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历史2022年中考重大热点命题预测练习(中外民生问题)(附参考答案和相关知识点)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中考历史重大热点命题预测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中外民生问题)1.公益事业和社会救助,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至19世纪中叶,英国出现一系列的“社会病”。全国13%的人居于臭气熏天的狭小的地下室或角楼中,通风条件极差并容易形成传染病,30年代两次爆发大规模霍乱并致死近2万余人。社会犯罪率不断提升,1805—1848年间因抢劫或盗窃被审判的人数从4605人增加到27816人。大量妇女甚至儿童因生活所迫离开家门和学校走进工厂或其他场所挣钱糊口。由此产生大量的文盲,降低国民文化素质,偷盗、抢劫、杀人等犯罪事件进一步增加。人们开始对旧有的法律和制度的权威产生质疑,呼吁社会关注贫民的生活状况,关注弱势群体,重视公益事业和社会救助。【材料二】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济贫法案,确立院外济贫原则,广建济贫院,建立中央济贫机构,改善济贫管理,颁布《公共卫生法》,解决公共卫生问题,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民间机构和慈善组织开始各种社会救助的行动。如社会福音运动,慈善救助之家运动,工人协会运动,贫民窟慈善住房运动等。英国社会救助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潮。——以上摘编自韩德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社会救助研究》(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病”出现的背景,并概述“社会病”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救助的历史影响。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福利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在欧美国家广泛实行。“福利国家”政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业救济、养老金、病休金和儿童津贴等;二是提供诸如教育、医疗、托儿等免费或低费的社会服务系统。其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由于高福利是以高税收为前提的,“福利国家”政策的长期实行必然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矛盾,国家不堪负担巨额公共开支,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能力不强,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普遍存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更加公平公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5\n。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使全体社会成员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和健全,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兼顾效率和公平,要充分认识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分阶段进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摘编自姜辉《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原则和现实途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政策在欧美广泛实行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代中国共同富裕思想发展的特点。与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相比,中国在推进共同富裕上体现了哪些特色?(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社会发展与民生的关系。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以英国为典型代表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是资本主义在城市和农村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完善。【材料一】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年代1600167017501801185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8.2513.521.027.551.0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材料二】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工业村庄和小城镇的发展,圈地运动、海外地域的扩张和殖民地贸易的发展,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加之,科学技术和运输革命使人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为增强,从而推动英国社会生活重心向城市进行转移,进而成为世界上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材料三】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19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限制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根据《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定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根据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业劳动者。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200万工人。依据《老年抚恤金法》的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人享有获得标准规模的抚恤金(每月5先令)的权利,而不需要支付任何税款。1919年又提高到10先令。在1919—1939年间,英国共建筑了130万幢公用住宅,300万幢自用或出租的房屋,所有的房屋建筑都有政府补助。——摘自《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5\n(1)据材料一、二回答到19世纪中期英国城乡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结合材料二分析其推动因素。(2)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朝赋税摊派“当先富后贫,自近及远”。富者多担、贫者少担的赋役征收原则和形式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宋代制度规定“灾伤二分至五分为小饥,放税在二分至五分之间……为大饥,放税也在七分至十分之间”。北宋还新创多种赋税缓征制度,如展限即在缴纳期限外再给予延迟缴纳的明确时限。这种赋役制度发挥了保障财政供给和调节贫富、维持稳定的双重作用。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高峰期,形成了救荒、济贫、扶弱三个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仓储备荒、灾伤赈济、日常救助等措施。                                ——摘编自黄纯艳《北宋何以“百年无内乱”》【材料二】清代自乾隆朝末期始,在长江下游的杭嘉湖和皖南山区,以棚民为主体的垦殖山土、种植玉米引发的社会环境恶化现象日渐凸显,官方和土著也因此在该域掀起了我国粮作史上首次谴责和禁止外来稳产、高产粮作传播种植的浪潮。社会环境恶化,主要表现为山上玉米生产日渐严重地破坏了山下土著的农业经济,特别是粮食生产、人居环境和社会稳定,本质上是玉米生产者与非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因而禁止玉米在山场传种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土著的社会环境。——摘编自张祥稳、戴家翠《现象与本质:清代长江下游山区玉米生产引发的社会环境恶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社会“百年无内乱”的相对稳定局面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引入中国带来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谈谈你的看法。附:参考答案5\n1.(1)背景:工业革命开展,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英国民主制度尚未完善。表现:贫困人口增加;公共卫生危机(传染病暴发);社会犯罪率上升;国民文化素质下降。(2)影响: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系社会稳定;有利于英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完善;有利于改善社会道德风气.2.(1)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资本主义社会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评价:缩小了贫富差距;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推动了社会公平公正;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国家财政负担加重;挫伤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2)特点: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长期性、阶段性和艰巨性、复杂性。不同点:中国兼顾效率和公平,量力而行;中国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3)关系:社会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和保障;民生的改善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3.(1)变化:英国社会经济生活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趋势:反映了英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因素:农业生产发展、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促进了英国经济的迅速。(2)特征:由教会负责实施到致府组织实施;通过立法保障民众的福利待遇;重视对儿童、低收入者和老人的保护;覆盖范围广,涉及教育、生产、失业、养老、生活领域;受益人口大量增加等。4.(1)富者多担、贫者少担的赋役征收原则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赋税缓征制度和灾荒时期赋税减免政策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给低收入者提供生活保障,缓和社会矛盾。(2)增加粮食产量,养活更多人口;山地大量种植,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社会环境的恶化。(3)经济发展为社会稳定提供物质基础;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应注意生态保护等。附:核心考点一、中国古代民生思想1.古代涉及“民生”的思想主张:①孔子:“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②墨子:“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平民利益;“仁政”;“民贵君轻”,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暴民”“虐民”。2.中国古代两种不同的“民生”思想的治国实践⑴重视民生:①春秋: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国成为东方强国,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②战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③东汉:刘秀“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三十税一”、“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形成“光武中兴”。④唐朝: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形成“贞观之治”;唐玄宗“选贤任能”、“大力发展生产”、“大兴文治,发展科举,广聚学者”,形成“开元盛世”;清朝康熙,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对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⑵忽视民生:5\n①商纣王大建宫殿苑囿,“炮烙之刑”残害百姓,导致商朝灭亡。②周厉王贪财好利,残害剥削百姓,引发“国人暴动”。③秦始皇: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引发农民起义。④隋炀帝暴政,导致隋朝灭亡。⑤明朝后期加重剥削,引发陕北起义。二、近代中国民生主义1.近代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⑴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平均地权”;1924年又提出“新三民主义”,但未及实施。⑵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中包括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⑶30年代,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保障了红色政权的存在;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提高了农民的抗日和生产积极性;1947年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土地改革,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三、现代中国民生问题1.新中国落实民生问题的实践⑴建国初①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到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②恢复经济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稳定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巩固政权奠定了基础。⑵50年代,照搬苏联模式,解决民生问题急于求成造成失误。⑶“文革”期间,突出“以阶级斗争为纲”,不重视民生问题。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城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四、近代西方民生问题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⑴法国:拿破仑《民法典》⑵美国:《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⑶日本:明治维新中承认土地私有,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力发展教育。⑷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重视社会福利制度。2.社会主义国家:(1)苏俄政府为巩固政权采取的经济措施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实施的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以及斯大林体制形成.     (4)赫鲁晓夫的改革在农业方面成绩和问题.    (5)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5-19 18:52:20 页数:5
价格:¥3 大小:49.50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