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部编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突破练习一信息的理解与推断(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任务突破练一 信息的理解与推断(赋分38分,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材料一 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豫剧有《朝阳沟》,河北梆子有《宝莲灯》……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客”。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为“灯迷”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同时,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作出微调。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戏剧是现场的、一次性的艺术,同时又是可以而且应该反复打磨的艺术。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斟酌采纳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情感的外化,那么这种对祖国、乡土的热爱,是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的,在人的情感世界中具有统摄意义,最能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经典作品在描写具体的人与事的过程中,捕捉并呈现隽永的思想与情感,并将其与一定艺术技巧相结合。技与道的统一赋予了作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艺术形式因历史感、人文感的加持而拓宽了审美空间,时代精神也因此获得了审美表达。相反,如果创作者眼中只有浮表化的情感,热衷于表现一时的情绪,追求短暂的热闹,其作品极有可能不是乏味单调就是浅薄庸俗,即便有些亮点,也似烟花转瞬即逝。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舞台艺术的现场性和冲击感,使作品的温度更具暖人的力量。当人们在舞台上看到自己与身边人的影子,内心的欢喜与忧愁就找到了出口。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的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贴近百姓口味自然就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而具有现实温度的。总之,艺术的高度、文化的深度、生活的温度,是经典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是作品常留舞台的诀窍所在。面对新时期人民大众日益旺盛的美好生活需求,舞台艺术创作理应坚定文化自觉,推出更多贴近百姓口味、充满生活温度的精品力作,以高质量的艺术创作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盈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力量。(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材料二 2018年两会上,出生于淮剧世家的陈澄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带去了《进一步强化戏\n曲进校园》的建议。“让戏曲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我的责任。”她深知戏曲的魅力,将一些经典剧目的光碟以及她和父亲陈德林先生的戏曲专辑随身携带,并送给参加采访活动时见到的孩子。她觉得,很多戏曲故事都融入了忠孝节义、催人奋进等思想元素,孩子们接触了就能感受到其中的道理,就很可能喜欢上戏曲。自2018年起,淮剧艺术开始走进校园。陈澄介绍,大型现代淮剧《小镇》进高校9场、“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折子戏专场”13场,还在多个高校进行了返场。“返场,说明戏曲是能够被当代青年人认可和喜欢的。”让陈澄高兴的是,进校园的效果远超她的想象。不仅江苏省本地高校重视,很多外地高校也邀请她去为学生做讲座、表演。“一开始进校园演出,发宣传页的时候没多少人去领,但学生们看过以后就去抢着要,排着长队伍要我们签名。有的剧社、对戏曲感兴趣的大学生们都留下来跟我们提问。”陈澄兴奋地说,我们的文化被新一代接受了,这条路我们是走对了。陈澄告诉记者,盐城一家幼儿园成立了淮剧班,专业演员将对娃娃们进行戏曲技术性的辅导。“这里面的孩子说不定未来就会走上戏曲道路,这就是我们的后备力量。”陈澄对戏曲的未来传承充满干劲和信心。(摘编自王启慧《大学生“追戏” 戏曲被年轻人接受还有多远?》)1.(文内信息的理解分析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茶馆》《雷雨》《锁麟囊》虽然创作和流传时间不同,但都已经成为戏剧的经典之作,标识着京剧曾经达到的高度。B.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既源于她技艺的炉火纯青,又因为她唱的是程派,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C.尽管《朝阳沟》所讲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但该剧并未因时过境迁而被湮没,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着深沉的家国情怀。D.陈澄为了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提出了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这一建议的实施对扩大淮剧影响并使之得到传承意义重大。2.(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题)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中“身段往往比较柔软”是说戏剧不僵化,能够根据演出需要作出微调,这一就近取譬,生动形象且易于读者理解。B.戏剧能把人们对祖国、乡土的热爱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统摄着人的情感世界,故而极易引起心灵的共鸣。C.如果创作者热衷于表现浮表化的情感,追求短暂的热闹,而不加持历史感、人文感,其戏剧艺术的审美空间必定狭窄。D.《小镇》等淮剧艺术多次走进校园,甚至还出现返场,说明演出效果良好,这让陈澄对淮剧艺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3.(文外信息的印证分析题)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A.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20世纪80年代末,如今已被打磨成了百姓最爱看的戏剧之一。B.戏剧《白毛女》拍成电影后风靡全国,剧中的白毛女、黄世仁,形象极为生动。C.现代评剧《过大年》讲述了辽北农村脱贫致富的故事,在2020沈阳艺术节上备受好评。D.著名作家田汉赞颂革命者爱国情怀的剧作《黄花岗》,本计划写五幕,结果只写了两幕。4.材料一为什么主要运用举例论证?请简要分析。(4分)\n5.依据上述材料,想要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具体应该怎样做?请简要回答。(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材料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全球化的论调甚嚣尘上。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的时代和固有的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乃至国家衰亡。西方一些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其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消费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的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认同和接受西方文化,甚至认为西方文化更先进,更高级,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人民日报》)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经济\n全球化使地域文化不再相互隔离,促进了文化领域的交流互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促使人们开始寻找某些共同的文化价值和评判标准,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可以相互交织,但并非完全重合。如果说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那文化的交融也将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这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化的多元性现实。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更多地包含着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它不可能是文化的彻底“西方化”,而是多种文化通过冲突和对话而形成新的文化格局。文化交流的过程,有人称之为文化的“濡化”,即任何两个不同文化的群体甲、乙发生接触时,甲可能从乙那里撷取文化要件,乙也可能从甲那里撷取文化要件。当这两个文化不断发生接触而扩散时便是文化交流,文化交流过程便是“濡化”。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文化全球化遇到不少问题。一些人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部分发达的西方国家强行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甚至同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但在具有强大内聚力的地域文化那里,西方文化并不容易占主导地位。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特质,决定了地域文化的非屈服性。文化全球化不可能、也无法淹没地域文化,反而更加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而且对地域文化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中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曾指出:新型世界文明的主要潮流,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对话、综合创新,从而创造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文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开始趋向全球化,但全球化并不代表着地域文化的消融,文化多元成为一种必然。当然,地域文化要想健康发展,不仅要坚守自我,也要积极吸收全球文化先进、科学的内容。(摘编自方浩范《对文化全球化与边缘文化的思考》,学术期刊《长白学刊》)6.(文内信息的理解分析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认为,“文化全球化”不过是某些西方国家为了使自身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最大化而设计的骗局。B.材料一认为,各民族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是多元文化形成的因素。C.材料二中的“文化全球化”并非指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消融,而是指通过冲突和对话形成新的文化格局。D.材料二认为,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文化。7.(文内信息的推理判断题)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年轻人乐于消费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食品,说明他们已经认可快餐文化,这冲击了本土的饮食文化。B.材料二中关于“文化殖民化”的论述,可以作为材料一中“文化全球化是个伪命题”的有力证据。C.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特质,有利于其自身的创新和发展,也决定了地域文化不可能被全球文化淹没。D.两则材料均认可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认为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应积极进行对话与交流。8.(文中概念的理解推定题)下列不属于“文化濡化”现象的一项是(  )(3分)A.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活跃于上海地区的“海派绘画”借鉴唐宋传统技艺与西洋绘画艺术,对传统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B.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音乐、舞蹈、雕塑等也传至中国。\nC.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在美国各大城市巡演,向西方人展示了精妙的中国京剧艺术,得到《纽约时报》首席乐曲评论家托马西尼的高度评价。D.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花木兰》,虽然对所有素材都采取了迪士尼特有的艺术加工方法,但配乐采用了中国多种音乐元素,且画面具有中国水墨画风格。9.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方式。(4分)10.围绕“文化全球化”这一论题,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为什么?(6分)\n任务突破练一 信息的理解与推断1.C 解析A项错在“京剧”,《茶馆》《雷雨》不是京剧,是话剧。B项错在“因为她唱的是程派,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文中只是提到张火丁唱的是程派,这并不是“每演必火”的原因,且未提到“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D项错在“濒于危亡”,于文无据。另外,陈澄提出的是“进一步强化戏曲进校园”的建议,不是“提出了戏曲进校园的建议”。2.B 解析B项错在“戏剧……统摄着人的情感世界”,原文是“这种对祖国、乡土的热爱,是深植于……有统摄意义”,没有说这种热爱是由戏剧植进去的。“统摄”也不准确,原文只是说“具有统摄意义”,而且对人的情感世界“具有统摄意义”的不是戏剧。3.A 解析A项中的《天下第一楼》是老剧,是经典剧,且合乎材料一所说的“打磨”之意。B项是在说电影《白毛女》,它不属于戏剧。C项中的《过大年》是现代的戏剧,尚未成为经典。D项中的《黄花岗》未完成,不能说是经典。4.①材料一探讨的是经典老戏永不过时的原因,只有通过对具体剧作进行分析,才能对原因作出归纳。②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只有借助具体剧作,才能阐述得具体生动且易于被读者理解。③用确凿、典型的实例来证明观点,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5.①要有精湛的技艺,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②要对戏剧进行打磨,作出微调,使之适应时代审美语境。③要扎根文化沃土,让剧作反映出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体现时代精神。④要让剧作贴近新一代人的生活,使戏剧具有生活的温度,能引发人们共鸣。6.D 解析D项,“就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文化”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地域文化要想健康发展,不仅要坚守自我,也要积极吸收全球文化先进、科学的内容”。7.C 解析C项,“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特质,有利于其自身的创新和发展”说法错误,原文中说“文化全球化不可能、也无法淹没地域文化,反而更加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把“文化全球化”说成“地域文化”,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8.C 解析“文化濡化”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两种不同文化,二是互相接触而扩散。C项,梅兰芳展示的中国京剧艺术只是得到了外国人的高度评价,没有被外国人学习吸收,梅兰芳也没有从外国人那里“撷取文化要件”。概念理解错误。9.以驳为主,驳立结合。首先旗帜鲜明地反驳“文化全球化”,然后结合文化的民族性提出“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的观点,然后从“文化全球化”的实质与危害两个方面进行反驳,最后提出正确做法,进一步重申观点。10.①材料一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为了反驳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鼓吹的“西方文化全球化”,反对的是文化霸权。②材料二作为学术论文,认可“文化全球化”,认可的是对维护关系到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基本文化价值的追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多元文化并存的必然性与长期性。③两文立场不同,所以观点不同。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23 14:37:06 页数:6
价格:¥3 大小:28.6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