的力度D.兼并战争的规模5.中国古代,儒家注重道德自律,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治国的出发点;道家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主张从自然规律中汲取治国的智慧;而法家则更注重于制度规范,以法的严密强化为治理的出发点。三者治国思想体现的核心精神是( )A.强调德治,平易亲近B.温和调节与冷酷强制相结合C.切合人事,实用理性D.自然探索和社会实践相促进6.春秋战国时期,忠与孝分离,君可以选择臣,臣亦可以选择君;汉代宣扬忠孝一体,并将行孝对象在父母长辈之外又衍生出君主和师长。这种变化( )A.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B.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C.削弱了宗法血缘的影响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格局7.(2021·河南中原名校高三质量考评)秦以法家思想为政治指导;汉初将“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作为“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依据;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这一变化反映了( )\nA.法家退出政治舞台B.儒法合流开始形成C.治国理念因时而变D.思想斗争十分激烈8.司马迁撰写《史记》时,没有将孔子的事迹归入记载个人历史的“列传”,而是将其抬高一级,升格为诸侯、作为“世家”来记载,其主要原因是( )A.司马迁记史不严谨B.孔子被追封为诸侯C.儒家思想受到重视D.孔子被尊称“至圣”9.(2021·山东淄博模拟)西汉名臣丙吉起自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名臣黄霸少学律令,后“受《尚书》”,“力行教化而后诛罚”,终以循吏闻名。两人的经历反映了汉代( )A.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B.呈现儒法思想的结合C.西汉官吏能力提升D.法家思想不符合潮流10.下图是汉墓出土画像石《农作·养老图》的拓片,画中一老者手持鸠杖坐于树下(汉代有文献注解鸠杖是君王赐予之物),一人手提食盒准备侍奉老者。这反映汉代( )A.扶助老幼的社保体系完备B.休养生息政策开始实施C.书画作品体现了文人意趣D.儒学教化引领社会风尚11.(2021·四川达州二模)西汉以来,经学大师纷纷以经解律,东汉时许慎、马融、郑玄等人各立门户,歧见增多,以至于朝廷出面规定了郑玄的正统地位。这主要反映了( )A.儒家学者决定法律解释B.儒家学说影响加深C.郑玄注经较为透彻系统D.儒学思想纷乱发展12.(2021·云南昆明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国家政权后,纷纷秉承传统的“华夷同族”观念,主动将本族先世祖源“续接”于以黄帝为首的中华圣王之后。这种行为客观上( )A.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B.促进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C.加速了儒家思想的传播D.解释了政权建立的合法性二、非选择题13.(2021·安徽江淮名校联考)“礼”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n材料二 复生(注: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盖通必基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礼与名之尤大者则曰三纲五常,曰君臣、父子、夫妇;而君臣一纲尤握其机枢。……久而成劫运,其祸皆起于不仁。求返于仁而强其心力,其首务在于冲决网罗,而君统之伪学尤所先。——摘编自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材料三 在“礼”的演进发展中,它始终未失其神圣的意味,显示出了中国社会和文明的重要特点。……不仅宫廷,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摘编自[美]安乐哲等《孔子哲学思微》(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礼”的认识,并归纳“礼”与“仁”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说明作者肯定“礼”的依据。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析“礼”对中华民族社会秩序与文化养成的影响。\n14.(2021·山东济南模拟)“春秋决狱”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即在案件审判中,碰到有关伦常而无明确法律规定,或有法律规定却与伦常有悖时,根据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断案的根据。《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一部鲁国编年史,其经义既体现了维护“三纲”的要求,又符合国家认可的法律意识,因而得到了统治者的肯定和倡导,从汉武帝时起,春秋决狱就成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断案形式。虽然汉朝的法律承袭秦制,而其法律指导思想却与法家的重刑主义色彩背道而驰。“亲亲得相首匿”又称“亲亲相隐”“亲属相容隐”,是春秋决狱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一司法原则入律是汉律的首创,直到民国时期的法律中仍有体现。——摘编自《论汉代春秋决狱及其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代的“春秋决狱”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n课时规范练29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1.A 解析:根据材料“‘君子’……不会因个人私利而影响”可知,“君子”是理想化的人格,根据材料“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和有责任心的人……建立起一个好政府”可知,孔子主张建立理想化的政府,这在纷争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难以实现,故选A项。2.C 解析:孟子认为武王伐纣不是弑君,因为商纣王是不仁不义之人,只是讨伐这个不仁不义的人,不是弑君,所以孟子的标准是仁义、德治,故选C项。3.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子贡认为贤者和不贤者都可以学习文武之道,王阳明认为圣贤和常人都有良知,与子贡的思想相一致,故选A项。4.B 解析:根据材料“儒家坚信‘礼乐文明’的路线”“法家推行以战争取胜为基本追求结果的改革路线”可知,儒法两家针对当时的现实局面,提出了不同的治国方案,反映出二者在应对现实的路径方面存在分歧,故选B项。5.C 解析:儒家“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治国的出发点”、道家“从自然规律中汲取治国的智慧”、法家“以法的严密强化为治理的出发点”都体现出立足社会,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故选C项。6.A 解析:根据材料“忠孝一体……行孝对象……衍生出君主”可知,汉代进一步强化了臣子对君主的忠诚,这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7.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汉初实施黄老学说,而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这说明时代不同,治国思想也不同,故选C项。8.C 解析:根据材料“将其抬高一级,升格为诸侯、作为‘世家’来记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推崇儒学,儒学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因此司马迁将孔子作为世家来记载,故选C项。9.B 解析:西汉名臣丙吉、黄霸都先接触狱法律令,后学儒学,呈现儒法思想的结合,故选B项;材料强调儒法思想的结合,而不是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排除A项;由两个人的经历不能得出西汉官吏能力提升的结论,排除C项;两人将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里,体现出外儒内法,排除D项。10.D 解析:题干“画中一老者手持鸠杖坐于树下……一人手提食盒准备侍奉老者”反映出社会的良好风尚,结合其为“汉墓出土”可知,这表明汉代儒学教化引领社会风尚,故选D项。11.B 解析:材料反映汉朝时期,经学大师用儒家经典解释法律条文,说明儒家经典影响了法律的实施和完善,故选B项。12.B 解析:“华夷同族”观念认为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拥有共同的祖先,根据材料“秉承传统的‘华夷同族’观念”可知,这些做法促进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故选B项。13.参考答案:(1)理念:为政以德;治国以礼。理由: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2)认识:“礼”有害平等,阻碍社会进步。关系:互相矛盾。(3)依据:“礼”使人们的生活有序。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专制统治(等级观念)。文化养成:讲德守礼;压抑个性(制约创新)。14.参考答案:“春秋决狱”是汉代以礼入于法的有益尝试,是将儒家经典中的基本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依据指导司法实践,其开启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大规模融\n合,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础。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来评价“春秋决狱”中所蕴含的价值。秦朝是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司法审判的,即只要行为人之行为从客观上来讲符合刑法的某一个条文,则不管其主观方面如何,直接按照法律来定罪处罚。如在著名的大泽乡起义中,被大雨所阻导致陈胜、吴广等人失期,按照秦朝法律,失期是死罪,不管什么原因,也不考虑主观方面,这才导致一干人等揭竿而起。“春秋决狱”开启了以经义审判案件的司法传统,在过去一味强调客观归罪的大背景下主张对行为进行法律评价时应该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方面,这一点应该说是春秋决狱对于司法审判实践最大的价值所在。“亲亲得相首匿”,是汉代刑罚适用原则之一,是指亲属之间相互隐匿包庇犯罪,可不受法律制裁。在“春秋决狱”下,如果主观动机合乎儒家的精神,就算客观上违法也可以被免责。作为对行为进行法律评价的春秋经义具有严重的不确定性,易导致不同司法者依据春秋经义进行司法审判时结论的多样性,这不仅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还易导致司法的混乱。法律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太重视法律的确定性容易导致其僵化;而太重视法律的不确定性则会破坏其作用的发挥,走向“人治”,导致法律虚无主义。从正反两方面来评价“春秋决狱”中所蕴含的价值,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对待这一历史进程。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