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9
2/109
3/109
4/109
剩余10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n考向1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和合理配置考向2土壤的形成因素分析考点1植被与土壤考向1大尺度区域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考向2小尺度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考点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向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分析考向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考向3非地带性现象分析\n知识体系构建\n考点1植被与土壤新教材内容\n1.植被(1)植被类型及特征植被与土壤考点2考点3考点1返回目录高温多雨类型气候特征分布地区景观特征森林热带雨林(季雨林)终年。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高大茂密,物种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常绿阔叶林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主要分布在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常绿硬叶林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森林常绿,乔木多叶片,具有光泽,无毛、稍硬。亚热带革质\n植被与土壤考点1返回目录类型气候特征分布地区景观特征森林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亚寒带针叶林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亚寒带地区。叶子呈。草原热带草原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温带草原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主要分布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荒漠热带荒漠全年。主要分布在热带沙漠气候区。荒漠景观,植被稀疏,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耐旱的形态与结构。温带荒漠冬冷夏热,降水稀少。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考点2考点3针状高温少雨\n植被与土壤考点1返回目录(2)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考点2考点3\n植被与土壤考点1返回目录(3)植被可以指示自然环境特征①指示环境的干湿状况②指示土壤性质:铁芒萁的分布反映土壤环境,碱蓬的分布反映的土壤环境。植被类型叶特征根特征指示环境原因水生植被柔嫩硕大不发达水生环境水分充足旱生植被细刺状发达干旱环境水分不足考点2考点3酸性碱性\n植被与土壤考点1返回目录2.土壤(1)土壤的形成过程考点2考点3\n植被与土壤考点1返回目录(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的基础,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可以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地貌海拔:山区的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而发生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分化。坡度和坡向: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气候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速度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影响土壤的分布规律。人类活动自然土壤经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形成耕作土壤。考点2考点3物质垂直明显\n植被与土壤考点1返回目录(3)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考点2考点3\n植被与土壤考点1返回目录(4)土壤的养护①改良或改造土壤亚马孙河流域: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我国:改良盐碱土和酸性红壤。②注重种养结合常用方法: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考点2考点3\n植被与土壤考点1返回目录情境探究情境1 垂直分层现象环境的逐渐变化,导致对环境有不同需求的动植物生活在一起,这些动植物各有其生活习性,它们各自占据一定的空间,生存在不同高度和一定土壤深度中,形成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郁闭度指单位面积上林冠覆盖林地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下图为自然森林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示意图。考点2考点3\n植被与土壤考点1返回目录(1)判断影响自然森林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并简述判断依据。(2)简述与草本植物层比,灌木层的特点。参考答案光照 自森林顶端到地面,光照不断减弱,造成不同高度的植物种类不同,故影响自然森林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参考答案郁闭度大,透光率较小,种间光竞争较强。考点2考点3\n植被与土壤考点1返回目录情境2 土壤有机碳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储存场所,土壤有机碳周转取决于其形成量和分解量的相对大小。一方面是外源有机碳不断输入土壤,并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新的土壤有机碳;另一方面是土壤有机碳不断被分解和矿化离开土壤。当形成量大于分解量时,土壤有机碳增加,表现为碳汇功能。反之,土壤有机碳减少,表现为碳源功能。调查研究表明,三江平原湿地与弱水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考点2考点3\n植被与土壤考点1返回目录(1)推测与三江平原湿地相比,导致弱水中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低的主要因素。(2)研究发现土壤水位上升时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比较弱,分析实施退耕还湿的影响。参考答案生物量参考答案减少土壤有机碳分解;有利于碳汇;减缓全球变暖。考点2考点3\n植被与土壤考点1考向1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和合理配置1.典例[2021河北地理卷,19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n植被与土壤考点1(1)据图2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6分)(2)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9分)(3)提出该区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与途径。(4分)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n植被与土壤考点11.解析第(1)问,结合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异规律可知,在山体不同海拔,由于水热条件差异形成不同自然带。该地区为丘陵,海拔较低,因此气温对自然带影响较小,应侧重分析水分对自然植被的影响。第(2)问,由材料可知,退耕还林之后该地出现了土壤干燥化,因此要从林地土壤水分的收支角度进行分析。水分来源方面,林地枝叶阻挡了雨水下渗,土壤水分补给减少;水分消耗方面,林地根系发达,耗水量大,加之蒸腾作用强,加剧了土壤干燥。第(3)问,由第(1)问分析可知,不同地形及水分条件适宜不同植物的生长,贸然改变植物类型(如种植农作物)可能会导致环境问题,因此需要科学规划。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n植被与土壤考点1答案(1)该地区为森林草原过渡地区,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水分和温度变化使得自然植被出现垂直分异规律;沟壑处流水汇集,水分相对充足,且土壤肥沃,因此生长落叶阔叶林;坡面海拔较高,温度较低且土壤水分减少,因此生长疏林草原;顶部风力大,蒸发量大且土壤储水少,加之气温低,出现灌木草原。(每点2分,3点即可)(2)林地枝叶茂密,树冠截流雨水作用强,落入地表的降水减少,导致土壤水分补给减少;(3分)林地植被生长旺盛且根系发达,消耗土壤水分多;(3分)森林蒸腾作用强,土壤水分不断减少,林地土壤逐渐干燥化。(3分)(3)原则:因地制宜,依据原生植物特点,选择合适的植物。(2分)途径:科学规划,有计划按步骤进行。(2分)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n植被与土壤考点1变式[2020海南地理卷]下图示意从赤道到极地的典型植被景观类型。据此完成2—3题。2.一年中景观外貌四季变化鲜明的植被类型是( )A.甲B.乙C.丙D.丁3.下列山地中有丁植被类型分布的是( )A.巫山B.五指山C.富士山D.大分水岭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BC\n植被与土壤考点1解析2.据图判断,甲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植被茂密,层次较多,应为热带雨林,景观四季变化不明显,A错误;乙植被较稀疏,层次较少,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夏季葱绿,冬季落叶,景观四季变化鲜明,B正确;丙的层次很少,植被枝叶细小,应为亚寒带针叶林,景观四季变化较小,C错误;丁分布在极地地区,应为苔原或冰原,当地冰雪覆盖面积广,景观四季变化较小,D错误。3.富士山的纬度和海拔较高,并且位于海岛上,降雪量大,因而山顶长年有冰雪覆盖,故有冰原或苔原分布,C正确。巫山、五指山和大分水岭位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且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山顶很少有积雪。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n植被与土壤考点1考向2土壤的形成因素分析典例[2020浙江1月选考]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4—5题。4.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A.气候和地形B.气候和生物C.母质和生物D.地形和母质5.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A.自然植被茂密B.有机质积累多C.生物残体分解快D.矿物养分流失快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BB\n植被与土壤考点1解析4.在土壤形成的各种主要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故选B。5.自然植被茂密的区域,水热资源一般比较丰富,生物残体分解快,土壤肥力不一定高,A、C错误;陡坡上地表径流速度快,生物残体和矿物养分流失快;与陡坡相比,缓坡上地表径流速度慢,生物残体和矿物养分不易流失,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力较高,B正确、D错误。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n植被与土壤考点16.变式[2021浙江6月选考,4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 下图为非洲部分区域略图,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大部分矿产品通过海运出口。图中甲、乙、丙三地土壤厚度逐渐增加,简析其成因。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n植被与土壤考点16.解析读图可知,甲、乙、丙三地由北向南,气候类型由甲地的热带沙漠气候,到乙地的热带草原气候,再到丙地的热带雨林气候,植被越来越繁茂,植被对土壤厚度影响较大。具体地说,从甲至丙,纬度越来越低,受赤道低气压影响越来越强,雨季变长,水分条件更优越,植物生产量更大,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越来越强烈,岩石矿物分解形成的风化壳越来越厚,因此,从甲至丙土壤厚度逐渐增加。答案由甲至丙,降水量增加,气候更加湿润;(2分)植被生产力增加,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增强。(2分)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n考点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5年3考,试题综合性较强\n1.自然环境地理要素间的联系自然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通过水循环、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的整体,一旦一个要素发生变化, 其他要素乃至自然环境整体也会发生。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1考点3考点2返回目录生物联系变化\n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2返回目录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形。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昼夜温差小。考点1考点3湿热大\n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2返回目录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生物气候→生物赤道附近多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多针叶林,动物耐寒。植物→气候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干旱加剧。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程度。考点1考点3\n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2返回目录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的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岩石的进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考点1考点3侵蚀风化\n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2返回目录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水文与生物水文→生物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湿润的环境。生物→水文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土壤与生物土壤→生物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生物→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考点1考点3\n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2返回目录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考点1考点3统一整体性\n情境探究情境1 可可西里地区可可西里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之间,平均海拔4500m以上,地势南北两侧高,中间低缓。受内、外力共同作用,该地湖泊密布(下图),且多为咸水湖。近年来该地气候暖湿化显著,对该地湖泊影响较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n(1)结合地质、地貌条件,分析该地多湖泊的原因。(2)推断近年来该地气候暖湿化对湖泊的影响,并说明理由。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2返回目录参考答案(1)地壳运动剧烈,多断层发育,多构造湖;冰川地貌发育,多冰蚀湖和冰碛湖;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利于水流汇集。参考答案湖泊面积扩大;水位升高;盐度降低。 理由:气温上升,冰川融水增加;冻土水释放;年降水量增加。考点1考点3\n情境2 “天使橡树”美国密西西比河东部的“天使橡树”据说已经超过1500岁,有古铜色的枝干,形如巨蟒,弯弯曲曲,卧地横生。“天使橡树”直径2.7米,能投下1600平方米的树荫,最长的树枝达27米,枝干上附着有大量蕨类植物。下图为“天使橡树”景观图。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n(1)判断“天使橡树”树枝卧地横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说明判断依据。(2)推测“天使橡树”枝干上蕨类植物主要养分的直接来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2返回目录参考答案光照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合作用,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的强弱和时间、植物的受光面积等,“天使橡树”树枝卧地横生主要是为了增加受光面积,从而最大限度地接受太阳光照。参考答案腐殖质考点1考点3\n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2考向1大尺度区域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1.典例[2019海南地理卷,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的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并有冰川融水补给。发源于该地区的楚玛尔河是长江北源之一,卓乃湖、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是该地区的重要湖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增加。2011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的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依次贯通了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下图示意卓乃湖周边地区地理环境。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n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2(1)说明造成此次湖泊贯通的自然条件。(8分)(2)指出卓乃湖湖水外泄对下游河湖的影响。(4分)(3)如果未来气候持续暖湿化,导致盐湖与清水河贯通,推测该地区水系及水环境的变化。(8分)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n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21.解析(1)造成此次湖泊贯通的自然条件可从降水增多、湖水外溢、湖泊连通等角度分析。降水导致湖水增加乃至外泄,地形导致水由高处流向低处,最终贯通各湖泊。(2)卓乃湖湖水外泄对下游河湖的影响可从湖泊面积增大、湿地扩大、加剧冲刷、形成新河道等角度分析。(3)“楚玛尔河是长江北源之一”,盐湖与清水河贯通,即与楚玛尔河相连通,内流水系变成外流水系,现今长江北源河流水系发生改变。变成外流河后,湖水流出,会导致湖水盐度降低,水生生态系统发生改变。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n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2答案(1)近年来降水持续增加,卓乃湖水位持续升高,此次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4分)地形西高东低,卓乃湖海拔高,外泄后的湖水连通库赛河,注入库赛湖,随之贯通海拔更低的海丁诺尔和盐湖。(4分)(2)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面积增加,湿地范围扩大;(2分)加剧地表冲刷,形成新的河道。(2分)(3)内流水系变成外流水系,现今长江北源河流水系发生改变。(4分)湖水盐度降低,水生生态系统发生改变。(4分)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n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2考向2小尺度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典例[2021广东地理卷]岸线发育系数(简称SDI)是反映湖泊几何形态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湖岸线越曲折。我国某内陆咸水湖,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较为明显。下图示意该湖1973—2017年水位和SDI值变化。据此完成2—3题。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n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22.导致1973—2004年SDI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水下地貌体出露 ②湖岸土地沙化加剧③湖盆区构造沉降 ④人类活动强度减弱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10—2017年SDI值的变化指示了该湖( )A.湖岸线长度变短B.沿岸区域土地沙漠化加剧C.湖泊的面积稳定D.沿岸区域生境多样性增加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AD\n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2解析2.读图可知,该湖泊1973—2004年水位明显降低,SDI明显变大,说明湖泊水位下降,岸线变得曲折。湖泊水位下降,岸线附近的水下地貌体出露会使水面形态变得更加不规则,进而使岸线变得更加曲折,①正确;由材料可知,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加剧,这会对湖岸的自然演化过程产生较大影响,使岸线变得更加曲折,②正确;湖盆区构造沉降对湖泊原有湖面形态影响不大,不易导致湖岸线变得曲折,③错误。湖岸沙漠化加剧主要是人类活动强度增加导致的,④错误。3.由图可知,2010—2017年,湖泊水位显著上升,SDI波动上升。据此可知,湖泊水量增大,湖泊面积增加,湖岸线变长,沿岸区域土地沙漠化减轻,生态环境变好,生境多样性增加,故选D。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n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2变式[2017全国Ⅲ卷]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4—6题。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n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24.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A.递减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D.递增5.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6.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DCA\n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2解析4.从图中可知,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故D正确。5.除了水体中的营养盐,长江口浮游植物数量的动态变化还受光照等因素的影响。在丰水期,长江口附近海域,营养盐十分丰富,但水体含沙量大,透明度低,导致光照减弱,多数浮游植物难以大量繁殖,该区域成为浮游植物稀疏区。随着海域离陆地越来越远,水体含沙量减小,光照条件改善,并且长江径流输入的丰富营养盐能满足浮游植物的繁殖,容易形成浮游植物密集区,C选项正确。6.从题中信息可知,浮游植物数量与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与夏季相比,冬季水温低,浮游植物的数量会减少。与夏季相比,冬季长江径流量减小,江水含沙量减小,故冬季浮游植物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故选A。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n考点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5年6考,多与植被分布结合考查\n1.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1考点2考点3返回目录\n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返回目录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分布特征延伸方向方向(东西方向)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重要因素水分热量成因总结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即以热量为基础水分从沿海向内陆,即以水分为基础考点1考点2纬线经线递减递减\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返回目录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景观变化例证考点1考点2\n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形成基础:热量、水分随的变化而变化。通常情况下,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水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2)分异特点: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3)自然带分布特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海拔降低\n①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③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④同一自然带:同一山体,阳坡高于阴坡,背风坡高于迎风坡。不同山体,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⑤通常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阴坡。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水平丰富多于\n思维拓展影响雪线分布的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返回目录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降水因素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地貌因素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越不利于积雪保存。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使雪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考点1考点2\n影响林线分布的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n4.非地带性自然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非地带性分布。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分析分类总结如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返回目录因素分布地区自然带和地表景观成因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地形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微弱,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等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受暖流影响,且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形成热带雨林带。在加勒比海沿岸地区,东北信风的迎风坡也分布有热带雨林带。考点1考点2\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返回目录因素分布地区自然带和地表景观成因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地形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位于安第斯山脉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科迪勒拉山系西侧地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受沿岸山脉的影响,平原面积小,自然带呈狭长的带状,仅沿海岸线从低纬向高纬南北延伸。考点1考点2\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返回目录因素分布地区自然带和地表景观成因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洋流南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热带荒漠带热带荒漠带南北延伸,直逼海岸。西部沿海强大的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欧洲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北延伸。受势力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东西两岸自然带纬度分布相当。东岸自然带向低纬延伸、西岸向高纬延伸。大陆东岸受沿岸寒流影响,西岸受暖流影响。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东西两岸自然带纬度分布相当。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西岸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东岸受沿岸暖流影响,西岸受寒流影响。考点1考点2\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返回目录因素分布地区自然带和地表景观成因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水分昆仑山麓温带荒漠带绿洲有丰富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尼罗河谷地热带荒漠带绿洲有尼罗河水灌溉。海陆分布南半球中高纬地区苔原带和针叶林带无陆地的缺失。北极地区冰原带无为海洋,无陆地。地理位置俄罗斯远东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西伯利亚山地阻挡了冬季风,又处于东南季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考点1考点2\n情境探究情境1 花箱式隔离带下图为杭州某公路中央花箱式隔离带景观图。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n(1)简述设置花箱式隔离带的作用。(2)分析与我国南方相比,我国北方城市的公路隔离带中花箱植被所具有的特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返回目录参考答案减少路面汇水;改善局部小气候;改善城市面貌,美化城市环境。参考答案耐寒,耐干旱。考点1考点2\n情境2 “山前桃花山后雪”“山前桃花山后雪”意为山前桃花盛开,山后冰雪还没消融,反映的是山地阳坡与阴坡的气候差异。从地理角度解释上述现象。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返回目录参考答案山地阳坡受太阳照射时间长,光热条件好,山地阴坡受太阳照射时间短,光热条件差。光热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山地阴坡与阳坡自然景观的差异。考点1考点2\n情境3 珠峰测量2020年我国对珠峰高程进行新的测量。攀登珠峰是一项具有一定风险的任务。相关测绘专家表示,专业测绘队员登顶测量,可使测量数据更可靠、更具说服力。为了更好地测量珠峰,登山队员兵分两路,一路从南坡攀登,一路从北坡攀登。下图为珠峰南北坡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n(1)登顶前,两路队员在山麓地带进行准备工作。下图①②是在当地拍摄的基带照片,结合珠峰南北坡垂直自然带分布图,推测①②哪个是珠峰的南坡基带景观,哪个是北坡基带景观,并说明判断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返回目录参考答案①是北坡基带景观。依据:为高原风光,高山草甸草原。②是南坡基带景观。依据:为山地常绿阔叶林风光。考点1考点2\n(2)登山途中,两路队员会将不同高程自然带分布的数据传输到后台计算机。通过对比发现,南坡的高山草甸分布高程与北坡明显不同,分析南北坡高山草甸分布高程的差异及其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返回目录参考答案北坡高山草甸带分布的高程比南坡低。原因:高山草甸带分布的高程与热量有关,北坡属于阴坡,热量条件较阳坡差,故分布的高程低。考点1考点2\n(3)登山途中,某路队员在记录本上写下了这样的描述:“……支离破碎的冰川呈现出一幅三维空间的美幻景色。我的脚嘎吱嘎吱地踩在冰川的表面,陡峭的岩石拱壁与从冰川两侧挤压下来的冰结合在一起,高高地耸立着……”分析哪一队看到记录本中描述的冰雪景观高程更低,推测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返回目录参考答案南坡队。原因:南坡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考点1考点2\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考向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典例[2017全国Ⅰ卷]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图1),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图2)。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C.景观规划不同D.行政管辖不同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B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DA\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解析1.由材料可知,该景观照片拍摄于春季,图中树木已发新叶,可知冬季叶落,当地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易错点拨本题易错选A选项,考生可能根据材料“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认为该地种植的是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由材料可知,同一街道,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说明隔离带景观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该街道两侧行政管辖不同,人们对隔离带的维护不同。同一街道用地类型、景观规划、居民爱好差别不大。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3.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热、水、土。植物是气候的反映,不同植物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在景观植物栽种时,主要根据各地区的年有效积温来选择景观植物的品种。由于年有效积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因此不同景观植物栽种范围的大小不同,即影响城市景观植物栽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核心素养解读本题以我国东部某城市绿化隔离带为背景,考查考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城市绿化隔离带植被特点及城市绿化管理的了解,很好地考查了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规律总结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变式[2019浙江4月选考]“理想大陆”是不考虑山地、高原等地形要素干扰的假想大陆。图1为“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2为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4—5题。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4.北回归线沿线自然带的分布,图2与图1明显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距海远近B.沿岸洋流C.海陆分布D.海拔5.图2中甲自然带为图1中( )A.①B.②C.③D.④C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B\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解析4.图2与图1北回归线沿线大陆东岸自然带的分布明显不同,主要原因是图1北回归线沿线大陆东岸濒临海洋,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较大,气候湿润,图2北回归线沿线大陆东岸与亚欧大陆仅相隔狭窄的红海,由于受亚欧大陆强大的干燥气流影响,降水稀少,A错误、C正确;图2北回归线沿线大陆东岸濒临红海,没有受到沿岸洋流的影响,B错误;图1为“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不考虑山地、高原等地形要素干扰,图2所示的非洲北部地形起伏小,因此海拔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小,D错误。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5.图2中甲自然带位于30°S—40°S的大陆西岸,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为地中海气候,其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图1中的②。易错提醒本题易错选C,以为都在大陆的西南角。解题时要注意对照图例认真读取图1中①—④所表示的自然带名称。“理想大陆”上之所以出现③自然带,主要是考虑到南美洲西南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考向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典例[2020全国Ⅰ卷]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6—8题。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6.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A.幼树B.中龄结实树C.老树D.各树龄组混生7.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8.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A.降水稳定B.水土流失量稳定C.土壤肥力稳定D.岳桦结实线稳定A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CD\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解析6.长白山林线是岳桦林分布上限。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气候变暖,长白山北坡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所以该海拔范围内岳桦种子具备了萌芽生长的热量条件,由于海拔高、生长季短,目前应以幼树为主。故选A。7.由材料可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林线快速提升,说明冬季升温幅度大,A、D错;20世纪90年代以来,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说明岳桦的生长季稳定,B错,C对。8.长白山北坡虽然处于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但由于夏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季风不稳定和近年来气候变化,当地降水量年际和季节变化较大,A错;该地区水土流失量是否稳定从材料中无法判断,B不选;随着气温升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有机质含量会下降,土壤肥力会降低,C错;由于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岳桦种子最大散落高度也基本稳定,故岳桦生长的上限趋于稳定,D对。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情境转化在下图中填写长白山北坡的垂直自然带谱。参考答案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规律总结垂直地带性分析思路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变式[2020全国Ⅲ卷]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9—11题。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9.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A.林线与雪线更高B.林线与雪线更低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10.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11.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A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AB\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解析9.由材料分析可推知,该火山锥阳坡温度较高,利于森林生长,林线高度会更高;气温更高,冰雪融化量更大,雪线高度更高。10.由材料可知,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热量和水分条件好,林线就高。林线升高说明气候变暖,利于森林生长,雪线降低说明降水增多,由此判断该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11.据材料中“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可知,火山喷发后,山上的冰雪和部分森林消失。若干年后,由于冰雪的再次逐渐积累,使得雪线下降;同时由于火山灰增加了土壤肥力,使破坏的森林快速恢复生长,林线上升。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考向3非地带性现象分析典例[2021浙江1月选考]洞庭湖区水域与陆地交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完成12—13题。12.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13.影响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 ②水分 ③热量 ④土壤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B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A\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解析12.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根据材料“洞庭湖区”,可知其属于较小区域内的植被差异,反映的是地方性分异规律。B正确。13.结合材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可知,该地区地势较高、无积水的地方发育了陆生植被,地势最低洼的水底分布着水生植物,①②正确;洞庭湖区面积较小,热量和土壤条件差别较小,③④错误。综上,选A。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规律总结非地带性的判断思路1.非地带性的判断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2.非地带性成因分析(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例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2)“改变”:受地形、洋流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例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3)“约束”:自然带的延伸受地形的限制。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条状分布的自然带。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变式[2021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景观图,该区域内植被多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完成14—15题。14.造成图中地形崎岖不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沉积B.流水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15.高原上植被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温B.土壤C.地形D.光照B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C\n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3解析14.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量较大且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使得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崎岖不平,B对。黄土高原地区没有冰川分布,因而不会受到冰川侵蚀的影响,C错。沉积作用一般会使地表趋于平缓,A、D错。15.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黄土高原受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沟壑纵横;受地形影响,植被集中分布在水土保持相对较好的低洼处,故高原上植被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C正确。黄土高原内部光照、气温和土壤差异较小,对植被分布影响不大,A、B、D错。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n解题思维 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n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考点2考点3解题思维考点1返回目录典例导入[2019全国Ⅰ卷,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n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6分)(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6分)(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考点2考点3考点1\n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分步拆题(1)第一步,拆设问关键语句:“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这些”是指“地貌、水文和气候”;“变化”是什么?联系设问可知,山脉隆起让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产生了变化,所以要先分析山脉隆起对区域地貌、水文和气候的具体影响,再探讨这些因素变化对里海(区域)的影响。(命题思维:一个要素变化对其他多个要素的影响,多个要素变化对区域的影响)考点2考点3考点1\n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第二步,拆知识地貌特征主要是指地貌类型,水文特征主要有水量、含沙量、结冰期等,气候特征主要有气温和降水等。(探究山脉隆起对地貌、水文、气候要素中具体哪些因子有影响)湖泊(里海)的特征主要是类型、水量、含盐量等。第三步,拆材料由“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结合图可知,里海以前和地中海相连,板块运动造成山脉隆起,地中海与里海分离。考点2考点3考点1\n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第四步,理思路第五步,得答案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2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2分)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2分)考点2考点3考点1\n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2)第一步,拆设问关键词:“合理解释”,解释什么?里海为什么一度为淡水湖?所以本题实质是分析里海由咸水湖变为淡水湖的原因,时间尺度(限定条件)为末次冰期晚期。第二步,拆知识咸水湖变为淡水湖→湖水含盐量降低→淡水补给增多,蒸发减少且小于补给量。原理示意图如下:考点2考点3考点1\n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第三步,拆材料由“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可知,因为气候变暖,里海变为淡水湖。第四步,理思路第五步,得答案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2分)受冰雪融水补给;(2分)补给大于蒸发。(2分)考点2考点3考点1\n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3)第一步,拆设问关键词:“原因”,什么原因?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补给类型发生变化”,补给类型发生了什么变化?所以本题实质是从补给类型变化角度分析里海由淡水湖变为咸水湖的原因,时间尺度(限定条件)为末次冰期晚期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考点2考点3考点1\n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第二步,拆知识淡水湖变为咸水湖→湖水含盐量增加→淡水补给减少,蒸发增强且大于补给量。原理示意图如下:第三步,拆材料由“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可知,因为气候变暖引起补给类型变化,里海变为咸水湖。考点2考点3考点1\n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第四步,理思路第五步,得答案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2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2分)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2分)考点2考点3考点1\n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4)本问意在分析海洋向湖泊转化的条件,含有预测性质,适宜采用逆推法,推断如下:第一步,明确湖泊和海洋的差异→湖泊封闭,海洋不封闭;第二步,分析海洋如何转化为湖泊→由不封闭变为封闭;第三步,推测海洋变为封闭的条件→地壳运动使得对外联系的海峡消失;第四步,推测地壳运动的形式→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第五步,得出答案→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4分)考点2考点3考点1\n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思维整合考点2考点3考点1\n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变式训练[2021河南省实验中学模拟,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侏罗纪前期,现蒙古一带为与现太平洋一带相连的海域,称为蒙古—鄂霍茨克洋。中晚侏罗纪时期,由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的碰撞挤压,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地壳隆升形成古蒙古高原,其隆升范围、幅度及其对相邻区域构造的影响均不逊色于现今宏伟的青藏高原。古蒙古高原的隆升改变了区域水系格局、气候特征,成为重要的分水岭和物源地,对地表物质迁移产生重要影响。古蒙古高原边缘的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考点2考点3考点1\n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形成了巨厚的沉积体系(其中颗粒较细的沉积层厚度大)和油气储层,古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出现著名的热河动物群和最早的鸟类、被子植物化石,古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之后的白垩纪时期,形成板块会聚的内力消失,古蒙古高原在重力作用下发生伸展垮塌。直到新生代的始新世晚期再次隆升,形成现在的蒙古高原。下图示意古蒙古高原构造格局。考点2考点3考点1\n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1)分析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隆升成为高原对区域水系格局、气候特征的影响。(6分)(2)有地质学家认为,准噶尔盆地等诸多盆地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古蒙古高原,并非来自毗邻盆地的山脉。试从此地沉积物特征上说明理由。(6分)(3)简述与青藏高原隆升相比,古蒙古高原的隆升研究关注度较低的原因。(6分)考点2考点3考点1\n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解析(1)设问要求从“水系格局”和“气候特征”角度来回答。从水系格局角度来看,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海洋隆升为高原,水系由向心状演【提示】材料提示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变为放射状;从气候特征角度来看,受海洋影响减弱,降水量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加大。(2)从沉积物规模的角度来看,沉积物规模较大,推测物源发育地范围广;从沉积层和沉积时间的关系推断,沉积层较厚,推测沉积持续时间长,与古蒙古高原隆起时间相吻合;从沉积物颗粒粗细的角度来看,沉积物颗粒较细,推测搬运距离较远;从沉积物构成来看,盆地多沙质沉积物,而盆地周围山区气候较为湿润,植被覆盖率较高,少沙质沉积物发育。考点2考点3考点1\n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3)古蒙古高原的隆升研究关注度较低的原因主要从隆升时期、隆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遗留下的证据等方面分析。读图可知,古蒙古高原主要位于现今蒙古国境内。从隆升的时期角度来看,青藏高原现代仍然在隆升,古蒙古高原隆升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从高原隆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角度来看,古蒙古高原对人口密集的东亚、南亚地区影响较小。从遗留下的证据【拓展】离人口密集的东亚、南亚地区较青藏高原远角度来看,古蒙古高原曾经伸展垮塌,遗存证据较少。考点2考点3考点1\n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答案(1)水系: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海洋隆升为高原,水系由向心状演变为放射状。(3分)气候:受海洋影响减弱,降水量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加大。(3分)(2)沉积物规模较大,推测物源发育(来源)地范围广;沉积层较厚,推测沉积持续时间长,与古蒙古高原隆升时间相吻合;沉积物颗粒较细,推测搬运距离较远;盆地周围山区气候较为湿润,植被覆盖率较高,少沙质沉积物发育。(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3)青藏高原现代仍然在隆升,古蒙古高原隆升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古蒙古高原对人口密集的东亚、南亚地区影响较小;古蒙古高原曾经伸展垮塌,遗存证据较少。(每点2分)考点2考点3考点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