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儒林外史女性形象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儒林外史女性形象沈琼枝——妇女中个性解放意识的光辉形象。(40、41回)简介:常州才女,善诗书、重名节。因不从盐商宋为富,父女遭迫害,只身流落金陵,以卖诗顾绣为生。后参殿试,中同进士。故事情节:作者首先将沈琼枝置于待嫁的位子上,沈父沈大年本以为会将女儿明媒正娶,等着宋家择吉过门。但后来发现光景不对,宋家大模大样地要将沈琼枝直接抬到府里去,这不像要将她待为正室的样子,沈父沈大年知道事情不妙,就问女儿:“这门亲事,还是就得就不得?女儿,你也须自己主张。”沈琼枝道:“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什么肯伏低做小!他既如此排场,爹爹若是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外人议论。我而今乘轿子,抬到他家去,看他怎样待我。”这是沈琼枝出场后的第一句话,从这精炼的几句话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位精明干练的女子,而且从中看出了沈的有勇有谋,她要将一切事情原委弄个究竟后再做打算,看出了她的反抗斗争不是莽撞糊涂的瞎闹一气,而是明白就理的为人格独立和尊严而进行的斗争。她进府下轿后,没有新嫁娘的故作羞怯之态,而是以一通责难审问之词给宋为富当作“见面礼”:“请你家老爷出来!我常州姓沈的,不是什么低三下四的人家!你既要娶我,怎的不张灯结彩、择吉过门?把我悄悄地抬了来,当作娶妾的一般光景。我且不问他要别的,只叫他把我父亲写的婚书拿出来与我看,我就没得说了。”这锋芒毕露、英气逼人的一席话充分展示了她泼辣、直爽的大侠风范,也表现出了她敢于反抗善于反抗的特征。她面对宋为富的无耻行径不是无赖地撒泼,也不是无理地谩骂,而是用证据来反抗宋为富的婚姻“诈骗”行为,她要求宋拿出婚书当面对质,这就让荒淫无度的宋为富暴露出了胆小怕事、懦弱虚伪的本性,他不敢与沈琼枝直接较量,只好吩咐下人“向那新娘说‘老爷今日不在,新娘权且进房去……’”面对盐商的不肯出现,沈琼枝自知与宋的对质已不可能,她倒也没有乱了手脚,而是不慌不忙不吵不闹地径自安顿了下来,这不是苟且屈从,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明智战略,她要待机行事,一旦发现父亲在外申冤,知县被宋为富买通而败诉,并被押解回常州时,她的行动又开始了,她便将房中金银首饰打了个包袱作盘缠,扮作小老妈模样,买通了丫环,趁夜出逃。她的逃婚还真有点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戏谑意味,侠女所具有的那种豪放不羁的性格在这时又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她不知以后的命运如何,但她仍能活得从容镇定,面对命运的戏弄,她没有像懦夫那样一蹶不振,也没有企图过着盲目、无所适从的生活。侠女都是乐观的,她们的生命都有着既定的目标,她们相信自己有力量改变命运,拯救命运。只是沈与我们普遍意义上认为的侠女不同的是,她不是怀着替天行道、拯救苍生的使命去奔赴人生的,她是以一种自救的心态与命运抗争的,她的行为包含了她对当时社会清醒地认识:要拯救自己不要企图靠那个混浊不堪是非不分的社会,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去拼、去赌,才算是解救自己的唯一出路。书中将沈的大胆泼辣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对她的外貌倒是着墨不多,我们再回头审视一下这位侠女的样貌。在书中第四十回,我们所获关于沈样貌的信息并不多,唯一的一个还是从宋为富丫环口中得知的:“新娘人物倒生得标致,只是样子觉得惫懒……”我们再从封建社会“娶妻娶德,娶妾娶貌”的男子婚姻观念中来看,也不难推断出琼枝的美丽。沈琼枝为何要远离锦衣玉食的生活而选择风雨飘摇的生活?这值得我们深思。在《儒林外史》中同样具有抗争意识的还有很多人,但我们却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感受。比如王太太,她有所谓“喇子”的名声,也就是泼皮、无赖,她性子颇不温和,也是位不好惹的女子,但她显得庸俗可恶,她抗争的目的不过是贪图享乐而已。书中写道:“他每日睡到中午才醒来,横草不拿,竖草不拈。每日要吃八分银子药……”而琼枝的抗争却是为尊严而战,源于她不堪忍受小妾身份的思想,源于她不愿以张耳之妻侍外黄佣奴的情感,这些使她感到从观念到情感都受到了侮辱。安逸的生活大多数人都不会嫌弃,但如果要用尊严去换取,琼枝绝做不到。如果说琼枝不愿做妾、从宋家逃出是源于她家庭生活中的自尊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那么她逃到南京后只靠手艺与才艺自养,而不是以色自养则说明了她社会生活中的自尊。于是她依靠双手去博取个人的生存土壤与天空,可能会有荆棘,会有汗水,可她义无反顾。当时那种社会根本容不下一个单身的年轻女子在外抛头露面,她的正当营生令她不是被一般市井之徒当作“倚门之娼”,就是疑作“江湖之盗”,更有不少恶棍企图去占些便宜,就连可以算是正人君子的武书也以为沈是挂招牌来掩人耳目,实际上是走“私门”的。可见当时社会虽处在明末清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的阶段,这种环境为沈琼枝追求个性解放的理想提供了必要的土壤,然而这种土壤是贫瘠的,社会还没有完全能够包容男女平等的力量,沈琼枝自尊追求因此而遭到更多更汹涌的抵制浪潮,她必须通过奋力的抵抗,义无反顾的前进才能使自己免于被这股巨浪吞噬。面对市井无赖的戏弄,地方喇子的讹诈,沈毅然将她的伶牙俐齿、泼辣怒骂当作她维护自身尊严的武器。可想而知,她一方面要精心地做着自己的小买卖维持生计,一方面还要时时提防着恶势力,生活可真不易。相比较《诗经·七月》里的“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她更有勇气面对社会的恶势力,她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她的怒骂不仅仅是针对“玩狎”她的市井恶少,而且她敢惹惯于在百姓面前作威作福的公差。在公差将她从杜少卿家中押至衙门途中,差人想从沈那讹点钱赚点外快时,她理都不理,令差人无可奈何。在两公差押送她去江都的途中,差人再次问沈琼枝要钱,对方态度越蛮横,她的锋芒就越尖利,她的态度坚决而从容:“我便不给你钱,你敢怎么样!”这句话掷地有声,并将差人打了个“仰八叉”,这种对恶势力敢于斗争的精神真是让人肃然起敬。沈琼枝虽有侠女般的豪迈,但也不乏淑女般的知书达理。当她得知前来拜访她的两位名士正是杜少卿和武正字时,她并没有立即求救,而是以含蓄的口吻去试探:“不知先生是客居在此,还是和夫人也同在南京”,当她得知杜少卿家住南京时,她才提出“既如此,我就到府上去拜谒夫人,好将心事细说”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她知书达理、处身自重之所在了。因为他们当时正处在人来人往的闹市街口,如若她当场向杜少卿求救,以当时的社会观念,难免会让杜少卿有贪色救美之嫌。沈琼枝自知杜少卿是“海内豪侠、千秋快士”(迟衡山先生给杜下的评语),自然不会因世俗观念而不帮助自己,但为了考虑杜少卿的英名不能因自己而遭到一丝一毫的玷污,所以要确定杜夫人也在南京后,才愿去府邸求救。而且,她并非和杜少卿等一起来到杜家,而是杜武二人先回杜府,少顷,琼枝才坐了轿子到达。她的这种细心周到、顾全他人的处事作风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待到和杜夫人见了面,她便把盐商骗她做妾,她拐了东西逃走的话说了一遍,杜少卿听后不禁感慨道:“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入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的确,当沈琼枝来到宋家时,也确实见到了他家的奢华:“……三间楠木厅,一个大院落,堆满了太湖石的山子。沿着那山石走到左边一个小巷,进入一个花园内。竹树交加,亭台轩场轩敞,一个极宽的金鱼池”但此时她并没有被这富贵所打动,反而产生了对宋商的极度鄙夷,她心里暗说道:“这样极幽的所在,料想彼人也不会鉴赏”。沈一眼就看穿了宋为富是在故作风雅,这些话是她对宋为富情趣、修养的极度蔑视和正确评价。可见,在沈琼枝的内心,钱财不是很重要的,她看重的是内在的旨趣、修养。这一点,我们在后文也可以看出,当沈被押至知县府衙,被问及逃婚原因时,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地回答:“怎肯把一个张耳之妻去事外黄佣奴?”一、鲁小姐鲁小姐是《儒林外史》当中为数不多的才女形象,在书中出现了整整三回。鲁小姐不仅是才女,还是一名八股贤媛。“卧闲草堂本”中这样评道:“书中言举业者多矣,如匡超人、马纯上之操选事,卫体善、隋岑庵之正文风,以及高翰林之讲元魁秘诀,人人自认为握灵蛇之珠也,而不知举业真当行只有一鲁小姐。”但是,这样看似重要的角色,作者却连名字都没有交代。“鲁小姐”这个称呼源自她父亲的身份。1.习八股之文鲁编修是翰林院的编修,但是由于“翰林官的壅滞也主要体现在修撰、编修、检讨这些下层官员上”,所以尽管身份尊贵却很难大富大贵。所以,鲁编修希望有人能够继承自己的八股才能,使自己得到更多的“肥美的差”。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可惜的是,鲁编修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只好把鲁小姐权当儿子教育,鲁小姐的童年是在学习八股文中度过的。鲁编修因无公子,就把女儿当作儿子,五六岁上请先生开蒙,就读的是《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教他做“破题”、“破承”、“起讲”、“题比”、“中比”成篇。送先生的束修、那先生督课,同男子一样。有了鲁编修的教导,鲁小姐很快就掌握了学习八股文的技巧,作出来的文章也是理真法老,花团锦簇。不仅如此,父亲还经常向鲁小姐传达作八股文需要形成的“正确”认识。闲居无事,便和女儿谈说:“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父亲认为除了八股文以外,其余都是邪魔外道,这样的认识伴随了鲁小姐的一生。小姐听了父亲的教训,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人家送来的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他。因为鲁编修传授作八股的知识,所以鲁小姐自然成为八股高手。鲁小姐不仅认真习得了父亲对于八股文创作的造诣,还认同了父亲对八股文的评价,进而一辈子都将作八股文当作正经文章。2.痴举业之路鲁编修教导女儿作八股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慰藉自身没有儿子的遗憾,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实因素。“对家庭流动性而言,婚姻纽带的重要性,解释了家庭甘愿投资于女儿的教育。无论是文化或道德教育,都增加了女儿做妻子的威望,……调教很好的新娘是文化资本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形式。……无论是道德或文化教育,都能增加她在婚姻市场上的价值,以使其自己和其家族获益。”鲁编修将女儿塑造为一个才女,他知道女儿根本无法去科举场上大展拳脚,只有将这样一个满腹才华的女儿嫁给美才少年才是现实的。所以,鲁编修才会拒绝很多人对女儿的求亲而主动选择了蘧公孙。鲁编修安排了鲁小姐的婚姻,而这桩婚姻只是为了完成鲁编修承继家声的目的。鲁小姐不仅没有反对鲁编修这样的安排,而且还和父亲一样,将举业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丈夫身上。可是,蘧公孙并不是一个热心八股举业的人,鲁小姐“制义难新郎”的结果是反而被丈夫认为俗气,夫妻二人感情逐渐变得疏离。鲁小姐不仅从父亲那里获得了八股之才,也深刻地懂得了举业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她说道:“‘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依孩儿的意思,总是自挣的功名好,靠着祖、父,只算做不成器!”从这里可以看出,鲁小姐不仅有才能,还非常看重功名富贵和家庭的声望。小姐没能让丈夫走向举业之路,鲁小姐在生下儿子以后,又继续着自己对于举业的痴迷,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沈琼枝与鲁小姐——《儒林外史》中科举情结弥漫下的女性形象明清科举之风盛行,出现了众多科举题材的小说,其中《儒林外史》是对科举批判最为深刻的讽刺小说,其深刻之处在于不仅描绘了一幅儒林众生相,还广泛涉及市井妇人、官宦小姐、乡绅土豪等世间众生相。据统计,《儒林外史》中有具体情节的女性形象仅十几个。在这十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中,沈琼枝与鲁小姐是较为典型的千金小姐,然而,从她们对科举制的态度来看,二人又截然相反,下面将对这两位女性的形象做具体论述。一、功名富贵皆尘土—沈琼枝明清时期,士人热衷于科举,人人都做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梦。此时的科举已被异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取士制度,而是一棵换得功名的摇钱树,一把改变命运的金钥匙。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将功名富贵视为生命的全部,《儒林外史》中的沈琼枝就是这样一位女性人物,她被研究者称为“一枝独秀”的“带刺玫瑰”,对其性格的形容可谓恰当贴切。沈琼枝的父亲沈大成是常州贡生,算得上是书香门第。沈大成将女儿许给扬州宋盐商,却没料到宋盐商意欲让其做妾。沈琼枝自然不愿,在宋府忍着性子待了几天,不见消息,便果断地打了包袱逃去南京。在南京她自立招牌、自给自足,还与庄绍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杜少卿等“真名士”结交来往。沈琼枝的性格是鲜明而独特的。首先,沈琼枝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看出宋盐商的阴谋,她只身去宋府理论,理直气壮地说“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逃到扬州之后她挂了招牌,靠给人写诗刺绣养活自己。她不像鲁小姐一样被父亲束缚却不问对错;也不像王三姑娘一样被封建礼教束缚最终葬送自己的性命。她是一位生活上不依靠他人,精神上也不受束缚的独立的女性。其次,沈琼枝有勇有谋、机敏聪慧。逃离宋府之时,她将房里所有的金银珠宝都打包,扮作小老妈的模样,买通丫鬃,可见其智谋;在衙门知县让其作诗,她不慌不忙,吟出一首七言八句来,“又快又好”,可见其聪慧;在差人面前据理力争,“我便不给你钱,你敢怎么样”,可见其胆识。再次,沈琼枝不慕权势、不爱富贵。宋盐商家可谓是极尽奢华,沈琼枝所想的也只是“消遣两天”,并没有因留恋富贵而违背自己的原则。借武书之话“看她虽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侠的光景”,沈琼枝就是生活在乱世中的女中豪杰。除了沈琼枝这样比较典型的女性形象之外,《儒林外史》中还有一些视功名如粪土之人,如王冕之母,一方面,她深知学问的重要性,并没有因经济能力的限制而让儿子放弃读书;另一方面,她并未把读书当作功名富贵的垫脚石,甚至在她临终之际,嘱咐儿子一定不要出去做官。再如杜少卿之妻,家里一贫如洗,她并无怨言,对没有盘缠之事只是当作笑话一笑置之,足见其不慕富贵;同丈夫携手游山,对旁人的嬉笑视若无睹,足见其不拘小节;丈夫辞去征辟,她并无异议,足见其不屑功名。这些女性形象与其他爱慕虚荣、贪图富贵之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成为作品中一道光鲜的彩虹,在污浊的世风下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二、八股情结深藏心—鲁小姐科举制度改变士人仕途的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婚姻,“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此时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科第渐重于门第,郎才女貌渐重于门当户对”。《儒林外史》中的鲁小姐是吴敬梓笔下少数进行细致刻画的女性人物之一,其婚姻生活就与科举制有密切的关系,其在作品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鲁小姐的生活可谓是衣食无忧。其父鲁编修曾是太保的门生,现在翰林院任职,身为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家境自是富足;作为掌上明珠的独生女,鲁编修及夫人对其的溺爱也不言而明。在写鲁小姐婚礼这一部分时,作者进行了大量的铺陈渲染娄府;置办的聘礼包括金银珠翠首饰、绩罗绸缎衣服,羊酒果品就有十几抬;结婚当日娄府与蓬太守家的灯笼“足摆了三四条街还摆不了”;敲锣看戏,热闹至极,直到天亮才散。官宦之家的奢华生活羡煞旁人。出身于这样的富足家庭,鲁小姐是位名副其实的千金小姐,其性格特点用陈和甫的话形容是“德性温良,才貌出众”。她又是个才女,资性高、记性好,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诸家之文,做的文章也是花团锦簇。同时她的“德性温良”在为太守侍疾这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太守去世后,她深明大义,执意去侍疾,“上侍蠕姑,下理家政,井井有条,亲戚无不称羡”。这样一位温柔聪慧的女性可以说是一位完美的贤妻良母,身上闪耀着传统美德的光辉。鲁小姐是位才女,然而她的“才”不是体现在作诗颂词上,也不是体现在精于女红上。正如卧闲草堂评本中所说“夫以一女子而精于举业,则此女子之俗可知”。鲁小姐自小读书,但读的是四书五经、历科程墨;她天资聪慧,但学的是“破题”“破承”等八股成篇之法。鲁编修是对她影响最大的人,她对父亲的话深信不疑,认为除了八股文,其他的都是邪魔外道。鲁小姐本身是科举制的受害者,同时又不自觉地成了八股文忠诚的支持者。在封建社会,她没有参与科举的资格,便将希望寄托在丈夫身上。起初她以为公孙“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个少年进士”,心里自是高兴;而后发现丈夫对八股之事并不在行也不上心,因此整天“愁眉泪眼,长吁短叹”,甚至认为丈夫“误我终身”。鲁小姐对丈夫科举晋身的想法破灭,转而将心思花在儿子身上。她每日课子到三四更鼓,让年仅四岁的儿子读四书,书背不熟便监督他读到天亮。这样的鲁小姐对科举的热衷已经到了走火人魔的地步,与范进之徒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鲁小姐长于深闺之中,科举制于她本无关系,然而在她的成长历程中又无时无刻不与八股扯上关系。从作品本身看,鲁小姐受八股之毒的侵害直接原因在于其父亲;但若追根溯源,其实是科举情结弥漫的世风导致。对科举功名的追求,不仅使读书人神魂颠倒、道德丧失,还以无孔不人之势侵人到闺阁之中,异化女性的思想行为,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影响正常的婚姻生活,甚至剥夺孩子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畸形的科举制下是急功近利之心、钩心斗角之势,像沈琼枝这类出淤泥而不染之人毕竟是少数。在科举情结弥漫的世风下,更多的人是像鲁小姐一样不知不觉受到影响,甚至成为追求功名之人脚下的牺牲品。三、闺阁中的千金—鲁小姐与沈琼枝的对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写到千金小姐,尤其是唐宋以来的戏曲小说,其中多以她们的婚姻爱情为故事题材,而在《儒林外史》中,千金小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行为更为突出,而婚姻爱情则退居次要位置。鲁小姐与沈琼枝同是大家闺秀且年龄相仿,但二人性格却截然相反。鲁小姐是八股才女,对八股的痴迷程度已到了走火人魔的地步;沈琼枝也是才女,但她的才气是在诗词歌赋、女红刺绣上,与鲁小姐相比,她身上更多地展现了女性之美。这与她们的家庭教育是有很大关系的。鲁小姐的父亲鲁编修醉心科举,教育女儿也是三句不离八股;沈琼枝的父亲沈大成虽是个书呆子,但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更宽容、更睿智。他给沈琼枝提洪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没有刻意要求女儿读什么书,在面临选择也及时征求女儿的意见,让她“自己主张”。鲁小姐选择了一条醉心八股、自我禁锢之路,而沈琼枝选择了一条吟咏诗赋、自我解放之路。鲁小姐是八股禁锢下的女性代表,而沈琼枝则是自由与独立的代表。作者创作人物形象时,一直以一种冷静客观的笔调叙述,尽量不流露出本人的情感。然而在写沈琼枝时,将她与“真名士”写在一起,“名流之中忽带出一股脂粉气”,其实反映的是作者对沈琼枝的敬佩之情。“云仙,豪杰也,琼枝,亦豪杰也”,沈琼枝在“真名士”之中增添了一股巾帼豪杰之气,为污浊的世间吹来了一丝凉爽之风。作者巧妙地写科举之风盛行下女性生活上的挣扎、精神的扭曲,在冷静近乎冷漠的叙述中将女性的悲剧命运一一罗列,这样的写法对读者来说更具有冲击力,更加深刻地感受科举之毒无孔不人的危害性。其中的女性形象也反映了在科举情结弥漫下的社会中,大部分女性艰难的生存状态和空虚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赞扬了像沈琼枝这样在污浊世风下依然坚持自我的女性。《儒林外史》中王太太形象分析王太太在作品中是一个泼妇的形象,乍一看来她的面貌似乎是可憎的,但仔细研究作品,就会发现她的所言所行也包含着某种与命运抗争的特质,体现了中国女性在科举当道之时追求名利、身份地位的理想,虽然卑微而不切实际,但却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使得人物充满了个性。首先,作品第二十六回借金次福、沈天孚之口介绍了王太太的出身。“她原是跟布政司胡偏头的女儿。偏头死了,她跟着哥们过日子。她哥不成人,赌钱吃酒,把布政使的缺都卖掉了。因他有几分颜色,从十七岁上,就卖与北门桥来家做小”。她本是一个衙门小吏家的女儿,原来由于父亲在衙门里当差,所以生活倒也无忧,可是父亲死了,哥哥又不成器,丢了差事,所以生活状况一落千丈,竟被卖给别人做妾。这本是一个非常凄惨的遭遇,可是她的性格又比较好强,不认输,她的这种性格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所以就有了“她做小不安分,人叫新娘她就要骂,要人称呼她是太太,被大娘子知道,一顿嘴巴子赶了出来”很显然,胡家姑娘嫁到来家本是妾,按照当时的风俗,妾入室一不需要举行什么重要的仪式,二只能永远是“新娘”。即使有朝一日被扶了正,也未必能被人承认。作品第六回中,严贡生回家,跑到严监生家有一通见教:“赵新娘是没有儿女的,二相公只认得她是父妾…二相公称呼她`新娘';她叫二相公、二娘是`二爷'、`二奶奶'。再过几日,二娘来了,是赵新娘先过来拜见,然后二相公过去作揖。可怜王太太这样一个心高气傲的主被当成妾悄无声息地嫁了进来,心中的失落自然是不言而喻了,所以嫁进门来定要想法将自己的身份“补”回来,叫人称她为太太,但这样做显然与当时的社会礼俗不符,所以自然就被“一顿嘴巴子赶了出来”。这算是王太太第一次挑战礼俗所付出的代价。尽管如此,她却一点也没有吸取教训,以后的生活中她继续做她的太太梦。“复后嫁了王三胖,王三胖是一个候选州同,她真正是太太了”。可惜她毕竟是小吏的女儿,又混在哥哥中长大,教养是缺乏了些的,所以做了太太,有了名分,却不知如何是好了。“她做了太太又做得过了,把大呆的儿子、媳妇一天要骂三场,家人、婆娘两天要打八顿。这些人都恨得如头醋。”到这儿为止,她已经是一个泼妇了,尽管她觉得自己只是在维护作太太的权威性。如果王三胖子能够长寿些,再真的做上州同,也许她的这个太太梦就一直延续下去了,可巧命运竟如此捉弄着王太太,她嫁进来不到一年王胖子就死了,加上她之前的作为,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这就注定了她又做不成太太了。她不得不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同王胖子的儿子争夺家产。“儿子疑惑三胖的东西都在她手里,那日进房来搜,家人、婆娘又帮着图出气。这堂客有见识,预先把一匣子金珠首饰一总倒在马桶里。那些人在房里搜了一遍搜不出来,又搜太太身上也搜不出银钱来。她借此就大哭大喊,喊到上元县堂上去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一直比较低下,正是这些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像毒蛇一样吞噬了多少独立而美好的人格。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代不乏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应得利益进行努力抗争的女性。试想一下假如王太太在王三胖子死后,没有那么一个聪明、坚强的性格,要想保全自己的应有利益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她是王三胖子的续娶老婆,且没有子嗣,而王三胖子还有儿子。在这样一种复杂形势下,正是她的这种泼辣性格使得自己的既得利益得以保全。“当下断了出来,她另分几间房子在胭脂巷住。……”这样一来,王太太的利益保住了,但她的名声却也传了出去,得了个“胡七喇子”的诨名。可见她的这种做法是不为当时的世俗所认同的。我们尽管是在沈天孚的笑谈中了解到了王太太的身世,知道她是一个泼妇。但仔细看看她又何尝不是一个极不幸的封建女性呢?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出嫁无疑就成为她们人生的第二次投胎,可是王太太何其不幸,两次出嫁都未有善果。第一次嫁给别人做了妾,只是衣食无忧,身份地位全无,这使得她从内心感到不服气,所以她要充大头,叫别人来尊重她。很显然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底层的卑微女子是无法改变这样一种现状的,她最终只能是被赶了出来。第二次出嫁,嫁给王三胖子做续房,勉强将就做了太太,可是王三胖子又死了。而自己却又因此而“失节”了,上元县令一语道破:“你也是嫁了两个丈夫的了,还守什么节。”[就这样她守着凭小聪明积攒起来的一点家私希望能够再次出嫁,寻到一个如意郎君,“她又要是个官,又要有钱,又要人物齐整,又要上无公婆,下无小叔、姑子……”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怀揣着这样的梦想,她又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出嫁。可是这次她偏巧又遇上了巧舌如簧的媒婆子,竟然不把她这个“见过大事”的太太放在眼里,着实把她骗了一把,把个作戏管事的说成是个举子。本以为这次笃定是嫁个才貌双全的官人,做成了太太。可是刚进门就听说有婆婆,自然很不高兴。但毕竟是嫁了个举人,就将就着拜堂吧,“出来使性掼气磕了几个头,也没有茶,也没有鞋。拜毕就往房里去了。……”后来又忍气吞声的依俗做鱼。这一切都是看在举人老爷丈夫的分上,可是事情并没有像王太太想象的那么美好。“到第四日……王太太看见他这几日,都戴的是瓦楞帽子,并无纱帽,心里疑惑:他不像个举人。'……一直等到五更鼓天亮他才回来。太太问道`你在字号店里算帐,为什么算了这么一夜?'鲍廷玺道`什么字号店,我是戏班子里管班的,领着戏子去做夜戏才回来。'太太不听见这一句话罢了,听了这一句话怒气攻心,大叫一声望后便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灌醒过来,大哭大喊,满地乱滚,滚散头发。一会又要扒到床顶上去大声哭着,唱起曲子来。原来气成了一个失心疯。”满心以为自己嫁了个举人老爷,真正是个太太了,心里的那份满足与自信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刚刚过门就迫不及待的享受起来,“丫头一会出来要雨水煨茶与太太嗑;一会出来叫拿炭烧着了进去与太太添着烧速香;一会出来到厨下叫厨子蒸点心、做汤。拿进房与太太吃。……”可是没曾想竟然嫁了个最不入流的戏子家,这心理落差实在是太大了。做太太这辈子想都不要想了,自己多少年来处心积虑的人生梦想一下子化成泡影,叫她怎不会得这个失心疯。想来真是可怜至极。这时候所有的怨气都激到了这沈大脚的身上,正是这个该死的媒婆子断送了自己的理想,正恨得紧的时候,可巧这沈媒婆送上门来,太太立即将她那泼辣的性格发展到了极致:“太太一眼看见,上前就一把揪住,把她揪到马子跟前,揭开马子,抓了一把尿屎抹了她一脸一嘴。……”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吴敬梓的写作才华,这个情节的安排真是精彩至极。真正合了鲁迅先生的评价“无一贬字,而情伪毕露”到这儿为止,似乎她的太太梦彻底破了,不想老天爷还是在捉弄着她。让她在走投无路之时又燃起了一线希望。鲍廷玺失散多年的大哥出现了,而且还在衙门里当差,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她满心欢喜起来,“王太太看见有这一个体面的大伯不觉忧愁减了一半,自己捧茶上来。”眼看着生活即将有了转机,马上又要过上福太太的日子了,于是身体又虚弱起来,又要吃什么人参、琥珀了,哪曾想大伯又病死了,真正是应了作者在二十七回末了所说:“荣华富贵,依然一旦成空……”这回是彻底没戏了,自然鲍廷玺又被臭骂了一顿。从王太太的所作所为来看,她的的确确是一个泼妇。但仔细想来,她这种性格的形成实际上与她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她本是世间一地位卑微、性格泼辣的女子,一心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不想残酷的社会现实,她那样的出身,是不可能实现的。正是基于这一点,作者对王太太的威福成性、庸俗不堪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但再反过来看,在这样的封建社会体制下,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女性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总是依附于处于统治地位的男性,所以出嫁就成了她们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就这一点而言,王太太的追求是真实的,但同时又是可悲的,是值得同情的。这样看来,作者讽刺王太太可能只是表象,他真正讽刺的恐怕还是那个封建的社会制度。王太太最后一次在作品中出现是在三十三回杜少卿移家南京后。这时候的鲍廷玺已经从杜少卿那弄到了些银两组织起来一个戏班子,能够养家了。王太太这时候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这辈子做太太恐怕是没指望了,开始安下心来过日子。知道杜少卿系官宦子弟,且也提携了自家,自然巴不得能够相与,所以亲自来拜会杜娘子,“着实小心,不敢抗礼。”即使姚奶奶在一旁取笑,也是忍了下去,不见有一点愠色。能够与官宦子弟相交,也算是圆了她一个梦吧,起码是上了厅堂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王太太还是以一种同情的笔触去写,这样安排也算是给了她一个交待。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王太太,就会发现她和作品中的范进、周进实质是同一种人,都是在追求着富贵,所不同的是她只是一个女流之辈,不能直接通过举业入仕,而只能通过耍泼来抗争。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她甚至不惜去打官司,以死相对。当自己通过嫁人来改变命运的美好愿望最终落空时,她发疯了。那些儒林中的所谓名士,欲求富贵,却又遮遮掩掩。而王太太对名利的追逐却表现得如此执着、率真而自然。三、吴敬梓进步妇女观的分析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的萌芽,随着封建制度弊端的逐渐显现,传统的儒家妇女观受到挑战。文学不再是男性的世界,妇女不再是文学的点缀,她们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一批思想觉悟的作家开始在作品中以尊重事实的观念出发进行创作,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明确表达了男女平等、重情守义的观念,确实是一大进步。吴敬梓之所以会有如此重大的思想突破,实际上是与他的价值观有着直接的关系。吴敬梓对建安以及六朝时代一直是怀有钦慕之情的。程廷祚在《文木山房集序》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金陵大都会,人文之盛,自昔艳称之。考之于古,顾陆谢王,皆自他郡徙居。所谓`避地衣冠尽向南'者,其所致良有哉。全椒吴子敏轩,慨然卜筑而居。”吴尤其欣赏魏晋时期的名士如嵇康、阮籍,对他们的做法当然也是极力效仿的。在金和(其母是吴敬梓从兄吴檠的女孙)所作的《儒林外史跋》中有这样的表述“杜少卿乃先生自况”。我们不妨来考查一下《儒林》中杜少卿的言行。作品二十三回中,杜少卿陪娘子游园有这样一段:“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笑,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这种做法与《世说新语·任诞》中的名士之风简直一脉相承。再来看作品第三十四回中,当季苇萧劝其纳妾之时,杜少卿的一席话更是将作者进步的女性观表露无遗:“(吾妻)今虽老而丑,我固及见其姣且好也?况且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吴敬梓在作品中对匡超人、牛浦郎和季苇萧等停妻再娶的假名士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像这样的言论在《儒林外史》中几乎随处可见。与较早的一些其他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甚至《金瓶梅》比起来,《儒》在对女性的态度上是有了较大的突破的。女性不再只是《三国》中任人摆布的工具;也不再是《水浒》中男人刀光剑影下的陪衬;更不是《金瓶梅》中充满兽性的形象,而是开始走向独立而富有思考性。《儒林外史》中进步的女性观不仅仅表现在对沈琼枝这样有才情、有胆识女子形象的塑造上,也表现在对像王太太这样社会地位卑微的泼妇的描绘上,足见作者用心之良苦,也表现了《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的过人之处。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平等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对命运抗争女子的同情,突破了以往传统文学作品中只是将女性作为附庸的基本套路与模式,把女性的人物特征塑造得更为真切而贴近生活。这也正是吴敬梓进步女性观的独特表现。-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