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七整本书阅读指定作品--综合检测卷(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综合检测卷(一)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综艺表演类节目时期: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综艺大观》等央视节目,这类节目一经开播就得到观众的认可。这类节目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融合了高雅品位和大众品位,在人们审美内容非常贫瘠的20世纪,极大地满足了受众观赏需求。但由于缺乏与观众的互动,节目形式单一,最终退出荧屏。游戏娱乐类节目时期:1997年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推出改变了人们心中电视节目的形象。这类节目以明星为招牌,一改往日国内综艺节目的正统、庄重,以活泼、清新、娱乐的新风尚掀起了电视娱乐节目的高潮,但也造成了娱乐节目克隆成风的现象。益智竞猜类节目时期:2000年前后,以央视的《幸运52》为代表的竞猜博彩类节目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这类节目采用问答的形式,并对选手进行物质金钱奖励。此类节目与前两种类型的娱乐节目有一个本质的区别——节目的主体由明星变为普通百姓。这体现出精英文化逐渐向草根文化靠拢。但《幸运52》节目因基本模式老化、题目和游戏环节的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最终被央视砍下。大众选秀类节目时期:以2005年红极一时的《超级女声》为开端,各大卫视相继制作各类“真人秀”节目。这类节目的特点是平民参与和评判过程的完全公开化,特别是节目的全程跟踪式直播吸引了众多的眼球。选秀节目可以说达到了中国电视20年娱乐节目的高峰。此类节目目前颇受诟病,引发社会的热烈讨论,但收视率依然突出。(摘编自闫亚红《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材料二:媒体获得新生的根本出路在于多样化的竞争。没有收视率,作品卖不出去,便不给或少给稿酬,长期下去甚至请编导走人,将媒体关门。必须通过生存竞争来无情地淘汰各类混饭者,这样才能逼着有关人员物色人才,考虑办出自己的特色,立足创新,而不是简单地模仿。63\n必须正视媒体平庸化的根本缺陷,在通俗文化之外,应当致力于培育精英文化。不能只是让一批通俗明星占领媒体的大部分空间,而应开办形式活泼生动、思想敏锐的各类专家论坛、辩论会,在现有各类专家中有意识地培养能说会道、能吸引观众的名主持人、领衔专栏,推出真正具有文化底蕴和修养的节目明星。编导应当有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鉴赏力,诸如什么是通俗文化,什么是精英文化,什么时候什么对象适合用通俗方式表达,什么时候必须用雅文化的形式,都需心中有数。比如,在元旦、国庆等庄重的节日之夜,几乎不播通俗歌曲演唱会,而是实况转播国家音乐厅的古典音乐会或演讲会,以便与其气氛相称。如果以为对所有的对象都可以用通俗文化来表达,那就大错特错了。世界已经进入多元文化竞争的时代,媒体形象的单一化显然与此潮流格格不入。媒体如不能为广大受众提供丰富多样和不断更新的产品,而是靠王婆卖瓜、耍点噱头、明星充数,搞点有奖促销,长此以往,其失宠之势将不可逆转。(摘编自顾肃《电视的名字叫平庸》)材料三:作为电视娱乐的一种,综艺节目最近几年由于强化和突出了它的感官刺激和游戏娱乐功能,强调“娱乐至上”,引来一些批评。在市场经济中,电视台和电视节目都把经济利益作为其生存的根本,本也无可厚非。毕竟作为商业社会的产物,经济利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作为传统媒体中的重要角色,电视不仅是信息的来源,它也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随着收视率的激增,其影响力也会呈几何指数增长。然而在娱乐至上和收视率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各家电视台纷纷降低收视门槛,同质化模仿,尽可能地满足最为多数的收视需求,于是只要能吸引眼球、产生名气、提高卖点,就意味着效益、金钱。因此在追求收视率这一前提的指导下,许多节目制作者不惜降低节目格调,以低俗化的内容吸引受众眼球,从而导致了综艺节目的低俗化。根据传播学的教养理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是根据媒介的传播内容来进行建构的。因此,媒体必须扮演好“社会教师”的角色,承担起其职责。大众媒体不仅要提供娱乐,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监视环境、传承遗产和联系社会的功能。因此,大众媒介有责任也必须传播和维护主流价值观,以保障整个社会正常且良好的发展。抵制和克服“低俗娱乐”之风,除了需要弘扬娱乐精神、强化职业规范之外,运用政策法规规范电视节目中出现的低俗化问题,同样重要。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切实履行63\n行业监管的职责,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行业规章,不断加强行政管理和处罚的力度,通过政府的严格把关确保我国电视娱乐文化的良性健康发展。媒体要讲求经济效益,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媒体都必须牢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大力加强道德自律建设,杜绝以俗为雅、以洋为荣、以色为美、以无知为个性等错误思想的产生,才能真正防范电视传播过度娱乐化的出现。(摘编自《浅评中国的综艺节目》)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综艺表演类节目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类节目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于一体,内容丰富,满足了观众的需求。B.我国游戏娱乐类节目主打明星牌,风格较为活泼轻松,因此掀起了电视节目的高潮,但也造成了盲目模仿抄袭之风。C.我国益智竞猜类节目以问答形式开展,并对选手进行物质奖励,这一转变体现了综艺节目已经由精英文化转变为草根文化。D.我国大众选秀类节目实现了平民参与和评判过程的公开化,并采用全程跟踪式直播,达到了中国电视20年娱乐节目的高峰。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不同时期的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都经历了快速兴起、迅速走红、收视锐减这三个阶段。B.益智竞猜和大众选秀两类节目因为有普通百姓的参与,与前面两种娱乐节目区别明显。C.努力追求节目高品质,不以收视率的高低作为其唯一的评判标准,可以避免综艺节目的低俗化。D.因为大众媒体有提供娱乐、监视环境、传承遗产等功能,所以有责任传播和维护主流价值观。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材料二观点的反面论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一些电视台专设新闻频道,每天二十四小时跟踪报道国内外新闻,以准确快速精练为原则,提高收视率。B.各级媒体逐步向全社会开放,放宽行业许可证制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资金进入,加强行业竞争,刺激创新。C.我国某些著名大学的校庆直播节目以通俗综艺方式进行,一些演艺明星受邀进入大学讲堂进行表演,把校庆办成“娱乐校庆”。63\nD.在2018年戛纳电视节上,中国优秀原创节目亮相“中国智造”原创节目模式推介会,中国模式正在和世界的先进节目接轨。4.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之道。(4分)答: 5.材料二与材料三在论述的观点上有何不同?在论述上分别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 1.答案 D A项,“内容丰富”无中生有。B项,“电视节目”扩大范围,应为“电视娱乐节目”。C项,“这一转变体现了综艺节目已经由精英文化转变为草根文化”变未然为已然,原文为“这体现出精英文化逐渐向草根文化靠拢”。故选D。2.答案 A “都经历了……三个阶段”说法有误,从材料一中大众选秀类节目“收视率依然突出”可以看出。3.答案 C 材料二的观点为“媒体获得新生的根本出路在于多样化的竞争”。A项与观点无关;B、D项属于正面论据。故选C。4.答案 ①正视生存竞争压力,立足创新,办出特色。②在通俗文化之外,要致力于培育精英文化。③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解析 结合“媒体获得新生的根本出路在于多样化的竞争”“必须通过生存竞争来无情地淘汰各类混饭者……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分析,要正视生存竞争压力,立足创新,办出特色。结合“必须正视媒体平庸化的根本缺陷,在通俗文化之外,应当致力于培育精英文化”分析,在通俗文化之外,要致力于培育精英文化。结合“编导应当有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鉴赏力……都需心中有数”分析,要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5.答案 第一问:材料二论述了媒体获得新生的根本出路在于多样化的竞争,(1分)材料三论述了中国综艺节目要防范过度娱乐化。(1分)第二问:材料二采用了并列式(总—分—总式)结构,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2分)材料三采用了层进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式)结构,主要运用了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2分)63\n解析 材料二与材料三谈论的虽然都是中国电视节目的问题,但是各有侧重。材料二先提出“媒体获得新生的根本出路在于多样化的竞争”这一观点,然后从反对简单模仿、正视平庸化的根本缺陷和提高编导的文化素养和鉴赏力等角度论述如何“多样化”,最后再次强调媒体多样化的重要性,所以材料二采用了并列式(总—分—总式)结构。在论证过程中,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如“比如,在元旦、国庆等庄重的节日之夜……以便与其气氛相称”等。材料三先从负面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再结合“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传播学的教养理论”“抵制和克服‘低俗娱乐’之风”等展开对问题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材料三是层进式结构。在论证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如“因此,媒体必须扮演好‘社会教师’的角色……以保障整个社会正常且良好的发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谁持彩练当空舞熊召政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盘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上的铜牌可知,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诗意。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63\n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神圣可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哪里?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摘自散文集《历史的驴友》)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63\nA.文章描述古民居的屋檐针菲、泥墙苔痕、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B.文中用“最为壮烈”修饰“长征”,既写出了亲人之思、战争之烈,又表现出长征路途之长、人员之众。C.文章写赣南、作者家乡等地的苏区,表明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众多苏区百姓的大力支持。D.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是着重表现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礼赞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描写大樟树的主干、枝丫、叶子,突出大樟树的盎然生机,为全文营造了昂扬明朗的氛围。B.文章虚实结合,借大樟树与《十送红军》,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在现实描写与历史回忆间自如转换。C.散文贵在有“我”,文章提到“我”的向往时,用笔与长枪、书与战争作比,表现出尚武轻文的倾向。D.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樟树根须始终抓住泥土而苍翠依旧,象征着军民之情长在,长征精神永葆生机。8.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答: 9.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弘磅礴的风格特点。(6分)答: 6.答案 A “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错。应是旨在表现伟人的胸襟和浪漫。7.答案 C “尚武轻文的倾向”错。应是表达了作者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史诗的伟人的羡慕。8.答案 ①以之为题,增强文学性和感染力。②在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全篇。③以之喻指历史与现实的长征,生动形象。④表现先辈革命豪情与浪漫情怀,突出主题。(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63\n解析 分析“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首先要找出它在文章的哪些地方出现。诗句除作为文章的题目外,在文中也多次出现,故可谈作为题目的好处及对文章结构的作用。另外,还要结合语境,谈它的寓意和内涵。9.答案 语言:①“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等词句宏大壮阔,充满豪情;②排比句、设问句等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内容:①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②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笔调炽热奋进,抒情奔放热烈。(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解析 恢弘,是指宽阔、广大;磅礴,是指(气势)盛大。语言上的恢弘磅礴,主要是语言表达的气势,可以从遣词造句和修辞手法的使用上去分析。内容上的恢弘磅礴,可以从题材的宏大和情感的奔放等方面着手。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温造字简舆,姿表瑰杰,性嗜书,然盛气,少所降屈。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书币招礼,造欣然曰:“可人也!”往从之。建封虽咨谋,而不敢縻以职事。建封恐失造,因妻以兄子。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以刘济方纳忠于朝,密诏建封择纵横士往说济。建封强署造节度参谋,使幽州。造与济语未讫,济俯伏流涕曰:“僻陋不知天子神圣,大臣尽忠,愿率先诸侯效死节。”造还,建封以闻,诏驰驲[注]入奏。天子爱其才,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长庆初,以京兆司录为太原幽镇宣谕使,召见,辞曰:“臣,府县吏也,不宜行,恐四方易朝廷。”穆宗曰:“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不报。卿为我行喻意,毋多让。”因赐绯衣至范阳总櫜鞬郊迎造为开示祸福总惧矍然若兵在颈由是籍所部九州入朝顷之,造出为朗州刺史。开后乡渠百里,溉田二千顷,民获其利,号“右史渠”。召授侍御史,知弹奏。夏州节度使李祐拜大金吾,违诏进马,造正衙抨劾。祐曰:“吾夜入蔡州擒吴元济,未尝心动,今日胆落于温御史。”造性刚急,人或忤己,虽贵势,亦以气出其上。造弹击无所回畏,威望隐然,发南曹伪官九十人,主史皆论死。迁尚书右丞,封祁县子。兴元军乱,杀李绛,众谓造可夷其乱,文宗亦以为能,乃授山南西道节度使,许以便宜从事。乃用八百人自从,五百人为前军。既入,前军呵护诸门。造至,欲大宴,视听事,曰:“此隘狭,不足飨士。”更徙牙门。坐定,将卒罗拜,徐曰:“吾欲闻新军去住意,可悉前,旧军无得进。”劳问毕,就坐,酒行,从兵合,卒有觉者,欲引去,造传言叱之,乃不敢动。围兵争奋,皆斩首,凡八百余人。方倚以相,会疾,不能朝,改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尚书右仆射。63\n(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六》)[注] 驲(rì):古代驿站专用的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赐绯衣/至范阳/总櫜鞬郊迎/造为开示祸福/总惧/矍然若兵在颈/由是籍所部九州入朝/B.因赐绯衣/至范阳/总櫜鞬郊迎造/为开示祸福/总惧/矍然若兵在颈/由是籍所部九州入朝/C.因赐绯衣/至范阳/总櫜鞬郊迎/造为开示祸福/总惧矍然/若兵在颈/由是籍所部九州入朝/D.因赐绯衣至/范阳总櫜鞬/郊迎/造为开示祸福/总惧/矍然若兵在颈/由是籍所部九州入朝/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庆,从文中可知为唐穆宗年号。年号由汉武帝首创,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B.节度使是唐代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朝廷赐以旌节作为全权印信,总揽一区的军政大权。C.道是古代行政区划,汉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郡下设道,文中“山南西道”是唐十五道之一。D.礼部是尚书省下辖的六部之一,主要掌管典礼、外交和科举之事,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温造仪表堂堂,为人气盛。他相貌俊美奇伟,很少降节屈尊,张建封为留住他,把兄长女儿嫁给他。B.温造不惧权势,勇于检举。他正式听政时弹劾节度使李祐,让李祐心生惧意;后来还揭发大量伪官。C.温造历仕多朝,深受重用。德宗爱惜他的才能,让他担任谏官;文宗认为他有本事,想倚重他做宰相。D.温造富有谋略,足智多谋。他去平定兴元军叛乱时并不直接攻打,而借口宴飨士兵用巧计迅速平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译文: (2)从兵合,卒有觉者,欲引去,造传言叱之,乃不敢动。译文: 14.文中“右史渠”指的是什么?这体现了传主什么形象特点?(3分)答: 63\n 10.答案 A “至范阳”意为到了范阳,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D项。“为开示祸福”的主语是温造,故“造”不能断入前一句,排除B项。“矍然若兵在颈”结构完整,意思完备,前后需断开,排除C项。11.答案 A “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错,有时一个皇帝有多个年号,明清两代一般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12.答案 C “德宗爱惜他的才能,让他担任谏官”错,文中说“将用来谏官,以语泄乃止”。13.答案 (1)当时李希烈反叛,攻占城邑,天下兵镇暗中相互摇动,驱逐主帅自立,德宗担心这件事。(“时、阴、患”各1分,句意1分)(2)亲随兵卒合拢,有察觉的士兵,想离去,温造传令呵叱这些士兵,他们于是不敢动。(“从兵、引”各1分,定语后置1分,句意1分)解析 (1)时,当时;阴,暗中;患,担心。(2)从兵,亲随兵卒;卒有觉者,定语后置;引,撤退,离开。14.答案 温造担任朗州刺史后,开通后乡渠百里,(1分)灌溉田地二千顷,百姓因此受益,(1分)称这条渠为“右史渠”。这反映了温造关心民生(或“造福于民”“善于理政”)的形象特点。(1分)解析 “右史渠”是百姓对温造所开通的百里后乡渠的美称。温造担任朗州刺史后,开通后乡渠百里,此渠有益百姓,反映了温造关心民生的形象特点。答成“造福于民”“善于理政”也可。[参考译文]温造字简舆,仪表俊美奇伟,秉性酷爱读书,但为人气盛,很少降节屈尊。寿州刺史张建封听到他的名声,书写礼单延请礼遇他,温造高兴地说:“真是让人满意的人啊!”前往侍从他。张建封虽然向他咨询计谋,但不敢用职务上的事烦扰他。张建封怕失掉温造,便将哥哥的女儿嫁给他。当时李希烈反叛,攻占城邑,天下兵镇暗中相互摇动,驱逐主帅自立,德宗担心这件事。趁刘济正向朝廷献纳忠心之际,悄悄下诏命张建封挑选纵横游说之士前去游说刘济。张建封强行任用温造为节度参谋,出使幽州。温造与刘济的话还未说完,刘济就伏地流泪说:“偏僻孤陋不知天子的神圣,大臣尽忠,愿意率先于各方镇向朝廷效命出力。”温造返回,张建封把此事上报,下诏驾驿车入朝进奏。天子喜爱他的才华,将要任用他为谏官,因谈话内容泄露才没任用。长庆初年,以京兆司录任太原幽、镇两地宣谕使,被召见,他推辞说:“臣是府县小吏,63\n不适合前往,恐怕四方轻视朝廷。”穆宗说:“朕在东宫时就知道刘总,连年上书请求觐见,派使者前去询问行期,又不答复。卿为我前去晓谕旨意,不要再推辞。”因而赐他穿绯衣。到了范阳,刘总带着弓箭袋到郊外迎接。温造为他讲明祸福,刘总恐惧,惊恐的样子仿佛有兵刃压在脖子上,从此带领所辖的九州归顺朝廷。过了些时间,温造外任朗州刺史。开通了后乡渠百里,灌溉田地二千顷,百姓因此受益,取名“右史渠”。召入朝授任侍御史,主持弹奏之事。夏州节度使李祐授任大金吾,违背诏命进献马匹,温造在正衙抨击弹劾。李祐说:“我深夜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未曾心惊,今天却在温御史面前丧胆。”温造性情刚直急躁,有人违逆自己,即使位高有权势,也要用气势胜过他。温造弹劾抨击无所回避畏惧,隐有威望,揭发南曹假官九十人,主史全部论罪处死。升任尚书右丞,封为祁县子。兴元军队叛乱,杀死了李绛,众人说温造可以平定这一叛乱,文宗也认为他可以,于是授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允许他见机行事。温造于是让八百人跟随自己,五百人为前军。不久进入兴元府衙,前军守卫各门。温造到了之后,他们打算大摆宴席,温造巡视办公听堂后,说:“此处狭隘,不足以宴飨士卒。”再移到牙门。坐定之后,兴元将士罗列而拜,温造慢慢地说:“我想询问新军去留之意,可都往前,旧军不必上前。”慰问完毕,就坐后,行酒,亲随兵卒合拢,有察觉的士兵,想离去,温造传令呵叱这些士兵,他们于是不敢动。包围的军兵奋勇争先,将乱兵全部斩首,共八百余人。皇上正要倚重他做宰相,适值患病,不能上朝,改任礼部尚书。去世,终年七十岁,追赠尚书右仆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①白居易谁能淮上静风波?闻道河东应此科。不独文词供奏记,定将谈笑解兵戈。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四十著绯②军司马,男儿官职未蹉跎。[注] ①此诗作于作者担任江州司马任内。②著绯:穿红色的官服。唐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谁能”二字发问,既肯定了李景俭卓越的才能,又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颔联从侧面入手,表达了对李景俭具备“文可治世、武可定邦”的才华的敬佩之情。C.颈联用“埋于泥沙之剑戟”“困于浅滩之蛟龙”来作比喻,既是喻友,也是喻己。63\nD.诗歌语言质朴通俗,浅显易懂,形式流利畅达,便于入乐歌唱,颇具有歌谣色彩。16.请分析作者在尾联表达的思想情感。(6分)答: 15.答案 B “侧面”错,应该是正面描写。16.答案 ①表达了对李景俭升为军司马的喜悦之情;②表达了对友人仕途前景的期望之情;③含蓄地表达了自身被贬江州、蹉跎岁月的感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 “四十著绯”是说四十岁就可以升到四、五品高官,表达了对李景俭升为军司马的喜悦之情;“男儿官职未蹉跎”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友人仕途前景的期望之情,同时对照自身被贬江州,不免产生自己蹉跎岁月的感慨。(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氓》中“ , ”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2)《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基本相同。 (3)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借后唐庄宗因宠爱伶人而丧国的史实,用“ , ”来讽谏当朝统治者,这与孟子所倡导的忧患意识相近。 17.答案 (1)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3)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每句1分,共6分)解析 注意“隰”“泮”“必”“逸豫”的写法。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1分)( )?这个问题 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奋斗,在成长中坚定前行的当代青年,一定会将奋斗和责任作为青63\n春最美的注解。90后、95后的响亮回答,写在摘下口罩后的勒痕上,写在穿着防护服的陌生背影上,也写在战“疫”烈士的墓志铭上。 成长是每个人的必修课,是永不错过的列车,不管它是快是慢,每个人都会抵达自己的终点。( ),也许会成为很多年轻人成长道路上的阵痛,但也注定是他们一生中难忘的精神 。一位90后护士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她心中虽然感到“我的世界在那天全都黑暗了”,却不忘在朋友圈里发一句“加油吧,战士们”;在一线医务工作者的防护服上,动漫风格的涂鸦是他们丰富多彩的成长印记,那些“猪猪侠”“哆啦A梦”,令人 ;哪怕在生死一线的重症病房,他们也期盼来自偶像的支持,让追星成为笑对病魔的力量。 面对 的新冠肺炎疫情,90后、95后毅然出列,交出一张让祖国放心、让人民满意、让亲人自豪的优秀答卷。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激励 折磨 忍俊不禁 突如其来B.困惑 营养 不觉莞尔 雷霆万钧C.困扰 洗礼 忍俊不禁 突如其来D.困扰 安慰 不觉莞尔 排山倒海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写在他们战‘疫’的实际行动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答: 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10个字。(4分)答: 18.答案 C 第一空,本句主语是“问题”,所以不能用激励,排除A。第四空,“排山倒海”和“雷霆万钧”主要指气势宏大。“突如其来”指突然发生。这里用来形容“新冠肺炎疫情”,应选“突如其来”,排除B、D。故选C。63\n19.答案 ①原句用“勒痕”“防护服”“墓志铭”具体写出了90后、95后在战“疫”中的艰辛,更加突出这种奋斗和责任的难能可贵;②原句连用三个“写在”构成排比,增强了气势。(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 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把握原句的特点,分析原句与改写后的句子相比有哪些不同。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原句写得更具体,“勒痕”“防护服”“墓志铭”等细节更能突出抗疫之艰辛;句式上,原句运用排比修辞,更有气势。20.答案 什么是最美的青春 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解析 解答此题,一定要认真分析括号前后的句子,根据语境来填写。第一处,是第一段的领起句,后文谈的是青春的话题,有提示语“将奋斗和责任作为青春最美的注解”,这又是一个问句,所以可填“什么是最美的青春”之类的句子;第二处,要思考什么会成为“成长道路上的阵痛”,后文谈的是抗疫的问题,所以这里可填“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之类的句子。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①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间,铁路国企勇挑大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抗疫。②在武汉“封一城,保一国”之时,积极响应,承担起了向湖北武汉等疫情严重地区运送防疫、生活物资。③其他运输方式在基本陷入停滞的情况下,铁路部门主动对接社会运输需求,做到随到随运、应运尽运。④积极落实中央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尽快复工复产。⑤同时提高对煤炭等基础能源的运输能力,主动为全民抗疫做好坚实后盾。⑥从上半年铁路货运数据中表明,虽然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同比增长3.6%,货运收入却同比下降了4.2%。⑦这正是铁路部门为疫情防控和保供应链稳定付出的最好体现。答: 21.答案 ②在“生活物资”后添加“的重任”;③应将“在”放在“其他运输方式”之前;④“尽快复工复产”前加上“使企业”;⑥“从上半年铁路货运数据中表明”改为“从上半年铁路货运数据中可以看出”。(每处1分)解析 ②句,成分残缺,“承担”缺少了与之相对应的宾语,应加上“的重任”。③句,语序不当,应将“在”放在“其他运输方式”之前。④句,偷换主语,应在“尽快复工复产”前加上63\n“使企业”。⑥句,句式杂糅,可将“从上半年铁路货运数据中表明”改为“从上半年铁路货运数据中可以看出”。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5个字。(5分)7月31日上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2009年北斗三号启动建设,今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从双星定位到区域组网,再到覆盖全球,历时26年。26年,一代代航天人奋斗着、千万万民众期盼着。北斗不仅是世界一流的北斗,功能强大,性能指标领先,而且,它也是创新超越的北斗,是我们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三号攻克了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500多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的突破。答: 22.答案 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仪式并宣布历时26年的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答案要体现以下要点:“历时26年”“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仪式并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每点1分,共5分)解析 概括时要注意时间、对象、事件,原文段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另一个层次为北斗系统的发展及成功。组织答案时注意关键信息的提取,还要注意语句的连贯。方法技巧 压缩语段解答本类题时,应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主要方法: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等。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63\n语文陪伴我们成长,时时给我们以美的感受和体验。有人说,以美的眼光去观察她,能获得美的感受;还有人说,以美的心情去感受她,能体验其中的喜、怒、哀、乐;又有人说,以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她,能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懂得美与丑。其实,在生活中,对于美,同样需要感知、欣赏、判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①请结合你对生活中的美的认识和体验写一篇交流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②写一篇议论文,观点明确,层次清楚,论证有力。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写作指导] ①由“语文”(课本)中的美到生活中的美(不能只写语文的美,且务必注意“其实”的转换,要以“生活中的美”为重点)。学生在“语文”的陪伴下,学会了观察美,感受并理性地审视美。这些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让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美的理解,懂得了如何感知、欣赏、判断美。这些过程是交织的、成长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②材料中的三个“有人说”。一方面,从自身的角度,要善于观察并欣赏美;另一方面,对生活中的现象要理性审视,辨别美与丑。行文时要合理布局、适当拓展,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进行分析,体现出对“美”的认知与态度。③要有思辨,不能只谈“美”。学生在文本学习中懂得了美与丑,在生活中也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和判断标准。④如写发言稿,要有交流意识,体现场景性。⑤如写议论文,注意论据的选择与观点的明确表达。[例文]醉心于文,寄情于美(题目对仗工整,融入关键词)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自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时算起,语文已经伴随我们十几个年头了,我们于其中获得美的体验和美的感受,愉悦身心并收获成长。不只是语文文本,生活中也处处有“美”的身影等着我们秉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观念去发现,去探索,去醉心于文,寄情于美。(在交流中联系材料引出观点,本段对写作任务的完成较为成功)63\n立足语文,扎根于文,感悟万物之美。(分论点一,强调立足语文,感悟万物之美)有人说:“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没有之一。”我想是的,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到“那一片笼在月下的荷塘”,寻常景物被美的眼光抚摸后就变得美不胜收了,而有幸浸润其中的我们亦获得了美的熏陶。当我们打开语文课本,我们仿佛置身于大观园、鲁镇、边城、巴黎圣母院的的广场上……我们和故事里的人物共悲同喜,用审美的眼睛审视,我们便会从中感悟到爱与憎、美与丑。同学们,醉心于文吧!那是一座美的宝藏、一次愉悦的寻美之旅!(承接上面分论点,强调用审美的眼睛审视,我们便会从语文中感悟到爱与憎、美与丑)理性审视,鉴别美丑,收获真知灼见。(分论点二,强调理性审视,收获真知灼见)有人说:“以理性的眼光去审视语文,能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懂得美与丑。”文如此,生活亦然。写出“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岳飞,我们皆佩服他为爱国英雄,此词中是对胡虏的痛恨还是对主和派的不满,都需要深入考量。就像“事物的表面永远比本质要单纯许多”一样,美与丑需要仔细勘别,于语文中学习理论知识,于生活中探索实践真理,此乃真知灼见。同学们,“寄情于美”需要理性审视,切不可盲目定义。(承接上面分论点,强调以理性的眼光去审视语文,能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懂得美丑,并把这一理性审视由语文过渡到生活)投身生活,用心观察,通向美的生活。(分论点三,用心观察和审视生活之美)苏霍姆林斯基说:“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诚如斯言,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艺术家眼中的生活美不仅仅在表层,而且有一定的情感在其中。“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寄情于美”的实现需要我们投身生活,用心观察。(承接上面分论点,谈做法,强调“寄情于美”的实现需要我们投身生活,用心观察)同学们,请收起背诵古文时,那一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表情吧,学习语文,投身生活,提高审美,真正做到“醉心于文,寄情于美”。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最后两段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发出号召,照应文题和开头) [素材积累]美育的力量韩毓海63\n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论断,将“美育”置于重要的地位。认识、领会这一重要论断的深刻意义,首先要求我们就“美的历程”、人类对于美的认识,加以回顾和总结。教育所面对的首先是人类的精神世界审美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类社会史不等于自然史,人类的发展不仅是自然进化的过程,更是在文明发展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的历史。马克思还指出,“实践的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人与自然界里的动物不同——因为人有“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学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法国自然主义的区别,也深刻体现了马克思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康德、黑格尔思想的继承、扬弃与发展。德国古典哲学把“人的本质力量”理解为“精神的力量”,而按照中国哲学的说法,这就是“初心”,即毛泽东青年时代在读《伦理学原理》笔记中所谓“立此大心”。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中国人的特质、禀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前不久,我在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向全体代表讲过:‘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我讲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这种伟大精神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创造和积淀出来的,也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学术与教育所面对的,首先是人类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必须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去理解教育与学术工作。“精神”不等于知识,教育也不等于智育。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三个领域——知识、意志与情感,即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或科学、伦理与审美。康德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现代教育和学科体系划分的基础。例如,正是由于受到康德的启发,蔡元培曾经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并力图将美育纳入现代教育学科体制之中。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也正是康德的这种划分,无形中造成了知识、意志和情感的对立,而随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审美和情感领域日益与知识和道德领域疏离,随着现代学科体制藩篱的形成,在“审美无功利”和“艺术主体性”教条、“规范”的支配下,艺术和审美日益沦为一个追求个人感受和形式技巧的领域——正是通过回顾“美的历程”,我们才能认识到: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深思的变化,更是现代教育发展中一个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63\n教育应追求理智、意志、情感的统一实际上,审美领域与知识和道德领域从来就不是对立的,更不能以学科规范来硬性划分。作为严谨深厚的学者,鲁迅强调“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而这就是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上,倡导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强调“文艺要为人生”,就是主张在审美领域中,必须反对那种割裂艺术和思想与道德之间关系的肤浅、庸俗论调。鲁迅当年这些论述,对于反思今天我们的学科区隔,发展我们的文学艺术教育,都具有重要启示。毛泽东认为,正是由于人的“精神活动”由理智、意志和情感几个方面构成,因此,教育所追求的应该是这几个方面的统一,而不是对立和割裂。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与理智的增强,并不意味着情感和意志的发展,比如为了职业的考虑使学生偏向法律与经济,而蔑视诗歌与艺术,为了智育而忽视体育、美育,这就是让学生去做违背和压制自己自由意志和情感的事情,而这种扭曲就是“异化”,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一定是畸形的。毛泽东还指出,“文化高低和才智大小这两件事情不是一致的东西”,因为有书本知识的人,未必有动手实践的能力,有理性知识的人,未必有热情、意志和信仰。因此,文明的进程不仅是提升劳动者“素质”、文化水平的过程,也是有文化的脑力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热情、信仰、觉悟与意志力的过程。知识并非知识者的特权,劳动也绝非劳动者的宿命,而出路就在于知识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结合。据此,他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作为新中国教育的方向。美育关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乎社会意识、社会风气,关乎广大青年学生“本质力量”的发挥和素质禀赋的养成,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让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有鲜明针对性的,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时期、一些地方,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思想的偏差。他们往往以为: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自然就上去了,甚至以为经济是“实的”,精神文明是“虚的”,要出政绩,就要抓“实的”,甚至还有人主张精神文明建设要为经济发展“让路”,从而放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泛滥,对社会风气的庸俗化不闻不问,乃至以为,精神文明建设,只要给钱、撒钱,就一定能上得去。教育关乎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关乎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大脑具备诸般重要能力,如知性、感受、直觉、想象力、创造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是指这些能力的协调、平衡和全面发展,正是这些与理性互相补充的能力的协调发展,使我们成为全面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论述,切实找到我们工作中的短板,在教书育人中,不断与庸俗的、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做斗争,树立良63\n好的社会风气和审美趣味,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理解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方针和本质特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一流的教育。(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03月19日13版)选文理由 美育关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乎社会意识、社会风气,关乎广大青年学生“本质力量”的发挥和素质禀赋的养成,关乎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关乎人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审美观能够理性审视、辨别美丑,是新课程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综合检测卷(二)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深秋时节,金风送爽。黄浦江畔再迎世界级盛会。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家展参与方及国际组织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进博会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已成为各国携手发展、加深合作的重要平台。一种理念之所以应者云集,是因为它引发了携手同行、共享发展的时代共鸣。不断扩大开放的中国方案,不仅统筹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而且着眼于人类发展的未来。它始终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强有力的声音。中国主张,八方响应。此次进博会,点燃了全球共赴“东方之约”的热情。“不来中国,哪里有明天?”一位参展商的心声,已然成为普遍共识。开放的大门越大,世界就越了解中国,中国也才能更加积极地走向世界。“引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买全球”和“惠全球”并驾齐驱。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辉煌历程再次表明:开放,始终是解码兴衰荣辱的关键钥匙。虽已走过千山,但仍需踏过万水。持续扩大开放,就是要让中国在更大范围走向世界、更高层次融入世界,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人类的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开放的平台,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对于这个理念,我们不仅是提出者,更是实践者。(摘编自谢伟锋《进博会,让开放的中国更受欢迎》,63\n中国青年网)材料二:律回春渐,新元肇启。拥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不仅将是中国发展进程的里程碑,而且将是世界历史进程的里程碑。世界共同见证,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势不可挡,书写着人类发展史的瑰丽篇章。迈入2020年,中国吹响了冲锋号,嘹亮的声音感动世界。历史的脚步映照未来。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的中国,必定能够不断走向新辉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盛典令世界难忘,点赞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热现象”。德国《时代周报》记者费利克斯·李在北京南站采访时发现,如今对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列车感到好奇、忙着拍照留影的,已基本只有外国人,中国乘客对领跑世界的这一高铁体系,已是习以为常。不久前,嫦娥四号任务团队获得英国皇家航空学会颁发的年度团队金奖,嫦娥四号探月任务获得月球村协会颁发的优秀探月任务奖。“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保持强劲的竞争力。中国仍将是一个全球参与者。”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近日发表的文章着重强调了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影响力。中国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不断增添正能量,中国的感召力、影响力、塑造力持续提升。同中国建交国家总数已上升至180个,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和国际组织越来越多,文件总数已升至199份。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中国携手全球伙伴开拓共同发展之路,造福各国人民。2020年,是中俄科技创新年、中印人文交流年、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中国文莱旅游年……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互鉴丰富多彩,必将进一步增进友谊、深化合作。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坚持互利共赢,坚守国际公平正义,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新动力,成为维护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中流砥柱。一年来,从出台外商投资法、发布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继续降低进口关税、放宽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准入条件、增设6个自贸试验区,到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对外开放不断迈出新步伐。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拉美社刊文指出,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面对世界逐渐抬头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中国捍卫和平与包容的国际机制,展示了自己的影响力和领导力。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指出,在当今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国主张和平、和谐和平衡,“为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和方案”。63\n“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我们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发表的新年贺词,也是面向世界的宣示。踏上新征程的中国,将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携起手来,积极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摘编自《不惧风雨不畏险阻,坚定不移促进共同发展》,《人民日报》)材料三:中国有近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最大,市场规模巨大、潜力巨大,前景不可限量。国际观察人士感叹:“尽管人们担忧中国和美国(西方)之间缺失政治信任度,但中国和美国(西方)之间存在巨大的共同利益。没有一个国家会放弃中国市场。”“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强劲且持续的增长以及收入的递增,将为全球各个行业消费类企业提供巨大的市场机遇。”美国麦肯锡公司发布的报告如是写道。即使是在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特斯拉、通用电气、星巴克等美国企业依然持续增加在华投资。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今年11月在华投资100亿美元的石化基地项目,成为该公司成立150多年来最大规模对外投资项目。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累计意向成交金额达711.3亿美元。《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吸引外资730亿美元,继续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和外资流入最多的发展中经济体。这两个“700多亿美元”,代表了世界对中国市场红利和开放程度的认可,代表了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迎接2020年之际,正是对未来许下心愿之时。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是大家的心愿,建设“拉手”而不是“松手”、“拆墙”而不是“筑墙”的开放型世界经济更是大家的心愿。(摘编自国纪平《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把握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历史机遇》,《人民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博会契合了全球共享发展的时代理念,是中国扩大开放走向世界的最佳举措,引发了全球巨大的参与热情。B.越开放,越繁荣,这是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共识。进博会、“一带一路”等举措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理念的践行。C.材料二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一年来的成就,指出中国坚持互利共赢,将继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63\nD.中国市场于世界不可或缺。第二届进博会700多亿美元意向成交额使中国成为外资流入最多的发展中经济体。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国人对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列车感到好奇、忙着拍照留影,而中国人早已对领跑世界司空见惯。B.中国有近14亿人口,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一贯坚持互利共赢,坚守国际公平正义,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C.材料二、三中的“风雨”“险阻”和“松手”“筑墙”都指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合作发展现象。D.中美两国尽管在政治上缺失信任度,但经济上的一些合作依然在加强,可见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存在基础。3.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B.“试图解除中国与全球经济联系的做法……将损害所有国家的经济利益。”C.“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国虽大,好战必亡”。D.“未来在撰写我们这个时代的编年史时,亮点很可能就是中国的精准扶贫。”4.材料二在论据运用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答: 5.假如你是国外某公司的总裁,要克服阻力来中国投资,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来中国投资的理由。(6分)答: 1.答案 C A项,进博会是“中国扩大开放走向世界的最佳举措”表述有误,原文是“进博会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B项,“越开放,越繁荣,这是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共识”曲解文意,“越开放,越繁荣”是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历史进程表明的,而不是“共识”。D项,“进博会700多亿美元意向成交额使中国成为外资流入最多的发展中经济体”张冠李戴,原文是“《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吸引外资730亿美元,继续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和外资流入最多的发展中经济体”。63\n2.答案 A “中国人早已对领跑世界司空见惯”言过其实,原文只是说中国乘客对领跑世界的高铁体系习以为常。3.答案 B 材料二强调中国将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携起手来,积极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并没有谈及时间紧迫、霸权主义和精准扶贫的问题。而B项说的是单边主义的危害,契合文中所说“维护多边主义”。4.答案 ①采用大量事实材料进行论证。概述和详细的数据结合,既有广度又有深度。②引用话语,增强了论述可信度。引用国外人士对中国的评价,显得更客观;引用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原文,更具说服力。(每点2分,共4分)解析 材料二回首过去,展望未来,通过大量的事实材料和理论论据论证了中国不惧风雨,不畏险阻,正坚定不移地走在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上。论述时采用了大量事实作为论据,既有概括的事实也有具体的统计数字。材料第二、四、五段,分别引用了国外人士评价中国的原话和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原文,使文章论述有力。5.答案 ①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策略,并且还将持续地扩大开放,具有稳定的政策支持。②中国长期坚持互利共赢,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有良好的营商环境。③中国的感召力、影响力、塑造力持续提升,同世界的交流互鉴越来越多,不能错失良机。④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最大,拥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解析 材料一,由进博会引出中国持续扩大开放的政策,“越开放,越繁荣”是经过事实验证的,由此可知中国具有稳定的政策支持;由材料二可知,中国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其感召力、影响力、塑造力持续提升,可概括出要点②③;由材料三可知,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太行山里的信仰郭震海刚入冬,风就到。中国北方,苍茫的太行山脉,如一声声雄壮有力的黄河大鼓,起伏的山峦像激情的鼓手敲出的抑扬顿挫之鼓点。收获后的田地如醉酒后的高原铁匠,赤身裸露出结实的、古铜色的脊梁。山梁上的老人,背微驼,正手扶一把镐头,仰头望着蓝得透彻、高得通灵的天。斜阳成了老顽童,将老人和树木的身影拉得无限远、无限长,自己高挂长空乐得满面通红。老人站姿如63\n尧,像舜,更像禹,确切说应该像尝百草的炎帝。这姿势仿佛瞬间越过万年,连接古今,这也是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农人们,千年不变的站姿。踏着先祖的足迹,我和朋友就行走在太行之高地——上党。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小伙子,在长治市当外教,一次文艺活动中我们相识。“我的天啊,太不可思议了,你快看那田地,怎么都用石头垒在山上的!”朋友收住了脚步,突然就惊呼起来。我闻声而望,朋友正用手指着太行山间,农人们耕作的梯田。我告诉朋友:“这是梯田。”“梯田!”朋友重复道。“是的,是梯田。”我说,这梯田如中国云南的哈尼梯田和广西的龙胜龙脊梯田一样。太行山里的梯田,沿着陡峭的山坡层层向上,如巨人登天的台阶,这伟大的杰作是生存在太行山里的人千百年来征服自然、顽强生存的有力注解。在梯田的诱惑下,朋友快步而上。斜阳下,梯田披着金色的阳光,层层叠叠,金光闪闪,气势磅礴中更显阡陌纵横,线条流畅,如一幅洋溢着自然美、古朴美、形体美、文化美的伟大画作。每一次接近这层层梯田,传说中的太行老愚公,那句铿锵有力的话总会真真切切地在我的耳边响起。矢志不渝,挖山不止。这是老愚公的信念,也是太行山里人的信念。许久以来,我总认为老愚公不是虚幻的人物,他是存在的,是我的先祖,是我的上辈,或者说就是我的父亲,是整个太行山里的农人。不!他是中国人。我给这位来自美国的小伙子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他听完后用眼睛盯着我的眼睛,双手作摊开状。我知道,他没有明白其内容。我急中生智,掏出手机下载英文版给他看。他仔细读完后,沉思了片刻道:“这老人太伟大了。对,像桑地亚哥,是的,像极了桑地亚哥,那个老渔夫。”山顶上的老人走了下来,他扛着镐头,花白的头发在风中有些凌乱,宽敞的布衣随风微动,那张与黄土同色、被岁月亲吻过的脸,在斜阳下发出古铜色的光芒。蜿蜒的小道上,他走得步履坚定,身影被斜阳镀上了朦胧的金色,远远望去,恍惚中真如从远古而来、行走在山里的炎帝神农氏。我们与老人不曾见过,更谈不上相识,但“陌生”挡不住山里人的好客。一声招呼,老人满是皱褶的脸上如花怒放。庄稼人爱唠嗑,老人似乎更健谈,太阳未西沉,时间还早些,老人索性停下脚步,盘腿坐在我们旁边的荒石上。高天之下,苍山之间,我们谈笑声起,愈谈愈欢。交谈得知,老人到山顶是为安眠在山上、当年在抗战中牺牲的烈士洒酒,种青松。烈士中没有老人的亲属,也非受人之托,他这样做完全出于自愿。63\n“自愿?”朋友惊奇地问老人。“是哩!”老人回答。老人告诉我们,他每年都会到山顶上为烈士献酒,为秃山播绿,坚持了数十年。抬头望去,山之顶,荒石乱,劲风烈,原本光秃秃的连野蒺藜都鲜有生长的山顶,在老人的坚持下,栽下的青松竟然神奇般地绿了半坡。据说,曾经有媒体记者在当地武装部偶得此事,去村里找老人了解情况。记者告诉老人,要把他的事迹在媒体上进行宣传。执拗的老人坚决不让,他不仅不接受这位记者的采访,还一路追着记者到了武装部,执意要求记者不要宣传。朋友始终安静地听着,这位美国小伙子不时用眼睛去望老人的脸。他对我说:“将军,是的,这老人像个忠诚的将军。”“忠诚是啥,俺不太懂。不过,俺作为一个庄稼人,懂得没有国,就没有家。”夕阳中,老人对朋友说。朋友听了,盯着老人看了很久道:“我在想,如果我是总统,我肯定会让他和将军们站在一起,授给他荣誉勋章。”我笑着说:“中国的百姓并不是为了荣誉,他们这样做完全是出于真实的内心,是本意。他们爱家,更爱国,就如恋土思乡一样,这情感是质朴的,是最真挚的,这恋土思乡的情感也成为山里人颇具特色的生命情结,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命情结,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爱国主义的生命根源,也是古往今来的太行山里人保家卫国、建设家园的动力源泉。”火一样的黄昏,我们坐在荒石上交谈着。山里很安静,没有进入深冬的风,不是太冷。夕阳下,阵阵鸟鸣声,不绝于耳。(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对老人站姿的描写,以赞美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极具代表性劳作不息的农民形象。B.文章写朋友看到美丽梯田突然惊呼这一内容,突出了太行梯田的自然之美和给人带来的精神震撼。C.文章对梯田的细致描写,着意写出“我”和朋友陶醉于梯田的美丽与壮观,意在表达对梯田的喜爱。D.从文中朋友以桑地亚哥与愚公作比这一内容可看出,中西文化都有不屈服于命运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信仰。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63\nA.文章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代入感强,真切地再现了景美、人美的太行山,增强了文章的审美意蕴。B.文章以苍茫的太行山为背景,有力地展现了太行山人的敬畏自然、热爱国家、建设家园的精神风貌。C.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展现出老人朴实性格的同时,更写出了老人甘于平庸、与世无争的本分与善良。D.文章较显著的语言特点是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描写了太行山的人情风物。8.文章写《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答: 9.散文《太行山里的信仰》在《北京文学》发表后,获得年度优秀散文奖,社会影响较大,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在写法上有何独到之处。(6分)答: 6.答案 C “意在表达对梯田的喜爱”错,应是意在突出这美丽与壮观的梯田背后是代代劳动者的辛勤与付出,表达了对劳动者的赞美。7.答案 C “更写出了老人甘于平庸、与世无争”错误,应是“更写出了老人对乡土的守护,对家国的忠心和热爱”。8.答案 ①借助朋友对愚公的赞美,烘托人物形象,写出了文中老人的勤劳,突出老人平凡但伟大的形象。②由愚公联想到桑地亚哥,由东西方的故事引出中西文化的精神内涵,丰富了文章内容。③照应文题,“矢志不渝,挖山不止”是老愚公的信仰,也是太行山里人的信仰,更是中国人的信仰。(结合文章分析,每点2分,共4分,答出两点即可;没有分析每点扣1分)解析 作答时,首先勾画出文章写《愚公移山》的故事的地方,然后从人物、内容、主旨等角度分析。从人物角度看,文章实际上是借愚公写文中老人,文章的大背景“太行”其实也暗含在《愚公移山》的故事里面;从内容角度看,朋友由愚公联想到了桑地亚哥,这样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又加入了西方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从主旨角度看,愚公的“矢志不渝,挖山不止”正是太行人乃至中国人所具备的精神信仰,照应了文题。63\n9.答案 ①以点带面(或以小见大),通过写太行山的一位老人,歌颂了千千万万守护乡土、爱家爱国的普通中国人。②视角新颖,采用中外两重视角,深情抒写了太行山里普通人的平凡和伟大。③描写细腻,对太行山的景色和老人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细致描写。(若有其他答案,如首尾照应、广泛使用人物对话展开情节、大量使用景物描写、类比联想等,言之成理也可;每点2分,共6分)解析 题目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设题情境,后一部分是任务要求,可综合二者确定答题方向。此题答案可以按照《高考评价体系》中阅读素养的几个要求作答:阅读素养答案角度①感受、想象、体验作品呈现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以点带面(或以小见大),通过写太行山的一位老人,歌颂了千千万万守护乡土、爱家爱国的普通中国人。②对作品的表达效果和思想艺术价值作出合理分析与评价。描写细腻,对太行山的景色和老人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细致描写。③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视角新颖,采用中外两重视角,深情抒写了太行山里普通人的平凡和伟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书吴潘二子事顾炎武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63\n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B.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C.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D.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生,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这里指“科举之路”。B.左丘,春秋末期鲁国史学家,相传著有《左传》和《国语》。C.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D.畏友,品德端重,让人敬畏的朋友,也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炎、潘柽章有才华而又有气节,在明朝灭亡之后,放弃寻求功名之路,以诗文自豪自娱。63\nB.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留传后世,于是,他们广泛搜集材料,埋头写作。C.吴炎、潘柽章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有了名声,两人就应邀参与了庄廷鑨《明书》的编辑。D.吴炎、潘柽章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可谓志同道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译文: (2)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译文: 14.作者对同样是写史书者的吴炎、潘柽章二子和庄廷鑨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答: 10.答案 B “方……时”为状语成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列名”是一个词组,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D项。11.答案 D “也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错误,“畏友”并无这一义项。知识拓展 典籍鉴友明代名士苏浚(《鸡鸣偶记》)把朋友分为四类,曰:“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12.答案 C “两人就应邀参与了庄廷鑨《明书》的编辑”表述有误,吴炎、潘柽章并未参与《明书》的编辑,而是被列入校阅者的名单之中。13.答案 (1)我的三个儿子都已经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印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析产”“哀”“置嗣”各1分,句意1分)(2)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鬻”“坐”各1分,定语后置1分,句意1分)解析 (1)析产,分家;哀,痛惜;置嗣,安排继承人。(2)鬻,卖;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定语后置句,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坐,牵连治罪,受牵连定了罪。63\n14.答案 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赞扬、敬佩和怀念之情,称他们是“高才”“畏友”,(2分)而对庄廷鑨则充满鄙薄之情,认为他“不甚通晓古今”“不学”。(1分)解析 由原文“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赞扬之情;由原文最后一段“而予视为畏友”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敬佩之情;由原文最后一段“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怀念之情。这些情感集中体现在顾炎武称他们是“高才”“畏友”上。从原文第二段“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和最后一段“予薄其人不学”可以看出作者对庄廷鑨充满鄙薄之情。 [参考译文]江苏吴江有吴炎和潘柽章两人,他们都是优秀人才。明朝灭亡后,他们都已二十多岁了,一起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自豪。不久他们说:“这还不足以留传后世,应当写出一代史书,来继承司马迁、班固的事业。”于是他们买来《实录》,又广泛搜集人们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头写作,起早熬夜,辛劳不已。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到几年后就有了名声,我于是经常和他们交往。适逢湖州庄氏的祸难发生。庄氏名叫廷鑨的人,双目失明,不怎么通晓古今。因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的话,便发奋想要著书。廷鑨招来宾客,日夜忙碌,编辑成《明书》。廷鑨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已经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印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刻版印行。因为仰慕吴、潘的盛名,想借他们提高书的地位,便把他们列入校阅者的名单之中。书共有一百多帙,其中很有一些忌讳的话,本来都是未经删除的前人的诋毁之辞。庄氏既然是巨富,浙江人得到他儿子的书,常常拿着去恐吓他,索取想要的财物后才离开。归安县令吴之荣,因为贪赃枉法被捕入狱,后来遇到赦免才被放出。有一官吏教他买了此书,前去恐吓庄氏。庄氏想答应他的要求,有人向庄氏说:“如果一个接着一个来,就是把您的财产都用尽,也不够满足他们,不如通过辨明是非来拒绝他。”于是拒绝了之荣的要求。之荣向大官告发这件事,可大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之荣有理。之荣到了京师,把书中忌讳的话摘录下来向朝廷密奏。四大臣非常生气,派遣官吏到杭州,逮捕了庄廷鑨的父亲和庄廷鑨的兄长庄廷钺以及弟侄等,还有在书上列名的十八个人,全部被判死罪。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还挖开庄廷鑨的坟墓,焚烧了他的尸骨,登记没收了庄氏的家产。被杀的有七十多人,吴、潘二人也同时遇难。在审讯时,有改变言辞请求宽恕解脱的人,63\n吴炎独慷慨陈词,痛骂不绝,官吏不能忍受,对他拳打脚踢,直至打倒在地。潘柽章因为担心连累母亲,不骂也不申辩。吴、潘二人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自喻,从这些方面看,那么他们二人是相同的。我前往越州拜访潘君时,我的外甥徐公肃新考中了状元。潘君劝我一定小心谨慎,不要因为外甥显贵而降低自己的气节,我很感激他,表示不敢这样。两君都比我小十几岁,我却把他们视为我所敬畏的朋友。正因如此,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两君所著的书有若干卷,尚未完稿,又向我借所藏的书一千多卷,全部丢失。我不忍心让两君喜好学习、身体力行的美德不得流传后世,因此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而且他们确实是史学的人才,不是庄廷鑨一类的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州 桥①王安石州桥踏月想山椒②,回首哀湍③未觉遥。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州 桥④范成大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注] ①州桥:位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本诗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回想旧游汴京所作。②山椒:山顶。指王安石金陵住宅不远处的钟山。③哀湍: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④州桥:与王诗所咏为同一座桥。此诗为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诗人奉命出使金国经过当时被金占领的汴京时所作。15.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诗先写于州桥踏月,思念金陵,后写在金陵赏月,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而忆及汴京。B.王诗中两次写到州桥和溪流,时空转换,交叉渲染,写出了人事的变迁和情感的变化。C.范诗通过两个典型细节“等”“询”,将强烈感情浓缩于此,真切而炽热,撼人心灵。D.范诗末句用一个“真”字作结,真切写出了被金占领区“父老”的哀怨、思念与失望。63\n16.这两首诗虽内容各异,但都体现了一个“思”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思”的异同。(6分)答: 15.答案 A “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错误,由王诗中的“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可知,此处的“旧呜咽”是指金陵的溪水的声音。16.答案 同:两首诗都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思考,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2分)异:①王诗先写自己在京时对家乡的思念,后写晚年回到家乡后对京都的思念以及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想,虚实结合,感情丰富深沉;(2分)②范诗主要写中原父老的故国之思,暗含了自己的亡国之痛,隐晦地流露出对议和政策的不满。(2分)解析 解答此题时应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王诗是作者晚年回忆往昔的作品,抒写了州桥夜景和自己的感受,表面上是消遣之作,其实抒发的是深沉、含蓄的爱国之情。范诗为作者过汴京时所作,作者以白描手法,撷取了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盼望光复的殷切心情,隐晦地流露了作者对议和不战政策的不满,全诗在朴素的语言中把遗民急切盼望王师北返而又对现实失望的心情刻画得极为真实感人。知识拓展 州桥州桥是北宋时东京城内横跨汴河的一座大桥,也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桥下汴水奔流,浪声滔滔,桥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两岸商业非常繁荣,笙歌连成一片。站在桥上,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中间是天街。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游览州桥,曾留下了“堤上残风雪,桥边盛酒楼。据鞍衰意尽,倚槛艳歌留”的佳句。《水浒传》中杨志卖刀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可惜,明末毁于水患,遗址在今开封市大纸坊街东口至小纸坊街东口之间。 [诗歌鉴赏]州 桥王安石怀古诗与游览诗,大多数是在时空概念上做文章。或者通过同一地点的今昔对比,寄托胜事不常、沧海桑田的感慨;或者通过同一时间两地的不同,抒发由此而产生的喜怒哀乐。在绝句中,由于篇幅的限制,便把时空概念浓缩交织,给人以咀嚼品味的余地。王安石的这首《州桥》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63\n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回想旧游汴京所作。前两句是写当年在州桥踏月,想念自己在金陵的家;后两句写在金陵赏月,又因听到当年想象中的凄切而急速的溪声,忆及汴京。前者的州桥是实写,溪流是虚写;后者的州桥是虚写,溪流是实写。所写的虚实的不同,也就是时空的不同,如此交叉渲染,人事的变迁、情感的变化也就都包含融会了进去。本诗意境有似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立足于今,想象未来,所写的是一个地方,但由于时间的不同,情感也将不同。通过时空变化,展示悲欢离合的演变,自己的相思之情得到了体现。王安石的《州桥》诗与李商隐诗一样,都是以景设情。但王诗是由现在的金陵想到过去的汴京,李诗是由现在的巴山想到将来会面的长安。一是回忆,一是展望。所以李诗格调轻快婉转,王诗就显得沉重压抑。州 桥范成大此诗为过汴京时所作,作者以白描手法,撷取了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盼望光复的殷切心情,隐晦地流露了作者对议和不战政策的不满。全诗在朴素的语言中把遗民盼望王师北返的急切而又对现实失望的心情刻画得极为真实感人。此诗四句,截取了一个生动的场面,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有对话,完全可以作为一篇小小说来看。第一句交代环境背景,州桥是一个特定的环境,因为其南北是御路,作者经过此地,不直写自己内心的亡国之痛,而是从侧面来写中原父老的感情。丧国的痛楚,被异邦蹂躏的凄惨,令中原父老苦不欲生。这里,“父老”是宋、金两个时期的人,他们对故国的怀念远比青年人深切,所以让其出场很典型;同时,这也是实情。第二句写他们盼啊盼,盼了几十年,忽然见到宋朝使者,一时间该有多少话要说、有多少泪欲流啊!可他们强行忍住,因为屈辱的遭遇虽然难堪,但盼望官军的情绪最是激烈。接下来两句,忍泪失声的询问,是这个场面的高潮,全诗于此突然收结。从内容上看,这样更深刻地表现了中原人民盼望北伐的心情;从艺术上说,在感情的顶点收结是诗歌创作的妙法,往往起到语尽而意不尽的效果。此诗正是如此,诗在到达顶点时戛然而止,可是并非语意都尽,而是余音袅袅。诗人没有以使者身份回答“父老”的问题,也没有以作者口吻发表议论;但他的感情已经与诗笔叙说的事实、描绘的形象融为一体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63\n(1)新华社记者陈健曾在一篇通讯稿中,引用《诗经·无衣》中的两句“ ? ”,来表现各界群众守望相助、共战疫情的感人情景。 (2)刘禹锡《石头城》中运用拟人手法,表达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之感的两句诗是:“ , 。” (3)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借后唐庄宗因宠爱伶人而丧国的史实,用“ , ”来讽谏当朝统治者,这与孟子所倡导的忧患意识相近。 17.答案 (1)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2)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3)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每空1分)解析 注意“袍”“女墙”“逸豫”等字词的写法。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早春,料峭的寒风一吹,憋得鼓鼓囊囊的木棉花苞就炸开了,赤红的花瓣火苗一样蹿出,没有叶子的枝干像被点燃了似的。谁见了这样的花,心底的热望都会跟着燃烧起来。很多花柔美娇艳,木棉花则不然。其形硕大,花瓣厚实,中间的一束花蕊粗壮有力,深色的蕊头黑如胡楂,观其神色,活脱脱一张血气充沛、胡须浓密的汉子脸。这样形容木棉花,绝不是忽略它的好看,【甲】 。 每到春天,木棉盛情绽放,灿若华灯。木棉开得有些耀眼,感觉点燃春天的势头要来了,木棉烈焰般地映照了整座城市。没有树叶遮蔽的树枝更显遒劲,树枝形态各异,像是各自在寻找伸展的空间,然后用力把花朵向高处托举。再看那些花,大如一盏盏红色的酒杯,当其他的花木还在为迎春盛会做准备的时候,木棉早就开始举杯畅饮。木棉花边开边落,边落边开,花开让我欢喜,花落让我感动。偶尔看到一朵下落的木棉花,带着旋转倏忽坠地,整个下落的轨迹就像一个急促的感叹号,充满力量。花开得早,让木棉有了“嫣然一笑倚春风”的得意;花开得火热,让木棉有了“此花若肯夸雄丽,宇内群芳孰敢春”的气势!年少时,很少仔细打量花花草草,认为它们只是为世间添了几许色彩。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觉得一朵花、一棵草都不可小觑。无论是人生一世,63\n【乙】 ,都有生命的庄严。看到热情似火的木棉,我会想到炽热的希望和奋进的生命,心中会自然涌动起积极前行的力量……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木棉开得有些耀眼,有一种要点燃春天的势头,木棉烈焰般地映照了整座城市。B.木棉开得分外耀眼,感觉点燃春天的势头要来了,木棉烈焰般地映红了整座城市。C.木棉开得分外耀眼,有一种要点燃春天的势头,烈焰般的木棉映红了整座城市。D.木棉开得有些耀眼,感觉点燃春天的势头要来了,烈焰般的木棉映照了整座城市。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鼓胀的木棉花苞就开了,红色的花瓣开满了没有叶子的枝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4分)答: 20.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4分)答: 18.答案 C “分外”比“有些”更符合“木棉盛情绽放”的情景;“感觉点燃春天的势头要来了”的主语是人,“有一种要点燃春天的势头”的主语是木棉,与前句主语一致,语势更贯通;“烈焰般的”作定语,应修饰“木棉”;“映照”描述“行为”,“映红”突出“结果”,“映红”更合语境。19.答案 ①更能突出景物特点。原文运用了比拟、比喻、夸张等修辞和“憋”“鼓鼓囊囊”“炸开”“蹿出”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出蕴蓄了整个冬天力量的木棉花苞瞬间绽放后灿烂热烈的姿态,更好地突出花苞之大,花开之早、之盛和阳刚之美。②能更好地表达作者情感。原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的木棉花开的热烈足以燃烧人们心底的热望,让“我”想到奋进的生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对木棉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③与语段语言风格一致。原文侧重描写,表达生动形象。(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 从手法和词语的运用上看,“憋”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写木棉花苞蕴蓄了整个冬天力量,形象生动可感,富有表现力;“鼓鼓囊囊”运用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形象地描绘了木棉花苞饱满的姿态;“炸开”“蹿出”,写出了木棉花苞瞬间绽放的姿态,富有动感;“木棉花苞就炸开了,赤红的花瓣火苗一样蹿出,没有叶子的枝干像被点燃了似的”,63\n运用比喻、夸张,把“花苞”比作“火苗”,写出了木棉花的颜色,同时也描绘出木棉花盛开时的热烈。从表达效果上看,热情似火的木棉,更能激发人们心底的热望,让“我”想到奋进的生命,作者表达了对木棉花的喜爱赞美之情。从语体风格上看,画线句子与语段语言风格一致。20.答案 (示例)【甲】而是觉得它有一种十足的阳刚之美 【乙】还是草木一秋(每点2分,意对即可)解析 【甲】处,根据上文“很多花柔美娇艳,木棉花则不然”“汉子脸”,可见木棉花的美与“柔美娇艳”是截然不同的,故此处可填写“而是觉得它有一种十足的阳刚之美”;【乙】处,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处的语境表达的是无论生命长短,“都有生命的庄严”,前面有“一朵花、一棵草”,故此处可填写“还是草木一秋”。(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经历了一个特殊的高三,学生即将毕业,学校团委拟组织一场毕业文艺演出活动。活动以“铭师恩,唱友情,颂青春”为主题,演出于6月20日19时在学校一号演播厅举行。21.请根据相关信息,拟写一份演出公告。(4分)答: 22.根据节目单,合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之后是我校抗疫志愿者表演的诗朗诵《青春的担当》,请你为这两个节目写一段串词。100字左右。(5分)答: 21.答案 (示例)演出公告为增进师生情谊,唱响青春之歌,以“铭师恩,唱友情,颂青春”为主题的毕业文艺演出活动将于6月20日19点在学校一号演播厅举行。敬请全体师生届时欢聚一堂。校团委63\n6月15日(内容3分,格式1分)解析 拟写演出公告,要阐述清楚本次演出的主题、时间、地点和拟写公告的行为主体。从题干“学生即将毕业,学校团委拟组织一场毕业文艺演出活动”,可概括出活动事由——学生高中毕业了,主办方——校团委。题干中已明确此次演出的“主题”,抄下即可。而“6月20日19时在学校一号演播厅”则是时间和地点。一般先写活动目的、主题,再写活动时间、地点。需要注意的是公告格式,“演出公告”几个字要放在正中间,最后还要写出主办方的名称及拟写时间。22.答案 (示例)每当轻轻走过您窗前,明亮的灯光照亮心房。三年的时光匆匆而过,师恩似海,永志难忘!您的谆谆教诲让我们在抗疫时刻同甘共苦,扶持关爱,化作青春的责任与担当,化作青春的梦想与诗行!请欣赏我校抗疫志愿者的倾情力作——诗朗诵《青春的担当》。解析 写串词最关键的是把握住节目的内涵,然后注意前后两个节目的贯通、衔接。前一个合唱节目《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是对教师的颂歌,关键点是“尊师”;后一个诗朗诵节目《青春的担当》表现了青年的责任意识,关键点是“青春”“担当”。贯通两个节目的衔接语就是,老师的教诲化作我们青春的责任与担当。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一位中国老师带领学生合唱团赴英国莱高伦参加第56届国际音乐节比赛,参赛队都有很强的实力,但只有前三名才能获奖。比赛结束,中国队获得第三名,但学生们很失落,哭成一片。而获得第九名的意大利队却在狂欢、祝贺,因为他们感觉今天在台上的演出没有出任何差错,大家的表现都很出色。没获奖的团队在狂欢,而获奖的团队却沉浸在痛苦之中。此事引发我校学生对“过程和结果哪个更重要”“该不该以成败论英雄”“有上进心,错了吗?”“快乐教育和挫折教育孰更利于中学生成长”等问题的思考,请就其中一个辩题,选择正、反任意一方写一篇论辩陈词,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23.[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叙述性材料,所述事件不算复杂,却耐人寻味,折射出中外文化观、价值观的差异。“没获奖的团队在狂欢,而获奖的团队却沉浸在痛苦之中”,这个反常的现象隐含着以下一些矛盾:“过程和结果哪个更重要”“该不该以成败论英雄”“有上进心,错了吗?”“快乐教育和挫折教育孰更利于中学生成长”等等。63\n辩论类话题作文的最大特点是两个可供选择的题目针锋相对,写作时不必在孰是孰非上有过多考虑,这样的题目无论正反,肯定都能言之成理,所以我们应该大胆选择自己熟悉的、思考较透彻的、掌握材料较多的一个题目来写。写辩论辞要亮明观点,注意审清题干限定要素,明确身份以及辩论主题,进而明确己方观点。论辩陈词在观点上必须有破有立,批判对方观点时要抓住要害,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则要有理有据;既要说理,还要注意气势,要便于口头表达,注意排比手法的运用,注意事例和道理的结合。这次是给引导材料的论辩词写作,必须在开头部分联系原材料,通过对原材料的分析,将话题转到自己的辩题上来。命题没有加上“请联系生活实际”的驱动任务,写作难度不大。[例文]过程和结果相比,过程更重要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首先谢谢你们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这里观看我们本场辩论赛,而没有只是坐在办公室或教室里等结果。虽然我们辩论的过程未必很精彩,但你们仍然来捧场,见证辩论赛的全过程,你们用行动表达了对我方观点的支持。因为我方的观点是:过程和结果相比,过程更重要!(巧妙设置了辩论赛的场景,紧扣主题;而且用捧场参与的过程巧妙引出论点。开篇点题,言简意赅,论点鲜明,绝不含糊,吻合论辩稿的写作要求)材料中的中国代表队在比赛中得了奖,本该皆大欢喜,好好庆祝一番,他们却异常失落,哭成一片,显然是太关注结果惹的祸,因为能让他们开心的结果可能只有一个——登上冠军宝座。他们的举动和为第九名而狂欢庆贺的意大利队相比黯然失色,因为意大利队懂得享受过程,虽然失掉了比赛,但却在过程中锻炼了自己,收获了友谊和快乐。(回扣材料,对比中国队与意大利队赛后的表现,并透过现象看本质,点明失落和开心背后的原因)从思想认识上来说,做事情注定过程更重要。(分论点一)有句话叫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即为过程,成事即为结果。它已经告诉我们,人所应该做的只是去谋事,人的责任也只是去做,去感受这个过程,通过过程,获取经验、方法、教训,进而锻炼自己,既然已明白成事在天,又何苦去看重结果呢?我们的奋斗只在于拼搏的过程。只要尽自己所能,就够了,结果真的无所谓。(引用论证,点明过程的意义,语重心长)从一个人的生命说起,活的都是过程,只有死亡才是最终结果。难道出生就是为了等待归于沉寂的死亡,其他的都不重要了?一个事物终结了,就有另一个事物又要开始,就要出现新的过程。一个过程接着一个过程,很多事情可能没有最终结果,但过程一定存在。可以说,63\n过程将伴随每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的一生,对于宇宙来说,只是浩瀚大千世界的一粒尘埃,也许连尘埃之说都嫌大。由此引申,发生在一个人、一个团体中的一件事、一个终结,相对于当事人,也许在其心里比天都大;而对于整个世界,就什么都算不上。何必斤斤计较、纠结?相较于死亡,什么样的结果能算作终结?(多用反问句,语气强烈,增强气势)从客观事实上分析,做事情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分论点二)做一件事同样都成功的人,我们更尊重那些因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人,会看不起在过程中用卑鄙手段达到目的的人,为什么他们做事都成功了却得不到同样的认可呢?做一件事同样失败的人,我们仍然佩服那些付出自己努力的人,就像项羽,楚汉之争,他以失败告终,但他在世人的眼中永远是一位英雄。正所谓,不以成败论英雄,不看结果看过程。(举人们熟知的项羽的事例,让人们信服)再举一个例子,拿化学课来说,如果做事结果比过程重要,那我们只要让老师告诉我们一个方程式的反应物、生成物与反应条件就行了,又何必费时费力地在老师做了演示实验之后,还要自己亲手做一遍呢?这就是过程的重要性。(举化学课事例,反问有力)最后我还要强调一点:过分看中结果会导致极端功利主义思想泛滥,是断然不能提倡的。否则,为了升官,可以行贿进贡,可以权钱交易或权色交易,甚至副职可以买凶杀害正职;为了致富,可以偷摸扒窃,可以制毒贩毒,甚至可以杀人越货。倘若如此,国何以国,天下何以不乱?(深刻揭示过分看重结果的本质及危害,振聋发聩,深化了文章主题,引人深思)老师们,同学们,看重过程甚于结果的人,至少还拥有一颗蓬勃的年轻的心,最后我要重申:过程和结果相比,过程更重要。(点明看重过程的人的本质——一颗蓬勃的年轻的心,点亮了全文)我的辩论陈词结束,谢谢大家! [素材积累]“十年功”托举“一分钟”李斌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迅疾生长、芳华尽展,最能呈现生命的曼妙姿态。力争上游、保持领先,对个体来说是成功的重要标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于社会而言是充满活力的体现。从“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时间观,到“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观,人们对成功的渴求,正像草木蔓发、花朵向阳,让世间充满希望和色彩。然而,从来少有唾手可得的成功,所谓“饭未煮熟,不能妄自一开;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比追求成功更重要的,是扣紧功到自然成的规律。63\n有句话说得好,“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分秒时间的价值,正在于它们构成的是鸿篇巨制的每一个细部针脚。看得见成功之时“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风光无限,更要看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寒窗苦读的孤寂和艰辛。看得见民谣歌手一曲成名,更要看见他们十几年如一日的不懈坚持。贾岛锤字炼句精益求精,“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推敲”佳话永留后世。冯友兰素以“不着急”闻名,一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皇皇巨著,他80余岁动手,90多岁才宣告完成。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其实才是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不二法门。追求快速成功是进取精神的一种体现,扎实积累才是生命的积极存在。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马拉松,慢一些反而可以跑得更远。欲速则不达,慢工出细活,磨刀不误砍柴工,有时慢一些反而可以弯道超车。安营扎寨、步步为营的耐心,同披坚执锐、长驱直入的热烈,并不矛盾。任何事业都难以一蹴而就,都有一个循序渐进、量变积累的过程。“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慢是成事出活的基础,坐足冷板凳,攒够基本功,最后月中折桂是必然。专注于日积月累,所以成功才能举重若轻、驾轻就熟。然而,也有许多人,并不懂得这个道理,或是变换奋斗目标如同看电视换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是渴望一夜暴富,工于取巧,偷奸耍滑。殊不知,拔苗助长必适得其反,急功近利必自毁长城。成于坚忍,毁于急躁,世间事往往遵循这样的规律。从“起跑线恐慌”“成名趁早焦虑”,到“速度情结”“换挡焦虑”,倘若“时间感”被急躁和盲目所驱使,急不可耐、急于求成,到头来只会是万事归空、一无所成。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年轻人说,外面的世界“太热了”,他们宁愿选择一棵一棵地造林种树。他们可能错过了精彩大千世界,但一望无际的林海,却诉说着他们的成功。祛除虚浮之气,给梦想一个蓄力驿站,给精彩一个释放空间,人生自然充实而潇洒。(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7月12日04版)选文理由 开头引用名言,从正面论证,强调追求成功须遵循功到自然成的规律。接着列举事实,论证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是功成业就的不二法门。中间段落正反对比论证,说明欲速则不达,慢才是成事出活的基础。随后从反面论证,告诫人们急于求成等于自毁长城。最后总结全文,强调祛除虚浮之气,功业终将达成。夹叙夹议引人思考。63\n综合检测卷(三)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陈楠说。近20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材料二: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共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摘编自靳晓燕、王胜昔《甲骨文,我们这样走近你》)63\n材料三:“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一个多世纪前,学者罗振玉在朋友刘鹗家中初见甲骨,既惊又喜,大受震动后写下这段话。历经120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日前,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家纷纷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工作建言献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一曼看来,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比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确定、殷墟考古发现的许多重要遗迹遗物的年代和性质等考古学问题,都是依据甲骨文资料和甲骨学研究成果来探讨的。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会取得更大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说,应保护载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甲骨文的尊严,杜绝伪造、乱用、乱通假甲骨文字的现象,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文研究理论、方案、方法的探索,完善甲骨学学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2018年,国家图书馆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正式立项,这意味着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整理研究进入快车道。据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目前已基本完成照片采集和释文,正加紧推进排序等整理研究,力争早日完成《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的整理出版。(摘编自孙亚慧《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材料四: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其独特的异彩之处: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63\n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关系十分密切,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他们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骨文表情包融合古老与新潮,带动年轻人重新关注我国传统文化。B.甲骨文爱好者借助“殷契文渊”平台査找甲骨文字、文献、著作等。C.甲骨文研究者历经120年、几代奋斗,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D.国家图书馆相关人员研究国图馆藏甲骨,预期整理出版《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2.下列可以作为论据,有力反驳材料四中提到的西方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约8000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B.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公元前四世纪和公元前五世纪就绝迹了。C.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行书、楷书的嬗变轨迹清晰可见。D.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值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四则材料介绍甲骨文的传播、甲骨学的研究,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寄寓在甲骨文上的传统文明和文化自信。B.陈楠将甲骨文元素融入诸多设计作品,出版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多个国家展出汉字艺术设计作品,在国内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C.用拉曼光谱分析甲骨填色,用计算机辅助缀合甲骨图片,用大数据整理、汇总研究成果,当下甲骨学研究手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D.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相互依存、促进,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4.在甲骨文(学)的传承、研究上怎样做到“流传而悠远之”?请结合前三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 63\n 5.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4分)答: 1.答案 C 由材料三第1段“历经120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可知,“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的说法过于绝对。2.答案 A 材料四中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最有力的反驳论据就是我国甲骨文的产生早于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材料四中说“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所以A项“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约8000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是有力的反驳论据。3.答案 D 由材料三第2段“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一曼看来……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会取得更大收获”可知,选项中的“只要……就……”表述绝对。4.答案 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创新甲骨文传播方式,引导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②将甲骨文与科技聚合,在甲骨学研究中融入科技手段。③建立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共享平台,为研究者提供研究路径,加快研究进程。④将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有机结合,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文研究理论、方案、方法,完善甲骨学学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解析 由材料一“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把甲骨文设计成……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可得出第①点;由材料二第2段可得出第②点;由材料二第3段可得出第③点;由材料三第2、3段可得出第④点。5.答案 ①甲骨文起源时间早。②甲骨文有解读。③甲骨文是方块汉字的鼻祖。④起源于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每点1分,共4分)解析 由材料四第2段“而随着中国考古新发现……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可总结出分论点:甲骨文起源时间早。由材料四第4段“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可总结出分论点:甲骨文有解读。由材料四第4段“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关系十分密切,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可总结出分论点:甲骨文是方块汉字的鼻祖。由材料四第5段“据文献记载,63\n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可总结出分论点:起源于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方法技巧 拟写分论点的注意事项(1)分论点不能重复和交叉。(2)分论点之间有时是并列关系,有时是递进关系,其排列应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不可随意放置。(3)各个分论点的句式如能一致更好,如不能一致,不必强求。(4)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字内。(5)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中心论点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6)几个分论点应尽量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展开,重点解决其中一个问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大红袍刘泷小镇小,但有个人的名气不小。他叫孔远,总是笑眯眯的。下颔一丛恩格斯一样很绅士的胡子。面膛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酡颜。孔远开一石屋,名曰“无我斋”。奇人立世,总要有过人之处。孔远亦然,他有两绝。一是雕艺,几乎无人可匹敌。无我斋里,摆有他不肯脱手的石雕作品。一件是“甜蜜”。料子为普通巴林石,但他雕工高妙,化腐朽为神奇,居然出现动感的效果。玉样的蜂巢有蜂蜜溢出,有蜂蛹蠕动,有工蜂忙碌,六棱型的窝眼以及封口蜂唾构筑的凸凹,纵纵横横,形似,神似。竟然有真的蜜蜂嘤嘤飞来,徘徊、盘桓,又怏怏离去。一件是他用彩石构思的蜗牛巧雕,冠名“安居乐业”。无论是伏卧的枯黄菜叶,还是背着硬壳爬行的淡蓝蜗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竟有一只真的淡白蜗牛不知从何处莫名其妙地爬来,和他制造的石头蜗牛做了十几天的伴,不肯离去。相石,是孔远又一独家秘籍。63\n一次,他携朋友到一家新开业的石头城溜达。面对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巴林美石、奇石、彩石、图案石,巡视一遭后,他便指着一块面包大小的鸡血石悄悄说,这块石头的价钱绝对标错了,少一个“0”,应是6万元。朋友不信,觉得那块鸡血石尽管有红艳血丝,但底子发乌,其貌不扬,标价6000元已经不菲,再说,店主又不是傻子。孔远像变魔术一样从衣袋里拿出一沓百元钞票,摇了摇,对那守摊的女子说,丫头,请把这块石头给我包上。女子便拿着钱去找老板。不一会,一位衣冠楚楚的男士匆匆走来,一脸歉意地说:对不起,先生,这块石头的价钱标错了,不是6000元,而是6万元。实在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孔远得意地笑了,说,我说嘛,什么石头能逃过我的眼睛!事后,朋友开玩笑说,那个老板是不是你的托儿啊?孔远说,什么呀,我开石头店,是为赚钱,不练就一副火眼金睛,成吗?!最让人叫绝的,是一次他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的表现。各色美石、奇石的爱好者、收藏者、店家纷纷赶来,集聚一堂。他们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手持号牌,盯视着前台手持槌子的人,以及他面前摆放的一块并不出色的石头。其石粗如男人拳头,长有尺许,表皮暗黄,浮现斑斓色泽,如同破晓之朦胧云层,算是一段藕样的璞玉。然而,真是邪门了,众人都眼盯着这块石头,一副感觉良好、志在必得的架势。随着百元、千元地往上加价,从起价10万元水涨船高到了20万元。终于,有人将价钱推到了25万元。立时,众人目瞪口呆,场内鸦雀无声。此时,孔远却令人猝不及防地举起了号牌,沉稳而自信地说,我加3万元,28万元!所有人都傻了。人们面面相觑,纷纷摇头,说孔远这小子是不是疯了?他却依然笑眯眯地端坐在那里。时间一秒一秒流走,人们都像被孔远掌控了一样,大脑一片空白。但是,主持拍卖的人是冷静的,他倒读了秒数之后,一锤定音说,成交!63\n结果,孔远将买到的石头打磨、抛光之后,令所有爱石之人都瞪大了眼睛:石头几无瑕疵,它红艳欲滴,血色连成一片,宛若娇艳牡丹!其美艳、灵动、飘逸、妖娆,堪称千载难逢、举世无双。这样,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诞生了,和一种高贵的茶叶同名。孔远锯其三分之一,就卖了90万元,其余的部分有人出200万元,他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什么也不卖了。这之后,孔远心无飞扬之波,面无得意之色,依然该干嘛干嘛,盘桓于无我斋,雕石,把玩。前年,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孔远说好事啊!铜台沟是地震带,1976年唐山地震,这里就裂了一条长长的大口子。咱们选个新址,建新村,建高楼!书记叹口气,说,上面拨款有数,别说建高楼,建新村都不够!孔远说,建设家乡,义不容辞。这事,我来想辙!他把那段大红袍卖了,300万元。全部捐给了村里。楼的形状是按那段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殷红的颜色,书行楷体三字:“大红袍”。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远给开的石屋命名“无我斋”,这个名字意味深长,既体现出主人公的思想境界,也暗示了下文孔远会为资助建新村而卖掉大红袍。B.孔远无我斋中不肯脱手的两件雕艺——“甜蜜”和“安居乐业”,不仅表现了孔远雕刻水平高超,其命名也寄寓了孔远美好的愿望。C.孔远在新开业的石头城发现一块鸡血石的价格标错了,他趁机购买这块鸡血石,说明他具有商人贪财贪利的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D.孔远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沉稳自信地加价,既显现了这块巴林鸡血石的价值非凡,也显示了他作为小镇奇人“相石”一绝的特点。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膛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酡颜”运用了肖像描写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孔远作为雕艺和相石艺人的特征。B.文本对孔远的两件雕艺作品“甜蜜”和“安居乐业”,都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真的蜜蜂和蜗牛的到来表现孔远雕艺的高超绝妙。63\nC.“他们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手持号牌,盯视着前台手持槌子的人”,运用动作描写表达出人们对鸡血石的志在必得。D.文章两次写到孔远“笑眯眯”的,开头的描写重在呈现孔远的外貌特征,在拍卖会上的描写侧重于表现孔远沉稳自信的心理状态。8.“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这个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 9.小说结尾用“大红袍”给楼命名,有什么深刻含义?(6分)答: 6.答案 C C项,“说明他具有商人贪财贪利的特点”说法错误。小说写孔远在新开业的石头城发现一块鸡血石的价格标错了,但是朋友并不相信,孔远只是借购买石头向朋友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写出了孔远相石的能力。7.答案 A A项,“比喻手法”是错误的。这句话并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8.答案 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下文孔远为了家乡建设毅然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捐钱给村民建新房。②丰富了人物形象。孔远不仅雕艺和相石水平高,通过这一情节展现了他还具有急公好义、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③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小说具有时代气息。解析 本文中孔远最后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是因为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孔远为了家乡建设,毅然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捐钱给村民建新房,从而可以看出题干中的这一情节引出了后文孔远卖掉“大红袍”资助家乡建设的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前文说孔远只卖掉了大红袍的三分之一,其余的一部分有人出200万元,他坚决不卖,但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时,孔远把剩余的“大红袍”卖了,捐钱给村里,从中可以看出孔远的高贵品质,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同时这一情节也和时代联系起来,使小说具有时代气息,丰富了小说的内涵。63\n9.答案 ①楼的形状是按那段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颜色殷红,以“大红袍”作为楼的名字,是对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的纪念。②赞扬孔远有着茶中名品大红袍一样高贵的品格。③表示对“大红袍”的主人孔远的感激,感激他对建设家乡做出的巨大贡献。解析 小说的结尾写楼的形状是按照大红袍设计的,并且命名为“大红袍”,这既是对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的纪念,同时也是对大红袍的主人孔远为家乡建设所做出的贡献的赞美和感激,赞扬孔远有着茶中名品大红袍一样高贵的品格。烘托了人物形象,升华了文章的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63\nA.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B.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C.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D.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廷尉,汉时九卿之一,掌管全国刑狱,可以逮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还可驳正皇帝、三公提出的判决。B.长者,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以指显贵的人或德高望重的人。文中“长者”指身份显贵的人。C.刀笔之吏,古人记事用竹木简牍,以笔书写,以刀削除讹误,故刀笔之吏指主办文书的官吏,又特指主管诉讼的官吏。D.顿首,以头叩地而拜,古代跪拜礼之一,通常用于下对上、幼对长的敬礼。也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释之颇有贤才。张释之要辞官归乡,袁盎知道他贤能,奏请授张释之谒者官职;张释之分析秦汉之事,受到汉文帝赏识。B.张释之善于进谏。汉文帝因啬夫熟知禽兽簿,对答敏捷,要授予啬夫上林令之职,张释之以周勃、张相如为例,最终劝止了文帝。C.张释之刚直不阿。张释之阻止过司马门不下车的太子、梁王进入殿门,并弹劾他们,汉文帝自责教子不严后,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D.张释之执法公正。汉文帝要将盗取高祖庙座前玉环的人诛灭全族,张释之据理力争,坚持依法处置,最终文帝和太后同意了他的判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译文: 63\n(2)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译文: 14.张释之为什么认为不能提拔啬夫为上林令?请简要说明。(3分)答: 10.答案 A “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且”表示递进,引领句子“罪等”。“罪等”主(罪)谓(等)完整。“然”,表示转折,引领句子“以逆顺为差”,故“然”前应断开,排除C、D项。“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中“其法”是“加”的宾语,“加”后不可以断开,排除B项。11.答案 B “文中‘长者’指身份显贵的人”错误,应是指德高望重的人。知识拓展 官职名称御史 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12.答案 C “汉文帝自责教子不严后,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错误。原文为“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大意是:薄太后于是派使者秉承诏令赦免了太子、梁王,然后他们才得以进入宫中。13.答案 (1)皇上询问上林尉各种禽兽簿册的情况,问了十多个问题,上林尉左顾右盼,都不能回答。(“簿”“左右视”“对”各1分,句意1分)63\n(2)张释之按照法律中偷盗宗庙服饰器具的条文奏报皇帝,奏请判处死刑。(“案”“当”“弃市”各1分,句意1分)解析 (1)簿:簿册,登记账目、物品的册子。左右视:向左右看看,这里指左顾右盼。对:回答。(2)案:按照。当:判处。弃市:死刑。方法技巧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1)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4)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14.答案 ①提拔官员不应以是否善于言辞为标准;②如果提拔啬夫,会导致天下人争相效仿,形成重言谈轻实际的风气。(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 首先确定答题区域:释之久之前曰……乃止不拜啬夫。然后分层归纳。第一层从历史角度:通过列举绛侯、东阳侯的事例来说明并非巧言善辩的人才对国家有用;正反对比说明能言善辩并非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第二层着眼于当下:从对国家风气的影响方面说明如果提拔啬夫,可能带来的危害,以此来启迪帝王。名人轶事 张释之护法汉文帝时,张释之担任掌管全国刑狱、司法的廷尉。他执法严明,刚正不阿。一次,汉文帝乘车出游,一个行人惊扰了驾车的马匹,汉文帝差点儿从车上摔下来。汉文帝很生气,派侍从把这个人抓起来,交给张释之治罪。张释之问明情况后,依法判处罚金,未加深究。汉文帝对此判决十分不满,张释之解释说:“法律是皇帝和百姓都应当遵守的,廷尉作为秉公执法的人,就应该严格依法办事;如果执法忽轻忽重,百姓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汉文帝听了张释之的解释后,觉得句句在理,就同意了他的判决。[参考译文]廷尉张释之,是堵阳县人,字季。他侍奉孝文帝,十年没有得到升迁,想自己请求辞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贤能,就奏请调迁张释之补谒者之职。张释之谈起秦汉之间的事,讲秦63\n朝灭亡而汉朝兴盛的原因,讲了很久。文帝称好,就任命张释之为谒者仆射。张释之跟随皇上出行,登览虎圈。皇上询问上林尉各种禽兽簿册的情况,问了十多个问题,上林尉左顾右盼,都不能回答。看管虎圈的啬夫在旁边代替上林尉很详细地回答了皇上问的禽兽簿册的情况,想借此来让皇上看到自己的才能,对答如流犹如回响应声一样没有穷尽。文帝说:“官吏不应当像这样吗?上林尉无能!”于是诏令张释之任命啬夫为上林令。张释之过了很久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文帝说:“是长者。”又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说:“是长者。”张释之说:“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难道也要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况且秦朝由于重用了刀笔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急苛刻督责来互比高低,然而这样做的弊病在于只是官样文书罢了,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因为这个,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益衰败,到秦二世时,天下便土崩瓦解了。现在陛下因为啬夫能言善辩就越级提拔他,我担心天下人会随风附和,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下面的人效仿上面的人比影之随形声之回应还快,陛下的举动不可不审慎啊!”文帝说:“好吧!”于是放弃了提拔啬夫。太子和梁王一同乘车入宫朝见,经过司马门没有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来拦住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殿门。于是弹劾他们不在司马门下车是犯不敬罪,报告上去。薄太后听说了这件事,文帝摘下冠冕谢罪说:“我教儿子不够谨严。”薄太后于是派使者秉承诏令赦免了太子、梁王,然后他们才得以进入宫中。文帝因为这事认为张释之与众不同,任命他为中大夫。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照法律中偷盗宗庙服饰器具的条文奏报皇帝,奏请判处死刑。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是想要灭他全族,而你却按照法律条文上奏此案,这不是我用来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斩首曝尸和灭族同样是死罪,但罪责的轻重是有差别的。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灭他全族,假使有愚民挖了长陵一捧土,陛下将把什么加到他的刑罚上呢?”过了很久,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张释之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出塞作①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63\n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③。[注] ①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②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吐蕃。③霍嫖姚:本指西汉霍去病,这里指崔希逸。15.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吐蕃军队正在进行围猎,作者借写打猎声势之盛,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B.颔联描绘出两幅生动传神的塞上风俗画,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铺垫。C.颈联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前句说出击,后句说防御,暗示唐军作战英勇,进军神速。D.尾联写出朝廷要把镶玉柄的宝剑等珍贵器物,赐给得胜的边帅,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16.清代方东树评论本诗说:“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 15.答案 C “前句说出击,后句说防御”说法有误,应该是“前句说防御,后句说出击”。16.答案 “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指前四句用“驱马”“射雕”写出敌人勇猛善战,表现出敌人的勇悍和嚣张气焰,烘托紧张氛围。(2分)“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指后四句写出了唐军雍容镇静,应对自如,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需轻轻点染,诗旨全出。(2分)运用对比手法,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1分)暗寓诗人赞颂唐军对吐蕃作战的胜利,表现了盛唐时期的国力强盛和诗人自豪、喜悦的心情。(1分)解析 本诗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进行军事部署,是虚写。此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了当前的战斗情况,运用对比手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有攻有守,以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越是渲染对方的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诗歌鉴赏]63\n首联,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烈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局势紧张的一个信号。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适《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颔联,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这一联像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蕃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颈联,对仗精工,很有气势。“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尾联,“汉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汉代曾作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谓崔希逸。这两句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在诗尾才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结颇为得体。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的军事部署。此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了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自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需轻轻点染,诗旨全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 , ”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现象。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融情入景,把思古之幽情寄于流水、衰草等意象之中,含蓄凝练。 (3)《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回家后看到的庭院环境的句子是:“ , 。” 17.答案 (1)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63\n(2)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3)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 (每句1分,有错则该句不得分)解析 注意易错字“繁”“克”“衰”“就”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分)古镇这棵名叫“龙爪”的大榕树,已有八百多年的寿数,其高、其宽、其粗、其壮、其繁茂、其绵绵瓜瓞之状……它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经是一座城堡。此时此刻,大群大群的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妇女、老人、孩子,闲坐着聊天、打牌、择菜、嬉戏……龙爪榕对他们而言,也已不是一棵树,而是乡村,是家园,是父母双亲,是丈夫妻子,是儿子闺女,是厨房的灶火,是锅里的食物,是阳光雨露,是水和空气,还是远祖的气息……古镇的古树还有不少,然而,全镇子内内外外,哪一棵都没有“龙爪榕”这么煌煌赫赫,它的“爪”大约已繁衍出十万个了吧?多个“大爪”已熬成古树级别,稳稳站立在属于它们的家族祖庙里。更多的“中爪”如霹雳连发,威威猛猛地伸向四面八方。难以计数的“小爪”则像滚滚而过的流云,从高天、半空和低处向你压过来,蔓延着。于是乎,你的眼睛里已全部是龙子、龙孙、龙孙孙们的刀枪剑戟,或曰手臂连着手臂,气势顶着气势,山连着山。俯身向地下看,“龙爪榕”的布局也是一个合纵连横的大战场,数个大根凸起,在地面上盘起让人不解其意的各种图形。更多的中根、小根乃至小小根,则一直延伸过来,生长到深不可测、宽不可测、远不可测的未知——也许整个古镇的地下,都是它的根系在维系和支撑着吧?18.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段最后一句的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怎样阅读《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小说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B.难道闹钟没有响?他从床上明明看见闹钟定在四点的,它肯定响过。C.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D.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19.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的修辞格。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4分)答: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难以计数的“小爪’则像向你压过来的滚滚而过的蔓延着的流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63\n答: 18.答案 C 文段最后一句的问号表示揣测和无疑而问的语气。A项,有问有答,为设问。B项,表反问。C项,表示揣测和无疑而问的语气。D项,表示语气强烈的疑问。故选C。19.答案 ①树本来不会“搂抱”,这里使用拟人,既赋予树以动态,又使人感到亲切;②“镇民被榕树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形象地写出了树荫范围之大、浓密和人们对树与树荫的喜爱。解析 句中“搂抱”赋予大榕树以人的动作,用“搂抱”来形容树的浓荫遮盖着人,赋予静态事物以动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树与树荫的喜爱,以及树荫范围之大、浓密。20.答案 ①原句修饰成分单独成句,起强调作用,突出了树枝层层伸展的情状,更具有空间感;②原句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更具节奏感;③原句表达与上下文语言更加和谐一致,更符合具体语境。解析 此类题可结合上下文,从句式、语言风格等角度比较原句与改句。平时应多积累语法知识。21.校园文化节上,文学社准备举办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展览。以下是该展览的板块标题:①凌绝泰山,一览天下②旅食京华,针砭朱门③渔阳鼙鼓,国破春望④避乱入蜀,草堂闲情⑤缘江出蜀,夔门秋兴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该展览板块标题的一项是(3分)( ) A.绣口一吐,半个盛唐 B.漂泊西南,老病孤舟C.无题顿挫,接武诗圣 D.忠君爱国,香草流芳21.答案 B ①出自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②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关,也是杜甫初到京城时所作,暗合“旅食京华”;③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关;④中的“避乱入蜀”“草堂”明显指杜甫;⑤中的“出蜀”“夔门秋兴”指杜甫的《秋兴八首》。可见,这位作家是杜甫。A项,“绣口一吐,半个盛唐”与李白有关。B项,“漂泊西南,老病孤舟”,暗指杜甫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C项,“无题”“接武诗圣”与李商隐有关。D项,“忠君爱国”“香草”与屈原有关。22.把下面一段文字压缩成一句话新闻,要求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35个字。(5分)63\n2020年4月23日,适逢第25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在中宣部直接指导下,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承办的《2019年度中国好书》盛典播出,2019年度“中国好书”揭晓。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春归库布其》入选。这是继2016年《中国机器人》突破性入选年度“中国好书”后,辽宁人民出版社优秀图书再度获此殊荣,是辽宁人民出版社在辽宁出版集团指导下坚定出版方向、强化主业建设、深入实施“精品出版工程”取得的又一阶段性新成果。“中国好书”评选是从2014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七届,入选的优秀图书代表了当年出版领域的最高水准。答: 22.答案 《春归库布其》入选2019年度“中国好书”,代表了当年出版领域的最高水准。解析 这则消息由导语、主体两个部分组成。导语部分概括了主要内容:2019年度“中国好书”揭晓。主体部分详细介绍了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春归库布其》入选2019年度“中国好书”及此事的意义。我们在答题时,应从导语入手提取关键词,然后紧扣关键词按照“谁做了什么事”或“谁怎么了”的模式概括主要内容,如本题可概括为: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春归库布其》入选2019年度“中国好书”,入选的优秀图书代表了当年出版领域的最高水准。最后按照字数要求进行压缩即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请结合材料内容和含意,面向本校(统称“中华中学”)同学,以学生会的名义写一篇倡议书,提倡大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63\n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多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写作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求同存异”,即在比较的过程中确定立意方向。材料①从反面突出文化传承的普世意义,材料②从正面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国的重要价值。两则材料一反一正,一普遍一具体,充分说明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材料③侧重论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要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材料④立足世界视角和全球眼光,说明了具备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传统文化才是真正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文化。要注意题干中的具体任务。倡议书本质上是一种具备一定格式规范和写作要求的书信体应用文。在写作时,要注意倡议书的基本格式。同时,还要注意题干中“提出希望与建议”等相关要求。在写作时,要将行文重心放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上。[例文] 千古岁月,文化与我同行亲爱的同学们: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冲刷淘洗的岁月中,需要我们披沙拣金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斗转星移,在世界浪潮风起云涌的波涛中,需要我们坚守弘扬的也是穿越千古岁月依然焕发光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学生会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千古岁月,文化与我同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作者综合多则材料,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提炼出“与文化同行”的中心论点,统摄全文,切合题意)也许同学们会问:“我们为什么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其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足之根基,就在于传统文化的良好存留,在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余秋雨曾说:“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对国家而言,亦是如此。当今时代,我们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汲取着其他民族的文化,但世界文化激荡翻腾,当你的耳机不停地循环着欧美流行金曲,当你的眼里只容得下日本动漫,当你的英雄信仰都建立在钢铁侠、蜘蛛侠之上时,中华文化岂不是有“江河日下”的风险?所以,同学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不可熟视无睹,更不该妄自菲薄,只有不断传承与弘扬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之中,保持清醒的民族认同,才不会迷失精神的归宿!(本段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明确了文化传承的必要性)63\n当然,文化传承实非易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于方式创新又不忘初心。(由“方式创新又不忘初心”过渡到对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的论述上,重心明确突出)创新与发展是文化历久弥新的重要途径,因为没有创新的文化是缺少生命力的。2019年暑期成为中国电影史动画电影票房冠军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故事新编的方式,将传统神话中的哪吒以更具当代气息的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既宣扬了我们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又赋予其“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时代精神,令人血脉偾张!类似这样的文化创新,我相信,便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所以,作为未来中国的奠基者和生力军,我们何不试着将自己的爱好与传统文化相融合,让中华文化在每个时代都绽放出其独特的魅力!但在创新过程中,我们还要谨记:不忘初心,留住传统文化最本真的韵味。不知道各位同学是否参观过博物馆?透过明亮的玻璃展柜看那些斑驳的物件儿,你是否也能看见它们所处的盛世繁华或乱世动荡,见到它们穿越千百年历史长河来到你面前的艰难跋涉?是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便是为了向更多人展示其价值,展现其意义,让人们看到其身上背负的岁月。(第四、五段分别论述了文化创新和坚守文化本真韵味两个分论点,内容充实,用语考究,并且紧扣作文题干中“提出希望与建议”的要求,充分体现出倡议书的呼告特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质是弘扬其所传承至今的精神。它肩挑的“仁义礼智信”,它心怀的坚守与不息,它背负的人文精神、思想观念与道德规范,都应通过我们来传承,并赋予它更多的时代意义,让其展现出永久的魅力与时代风采。历史的长河仍在不断冲刷、淘洗着过去的痕迹,仍会带走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刻,正需要我们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携手,一往无前!(结尾部分,呼应标题与开头,精练得当)中华中学学生会×年×月×日[素材积累]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李广春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包括器物层面的赶超、制度体系的完善,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到实处,关键是要靠人。63\n靠有担当的文化人。正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化要发展,就需要一群有担当的文化人,能够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他们应该对文化热爱而执着,最懂人民对文化的所需所盼,最会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用创意激活经典、融入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在砥砺前行中引领风尚,在润物无声中培根铸魂。既不忘本来,又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能让优秀传统文化从过去延伸到未来。靠有绝技的手艺人。活跃在民间的大批手艺人,正是文化的传承者,让风俗习惯、美食服饰、艺术表演、刺绣雕刻等代代相传。无论是口头文学创作的“吴歌”,还是有“寸锦寸金”之称的南京云锦,无论是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的西安古乐,还是原生态、传千载的民歌民谣,民间的文艺形式跳动着文化传承的脉搏。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城镇化、市场化、网络化等的发展,不少老技艺由于种种因素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全面落实“非遗”保护政策刻不容缓。靠有情怀的开拓者。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善于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不断发展,把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让文化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文化产品的市场开发,还是文化服务的拓展,抑或是为经济发展注入文化韵味,我们都需要善于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推动文化发展繁荣。靠有坚守的本地人。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大批为当地文化保护传承出力发声的有识之士。他们有的甘守清贫,为手艺、绝技代代相传殚精竭虑;有的顶住压力,为文物遗存的当下命运奔走呼号;有的倾其所有,为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默默奉献。能够坚守的本地人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有生力量,懂得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善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就能够让文化发展在每个地方找到现实落点,使文化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将激发“以文化人”的精神力量,助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1日)选文理由 (1)开篇从文化的意义谈起,其后引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最后自然落到具体的人,提出“把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到实处,关键是要靠人”的观点。这种通过层层剖析缩小范围,最终提出论点的方式,我们在论述一些比较抽象、宏大的话题时可以采用。63\n(2)本文中的四个分论点——靠有担当的文化人、靠有绝技的手艺人、靠有情怀的开拓者、靠有坚守的本地人,可谓十分全面地回答了“文化传承创新究竟靠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值得借鉴。6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