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A组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资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B.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C.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D.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洗沐,汉朝制度,官吏五日一沐浴,文中指沐浴更衣。B.黄老,黄帝与老子,道家以黄、老为祖,故称道家为“黄老”。23\nC.九卿,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如宗正、廷尉等。D.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秦汉以后是仅次于王的爵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庄行侠仗义,喜爱交友。他解救张羽于危难,声名远播;慰问老友,与宾客交往,乐此不疲。B.郑庄追慕长者,以礼待人。他非常仰慕德高望重的人,唯恐见不到;对宾客无论贵贱都执宾主之礼。C.郑庄居官廉洁,不治产业。他廉洁从政又不置办家产,把俸禄和赏赐分赠给宾客,因而死后家无余财。D.郑庄推崇贤才,仁厚爱士。只要有进言的机会,他就称道天下贤士;从不直呼官吏名字,尊重对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2)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5.班固评价《史记》“不虚美,不隐恶”,“不隐恶”在本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3分)一、1.答案 A “四夷”意思为“各地少数民族”,作“招”的宾语,承前省略主语“汉”,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B、C两项。“多”意思是“很多,甚多”,修饰“逋负”,强调亏欠钱款之多,根据句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A。2.答案 A A项,“……官吏五日一沐浴,文中指沐浴更衣”说法错误,洗沐,释义为沐浴,借指休假。汉朝制度,官吏五日一休沐。3.答案 C C项,因果关系不当,郑庄死后家无余财主要是由于家道中落。4.答案 (1)他年纪轻,官职低微,但交游相知的都是祖父一辈的、天下闻名的人。(2)起初翟公(他)担任廷尉时,宾客满门;等到他被免官,门外可以设置捕雀的罗网。解析 第(1)句中,注意“薄”,小,低微;“大父”,祖父;“行”,辈分;“天下有名之士也”,判断句,天下闻名的人。第(2)句中,注意“始”,起初;“为”,担任;“阗”,充满;“废”,被废,指被免官;“罗”,罗网。5.答案 ①郑庄在朝时常常附和顺从皇上的意见,不敢过分表明自己的是非态度。②郑庄举人不当。他保举的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自己也因此获罪。解析 根据文中“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得出“郑庄在朝时常常附和顺从皇上的意见,不敢过分表明自己的是非态度”;根据“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23\n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得出“郑庄举人不当。他保举的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自己也因此获罪”。[参考译文]郑当时,字庄,陈人。郑庄以仗义行侠为乐事,解救张羽于危难之中,声名传遍梁、楚之间。孝景帝时,他做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经常在长安四郊置备马匹,慰问各位老友,迎送宾朋,夜以继日,直到天亮,还时常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爱道家学说,仰慕德高望重的人好像唯恐见不到他们一样。他年纪轻,官职低微,但交游相知的都是祖父一辈、天下闻名的人。武帝即位后,郑庄逐渐升迁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武安侯和魏其侯的议论,他被贬为詹事,又调任大农令。郑庄做太史时,告诫属下官吏说:“客人到来,不论尊贵或低贱,一律不得让人滞留门口等候。”他敬执主人待客之礼,以自己的高贵身份屈居客人之下。郑庄廉洁,又不置办家产,仅依靠官俸和赏赐所得供给诸位友人,而他所赠送的礼物,只不过是用竹器盛的吃食。每逢上朝,遇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必得称道天下德高望重的人。他推举士人和属下的丞、史,称道他们颇有美言,时常认为他们比自己贤能。他从不对吏员直呼其名,与属下谈话时,好像怕伤害了对方。听到别人有高见,便报告皇上,唯恐延误。因此,崤山以东广大地区的士人都一致称赞他。郑庄被派遣视察黄河决口,请求给五天时间准备行装。皇上说:“我听说‘郑庄远行,千里不带粮’,为什么还要请求准备行装的时间?”但是郑庄在朝中常常附和顺从主上之意,不敢过分表明自己的是非主张。到了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天下耗费财物很多,国家财力物力更加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检举此事,郑庄因此获罪,赎罪后削职为平民。不久,暂代长史之职。皇上认为他年事已高,让他去做汝南太守。几年后,在官任上去世。郑庄、汲黯当初位列九卿,为政清廉,居家时品行也高洁纯正。这两人中途都曾被罢官,家境清贫,宾客越来越少。待到做郡守,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他官至二千石的有六七人之多。太史公说:凭着汲黯、郑庄的贤能,有权势时宾客十倍,无权势时情形就相反,何况一般人呢!下邽翟公曾说过,起初翟公(他)担任廷尉时,宾客满门;等到他被免官,门外可以设置捕雀的罗网。他再次担任廷尉后,宾客们又想前往,翟公就在门上写道:“经历生死,才知道交情的深浅。经历贫富,才知道结交的实情。经历贵贱,交情才会呈现。”汲黯、郑庄也有这样的遭遇,可悲啊!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23\n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B.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C.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D.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府,在本文中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汉朝三公、大将军都可以开府。23\nB.旄钺,指的是白旄和黄钺,白旄是一种军旗,黄钺是以黄金为饰的斧,旄钺指君主。C.屯田,古代生产组织形式,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而组织的集体耕作。D.陛下,陛本义是宫殿的台阶,帝王的卫士在台阶两侧进行戒备,后成为对帝王的尊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葛亮忠心辅佐,深得刘备信任。刘备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没有才能,就可以取而代之。他又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可以说把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B.诸葛亮勇于认错,主动承担责任。当手下的将领打了败仗,他认为自己身居高位,责任应在自己,向皇帝要求贬职三级,来惩罚自己的过失。C.诸葛亮治军严谨,敌人为之感叹。被他安排去屯田的士兵,和百姓混杂着居住在一起,却不会去扰民。看了蜀军的营垒,魏将司马懿忍不住称赞。D.诸葛亮生活简朴,严格约束自己。他的个人生活用品,都是来自官府;在成都,他的家人依靠桑园和薄田为生,他从不经营其他产业为自己谋取私利。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2)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5.街亭之战,作为参战一方的蜀国,其自身的战败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分)二、1.答案 D “阙”是名词,意思是“过失”,做“有”的宾语,且“咎”做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在“阙”和“咎”之间应该断开,排除A、B两项;“知”的宾语是“人”,“臣明不知人”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后面可以断开,且“多暗”说的是“恤事”,所以“多暗”和“恤事”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D。2.答案 B B项,“旄钺指君主”错误,“旄钺”指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不指君主。3.答案 A A项,“刘备……他又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错误,文中说的是“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由此可知,封诸葛亮为武乡侯的是刘禅,不是刘备。4.答案 (1)刘备在永安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2)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诫分明。解析 (1)“于”,在;“病笃”,病重;“召亮于成都”,状语后置句,“于成都”,从成都;“属以后事”,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应为“以后事属之”,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属”,嘱托,托付。23\n(2)“虽”,虽然;“峻”,严厉;“以”,因为;“其”,代词,他;“明”,分明;前一个“而”表转折,却,后一个“而”表并列。5.答案 (1)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举动失当。(2)诸葛亮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不够周到。(3)诸葛亮不擅长临机应变和用兵的谋略。解析 首先找到街亭之战,如文中说“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这就找到了答题的区域。接着寻找原因,如“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由此可知,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举动失当,这是原因之一;而马谡是诸葛亮任命的,且诸葛亮上疏中也提到“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可见街亭之战的失败也与诸葛亮识人不明有关;同时文章最后对诸葛亮做出评价,肯定了诸葛亮的功绩,也分析了他“北定中原”没有成功的原因,“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可见还与诸葛亮不擅长临机应变和用兵的谋略有关。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概括。[参考译文]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永安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先生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必定可以安定国家,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太子刘禅可以辅佐的话,那就拜托你辅佐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话,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一定会竭尽所有辅佐的力量,献上忠贞的节操,坚持到死为止!”刘备又下诏告诫刘禅说:“你和丞相共掌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建兴元年,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设丞相府,管理大小事情。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发出消息说要从斜谷道去攻打郿地。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白。诸葛亮派马谡督率各军前进,和张郃在街亭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将西县百姓一千多户迁回汉中,斩杀马谡向大家谢罪。上奏疏说:“臣凭着微弱的才能,窃居着不该占据的高位,亲率军队掌握大权,总是严格地训练三军,但是不能训导规章,严明法度,面临大事几乎无措,致使有马谡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这都是我用人不当造成的。臣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多有不智,依照《春秋》军事失利责罚主帅的原则,过错应由臣来担当。我自请降职三级,来督责我的过失。”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带领所有的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流马运送军粮,占据武功五丈原,和司马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供应不上,让自己统一全国的壮志无法伸展,于是分派出部分士兵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中,而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也不曾谋求私利。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生重病,死在军中,享年五十四岁。等到蜀军撤退以后,23\n司马懿去查看蜀军的营垒、住所,说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起初,诸葛亮自己向后主上表说:“臣成都家中有八百棵桑树,贫瘠的田地十五顷,我子孙们穿衣吃饭之外,尚有剩余。至于臣在外任职当官,别无开销,随身的衣物和饮食,完全由官府供给,也没有另外经营其他产业,来增加家财。等到臣死的时候,不要让我家里头有多余的布帛,外面有多余的钱财,以致辜负了陛下。”到诸葛亮死的时候,果真和他所说的一样。史官评论说:诸葛亮担任丞相,抚恤百姓,明示法规,规定官吏的职责,制定合乎时宜的制度,诚心待人,公正无私;凡是尽忠职守、有益时世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会奖赏;凡是触犯法令、懈怠傲慢的人,即使是亲人也必定会处罚;对以真情认罪的人,即使犯了重罪也必定会酌情减释;对说话浮夸、巧辩文过的人,即使犯了轻罪也必定会重责;对无论多么小的善行,没有不奖赏的;对无论多么小的恶行,没有不贬斥的;处理事务非常精明干练,管理事情能抓住它的根本,坚持名实相符,表里如一,鄙弃了弄虚作假;在蜀国境内,大家都敬畏他,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诫分明。他真可以称得上是明白治世之道的杰出人才,与管仲、萧何相媲美的人物。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却未能成功,大概是因为临机应变及用兵谋略,并非他所擅长的吧!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是时,交阝止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擒之,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守备南京。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和历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23\n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藩邸,指藩王的宅第,藩王是指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郡王。B.爵赏,是指有一定爵位的公卿给予下属或同僚的巨额赏赐。C.晏驾,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意思相同的词还有驾崩、宾天等。D.朝贡,指古代外国或藩属国的使臣来朝见君主,并敬献礼物。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出使海外,使命重大。他受明成祖之命出使,一是要追寻明惠帝,查知其逃亡何处;二是要宣扬明朝的国威,显示中原的富强。B.郑和富有智谋,思虑周全。锡兰山国王诱捕郑和,欲索金帛,郑和对此作出详细的计划,先破其城,后以伏兵打败其军,大获全胜。C.郑和善于作战,屡败敌寇。他俘获了想借诈降来抢劫明军的陈祖义,又擒拿了前伪王子苏干剌及其妻子、儿女,显了军威保了安全。D.郑和七次出使,功勋卓著。郑和历事三朝,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获得了许多宝物,使明朝与海外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交阝止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5.根据文本材料,谈谈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得失。(3分)23\n三、1.答案 C “首达占城”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以次”是按次序的意思,是“遍历”的状语,所以应在“占城”与“以次”之间断开。排除A、B两项。如果在“其君长”前面断开,则“因给赐”没有宾语。排除D项。2.答案 B 爵赏,爵禄和赏赐。爵在此处应为动词,意为加封官爵;赏在此处也是动词,意为赏赐。3.答案 B “以伏兵”属无中生有。4.答案 (1)这时,交阝止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2)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解析 (1)“郡县”,将……作为郡县,词类活用;“震詟”,恐惧;“日”,日渐。(2)“凡”,凡是;“将命”,奉命。5.答案 ①得到宝物不计其数;②朝廷耗费的财物不可胜计。解析 郑和下西洋有利有弊,要从这两个角度来谈,且注意是“经济”方面。[参考译文]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在明成祖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明成祖怀疑明惠帝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令郑和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慑服。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使者跟随郑和来朝见明成祖。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封赏、赐爵。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这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郑和派人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永乐六年九月,郑和再次出使锡兰山。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郑和到都城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城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这时,交阝止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剌,23\n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截击郑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抓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女,在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地奖赏了将士们。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者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酋长。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第二年八月回来。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回来的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洪熙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守备南京。宣德五年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郑和历事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但终究也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B组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勉而自为系。孔子闻之曰:“此五人者之所以为王者佐也,不肖主之所弗安也。”故天子有不胜细民者,天下有不胜千乘者。秦缪公见戎由余,说而欲留之,由余不肯。缪公以告蹇叔。蹇叔曰:“君以告内史廖。”内史廖对曰:“戎人不达于五音与五味,君不若遗之。”缪公以女乐二八人与良宰遗之。戎王喜,迷惑大乱,饮酒昼夜不休。由余骤谏而不听,因怒而归缪公也。蹇叔非不能为内史廖之所为也,其义不行也。缪公能令人臣时立其正义,故雪殽之耻,而西至河雍也。秦缪公相百里奚。晋使叔虎、齐使东郭蹇如秦,公孙枝请见之。公曰:“请见客,子之事欤?”对曰:“非也。”“相国使子乎?”对曰:“不也。”公曰:“然则子事非子之事也。秦国僻陋戎夷,事服其任,人事其事,犹惧为诸侯笑,今子为非子之事!退!将论而罪。”公孙枝出,自敷于百里氏。百里奚请之。公曰:“此所闻于相国欤?枝无罪,奚请?有罪,奚请焉?”百里奚归,辞公孙枝。公孙枝徙,自敷于街。百里奚令吏行其罪。定分官,此古人之所以为法也。今缪公乡之矣。其霸西戎,岂不宜哉?晋文公将伐邺,赵衰言所以胜邺之术。文公用之,果胜。还,将行赏。衰曰:“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子虎。”文公召子虎曰:“衰言所以胜邺,邺既胜,将赏之,曰:‘盖闻之于子虎,请赏子虎。’”子虎曰:“言之易,行之难,臣言之者也。”23\n公曰:“子无辞。”子虎不敢固辞,乃受矣。凡行赏欲其博也,博则多助。今虎非亲言者也,而赏犹及之,此疏远者之所以尽能竭智者也。晋文公亡久矣,归而因大乱之余,犹能以霸,其由此欤。(节选自吕不韦《不苟论》,有改动)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子虎B.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子虎C.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子虎D.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子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缪公,谥号“穆”,春秋时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为谋臣,颇有作为。B.殽之耻,指晋、秦争霸过程中,晋军曾在殽地被秦伏击而溃败一事;晋秦两国关系因此由友好转为敌对。C.相国,战国时除楚国外各国先后设相,称相国、相邦,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成为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D.西戎,此称谓最早来自周代,为古代西北戎族总称;中原人称四方各部落分别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武王身边五个大臣没有一个替他系带子,说明贤明的君主不随意责求臣民,而忠诚的辅臣也不必去苟且迎合。B.秦缪公之所以能够开疆拓土,称霸西戎,与他让臣下遵守道义、不做职分之外的事情以及依法施政有密切关系。C.百里奚向秦缪公求情失败后,劝公孙枝尽快逃离,公孙枝却转而到闹市中诉苦,百里奚迫不得已对其论罪行罚。D.臣贤君明是成就霸业之本。赵衰面对赏赐不抢功邀功,体现了臣贤;晋文公不吝奖赏,有功辄赏,则彰显了君明。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戎人不达于五音与五味,君不若遗之。”缪公以女乐二八人与良宰遗之。(2)晋文公亡久矣,归而因大乱之余,犹能以霸,其由此欤。23\n5.由余“归缪公”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一、1.答案 D “君将赏其本乎”,“乎”是句末语气词,断句标志,后面断开,排除A、B两项;“则骑乘者存”,“则”是连词,一般放在句中或句首,通常不会放在句末,排除C项。2.答案 B “殽之耻”指秦军在殽之战中被晋军打败。3.答案 C “劝公孙枝尽快逃离”“迫不得已”错,原文“百里奚归,辞公孙枝。公孙枝徙,自敷于街。百里奚令吏行其罪”,意思是“百里奚回来,回绝了公孙枝。公孙枝转而又到闹市中去陈诉。百里奚就命令官吏对公孙枝论罪行罚”。故选C。4.答案 (1)“戎人不通晓音乐和美食,您不如把这些东西赠送给他们。”秦缪公就把女乐十六名和高明的厨师送给了戎人。(2)晋文公流亡(逃亡)在外很久,归国后继承了大乱之后的残破局面,仍然能够凭借这种条件称霸,恐怕就是这个原因吧。解析 (1)“达”,通晓;“遗”,赠送;“二八人”,十六人;“宰”,厨师。(2)“亡”,流亡,逃亡;“因”,沿袭,继承;“霸”,称霸;“其”,表揣测语气,恐怕。5.答案 ①秦缪公非常赏识由余,曾极力挽留欲为己所用;②戎王接受秦缪公馈赠的女乐和良厨后,花天酒地,不理朝政,不值得辅佐;③由余屡次劝谏,戎王不听,由余心灰意冷,愤然离去。解析 本题题干要求分析“由余‘归缪公’的原因”,分析原因题要注意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结合“秦缪公见戎由余,说而欲留之”分析可知,秦缪公非常赏识由余,曾极力挽留欲为己所用;结合“戎王喜,迷惑大乱,饮酒昼夜不休”分析可知,戎王接受秦缪公馈赠的女乐和良厨后,花天酒地,不理朝政,不值得辅佐;结合“由余骤谏而不听,因怒而归缪公也”分析可知,由余屡次劝谏,戎王不听,由余心灰意冷,愤然离去。[参考译文]周武王(率军袭击商纣王,)到殷商郊外,袜带掉了下来。当时有五个辅佐大臣在身边侍奉,但没有谁肯去替他系上袜带,说:“我们是用来辅佐国君的,并不是帮他系袜带的。”周武王费力地自己把带子系上。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这五个人成为君王的助手的原因就在这里,这也是不贤明的君主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天子有时不能战胜小民,拥有天下者有时不能战胜只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秦缪公见到戎国的由余,很赏识他,想把他留下,由余不答应。缪公把自己的意图告诉了蹇叔。蹇叔说:“您去把这件事告诉内史廖。”内史廖听了回答说:“戎人不懂得音乐和美食,23\n您不如把这些东西赠送给他们。”缪公就把女乐十六名和高明的厨师送给了戎人。戎王十分高兴,神魂颠倒,任意胡为,饮酒昼夜不止。由余多次劝谏戎王都不听,一怒之下归附了秦缪公。蹇叔并不是不能做内史廖做的事,而是他所遵守的道义不允许这样做。秦缪公能让臣下时时坚持自己应遵守的道义,所以能洗刷殽之战的耻辱,把疆土向西开拓到雍州。秦缪公任百里奚为相国。这时,晋派叔虎、齐派东郭蹇出使秦国,公孙枝请求会见他们。缪公说:“请求会见客人,这是你职分内的事吗?”公孙枝回答说:“不是。”缪公又说:“是相国委派你了吗?”回答说:“没有。”秦缪公说:“这样看来,你是要做不该你做的事。秦国偏僻荒远,处于戎夷之地,即使是事事都有专职,人人备守其责,仍然怕被诸侯耻笑,而现在你竟然要做不该你做的事!下去吧!我打算治罪于你。”公孙枝退朝,到百里奚那里陈述事情的原委。百里奚替他向缪公求情。缪公说:“这样的事是相国该过问的吗?公孙枝没有罪的话,有什么必要求情?要是有罪的话,求情又有什么用?”百里奚回来,回绝了公孙枝。公孙枝转而又到闹市中去陈诉。百里奚就命令官吏对公孙枝论罪行罚。确定官员的名分职守,这是古人实行法治的方法。现在秦缪公已朝这个方向努力了。他称霸西戎,难道不是情理之中的吗?晋文公将要伐邺,赵衰向文公提出战胜邺的方法。文公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取得了胜利。伐邺回来,文公准备赏赐他。赵衰说:“您是要赏赐根本呢,还是要赏赐末节呢?如果赏赐末节,那么有参战的将士在;如果赏赐根本,那么我的建议是从子虎那里听来的。”文公召见子虎说:“赵衰提出了战胜邺的方法,现在邺已被战胜,我要赏赐他,他说:‘我是从子虎那里听来的,请赏赐子虎。’”子虎说:“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我只不过是个说了几句话的人。”文公说:“你就不要推辞了。”子虎不敢坚决推辞,这才接受了赏赐。凡是行赏,赏赐的范围应该越大越好,范围大,得到的帮助就多。如今子虎并不是直接进言的人,而仍然赏赐到他,这是疏远的人为君主竭尽才智的原因。晋文公流亡在外很久,回国后继承的又是大乱以后的残破局面,但仍能凭这种条件成就霸业,恐怕就是这个原因吧!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武承嗣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之意。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23\n子司府丞光嗣①,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矣。”初,契丹将李楷固,善用索及骑射,每陷阵,如鹘入乌群,所向披靡。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狄仁杰曰:“楷固骁勇绝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为我用矣。”奏请赦之。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于国,岂为身谋!”太后用其言,赦之。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太后欲造大佛像,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②,制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遂罢其役。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二十三》,有删改)[注] ①司府丞光嗣:狄仁杰的儿子狄光嗣,任司府丞官职。②伽蓝:梵语,译为佛教寺院。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B.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C.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袝姑于庙者也D.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秦汉时始称“太庙”。太庙内只供奉本朝历代先皇。B.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C.契丹,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唐末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妃嫔、皇子、公主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狄仁杰坚持原则,直言敢谏。在立储问题上,不阿附太后,最终太后听从了他的意见。B.狄仁杰公私兼顾,不避嫌忌。他举荐自己儿子为尚书郎,太后说他像祁奚一样顾念家人。C.狄仁杰不计得失,为国荐贤。他知人敢任,力排众议,请求赦免并任用契丹降将李楷固。D.狄仁杰反对奢华,爱惜民力。武则天要建造大佛像,狄公极力谏阻,武则天停止了这项工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2)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23\n5.狄仁杰是如何打消武则天要立武承嗣为太子的想法的?请简要说明。(3分)二、1.答案 D “陛下立子”是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千秋万岁后”是时间状语,“后”字不能断到后面,排除B项;“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中“则”是虚词,往往用在句子开头,因此在“则”前断开,故选D项。2.答案 A “太庙内只供奉本朝历代先皇”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知识拓展 太庙——明清皇室的祖庙太庙,位于天安门广场东北侧,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依据古代王都“左祖右社”的规制,与故宫、社稷坛同时建造,是紫禁城重要的组成部分。3.答案 B “公私兼顾”“顾念家人”不当。太后说其“足继祁奚”,是夸赞他推荐自己的儿子就像“内举不避亲”的祁奚一样。4.答案 (1)等到孙万荣死后,(李楷固)前来投降,有关部门指责他没有及早归降,上奏请求将他灭族。(“及”“后至”“族”各1分,句意1分)(2)如今边境还未安宁,如果耗费国库资财,又用尽民力,假如某个地方有灾难,陛下将用什么去救援呢?(“尽”“一隅”“何以”各1分,句意1分)解析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点有:(1)“及”,等到;“后至”,来得晚,指没有及早归降;“族”,灭族。(2)“尽”,用尽;“一隅”,某个地方;“何以”,宾语前置,以何,用什么。5.答案 ①从先皇遗命的角度劝说;②从母子和姑侄关系亲疏的角度劝说;③机智地为太后解梦。(每点1分)解析 答题时要审清题干要求,找出对应答题区域,然后分条概括。与题干要求对应的原文是“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他先是从先皇遗命的角度劝说,再从母子和姑侄关系亲疏的角度劝说,最后机智地为太后解梦。这样就打消了武则天要立武承嗣为太子的想法。23\n原文评注 你觉得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都不敢想。我看过一些野史,把她写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量。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摘自毛泽东同工作人员孟锦云的谈话 [参考译文]武承嗣谋求做太子,多次指使人劝太后说:“自古以来的天子没有以外姓人为继承人的。”太后还拿不定主意。狄仁杰常从容不迫地对太后说:“高宗大帝将两个儿子托付给陛下。陛下现在却想将国家移交给外姓,这恐怕不符合上天的意思吧!况且姑侄关系与母子关系相比哪个更亲?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则千秋万岁之后,配祭太庙,代代相承,没有穷尽;立侄儿为太子,则没有听说过侄儿当了天子而附祭姑姑于太庙的。”太后说:“这是我家里的事,你不要干预。”狄仁杰说:“君王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谁不是臣妾,什么事不是陛下家里的事!君主是元首,臣下为四肢,从道理上如同一体,何况我充任宰相,哪能不干预呢!”太后心里稍微醒悟。有一天,(太后)又对狄仁杰说:“我梦见大鹦鹉两翼都折断了,这是什么意思?”(狄仁杰)回答说:“武是陛下的姓,两翼是您的两个儿子。陛下若起用两个儿子,那么两翼便振作起来了。”太后因此便没有了立武承嗣为太子的念头。太后命令宰相各荐举尚书郎一人,狄仁杰荐举自己的儿子司府丞狄光嗣,不久(狄光嗣)便胜任了这个职务。太后高兴地说:“你可以继承(古代荐举自己儿子的)祁奚了。”当初,契丹的将领李楷固,善于使用套绳和骑射,每次进入战阵,就好像鹘鸟进入乌鸦群中,所向无敌。等到孙万荣死后,(李楷固)前来投降,有关部门指责他没有及早归降,上奏请求将他灭族。狄仁杰说:“李楷固勇猛无比,既然能为他侍奉的主上尽力,也一定能为我们尽力,如果用恩德安抚他,就能为我们所用。”于是上奏请求赦免他。狄仁杰的亲属好友都劝他不要这样做,狄仁杰说:“如果有利于国家,难道还要为自己打算!”太后采纳他的意见,赦免了李楷固。(狄仁杰)又请求授给李楷固官职,太后任命李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派他领兵进击契丹余党,结果将余党全部平定。太后想要建造一尊大佛像,狄仁杰上疏谏阻,奏疏的大意是:“当今的佛教寺院,在建筑规模上已经超过皇帝的宫殿。营建这些寺院无法借助鬼神之力,只能依靠百姓出力,物资不会从天而降,终究来自地里,不损害百姓,那么又从哪里得到这些东西呢?”(他)又说:“如来佛创立佛教,以大慈大悲为宗旨,哪里想要劳民伤财,来设置浮华无实用的装饰!”又说:“近年来水旱灾害时有发生,如今边境还未安宁,如果耗费国库资财,又用尽民力,假如某个地方有灾难,陛下将用什么去救援呢?”太后说:“您劝导我行善,我又怎么能违背您的意愿呢?”于是停止了修建大佛像的工程。太后信任看重狄仁杰,没有哪一个大臣能比得上,(她)23\n常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是直呼其名。狄仁杰好在朝堂上当面直言规谏,太后常常违背自己的本意而采纳他的建议。辛丑年,狄仁杰去世,太后流着眼泪说:“朝堂上没有(可以依靠的)人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但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弼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丰六年八月,薨,年八十。(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23\n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B.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C.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D.薨,死的一种说法,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可曰“薨”。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予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的不知情表示不满。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5.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3分)三、1.答案 B “救灾者”是“聚民城郭中”的主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意思是“有的连续几天等待进食却因不能吃到粥而饿倒”,“而”表因果,不能将“而仆”断开,排除D项。2.答案 B “粟……即高粱”错,粟,谷子,去壳后叫小米。文化常识 五谷“五谷”,即五种谷物,说法不一:一种指稻、稷(又叫“粟”)、麦、豆、麻;另一种指麻、黍(黄米)、稷、麦、豆。同时,它还可以泛指谷物。“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解释却有不同。之所以出现分歧,是因为当时的作物并不止于五种,“百谷”“六谷”和“九谷”说的存在就是一个明证,而各地的作物种类又存在差异。“五谷”说的盛行,显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因此,笼统地说来,五谷指的就是主要的粮食作物。23\n3.答案 D 富弼人气之高,令宋仁宗喜出望外,而不是心生嫌隙。宋仁宗所说“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是指人心所向比“梦卜”更为可靠。梦卜:殷王武丁以梦得傅说,周文王以卜得姜尚,故以“梦卜”代指任命宰相。4.答案 (1)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多条,大致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之人、阻止侥幸之徒、革除积久的弊端为根本。(“进”“退”“不肖”“宿”各1分)(2)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典故”“故事”“傅”“容”各1分)解析 翻译时应注意重点词语的落实。(1)进:进纳。退:斥退。不肖:无能之人。宿:积久的。(2)典故:典章制度。故事:旧例。傅:参考。容:掺杂。5.答案 一是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二是有效动员官员。三是鼓励民众自救。四是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 本题答题区间在第二段。“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这是解决了百姓的“食”和“住”的问题,可概括为“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这是“有效动员官员”;“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这是“鼓励民众自救”;“死者为大冢葬之”,这是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参考译文]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年轻时专心学习,有大气度,范仲淹见到他后认为他不同寻常,说:“是帝王的辅佐之才。”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仁宗恢复制科,范仲淹对富弼说:“你应当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仕途。”推举他为茂才异等,授任他为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当时西夏有两位首领前来归降,朝廷对他们只是补借奉职。富弼说应当给丰厚的赏赐以勉励来降者。事情下达中书,宰相起初不知此事。富弼叹息说:“这难道是小事吗?而宰相却不知道!”更加极力论说此事,于是听从了富弼的建议。仁宗急切地督责宰相辅臣兴治太平之世,多次下诏督促富弼与范仲淹等,又打开天章阁,给予笔和纸,让他们写下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并且任命范仲淹主管西部边境之事,富弼主管北部边境之事。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多条,大致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之人、阻止侥幸之徒、革除积久的弊端为根本。富弼打算逐步更换监司中没有才能的人,淘汰所属吏员,于是小人就开始不高兴了。河朔发生大水,老百姓流浪谋生。富弼规劝治区内的老百姓拿出粮食,加以官仓的粮食,获得公私庐舍十多万处,分散让人居住,以便于供给柴薪和饮水。官吏中前资、待缺、寄居的,23\n都给予俸禄,让他们到老百姓聚集的地方,挑选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并记下这些官吏的功劳,约定以后替他们上奏谋求赏赐。一般每隔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去慰问,出于至诚之心,人人都为此尽力。山泽森林池塘之出产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听任流民自行获取。死去的人就筑大冢安葬,称为“丛冢”。第二年,麦子大丰收,老百姓按照路的远近领取粮食回家,共救治五十余万人,招募为兵的流民达万人。在此之前,救灾的人都把流民聚集在城中,煮粥供食,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连续几天等待进食却因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上是救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自从富弼立法简便详尽,天下相传来作为样板。至和二年,诏令任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布制命那天,士大夫在朝廷互相庆贺。仁宗暗中观察知道了此事,对学士欧阳修说:“古人任命宰相,有的得之于做梦和占卜,哪里像现在人心如此呢?”欧阳修叩头致贺。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这个时候,百官各自任职,天下太平无事。富弼请求告老回乡,加拜司空,在被封为韩国公后退休。元丰六年八月,富弼去世,终年八十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房玄龄,临淄人。开皇中,天下混壹,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藁。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隐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玄龄数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夷。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曰:“是已危惙,尚能忧吾国事乎!”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节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23\n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B.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C.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D.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B.幕府,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在外临时处理政务之地,用帐幕搭建,也泛指官署。C.刀笔吏,指文职官员或主办文书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用刀和笔修改文字。D.夷,在古代可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攻取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就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一律跟随。B.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揽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书进言。C.房玄龄才能卓尔不群。年轻时就被高孝基誉为国家的栋梁;写军书奏章往往一气呵成,展现了他的才华。D.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房玄龄担心自己的孩子们骄傲自大,于是收集古今家训,警示子女遵守法度。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2)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5.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3分)四、1.答案 B 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容易判断错误的地方,第一处,功德,即功业和德行,“上无功德”是总领句,下面都是皇上(隋文帝)无功德的具体表现。“功德”之间不能断开。第二23\n处,立长久计,是指做长久打算。计,是“打算”的意思,是“长久”的中心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第三处,淆置嫡庶,是说混淆嫡庶关系,“嫡庶”之间不能断开。2.答案 B 不包括“君王”。幕府,指将帅在外临时设置作为府署的营帐。3.答案 A “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一律跟随”错,文中有“会伐辽,留守京师”。方法技巧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解题“五比对”(1)比对时间、地点,看有无时序颠倒、空间错位;(2)比对人物,看是否张冠李戴或误解形象;(3)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4)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5)比对因果,看是否因果不当或强加因果。4.答案 (1)这个人机敏有学识,是应当委以重任的。每次替我的儿子陈述事情,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好像是面对面说话一样。(“若”“委任”“对面”各1分,句意1分)(2)对这些加以注意,就足够用来保全自身了!汉朝袁氏几代忠诚守节,我内心很崇尚,你们也应该效法他们。(“躬”“累叶”“师”各1分,句意1分)解析 翻译句子时,要特别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与常见文言句式。需要注意的词语有以下几个:(1)若,指示代词,此,这。委任,委以重任。对面,面对面。(2)躬,自身。累叶,几代。师,效法。5.答案 第一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功绩,第二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才能,由此可见唐太宗对房玄龄的器重和信任。(3分)解析 这里考查对文意的理解。第一次,淮安王李神通因为封赏问题感到不满,唐太宗把房玄龄和萧何相比,认为他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萧何论功行赏先于诸将,房玄龄也应如此。第二次,唐太宗伐辽,让房玄龄留守京师,并说:“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这表现了唐太宗对房玄龄治国才能的赞赏。 [参考译文] 房玄龄,临淄县人。开皇年间,天下统一,人人都认为隋朝的国运将会长久,玄龄暗自告诉父亲说:“皇上没有功业和德行,却胡乱诛杀,夺取帝位而据为己有,又不替子孙做长远打算,混淆嫡庶关系,竞相奢侈越礼,相互倾轧争吵,最终必会内部自相诛灭。”十八岁那年,考中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以有眼光而知名,他说:“我观察过的人很多了,没有见过像这样的年轻人,他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太宗曾以燉煌公身份攻占渭水北面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两人一见如故。太宗为秦王时,每次征战没有不跟从的,(每次平定贼寇,)23\n众人争着去寻找奇异的珍宝,只有房玄龄先接收有才德名望的人,然后(把他们)安置到幕府中,和各位猛将暗中互相申情结好,人人愿意竭尽效力。房玄龄在李世民府中任职十年,写军书奏章,有时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一开始就不用打草稿。高祖说:“这个人机敏有学识,是应当委以重任的。每次替我的儿子陈述事情,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好像是面对面说话一样。”隐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谥号)将要发动兵变时,太宗召见他,让他穿着道士的服装进入,夜间商量大事。事情平定下来后,论功行赏,房玄龄功劳列为一等,赏赐食邑一千三百户。淮安王李神通说:“义军初起时,臣领兵最先到达,如今玄龄以刀笔之吏功居第一,这是臣不能理解的。”太宗说:“叔父兵马确实先到,但未曾亲历行阵。如今房玄龄有决胜于帷幄及安定国家的功劳,这是萧何(论功行赏)先于诸将的原因。”房玄龄官居宰相之位长达十五年之久,自认为权力恩宠到达极点,多次上表请求辞职,诏书不准。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谦让,确实是美德。(但是国家哪怕只有)一天失去您这样的良臣,也如同失去左右手,希望您不要过多辞让了!”恰好太宗讨伐辽东,就命玄龄留守京师。下诏说:“您担当萧何的责任,我就没有西顾之忧了。”玄龄多次上书劝谏太宗,希望不要轻敌,要长久地对付外夷。晚年多病,玄龄对诸子说:“当今天下之事没有不得当的,只有讨伐高丽没有停止,皇上心中愤怒态度坚决,群臣无人敢劝谏,我如果也不说,就会带着羞愧入土了!”便上疏劝谏,太宗接到表疏,说:“这人已经生命垂危,还能为我的国事担忧啊!”玄龄执掌国政时,夙兴夜寐,恭勤自强,一心为公,尽心竭力,不愿使一物失当。他没有嫉妒之心,听到别人有优点,就好像自己也有这优点一样。熟悉精通吏事,审议规定法令,务求宽厚公平。不用自己的所长要求别人,任用人才不求全责备,即使卑贱之人也都能尽其所能。玄龄治家有法度,常常担心孩子们骄傲自大,就汇集古今家训,书写在屏风上,命令孩子们各取一具,对他们说:“对这些加以注意,就足够用来保全自身了!汉朝袁氏几代忠诚守节,我内心很崇尚,你们也应该效法他们。”2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