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人教版新高考生物新教材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1种群及其动态(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课时规范练31 种群及其动态 一、基础练1.(2020广东梅州一模)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结构决定种群密度B.将有害动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约K/2C.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增加速率不成正比D.种群数量增加时,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大于12.在南方茶园中,常常通过生物防治来防治虫害。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学诱饵能散发出类似于雌性害虫性外激素的气体,布下“爱情陷阱”,专等雄性昆虫撞来而掉在诱饵下的水盆中,这种方法的直接影响是( )A.降低昆虫出生率B.改变昆虫性别比例C.增加昆虫死亡率D.改变昆虫年龄结构3.(2020山东济南模拟)环境容纳量取决于一个种群所处的环境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地的灰喜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定是相同的B.生活在某草原的东亚飞蝗不同年份的环境容纳量可能是相同的C.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死亡率会升高,出生率不变D.生活在微山湖中的鲫鱼和黑鱼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形曲线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形曲线5.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ⅠⅡⅢⅣ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支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形增长B.4支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6.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项目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n初捕50502822重捕50103218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该地区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D.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7.如图表示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种群数量与增长速率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渔业上既要获得最大捕捞量又要使资源更新不被破坏,应使捕捞后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C.种群数量超过K/2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K值,从而达到保护濒危动植物的目的8.图甲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0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图乙是科学工作者连续20年对该草原的某种鸟类种群数量的调查曲线。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甲乙(1)图甲中O—b时段内野兔的出生率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某种天敌在图中标注的某个时间点迁入,一段时间后,野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则该时间点最可能是 。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在 之间。 (2)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 (填“偏高”或“偏低”);对捕获的野兔进行性别比例调查,发现其雌雄比例稍大于1,该比例 (填“有利”或“不利”)于种群增长。 (3)图乙中该鸟类种群数量第 年最少,第8至第10年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型,若第16年种群的数量为200只,则第20年种群数量为 只。 二、提升练1.\n右图中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N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下降B.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C.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甲曲线D.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2.1859年,一位英格兰农场主将欧洲兔带到澳大利亚草原放养,后来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生态专家先后采用引入狐狸(y1年)和粘液瘤病毒(y2年)等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引入狐狸防治欧洲兔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是狐狸捕食较多的袋鼠B.引入的病毒能防治欧洲兔但对袋鼠影响不大,原因是病毒的专性寄生C.O—y1年欧洲兔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y1年时为防治的最佳时间D.若调查中被标记的部分个体标记物脱落,则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小3.下图为在等容积容器中,用不同条件培养酵母菌时,其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三种条件分别为:不更换培养液;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每3h定期更换培养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①是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B.该实验表明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C.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密度、捕食者无关D.若在曲线③所示条件下培养140h后,调节pH至适宜并继续培养,种群数量将一直维持恒定4.我国主要的蟑螂种类为德国小蠊,这种蟑螂繁殖力非常强,能传播多种病菌。下图是在一定条件下德国小蠊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如果使用更大的容器培养德国小蠊,其环境容纳量一定增大B.蟑螂种群在0—4d增长缓慢的原因可能是起始数量较少\nC.在第20天左右是防治德国小蠊危害的最佳时期D.防治德国小蠊的最根本措施是降低其环境容纳量5.下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形、Ⅰ、Ⅱ、Ⅲ),其中a时外界因素发生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1)若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形曲线,其种群增长率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 。 (2)若该种群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野生扬子鳄(处于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当种群数量在a时后的变化曲线为Ⅲ、数量接近K2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型,此时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 。 (3)若该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 (填“K1”“K2”或“0”),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时变化为干旱,则a时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 。 课时规范练31 种群及其动态一、基础练1.C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有害动物的种群数量应该控制在K/2之前,因为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增加速率不成正比;种群数量增加时,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大于0。2.B 化学诱饵诱杀雄性个体并不仅仅增加害虫死亡率,更为关键的作用是直接改变昆虫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昆虫的出生率。3.B 甲、乙两地环境条件不完全相同,故两地的灰喜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一定是相同的;生活在某草原的东亚飞蝗不同年份的环境条件可能相同,故其环境容纳量也可能是相同的;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死亡率约等于出生率;生活在微山湖中的鲫鱼和黑鱼属于不同的物种,食物与天敌不同,故其环境容纳量也不同。4.C 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形式一般呈“S”形曲线,因为自然界中的食物和空间有限,当种群数量增加时,种内斗争会加剧,以该生物为食的生物也会增加,会限制种群数量的增加。5.B 培养液的体积是有限的,则整个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呈“S”形增长。在培养初期,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酵母菌呈“J”形增长。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取决于培养液的体积和酵母菌的起始数量:酵母菌起始数量相同的试管(如Ⅰ和Ⅳ、Ⅱ和Ⅲ),培养液体积越小的试管越先达到K值;而培养液体积相同的试管(如Ⅰ和Ⅲ、Ⅱ和Ⅳ),酵母菌起始数量越大的试管越先达到K值。酵母菌数量开始下降的时间取决于酵母菌的起始数量和培养液的体积:培养液体积相同的试管(如Ⅰ和Ⅲ、Ⅱ和Ⅳ),酵母菌起始数量越大的试管内种群数量越先下降;而酵母菌起始数量相同的试管(如Ⅰ和Ⅳ、Ⅱ和Ⅲ),培养液体积越小的试管内种群数量越先下降。6.D 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50÷10÷2=125(只/hm2);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标记数,若田鼠更难捕捉,\n则第二次捕获标记数减少(因为不容易被捕),因此统计的种群数量增大,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更大;由于植物活动能力弱,应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28+32)∶(22+18)=3∶2。7.C 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最快,K/2之前种群的增长速率较小,种群数量增加较慢,所以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所以渔业上既要获得最大捕捞量又要使资源更新不被破坏,应使捕捞后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种群数量超过K/2时,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K值取决于环境条件,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一些濒危动物的K值,从而达到保护濒危动植物的目的。8.答案:(1)大于 c K3~K2 (2)偏高 有利 (3)10 衰退 16200解析:(1)分析图甲可知:在O—b时段内,野兔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加,说明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野兔的种群数量在初期呈现连续增长,在c时之后,增长的速率变缓,说明环境阻力加大,因此c时,天敌最可能迁入。当天敌进入后,经过一段时间发展,达到环境容纳量,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在K3~K2之间波动。(2)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种群数量,该种群数量的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较实际偏少,使得调查结果偏高。当野兔的雌雄比例稍大于1时,因雌性个体数量高于雄性,所以该比例有利于种群增长。(3)已知λ=当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分析图乙可知,在第4年至第10年,λ<1,说明该鸟类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因此该鸟类种群数量在第10年最少,第8年至第10年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在第16年至第20年,λ=3,说明该种群数量呈现“J”形增长,若第16年种群的数量为200只,则第20年种群数量为200×34=16200(只)。二、提升练1.AB 由于直线p表示Nt=Nt+1,故直线p上的点表明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的相等,即种群数量没有改变。而在直线p上方的点就表示一年后种群数量要比当年多,种群数量增长;在直线p下方的点就表示一年后种群数量要比当年少,种群数量减少。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位于曲线p的上方,说明此时Nt<Nt+1,故种群数量表现为上升,A项错误;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位于曲线p上,说明Nt=Nt+1,说明当年种群数量没有增长,就乙种群曲线分析可知,增长速率最快的时间为D点,B项错误;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繁殖率低,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甲曲线,C项正确;家鼠等繁殖力强,乙曲线起始段显示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符合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D项正确。2.AB 据图分析,欧洲兔急剧增加,几乎呈现“J”形增长,而袋鼠减少,说明二者之间有竞争关系,且欧洲兔在竞争中占优势,y1年引入狐狸后欧洲兔数量小幅度减少,而袋鼠仍然减少,说明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A项正确;引入粘液瘤病毒后,欧洲兔的数量减少,而袋鼠的数量恢复,说明病毒的专性寄生,B项正确;O—y1年,欧洲兔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防治的最佳时间应该在其数量还未到K/2时,C项错误;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标记个体数,标记物部分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D项错误。3.B 每3h定期更换培养液,酵母菌在营养充足、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将会呈现“J”形增长,种群增长曲线是①;如果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酵母菌的数量会比不更换培养液稍好一些,种群增长曲线是②;不更换培养液培养酵母菌,\n一段时间后酵母菌将会因为营养物质短缺且代谢废物积累在培养液中而影响其繁殖,种群增长曲线是③。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变化是不一样的,说明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密度有关,与捕食者无关;曲线③所示条件下培养140h后,即使调节pH至适宜条件,种群数量也会因为营养匮乏而下降。4.AC 理论上认为,种群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①起始种群个体数量;②出生率和迁入率;③死亡率和迁出率。种群的数量变动首先要取决于②和③的对比关系。在单位时间内,前者与后者的差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如果使用更大的容器培养德国小蠊,其环境容纳量不一定增大,因为还需考虑其他条件;种群起始数量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故蟑螂种群数量在0—4d增长缓慢的原因可能是起始数量较少;图中显示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340只,K/2对应的时间在20d之前,同时为了避免德国小蠊繁殖速率过快,应该在第20天之前甚至更早的时间防治德国小蠊,以保证其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防治德国小蠊的最根本措施是降低其环境容纳量,这样才能降低其危害。5.答案:(1)不变 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 (2)衰退 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就地保护)(3)K2 Ⅰ解析:(1)如果种群呈现“J”形曲线,其种群增长率是不变的。图中的阴影表示的是通过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2)曲线下降,数量减少,种群的年龄结构呈现衰退型,保护野生动物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就地保护。(3)如果是东亚飞蝗,属于害虫,但也不能让其数量为0,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较低水平,即K2时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丝状菌生长,如果a时变化为干旱,a时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会增加,但一段时间后又会建立新的平衡,可能变为Ⅰ曲线。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