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五名篇名句默写--模块卷(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模块卷(一)时间:35分钟 分值: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崔宏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宏少有俊才,号曰冀州神童。苻融之牧冀州,虚心礼敬。拜阳平公侍郎、领冀州从事。出总庶事,入为宾友,众务修理,处断无滞。苻坚闻之,征为太子舍人。辞以母疾,不就。左迁著作佐郎。太原郝轩名知人,称宏有王佐之材,近代所未有也。坚亡,避难齐鲁间,为丁零翟钊及晋叛将张愿所留。郝轩叹曰:“斯人也,遇斯时,不因扶摇之势,而与安鸟雀飞沈,岂不惜哉!”仕慕容垂,为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所历著称。立身雅正,虽在兵乱,独厉志笃学,不以资产为意,妻子不免饥寒。道武征慕容宝,次常山。弃郡走海滨。帝素闻其名,遣求。及至,以为黄门侍郎。与张衮对总机要,草创制度。及帝幸邺,历问故事。宏应对若流,帝善之。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迁吏部尚书。时命有司制官爵,撰朝仪,协音乐,定律令,申科禁,宏总而裁之,以为永式。及置八部大夫,以拟八坐。宏通署三十六曹,如令、仆统事。深被信任,势倾朝廷。约俭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壁,出无车乘,朝晡步上。母年七十,供养无重膳。帝闻,益重之,厚加馈赐。时人亦或讥其过约,而宏居之愈甚。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宏陈古人制作之体,及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未尝謇谔忤旨,亦不谄谀苟容。及道武季年,大臣多犯威怒,宏独无谴者,由于此也。道武崩,明元未即位,清河王绍因人心不安,大出财帛,班赐朝士。宏独不受绍财,长孙嵩以下咸愧焉。诏遣使者循行郡国,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宏与宜都公穆观等案之,帝称其平当。又诏宏与长孙嵩等朝堂决刑狱。泰常三年夏,宏病笃,帝遣侍中穆观就受遗言,侍臣问疾,一夜数返。卒,追赠司空,谥文贞公。丧礼一依安城王叔孙俊故事。诏群臣及附国渠帅皆会葬,自亲王以外,尽命拜送。子浩袭。太和中,孝文追录先朝功臣,以宏配飨庙廷。(选自《北史·列传第九》,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21\nB.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C.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D.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舍人初设于秦朝,自汉始,会选择德行高尚之人任此职,目的是让其陪伴太子,以其高尚的修养品行影响太子。B.晡是古代计时法中的十二时之一,即申时,指午后三时至五时;《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的“黄昏”即与申时紧相连。C.谥号一般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文中的文贞公、孝文、道武、明元等都是美谥。D.配飨是指帝王祭天时以先祖配祭,文中指让崔宏在太庙配祭。《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指犒劳,与此处的“飨”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宏富有才干,处事果断。他从小就才智过人,苻融曾虚心向他请教,苻坚亦知其才干,郝轩赞其能佐助帝王。他处置事务,毫不拖延。B.崔宏立身正派,一心向学。他后来出仕于慕容垂,先后历任要职,皆得好评。他虽然身处兵荒马乱之时,但仍然坚定信念,踏实学习。C.崔宏处事公平,裁决适当。他总管裁定诸多事务;视察郡国,纠正不法行事,审定公允;刑罚狱讼,判决合理,深得道武帝信任。D.崔宏约俭自居,无意资产。他家徒四壁,动乱年代,妻子儿女不免挨饿受冻;外出无车,步行上朝;母亲年事已高,奉养亦无多样食物。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道武征慕容宝,次常山。弃郡走海滨。帝素闻其名,遣求。译文:                                                      (2)诏群臣及附国渠帅皆会葬,自亲王以外,尽命拜送。译文:                           21\n                           5.崔宏深受道武帝器重,除了政治才能之外,还有哪些原因?请简要说明。(3分)答:                                                                                 一、1.答案 C “抚慰新人”,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项;“诸徙人不能自进者”,定语后置句,即“不能自进的诸徙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句子大意:回军时驻扎在恒岭,皇帝亲自登上山顶,安抚慰劳新归附的人,正遇上崔宏扶着老母亲爬上山顶,便赏赐给他耕牛和粮食。于是下令凡自己难以前行的迁徙的人,配给牛车。2.答案 B “黄昏”为“戌时”,指晚七时至九时。与“晡时”即“申时”中间还隔有“日入”(“酉时”)。知识拓展 古时时辰与现时的对照夜半子时:23点~次日1点。鸡鸣丑时:1点~3点。平旦寅时:3点~5点。日出卯时:5点~7点。食时辰时:7点~9点。隅中巳时:9点~11点。日中午时:11点~13点。日昳未时:13点~15点。晡时申时:15点~17点。日入酉时:17点~19点。黄昏戌时:19点~21点。人定亥时:21点~23点。3.答案 C “视察郡国,纠正不法行事”的是使者,崔宏和穆观等人负责审理;另外,此事以及判决狱讼是在道武帝去世后。 4.答案 (1)道武帝攻打慕容宝时,兵至常山。崔宏离开郡城逃到海边。道武帝一向听说他的名声,派使者寻找。(“征、走、素”各1分,句意1分)(2)诏令群臣和附属国的首领都参加葬礼,除亲王以外,全部让他们拜送。(“渠帅、会、尽”各1分,句意1分)解析 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要求字字落实,意译要求文从字顺。同时要注意重点词语的落实。(1)“征”,攻打;“走”,逃跑;“素”,一向。(2)“渠帅”,首领;“会”,参加;“尽”,全部。说文解字 走古人认为“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可见“走”是跑的意思。例如《韩非子·五蠹》中说:“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其中的“兔走”就是兔子奔跑的意21\n思。再看看《孟子·梁惠王上》中记录的有关人逃跑的情况:“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其中的“走”指逃跑。“走”用来表示我们今天意义上的行走、步行是稍晚之后的事情了。我们今天说“飞禽走兽”“走马观花”,其中的“走”实际上是古汉语“走”作为“跑”这个含义的遗留。而“走”的一些引申意义在我们今天的语言中仍比较常见。例如我们所说的“走漏风声”,“走”作泄露讲;为了避讳,常常说某人的逝世为“走了”;等等。5.答案 ①崔宏陈述古代制定的体制以及历代兴废的原因,很符合皇帝的心意。②他从未因忠正直言而违逆旨意,也从不谄媚奉承以苟且取容于世。③自我约束,生活俭朴。(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 回答本题,首先要弄清题干的要求,题干要求找除政治才能之外深受器重的原因;然后要能从文中抓住关键语句,以捕捉重要信息,如“约俭自居,不营产业”“帝闻,益重之”“引问古今旧事……及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未尝謇谔忤旨,亦不谄谀苟容”等。[参考译文]崔宏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崔宏年少时有卓越的才能,被称为冀州神童。苻融任冀州牧时,虚心向他请教,对他十分尊敬。崔宏被任命为阳平公侍郎,兼任冀州从事。对外总领各项事务,入内视为宾客密友,处理事情有条理,从不拖延不决。苻坚知道后,征召他为太子舍人。他以母亲有病为由加以推辞,不肯就任。降为著作佐郎。太原人郝轩是个以知人而闻名的人,他称赞崔宏有佐助帝王的才能,这是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苻坚死后,崔宏避乱于齐鲁之间,被丁零人翟钊和晋朝叛将张愿所收留。郝轩叹息说:“这个人啊,遇到这样的时机,不趁此扶摇直上,却跟安鸟雀一起飞落,岂不可惜!”后出仕于慕容垂,任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在所担任的职务上都得到好评。他立身正派,即使处在兵荒马乱的时候,仍磨砺志行,刻苦学习,不把财产放在心上,妻子儿女也免不了受饥寒之苦。道武帝攻打慕容宝时,兵至常山。崔宏离开郡城逃到海边。道武帝一向听说他的名声,派使者寻找。等到找来以后,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和张衮一起总管机要事务,开始创立制度。等到皇帝前往邺城时,遍问以往的事情。崔宏应答如流,皇帝认为他回答得好。回军时驻扎在恒岭,皇帝亲自登上山顶,安抚慰劳新归附的人,正遇上崔宏扶着老母亲爬上山顶,便赏赐给他耕牛和粮食。于是下令凡自己难以前行的迁徙的人,配给牛车。又改任吏部尚书。当时朝廷命令有关方面确定官员的爵级,撰写朝廷礼仪,协和音乐,制定法律条令,申明禁令,由崔宏总管并最后裁定,作为永久的定式。等到设置八部大夫,比拟尚书省八座。崔宏统管三十六曹,像令、仆射那样管辖事务。深受信任,权倾朝野。他以节约俭朴自律,不经营产业,家里空空如也,外出没有车坐,早晨、下午都是步行上朝。母亲已七十岁,奉养也没有多样21\n食物。皇帝知道以后,更加器重他,厚加赏赐。当时人也有的讥笑他过于节俭,而崔宏要求自己更加严格。他时常被召去询问古今的旧事、帝王的制度,崔宏陈述古代制定的体制,以及历代兴废的原因,很符合皇帝的心意。他从未因忠正直言而违逆旨意,也从不谄媚奉承以苟且取容于世。到道武帝晚年,大臣大多冒犯威严引起皇帝发怒,而只有崔宏不受谴责,就是因为这一点。道武帝去世,明元帝未即位时,清河王拓跋绍趁人心不安定,取出大量财物绢帛,赏赐给朝臣们。只有崔宏不肯接受拓跋绍赐给的财物,长孙嵩以下的官员们都感到惭愧。诏令派使者巡视郡国,纠举不依法行事的郡守县令,让崔宏和宜都公穆观等最后审定,皇帝称赞他们做得公平适当。又下令让崔宏和长孙嵩在朝堂判决刑罚狱讼。泰常三年夏天,崔宏病重,皇帝派侍中穆观前往接受遗言,侍臣前去问病探视,一夜之间数次往返。去世,追赠司空,谥号文贞公。丧礼完全依照安城王叔孙俊的旧例。诏令群臣和附属国的首领都参加葬礼,除亲王以外,全部让他们拜送。他的儿子崔浩袭爵。太和年间,孝文帝追记前朝的功臣,让崔宏在太庙配祭。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回答问题。夜过邵伯湖李东阳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的“连”字,形象地写出了邵伯湖夜晚水汽蒸腾与天相接的特点。B.三、四句“飘飖”与“恍惚”对仗工整,体现了近体诗格律谨严的特点。C.“轻帆不用楫”与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的乘舟体验大为不同。D.诗歌由眼前景开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了夜行邵伯湖时的感受。7.诗歌是如何表现羁旅之愁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                                                                                 21\n                           二、6.答案 B 本诗是古体诗,不是近体诗。知识归纳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1)字数不同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对仗工整,字数较少。(2)句数不同古体诗一般不拘句数;而近体诗包括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等。(3)格律不同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而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还受到格律限制。(4)用韵不同古体诗全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也可随意转为其他的。而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其余句子都是偶句用韵。7.答案 ①开头两句用湖中夜景的浩大开阔反衬诗人羁旅的孤独。②中间四句以行程的艰险烘托羁旅之愁。③最后四句直接抒情,表达对羁旅生活的无限厌倦愁绪。(6分。每点2分)解析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史抒情、因事抒情等。本诗前面六句是间接抒情,最后四句是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前两句的反衬,用湖中夜景的浩大开阔反衬诗人羁旅的孤独;二是中间四句的正面烘托,以行程的艰险烘托羁旅之愁。  [诗歌鉴赏]“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此写湖上夜景。邵伯湖北接广阔的高邮湖,两个湖到了晚上,水汽蒸腾扩散,形成茫茫大雾,像是与天相接一般,辽阔无垠,一片灰白。开篇第一句就把湖上夜晚的特有景观勾勒了出来,它宛然“帘幕无重数”的大舞台布景,宏阔气派,又飘忽朦胧、如梦如幻。紧接着出台的便是洞府仙子月姑娘,她皎洁如玉,脉脉含情,仿佛被这洁净浩渺的湖水所招引,“冉冉”而下,不偏不倚,像要“堕”入这湖水的怀中,尽情地沐浴一番。开头两句看似寻常,实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蕴含丰富,耐人寻味。诗人一是选用了“连”字写雾,使人感到雾在弥漫,已与高空融为一体;一是选用了“堕”字写月,月本是静物,由于船行很快,船上人看月却疑惑月在直“堕”,这实际上是视觉造成的心理错觉,也反映了船行月移相对运动的感觉。诗人利用这种错觉化静为动,显得别有趣味。同时“堕”有沉重感,21\n是诗人心情的自然流露。眼前景致虽美,但不与诗人内心情感吻合,此谓乐景不为哀情所欣赏。因此“堕”字下得有分量,与结句“愁”字遥相呼应,使得诗情前后浑然不可分割。以上二句,还只是邵伯湖的大背景,再下四句,则是“夜过邵伯湖”的正题了。这四句都着力在一个“风”字上。“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这风吹来,恍恍惚惚,不知所起,不知所迄,不知何时方休,这正是湖上风的特色;但休说它“恍惚”,它还真有力量呢,吹乱了船头诗人的双鬓,这还是其小者也。“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这才是湖上风八面威风的时候。“不用楫”,是说风太大了,鼓足了船帆,船再也不必靠划桨助行了。既轻快,又惊险。风使船飞驶,船一任风播弄,只听惊涛骇浪拍击着船板,何等惊心动魄!挨过了这样的时刻,诗人马上提起笔来,记下这夜过邵伯湖的难忘之景。可以说,促使诗人写作本诗的,不是雾,不是月,而是这湖上的风。从全诗的情绪看,诗人对这风似乎并无好感,但这四句实在是非亲身经历不能道得的妙句,不管诗人主观感情如何,它们都为邵伯湖生色不少。最后四句抒发诗人内心情感。“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诗人由运河至高邮湖、邵伯湖,水面日益宽阔,水势日益盛大,而行程正处中途,远远没有结束。按理景象越来越开阔,心情也应越来越畅快,可“方未已”三字所表露的却是对长久栖身他乡水上的无限厌倦,含有赶快终止这种动荡不安的羁旅生活的企盼。所以,末了诗人不禁感慨道:“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这两句一方面紧扣“夜”,一方面点明“愁”,题意遂获得了突出。以浩大开阔的自然境界衬托诗人忧愁郁闷的情怀,这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一种方式。由于这种主观内心情绪在起作用,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客观物象也就难免染上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所以我们对前面所写的雾、月、风、浪和烟波浩渺的江湖,就都可以理解为是诗人“愁”的感情载体,都不免附有“愁”的情绪。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黄庭坚在《登快阁》中用“          ,          ”两句表现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自由人生的渴望。 (2)古人常用“大雁”这一意象表达思念之情,“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李清照《一剪梅》)等诗句都是如此。 (3)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明确指出“          ,          ”是错误的做法,表现出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三、8.答案 (1)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21\n(2)鸿雁长飞光不度 雁字回时(3)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6分。每句1分,有错则该句不得分)解析 第(1)题,注意“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自由人生的渴望”的提示;第(2)题,注意“大雁”“表达思念之情”的提示;第(3)题,注意“错误的做法”“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的提示。另外,还要注意“盟”“度”“字”“臆”等字的正确书写。模块卷(二)时间:35分钟 分值: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及总角,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登乾道八年进士第。至行在,士争从之游。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丁母忧,服阕,改建宁崇安县。少闻靖康间事,慨然有感于复仇之义。至是,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因轮对,遂陈五论。帝称善。未几,除将作监丞,为给事中王信所驳,诏主管台州崇道观。还乡,学者辐凑,每开讲席,户外屦满,耆老扶杖观听。光宗即位,差知荆门军。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唯不可训者,始置之法。其境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习尚善恶,皆素知之。荆门为次边而无城。九渊以为:“郡为四集之地,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胁腹心之虞。”乃请于朝而城之,自是民无边忧。罢关市吏讥察而减民税,商贾毕集,税入日增。逾年,政行令修,民俗为变,诸司交荐。丞相周必大尝称荆门之政,以为躬行之效。卒,会葬者以千数,谥文安。初,九渊尝与朱熹会鹅湖,论辨所学多不合。及熹守南康,九渊访之,熹与至白鹿洞,九渊为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至有泣下。熹以为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节选自《宋史·陆九渊传》)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其于利欲之习,怛焉为之痛心疾首。专志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由是而进于场屋[注],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胸中之蕴,而不诡于圣人。由是而仕,必皆供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其得不谓之君子乎?21\n(节选自陆九渊《白鹿洞讲义》)[注] 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又称科场。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至行在,士争从之游  行在:旅途中居住的地方。②少闻靖康间事靖康:北宋最后的年号名。③因轮对,遂陈五论轮对:官员轮值上殿陈奏。④为给事中王信所驳为:因为。⑤怛焉为之痛心疾首怛:悲伤。⑥而不诡于圣人诡:怪异。                  A.①②④  B.①⑤⑥C.②③⑤  D.③④⑥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B.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C.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D.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九渊天资聪颖,勤于思考。他三四岁的时候,就提出天地的尽头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并深入思考以至废寝忘食。B.陆九渊关心国事,胸有大志。少年时就有为国报仇的理想,为官后曾寻访智者勇士,与他们共商恢复中原的方略。C.陆九渊治理有方,政绩显著。他修筑城池,消除边患,罢免稽查,关闭集市,减少税额,荆地民风民俗为之改变。D.陆九渊传道授业,受人景仰。他还乡讲学,求学的人很多,甚至有长者拄着拐杖来听;去世后,数千人为他送葬。21\n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译文:                                                                                 (2)郡为四集之地,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胁腹心之虞。译文:                                                                                 5.朱熹请陆九渊将讲稿写成《白鹿洞讲义》,作为学子必读之文。从节选内容看,怎样做才能成为文中所说的利国利民的君子呢?请简要概括。(3分)答:                                                                                                                                       一、1.答案 C ①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④为:被。⑥诡:违背。深入解读 行在(1)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旧唐书·吕讠垔传》:“肃宗即位于灵武,讠垔驰赴行在。”(2)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已而大驾幸建康,六宫留临安,则建康为行在,临安为行宫。”2.答案 D “造”,“到”的意思;“造于庭”,到公堂上,是个动补短语,不能从中断开,排除A项。“造于庭”的主语是“民”,“令”的主语是“陆九渊”,“复”是“又”的意思。所以“造于庭”与“复令”之间要断开,排除B、C两项。故选D。3.答案 C “关闭集市”错。“罢关市吏讥察”是指罢免集市官吏的稽查盘问,不是关闭集市。21\n4.答案 (1)对心中有感却自己想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人,(陆九渊)就给他逐条分析其中的原因,完全像他心里想的一样。(4分。“有怀”“晓”“条析”“悉”各1分)(2)荆门郡是四方汇集的地方,荆门稳固了,四邻就有所依靠,否则就会有腹背受敌的忧患。(4分。“为”“固”“恃”“虞”各1分)解析 翻译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1)“有怀”,有感;“晓”,明白;“条析”,逐条分析;“悉”,全,都。(2)“为”,是;“固”,稳固;“恃”,依靠;“虞”,忧虑,忧患。在此基础上,注意译句的通顺。技巧点拨 找准“采分点”(1)从通假字的角度入手。在翻译时,如果按照某字的一般意义翻译不通,就应该思考该字是不是通假字。(2)从双音节词的角度入手。一般来说,句子中的双音节词大多是采分点,因为它极有可能是古今异义词或是古代的两个单音节词。(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入手。当句中出现同现代说法不同的现象时,要分析其是否有词类活用现象。(4)从特殊句式(包括固定句式)的角度入手。如判断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5.答案 ①要志向高远,追求道义。②要善于反省,时时勉励。③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3分。每点1分)解析 做题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然后概括要点。重点句子如:“志乎义……斯喻于义矣”“专志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供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等。[参考译文] 陆九渊,字子静。他三四岁的时候,就问父亲天地的尽头在哪里,父亲笑而不答。陆九渊便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以至废寝忘食。到了七八岁时,他的举止与一般的孩子不一样,见到他的人都肃然起敬。乾道八年,陆九渊考中进士。他到皇帝所在的地方后,读书人争相和他交往。他教育人不按照学规,弟子如有小的过错,就动之以情,有时让人汗颜。对心中有感却自己想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人,(陆九渊)就给他逐条分析其中的原因,完全像他心里想的一样。他最初担任隆兴靖安县主簿。遭遇母丧,服丧期满后,改任建宁崇安县主簿。陆九渊小时候听说靖康年间发生的事,就心怀感慨,想去复仇。到崇安县后,便寻访智者勇士,与他们共议恢复中原的大计。在官员轮值上殿陈奏的时候,陆九渊就陈述了五论。皇帝认为很好。不久,21\n担任将作监丞,但被给事中王信驳回,皇帝诏令他主管台州崇道观。陆九渊还乡以后,学者云集,每次开席讲学,门外脱下的鞋子满满的,长老都拄着拐杖来听。光宗即位后,陆九渊被派遣主管荆门军。老百姓有诉讼,无论早晚都可以到公堂上,又让诉者自己拿着状子去追查,为他们定下日期,他们都如约而至,于是陆九渊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裁决,大多以调解为主。只有那些不可训导的人,才绳之以法。他对境内官吏的贪廉,民俗习惯的善恶,平素都了如指掌。荆门虽然临近边境却没有城。陆九渊认为:“荆门郡是四方汇集的地方,荆门稳固了,四邻就有所依靠,否则就会有腹背受敌的忧患。”于是陆九渊奏请朝廷,在荆门筑城,从此以后,百姓没有了边境战争之忧。陆九渊又罢免集市官吏的稽查盘问,减轻民税,于是商贾都聚集到这里,税收日渐增加。过了一年,这里政令通行与完善,民俗为之一变,各部门交相推荐他。丞相周必大曾经称赞荆门的政事,认为是陆九渊身体力行的结果。陆九渊去世,前来为他送葬的有几千人,谥号是文安。当初,陆九渊曾经与朱熹在鹅湖相会,二人对学习内容的论辩多有分歧。等到朱熹掌管南康时,陆九渊去探访他,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陆九渊为学子讲授《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甚至有人落下眼泪。朱熹认为陆九渊所讲切中了学者深隐的顽疾。(节选自宋史《宋史·陆九渊传》)人们所通晓的事理,是由他学习的内容所决定的,而学习的内容又是由他的志向决定的。如果志向在于道义,那么他的学习内容就合乎道义,他的学习内容合乎道义,他就明白道义。如果志向在于利益,那么他的学习内容就一定关于利益,他的学习内容关于利益,他就明白利益。所以求学的人的志向,是不能不分辨的。……如果能深深地反思自身,那么就不可以让自己与小人同流合污。那些追求利欲的风尚,实在让人感到痛心疾首,真是悲伤啊!一心一意地追求道义,并且每天勉励自己,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坚定地实践自己的志向。做到了这样再走进科场,他的文章一定在说他平日所学、心中所想,而不会违背圣人之道。做到了这样再进入仕途,他就一定能够胜任他的职责,勤于政务,心系国家,心系百姓,而忽略个人得失,这样的人不能称为君子吗?(节选自陆九渊《白鹿洞讲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古 松石延年直气森森耻屈盘,铁衣生涩紫鳞干。21\n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天风雨寒。苍藓静缘离石上,丝萝高附入云端。报言帝室抡材①者,便作明堂②一柱看。[注] ①抡材,选择木材。②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古松高耸挺拔,以盘屈不展为耻,树皮似铁般坚硬,饱经沧桑。B.颔联视听结合,颇有气势,“龙蛇动”“风雨寒”写出了古松的不凡风骨和气概。C.颈联“苍藓”“丝萝”比喻势利小人,他们趋炎附势,登上高位后,目空一切。D.这首七言律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表面上写古松,实际上另有寓意。7.本诗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                                                                                 二、6.答案 C “目空一切”错,颈联主要是以苍藓、丝萝的攀缘附托反衬古松的刚直伟岸。7.答案 ①表层含意:希望建造宫殿的人选择古松作为建造明堂的顶梁大柱。②深层含意:以木材喻人才,呼吁朝廷选拔像古松一样隐埋民间、品行端正又有才华的人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每点3分)解析 理解诗句含意首先要知道诗句大意,然后再挖掘其深层意思。“报言帝室抡材者,便作明堂一柱看”,意思是“告诉那为皇帝建造宫殿选择木材的人,应当把这棵古松看作建造明堂的顶梁柱”。表面上是说古松,实际上是托物言志,以木材喻人才,呼吁朝廷选拔像古松一样的人作为国家的栋梁。  [诗歌鉴赏]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一向把松看作崇高气节的象征,孔子曾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赞颂松树坚贞不屈、独立不移的品格。石延年的这首《古松》在宋初就广为传诵。首联刻画松树的形象,赞颂松树的气质:刚直挺拔,参天而立,自有一股凛然正气;树皮如“铁衣”,树干如“紫鳞”,活画出松树久经风雨剥蚀的苍老冷峻(生涩)之态,并用一“耻”字将松树人格化,俨然一位从不屈身事人的伟岸大丈夫。21\n颔联、颈联宕开一笔,没正面描绘松树的形象,而是用烘托手法侧面描写松树的气质。颔联上句写树影如龙蛇飞舞,状松树扶摇直上的神态;下句写松涛如风雨呼啸,平添一股震撼天地的豪气。颈联用“苍藓”“丝萝”依附松树而生,凸现松树的刚直伟岸。在对松树作了诸多方面的描绘后,尾联揭示主旨:吁请朝廷选取松树作为明堂的栋梁,亦即选取具有松树品格的人作为国家的股肱重臣。这首诗是为普天下怀才不遇的人士发出的呼吁,也表达了诗人在政治上一展宏图的愿望。石延年的诗确如欧阳修所说“诗格奇峭”,也如朱熹所说“雄豪缜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在总结十思之后,提出了“         ,       ”的用人处事标准,只有这样,被任用的人才能竭忠尽智,竞相用力。 (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怠的精神品质,这里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         ”两句来警醒自己。 (3)杜甫《蜀相》中,“             ,             ”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三、8.答案 (1)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2)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3)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每句1分,有错则该句不得分)解析 要注意题目创设的情境与名句的关系;还要注意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如“简”“逸豫”“频烦”等。模块卷(三)时间:35分钟 分值: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贺邵字兴伯,会稽山阴人也。孙休即位,从中郎为散骑中常侍,出为吴郡太守。孙晧时,入为左典军,迁中书令,领太子太傅。晧凶暴骄矜,政事日弊。邵上疏谏曰:21\n“臣闻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是以古之人君,揖让以进贤,虚己以求过,譬天位于乘奔,以虎尾为警戒。至于陛下,严刑法以禁直辞,黜善士以逆谏臣,眩耀毁誉之实,沈沦近习之言。昔高宗思佐,梦寐得贤,而陛下求之如忘,忽之如遗。故常侍王蕃忠恪在公,才任辅弼,以醉酒之间加之大戮。近鸿胪葛奚先帝旧臣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三爵之后礼所不讳陛下猥发雷霆谓之轻慢饮之醇酒中毒陨命。自是之后,海内悼心,朝臣失图,仕者以退为幸,居者以出为福,诚非所以保光洪绪,熙隆道化也。“昔高宗修己以消鼎雉之异,宋景崇德以退荧惑之变,愿陛下上惧皇天谴告之诮,下追二君攘灾之道,清澄朝位,旌叙俊乂,放退佞邪,抑夺奸势。“又北敌注目,伺国盛衰,陛下不恃己之威德,而怙敌之不来,忽四海之困穷,诚非长策庙胜之要也。昔大皇帝勤身苦体,拓土万里,虽承天赞,实由人力也。余庆遗祚,至于陛下,陛下宜勉崇德器,以光前烈,爱民养士,保全先轨,何可忽显祖之功勤,轻难得之大业,忘天下之不振,替兴衰之巨变哉?臣闻否泰无常,吉凶由人,长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昔秦建皇帝之号,据殽函之阻,德化不修,法政苛酷,毒流生民,忠臣杜口,是以一夫大呼,社稷倾覆。近刘氏据三关之险,守重山之固,可谓金城石室,万世之业,任授失贤,一朝丧没,君臣系颈,共为羁仆。此当世之明鉴,目前之炯戒也。愿陛下远考前事,近鉴世变,丰基强本,割情从道,则成康之治兴,而圣祖之祚隆矣。”书奏,晧深恨之。邵奉公贞正,亲近所惮,乃共谮邵与楼玄谤毁国事,俱被诘责。玄见送南州,邵原复职。后邵中恶风,口不能言,去职数月,晧疑其托疾,收付酒藏,掠考千所,邵卒无一语,竟见杀害,家属徙临海。并下诏诛玄子孙,是岁天册元年也,邵年四十九。(节选自《三国志·吴志·贺邵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鸿胪葛奚/先帝旧臣/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三爵之后/礼所不讳陛下/猥发雷霆/谓之轻慢/饮之醇酒中毒/陨命B.近鸿胪葛奚/先帝旧臣/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三爵之/后礼所不讳/陛下猥发雷霆/谓之轻慢/饮之醇酒/中毒陨命C.近鸿胪葛奚/先帝旧臣/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三爵之后/礼所不讳/陛下猥发雷霆/谓之轻慢/饮之醇酒/中毒陨命D.近鸿胪葛奚/先帝旧臣/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三爵之/后礼所不讳陛下/猥发雷霆/谓之轻慢/饮之醇酒中毒/陨命21\n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书令,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以宦者为中书谒者令,简称中书令,主要负责修史。B.荧惑,古指火星,因其荧荧像火,亮度常变,行踪不定,情况复杂,令人迷惑,故称。C.大皇帝,是三国时孙吴建立者孙权的谥号。孙权称帝后,曾派大将卫温率部抵达台湾。D.成康之治,又称成康之世,是对西周成王、康王统治而出现的国力强盛时期的赞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邵历仕三朝,忠诚贤良。他资历颇深,出任过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朝中要职,还肩负辅导太子的重任,心怀国事,忠心耿耿。B.贺邵为人刚正,直言敢谏。尽管孙晧残暴骄横,但贺邵见国家政事日日衰败,仍毅然上书,直言不讳,切中时弊,因而遭受忌恨。C.贺邵旁征博引,说理有据。他立足现实,将高宗、宋景、秦皇的帝王伟绩与孙晧的种种不端行为进行对比,从而对孙晧提出警示。D.贺邵不幸罹病,惨遭杀害。他身中恶风,口不能言,离职数月,却被孙晧怀疑装病,因此被拘押,并遭受了严刑拷打,最终被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陛下不恃己之威德,而怙敌之不来,忽四海之困穷,诚非长策庙胜之要也。译文:                                                      (2)邵奉公贞正,亲近所惮。乃共谮邵与楼玄谤毁国事,俱被诘责。译文:                                                      5.贺邵认为孙晧作为帝王,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3分)答:                                                                                                            一、1.答案 C 文言断句,要了解大意,并关注重点词语及标志性词语。本题中,“耳”为句末语气词,应在其后断开,排除B、D两项。“饮之醇酒”的主语是陛下孙晧,“中毒陨命”的主语是“葛奚”,所以“饮之醇酒”与“中毒陨命”之间要断开,排除A项,故选C。21\n2.答案 A 汉时中书令掌传宣诏命,多由宦官担任;“负责修史”的是“太史令”。因司马迁受宫刑以后曾做过中书令,故容易误认为中书令负责修史。知识拓展 成康之治,又称成康之世,指西周初姬诵、姬钊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昭宣之治,又称昭宣中兴,西汉汉昭帝和汉宣帝在位时期(约公元前87年至前48年)着重休养生息,以恢复汉武帝在位时严重损耗的国力。太康之治,又称太康盛世,是指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后出现的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元嘉之治,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时期(年号元嘉),宋文帝在继承和延续宋武帝刘裕生前推行的多项改革政策的基础上开创的一个盛世。开皇之治,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在北周的基础上,开创的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荣的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永徽之治,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一段治世。开元之治,又称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至元之治,由于大行汉法,忽必烈使建立在草原上的蒙古国变成元王朝,使元朝初期出现了比较稳定的“至元之治”。洪武之治,又称洪武盛世,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所出现的治世,为明初三大治世之一。永乐之治,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所出现的盛世。仁宣之治,又称仁宣盛世、仁宣致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3.答案 C 贺邵是以秦皇社稷的倾覆来警示孙晧,并没有列举秦皇的帝王伟绩。4.答案 (1)陛下不依靠自己的威严德行,却依仗敌人不来侵犯,忽略国家的艰难困窘,(这)实在不是长远的谋略和朝廷克敌制胜的关键啊。(“恃”“怙”“困穷”“庙胜”各1分)(2)贺邵敬奉公事,忠贞正直,受皇上宠信的人都对他非常畏惧,就共同诬陷贺邵与楼玄诽谤诋毁国家政事,(他俩)都遭到责罚。(“贞正”“惮”“谮”“诘责”各1分)21\n解析 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1)句得分点:“恃”,依靠;“怙”,依仗;“困穷”,艰难困窘;“庙胜”,指朝廷预先制定的克敌制胜的谋略。第(2)句得分点:“贞正”,忠贞正直;“惮”,畏惧;“谮”,诬陷;“诘责”,责罚。5.答案 ①虚心求过,善于纳谏;②爱惜贤才,宽厚包容;③修己崇德,远离奸佞;④勤身苦体,光大前烈;⑤爱民养士,重视教化;⑥以史为鉴,从道丰基。(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 根据“臣闻兴国之君乐闻其过……以虎尾为警戒”可知,贺邵认为孙晧作为帝王,须虚心求过,善于纳谏;根据“昔高宗思佐,梦寐得贤,而陛下求之如忘,忽之如遗”分析可知,贺邵认为孙晧作为帝王,须爱惜贤才,宽厚包容;根据“昔高宗修己以消鼎雉之异……抑夺奸势”分析可知,贺邵认为孙晧作为帝王,须修己崇德,远离奸佞;根据“昔大皇帝勤身苦体……陛下宜勉崇德器,以光前烈”分析可知,贺邵认为孙晧作为帝王,须勤身苦体,光大前烈;根据“爱民养士,保全先轨……社稷倾覆”可知,贺邵认为孙晧作为帝王,须爱民养士,重视教化;根据“愿陛下远考前事,近鉴世变,丰基强本,割情从道,则成康之治兴,而圣祖之祚隆矣”可知,贺邵认为孙晧作为帝王,须以史为鉴,从道丰基。[参考译文]贺邵,字兴伯,会稽郡山阴县人。孙休登基,贺邵从中郎升任散骑中常侍,出京外任吴郡太守。孙晧时期,他入朝为左典军,升为中书令,兼任太子太傅。孙晧凶狠残暴,骄横自负,国家政事日益衰敝。贺邵上奏进谏说:“我听说兴国之君乐意听到人家指出他的过错,荒乱之君喜欢听到别人对他的赞誉;听到指责过错的君主,他的过错会一天天地清除而福运就会到来;听到他人赞誉的君主,他的声誉会日益减损而祸患必然来临。因此古代的君王,作揖礼以进用贤人,虚心以寻求己过,把居帝位比喻为乘危奔命,装饰虎尾以警戒自身。到了陛下,却用严厉刑罚以禁绝直率言辞,罢黜贤士以拒绝忠谏贤臣,不明毁谤与赞誉的实质,沉迷于宠臣的阿谀虚假之言。从前殷高宗想被辅佐,梦寐以求得到贤士,而陛下就像忘记了求贤,忽视贤才如同遗弃无用之物。原常侍王蕃对公事忠诚恭谨,才干能胜任做陛下的辅佐,您却在他酒醉时对他施以极刑。近来鸿胪卿葛奚,是先帝的旧臣,偶尔有违逆不顺,不过是昏醉时说的话而已,酒过三巡后,不再忌讳礼节,陛下却发雷霆之怒,说他轻侮傲慢,让他饮下浓酒,以致中毒身亡。自此以后,国内人士伤心,朝廷大臣失望,做官者以退职为幸运,居朝者以外任为福气,这确实不是用来保持光大宏伟功业、兴隆道德教化的情势!21\n“从前殷高宗修养自己品德以消除野鸡投鼎的异象,宋景公崇尚德行以消退火星不祥的变化,希望陛下能上怕皇天的谴责警告,下追高宗、景公消除灾祸的修行,整顿澄清朝中的官位,表彰录用才德出众的人,放逐驱退奸佞的小人,抑制剥夺邪恶权势。“此外,北方强敌注视,窥伺我国的盛衰,陛下不依靠自己的威严德行,却依仗敌人不来侵犯,忽略国家的艰难困窘,(这)实在不是长远的谋略和朝廷克敌制胜的关键啊。从前大皇帝自身勤劳辛苦,开拓万里疆土,虽然蒙受上天的辅助,实际主要靠人的努力。传留的福祚和皇位,直到陛下,陛下应勉力崇尚德行操守,以光大先辈功业,爱护百姓,抚养士兵,保全先人制定的治国大纲,怎么可以忽略显扬祖上的功勋,轻视艰难取得的大业,忘却天下的不振,不顾王朝更替兴衰的巨变呢?为臣听说吉凶变换无常,祸福取决于人,长江的险阻不可长久依恃,如果我们不加强防守,一叶小舟就能渡过。从前秦国创建皇帝的称号,据守崤山、函谷关的险要,但不修德行教化,法律苛刻政治残酷,毒害殃及百姓,忠臣闭口无言,因此一个人振臂一呼,社稷即刻倾覆。近者刘氏占据三关险隘,坚守重山固防,可说是金城石室,万世之业,只因任用的官员没有贤能之人,一下子便丧国灭亡,君臣被绳索系颈,一起成为俘虏。这是当代的明显的前例、眼前的明显的警戒啊!希望陛下远能参考前代之事,近能借鉴当代之变,扩大基业,强固根本,割弃私情,遵循道义,那么成康之世的政治局面就会形成,而圣明祖辈传下的福运就会隆盛。”奏章呈上后,孙晧非常忌恨他。贺邵敬奉公事,忠贞正直,受皇上宠信的人都对他非常畏惧,就共同诬陷贺邵与楼玄诽谤诋毁国家政事,(他俩)都遭到责罚。楼玄被押送到南州,贺邵受到原谅官复旧职。后来贺邵中风,口不能言,离职数月,孙晧怀疑他是假装有病,将他收捕关在酒窖里,拷打千余下,贺邵始终没说一句话,最终被杀死,家属被流放到临海。孙晧同时下诏诛杀楼玄的子孙,这一年是天册元年,贺邵时年四十九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徙倚[注]陆游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注] 徙倚:徘徊。21\n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手法,既写徙倚所见,又写徙倚所思。B.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又暗示了诗人的境遇。C.本诗颔联写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寒露侵衣,营造了清冷阴森的意境。D.回顾往昔,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7.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6分)答:                                                                                                            二、6.答案 C “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与原文不符,“清冷阴森”与原诗意境不符。“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意思是“月正当头,树木笼罩在月色中,没有树影;更深露重,时有露珠滴落在荷叶上的声音传出”,营造了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7.答案 ①因为挂念陷没的中原,内心怅恨,担心自己虚度一生。(2分)②“坐念”两句表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愿望;(2分)“王师”两句则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2分)解析 理解诗句含意就是翻译诗句大意;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坐念”两句中,“念”的对象是“中原没”,可见诗人是挂念中原陷落,却又无可奈何,表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恐”字则是担心自己此生无法建功立业,实则是有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师”两句,是说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朝廷收复中原,只好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背景介绍 此诗淳熙十年六月作于山阴。那属于陆游闲居山阴五年时期。在这几年的乡居生活中,有悠游闲适的一面,更有悲情苦闷的一面。陆游奉祠后,有了代耕之禄,虽鹤料无多,亦可维持一家生计,既无床头金尽之虞,又无恶吏打门催租之苦,可以坐拥书城(详见《书巢记》),又可以随时徜徉于夕阳烟草之间。但陆游真正悠游闲适的时候却不多,他向人们表白:“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秋兴》)他更多的是触景生情,往往是美景当前,21\n而忧从中来。《徙倚》写的就是这种情感。其卒章见志,写出了“愁”的原因,陆游写了许多抒发“愁”的诗,他有一首《后春愁曲》,把在山阴的愁与在成都所作《春愁曲》中所说的愁相比,觉得在山阴才是“真堕愁城无出计”。陆游此时的愁,有白发种种、老冉冉其将至之愁,有门可罗雀、寂天寞地之愁,有功名绝望、勋业无期之愁。但归根结底是忧国忧民,为抗金收复的遥遥无期而忧愁。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国家,可以达到“         ,            ”的效果。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慨叹自己只能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于国事无补,真是无聊而可悲。 (3)《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谏太宗十思疏》中与此意思相近的两句是“          ,          ”。 三、8.答案 (1)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2)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3)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每句1分,有错则该句不得分)解析 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矮”“晴”“繁”等。2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6-19 17:27:36 页数:21
价格:¥3 大小:54.4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