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鲁滨孙漂流记》-2022年中考一轮复习之名著精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其他常考名著精读2《鲁滨孙漂流记》一、名著档案书名《鲁滨孙漂流记》体裁长篇历险小说作者丹尼尔·笛福人物鲁滨孙、“星期五”等成书时间1719年地位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关键词鲁滨孙;荒岛;生存;星期五;漂流;冒险二、作家作品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新闻记者,被誉为“英国与欧洲的小说之父”。笛福生于伦敦一个商人家庭,到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已是一个体面的商人,他从事过内衣、烟酒贸易,还开过砖瓦厂;早年经历过破产。他在从事商业的同时也从事政治活动,代表当时日益上升的资产阶级,出版大量的政治性小册子,并因此被捕,后来靠疏通关系才得以出狱。此后他继续办报纸刊物,写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时文,因为言论关系,又几次被捕。笛福到了晚年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1719年,59岁的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同年还出版了《续鲁滨孙漂流记》,翌年出版了《鲁滨孙的沉思集》。他的创作开辟了以写实为风格,追求逼真效果的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道路。他的小说采用自述方式,情节曲折,可读性强;并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航海成为每个年轻人抱有的一种理想。笛福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闻名于世,鲁滨孙也成为与困难抗争的典型人物,因此他被称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之父”。三、写作背景1704年9月,一位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南美洲大西洋中,离智利400英里之遥的安·菲\n南德岛上。他在荒岛上生活4年4个月之后,被伍兹·罗杰斯船长所救,当他被救回英国时已成了一个野人。英国著名作家笛福以塞尔柯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己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文学加工,使“鲁滨孙”成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同时鲁滨孙也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形象,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塞尔柯克在荒岛上并没有做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他和鲁滨孙都有捕山羊和以羊皮为衣的经历,也都被猫骚扰过;他们也都驯养过山羊和同猫作伴,都抽时间向上帝祈祷过。但鲁滨孙在其他方面并未借助塞尔柯克的经历。本书成书于1719年左右,作者在快满六十岁时创作了这部妙趣横生、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传记体小说,为自己博得了“英国小说和报刊文学之父”的美誉。这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主人公鲁滨孙十分乐观,充满斗志,体现了自我奋斗的精神,他的创造性劳动及成果也体现了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四、整体把握提炼线索以鲁滨孙的冒险经历为线索。把握结构第一部分(四次航海)第一次:去伦敦途中突遇风暴,后获救;第二次:去非洲经商,倒卖货物获暴利;第三次:前往非洲几内亚做生意,被土耳其海盗俘虏,做了两年奴隶,后来逃出到达巴西,开始园主生活;第四次:从巴西去非洲贩卖黑奴,遭遇风暴,流落荒岛生活了28年。第二部分(荒岛求生)写鲁滨孙第四次航海时流落荒岛后的生活经历,精确地记叙了他挖凿山洞、修筑栅栏、驯养山羊、种植谷物、制造独木舟、焙制陶器、加工面粉、烘烤面包等生活细节。第三部分(回到英国)鲁滨孙离开荒岛,回到英国成家立业。第四部分(重登荒岛)鲁滨孙重登荒岛,旧地重游。\n作品主题小说主要叙述了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历尽艰难困苦,终成巨富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冒险家的形象,赞扬其勤劳、智慧、勇敢、顽强、坚韧的美好品质,借此歌颂了资本主义早期资产阶级冒险进取的精神、战胜困难的毅力和热爱劳动的品质。五、内容梗概这部小说从情节上看,大致可以归纳成四个部分的内容:四次出海→荒岛求生→回到英国→重登荒岛第一部分四次出海第一章父亲的忠告鲁滨孙生于美国约克城的一个体面人家,但从幼年起,他脑子里便充满遨游四海的愿望。父亲要他过“安定和富裕”的中产阶级生活,一再忠告鲁滨孙不要出海冒险,不然就会陷入悔恨和求告无门的绝境。而父亲这些劝告的话成了鲁滨孙后来遭遇的预言。第一章考点情节联系“鲁滨孙漂流”和“格列佛出游”的背景相联系,其共同点是:鲁滨孙出生于一个体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航海;而格列佛也是出身富足的中产阶级,接受良好的教育,有稳定的工作收入。两者都喜欢冒险,不甘寂寞与平庸。人物形象(1)鲁滨孙:大胆,向往冒险。(2)鲁滨孙的父亲:睿智,为人慎重,社会经验丰富,有先见之明,忠告鲁滨孙不要冒险出海,应该安守本分。艺术特色父亲的忠告是小说开篇设置的悬念,为鲁滨孙流落荒岛埋下了伏笔。第二章四次出海冒险初遇风暴(第一次出海航行):1651年9月1日那个鬼使神差的倒霉时刻,19岁的鲁滨孙私自踏上了开赴伦敦的船。船刚驶出海口,便碰到了可怕的风浪,使他十分恐惧。鲁滨孙在痛苦的心情中发了誓,假如上帝在这次航行中留下他的命,登上陆地后,他就一直待在慈爱的父母身边,从此一定听从他们的忠告办事。可是第二天风停了,浪也歇了。太阳西沉,继之而来的是一个美丽可爱的黄昏,这时鲁滨孙又喝了同伴酿的一碗甜酒,就把这次航行后便回家的决心丢到九霄云外去了。他的这种习性给自己的一生招来了巨大的不幸——任性的行动常带来灾难。成功航行(第二次出海航行):\n在伦敦,鲁滨孙认识了一位正直的船长,他邀请鲁滨孙免费乘坐他的船到几内亚,并建议鲁滨孙随身带一点货。于是,鲁滨孙购买了一些廉价的货物,假珠子、玩具、刀子、剪子、玻璃器皿等到非洲经商,和当地土人交换金沙、象牙等贵重物资,获得了几十倍的利润。这使得鲁滨孙更加踌躇满志。遇上海盗(第三次出海航行):第二次往非洲经商时,鲁滨孙遇上了海盗,成了摩尔人的俘虏。他被带到摩洛哥西岸的萨利城,充当一名海盗头子的奴隶。他在那里当了两年奴隶,尽量博得主人的欢心和信任。一次,在奉命出海捕鱼时,他驾小艇逃跑了,还带走了海盗的小奴仆佐立。鲁滨孙在海上航行了十天,遇到了一艘开往巴西的贩卖黑人的葡萄牙船。他要求搭乘这艘船,并把小奴隶佐立卖给了船主。他们俩在患难中建立了友谊,因而鲁滨孙在标卖佐立时和买主订立了十年后还其自由的契约。抵达巴西后,他买了一块土地,经营起烟草和甘蔗的种植业。就这样,他过了四年平稳的生活。遭遇海难(第四次出海航行):经历了第三次航海磨难的鲁滨孙在巴西经营种植园。经过了近四年的发展,他的种植园开始蓬勃兴旺了,但是缺乏人手。他的邻居在听了他的几次航海的传奇经历后,动员他一起乘船去几内亚(欧洲17、18世纪对非洲西部的统称),偷偷把黑奴运回来,扩展种植园。他们的船航行在南美洲洋面,突然刮起一阵大风暴,海船被打翻了。鲁滨孙和海员乘小艇逃生,又被风浪吞没。海员们都葬身海底了,他被潮水推向岸边,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上。第二章考点情节联系鲁滨孙四次出海与格列佛四次出海联系,都表现出人物的冒险精神。人物形象鲁滨孙:①从第一次航海的目的来看,他具有冒险精神。②从第二、三、四次航海的目的来看,他是一个追求财富的殖民者,具有剥削掠夺的本性。③从“四次航海”的情节来看,表现了鲁滨孙不甘平庸、敢于冒险、追求自由、不畏艰险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阅读体验(1)做人要顽强拼搏,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能走出困境,不畏艰难地追求自己的理想。(2)鲁滨孙出海冒险的经历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的进取精神,蕴含了资产阶级追求财富的思想。第二部分荒岛求生第三章生存问题——搬运船上物品鲁滨孙被海浪冲卷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身上除了一把小刀、一支烟斗、一小盒烟叶外,别无他物了。这时,天已\n黑下来了,他拍遭到野兽的袭击,便爬上一棵大树,度过了艰难的一夜。第二天,天气晴朗,他看见那只他乘坐的残破的大船,夜里已被潮水托出水面,便打算到船上去,把有用的东西搬下来,他泅水过去,在船上找到了粮食、火药和木匠箱子。他又把船上的木板下来搭了个木排,把有用的东西一一运回岛上。这样他来回运了十二趟。在第十三天,他的搬运工作做完了,也为以后对付这个荒岛做好了准备。第三章考点人物形象鲁滨孙:刚来到荒岛时是沮丧、绝望、极度恐惧的,之后慢慢从悲观消极中解脱出来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地做好解决生存问题的准备,可见鲁滨孙是一个坚强、自信、乐观的人。艺术特色细节描写:爬上高树过夜,寻找船上货物等细节描写蕴含了人物内心的变化。第四章安家落户鲁滨孙登上岛上的山头,察看海岛四周的地势。他发现这是个孤岛,四周是茫茫的大海。除了在岛上生存下去,要找到别的出路是不可能的了。他在山坡下选择了一个优良的地势,作为自己居住的地点。在这儿,既符合卫生条件,又可以防止烈日曝晒;还可以看到海,观察是否有过往的船只。他把船帆当作帐篷支了起来,在一块凹进去的岩石下挖了个洞。为了防备野兽,他还砌了堵墙,外加木栅栏,用一架短梯搭在墙上出入,他把自己的住处叫作“城堡”。接着,他做了桌子和椅子,埋藏了火药。因为怕忘记年岁日期,他用刀子在一根木桩上刻上记号。然后他又细细比较了流落到荒岛来的坏处和好处,认为自己能死里逃生,而且在破船上找到这么多有用的东西便是最大的幸运。他开始写起日记来。第四章考点人物形象鲁滨孙:通过查看地形、选择居住地点、安家落户、记年月、写日记等行为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聪明、沉着镇定、做事有条理、思维缜密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1)大量的心理描写不但从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还使故事真实可信,让读者感到亲切、具体可感。(2)通过写日记,鲁滨孙一方面可以排解孤独,让精神有所寄托,以减轻心中的苦闷;另一方面是为了正视自我和现实,有助于他深入思考当前的处境。同时,日记还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第五章温饱问题——饲养种植\n荒岛上有不少的野山羊。鲁滨孙除捕食外,还驯养一些,以便将来弹药用完后有牲畜可当食物。一次,他把船上装饲料的布袋抖在岩石下面的围墙里。雨季时,竟在石缝中长出嫩绿的稻苗和麦苗。鲁滨孙欢喜欲狂,认为这是老天爷赐给他的保命之物。到收成时,他把种子一颗颗保存起来,以便明年扩大种植。鲁滨孙生了一场病,在病中不断进行自我反省,最终他找到烟草和《圣经》来医治肉体和拯救灵魂。在海岛的另一边,他发现了一片风光秀丽的坡地。那儿有许多椰子树、橘子树、柠檬树和橙子树,还有果实累累的葡萄。他怀着喜悦的心情眺望着,心想:“这一切现在都是属于我的,我是这地方的无可争辩的君主,对这地方具有所有权。如果可以渡让的话,我还可以把它传给子孙,像一个英国的领主一样。”他把柠檬采摘回家,把葡萄挂在树上晒干,以作为雨季的食物。他还在这里搭了个茅屋,四周同样围上木篱笆。他把这地方称作“别墅”。第五章考点人物形象种粮食、养牲畜、搭茅屋、围栅栏等,鲁滨孙的这一切活动,不仅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创造和占有。他把自己当成岛上的君主,鲜明地体现了鲁滨孙的殖民主义思想;同时表现了鲁滨孙开拓创造的实干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艺术特色自叙的方式:流落荒岛后,鲁滨孙用自叙的方式说明一切的活动和计划,表现出他在进退无路、悲观失望之余,开始想办法自救,竭力投入到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去。第六章辛勤工作在荒岛的海滩上,鲁滨孙还发现了许多鳖和飞禽。他捕捉它们以改善自己的伙食。他捉到了一只鹦鹉,教它说话,并给它起了个名字——“波儿”。鲁滨孙要进行农业耕种,但他没有犁翻地,也没有锄头。他便用木头劈成铲子的模样进行掘地。麦子长出后,遭到山羊和鸟儿的糟蹋。他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把麦地围上篱笆并把船上带来的一只狗,拴在木桩上吓山羊。第一年,他打下了两斗大米、两斗大麦。他把这些粮食碾成面粉,还烧制了瓦罐作炊器,使自己吃上了面包。另外,鲁滨孙还用羊皮做了一把伞以便雨天出入。他认为:“世界上一切好东西对于我们,除了拿来使用之外,没有别的好处。”第六章考点艺术特色修篱笆、种麦子、制陶器等,小说对这些活动都描写得非常详尽,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第七章造独木舟\n生活到第六年,鲁滨孙造了一只独木船,又挖了一条六尺宽的运河,以便把船放到半英里外的小河里去。他说:“虽然我在这件事上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我却从来没有吝惜过我的劳力。”他驾着这只独木船,绕着海岛划行,以视察他的“岛国”。后来,他储存的火药渐渐减少了。他便挖掘陷阱捕羊,把捕到的山羊像17世纪英国人圈地那样,用木栅栏把它们圈起来,在圈地内让它们自由觅食和繁殖。几年后,他的羊群发展到四十三只,不仅有羊肉吃,还有羊奶喝。他又给自己缝制了山皮帽子和外衣,编制了篮筐。他靠自力更生,生活中的必需品应有尽有了。第七章考点情节联系造独木舟:①第一次造船,鲁滨孙历时半年造了一艘可以容纳26人的大船,可是却无法挪动;②独木舟距离有水的地方只有一百码,鲁滨孙打算挖一条河,把水引到船底,但可能要干十多年,他不得不痛心地放弃;③造独木舟失败的第二年,鲁滨孙又花了两年多的时间重新造了一条独木舟,终于可以在岛边扬帆了。人物形象鲁滨孙:造独木舟、巡视岛国等情节体现出鲁滨孙对生活始终充满希望,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完成,表现了他的实干主义精神以及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性格。阅读体验造独木舟的曲折过程表现了鲁滨孙百折不挠,善于创造,富有智慧的特点,作者借此歌颁了资产阶级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冒险进取精神,强调了个人的智慧和毅力的重要性。第八章发现野人生活到第十五年,鲁滨孙在海边地上发现了一个野人的是印。他吓坏了,几天内都睡好,也不敢贸然外出,害怕被野人吃掉。不久,他又在海滩上发现一堆被吃剩的人骨头,这使他更加忧虑,说明野人曾成群结队地未过这荒岛。一天清晨,他看见海岸上有一片火光。在火光中,一群裸体的野人正围成一圈在跳舞,当他们跳累后,便开始宰食俘虏。幸好,这批野人没有深入到岛的内地来。当潮水退时,他们便驾着独木舟走了。鲁滨孙的生活不那么平静了。虽然他在一只失事的西班牙船上,群到一些生活补给,但他心里老是忐忑不安。一方面,他害怕野人;另一方面,他又想捕到一个野人来做他的助手。第八章考点艺术特色作者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生动、具体地写出鲁滨孙恐惧的心理状态。第九章勇救“星期五”有一回,海上来了五只独木船,大约有二三十个野人登了岸。这批野人又到岛上来举行人肉筵席。鲁滨孙自知不敌,便躲在他的“城堡”里。但他做了充分的准备,给每把枪都上好了弹药,十分警惕地注视着。忽熟,他看到一个被俘的野人挣脱了捆绑,向他所在的方向跑来。另一群野人在后面追赶。逃\n跑的野人游过了一条小河。这时,追赶的野人只有两人过了河,其余的都返回去了。鲁滨孙看到这个好机会,他出其不意地迎了上去,掩护了逃跑的野人,把那两个追来的野人给打死了。这位被营救的野人是个“眉目清秀、修短合度的汉子,四肢长得又直又结实”。他对鲁滨孙感恩戴德。鲁滨孙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星期五”,以纪念在星期五这天,搭救了他。鲁滨孙教他学英语,并差使他干农活,极力把他培养成一个对自己“有用的助手”。鲁滨孙还将宗教意识灌输给他,教他读《圣经》。三年后,“星期五”便成了“一个很好的基督徒”了。“星期五”告诉鲁滨孙说,他家乡有十五个西班牙人。他们是在一次海船失事后,逃上岸的;他们和当地居民相处得很好。第九章考点情节联系鲁滨孙用火枪和《圣经》慑服土人,使“星期五”心甘情愿地做了他的忠实奴仆,这与第五章鲁滨孙病中读《圣经》拯救灵魂相联系。火枪和《圣经》是欧洲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人民所惯用的双重武器。人物形象(1)鲁滨孙:表现了鲁滨孙乐于助人、有正义感、富有同情心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但同时也体现出他的殖民主义思想,如他用宗教文化来开化“星期五”,让他依基督教,还要求“星期五”绝对地服从他。(2)“星期五”:忠实、可爱、诚恳、聪明、勇敢。阅读体验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拯救他人,有时,教了别人也有利于自己。第十章激战野人于是,鲁滨孙准备到“星期五”居住的大陆去,他们一同挖制了一条大的独木船。正当这时候,海上又来了一批野人,要在岛上宰食俘虏,其中有一位是欧洲人。鲁滨孙见到自己的同胞被俘,怒火中烧,便和“星期五”一同前去营救。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鲁滨孙他们用火药、枪等武器杀伤、打死二十一名野人。在野人欲宰食的俘虏中,没想到竟有一名是“星期五”的父亲(他是在一次野人部族的战斗中被俘的)。现在经鲁滨孙营救,“星期五”父子重逢,他们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岛上有了新的居民。除“星期五”的父亲外,还有那位被营救的西班牙人。鲁滨孙感到自己像一个国王。他扩大了谷物种植面积。由于考虑到去“星期五”的家乡有危险,他便派“星期五”的父亲和那位西班牙人回去联络,准备把其余的西班牙人接到岛上来。然后,他们可以共同造一条大船,开往巴西去。第十一章解救船长“星期五”的父亲走后,岛\n上发生了另一件事。一条经过附近海面的英国商船起了内讧。船上的暴徒劫了船长和大副,驾了一只小艇,朝鲁滨孙的小岛开来。他们准备把船长和大副扔到荒岛上,然后把商船开走。鲁滨孙便和“星期五”一同打死和打散了暴徒,营救了船长和大副,帮他们夺回了商船。这样他便没有再等“星期五”的父亲和西班牙人回来的必要,于是决定乘英国商船回国。临行前,他把岛上的产业交给了两个被他俘虏的暴徒。他们因为犯了劫持商船的罪,回英国是要被吊死的,所以已无法回去了。鲁滨孙告诉他们如何在岛上生活,并要他们和将要来到的西班牙人共同合作,把岛屿经营好。第十一章考点情节联系鲁滨孙在荒岛的心情变化:(1)初到荒岛,心情十分沮丧和绝望,心里极度恐惧,总想逃离荒岛。(2)开始那几年,内心极度矛盾,既感谢上帝让自己活了下来,又埋怨上帝把自己流落到这个荒岛。(3)之后多年里,他通过列举流落荒岛的坏处和好处,明白了要适应这种生活,就得动手自己养活自己。种植物、养牲畜、制造家具等表示他对生活开始充满希望。(4)发现野人后,担心恐惧、忐忑不安、手足无措。(5)救下“星期五”后,心情大为好转,过上愉快的生活。(6)解救英国商船的船长后,获得新的希望,准备离开荒岛,重返故乡。人物形象鲁滨孙:他采取了一系列的离岛举措,可见他的聪明自立,用积极乐观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品质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谋求出路的远大理想。阅读体验在逆境面前,要自信自强。善于自救,善于从失败的教训中总结经验,积极乐观地面对,绝不退缩,才能有出路。第三部分回到英国第十二章离开荒岛鲁滨孙离开了他苦心经营的海岛。刚好这天和他从摩尔人那里逃出的日子相同,他在岛上前后生活了二十八年两个月零十九天。回到英国,他父亲已经去世了。人们以为他已死在外面,没有给他留下任何财产。后来他到里斯本打听他在巴西经营的种植园的情况。结果是他的种植园十分兴旺发达,每年有一千镑的收入。合股人也很公正,知道他还活着,便给他寄了一笔钱,并欢迎他到巴西去接收产业。鲁滨孙从里斯本归国。因走旱\n路,在法国边境山地遇到了狼群,他和“星期五”及向导击了六十多条狼。回到英国,他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不幸的是,他的妻子不久就过世了。而后他的侄子航海回来,获利颇丰,鲁滨孙出海的欲望又强烈起来了。于是,他又航海到东印度岛去了。第十二章考点阅读体验鲁滨孙回到英国后,发现周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亲人很多已经故去,但他却成了富人。这一结局进一步肯定了鲁滨孙对利益的追求。鲁滨孙的事迹也代表了那个时代中产阶级追求财富的典范。第四部分重登荒岛第十三章视察荒岛在这次航行中,他又回到了孤岛上。现在,这座小岛已经是鲁滨孙的殖民地了。他送去了很多日常用品甚至一些人,还给岛上的居民划分了土地,然后他就离开前往巴西。他在巴西买了条帆船,又给小岛送去不少的人、母牛、羊和猪等,一个兴旺的殖民地兴建了起来。第十三章考点阅读体验鲁滨孙回到英国后,他又来“视察”他的“领地”,把岛上的土地分租给新去的居民,这表现了鲁滨孙身上的两重性——冒险进取的精神和剥削掠夺的本性,充分体现了作者自身的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六、人物形象主要人物相关情节性格特征四次出海:第一次出海:违背父愿去冒险,往伦敦途中遇风暴,后获救。第二次出海:离家出走,去非洲经商,获取暴利。第三次出海:去非洲几内亚做生意,遇土耳其海盗,结果被俘,后逃往巴西。第四次出海:从巴西去非洲贩卖奴隶,遇风暴,流落荒岛。不甘平庸、敢于冒险、追求自由、不畏艰险,体现出他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同时展露了他剥削、掠夺的本性。\n鲁滨孙鲁滨孙荒岛求生:从船上东西到荒岛、晒野葡萄干、驯养山羊、制作日历、搭建房屋、医治疟疾、种谷子、挖独木舟、做面包、做瓦罐等。镇定自若,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信心,具有实干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勇救“星期五”:在一次野人的人肉大餐中,“星期五”将被吃掉的时候,鲁滨孙救了他,从此他把鲁滨孙奉为主人。救人那天刚好是星期五,所以鲁滨孙给他命名为“星期五”。乐于助人,机智勇敢,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挖独木舟:第一次挖独木舟:花了五个月的工夫,砍倒一棵大杉树,又劈又削,想用来逃离小岛,但却无法使小舟下海,只好放弃。第二次挖独木舟: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用两年多的时间在小河边造了一条小独木舟,实现环岛旅行。第三次挖独木舟:与“星期五”一起制造独木舟,这次他们选择离海岸很近的地方制造,在将要起航时再次到野人举行吃人仪式,他们出手搭救,救出了“星期五”的父亲。对生活始终充满希望,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完成目标,具有实干精神。“星期五”被鲁滨孙从土著人手中解救出来并接受教化后,成为鲁滨孙忠实的仆人和朋友,成了“文明人”的奴隶。忠实可靠、善良真诚、勇敢机智。\n七、主题探究小说的主题可以分三个方面:1.人与自然的冲突借由人与自然的冲突的展现,既表现了笛福对劳动、个性自由和开拓精神等的崇尚,也表现了笛福的以人为本,崇尚人类征服自然的自然观。在《鲁滨孙漂流记》中,人与自然是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人是自然的主人,人以战胜自然来显示自己对于自然的主宰地位。这篇小说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的化解结果就是人战胜了自然。2.人与上帝的冲突借由人与上帝的冲突的展现,表现笛福的宗教观:上帝是辅佐人克服困难的外在精神力量,具有安慰人心的作用,并对人精神的自我完善起到了推动作用。笛福崇尚信仰自由,他的宗教观借鲁滨孙这个人物形象充分地表现了出来。3.人与人的冲突《鲁滨孙漂流记》中人与人的冲突反映了笛福的政治理想:建立一个乌托邦。因为笛福在政治上反对专制,主张民权,他认为任何人的基本权利都是不能够被侵犯的,借由人与人的冲突,表现笛福想建立一个自由的,只凭口头契约就可以实施统治的乌托邦理想。他在反对专制,崇尚宗教自由的同时也赞同殖民制度,可见他的政治思想也有其两面性的地方。笛福及其《鲁滨孙漂流记》的主题思想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局限性。1.进步性《鲁滨孙漂流记》塑造了一个坚强、勇敢、刚毅、勤劳、智慧的完美个人,赞扬了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在人类的创造性劳动中,进一步看到了人的能力的巨大作用,从而弘扬人的聪慧和劳动创造能力,肯定了人的创造能力,从人的创造能力角度来揭示人的自由本质,否定了上帝万能以及上帝创造一切的荒谬理论。一种无所不能的挑战欲燃起了笛福对生存的美好盼望,并借鲁滨孙的奋斗历程把人的能力推到了顶点。在笛福那个时代,社会工业革命带来了绝好的发财致富的机会,技术发明接连不断,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对外贸易财源滚滚,海外扩张伸展到了全球,即使是一无所有的贫民,只要敢于冒险,大胆进取,就能有发财的机会。鲁滨孙精神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也是在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所开辟的新天地的鼓舞下,人们开拓自然、占有自然的艺术性表现.\n2.局限性(1)侧面反映了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人类的这种无节制的对于物质的依赖和财富的攫取,顾此失彼,会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改变,导致拜金主义的盛行和物质享受的无度,并最终导致人精神世界的空虚,人类陷入迷惘和消沉。笛福及其作品推崇人类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虽然得到了当时社会的承认和鼓励,但存在很大的弊端。人类挣脱人身依附的欲望,归根到底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人们“完全埋头于财富的创造和和平的竞争”,在摆脱了人身依附之后,人并没有获得完全的自由,而是得到了一种“对物的依赖基础上的独立性”。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这种依赖是无可避免的,也就是说,只要承认商品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人的物化就是无可逃遁的,所以鲁滨孙是历史的英雄,又是人的悲剧。(2)笛福的自然观对21世纪的地球现状而言是消极的。21世纪的人类为笛福所推崇的自然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随着城市工业的开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人类的物质虽然日益丰富了,精神却陷入贫乏。面临诸多严重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深陷生存危机,甚至连呼吸、饮水和行走这些最基本的生存行为都受到了挑战。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大众调整原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拓展视野,以新的世界观来认识人的位置、人的活动和人类的前途。对大自然的肆意掠夺、侵害和毁灭的行为必须立即停止。现在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工业模式经济威胁和毁灭了大自然,这如何能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呢?八、艺术特色1.逼真的现实主义,鲜明的人物形象。(1)运用具体而真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从饮食起居的细节到大量的具体数字都体现了故事的真实性。作者对鲁滨孙在荒岛上所进行的种种活动都叙述得详细具体,把细节交代得非常清楚。比如如何选择住处,如何制作陶器,如何驯养山羊等准确而真实的细节描写,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2)小说描写逼真而自然,主要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包括语言的细节描写、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等。如刚到岛上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写出了在绝境中,理智和勇敢在鲁滨孙思想中进行斗争的过程,表现他乐观坚强的性格;又如把鲁滨孙发现野人脚印时的恐惧、无助、手足无措描写得淋漓尽致。2.巧妙的叙事手法,生动的故事情节。(1)采用第一人称和回忆录的形式,让人觉得既亲切、新奇又真实、可信。(2)\n小说还采用了日记的形式,附上记录鲁滨孙日常生活和心理活动的日记,既能推动故事发展,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体会到主人公生活的艰辛。(3)采用峰回路转的情节,比如写鲁滨孙在某一天,突然听到从海上传来了几声枪响,原来是一艘路过的船。他赶紧生起火来,传递信号。可是,那艘大船却在自己眼前触礁沉没了,获救的希望再次破灭,鲁滨孙又被重新抛入了孤独的痛苦之中。这样的记叙方式在文中屡见不鲜,它扣住读者的心弦,让读者在峰回路转之中体会小说的精彩所在。3.逼真的环境描写,简明易懂的语言。(1)小说对鲁滨孙荒岛生活的情景叙述得有始有终,生活场景的描写逼真自然。(2)小说的语言浅显易懂,运用了很多日常用语,叙述流畅,表意清晰明了。如作者在写鲁滨孙的日常生活时,都是用浅显易懂的话语来交代清楚的,“整天忙于下海上船,去取船上的物品”“早晨持枪去岛上巡察打到母羊一只,它的羔羊随我回家,却不进食,只好杀了”等,此类语言使作品叙述更加流畅简洁。九、文学地位《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标志着现实主义小说在欧洲的诞生,为作者笛福赢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称号。在世界文学中塑造了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正面典型形象。十、阅读感悟鲁滨孙流落荒岛,身陷绝境,面临着食、住、孤独、恐惧等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绝大多数人在这种情况下会绝望,会自杀。可是鲁滨孙不一样,他不哀叹,不抱怨,而是积极行动起来,凭借自己坚定的意志、过人的勇气和智慧,用自己的力量把荒岛变成了自己美丽的家园!在荒岛上,鲁滨孙要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可是他没有因这些而改变自己的想法。他有耐心,有毅力,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赢得了惊人的回报!鲁滨孙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鲁滨孙在荒岛上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勇敢、富有冒险精神的鲁滨孙,也看到了面对困难积极应对、从不放弃的鲁滨孙。正是他的这种精神,使他战胜了死亡,一点一点走向希望。正如名家所说,这个故事不仅是鲁滨孙的个人奋斗史,更是人类文明史的缩影。难怪两个多世纪过去了,这部作品的魅力仍旧经久不衰。生命的可贵在于坚持不懈地向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一个人身陷绝境,竟能对自己的目标充满信心,从而勇敢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实在是难能可贵的。\n我们应认识到,人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倒,都应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挑战厄运。只有这样,才能像鲁滨孙那样,取得胜利!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6-29 12:00:04 页数:15
价格:¥5 大小:103.75 KB
文章作者:180****8757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